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没有头绪,求助!题目《明代女子教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6收藏

开题报告没有头绪,求助!题目《明代女子教育》,第1张

淑媛风范:明代女子《孝经》教育的历史借鉴

在男权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似乎主宰世界、治理家庭等都是男儿的事情。在旧时中国,只有男儿拥有接受正规教育、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因之,在人们心目中,自 然形成了男人才是道德的提倡者和践履者,孝道的提倡和《孝经》的教育自然也是男儿才拥有的特权。然而,《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独阳不足以为道,独男岂可以成家?故《易》始《乾》《 坤》,而《诗》首《关雎》,《礼》曰“始于冠,本于婚”,盖皆谨于衽席之际也。事实上,在历史上,公众舞台虽然是以男人为主角,但是在家庭的乐园里,却又以妇女为其主导。儒家提倡“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说“治国、平天下”是男儿的专利的话,那么“修身、齐家”,却缺那女子不得。因此,事涉家庭幸福、伦理和美的《孝经》教育,就不得不向女子开放。正是对女子也实 行以《孝经》为代表的孝道教育,才成就了中国士人“修齐治平”的伟大理想,也才形成了中国文化特有的礼乐文雅之风。在中国社会对女子实行《孝经》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明代是一个特别重要也富 有成效的阶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一、女子《孝经》传习溯源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正史中正式提出向女子推行《孝经》者,是西汉成帝时期的匡衡。公元前32年,成帝即位之初,丞相匡衡即上疏《戒妃匹劝经学威仪之则》,提出:“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 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而要达到这个效果,儒家经典教育就必不可少,《疏》云:“《论语》《孝经》,圣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汉书·匡衡传》)正式提出应当重视女子《孝经》教育 的问题。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后之曹大家仿《孝经》而成《女诫》,以及唐郑氏之《女孝经》,尚宫朱氏之《女论语》,都是这一指导思想下的产物。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宋代司马光撰《书仪》还明确规定:人生“七岁……始诵《孝经》、《论语》,虽女子亦宜诵之。……九岁,男子读《春秋》及诸史,始为之讲解,使晓义理;女子亦为之讲解《论 语》、《孝经》及《列女传》、《女戒》之类,略晓大意。”(卷四。《家仪》卷一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从汉代至于宋、元,女子之接受《孝经》教育者史不绝书。远稽三国,则有钟会母“明于教训”,当钟会“年四岁,授《孝经》,七岁诵《论语》,八岁诵《诗》,十岁诵《尚书》,十一诵《易》,十 二诵《春秋左氏传》”云云[1]。钟母能遍以《孝经》为首的儒家诸经向钟会进行启蒙教育,是其曾经接受精到的儒家经典教育可知。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近考元世,女子能习读《孝经》的事例已经日益增多。如,靳汝弼母王氏“仁厚庄静,能读《论语》、《孝经》、曹大家书(《女戒》)、刘向《列女传》,始于为女,中于为妇,终于为母,皆尽其道”(王沂《靳母王氏诗序》,《伊滨集》卷一六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坤文妻张氏,“暇时以《孝经》、《论语》、古诗口授诸幼,蜀之故家,咸称道以为内则”(吴澄《故贡士陈君墓志铭》 ,《吴文正集》卷七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周氏有小女,“诵《孝经》、《论语》等篇,殊琅然”(王恽《周氏小女祝辞》,《秋涧集》卷六五)。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节妇宣氏女孟先:“幼育闺门,奉家训,通《孝经》、《女诫》、《小学》书”(郑真《宣节妇传赞》,《荥阳外史集》卷四六)。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节妇乐氏女静:“诵《孝经》、《小学》书、《列女传》、《论语》、《孟子》,皆通大义”(刘仁本《乐节妇诗序》,《羽庭集》卷五)。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节妇衡水刘氏:“年十二,通《古文孝经》。”(王逢《刘节妇诗序》,《梧溪集》卷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由于女子较为普遍地学习《孝经》,她们的母仪和教化作用也时时得到体现,元代许多文化名人,少年时都得益于慈母之教。如: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吴莱“四岁,(母盛夫人)授以《孝经》、《论语》、《春秋谷梁传》,随口成诵”(宋濂《渊颖先 生碑》,《渊颖集》附录)。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栎“生三岁,祖母吴氏口授《孝经》、《论语》”(《元史》卷一八九《陈栎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许谦幼孤,“甫能言,世母陶氏口授《孝经》、《论语》”(《元史》卷一八九《许谦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欧阳玄“幼岐嶷,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元史》卷一八二《欧阳玄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不过历考载籍,汉唐宋元时期的《孝经》教育主要还是施之男性。因为汉、唐时期,《孝经》是举孝廉和科举考试的 必读经典,女子没有被“举”的权利,自然也很少有过问和与目《孝经》的机会。至宋代,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取消了《孝经》的命题资格,《孝经》从此转入童蒙教材;加之宋代日益加强的家 教风习,从而扩大了女子接受儒家经典教育的机会,于是女子《孝经》教育开始抬头,至元代已粗成气候。只是事例偶见,还未成系统,不见规模而已。若要追求一种“女性《孝经》教育”的文化现象 ,则必至有明而后成。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二、明代女子《孝经》教育概观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众所周知,明朝是一个非常极权专制的王朝,可也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时代。据研究,中华孝道从明朝开始日 益兀显其消极落后的一面,愚忠愚孝一时成风!可是,对女子的《孝经》教育却也在此时得到普及,而且对家庭、对社会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我们考察了梁潜、杨士奇、乌斯道、王恭、王直、李贤、 李东阳、许相卿、徐溥、邵宝、吴宽、王鏊、陆琛、韩邦奇、文征明、何瑭、高叔嗣、唐顺之、柳爵、皇甫汸等人文集,其中有关女性的传记(墓志铭、行状等),发现明代士大夫家的女性,类能诵习 《孝经》《论语》等儒家文献,并且能够恭行孝道,相夫教子,形成了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兹略举数例,以见其概: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时 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姓 名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习经简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孝行事迹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资料出处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元末明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葛节妇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鲁论》二十篇,《孝经》十八章,阿母授读声浪浪。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寡居抚儿,“维时率土皆战场,畴能训儿知义方。熊丸在箧萤在囊,呼儿叉手立侍傍。”“母不姑息,儿能自强,从师不出郑公乡。腹笥有书牙颊香,朝夕悦亲萱草堂。……哲哉此母非寻常, 盍亦作歌,与史相激昂”。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谢应芳《葛节妇》,《龟巢稿》卷一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道济夫人曾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母教以《孝经》《论语》《列女传》,辄晓其大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幼不好华侈,性敏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梁潜《故王母曾氏孺人墓志铭》,《泊庵集》卷一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母陈元贞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于《孝经》、《大学》、《语》、《孟》,皆能诵说。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夫死子幼,贞居抚儿。常言:“吾幼从父兄学,又日闻兄弟相讲论,故吾于书粗知大义云。”士奇五岁,“教之读书,日 必令识五六字有程”。于“古今事多记览,其好恶公正”。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慈训录》,《东里集》续集卷四八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吴余庆母叶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寡居教子,余庆“年七八,亲教之《孝经》、《论语》”;稍长“出就外傅”,又“躬督于内”。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旦莫切切保孤子为务”,语人:“吴宗数百年之传在此,可不重且慎哉?”余庆既出仕,母“犹数寓书诲饬”。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吴母叶孺人墓志铭》,《东里集》续集卷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节妇柯胜琼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寡居哺儿,并“口授《孝经》《论语》”,早晚“以礼义”训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性粹温聪慧,寡言笑止,静闲读书,通大义,习女工尤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乌斯道《丘节妇传》,《春草斋集》文集卷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胡直、胡广之母吴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母少习诗礼,兼通《孝经》、《四书》、《列女传》、《女教》诸书,而笔札女红皆善”。氏亦通书,“亲授”儿子胡 广《论语》、《孝经》,“晓以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夫死子幼,矢志不嫁,与孀居姊同住,“日共讲论书史”,令胡广“从旁习闻渐渍,以涵养其本源”。广年长“出就外傅 ”,暮归“必叩其所业而益加励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胡母传》,《东里集》续集卷四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梁惟正妻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朝吟刘向《列女》篇,夜诵曾参《孝经》策。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清门女大初嫁夫,射中金屏与梦符。勉郎也似乐羊妇,怀节偏同曹大家。郎骑骢马西台客,妾向空闺侍姑侧。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恭《高凉梁惟正贤妇歌》,《白云樵唱集》卷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彭士扬母刘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早读书,通《论语》、《孝经》,常口授士扬。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夫没子幼,“事父母舅姑尤尽孝”。家“无厚产重货以资其为生,败帏瓦灯一室萧然”,刘氏矢志不嫁,“勤女事以继飦 粥、供祭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慈训堂记》,《抑庵文集》卷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镇母周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自幼受教读《女孝经》、《论语》诸书,辄记诵不忘,且了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金幼牧《李孺人周氏墓志铭》,《金文靖集》卷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董叔维妻李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女红之余,能诵《孝经》、朱子《小学》、胡曾《咏史诗》,多解其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郑文康《董叔维室李氏墓志铭》,《平桥稿》卷一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张源春女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父源春,“《孝经》《论语》,皆其口授也”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源春“酷嗜酒,然甚爱其女”,稍一停杯,“辄呼其女而教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梁潜《萧母张氏孺人墓志铭》,《泊庵集》卷一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何氏母周孺人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幼从姆师,通《小学》、《孝经》、《论语》、《列女传》诸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何母周孺人墓志铭》,《东里集》续集卷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宋礼母曾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对宋礼“教以《孝经》、《小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梁潜《宋伯循墓表》,《泊庵集》卷一○;杨士奇《宋东斋墓志铭》《东里集》续集卷三五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郑某妻王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故于《孝经》《论语》皆能成诵,而涉知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幼习闻父训其二儿勤学,旦夕相讲论,孺人又日薫渐其说。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士奇《给事中郑君妻孺人王氏墓碣铭》,《东里集》续集卷四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彭俊母任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性眀敏,幼读《论语》《孝经》,皆暗记而通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其为女也,能哀痛以念母,孝敬以事父,抚其弟妹有加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彭孺人墓志铭》,《抑庵文集》后集卷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杨氏姊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端重纯淑,聪慧俭勤,幼读《论语》、《孝经》,悉知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纺绩织纴、绾结缝制,不待教督而能。先恭人不幸即世,孺人日夜哀毁,几欲无生。事祖母李夫人极其孝敬,善抚二弟, 视衣服饮食尤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亡姊杨君妻王孺人墓志》,《抑庵文集》后集卷三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明成祖女常宁公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通《孝经》、《女则》。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恭慎有礼。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明史》卷一二一《公主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陆士弘妻潘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能通《孝经》、《论语》、《女训》诸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自幼勤女事。事父母极孝敬。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太宜人潘氏墓志铭》,《抑庵文集》卷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刘孟洲妻郭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孝经》《小学》诸书,皆能成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以古之贤女妇为师。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郭氏孺人墓志铭》,《抑庵文集》后集卷三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余麟母徐茂贞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柔慧淑善,通《孝经》、《女戒》诸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闲于女事,以孝敬事舅姑,正顺以相夫,而勤俭以治其家。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余氏二亲墓表》,《抑庵文集》后集卷二六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洪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马皇后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撰《劝世书》,其《嘉言篇》多引《孝经》之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皇太子、汉王、赵王再拜恭受,退而焚香启诵,惕然悚敬,咸称母仪万方,化行四海,谥仁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虞淳熙《孝经集灵》,朱鸿《孝经总类》亥集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母欧阳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明而知书,《孝经》《论语》《女诫》,皆熟读暗记而斟酌行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先妣欧阳氏太夫人改葬志》,《抑庵文集》卷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正统间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尹昭会母罗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聪慧夙成,读《孝经》、《女教》,能通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精勤女事,每过夜分,虽寒暑不废,足迹未尝出外庭,躬烹饪以事父母,有疾,尤谨视药食,不少懈。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侍读尹公妻罗氏墓志铭》,《抑庵文集》后集卷三一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允母刘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早尝读《孝经》、《论语》,能记忆不忘。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年26夫亡子幼,“茕茕孑立,守二稚以奉老姑,家无厚产以资其为业”,氏“忍贫如铁石,课蚕桑,勤纺织,祭奠以时, 必诚必敬,辛苦以自足,闺门之内,肃然静处”。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贞节堂记》,《抑庵文集》后集卷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景泰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读《论语》、《孝经》、《女教》诸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自幼聪慧端重,寡言笑……皆能通其意而见于行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太孺人陈氏墓表》,《抑庵文集》后集卷二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徐中行妻庄正圆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师氏授以《女孝经》、《女箴》、《女诫》诸书,辄能成诵,通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生而聪慧柔顺,德充于容,行践于言,女红无不精。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韩雍《故徐行中妻庄氏孺人墓志铭》,《襄毅文集》卷一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妻泰和陈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幼闻《孝经》、《女戒》,能知其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循循然守规矩,未尝妄言笑。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直《夫人陈氏墓志铭》,《抑庵文集》后集卷三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左贤母曾玉真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父授之《女孝经》、《列女传》诸书,辄成诵,通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幼而柔淑,不事华饰,不苟言笑,恂恂闺门,未尝及门外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韩雍《故左母孺人曾氏墓志铭》,《襄毅文集》卷一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尹奂妻萧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宗贤先生,其外祖也,嘉其不凡,授以《孝经》、《烈女传》,即能背诵,通大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自幼淑慧,善女工,早失所怙,母氏钟爱之。闻说古今人成败善恶报应事,暗记不遗。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贤《孺人西昌萧氏墓表》,《古穰集》卷一八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成化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焦孟阳妻吕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取《古今列女传》、《小学》、《孝经》诸书为讲解,孺人即了其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程敏政《孺人吕氏墓志铭》,《篁墩文集》卷四二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许廉妻周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少闲雅,喜读书,撰《孝经》《小学》《列女传》,皆成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孝事舅姑。夫亡“时四子相、林、梅、楫皆幼,……并遣就学,后相为崇王府教授,霖为国子生,梅为固始训导,楫举进 士、拜戸部主事。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东阳《明故封承德郎户部主事许公墓志铭》,《怀麓堂集》卷四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许相卿母俞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顾好读书,幼弟晩塾归,常令指目字义,遂通《孝经》、《曲礼》、《列女传》。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生而贞肃闲静,不轻言笑,不妄举动,婢使一一畏顺承事无哗者,室中穆如也。妇性敏慧,女红诸技,不习而精。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许相卿《先孺人迁葬志引》,《云邨集》卷一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徐溥妻李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女事之暇,尤喜读书,《孝经》、《论语》并古诗文,多能背诵。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至于临模字帖,亦有可观,盖其余事也。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徐溥《亡妻李淑人墓志铭》,《谦斋文录》卷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乔廷仪妻路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少精女事,通《孝经》、《列女传》诸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东阳《封宜人乔母路氏墓志铭》,《怀麓堂集》卷四八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卓天锡母朱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夫人幼聪慧,学书计,通《孝经》《论语》大旨。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女红精能,长归于卓封君叔舆。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彭韶《明诰封恭人卓母朱氏墓志铭》,《彭惠安集》卷四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钱世梁妻司马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稍长,从女师授《孝经》、《列女传》,能通大义。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剪刻裁制,尤多巧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邵宝《司马孺人墓志铭》,《容春堂集》别集卷七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弘治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杨守陈妻丁氏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继父王宗遂“口授《孝经》、《小学》”。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宜人夙端悫,不苟赀笑。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东阳《杨君丁宜人合葬墓志铭》,《怀麓堂集》卷四九bdc儒藏网——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

链接:http://wwwruzangnet/jiaoliu/luntan/2009-07-30/738html

综合面试和英语面试。四川大学历史学院夏令营笔试面试内容如下:综合面试和英语面试,通过考核。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在四川大学最古老的系科——历史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现下辖历史系、考古系、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研究所等。

根据图书馆工作需要,并报经学校批准,决定面向校内外公开招聘工作人员1人。

招聘岗位:古籍编目岗1人

一、招聘聘条件

1年龄要求:原则上硕士不超过30岁、博士不超过35岁。

2硕士研究生及其以上毕业并获学位证书,专业要求:中文或历史毕业(专业方向要求是历史文献学或古典文献学专业优先)。

3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古籍编目或熟悉其他文献著录者优先。

4具有文献学相关知识和一定的古文字识别能力,具备古籍整理或古籍开发经验者优先。

5具有一定的古籍保护知识和强烈的责任心,身体健康。

二、岗位主要职责

1编制古籍机读目录,承担古籍普查工作以及其他古籍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2承担本馆未编线装古籍的整理编目工作。

3承担古籍特藏文献的开发利用工作以及古籍特藏数字化的相关工作。

4服从部门的管理和调配,完成部门领导交给的各项临时性任务。

三、聘任后管理及待遇

如本校在职人员,则按校内调动办理相关手续;如校外人员或应届毕业生,按学校计划项目制助理聘用,待遇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四、招聘程序

1由图书馆组成招聘工作小组负责应聘者资格审定,并确定参加岗位竞聘候选人。

2由学校有关部门和图书馆招聘工作小组组织对竞聘候选人进行面试。

3择优聘用,报经学校批准后,签定聘用合同。

五、报名时间、地点

1时间:2012年11月15日至2012年12月3日。

2地点、方式:凡符合条件者,请将个人简历、各种证书复印件及岗位聘任申请表在规定时间内交图书馆(文理馆)一楼107室

3面试时间及地点:另行通知

4联系人:蒋真明,电话:85412546

图书馆

2012年11月15

附件下载:

1聘用申请表docx

中国古代史专业。含先秦两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宋辽金元史、明清史6个研究方向。主干课程: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中国古代典籍导读、中国古代史料学、史学理论、基本史籍导读、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专题、中国民族史专题、中国考古学专题、中国经济史专题、中国文化史专题。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含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方向。主干课程:经典作家论中国近现代史、史学理论、中国近现代史专题研究、中国近代史史籍导读、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专题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史籍导读、中国现代史史料目录学、辛亥革命史专题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国国民党史专题研究等。

专门史专业。含区域文化史、中国城市史、区域社会与经济史方向。主干课程:史学理论、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区域文化史专题研究、中国城市史专题研究、中国文化史专题研究、中国文化史史料导读、中国学术史专题、中国学术史史料导读、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外学术交流史、西南民族史专题研究、区域社会与经济专题研究、社会与经济史史料学、中国城市史史料学。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含西南地区考古、美术考古、汉唐考古方向。主干课程:史学理论、考古研究方法、考古文献研究、考古文献研读、西南民族地区考古研究、秦汉考古、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国铁器时代考古研究、中国古代考古研究、甲骨文导读、金文导读、田野考察与发掘、夏商周考古、秦汉简牍、《说文解字》及历代字书研究、电子计算机应用与汉字编码技术。

历史文献学专业。含古文字学、宋辽金元历史文献研究、儒学文献研究、计算机与历史文献著述处理研究方向。主干课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中国目录学、古籍整理学、文字音韵训诂学基础、档案学理论与历史研究、档案馆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古代史科目录学、档案学方法与论文写作、计算机语言及应用。

世界史专业。含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近现代史方向。主干课程: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世界上古社会经济史专题研究、世界上古思想文化史专题研究、中古欧洲社会经济史专题研究、中古欧洲文化史专题研究、史料导读、世界上古史研究信息及现状举要、世界中古史研究信息及现状举要、世界近现代史专题研究、美国史专题研究、近现代非洲史专题研究。

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文化、饭店管理、旅游企业管理等4个研究方向,培养旅游管理专业高层次的教学科研、规划开发和旅游管理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外语、经济学、管理学、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文化研究、旅游管理研究、旅游信息系统管理、旅游营销研究、旅游政策与法规研究、中外饭店管理研究、国外旅游研究、风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研究等,学制为3年,应修满32学分。培养方式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更注重实践培养。

吉林大学古籍所

东北师大古籍所

黑龙江大学古籍所

大连大学文学院古籍所

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

天津师大古文献研究所

河北大学古籍所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中央民族大学古籍所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古典文献研究所

山东师大古籍所

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古籍文献研究所

陕西师大古籍所

西北大学古籍所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研究所

兰州大学古籍所

西北师大古籍所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古籍所

新疆大学中亚文化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室

四川大学古籍所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云南大学西南古籍研究所

云南省历史文献研究所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盐城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复旦大学古籍所

华东师大古籍所

上海师大古籍所

华东政法古籍所

厦门大学古籍所

福建师大古籍所

浙江大学古籍所

安徽大学古籍所

安徽师大古籍所

南昌大学赣文化与古籍研究所

郑州大学古籍所

武汉大学古籍所

湖北大学古籍所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广西大学古籍所

嗯,都是百度来的,有些可能已经合并在某些专门研究中心里面了。还有很多大学设有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挂靠在文史科系。

很好的体验。我原本是学社会学的,本科第四年跑去中文系听了一学期古典文献学的课,觉得很适合我学,便考了川大的古文献学专业,后来继续在读历史文献学的博士,现在又折腾着回到起点附近,搞所谓的人类学研究,但方法已经与社会学时代完全不同了。

四川中西学堂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晚清洋务运动的改良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指导思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作方针,掀起了近、现代化的浪潮。在文化教育方面,则以办新式学堂,兴学育才为标志。

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创办四川中西学堂,倡导学习“西文西艺”,“分课华文、西文、算学”,成为四川古代和近代高等教育的结合点。6月18日,四川中西学堂正式开学。

四川中西学堂初设英、法文科,以学习英、法语言文字为主。次年,四川洋务总局行文确认增设算学科(算学馆),这里的“算学”是数、理、化,也即理科的通称。四川中西学堂按照西方“分科立学”的教学制度,对学生按科类、分程度编班定级。

四川中西学堂根据生员入学时的程度,分为“学长”、“学生”、“附学”三个层次。“学长”程度最高,为“资性颖悟,易于造就”的有举人以上的功名的人士。

1900年,四川中西学堂有了第一届毕业学生。学堂规定,考得3/6学分者发给三等执照(文凭),考及4/6学分者发给二等执照,考得5/6学分者发给头等执照。二、三等执照由四川洋务总局转报四川总督署备案后发给。头等执照则还须呈报四川总督亲自核准。获得二、三等毕业执照的学生,原则上到川内或原籍省、区当中学堂教习,也可自费出洋留学。获得头等执照者,在经过严格考核后,公费派送出洋留学或授以功名。

1901年,四川总督奎俊从四川中西学堂毕业生中选拔18人,从尊经书院选拔4人,由知府李立元带队到日本和西方“国家公学堂肄业”。“岁以三年为期,前者毕业,后者继往”。1906年四川留学生占全国留学生总数的1/10,掀起了四川近代出国留学的第一次高潮。 锦江书院 锦江书院是四川按察使刘德芳于1704年在文翁石室基础上奉旨创办,为四川大学主要历史源头之一。锦江书院在1733年,被御定为全国22所最著名的省级书院之一,时人曾誉以“石室云霞思古梦,锦江风雨读书灯”。 尊经书院 1874年5月,工部侍郎、四川兴文人薜焕,偕省内官绅15人,上书四川总督吴棠和四川学政张之洞新建书院,得到张之洞的支持以及川督和清廷的批准,定名为“尊经书院”,为四川大学另一主要历史源头。

张之洞《创建尊经书院记》表明,书院旨在培养“通博之士,致用之才”。张之洞为尊经书院制订了章程18条,对办学方针、师生关系、学生奖惩、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都提出了原则的要求。张之洞还先后写了《书目答问》、《輶轩语》两书,不仅用于指导尊经书院诸生和全省教育界人士学习,而且成了清末新式书院和学堂的必读之物。

尊经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影响四川近现代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和科学发展的名人。例如,为变法图强,英勇牺牲的戊戌六君子一的杨锐;离经叛道、托古改制的今文经学大师廖平;力主新学的四川维新变法的核心人物宋育仁;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舍身炸死良弼,被孙中山先生封为大将军的彭家珍;领袖群伦、叱咤风云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大人物吴玉章、张澜、罗伦、蒲殿俊;清代四川唯一的一个状元、曾任京师大学堂首席提调和四川高等学校校长的骆成骧等。 四川通省大学堂与四川省城高等学堂 1901年,上谕宣布将所有书院改为学堂,同时发布管学大臣张百熙所拟《钦定学堂章程》。该章程即壬寅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完整的以西方为标准的新学制。

1902年,四川通省大学堂由四川总督奎俊奉旨合并四川中西学堂和尊经书院后组建,仿京师大学堂成例,是中西结合、文理兼备的近代综合性的高等学校。其诞生标志着传统的古代书院和作为四川近代高等教育代表的四川中西学堂,向比较完善的近代高等教育的过渡和完善。同年,四川总督岑春煊转发清廷指令,该指令规定除京师大学堂外,各省的大学堂一律改称高等学堂,于是,四川通省大学堂又改名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1903年锦江书院并入。

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学科分为正科三类:正科一部(文科)包括经学(主要为中国哲学)、政法、文学、商科。正科二部(理科)包括格致(主要为数、理、化)、工科、农科。正科三部(医科)包括医学。学制都是四年。正科就是本科。由于条件限制,医科未能正式开办。此外,还有一些根据不同需求和层次设置的科类,如速成师范科、优级师范科、普通科(即预科)、测绘学堂、铁路学堂、半日学堂、附设中学堂等。

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是中国国内亲到中国国外聘请外籍教师最早的学校之一,还被授权主管四川省的留学生事务。 四川通省师范学堂和五大专门学堂 经过1903年癸卯学制改革,高等、专门和实业学堂体制逐步确立。四川通省师范学堂(1905年)和四川通省法政学堂(1906年)、四川通省农政学堂(1906年)、四川藏文学堂(1906年)、四川通省工业学堂(1908年)、四川存古学堂(1910年)等专门学堂应运而生,与四川省城高等学堂等共同构成清末四川高等教育主阵容。 华西协合大学 鸦片战争后,自成体系的洋学堂逐步进入中国。1877年,西方传教士大批进入四川,在传教布道的同时开设医院、兴创学校。1904年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的基督教差会美以美会(卫理公会)、浸礼会、英美会(中华基督教会)和公谊会筹划在成都开办大学(1918年圣公会加入)。1905年11月,“华西协合大学临时管理部”成立并负责筹建工作,随即选定成都南郊风景清幽之地为校址。筹建时期,得到了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的帮助。1907年开始兴建校舍。

1908年10月正式拟订“华西成都基督教大学筹办方案”。

1910年3月11日,华西协合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正式开学,成为四川大学重要组成之一的华西医科大学的历史起源。

华西协合大学实行学舍制,按照参加大学组织的差会划分区域,学校则集中精力进行规划建设、教学计划的实施、教学科研的后勤。华西协合大学的管理体制,按照协合的原则,仿英国牛津大学体制,由董事会、理事会、校长行政会(内阁)构成。华西协合大学开办时,由参加联合办学的各教会分别建造和管理一组学舍,并共同担负大学行政一定经费。

1910年华西协合大学开办时设文理两科,11名学生均来自此前开办的华西协合中学。第一年的任课教师有两个中国人和八个外籍人。学制为三年预科,三年正科,毕业后授学士学位。文科设哲学、教育、英文、西洋史学和综合文科五学系。理科设生物学、化学、数学、物理学四个系。大学教材除中国文史外,大都采用中国国外教材。由于实行了严格的淘汰制度,1915年,仅有胡海云获哲学学士和吴树成获教育学士。 成都高师和专门学校 1912年,教育家蔡元培担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颁发了《大学令》、《大学教育规程》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史称“壬子学制”。辛亥革命后,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改名为四川官立高等学校,四川通省师范学堂改名为四川优级师范学校和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差不多同时,五大专门学堂也相继改称四川公立国学、外国语、法政、工业、农业专门学校。

历1912年壬子学制改革,四川官立高等学校将师生及一切经费、校产、图书、设备于1916年转入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同时改名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今中山大学)、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今东北大学)并称全国六大高师。据民国教育部1918年统计,学校专任教师和在校学生人数,仅次于北京高师,名列第二;全年经费数名列第四。

以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和五大专门学校等为主体,该校成为四川“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学校师生在四川率先发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大办与《湘江评论》齐名的《星期日》等传播新思潮的进步刊物。 三校并存 1922年学制改革后,1926年的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一分为二。原四川高等学校部分搬回南校场而重建国立成都大学,师范部分改建为国立成都师范大学。

五大专门学校1927年合并组建公立四川大学,五院学长(1930年以后称院长)组成公立四川大学的“大学委员会”,共同代行校长职权。 立案前的华西协合大学 华西协合大学仿英美体制,在初设文理两科基础上,设置教育、宗教、医、牙等科。

1914年华西协合大学创建医科。在这之前,基督教各差会已在华西地区办了一批医院和诊所。其中成都的仁济男医院、仁济女医院、存仁医院、仁济牙症医院已经在培训中国医助人员。1918年后,圣公会(CMS)加入了华西协合大学的建设。

1922年,纽约州立大学评议员们颁发临时性的特许状,同意华西协合大学毕业生学业成绩复核后,由纽约州立大学授予该校学位。1934年6月25纽约州立大学评议委员会最终批准了赋予华西协合大学授予以下学位的权力;文学学士(BA),理学学士(BS),药学学士(BSPharmacy),医学博士(MD)和神学博士(DDS)。1938年,华西协合大学向美国医学考试委员会全国协会提出的申请也获得了批准。

1924年,华西协合大学招收的第一班女生共8人,建立女生学院,开内地男女合校之先声,也是全国最早开展女子高等教育的学校之一。1929年文、理科有女生共5人毕业。1934年,在561名华西协合大学注册学生中,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女生。

迄止1925年,学校面积已达900亩,办公大楼、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已颇具规模,主要建筑已有29所。在华西协合大学建校之初,学校曾专门聘请英国著名建筑师弗烈特·荣杜易进行规划。他将西式园林、西式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风格相结合,创造出了在全国为数不多的中西合璧建筑群落。2001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将学校的八幢老建筑列为“成都市文物建筑”。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华西协合大学学生李宝鲁等第一次组织了“退学团”。1926年9月5日,四川万县惨案发生。愤怒的学生们再次成立了“退学团”,占当时华西协合大学学生半数的160余人以及华西协合中学校、华西协合师范学校、华西协合神道学校、高琦初级中学共约500余人退学。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师生争取学校当局接受和妥善安置了大批的退学学生到校学习。最后,华大学潮以学生胜利而结束。 抗战前的国立四川大学 1931年11月9日,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是当时中国国内13所国立大学之一。“三水汇流”是学校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四川大学国立化和近代化的进一步启动。

1937年前后,四川大学确立了“在黄河、扬子江两水的上游广大地方,建设一个能成为文化策源地的综合大学”的目标,进一步向先进的欧美大学模式转轨。 立案后的华西协合大学 五四运动后,全国各大城市掀起收回一切外国人在华教育权的斗争。由于华西协合大学师生爱国运动的推动,加之中外进步人士的努力,学校于1927年向四川省教育厅申请立案,1933年9月23日,四川省教育厅转教育部指令:“私立华西大学,应准予立案”。因此,更名为私立华西协合大学。

华西协合大学将办学宗旨修改确定为:“以博爱牺牲服务的精神、培养高尚品格、教授高深学术、造就专门人才、适用社会需要”。学校最高决策机关理事部的人员组成,中国人超过了半数。同时在新设的大学董事部之中,中方人员也超过半数以上。

华西协合大学立案后调整了理事部,成立了大多数是中国人的大学董事会。学校取消了道科专业,将宗教课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附设神道学校从大学分离出去。同时,增聘了一批非宗教界的学者名流。1929年,学校将医科与牙科合并为医学院,设有解剖学系、生物化学系、病理学系、内科学系、外科学系、卫生及公共卫生学系、口腔内外科学系等14个学系。此外,尚设有专业英文系。 抗战和战后的国立四川大学 八年抗战中,许多著名教授学者云集四川,受聘到校任教。大后方的国立四川大学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不断发展,成为“全国独善的最高学府”和“西南培养人才的总枢纽”。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四川大学确实起了保持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作用。”

1939年底,国立四川大学南迁峨眉继续办学。1941年8月恢复师范学院,下设教育、公民训育、国文、英文、史地、理化、数学、化学八个系,史地、理化、数学三个专修科。1941年11月教育部批准学校设文科研究所和理科研究所,并专管研究生培养。

1939年教育部举办全国专科以上学生论文比赛,国立四川大学参加比赛的学生获奖者达21名,占全国合格者总数176名的百分之十二,仅次于中央大学和中山大学,名列全国第三。1940年教育部举行第九届各大学毕业生论文竞赛,国立四川大学获奖者达31名,居全国第二。

1943年,国立四川大学迁返成都,学校由市中心正式迁到望江楼附近。

继1944年秋航空工程系、土木利工程系招生,1945年秋机械电机系招生,理学院扩建为理工学院。1947年四川大学接收兵工署50工厂成都分厂,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工厂。四川大学工学院同年正式建立,1948年秋新建化学工程系。该院有包括外号“黑寡妇”而有“夜空女王”之称的P-61夜间战斗机在内的各式飞机20余架和一大批机器设备,航空馆、水工实验室、机械实验工厂等颇具规模。

1948年,国立四川大学共有文、理、法、工、农、师范6个学院,25个系,10余个专修科,两个研究所。学校共有教职工981人,其中专任教授166人;在校研究生、本专科生合计6405人,占全省大学生人数的2/3以上,是当时中国国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 抗战和战后的华西协合大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同国立四川大学一样,地处祖国大后方西南的华西协合大学在特殊环境下得到了较大发展。齐鲁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央大学、燕京大学等学校,先后迁来华西协合大学,借用校园、校舍、实验室、教学医院和图书设备等条件联合办学。几个大学设有文、法、理、医、农5个学院,拥有六、七十个学系,各校学生可跨校选修课程,史称“五大学”联合办学。1942年秋以前指金大、金女大、齐大、中大、华大,1942年后指华大、金大、金女大、齐大、燕大五校。

1938年7月,“华大、中大、齐大三大学联合医院”建立,共有病床380张。医院管理制度仿照北平协和医院建立。1942年建立了华西协合大学医院,1938年建立了结核病疗养院,1941年接收了一所麻风病医院,1943年筹建了精神病院。

抗战胜利后,各学院继续得以充实和扩大,恢复和新办了一些专业,加强文理医牙各学科的渗透。1947年8月,学校成立了“华西大学募集基金委员会”。在抗战时期,华西协合大学已用X光机进行诊断,用镭治疗癌症。 院系调整前的四川大学 解放后,四川大学的历史也从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解放初期,四川大学深入进行反美爱国运动,支援土地改革,开展新民主主义教育。大批师生响应党的号召下乡参加土改和征粮剿匪。 院系调整前的华西大学 1949年成都和平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华西协合大学实行军管监督。1951年10月6日,华西协合大学正式由人民政府收回教育主权,接办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并改名华西大学。接办后的华西大学仍然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文理医牙4个学院,在校学生1326名。华西大学6名学生代表西南队参加1951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是全国各大学参加人数最多的。华西大学女生赛跑运动员李自初被选拔出国参加世界青年运动会和世界青年联欢节。 四川化学工业学院 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1952年学年度开始,在泸州川南工业专科学校济川南行署原址设立化学工业性质的高等院校一所,定名为四川化学工业学院”。1952年11月17日,由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9所院校的化工系科调并组建的四川化学工业学院正式成立。四川化学工业学院有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4个系,5个本科专业和1个专科。 院系调整中的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 在1952-1956年院系调整中,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进行了相应的专业和人员的调整,相当一部分学科得到进一步加强。其中,华西大学、成华大学等部分院系和专业调入四川大学,同时将师范学院、法学院、农学院等划出。1954年和1956年,按政务院决定,工学、农学两院先后独立建校为成都工学院、四川农学院(今四川农业大学,其中森林系后又独立建校为四川林学院)。四川大学成为一所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华西大学由综合性大学成为新型的多专业医药院校。1953年10月6日,中央卫生部决定,将华西大学更名为四川医学院。 成都工学院 1952年四川大学工学院的航空、化工两系调出,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川北大学和西南工专的土木水利系调入。1954年8月27日政务院批准“四川大学工学院独立建校”,定名成都工学院。

1954年11月29日国务院批准四川化工学院与成都工学院合并,学校名称仍为“成都工学院”。1955年8月27日举行了庆典活动。四川化学工业学院留泸州部分定名为“成都工学院泸州分校”。1956年暑假,泸州分校全部迁到成都。 改革开放前的四川大学、成都工学院和四川医学学院 1955年,高教部提出高等教育工作“首应以提高教育质量,切实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中心任务”。1956年,四川大学、成都工学院和四川医学院根据各自的特点,向苏联学习,开展教学改革。

从1961年开始,学校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高教60条”,在稳步发展中探索社会主义大学教育。1960年四川大学被确定为四川地区首批全国重点大学。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使学校在停止招生多年之后,1972年左右学校才开始恢复教学科研工作,学校在曲折中缓慢前进。1976年10月,“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粉碎后,通过拨乱反正,学校的工作重心开始全面转移。 改革开放中的四川大学、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 改革开放中,四川大学办学的规模和质量都得到提高,有61个专业和156个专业方向。其中,新兴学科、技术学科和应用学科即占68%。

1978年10月23日,成都工学院更名成都科学技术大学,由中国科学院领导并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0年成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1985年后,相继与水利电力部、纺织工业部、轻工业部、中国石化总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实行联合办学。

1978年确定为卫生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经卫生部批准,四川医学院于1985年5月14日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1988年,学校开始试办临床医学、口腔医学7年制教育。 1994年3月16日,国家教委、四川省政府正式决定四川大学、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合并组建为四川联合大学(四川大学、成都科学技术大学),由国家教委、四川省、成都市共建,开中国高等学校强强合并的先河。

1996年4月18-19日,学校顺利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先期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

1998年12月,四川联合大学更名为四川大学。李岚清指出:“四川大学是中国高教改革最早的大学,为高校改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可以说是高校体制改革的先锋。”

1996年6月28日,卫生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共同建设华西医科大学的协议。

1996年12月26日,华西医科大学通过四川省政府和卫生部进行的“211工程”部门预审。

2000年9月29日,经教育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原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实现了第二次强强合并,定名为四川大学。

2001年9月29日,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第二次部省共建协议,标志着四川大学正式进入以“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为目标的国家985工程。

2002年,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正式开工建设,并于2003年秋季入住第一批新生。

四川大学历史系好。

1、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在四川大学最古老的系科历史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现辖历史系、考古系、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研究所等4个系所和城市研究所、人类学研究所、东西方社会文化比较研究中心、长江文明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2、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具备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省级重点学科,教育部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3、四川大学在文史类地位颇高,川大的历史学科很强,全国第5-10名左右。其中,历史文献学排在全国第1名,专门史排在全国第2名,考古学排在全国前5名,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都是前10名左右,全国最好的历史系专业高校是北大和社科院。

4、近几年史学界的重大文献成果,诸如《全宋文》、《儒藏》史学50部等,都是川大完成编撰的,历史系是川大王牌专业之一,中国史在全国名列前茅,古代史里面强项是宋史,近代史方面思想文化突出,受罗志田老师影响很大。

四川大学的王牌专业

1、口腔医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是四川大学王牌专业排名中一个发展前景很不错的专业,口腔医学学科连续四届获评全国第一。可见学校实力雄厚这个专业是一个国家级的特色专业,学校拥有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备齐全硬件非常棒。

2、临床医学专业。四川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实力强,在2012年学科评估中四大大学的临床医学排名全国第六。临床医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学校培养的是优秀的医学方面的人才,将来可以在医疗卫生单位或者医疗科研单位就业。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