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范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3收藏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范文,第1张

#教案# 导语《语文园地三》安排了“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我爱阅读”五个板块的内容。“识字加油站”延伸《中国美食》这一课,学习一些关于食物味道的ABB式词语。“字词句运用”教会学生区分形声字,巩固部首查字法。“我的发现”继续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熟记十二生肖。“我爱阅读”通过童话故事《小柳树和小枣树》,让学生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建议 

  1.教师要创设民主、开放、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从中获取知识。 

 2.开动学生思维,以思促行,从而达到语文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的统一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9个生字。

  2.辨字组词,发现形声字的规律。 

 3.熟练运用部首查字法,记一记汉字偏旁。

  4.熟记十二生肖。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2.启发学生的观察能力。

  3.小组合作,发现汉字偏旁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享受细致观察后的成功体验。

  2.感悟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9个生字。

  2.能辨字组词,熟练运用部首查字法。

  3.熟记十二生肖。 

 难点 

 1.发现形声字的规律及汉字偏旁的规律。

  2.感悟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食物,多媒体课件。 

 学生:了解十二生肖。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

  1.会认9个生字。 

 2.能辨字组词,熟练运用部首查字法。

  3.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观察能力。 

 4.能发现形声字的规律。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9个生字。

  2.能辨字组词,熟练运用部首查字法。 

 难点 

 1.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观察能力。

  2.能发现形声字的规律。 

 三、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很多食物,想不想尝一尝?但是老师呀,有个要求,请你们尝一尝后,说出这些食物的特征。

  四、识字加油站

 1.出示食物:荔枝 

 (1)你们吃过荔枝吗?它是什么味道?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荔枝的味道吗? 老师会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甜津津。 

 (2)认识“津”字。

  (3)读词语“甜津津”。

  (4)板书词语:甜津津。

  2.出示食物:话梅 

 (1)这是什么?你们吃过吗?

  (2)这种食物吃起来味道怎么样呢?

  (学生回答) 

 (3)老师也来用一个词形容:酸溜溜。

  (4)认识“溜”字。

  (5)板书词语:酸溜溜。 

 3.集中呈现:辣子鸡、馒头、油条、棉花糖、黄瓜、排骨。

  (1)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说说它们的味道,相机识字。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词语: 辣乎乎 香喷喷 油腻腻 软绵绵 脆生生 硬邦邦 

 (3)圈出词语中要求会认的字。

  (4)学生试读。

  (5)同桌互读。 

 (6)读词,找出词语规律。 这些词语都是ABB式,都是用来形容食物味道的。

  (7)游戏识字。

  五、字词句运用 

 1.选一选,连一连。

  (1)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2)指名回答。 

 (3)请全班学生来判断正误。

  (4)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选。 

 “霄、宵、削”的偏旁分别是:、宀、刂,“”与天空有关,“刂”与刀有关,所以应该这样选: 元宵 削苹果 九霄云外

  “赔、陪、培”的偏旁分别是:贝、阝、土,“贝”与钱有关,“土”与泥土有关,所以应该这样选: 培土 陪伴 赔钱 

 (5)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看偏旁就能了解这个字与什么有关,就能区分不同的形声字了。 

 2.下面这些字查什么部首?查一查,记一记。 (1)出示汉字“鹿、金、高、音、黑、衣、辛、鱼”。 请学生认一认这些字。

  (2)出示汉字“麝、鉴、敲、章、默、装、辣、鲁”。 请学生认一认这些字。

  (3)将这些字用部首查字法在字典中找出来,并在书本上标出它们的读音与部首。

 (4)圈一圈后一组字的偏旁。

  (5)比较这两组字,看看有什么联系。 (后一组字的偏旁就是前一组字。) 

 (6)“开火车”读一读。 

 六、梳理板书 

 语文园地三

  甜津津 酸溜溜 辣乎乎 香喷喷 

 油腻腻 软绵绵 脆生生 硬邦邦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发现汉字偏旁的规律。

  2.熟记十二生肖。 

 3.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 

 重点 

 从汉字的偏旁发现汉字规律。

  难点 

 从《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故事中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三、我的发现 

 1.投影出示“我的发现”中的汉字。 

 2.请学生认一认,读一读。 

 3.圈出每个汉字的偏旁。

  4.说一说字与偏旁的关系。 

 带“火”“灬”的字大多与“火”有关。 带“心”“忄”的字大多与“心”有关。 带“刂”“刀”的字大多与“刀”有关

 。四、日积月累 

 1.课件播放《十二生肖歌》,请同学们跟着一起唱一唱。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十二生肖分别是哪些动物吗?

  3.你知道你的属相是什么吗?

 学生小组内相互说自己的属相。

  4.你知道属相是怎么来的吗? 教师或学生讲解属相来历的故事。

  5.怎么让小小的老鼠排在第一名呢?这里也有个故事。师讲述故事:„„结果是老鼠得了第一名,牛得了第二名,所以,在十二生肖里,小小的老鼠就排在最前面了。后来,人们就按它们到的顺序,制定了十二生肖的顺序,并用它来给每一年命名。

  6.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十二个词语。 

 (1)学生自读一遍。 

 (2)教师领读其中加拼音的汉字。

  (3)同桌之间互读、互评、互纠。

  (4)指名读词语。

  (5)全班齐读。 

 (6)读一读,看谁能记下来。 

 (7)让学生按照顺序读熟并背诵十二生肖。 

 (8)小组内检查背诵结果。 

 五、我爱阅读 

 1.激趣引题。

  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

 你看,春天的使者小柳树来了,还带来了它的朋友小枣树呢!(出示课件)说说看,这两棵小树,你最喜欢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小柳树和小枣树的童话小故事,(板书题目,齐读)读了标题,你想知道什么? 

 2.初读文章,出示自读要求:

  (1)读通短文,为短文标上自然段。

  (2)说说短文中有哪些人物,主要讲了什么事儿。 (小柳树和小枣树。 春天小柳树看不起小枣树,到了秋天,小枣树却没有嘲笑小柳树。) 

 3.说一说,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4.拓展延伸,教师总结。

  其实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可贵的是要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就让我们一起来夸夸身边的同学,找找他们的优点吧。 

 六、梳理板书 

 语文园地三

  炒 烤 烧 煎 蒸 煮 与“火”有关

  怒 恋 感 慌 惊 怕 与“心”有关

  刺 刮 剑 分 剪 切 与“刀”有关 

篇二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ABB式词语,规范书写汉字。

 2区分同音字和形近字,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发现部首表意作用。

 3积累十二生肖。

 4阅读《小柳树和小枣树》。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ABB式词语,规范书写汉字。

 2区分同音字和形近字,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发现部首表意作用。

 3积累十二生肖。

 教学难点

 阅读《小柳树和小枣树》

 教学素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识字加油站。

 2字词句运用。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1)

 出示几个ABB式词语,问同学们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绿油油亮晶晶光闪闪

 生:这些词由三个字组成,第一个字不同,后面两个字相同。

 二、认字写字。(课件出示)

 tiánjīnjīnsuānliūliūlàhūhūxiānɡpēnpēn

 甜津津酸溜溜辣乎乎香喷喷

 yóunìnìruǎnmiánmiáncuìshēnɡshēnɡyìnɡbānɡbānɡ

 油腻腻软绵绵脆生生硬邦邦

 1学生齐读词语。

 2开火车读词语。

 3去掉拼音读词。

 4读了上面的词语,你会想到什么食物?

 生:我吃过苹果,觉得甜津津的。

 生:妈妈做的米饭香喷喷的。

 生:火腿肠油腻腻的。

 ……

 5测试。用线将拼音和汉字连起来。(课件出示)

 jīnliūlàhūnìpēnyóumiáncuìbānɡ

 油绵乎腻脆邦津溜辣喷

 三、字词句运用。(课件出示)

 1选一选,填一填。

 堵睹赌

 耳闻目()()塞打()

 盯钉叮

 ()防()咬铁()

 学生试着填写。

 汇报交流。

 总结:

 耳闻目(睹)(堵)塞打(赌)

 (盯)防(叮)咬铁(钉)

 2下面的字查什么部首,查一查,记一记。

 鹿麝金鉴高敲音章

 黑默衣装辛辣鱼鲁

 讲解部首查字典方法,学生查字典。

 汇报交流。

 老师提示:有些字虽然不认识,但是可以根据偏旁来猜它的意思。例如“装”,它是“衣”字底,说明“装”与衣服有关,下节课我们还继续这方面的学习。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ABB式的词语,还学习了同音字和形近字的使用,用部首查字典,并根据部首来猜汉字的意思,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练习巩固。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我的发现。

 2日积月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的发现。(课件出示)

 老师出示下面几组字:

 ①炒烤烧煎蒸煮

 ②怒恋感慌惊愣

 ③刺剑割分剪切

 师:大家观察一下,看一看每组的字有什么特点,它的意思与什么有关。

 生:第一组前面三个都是“火”字旁,后面三个是竖心旁;

 第二组前面三个都是“心”字底,后面三个是四点底;

 第三组前面三个都是“立刀”旁,后面三个部分都是“刀”。

 师:我们再来看看它们的意义。

 第一组我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带“火”和“灬”的字多与“火”有关。

 师:第二组和第三组呢?

 生:第二组中,我发现带“心”和“忄”的字多与心理活动有关。

 第三组中,我发现带“刂”和“刀”的字多与刀有关。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都能够找出偏旁部首与汉字意义的关系,很好。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及时总结,找出规律,这对我们的学习很有帮助。

 二、日积月累。

 1讲解十二生肖的故事。

 老鼠和牛马羊等当选十二属相后,老鼠说:“我应该摆在第一位。”牛、马、羊它们不服气,说:“你凭什么排第一位呢?”鼠说:“我大,所以我要排在第一。”

 牛马等忍俊不禁笑了:“你有我们大吗?”老鼠说:“我们几个争了不算数,还是让人来说吧。”牛马羊等都同意让人来评议。于是它们商量了办法:由牛领头,马、羊、鼠先后一个接一个从大街上走过,看人们怎么评议。

 在大街上,牛走过来了,人们说:“这头牛很壮。”马过来了,人们说:“这匹马真高。”羊走过来的时候,人们说:“这只羊很肥。”最后,老鼠大摇大摆地挺着肚子走过来,人们看见大街上突然走出一只大老鼠,都追着它喊:“好大一只老鼠呀,好大的一只老鼠呀!”这样一来,牛马羊也无话可说了,让老鼠排在了第一位。

 2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

 讲解:

 12生肖的来历如何呢我国古籍中记载,我国古代的中原地区,最初使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10个天干符号(甲、乙、丙、丁、戊(wù)、己、庚(gēng)、辛、壬(rén)、癸(guǐ)和12个地支符号(子、丑、寅、卯、辰、巳(sì)、午、未、申、酉、戌、亥)相配合来纪年。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游牧民族则以动物来纪年。

 《唐书》中记载:“黠戛斯国以十二物纪年,如岁在寅,则曰虎年”。

 另外,《宋史吐蕃传》中也记载说,吐蕃首领在叙事时,以物纪年,所谓“道旧事则数十二辰属日,兔年如此,马年如此”。

 以后,在中原同少数民族的交往中,两种纪年法相互触合形成现在12生肖。

 正像清代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指出的那样,“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这种关于12生肖来历的解释,已经被许多人认可。

 4出示十二生肖歌词,帮助学生记忆。(课件出示2)

 小老鼠打头来,牛把蹄儿抬

 老虎回头一声吼,兔儿跳得快

 龙和蛇尾巴甩,马羊步儿迈

 小猴机灵蹦又跳,鸡唱天下白

 狗儿跳猪儿叫,老鼠又跟来

 十二动物转圈跑,请把顺序排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汉字的偏旁部首与意义的关系,还学习了《十二生肖》,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去探索发现,也注意日积月累,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知识更加丰富。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阅读《小柳树和小枣树》。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小柳树的美

 1自由读课文,找出写柳树长得很漂亮的句子。

 2朗读、交流、感悟。

 (1)小柳树的腰细细的,树枝绿绿的,真好看。

 (2)春天小柳树发芽儿了。过了几天,小柳树的芽儿变成小叶子,她穿上一身浅绿色的衣服,真美!

 (3)这时候小柳树的叶子已经长得又细又长了。她在微风里得意地跳起舞来。

 3谁能把自己感受到柳树的美通过朗读来告诉大家?再读句子。

 4过渡:对比美丽的柳树,枣树确实难看了,怪不得小柳树会——(嘲笑)小枣树。是啊,那你能找到她有关的句子读读吗?

 5出示:

 (1)小柳树看看小枣树,树枝弯弯曲曲的,一点儿也不好看。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长得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2)她看看小枣树,小枣树还是光秃秃的。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

 (3)又过了好些日子,小枣树才长出了小小的叶子。

 6朗读感悟小柳树嘲笑小枣树的叶子、树枝难看。

 二、探究担心的原因。(课件出示)

 1自由读,找出小柳树担心小枣树嘲笑自己的原因,划出句子读一读。

 2交流出示

 到了秋天,小枣树结出了许多又大又红的枣子。大家把枣子打下来。坐在院子里高高兴兴地吃起来。

 小柳树看看自己,什么也没结。她想:从前我总是说枣树不好看,这回她该说我啦!

 可是过了一天又一天,小枣树什么也没说。

 3朗读感悟,体会小柳树的心情的变化。(越来越担心)

 三、感悟小枣树的可贵

 过渡:小朋友现在你们知道小柳树为什么担心了吧!那么结出枣子的小枣树又是怎样对待小柳树的呢?我们再去读读课文的6、7自然段。

 1自由读,用~~~~划出小枣树与小柳树对话的句子

 2朗读句子

 小柳树实在忍不住了,他问小枣树:“你怎么不说我呀?”

 小枣树不明白,问道:“说你什么呀”

 小柳树低下头说:“说我不会结枣子呗……”

 小枣树温和地说:“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也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阴下乘凉,那有多好啊!”

 3指导朗读对话:谁会学着小枣树的样子夸夸小柳树,而且是发自内心地夸一夸!

 4学习最后一段

 (1)小柳树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

 (2)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什么了?(“不好意思”小柳树的转变)

 5交流:说说你喜欢谁?为什么?

 6小结:小柳树和小枣树都值得我们去喜欢,它们既有长处,也有短处,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

篇三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熟读识字中的词语。

 2会区分形近字,根据偏旁,猜测字义。

 3学会部首查字法,看到汉字会分析汉字的部首。

 4了解中国的十二生肖传统文化。

 5培养爱阅读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根据汉字偏旁分析字义,掌握部首查字法。

 2初步了解中国的十二生肖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会读

 1出示生字,学生自由认读生字,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出示(各种食物),观察,说说你看到了哪些食物。

 3(示例:葡萄)说说看,你吃到葡萄之后是什么感受?是酸的还是甜的?

 (出示词语:甜津津、酸溜溜)教师引导说句子:我吃到的葡萄是的,我吃过的葡萄。

 4(出示其他)请仿照老师刚刚说话的句式来说一说你吃过哪些食物。

 5(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认读词语,开火车读词语。

 6你还能想出其他的与食物有关的词语吗?(示例:热腾腾、凉丝丝、黏糊糊)

 二、我会认偏旁

 1出示两组字:“霄、宵、削”“赔、陪、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组字,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都有相同的偏旁,分别是“肖”和“咅”)

 2出示“我的发现”中的三组字,小组讨论这些字又有什么特点。

 3猜一猜,这些汉字都与什么有关?是什么意思?(与偏旁有关,偏旁表意)

 火字旁、四点底:与火和水有关。

 心字底、竖心旁:与人的心情、感觉有关。

 利刀边、刀字旁:与武器有关;表示切割、分离。

 4出示课本中的题目,完成课堂练习。(对于错得集中的题目做重点讲解)

 5出示“字词句运用”中的8组汉字,说说这些汉字的偏旁部首。

 6复习部首查字法。

 三、我爱传统文化

 1观察与认读。

 (1)学生观察:这是什么?(邮票)上面画的又是什么?

 (2)学生认读下面的词语,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2了解十二生肖。

 (1)让学生知道邮票上画的是十二生肖,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2)交流一些有关十二生肖的传说。

 (3)交流生活中与十二生肖有联系的地方,如人的属相、年份。

 (4)学生说说自己的属相是什么。

 3读读与背背。

 (1)学生读词语,注意按十二生肖的顺序朗读。

 (2)学生试背十二生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咱们班来了两位朋友,它们分别是——小枣树和小柳树(生看回答),我们跟它们打声招呼好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展示读课文,请8名同学一人读一段。

 三、品读1~4自然段

 1教师引读课文题目和第1自然段,学生分小组读2~4自然段。

 2用“——”画出写小柳树外形的句子,用“”画出写小枣树外形的句子。

 3逐段交流反馈,并进行朗读指导。

 4读第2自然段,在文中画出描写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句子。

 四、学习5~8自然段

 1出示课文的第二幅插图,引导学生看图,猜一猜这是什么季节。(秋季)提问:秋天的小枣树发生了哪些变化?

 2默读5~7自然段,回答问题。

 小枣树结出了又大又红的枣子,小柳树没有结果子。小枣树嘲笑小柳树了吗?(生:没有)

 小枣树不仅没有嘲笑小柳树,还怎样跟她说话?(生:温和地说话)

 3反复读第7自然段。

 4体会小柳树和小枣树各自的优点。

 小柳树:好看、能乘凉;

 小枣树:宽宏大量,能看到别人的长处。

 5读第5自然段填空:秋天的时候,小枣树结了。

 6读一读第7自然段中小枣树说的话,从中可以看出小枣树的品质。五、总结升华

 7说说你从文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教学反思]

 先从教学目标的实施看,我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即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部首与词意的联系,能通过部首猜词意。通过对十二生肖的认读,初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其次,从教学重点难点的教授来看,我基本上在这节课中解决了重点和难点,通过联系生活,把认字、学词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兴趣。

国学的核心典籍

一、国学的核心经典

国学的核心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思想——儒家经典,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十三经”。

发展演变:十三经是由先秦的六经、西汉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先秦,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汉朝,五经: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唐朝,九经: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也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晚唐,十二经: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五代,十一经: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南宋,十三经:正式形成于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和《论语》、《尔雅》、《孝经》一起,加上原来的“九经”,构成“十三经”。

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你看十三经、廿一史、九流三教、诸子百家、腐烂时文、新奇小说,上下充箱盈架,高低列肆连楼。”清昭连《啸亭续录·石经》:“雍正中,有生员蒋衡字湘帆者善书法,立志书十三经,十余年乃成。”(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清钱泰吉《曝5书杂记》卷上)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

《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二、《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经常要查检的书。十三经注疏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的一部,号称善本,但卷帙浩繁,不便查检。原世界书局将阮刻本缩印为两巨册,使用较方便。

《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魏·王肃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氏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南宋宿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

三、十三经简介

(一)《周易》

原称《易》,又称《易经》,是古人卜卦用的书。周朝统治者习惯用蓍草来占卜吉凶。称为占筮。占卜时根据蓍草茎数量的奇、偶,排成各种卦,再参照占筮书的记述,判断出吉凶。《周易》就是这类占筮书的一种。

《周易》中用“”和“”两个最基本的符号代表阳和阴,分别称为阳爻、阴爻。把和叠列三层,可以形成八种组合形式,叫做八卦,又称经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为了记住这八卦的符号,古人总结了顺口溜:

乾三连,坤三断

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下断

这八卦的每一卦代表一种物象,一种事物,如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对于每一卦象的含义还可以进一步引申,例如乾既代表天,又可以代表国君、朝廷、君子、男人、刚健、阳气等,而坤除了代表地外,还可以代表臣子、女人、柔弱、阴气等。用八卦的卦象两两重7叠,又能组合成六十四卦,称为别卦。在《周易》中,对于每一卦以及卦中的各爻,都有阐述其意义的解说,这就是卦辞和爻辞,它们是《周易》的正文部分。

《周易》的作者和著作时代是怎样的?《周易》的起源为河图、洛书。传说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依此制定出八卦。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把八卦演为六十四卦,春秋时期,圣人孔子为之作《易传》十文,即《十翼》。可见《周易》是不同时期由不同的人写成的。班固《汉书·艺文志》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就是说:《周易》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古代曾有伏羲氏、神农氏推演八卦的说法,那只是传说,并不可信。近代学者们根据卦辞、爻辞记载的一些历史材料,比较有把握地推断这部书是西周初年的作品,但具体的作者仍然难以判断。

现今传世的《周易》中,还包括解释经文的传,称为十翼。十翼是由《彖传》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象》上下、《杂卦》等十部分组成的。十翼的作者并非一人,而且也不是作于同一时代。据研究,《彖传》写作最早,似在春秋、战国交替之际,其余的则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了。这十翼对《周易》的解释未必都能符合经文的原意,因此不能完全依赖它们去理解《周易》的正文。

《周易》本是一部占卜算卦的书,但是书中在讲到阴阳二者之间的矛盾变化时,也反映了古人的某些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到了汉朝,《周易》被尊为六经之首,人们认为它包含了其他各经最根本的道理。汉朝在国家学校中教授《周易》的博士就有施、孟、梁丘三家;此外,民间还有大约十家,它们都属于不同的流派。20世纪70年代,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曾经出土帛书《周易》的残本。它同今天流行的《周易》相比,虽然六十四卦的卦名全都相同,但是卦的次序却很不一样。汉朝的学者们大多以象数之学来讲解《周易》,也就是依据形象和数量来推测自然界的变化对社会政治的影响,因此《周易》常常成为他们预言灾异的工具。三国时期,王弼改变了大谈象数的风气。他注释《周易》主要是借机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王弼在注中糅合了《老子》、《庄子》的道家学说,为魏晋时期的“玄学”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古代有大量解说《周易》的著作,除了一部分涉及古代哲学思想的以外,还有许多是宣扬封建迷信的,必须注意把它们区分开来。

(二)《尚书》

原来仅称为《书》,是中国夏、商、周时代一些政治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其中也包括某些追述更古时代的史事记录,因此它属于政治书。春秋以后,《书》被儒家学者们尊奉为经典,称之为《书经》。自汉朝开始,又称它为《尚书》。“尚”即是“上”,“尚书”就是指上古时代的史书。

最初《尚书》中保存的历史文献是很多的。至西汉初年,由山东人伏生传授下来的《尚书》只有28篇了。这部《尚书》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文字抄写的,所以汉朝人称它为“今文尚书”。传授今文《尚书》的学者们常常利用阴阳五行的观点阐发他们的迷信思想,形成了《尚书》的今文经学派,并且由朝廷立为博士官。西汉中期以后,又多次发现先秦时期用古文字体抄写的《尚书》,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东汉学者贾逵、马融、郑玄等人对古文《尚书》做了大量的注释工作。他们多从名物制度、文字训诂等角度来解释经文,形成了《尚书》的古文经学派。在汉朝,古文《尚书》未被朝廷所承认,没有能立于学官,以致西晋以后它全部散失,现今只能看到它的篇目名称了。东晋时期,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贡献了一部《尚书》,共58篇。梅赜根据一些散佚的《尚书》文字,编撰成所谓古文《尚书》25篇,后人称之为“伪古文尚书”。梅赜同时又吸收了原来今文《尚书》的28篇(但被离析为33篇了),共凑成58篇。这就是现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它实际上是由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两部分合成的。此外,梅赜还贡献出一部《尚书孔氏传》,十三卷,说是西汉经学家孔安国解释《尚书》之作。这部书后来经清朝学者们考定,实系后人伪造,于是称它为伪《孔安国尚书传》,但也收入《十三经注疏》之中了。

(三)《诗经》

最初只称为《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春秋时期被儒家学者尊奉为经,以后称为《诗经》。书中收入了上起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保存到现在的作品共305篇。这些诗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歌,其中有揭露、斥责统治者的残暴压迫,也有对庶民的爱情、劳动等社会生活的歌颂。《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主要是颂扬周统治者的文治武功,其中有许多内容是涉及周初及“宣王中兴”等有价值的史料。《小雅》多是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的作品,内容以反映王室统治危机的政治诗为主。《颂》主要是统治者敬神祭祖的庙堂颂歌。需要指出的是,《风》、《雅》、《颂》三部分在内9容上不是截然分清的,它们也有混杂交错的情况。这三部分的区别,除了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外,还有音乐方面的不同。一般地说,十五国《风》要配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乐曲歌唱;《雅》大多是用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一带乐调谱曲的;《颂》的配乐表现出庄重、肃穆的特点。

古代传说周王朝有定时派人到民间搜集诗歌的做法,叫做“采诗”。这大约就是《诗经》的最早来源。在周朝上层社会的政治活动中,人们常常借用《诗》的一章或一两句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孔子曾经告诫他的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不学《诗》便无法和人交谈。

《诗经》传至汉代,有齐、鲁、韩、毛四家。其中前三家都属于今文诗学,西汉时得到朝廷的承认,立于学官,各设了博士官并教授门徒。今文诗学至魏晋以后逐渐衰亡。毛《诗》相传为西汉初年毛亨、毛苌所传授,属于古文诗学。现今传世的是毛《诗》,共311篇,其中有6篇仅存名而无诗文。《诗经》中记载了许多周人早期的开发活动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因此它不仅作为文学巨著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四)《仪礼》

原来只叫《礼》,汉朝时又称它为《士礼》、《礼经》,到了晋代才称为《仪礼》。

讲究各种典礼仪式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儒家希望通过“礼”来区分人们的贵贱尊卑地位、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仪礼》就是详细记载古代各种礼仪的书。传说此书是周公所作,但缺少根据。《史记》等书则认为它出于孔子之手。现代学者一般认为,《仪礼》成书约在东周时期,不过书中记载的各种典礼仪式,应该在成书以前就存在了。孔子很注重采辑、整理各国礼仪,他把演习礼仪作为自己教学的重要内容,甚至在他游说列国的路途中,也坚持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

现今传世的《仪礼》包括:士冠礼、昏(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聘礼、觐礼、丧服、士丧礼等,共17篇。它们记载了周朝统治阶级的加冠、婚丧、交际、敬老、宴饮、外交、觐见、祭祀等各种礼仪。西汉初年,由鲁高堂生传授下来的《士礼》即今《仪礼》17篇,至西汉中期分为戴德(大戴)、戴圣(小戴)、庆普三家礼学,它们都属于今文经学派,朝廷也设立了博士官。1959年在甘肃省武威发现了汉代抄在简上的《礼》多篇,为我们校定今本《仪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子。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又有《礼古经》56篇,是汉武帝时发现的古文《礼经》,其中有17篇与今文的《仪礼》内容基本相同。至于另外的39篇,汉代称为《逸礼》,早已失传。

(五)《礼记》

先秦时期,儒家学者们在传习《仪礼》的同时,也传授一些有关的参考资料。这些资料可以进一步解释、补充《仪礼》经文,阐发其经义,人们称之为“记”。当时这种《记》很多,作者也只一两个人。至西汉时期,礼学家们也都各自选取一些《记》作为讲授《仪礼》的辅助教材。这些《记》流传到东汉中期,只剩下了两种:一种是相传为戴德选辑的85篇本的“大戴礼”;另一种是相传为戴圣选辑的49篇本,称为“小戴礼”。东汉学者郑玄为其中的49篇本作了注解,从而使它的影响越来越大,由原来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转变为独立成书,人们称它为《礼记》。在唐代,《礼记》更被列为九经之一,它与《仪礼》、《周礼》鼎足而三,称为“三礼”。

《礼记》是一部儒家关于各种礼仪的论著、杂说汇编。它的内容庞杂,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有专为说明《仪礼》的,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等篇;有杂记丧服、丧事的,如《檀弓》、《丧大记》、《问丧》等篇;有记述各种礼节、礼制和守则的,如《投壶》、《礼器》、《明堂位》、《曲礼》、《内则》等篇;有记述孔子言论的(其中许多是假托孔子之名来阐发儒家的言论),如《仲尼燕居》、《孔子闲居》等篇;有比较系统地论述儒家某一思想的论文,如《礼运》、《学记》等篇。此外还有一篇属于授时颁政的《月令》,记述了夏历一年十二月的时令及有关的事物。《礼记》中有些篇章如《大学》、《中庸》等,谈及儒家关于如何修养道德、为人处世的哲学伦理观念,被后世理学家编入《四书》中,加以大力宣扬。《礼记》中还有《学记》、《乐记》两篇,从理论上对教育、音乐作了精辟的论述,至今仍可资借鉴。

《仪礼》仅仅记载了一些礼仪制度,而《礼记》则更多地论述了这些典礼制度的意义、作用,从理论上阐述了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儒家的“礼治”思想。《礼记》对于封建统治者强化思想文化统治、利用封建礼教束缚人们的思想、言行,可以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在儒家经典著作中的地位也不断地上升。

(六)《周礼》

原名《周官》,西汉末年,学者刘歆将它改名为《周礼》。这是一部记载政治制度的书。

关于《周礼》的成书,过去古文经学家认为是周公所作,今文经学家则指斥为刘歆所伪造。现在一般学者都认为这部书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搜集了周王室的官制以及春秋时各国政治制度,并根据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据《汉书》河间献王本传记载,汉景帝时,河间献王搜集到流散在民间的古本《周官》,才使此书为世人所知。因为这部书是古文经,所以长期遭到古代今文经学家的诋毁。

《周礼》记有三百多种所谓周朝的职官,并对其所司职务作了介绍,其中也涉及周代的一些典章制度。全书共由《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等六大部分组成。书中的《冬官司空》早已佚失,西汉时以先秦古籍《考工记》补入。《周礼》一书对后世的政治有较大影响,诸如西汉末年的王莽改制、南北朝时期的宇文泰改革官制以及宋代的王安石变法等政治改革,都曾以《周礼》为号召,试图以此为依据。

近代学者曾以周代铜器铭文所记职官对照《周礼》的官制进行考查,找出一些不相符合之处,以此证明《周礼》系战国人所杜撰,并非是周朝政治制度的如实纪录。然而《周礼》中记述的另外一些制度,又确实在周代实行过,这可以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那里得到证实。因此,这部书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重视。《周礼》是我们研究周代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

(七)《春秋》及其三传

“春秋”曾经作为东周各国史书的通称,同时也是春秋时期鲁国史书的专称。现存的《春秋》一书记述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4年间的鲁国历史。这是目前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书。据记载,孔子曾对《春秋》进行了修订、整理,并且把它列为六经之一,作为教授学生历史知识的重要教科书。相传孔子在修订《春秋》时,曾经运用一些隐微的言辞,暗喻、示意某种深远的意义,后世儒家学者们把孔子这种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所谓“春秋笔法”称为“微言大义”。例如《春秋》经于鲁隐公元年下说“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对此则解释说,由于共叔段的表现违背了做弟弟的伦常,所以《春秋》经不用“弟”字称呼他;这一事件如同两个国君之间争权,所以用“克”字;又由于共叔段的失败是因郑庄公蓄意逼迫造成的,所以经文不称郑庄公的谥号,而用“郑伯”,以批评他对弟弟有失教诲。不过我们今天看来,《春秋》经的这种“微言大义”被古人过分渲染、夸大了。

古代为《春秋》经作的传,流传至今有三部,即《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春秋》经本来有自己的单行本,后来按照编年次序,人们把它同各种传文合并起来,先列经文,后述传文。经文对史事介绍十分简短、概括,所以后世学者都要配合传文加以研读。

《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或《左传》。旧传作者为春秋时的左丘明,近代学者们根据《左传》中所述史事,认为它当成书于战国初年。《左传》编年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比《春秋》经多出17年;《左传》所记史事更延至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年),比《春秋》经晚27年。

《左传》以叙事为主,书中用大量史实补充、说明了《春秋》经,有时也订正《春秋》经的某些错误。因此《左传》有助于我们了解《春秋》经的那些概括、简略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古代史料,加之它叙事生动流畅,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和文学著作。

《左传》成书于战国时期,本是用战国时的古文字写成的,因此在汉代它属于古文经传,而且长时期只在民间传授,未能被朝廷立于学官。《春秋公羊传》也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也称《谷梁春秋》或《谷梁传》。它们的编年都与《春秋》经一样。古代学者曾经认为《公羊传》和《谷梁传》分别为战国时的学者公羊高和谷梁赤所撰写,并且二人同受学于孔子的学生子夏。但是这种说法缺乏足够的根据。可以肯定的是,二书在战国时仅是口传心授,直到西汉初年才用隶书字体写成定本,因此它们都有属于今文经传。

《公羊传》和《谷梁传》的内容都有着重于解释《春秋》经文,很少述说史事,所以它们不是史书,只是儒家后学们以自己的主观臆测来阐释《春秋》“微言大义”的著作。《公羊传》、《谷梁传》二书的作者是要把所谓孔子的“春秋笔法”点破、说明,让人明了其中的意义。不过,实际上这两部书的内容冗长空洞,所讲的“大义”也未必符合《春秋》的原旨。同《左传》相比,这两部书没有给我们提供新的史料,也谈不上文学价值。不过汉代及以后历代的今文经学家常常利用它们来发挥自己的政治观点,把它们作为议论时事的理论根据,因此这两部儒家经传、特别是《公羊传》,在中国古代经学史、思想史上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八)《论语》

这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和他的少数弟子的言语行事的记录,其成书在战国初期。《论语》在西汉时还只作为经书的辅翼,被看作是传、记一类的著作。直到东汉时,才作为正式经书列入“七经”之中。

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一生的学术活动以及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于传播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和儒家早期学说的最基本的依据,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教育史、文化史的重要文献。

《论语》一书传到汉朝时,已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今文本的《鲁论》、《齐论》以及古文本的《古论》。现今传世的《论语》,是东汉学者郑玄参照上述各种本子整理而成的,共20篇。汉代以后,《论语》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之书。南宋时,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同《孟子》、《中庸》、《大学》合为《四书》,并为之作集注,使《论语》在宣扬封建礼教方面,处于更加突出的地位。

(九)《孟子》

这是一部记录孟轲言论行事、包括他和当时人及门人弟子们相互问答的谈话记录。《孟子》一书主要是由孟轲的门人万章、公孙丑二人所记,大约孟轲本人也亲自进行过润色。书中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他的哲学、伦理、教育等思想。

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前372—前289年),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在封建社会,孟子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他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孟子在政治上提倡“民贵君轻”思想,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主张恢复古代的井田制度以及宣扬人性善等思想,则反映了他的好古、唯心观点。

在汉代,《孟子》同《论语》一样,仅被当作“传”、“记”一类著作。直到宋代,《孟子》才由理学家们作为经书列入“十三经”。南宋朱熹把它编入《四书》,并为之作集注,更加深了它在封建文人中的影响。《孟了》现今只存七篇。相传另有“外书”四篇,早已佚失,今本“外书”系明人伪作。

(十)《孝经》

今本《孝经》仅1799字,分为十八章,基本内容是儒家倡导的封建孝道,宣扬“孝,德之本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等说教。虽然《孝经》通篇提倡行孝,但也由讲孝进而劝“忠”,主张孝子对待国君应该忠贞不贰。因此历代封建统治者对于《孝经》十分重视,要求所有的读书人都必须熟读它,特别是汉代,是读书人第一部必读的书。

《孝经》在内容上,有许多地方抄袭了《左传》、《孟子》、《荀子》等书,有时是撮取其大意加以复述,加上书中某些方面内容陈腐、文字粗陋的缺点,因此它有明显的局限性。

关于《孝经》的作者,历来有“孔子”、“曾子”、“孟子门人”等多种说法,但都不足信,不过认为总是孔门后学所作,当不致有误。《孝经》成书于战国末期,东汉时被列为“七经”之一。汉代曾有古文《孝经》,南北朝时已亡佚。

(十一)《尔雅》

这是一部古代训诂知识的汇编,即对古代经典中的词语进行解释的书。所以《尔雅》是考证词义和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后世经学家常常用它来解说儒家经义。

《尔雅》共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为一般词语的解释,其余则按各种名物分类解释,如《释亲》、《释器》、《释山》、《释草》、《释鸟》、《释畜》等等。关于《尔雅》的作者,旧说或认为周公所著,或指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也有人以为出于汉代儒生之手。这些说法都缺乏足够的证据。据近世学者们的研究,《尔雅》一书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它是缀辑多家训诂材料汇编而成的。《尔雅》大约在战国时期初具规模,后来又经过汉初学者们增补润色,最后才成为今本的样子。

这天晚上,他梦见飞熊入怀,第二天就差人访飞熊。在渭水河边访到了钓鱼的姜子牙,姜子牙的号叫飞熊。周文王听了当差的禀报,亲自坐辇到渭水河边请姜子牙到朝里管理国家大事。

姜子牙问周文王:“大王请我,怎样进京”

周文王说:“骑马、坐轿,随你挑。”

姜子牙说:“我一不骑马,二不坐轿,大王的辇得让给我坐。”

跟周文王来的文官武将都愣了!这辇只有帝王才能坐,你姜子牙算老几还要坐辇!可是,周文王没打哏儿就答应了。

姜子牙又出了难题,“我坐辇,还得大王亲自拉着。”

文官武将吓了一跳,姜子牙把周文王当成大骡子大马啦罪过不小!可是,周文王又没打哏儿就答应了。

姜子牙坐上辇,周文王拉着,一步一步地走。周文王是真心真意请能人哪!一个大王,平日里肩不挑担,手不提篮,这回拉了个辇,哪能拉得动!拉了一气,停下来歇脚。看姜子牙,在辇里还睡着了!周文王歇了一阵,再拉一气,又拉不动了;再歇了一阵,再拉。拉了三气,歇了三气,累得汗珠子赶点儿滴,连气儿都喘不上来了,只好对姜子牙说:“实在拉不动了!”

姜子牙睁开眼睛,下了辇问:“大王拉我走了多少步”

周文王说:“我没数。”

姜子牙说:“大王拉我走了八百七十三步,我保大王的子孙坐八百七十三年的天下。”

周文王一听,后悔了,连忙说:“你快上辇,我还拉。”

姜子牙摇头说:“晚了,不行喽!”

周文王回到京里,封姜子牙当军师,领兵打殷纣王。以后,周文王死了,姜子牙又保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打败殷纣王,得了天下。

姜子牙死的时候,对周武王说:“我死了,大王把我的尸首吊在王宫大殿的梁柁上,哪方有人造反,就把我的脸转向哪方,造反的就平了!”

周武王听了姜子牙的话,把姜子牙的尸首吊在王宫大殿的梁柁上,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哪方有人造反,就把姜子牙尸首的脸转向哪方,不用出兵出将,哪方的乱就平了,姜子牙的尸首不臭不烂。

到了八百七十三年,当时的大王怕他掉下来,就派人把他取下来。打开棺材发现,姜子牙的尸首烂了,从中飞出18只鸽子,所以有了18路诸侯的争乱。只得埋了。这时候,周朝亡了,后来秦始皇得了天下。

  (3)能结合诗句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谙”的意思是: 。

 “红胜火”的意思是: 。

 “绿如蓝”的意思是:

 3 熟读古诗,知道:

 (1)《忆江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 。

 (2)结合注释,想一想课题的意是: 。

 (3)结合课文中注释,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同学,联系插图,用自己的话给同桌 说说 诗意。吟诵这首词,边读边体会出这首词的朗读节奏。

 三、熟读成诵,体会诗意:

 1、在《忆江南》中,诗人把杭州作为了自己的第二个故乡,一句“ ”把作者的思绪引向了对昔日江南的美好回忆,成为了千古绝唱。

 2、其实,通过对这三首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我们都能感受到 (

 ),体验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积累下了名诗佳句:

 四、拓展阅读:

 其二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曾写下了三首《忆江南》,课文选取了其中的第一首,

 五、课外积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 ——(清)王士祯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案篇3

 培新小学经典诵读活动

 教学目标:诵读《弟子规》感悟古典诗文中的做人道理;培养热爱祖国 文化 的情感。

 教学重点: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弟子规》,演译《弟子规》,领悟《弟子规》的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你们知道的经典性的诗文有哪些呢

 (出示课件:《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弟子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今天我们学习《弟子规》你们猜猜"弟子规"是讲什么的呢

 二、自由诵读、整体感悟。

 1、 读一读,想一想,《弟子规》主要的内容有哪些是什么意思

 (板书:孝、涕、谨、信、爱、仁、学文。)

 2、 背一背,唱一唱。原文是怎样介绍这些内容的

 3、 学生或读、或背、或唱、或演。

 4、 提示:在这些内容中,作者为什么把"学文"放在后面呢难道学习文化知识不重要吗

 二、 交流方法 展示成果。

 1、 同学们运用了那些方法学习《弟子规》

 (随机板书:唱、诵、舞、讲、画、演)

 2、 请自由组合,一起商量商量,准备表演。

 3、 学生交流、准备。

 4、展示成果:

 要求:(1)告诉大家,展示的形式;(2)选择这个内容的理由;(3)其他同学观看是虚心学习。

 表演(老师相机评价,点拨,)

 5、小结:我们班同学真是多才多艺, 学习方法 很巧妙,很有趣。例如:把其中的一段话改编成一个小品,唱拍手歌;画一幅画;编舞蹈等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有趣的方法,还可以创造更多的新方法,使我们的学习更加有趣。

 同学们欣赏了古腔古韵的《弟子规》,有什么感想和启发吗

 帮助学生总结:

 (1) 学会做人;(2)促进 语文学习 ;(3)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三、 课堂拓展 深化认识。

 1、 老师推荐名句:(课件显示)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5)吾日三醒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学生带读,然后齐读。

 3、老师介绍:古代的"忠""孝""仁""义"等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被人们所推崇。湖北有一个退休工作人员编写了一本新《家训》受到家长、老师以及同学们的喜爱。

 课件显示:羊有跪乳之恩,鸭有反哺之情,孝也!

 蜜蜂职责分明,大雁飞行有序,礼也!

 鸡非定时不鸣,燕飞春社不至,信也!

 鹿得草而寻群,蚁得食而报众,义也!

 蜘蛛结网而食,鹦鹉学舌而语,智也!

 诸物本无知,却具天性美德,

 人为万物之灵,立身处世,岂肯愧对于物

 4、 最后老师给大家一些寄语:(课件显示)

 忠心献给祖国,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伙伴,上进心留给自己。

 1、 总结:同学们,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经历历史风雨的洗礼,仍然流传至今,必然有它存在的原因。同学们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多接触一些古诗文,并且做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那样,不仅会获得无穷的乐趣,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一定会像《弟子规》最后几句所说的"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板书: 走进《弟子规》

 孝、悌、谨、信、爱、仁、学文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 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教案

2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

3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4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教案

5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

6 初中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范文

#教案# 导语《语文园地三》安排了“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我爱阅读”五个板块的内容。“识字加油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