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姓路的名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14收藏

古代姓路的名人,第1张

  1、路皋:并州人,宋代画家。善画骆驼,醉后数笔,颇具生意,时称河东三绝之一,兼长画鬼神。

 2、路振:永州祁阳人,宋代大臣、学者。五岁通《孝经》《论语》。后进士及第,曾任太常博士。文辞为名家所称道,著有《九国志》。

 3、路温舒:巨鹿东里人,西汉文士。少年牧羊,稍长成为狱中小吏,学律令,转为县狱史。后习《春秋》,学识渐博,举孝廉,为山邑丞。后升廷尉奏曹掾,宣帝即位后,他上书反对酷刑,主张尚德缓刑,官至临淮太守,治有异迹,卒于官。其文以《尚德缓刑书》较著名。

 4、路嗣恭:京兆三原人,唐代大臣。任神乌令时,唐玄宗认为其治绩为天下最,可嗣汉时鲁恭,故赐现名,历迁渭南令、朔方节度留后、检校刑部尚书、江西观察使,以善于治理财赋著称。后拜兵部尚书、东都留守。

我国古代谱牒姓氏之学发达,相关书籍相当多。唐林宝撰《元和姓纂》。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还有《世本》、《族姓记》,《三辅决录》以及《百家谱》、《英贤传》、《姓源韵谱》、《姓苑》等等。宋末元初的硕儒王应麟 ,撰写了 《姓氏急就篇》

我国古代谱牒姓氏之学发达,("谱牒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家谱、族谱的学科。"家谱"是以表谱的形式记载家族世系繁衍和本族人员事迹的图书体裁。)相关书籍相当多。关于中国谱牒的产生过程,根据目前能见到的材料和研究状况,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分成两个小的阶段,即商代(公元前1500-1000年)的萌芽阶段与西周(公元前1000-800年)的形成阶段。商代已有一些简单的世系表,是家谱的雏型。较为完备、成熟的谱牒形成于西周。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到春秋时,谱牒相当盛行了,不过由于这种东西并非专门著作,小能强大雅之堂,传到今天的连一种也没有。

南宋著名史学家莆田人郑樵撰,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成书。《通志》为通史性的志书,共200卷,其中第一略《氏族略》为考辨、论述姓氏的专著,共收录姓氏2255个。

此外,郑樵还著有《氏族志》、《氏族源》及《氏族韵》等相关的姓氏学专著,是我国姓氏学研究中承前启后的著名学者。

《古今姓氏书辩正》40卷,邓名世撰,其子椿裒次之。此书搜集宋及宋以前历代姓氏文献,对当时所能见到的姓氏的起源、郡望、名人、流布作了或详或略的考证,为后人研究姓氏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堪称宋代姓氏学研究集大成之作,是我国古代姓氏谱牒学方面的一部重要著作。邓名世因不满前人以及当时姓氏研究大多停留在记录姓氏的现状,而是以考证姓氏文献的真伪为己任,希望能清理以往姓氏研究的成果,在学术上有所创新。他从考辨以往姓氏书之误入手,以修撰一部古今姓氏全书为撰著宗旨,因此"长于辩论"成为此书的一大特点。《辩证》问世以后,颇为同时代学者所重,也对后世的姓氏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熹《朱子语类》称赞邓名世"世学甚博,姓氏一部,考证甚详,盖不虚也",王应麟《姓氏急就篇》、《困学纪闻》等多引据邓著。清乾隆年间纂修《续通志》,其《氏族略》一篇更是多据《辩证》以补充之。在现存的姓氏谱牒文献中,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与《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鼎足而立,有着重要的地位。

《元和姓纂》是中国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原本10卷,今有10卷本、18卷本两种。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812)成书。

谱牒在历史上曾经兴旺过一阵子,后来随着宗法式家族制度的瓦解而消亡了。东汉末年到魏晋之际(公元200-300年)世家大族式家族制度形成后,谱牒又再次盛行起来,不过从内容到形式都与西周春秋时的谱牒不同了。这时称之为“谱牒”的文献,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家传”,这是最初级的形式。一个家族之所以在一个地方兴旺发达起来,必有几个人对家族的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或者做过朝廷要员,或者做过封疆大吏,他们的子孙就为他们立传,表彰他们的功绩,显示自己家族的身份。如:《荀氏家传》、《袁氏家传》(汝南)、《裴氏家传》(河东)、《褚氏家传》(阳翟)、《谢车骑家传》(陈郡)等。

谱牒的第二种形式是“家谱”,或叫单姓族谱,每姓每族一本。家传是传而不是谱,只能记载家族名人事迹,不能把所有族人都记上去,光有家传还是无法搞清家族所有人的血缘关系的,于是有人以家传为基础,以家族的世系为脉络,把包括名人和非名人的所有族众贯串起来,注明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这就是家谱了。如: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引到的:《崔氏谱》(博陵)、《郭氏谱》(太原)、《陈氏谱》(颁川)、《稽氏谱》(谯郡)、《阮氏谱》(陈留)、《王氏谱》(太原);《世说新语》注中引到的:《王氏世家》(琅琊)、《袁氏世纪》(汝南)、《王氏家谱》(东海)、《荀氏谱》(颍川)、《谢氏谱》(陈郡)、《羊氏谱》(泰山)、《顾氏谱》(吴郡)、《陆氏谱》(吴郡)等等,都是这样的家谱。

谱牒的第三种形式,也是最高最典型的形式是“簿状谱牒”,后来又叫作《百家谱》、《东南谱》、《十八州谱》、《天下望族谱》、某郡望族谱等等。家传、家谱都是私家撰述,不具法律效力,必须有一种得到朝廷认可的官撰的谱牒,才能据以确定谁是士族,谁是庶族.才能据以选官、论人和通婚。官修的谱牒不是某一姓的家谱,而是全国或某一郡所有士族家谱的汇编或选编,所以叫作“百家谱”(百指约数)等等。在这种官撰的谱牒中,把天下所有士族的姓氏、郡望都列进去,每姓士族又都详细列其成员的名字、官位及血缘关系,这就是簿状谱牒。所谓“考之簿世然后授任”(《太平御览》卷二一四引《晋阳秋》),“有司选举必稽谱籍”(郑樵《通志》卷二五《氏族略序》一《氏族序》),就是指这种官修的谱牒。官修谱牒不仅同士族的仕途性命攸关,而且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要对所有自认为是士族,并将其家谱上之于官的家族进行甄别、认定,还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修订与重撰,所以朝廷设立专门的常设机构图谱局主持撰修工作,置郎和令史等官来执掌(《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载沈约语),并汲收对谱牒有研究的学者参与其事。

东晋南北朝时门阀士族制度充分发展,士族、非士族要根据谱牒来确认,人们入仕做官要根据谱牒来认定门阀的高卑,所以谱牒之学就成了一种专门学问,有专门的人从事研究。天下那么大,士族那么多,它们之间的关系又那么复杂,每个家族的历史,近的兴起于魏晋之际,远的则要追溯到东汉中叶,少说也有几百年,要搞清楚他们内部和他们之间的各种关系(如:血缘关系、名讳、官位、姻亲等等),确非易事。再加上许多新起的士族要求列名谱牒,而许多庶姓大族还采取冒名顶替、伪造家世等手段企图挤进谱牒,这就进一步增加了谱牒修撰的艰巨性。东晋初年苏峻之乱,把原来的谱牒焚毁了,后来重修,称为“晋籍”,其分量之大竞有东西两库(《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这样繁杂的工作,没有专门学问,不作专门研究,的确是不行的。所以从西晋以后,到南北朝时,毕生研究谱牒的不乏其人,有的祖孙几代从事谱牒研究,从而出现许多著名的谱学家。

西晋(公元250-300年)的著名谱学家是挚虞。挚氏为京兆大族,虞父模曾任曹魏太仆卿。挚虞才学通博,著述不倦,认为汉末以来天下丧乱,许多世家大族,虽子孙已不能明其祖先的事迹,辨其家族的由来,于是撰《族姓昭穆》十卷,进于朝廷(《晋书》卷五一挚虞传)。此书早巳遗佚,我们不能确知其内容了。所谓“族姓”即指世家大族式家族,所谓“昭穆”即父子祖孙的血缘关系,这是现在所知道的当时第一部记载天下士族血缘关系的正式谱牒。因为它“定品违法”,大概是触动了一些显赫的大族,为人们弹劾。它有没有成为官书,我们也不得而知,从晋武奇特诏原谅其“违法”的过失来看,大约是被钦定为官修谱牒了。

东晋南朝(公元400-500年)的著名谱学家有贾弼之、贾匪之、贾渊祖孙三人和王僧孺。贾氏为南渡的平阳大族。贾弼之在东晋太元年间由朝廷委任撰修谱牒,于是“广集众家,大搜群族”(《南齐书》卷五二贾渊传),撰成《十八州士族谱》百帙,共七百余卷,缮写抄定,藏在秘阁,另抄别本藏于左户。其子匪之,匪之子渊,世传其业。齐永明中,贾渊与王俭共同参撰《百家谱》,又撰《氏族要状》、《人名书》等谱牒,并行于世。谱牒研究成了贾氏世传的家学。王僧孺出身于东海王氏。他在梁代继续贾氏的研究,接成《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当是修订贾弼之之书)、《百家谱集抄》十五卷、《东南谱集抄》十卷(《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此时的谱牒之学,到了王僧孺手中,算是集大成了。

北朝(公元350-550年)官修谱牒,大抵均属集体撰述,故不见研究谱牒之名家,如魏太和中,诏各郡中正,“各列本土姓族”作为选士的依据,似乎还没有把全国士族的谱牒统到一起来。北齐的《类例》以甲门为士族,北周的《建德氏族》以四海通望为士族,似乎是他们那个小国的统一的谱牒,除《类例》知道是浮屠昙刚所撰外,《建德氏族》也是集体撰修的,故未留下撰人姓氏。

唐代在太宗、高宗两次修谱。高士廉等修<氏族志>。高宗时修《姓氏录》。

唐初的著名谱学家中首先要介绍的是路敬淳。他是高宗、武后时人,勤学不倦,对于历代谱学素有研究,对于各个士族的门第姓望,能究其根源枝派,曾撰《著姓略记》十卷行于世。史称“唐初姓谱学唯敬淳名家”,其他各家“皆本之路氏”(《旧唐书》卷一八九路敬淳传)。另一名家是柳冲,他曾主持修撰《姓族系录》,“好学多研”,是路敬淳以后的第一人。唐代谱学为柳氏家学,后其族人柳芳著《氏族论》,是对魏晋以来的谱学进行理论上的总结的第一篇论文,为后世研究谱牒的人所必读(《新唐书》卷一九九柳冲传)。比柳冲稍后的有韦述,亦是唐代谱学名家。他雅好谱学,在秘阁见到柳冲等撰《姓族系录》,非常喜爱,乃于工作之余,亲手抄录,另撰成《开元谱》二十卷(大约是《姓录》的节本)(《旧唐书》卷一○二韦述传)。柳芳《氏族论》“唐兴,言谱者以敬淳为宗,柳冲、韦述次之”(《新唐书》卷一九九柳冲传),应是不假的。

唐初谱牒的形式也同魏晋南朝一样,分为私修的单姓族谱和官修的天下望族谱两种,前面说到的几次重修谱牒,即是指后一种。隋唐的单姓族谱,如《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和《通志·艺文略》中提到的许许多多某氏某姓家谱,我们至今只发现了两件原件的残片(见《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三册,第64,180-184页),都是用方框、线条、箭头表示的世系图表,详细注明每人的血缘关系、名讳、官职及配偶的姓氏名字等,图画清晰,抄字工整,人们看去,一目了然。官修的望族谱,却在敦煌石室中发现了几种残卷,其中以题为《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的最为完整和典型。它的内容是按照唐代的政治区划,依道、州、郡的次序排列,每一郡列出该郡的望族姓氏,少者三姓(如凉州西平郡),多者四十姓(如雍州京兆郡)(参见王仲荦:《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考释》、《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考释》、《敦煌石室出残姓氏书五种考释》(均载《蜡华山馆丛稿》):多贺秋五郞:《中国宗谱的研究》上卷第一章。)。据我们看,这大约是官修谱牒的一种提纲,而不是修成的谱牒。因为光列每郡的几个望族姓氏,而不列出某一个人是不是属于这个望族,是起不到谱牒的作用的。

支柳氏字辈:大文章必以经书为本,增富贵定知礼乐当先。

长桥柳氏派语:柳宗肇叟,必应福人,(孟光,如春)可凤,生昌世廷。先启正大,克树家声。宏基聿建,贻泽永敦。士希笃学,国重显名。道尊业懋,其再延承。

湖南宁乡柳氏派语:老派:斗思应均庚世仕伯克庭秀祖荣宗天佑裕本固邦基平。续修:世文得效永,崇兴显祖荣,启裕后人盛,加官进禄都。新班派:启裕后人盛,加官禄位升,弼廷存正介,勷国任贤能,耀彩丁才广,馨香甲第登,千秋禋祀典,万叶子孙绳。

栖霞柳氏字辈:成培清建运,钟毓耀光华,明德长昭继,生辉永克家。

长桥柳氏字辈:

老派:“柳宗肇叟必应福人(孟光、如春)可凤生昌世廷”;

续修:“先启正大克树家声宏基聿建贻泽永敦士希笃学国重显名道尊业懋其再延承”。

浙南二都沙川排行二十字:

春光明吉象

景运毓贤良

秉直家丰振

余和世泽长

宁乡柳氏字辈:

老派:“斗思应均庚世仕伯克庭秀祖荣宗天佑裕本固邦基平”;

续修:“世文得效永崇兴显祖荣启启裕后人后人盛加官进禄都”;

新派:“启裕后人盛加官禄位升弼廷存正介勷国任贤能耀彩丁才广馨香甲第登千秋禋祀典万叶子孙绳”。

路朝霖

〔清〕字访岩,一字覃叔,贵州毕节人。

宣侄。

清光绪二年(一八七六)翰林,四川东乡万县知县。

拟道员改官河南。

工诗古文辞,兼擅书法。

早岁沈潜米、董两家,晚年法李邕,益豪放遒逸。

有乌蒙山人诗文集。

《益州书画录续编》

路坯

〔清〕(一八三九至一九O二)字山夫,陕西盩厔人。

官知县,罢后居江苏淮安,筑园居焉,有苇西书屋、温经室诸胜。

工八分书,嗜金石碑版,藏异甚富。

偶写小幅梅花。

《三洲画史、志学斋杂志》

路乔加

〔约公元前一四0年前后在世〕字、里、生卒年均不详,约汉武帝建元初年前后在世。

梁孝王在忘忧馆令诸游士作赋,枚乘、羊胜、公孙诡、公孙乘、邹阳等各有所作,独乔加作鹤赋,与枚乘各得赐绢五匹。

乔加的鹤赋,亦载古文苑。

路慎庄

〔清〕字子端,号小洲,陕西盩厔人。

德子。

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翰林,以给谏官淮阳道。

藏书极富,才证精详。

丹铅之暇,以山水自娱。

沉郁苍润,得公望笔意。

兼工花卉,有自绘使闽纪程册。

《墨林今话续编、清画家诗史》

路石瞻

〔清〕江南人。

工击技,与甘凤池齐名。

喜画鹰,有英雄得路图传于世。

《蝶陛外史、词堪日记》

路氏

〔唐〕初制琴名手。

佚名。

生卒不详。

唐李肇《国史补》下:“京师又以樊氏、路氏琴为第一。

路氏琴有房太尉(琯)石枕,损处惜之不理”。

宋沈括《梦溪笔谈·乐律》:“予曾见唐初路氏琴,木皆枯朽,殆不胜指,而其声愈清”。

路术淳

〔约公元一六九二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山东汶水人。

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清圣祖康熙中前后在世。

工曲,著有玉马佩传奇,《曲海总目提要》传于世。

路坦

〔现代〕一九三四年生。

吉林公主岭人。

擅石版画。

鲁迅美术学院。

路温舒

〔约公元前七三年前后在世〕路温舒字长君,钜鹿东里人。

生卒年不详。

约汉昭、宣二帝间前后在世。

少时,父使牧羊,乃截泽中蒲爹为牒,用以为书。

稍习善,求为狱小吏。

因学律令,转为狱史。

太守见其而异之,署决曹史。

又受《春秋》通大义。

决孝廉,为山邑丞坐法免,复为郡吏。

昭帝时,守廷尉史。

宣帝即位,(公元前七三年)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行。

帝喜其言,迁广阳私府长。

举文学高节。

迁右扶风丞。

久之,迁临淮太守,政迹优异,卒于官。

路翔

〔清〕字汉飞,杭州人。

善画人物。

《图绘宝鉴续纂》

路学宏

〔清〕(一七二O至一八O一)字慕堂,荆溪(今江苏宜兴)人。

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举人,官县令。

工设色花卉。

卒年八十二。

《墨香居画识、画传编韵》

路衙推

〔宋〕善画鱼,体制纯古。

《图画见闻志》

路易司卜脱

〔清〕西洋人。

乾隆(一七三六至一七九五)时以画供奉内廷。

《春明琐事》

路于飞

〔清〕字齐园,荆溪(今江苏宜兴)人。

善画竹石,笔势奇特。

《清朝书画家笔录》

路泽农

〔清〕字吾徵,一字安卿,直隶曲周(今河北曲周)人。

明都御史振飞字。

少负奇才,外家申凫盟兄弟,每以诗古文相切靡,又与顾亭林相友善。

工琴,善画。

著有琴谱、宜轩诗。

《清画家诗史》

路振

〔公元九五七年至一O一四年〕字子发,永州祁阳人。

生于周世宗显德四年,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年五十八岁。

幼颖悟,五岁读孝经论语。

淳化中,(公元九九二年左右)举进士,试卮言日出赋,振所作尤典赡,擢甲科。

起家大理寺评事,通判汾州。

大中祥符初,(公元一OO八年)迁太常博士,左司谏,擢知制诰。

振文辞温丽,屡奏赋颂,为名辈所称。

尤长诗咏。

以嗜酒,得疾卒。

振著有文集二十卷。

又尝采五代末九国君臣行事作九国志,均《宋史本传》未成而卒。

路铎

〔公元?年至一二一三年〕字宣叔,冀州人。

生年不详,卒于金宣宗贞佑元年。

官台谏,有直臣之风。

章宗称其敢言,每优礼之。

出为景州刺史,述十二训以教民,诏遍谕州郡。

后为孟州防御使。

贞佑初,城破,投沁水死。

铎为文尚奇,诗则温润精致,自成一家。

有虚舟居士集《金史本传》传于世。

路镦

〔清〕 (一七四八至一八O九)字墨庄,湖北汉阳人。

听政余暇,兼精绘事,善画山水。

卒年六十二。

《牧庵杂记、当湖历代画人传》

路 雄:阳平人,北魏大将。

因从军征伐立下大功,官至伏波将军,奉车都尉。

路 隋:阳平人,唐代大臣。

举明经第。

历迁左补阙、侍讲学士、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文宗时,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监修国史。

后出任镇海军节度使。

有《平淮西记》。

路 岩: 魏州冠氏人,唐代大臣。

进士出身,历迁屯田员外郎、翰林学士,以兵部郎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居位八年,累进左仆射。

后与韦保衡交恶,被流0放儋州,并赐死。

路 皋:并州(今山西省太原)人,宋代画家。

善画骆驼,醉后数笔,颇具生意,时称河东三绝之一,兼长画鬼神。

路 彬:晋 阳(今 山 西 省 太 原)人,南 宋 官 吏 。

任广 西 提刑 时,明 察 秋 毫,杜 绝0yuan 0狱, 后 又为 民0qing0命,减去 部 分过 于 沉 重 的赋0shui。

官 至 刑 部 侍 郎。

路 振:永州祁阳(今属湖南省),宋代大臣、学者。

五岁通《孝经》、《论语》。

后进士及第,曾任太常博士。

文辞为名家所称道,著有《九国志》。

路 迎:山东汶上人,明代大臣。

正德三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

历知襄阳、松江、淮安三府,治称第一。

累官至兵部尚书。

路 亨:太平府当涂(今属安徽省)人,明代官吏。

曾任安溪知县,居官清廉,尤重视学校。

路如瀛:山西陵川人,明代官吏。

崇祯时任临清同知。

后清兵攻破临清城,被乱兵所杀。

路温舒:巨鹿东里人,西汉文士。

少年牧羊,稍长成为狱中小吏,学律令,转为县狱史。

后习《春秋》,学识渐博,举孝廉,为山邑丞。

后升廷尉奏曹掾,宣帝即位后,他上书反对酷刑,主张尚德缓刑,官至临淮太守,治有异迹,卒于官。

其文以《尚德缓刑书》较著名。

路博德:西河平州人,西汉将领。

以右北平太守从霍去病征伐匈奴有功,汉武帝封其为邳离侯。

后又征伐南越立下大功。

太初元年,因儿子犯大逆不道罪,被革去爵位,降为强弩都尉。

路淑媛:南朝宋丹阳建康(今江苏省南京)人,以色貌入选宋文帝后宫。

生刘骏(孝武帝),拜淑媛。

孝武即位后,尊为皇太后。

因明帝幼失生母,被其抚养长大,明帝即位后,尊其为崇宪太后。

路嗣恭:京兆三原(今属陕西省)人,唐代大臣。

任神乌令时,唐玄宗认为其治绩为天下最,可嗣汉时鲁恭,故赐现名,历迁渭南令、朔方节度留后、检校刑部尚书、江西观察使,以善于治理财赋著称。

后拜兵部尚书、东都留守。

路敬淳:唐朝临清人。

少有志学,足不履门。

居亲丧,倚庐不出者三年。

后举为进士,迁崇贤馆学士。

奉诏编辑庆邮仪典,又著《姓略》、《衣冠系录)等书。

唐初姓谱学,唯敬淳名家,后有撰次者皆本之路氏。

路友于:名汝悌,字友于。

山东诸城人。

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早稻田大学。

后因病归国,嗣任北京《益世报》编辑。

min国十二年加入中国国min党。

后被张作霖逮捕遇害,享年32岁。

路元升(1689—1764)字南征,毕节德沟人。

清雍正中岁贡生瀛洲(字海山)长子。

生于康熙己巳年三月,卒于乾隆甲申年八月,年七十五岁。

少聪敏,有志好学,尤喜诗文词赋与程朱理学。

由文林郎中雍正丙午科解元,乾隆元年丙辰科成金德瑛榜进士,选授福建汀洲府上杭县知事,治有贤声。

解组后,主讲叠双义馆,门徒裁成者众。

董朱英治毕,有惠政,元升遂作《灵峰寺碑》以美之。

编著有《毕节县志》等书传世。

路 郡,元升子,乾隆戊子科举人,亦有诗名。

路斯京(1758—1794)字翰宗,号玉山,毕节德沟人,郡子。

生于乾隆戊寅年,卒于乾隆甲寅年,年三十六岁。

敕赠文林郎,邑附贡生,官山西榆次县知事,诰授中宪大夫、户部主事,河南特用知府、朝议大夫。

山水,闲暇以赋诗为乐,有《玉山吟稿》一卷传世。

其《投宿灵峰寺》云:“落日衔山鸟倦飞,投林几阵远鸦归。

人行断壁穿云缓,寺背深松露角微。”读之清新明快,颇有田园趣味。

路朝霖(1843—1926?)字覃叔,号访岩(一作访崖)贵州毕节县德沟路家湾人。

道光乙巳(1845)科进士路璜之子。

生于道光二十二年癸卯,约卒于民国十五年前后。

赋性聪敏,读书过目成诵。

由廪生中同治己巳(1869年)补行己未、辛酉、壬戌三科举人,光绪丙子(1876年)恩科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考授四川东乡、万县、奉节知县,擢道员、河南总厘局护理,升河南按察使司等职。

与徐世昌、田中玉、黎庶昌、罗质庵、黄彭年、陈焕章、张逵九等人友善。

工古诗文辞,尤精鉴赏,家富典籍书画古玩之物。

其书法早宗米董,晚法李北海、黄山谷,豪放遒逸,获之者视若吉光片羽。

其家藏《九字损本兰亭序》、顾二娘手制端砚及手书木刻匾对等弥足珍贵。

唐继尧援川,道经毕节,闻其家藏书甚富,遂据为己有,将其运至云南,今藏于云南省博物馆,书中尚有其弟路朝藩之钤印。

其《红鹅馆诗抄》为徐世昌付梓并序。

陆姓起源有四种:

一、传说帝颛顼的孙子吴回在尧时任火神祝融,他有个儿子名叫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县一带),所以叫陆终。他的子孙有的以陆为姓,称陆氏。

二 为战国时,宣王有个儿子名叫通,字季达,受封于平原县陆乡(今山东平原县陆乡),是陆终的故地,所以以陆为姓,称陆氏。

三 为出自陆浑国。春秋时期的陆浑国,是由一支名为陆浑之戎居于伊川(今属河南境)得名。这支陆浑戎,是允姓戎的别部,最早活动于今陕西、甘肃、四川三省交界的若水流域。西周初年迁到陕西秦岭以北。西周末年乘周王室东迁之机,东迁到今陕西和河南交界的崤山、熊耳山一带。公元前638年,被秦晋两国强行迁到今河南以南的伊河流域,公元前525年被晋国所灭。亡国后的陆浑之遗民依照汉人的习惯,以国为姓,称陆氏。

四为由他族改姓而得。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今内蒙古南部一带)鲜卑族复姓步陆孤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为陆氏。这一支陆氏的源地在今河南洛阳一带。

陆姓的郡望主要有:

吴郡,三国时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晋义熙初移今吴兴)相当于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以及江苏宜兴县。这支陆氏为陆通的直系后裔,开基始祖为西汉时的陆烈。

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以河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以及黄河以北原阳县。

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230年)置郡,治所在阳翟(今禹县)。相当于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这支陆氏是吴郡陆氏的分支,开基始祖为东汉颖川太守陆闳。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南)。相当于今山东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河、商河、惠民、阳信等县。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西晋时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

陆姓以“河南”、“平原”、“河内”、“吴郡”为堂号。

发源于今山东境内的陆氏和由鲜卑复姓步陆孤氏改姓的陆氏,、发展成为陆姓的两支主流。

两支陆姓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河、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省。这些地方的陆姓族人大多为陆通的后代。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陆通之子陆发,仕齐为大夫,谥号恭侯。陆发有两子:陆万、陆臬。陆万生陆烈,字伯元,西汉时为县令、豫章都尉,深得吴人爱载,死后葬于胥屏亭,他的子孙成为吴郡吴县人。以后子孙不断繁衍,到东汉时的陆闳为颍川太守、尚书令,生有三子:陆印、陆温、陆桓,号颍川支。陆桓,字叔文,生子陆续,陆续生有三子:陆稠、陆逢、陆褒。陆稠任荆州(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两省和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一部分)刺史,另分荆州支。陆逢为汉尚书仆射,乐安侯,生有五子:陆涉、陆表、陆琼、陆吴、陆招。后发展为陆氏乐安(相当于今山东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光等地)支。陆表生子陆穰,陆穰生子陆恢。陆恢为两晋之谏议大夫,又分出陆姓谏议分支。到南北朝时,南北两地的陆氏人口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宋元以后,陆姓遍布全国各地。

这个应当不是的,当年明初是有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移民,那是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经过元末长期战乱,人烟稀少,因此政府从人口相对稠密的山西等地强行往华北地区迁移人口,如河北、河南和江淮一带,因此也有了洪洞县大槐树的传说,没有一支人口是从山西迁到陕西的。

一、姓氏源流

路(Lù)路姓源出有六:

1、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

据《唐太原令路公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曾孙帝喾之孙曰玄元,因功封于路中,历虞夏称侯,子孙以国为氏。

2、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

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封炎帝庶子于潞地(今山西省长治一带),春秋时有潞子婴儿,其后以封地为氏,后去三点水为路姓。

3、出自妘姓,为陆终后裔(其实亦为黄帝后裔)。

据《困学纪闻》与《姓考》所载,黄帝裔孙陆终,第四子名求言(一名郐子),受封于路,子孙以路为姓。

4、以县名得姓。

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路,原作潞,初为水名,后为县名(故城在今北京市通县东八里),居者有以县名为氏者。

5、出自隗姓,炎帝之裔。

黄帝封炎帝之裔于路,即春秋时赤狄潞子(今山西省潞城一带),国人称潞氏,后灭于晋,子孙以国为氏(疑与姜姓同源)。

潞又写作路,也称路氏。

6、出自他族。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没路真氏后改为路姓;今满、侗、景颇等民族亦有此姓。

得姓始祖:玄元。

黄帝子名玄嚣,玄嚣生子帝喾,即高辛氏。

帝喾有子挚,挚生子玄元,在唐尧时为部落首领,后玄元因功被封为路中侯,历经虞舜时期和夏朝,一直为侯爵,其子孙以国为氏,称路姓。

并尊玄元为路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路姓源起十分庞杂,在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路姓已经十分抢眼,如有巨鹿东里(今河北平乡西南)人路温舒,渔阳(今北京密云)人路人,蜀郡(治今四川成都)人路建,陈留(治今河南开封)人路粹,太原(今属山西)人路佛……。

可见在此际,路姓已分布于今河北、北京、河南、山西等北方大地,并且已有路姓落籍四川。

魏晋南北朝时期,路姓繁衍得依旧兴盛,尤其在今河南省境,路姓就出现了五个郡望:即襄城郡、陈留郡、河南郡、内黄县、颍川郡。

表明在今河南之襄城、开封、洛阳、内黄、禹县一带路姓人枝繁叶茂,风光显赫。

除此之外,路姓人在今河北大名、宁夏固原、陕西西安一带也形成大的聚落,并且人丁兴旺,一直延续到隋唐两朝。

尤可一提的是繁衍在今河北大名的路姓人,在此际竟现于史,名人不断。

当然,此际剧烈的社会动荡,也导致数量众多的路姓人取道南下江南,并且在今浙江金华一带形成路姓东阳郡望。

隋唐时代,路姓上述郡望依旧兴盛,并且以阳平等路姓郡望为中心扩展至今山东境内,如唐代宰相路岩为魏州冠氏(今山东冠县)人,其家族在当地颇具盛名,世代显贵,而且人口繁衍兴盛,后路岩因故被贬岭外,其子避地湖南,住永州祁阳,当为路姓入湖南之始。

宋时,其后路振由永州祁阳徙居潭州湘潭(今属湖南)。

明初,山西路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天津等地。

此后至清,路姓由于仕宦、谋生、避灾等原因散居全国各地。

如今,路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山东、安徽、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之路姓约占全国汉族路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

路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五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

三、历史名人

路 雄:阳平人,北魏大将。

因从军征伐立下大功,官至伏波将军,奉车都尉。

路 隋:阳平人,唐代大臣。

举明经第。

历迁左补阙、侍讲学士、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文宗时,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监修国史。

后出任镇海军节度使。

有《平淮西记》。

路 岩: 魏州冠氏人,唐代大臣。

进士出身,历迁屯田员外郎、翰林学士,以兵部郎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居位八年,累进左仆射。

后与韦保衡交恶,被流放儋州,并赐死。

路 皋:并州(今山西省太原)人,宋代画家。

善画骆驼,醉后数笔,颇具生意,时称河东三绝之一,兼长画鬼神。

路 彬:晋阳(今山西省太原)人,南宋官吏。

任广西提刑时,明察秋毫,杜绝冤狱,后又为民 ,减去部分过于沉重的赋税。

官至刑部侍郎。

路 振:永州祁阳(今属湖南省),宋代大臣、学者。

五岁通《孝经》、《论语》。

后进士及第,曾任太常博士。

文辞为名家所称道,著有《九国志》。

路 迎:山东汶上人,明代大臣。

正德三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

历知襄阳、松江、淮安三府,治称第一。

累官至兵部尚书。

路 亨:太平府当涂(今属安徽省)人,明代官吏。

曾任安溪知县,居官清廉,尤重视学校。

路如瀛:山西陵川人,明代官吏。

崇祯时任临清同知。

后清兵攻破临清城,被乱兵所杀。

路温舒:巨鹿东里人,西汉文士。

少年牧羊,稍长成为狱中小吏,学律令,转为县狱史。

后习《春秋》,学识渐博,举孝廉,为山邑丞。

后升廷尉奏曹掾,宣帝即位后,他上书反对酷刑,主张尚德缓刑,官至临淮太守,治有异迹,卒于官。

其文以《尚德缓刑书》较著名。

路博德:西河平州人,西汉将领。

以右北平太守从霍去病征伐匈奴有功,汉武帝封其为邳离侯。

后又征伐南越立下大功。

太初元年,因儿子犯大逆不道罪,被革去爵位,降为强弩都尉。

路淑媛:南朝宋丹阳建康(今江苏省南京)人,以色貌入选宋文帝后宫。

生刘骏(孝武帝),拜淑媛。

孝武即位后,尊为皇太后。

因明帝幼失生母,被其抚养长大,明帝即位后,尊其为崇宪太后。

路嗣恭:京兆三原(今属陕西省)人,唐代大臣。

任神乌令时,唐玄宗认为其治绩为天下最,可嗣汉时鲁恭,故赐现名,历迁渭南令、朔方节度留后、检校刑部尚书、江西观察使,以善于治理财赋著称。

后拜兵部尚书、东都留守。

路敬淳:唐朝临清人。

少有志学,足不履门。

居亲丧,倚庐不出者三年。

后举为进士,迁崇贤馆学士。

奉诏编辑庆邮仪典,又著《姓略》、《衣冠系录)等书。

唐初姓谱学,唯敬淳名家,后有撰次者皆本之路氏。

路友于:名汝悌,字友于。

山东诸城人。

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早稻田大学。

后因病归国,嗣任北京《益世报》编辑。

民国十二年加入中国 。

后被张作霖逮捕遇害,享年32岁。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阳平郡:治所在元城(今河北省大名东)。

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东南)。

襄城郡:治所在今河南省襄城。

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 自治区固原)。

东阳郡:治所在长山(今浙江省金华)。

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省洛阳东北)。

内黄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内黄。

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西北)。

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县)。

2、堂号

路姓的主要堂号有:“五金堂”、“阳平堂”等。

============================================================

路姓宗祠通用对联

〖路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湘潭博士;

荆溪孝廉。

——佚名撰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路振,字子发,湘潭人。

五岁通《孝经》、《论语》。

进士出身,曾任太常博士。

文辞为名辈所称,有《九国志》。

下联典指清代画家路学宏,字慕堂,乾隆辛卯孝廉。

工设色花卉。

缓刑尚德;

涉史通经。

——佚名撰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路温舒上书宣帝,宜尚德缓刑,帝嘉其言,屡迁其官。

下联典指唐·路泌通五经,官至户部郎中。

内典世泽;

冀国家声。

——佚名撰路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路嗣恭,大历中以江西观察使诏兼岭南节度使,封冀国公。

五金花帖;

百粤縻缨。

——佚名撰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路振事典。

下联典指西汉·路博德事典。

-----------------------------------------------------------------

〖路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南式大学士;

仲略好尚书。

——佚名撰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镇海节度使路隋,字南式,阳平人。

曾任左补阙,史馆修撰,以鲠亮称。

文宗时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门下侍郎、宏文馆大学士。

下联典指后魏车都尉路雄,字仲略,清渊人。

以军功为给事中,孝文帝称他为好尚书才郎。

后迁伏波将军。

-----------------------------------------------------------------

〖路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本乃嶔巇摩皓月;

偏为路地骋良骐。

——姚莹撰路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楹联家姚莹(原名成玉,吉林白城人)给当代诗人、《满族文学》主编路地的题赠联。

-----------------------------------------------------------------

〖路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尚德缓刑,书陈尉掾;

通经涉史,望重郎官。

——佚名撰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临淮太守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人。

通《春秋》经义,曾为狱小吏,刻苦学习律令,转为县狱史。

后举孝廉,官至廷尉奏曹掾、临淮太守。

宣帝时,上书言“宜尚德缓刑”,“省法制,宽刑罚”,反对刑讯逼供,并提出废除诽谤罪,以便广开言路。

下联典指唐代阳平人路泌,字安期,博通五经,举止端庄而寡言,以孝悌闻名。

建中末年为长安尉,德宗在奉天时,他曾跟在身边,后向奉天行营副元帅浑瑊献计,被用为副元帅判官。

尚德缓刑,用匡时政;

仁民近物,加惠生灵。

——佚名撰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临淮太守路温舒,宣帝时,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帝善其言。

下联典指宋代绍光间广东提刑路彬和事典。

时夏税折布钱太重,彬奏乞鷁免。

后去任,民攀留不舍。

近汶上,远内黄,气钟玉女铜峰,从此奠安宏衍绪;

汉将军,唐宰相,书读缓刑尚书,只期忠厚永传家。

——徐芝田撰路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苏省宜兴市路氏宗祠联。

中国人民 路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路扬少将

路扬(1917-2001),原名路天庚,河北省临城县人。

1937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 。

抗日战争时期,任地方工作团员、县委秘书,八路军129师先遣支队2团政治处主任,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冀中军区第10军分区政治部干部教育科科长、宣教科科长,冀中军区教导团政治处教育干事,晋察冀军区陆军中学教育股股长,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员,《前线报社》社长等职,先后参加了河北安次调和头战斗、十分区神堂战斗、辛戊战斗和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晋察冀军区3纵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19兵团第63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参加了百团大战和石家庄、平津、太原、兰州等战役,为保障战役战斗胜利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 第19兵团兼陕西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1951年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63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53年10月起先后任军委办公厅总长办公室主任,军委办公厅副主任,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任兼秘书长,军委办公厅主任,河南省军区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独立功勋荣誉章。

2001年6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路遐少将

路遐(1909-1998),辽宁省开原县人。

1937年参加八路军,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1938年加入中国 。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敌工部干事,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作战参谋、军事教育科科长,第4团参谋长,第10军分区参谋长。

参加了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北昌图县保安团团长,嫩江军区副参谋长,西满军区参谋处处长,东北民主联军2纵4师参谋长,东北军政大学训练部副部长,中南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 军事学院训练部研究室编辑主任、教务部部长、军事科学研究部研究室主任。

1960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后任高等军事学院工程兵教研室主任、训练部副部长、副教育长, 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8年因病逝世,享年89岁。

中国人民 路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路宝银少将

路宝银(192910-2001),山西省武乡县人。

1939年10月参加八路军,1944年5月加入中国 。

历任八路军战士,中国人民 某部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大队政治委员。

坦克学校政治部副主任,某师副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副主任,军副政治委员, 青海省军区政治委员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尉军衔。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1990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独立功勋荣誉章。

2001年因病逝世,终年72岁。

路隋、路岩、路皋、路彬、路振、路迎、路亨等。

1、路隋:阳平人,唐代大臣。举明经第。历迁左补阙、侍讲学士、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文宗时,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监修国史。后出任镇海军节度使。有《平淮西记》。

2、路岩:魏州冠氏人,唐代大臣。进士出身,历迁屯田员外郎、翰林学士,以兵部郎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居位八年,累进左仆射。后与韦保衡交恶,被流放儋州,并赐死。

3、路皋:并州(今山西省太原)人,宋代画家。善画骆驼,醉后数笔,颇具生意,时称河东三绝之一,兼长画鬼神。

4、路彬:晋阳(今山西省太原)人,南宋官吏。任广西提刑时,明察秋毫,杜绝冤狱,后又为民请命,减去部分过于沉重的赋税。官至刑部侍郎。

5、路振:永州祁阳(今属湖南省),宋代大臣、学者。五岁通《孝经》、《论语》。后进士及第,曾任太常博士。文辞为名家所称道,着有《九国志》。

6、路迎:山东汶上人,明代大臣。正德三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历知襄阳、松江、淮安三府,治称第一。累官至兵部尚书。

7、路亨:太平府当涂(今属安徽省)人,明代官吏。曾任安溪知县,居官清廉,尤重视学校。路如瀛:山西陵川人,明代官吏。崇祯时任临清同知。后清兵攻破临清路博德城,被乱兵所杀。

古代姓路的名人

  1、路皋:并州人,宋代画家。善画骆驼,醉后数笔,颇具生意,时称河东三绝之一,兼长画鬼神。 2、路振:永州祁阳人,宋代大臣、学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