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保护应包括哪些方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古籍保护应包括哪些方面?,第1张

  保护古籍一定要忌用化学胶水、化学浆糊、玻璃胶纸等修补古籍。

  中国古籍的纸张,多采用天然原料的手工制纸,而现今通用的化学胶水、 化学浆糊及玻璃胶纸对中国式纸张具有极强的腐蚀力,一般不隔多时,便会使纸张变质黄脆,触手即碎,故而绝不可用。正确方法应为采用天然面粉浆糊,调以麝香、花椒,可达到修复与避虫双重功能。如果藏家一时无法具备以上条件,也应宁可暂时不修,待请到行家里手,再行修复,绝不可仓促滥修,加厄典籍。

  忌用洋纸夹衬古籍。

  许多民国版本的拓片、字帖、纸墨拓工皆属精良,可版面之上却是黄斑累累,令人扼腕。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的一些书贾作坊,贪求省惜工料费用,采用了一种叫作“油光纸”的纸张(当时流行的一种廉价的西式工业法制纸),作为字帖的衬纸。由于西式纸酸碱性不合量,具有一定腐蚀力,以致许多民国旧帖惨遭“黄斑之厄”。这一遗憾也使得当今的古籍藏家得出了一条教训,即:中国古籍必须远离一切西式纸张,二者隔离,方为上策。

  忌用化学杀虫剂防杀蠹虫。

  一些新手藏书家,因为惧怕蠹虫蛀毁古籍,便时常使用一些化学杀虫剂喷洒书橱,结果蠹虫猖獗如故,而古籍却反遭其害,黄斑遍布书身。惨痛之余,古籍藏家们也悟出一点,传统古籍的纸张极为“娇贵”,受不得任何化学品的侵害,而化学杀虫剂的腐蚀只会造成“爱而毁之”的结果。传统的正确防虫方法应为:在书橱中放置麝香、芸香或花椒(也可采用质量上乘的印度奇南香),以香气驱杀蠹虫,效果极佳。

古典文献(古籍修复)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文献修复和古籍保护的技术、方法,能从事古籍整理、文献保护、古籍数字化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中国古典文献学、图书馆学基础、博物馆学概论、文物学基础、古籍版本鉴定、古籍修复、古籍保护、文物保护技术、文物摄影、书画鉴赏、书画装裱、古籍数字化、书法篆刻、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就业去向:学生毕业后可在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及相关文化教育单位从事古籍整理、文献保护、古籍数字化等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

1学习中国文献学要具备哪些知识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其他后续专业课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等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利用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检索等,对文献进行整理与使用,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材料的理论和应用的基础课程。古今中外文献浩如烟海、无法穷读,如何才能用较短的时间、有限的精力读自己最需要的书,网罗最必要的文献资料,文献学无疑是得其门而入、事半功倍的一把钥匙。因此,《中国古典文献学》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它既具有基础性,又具有应用性。

基础性是指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文献学是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基础,是为学生今后独立阅读文献资料打基础。汉语言文学类学生学习文献学重在学以致用,它是研究和发展本专业的重要工具,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文献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文献的载体、文献形成与流布的主要形式、文献的收藏与散佚、文献的版本、校勘、文献目录、文献的辑佚与辨伪,了解什么是类书和丛书,掌握重要文史工具书的使用。为学好这门课,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抓重点,即应牢固掌握文献的基本使用方法。

(二)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要尽可能运用实物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对古代文献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

(三)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的文献收集与查阅。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为了学好本课程,首先要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态度,应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学习。在学习中要刻苦钻研、踏踏实实、虚心求教、持之以恒。在学习时要抓住古代文献形式多样、与古代生产力水平、文化水平紧密相连的特点;要理解文献的散佚、错讹等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从而在实际阅读中自觉地形成辨伪意识;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前后是如何呼应的;要重在理解,能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不要死记;要注意各种方法的交叉使用,不要孤立地看问题;通过练习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并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学习规定的教材外,应参阅相关的参考书。如有条件,可通过翻阅年代较早的文献版本及文史工具书,训练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严谨的治学作风。

PS:亲,我回答的好吗!!!

2古典文献学

1。商周时期人们将甲骨文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龟甲和兽骨可以说是最早的文献载体,与此同时人们还将文字刻写在青铜器上,这种文字被成为金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则开始使用竹简和丝帛,并使用毛笔,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纸,中国的文字进入了纸的时代,在古代著名的纸有宣纸等。长短不言而知。

2。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具体地说,文献是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的结合体。由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文献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文献的知识性、记录性和物质性。它具有存贮知识、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功能。

由于文献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不同类型文献所记载的信息内容也各有侧重,因此,首先了解文献的级别、类型、特点等知识,对进一步做好文献检索工作将有很大的帮助。

依据文献传递知识、信息的质和量的不同以及加工层次的不同,人们将文献分为四个等级,分别称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1零次文献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情报信息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形成一次文献以前的知识信息,即未经记录,未形成文字材料,是人们的口头交谈,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非文献型的情报信息;二是未公开于社会即未经正式发表的原始的文献,或没正式出版的各种书刊资料,如书信、手稿、记录、笔记,也包括一些内部使用、通过公开正式的订购途径所不能获得的书刊资料。 零次文献一般是通过口头交谈、参观展览、参加报告会等途径获取,不仅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价值,而且能弥补一般公开文献从信息的客观形成到公开传播之间费时甚多的弊病。2一次文献 这是人们直接以自己的生产、科研、社会活动等实践经验为依据生产出来的文献,也常被称为原始文献(或称一级文献),其所记载的知识信息比较新颖、具体、详尽。一次文献在整个文献系统中是数量最大、种类最多、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文献,如期刊论文、专利文献、科技报告、会议录、学位论文等等。这些文献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学术性等明显特征,是科技查新工作中进行文献对比分析的主要依据。

3二次文献 二次文献也称二级文献,它是将大量分散、零乱、无序的一次文献进行整理、浓缩、提炼,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科学体系加以编排存储,使之系统化,以便于检索利用。其主要类型有目录、索引和文摘等。二次文献具有明显的汇集性、系统性和可检索性,它汇集的不是一次文献本身,而是某个特定范围的一次文献线索。它的重要性在于使查找一次文献所花费的时间大大减少。二次文献是查新工作中检索文献所利用的主要工具。

4三次文献 三次文献也称三级文献,是选用大量有关的文献,经过综合、分析、研究而编写出来的文献。它通常是围绕某个专题,利用二次文献检索搜集大量相关文献,对其内容进行深度加工而成。属于这类文献的有综述、评论、评述、进展、动态等。这些对现有成果加以评论、综述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文献,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在查新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反映某一领域研究动态的综述类文献,在短时间内了解其研究历史、发展动态、水平等,以便能更准确地掌握待查项目的技术背景,把握查新点。

总之,从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到三次文献,是一个由分散到集中,由无序到有序,由博而精的对知识信息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的过程。它们所含信息的质和量是不同的,对于改善人们的知识结构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零次和一次文献是最基本的信息源,是文献信息检索和利用的主要对象;二次文献是一次文献的集中提炼和有序化,它是文献信息检索的工具;三次文献是把分散的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按照专题或知识的门类进行综合分析加工而成的成果,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信息,它既是文献信息检索和利用的对象,又可作为检索文献信息的工具。

晕倒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竹简和丝帛上的不就是古典文献。题目是要你把载体形式表达出来,而不是要你具体到古典的名字。晕倒了

3什么是文献

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正因为如此,人们把文献称为情报工作的物质基础。在国内国外,都常常可以看到有人把“文献”与“情报”,“文献学”与“情报学”等同起来,虽然这种等同未必适宜,但却反映了文献在情报活动和科学中的极为重要的地位。

文献作为人类知识或信息的载体,主要由

信息内容、载体材料、信息符号和记录方式

四个基本要素构成。

4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

它包括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等学科。音韵学和语音学不同: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有时还利用各种实验方法,来征明语音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音韵学则是把语音作为一个系统来观察,它研究各种语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语音学既然把语音当作生理现象或物理现象来研究,因此有所谓普通语音学,讲述发音器官的作用、各种语音的构成,那是适用于全人类的,只是每一个民族的具体语言还有自己的一些语音特点罢了。至于音韵学,则不可能有“普通音韵学”,因为音韵总是属于一种具体语言的,它具有很显著的民族特点,甲语言的语音系统决不可能跟乙语言的语音系统相同。

但是,音韵学又是跟语音学有密切关系的。不能想象,一个人不懂发音的道理而能把音韵学研究好。

因此,我们又可以说,语音学是音韵学的基础。汉语音韵学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传统,它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术语。

我们应该用现代的语音学的理论和术语去说明它。我们不能抛开古代的理论和术语不管,因为我们必须把音韵学这份文化遗产继承下来。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汉语音韵学呢?我们研究现代汉语音韵学,是为了了解现代汉语语音的严密的系统性,以便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有利于语言实践。我们研究古代汉语音韵学,因为它是与汉语史有密切关系的一个语言学部门。

必须先深入研究了古代汉语音韵学,然后有可能研究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音韵学也跟文字学有密切关系。

有狭义的文字学,有广义的文字学。前者专门研究文字的形体;后者则研究字形、字音和字义。

从广义看,音韵学又包括在文字学之中。文字学的旧名是“小学”,原来是一种识字的功课。

古代的学者认为读书必先识字,因为有些古书的时代距离现代很远了,书中的文字,无论从字形方面看,从字音方面看,从字义方面看,都有许多是我们所不认识的了。而且汉字的形、音、又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假如不懂古音,则古代的字形和字义也会不懂,或者是懂得不透彻。

古人把文字(字形)、音韵(字音)、训诂(字义)看成是继承祖国文化遗产所必备的基础知识,那是很有道理的。中国传统音韵学一向被认为是艰深的学问,甚至称为是“绝学”。

其实古代的一套音韵学理论和术语,如果拿现代语音学的理论和术语来对比,加以说明,也就变为比较易懂,甚至是很好懂的东西了。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在传统音韵学中,也有一些含胡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论,和一些玄虚的,缺乏科学根据的术语,我们在这一本小书中,或者是提出来批判,或者是索性略去不提。

我们力求把汉语音韵学讲得浅显一些,同时也不能因为要求浅显而损害它的科学性。希望这一本小书能够沟通古今,使读者对汉语音韵学能够得到比较个面的基础知识。

音韵学的功用 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一、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

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就是在汉语音韵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写成的,其突出的特点是比较详细地展示出了汉语各个历史阶段的声、韵系统及拟音,指出了汉语语音发展的某些规律。

二、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各地方性口语的一门科学。要对方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牵涉到方言的历史,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点的根据,才能弄清方音的来龙去脉,才能对方音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因此,要从事方音研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音韵知识。

例如“幕”字,北京话读作〔muج〕,而广东梅县话则读作〔mkح〕,北京人和梅县人对“幕”字的读音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只要有点音韵学知识就会知道,原来北京话和梅县话都源自隋唐古音。在隋唐时,“幕”属于入声“铎”韵,带有塞音韵尾〔k〕,拟音为〔mɑk〕。

北京人所以会把“幕”读成〔muج〕,这是因为到元代时大部分北方话的入声韵尾发生了脱落,随着韵尾的脱落,其韵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梅县人所以会把“幕”读成〔mkح〕,是因为入声韵尾脱落的这一现象在梅县话中至今也没有发生,由于塞音韵尾的稳定作用,其韵腹的变化很小。

要进行方言研究,一般少不了进行方言调查,搞方言调查,需要亲自到方言区去口问、耳听、手记,做静态的分析描写工作,这同样需要具备音韵学知识。凡是有关方言调查的书籍,都免不了要。

5文献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文献

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正因为如此,人们把文献称为情报工作的物质基础。在国内国外,都常常可以看到有人把“文献”与“情报”,“文献学”与“情报学”等同起来,虽然这种等同未必适宜,但却反映了文献在情报活动和科学中的极为重要的地位。

详细资料:/view/70348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以研究中国古代文献为主的学科,它包括已经出土的文献和一些散存的历史资料主要包括、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出土文献研究……

古文献学史:分上下两学期讲授,是重中之重,主要的教材是孙钦善老师写的《中国古文献学史》,上下两册。很厚的两本,也是考研最重要的参考书了。

文字学:裘锡圭老师的《文字学纲要》

音韵学:《音韵学教程》,北大唐作藩等老师编写

(以上两门课较有难度,考试中占的比例似乎不多)

训诂学:洪成《训诂学》,董洪利《古籍的阐释》(这个老师是我们专业的)

版本学:没有现成的教材,大致可以看一下曹之的《中国古籍版本学》、李致忠的《古书版本概论》以及其他一些老先生的书,还有前两年出的《校雠广义》,也是很好的参考书。

目录学:高路明《目录学与中国古代学术源流》(我们专业的老师),还应该看看中姚名达的《中国目录学史》等书。

校勘学:倪其心《校勘学大纲》

哲学要籍解题:没有固定的教材,大致是介绍中国古代的哲学典籍

文学要籍解题:金开诚《历代诗文要籍详解》

史学要籍解题:可参看张传玺的《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张舜徽的《中国史学名著解题》

古籍整理概论:专业启蒙课,可看看最近黄永年老先生再版的《古籍整理概论》

中文工具书使用法:《中文工具书教程》 朱天俊,李国新著

中国古代文化: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古代汉语:王力与郭锡良的教材都可以

现代汉语: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写的《现代汉语》

中国古代史:在考试中占的比例也较大,教材一般是翦伯赞《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北大教材《中国文学史》,或者袁行沛新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

古典文献学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中国古籍整理与古典文献学全面系统知识,能在教育、文化、出版部门,从事古籍整理、传统文化方面的实际工作、古典文献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文献学高级专门人才。

古典文献学专业主要课程包括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科工具书使用、古代要籍解题、出土文献概论、古代文化概论、古文献学史、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等。

古典文献学在很多学校属于中文类专业,但是实质上跟历史文献学没有本质区别,研究的对象是传统古籍,从文字、音韵、训诂,版本、校勘等诸多方面入手,是讲求实证精神的“实学”,更偏重历史学,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有巨大差别,所以千万不要入错了坑。目前国内几乎没有学校本科阶段有文献专业(北大早先有,现在不知),所以可能也不容易入错坑。另外古文献除了传世文献之外(清代学者的研究已经登峰造极),现在还有重要一支力量是出土文献学,即用出土的文献资料与传世文本对读,进行研究。涉及的学科不仅有一般意义上中文、历史,更有考古,细分之下,包含古文字、古文献等多个方向。总体上来说,古文献理论性非常强,艰深枯燥但是实证之下又很有趣。就业嘛,任何学问学的好了,工作都不是问题。硕士毕业如果比较对口,可以做古籍编辑、网站历史板块编辑等,博士毕业就是科研了。大家提到的中学老师一类,其实跟文献并不那么对口,任何中文历史专业毕业生,经过培训,都可以讲中小学语文、历史。对研究不感兴趣,还是要慎选。

学习科目专业的有以下:中国古代史、史学史、历史要籍、史学理论、现代汉语、古典文学、古文献基础、古代汉语等。

就业方向可能是图书文献古籍收集整理,史学研究,考古的文献研究等。记得,中华书局等主要的古籍文献类出版社需要这方面的。就业要求高,前景应该很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