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文化的古籍文献有哪些?《茶经》对茶文化的记载是否全面呢?
现阶段内容非常全方位,专业知识量丰富多彩的的茶书籍是我国茶学专业大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研究所长陈宗懋小编的新中国第一部茶学专业作品《中国茶经》。尽管这一部书籍是陈宗懋小编,可是参加编写的专家教授专家学者达50余名,帮助协助适用的人大量,内容涵盖面广,是一部技术专业茶学专业巨作。
《中国茶经》内容按类别分成一一茶史篇一一茶分篇一一茶系篇一一茶技篇一一喝茶篇一一茶道文化篇。绕弯子,引经据典,是一部难能可贵的茶学专业茶道文化专业书籍。针对想深耕细作茶学专业,喜爱茶道文化的人,这一部书难能可贵,不愧是挚爱珍宝。自然,图书市场上也有许多茶学专业,茶道文化之类的书,更有目的性,应用性,如茶学专业高手林治小编的《中国茶艺》、《中国茶道》,很有可能更合适初入茶道文化的爱茶人员。
红茶之书》这也是近期刚上线的一本书,作者是矶渊猛,一位来源于日本的绿茶高手,与此同时也是麟麟饮品的产品咨询顾问,以前著有40多本绿茶有关的书,足见其对绿茶的激情。写的物品范畴十分普遍,从绿茶的趣史、冲调技巧、茶树游览等领域下手,文本尤其朴实,没有一丝矫情娇情显摆之意。
《无我茶会》是一代茶艺大师蔡荣章着作茶书,蔡是华人世界闻名遐迩的茶道文化科学研究权威专家,曾任中国台北陆羽茶道核心创立经理,读过许多相关茶道的书。这本书内容数据量非常大,从茶会所店加盟的方式、场所、联谊会、煮茶等层面讲解了怎样办一场精美的茶会所店加盟。
宋朝茶文化特点有:
点茶,点茶使饮茶更具有娱乐性,斗茶由此产生;
分茶,分茶手受到统治者、文人、僧人的极致推崇;
设茶马司,茶马司专门负责与少数民族的茶马贸易;
茶学专著,与唐朝相比,宋朝的茶学著作更多,也较为出名。
1贵重性:宋代茶叶价格较高,只有贵族、达官显贵才能享用。茶叶成为了一种奢侈品。
2质优味美:宋代的茶叶在品质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茗味香浓,深受人们的喜爱。
3茶艺:宋代人对茶具和茶艺越来越重视,出现了许多有关茶艺的卷轴、书籍,茶道的文化内涵也日趋深厚。
4茶社:宋代出现了许多茶社,成为人们交流思想、学术、文化的重要场所,茶文化也因此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5茶诗:在宋代,茶诗盛行,茶叶是文人雅士们的最爱,他们不但文化修养深厚,而且对茶的品评和品鉴也有独特的见解和表现。
6经济作用:在宋代,茶叶的种植与贸易发展,成为了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茶叶贸易也推动了城市和市场的发展。
茶兴于唐盛于宋
宋代是中国古代茶叶的鼎盛时期,突出反映在建茶的崛起。茶类生产的转制及城镇茶馆的风靡三方面。这三者中间特别是茶类生产的转制,从传统的紧压茶类逐步变成生产末茶与散茶。对于中国后世茶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的影响。
从历史的气候角度来看,唐朝是中国古代对茶叶发展最为有利的时期之一,而宋朝的自然条件比唐朝要严峻的多。据研究,宋朝常年平均气温一般要比唐朝低2-3°c。宋朝天气较冷造成茶叶生产有所南移,随之茶叶重心也像南移动。宋朝茶叶重心的南移主要表现在贡焙从顾渚改置建安。
闽南与岭南茶叶的兴起,由于宋朝气温的降低,宜兴与长兴早春茶树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进贡到汴京,福建建安尽管交通不方便,距离汴京又远。但由于建安茶叶内质不差,采制时间早。如欧阳修诗句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说明建安茶叶到汴京还是比其他地方早,能三月就到京师。
宋朝建茶名冠全国,其生产发展及制茶技术的卓著达到巅峰。贡焙因进御所享其茶叶采制精益求精,建茶名声越来越大,以致后来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
宋朝茶叶生产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这一时期茶叶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的转变。唐时虽有炒青和蒸青,但基本上是和六朝以前的旧俗一样,主要生产团茶与饼茶。北宋虽然也以生产团饼为主的紧压茶类,而且有些地方如建安贡茶在技术上日趋精湛,不断创新,还把中国古代团茶饼茶的生产和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但是宋朝团饼茶的制作虽精,可是工艺繁琐,煮饮也比较费事。在饮茶日益普及,特别是更多的劳动人民加入饮茶行列的情况下,原先的传统生产格局开始发生了一些变革。当时的淮南、荆湖、湖北和江南一带已经大量出产散茶,特别是宜兴长兴一带的阳羡茶,自罢贡以后就开始生产散茶。
宋朝基本上处于中国茶类生产由团茶向散茶过渡的时期。这一转变涉及到茶文化的许多方面,中国上古传统的制茶工艺和烹饮习惯正是由宋开始的转制,转入明清走向近代发展之路的。
宋朝茶文化的另一个特色是茶馆文化的兴起,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年间的汴京,凡是闹市区和居民集中地方,茶坊鳞次栉比,不仅有专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坊,还有商贩,劳动人民拂晓前进行交易的早市茶坊。这种茶坊实际上是一种边喝茶边做买卖的场所。汴京更多的茶馆则是从早开到晚直到夜市结束才关门的全天候茶坊。
从大量史料来看,除宋朝都城以外的其他各地城镇,特别是山乡集镇的茶坊的情况来看,数量和普遍程度并不下于宋朝先后定都的开封和杭州。
南宋《夷坚寺》中所记述的故事,讲及茶肆和提瓶卖茶的地方达一百多处。
宋朝茶事最显著的特色还有斗茶的流行,有人认为斗茶是中国古代茶艺的最高表现方式,上至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下到平民百姓莫不热衷于斗茶。苏辙《和子瞻煎茶》一诗中: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茶事不知劳。说的也是当时的斗茶之风。
宋朝无疑是中国古代茶文化最为鼎盛的时期。
茶文化是大众文化,民众广为参与。茶文化覆盖全民,影响到整个社会。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研究内容,希望对您有用。
茶文化研究内容
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品位。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茶文化是中国
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
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研究历史三国以前茶文化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 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晋代茶文化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 陆纳、 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 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 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 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 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玄远的清淡。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 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与酒肉打交道,经济条件也不允许。于是,许多 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当作精神现象来对待。
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隋唐茶文化
根据茶在先前都是药用,在隋朝全民普遍饮茶,也多是认为对身体有益。隋朝基本是初步形成中国茶文化,公元 780年, 陆羽据此著《茶经》,把隋、唐茶文化形成的了专有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 茶诗,有《茶述》、《 煎茶水记》、《 采茶记》、《 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 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 茶礼、设茶堂、选 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 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 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 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 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 喝礼儿”、“喝气派”、“玩茶”。
元代,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 返璞归真方向发展。明代中叶以前,汉人有感于前代民族举亡,本趄一开国便国事艰难,于是仍怀砺节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势,表现为茶艺简约化,茶文化精糖果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明清茶文化
此时已出现蒸青、 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 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 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 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 茶诗不计其数。
现代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 茶叶节”,如福建 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茶文化作用一是茶文化以茶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二是茶文化是应对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对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
三是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 。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 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 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四是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 ,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五是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上海市闸北区连续四届举办 国际茶文化节,扩大了闸北区对内对外的知名度,闸北区四套班子一 致决定茶文化节要一直办下去,并投资在闸北公园兴建茶文化景点, 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观园。
众所周知,好的茶,更要有好的水,两者才能相得益彰,甚至有时候取水之好坏,能够弥补茶本身的不足之处。
宋代茶书皆承唐代陆羽《茶经》之影响,而评泉论水者,则多缘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而作。
张又新认为,只有茶与水搭配得宜,才能得最上佳茶。他的《煎茶水记》有三个核心观点:
其一,泉水能补茶之缺,提升茶汤品质;其二,茶之原产地,水土自然,泉源性质接近,煎茶制汤最为合宜;其三,茶之品种并非最关键,好的茶汤要仰赖茶叶与泉水之调和。
而宋代人的观点,已与唐代人有许多出入。
宋代人之评泉论水,显现出他们独立思考的特性
宋人之评泉论水,一方面沿袭唐人品泉的次第及标准,另一方面又通过个人经验,修正泉水排行顺序。其中以叶清臣、欧阳修最甚。
叶清臣自认能兼得知茶评泉之理,故记泉品二十项,说明:就算茶种自然优异、早春采制、加工精细、烹煮得宜,但若“泉不香、水不甘”,依然无法备制出好茶,这并非茶叶本身的问题,而是泉水之差异。
看来,叶清臣认同张又新《煎茶水记》,认为茶之品种、加工过程并非最关键,好的茶汤首要仰赖茶叶与泉水之调和,其次要素则是烹茶技术与茶器。
《煎茶水记》之内容影响深远,但后人并非全然认同。
《清平乐》欧阳修剧照
欧阳修作《大明水记》、《浮槎山水记》二文,意在批判《煎茶水记》,认为张又新所记有伪,称“又新妄狂险谲之士,其言难信。”
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记载了取水时的要诀:“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总体而言,陆羽着重点在于“活水”。山泉水第一、江水第二、井水最下。
与此同时,他认为泉水最好是“乳泉石地慢流者”,因为此既为活水,流速又慢,有利沉淀、过滤杂质。
反之,“瀑涌湍漱”者,久食有碍健康;沟谷之中水流不通,多有微生物、虫毒等,必须疏通水道,使水源涓涓畅流才能取饮。
欧阳修将此言对照《煎茶水记》,却发现许多矛盾之处。
张又新在《煎茶水记》中,声称扬子江水为天下第一,江水胜于山泉,与陆羽看法相左;而且他说“虾蟆口水第四”、“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八”、“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此三者皆违反陆羽的“不要饮用瀑布湍流之泉、山谷之间凝滞不通之泉”观点。据此,欧阳修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陆羽画像
然而,宋代释普度曾有诗云:“汲来崖瀑煮新茶,紫玉瓯中现瑞霞。”此处肯定瀑布取水煮茶之法,认为以此瀑布水煮茶能够引出茶汤之美,使茶与景之美相得益彰。
可见,宋代人取水,已与唐代人之观点有许多出入。但是大体上,他们仍把握了一个大原则,那就是——取用“活水”为上。
叶清臣与欧阳修的文章,显现出宋代人独立思考的特性。他们虽然重视文献,却能按照个人经验和理解,与唐代茶书进行“对话”。
宋人更偏重当下对泉水制茶的品饮感受
宋人对于茶水取泉的表述,并不围绕排名高下,也不着重山泉、溪水、井水之优劣,反而偏重当下对泉水制茶的品饮感受。
他们的重点,在赞颂水源品质、记写名泉,注重烹茶、煎茶、点茶时的特殊联想与感受。如喻良能的《题煮泉亭》:
甘香曾饮谷帘前,携茗仍来试煮泉。
更觉清风生两腋,始知鸿渐是茶仙。
喻良能以自己的经验来评判谷帘泉与陆羽泉的优劣。虽然在传统的评水观点中,谷帘泉优于陆羽泉,但他仍强调陆羽泉烹茶的甘美,更胜于名列前茅的名泉。可见,他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泉水的好坏,而不是盲目地依从权威。
宋朝是如何喝茶的
点茶法源自煎茶法,开始于晚唐至五代间,宋代点茶法代替煎茶法成为主要的饮茶方式,点茶法是将茶粉置于盏中,加入热水,用茶筅击拂,使茶粉均匀分布在水中,然后饮用的茶汤制备方法。
宋代的点茶程式大致可分为以下12 个步骤:列具- 炙茶- 碾茶- 罗茶- 烧水-燲盏- 置茶- 候汤- 调膏- 冲点击拂- 鉴赏汤花- 闻香尝味。
宋代点茶法的茶文化特征:
1注重茶汤的色、香、味:宋代点茶法不再在茶中加入任何作料,已经纯粹是清饮了,因此更加注重茶汤的色、香、味,宋徽宗《大观茶论》说:“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蔡襄《茶录》指出:“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茶有真香……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茶味主于甘滑”。
2有较高的点茶技艺要求:点茶在碾罗、候汤、冲点、击拂都有较高的技艺要求。
3重视点茶的环境要求:宋代品茶有“三点”、“三不点”之说,“三点”其一要有好天气;其二要求佳客风流儒雅、气味相投,其三要求点茶做到:茶新、泉甘、器洁;反之,是为“三不点”。
4茶色贵白之风盛极一时:唐代,陆羽《茶经》称紫者上;宋徽宗《大观茶论》则说:“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可见其以茶色白为贵。
关于茶文化的古籍文献有哪些?《茶经》对茶文化的记载是否全面呢?
本文2023-10-06 21:03:2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4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