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的兰陵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3收藏

北齐的兰陵王,第1张

  一、暧昧不明的身世

  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亲却连个姓氏也没有,这使得他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北齐书》中载:“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又载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兄弟六个中,史书载老五安德王的母亲陈氏为“广阳王妓也”,但尚知明确姓氏,唯有兰陵王的母亲没有姓氏,不知是谁。由此,人们推断,兰陵王母亲的身份和地位,恐怕连官妓都不如,很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贱、不知姓名的宫女。这样,在讲究血统门弟的士族时代,兰陵王虽然贵为帝胄皇孙,处境却十分尴尬。他“莫名”的身份给他带来了巨大压力,每天忍受别人鄙视的目光,低声下气地生活,可能就是他小时候的人生境遇。

   二、柔美的容貌与狰狞的面具

   正面 兰陵王(郭春美饰) 《北齐书》、《北史》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可见,兰陵王的美确是不容置移、超凡脱俗的,他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具备的俊美容貌。后人猜想,他的美也许正是来自于他那出身卑微的母亲。如果不是母亲的容貌异常惊艳,又怎能引来地位相差悬殊、贵为帝胄的父亲的垂幸呢。

  但是,兰陵王的美却给他带来了极大苦恼。在那个地方割据、连年战乱的岁月里,作为王公将相家的子弟,时刻都要接受战争的考验。因为相貌俊美柔善,在战场上对阵时,他经常会受到敌手的轻蔑。为此,他不得不命人制作了一些面目狰狞的“大面”,每逢出战时,都戴在脸上,以此达到威慑敌手的目的。《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乐府杂录》鼓架部条云:“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由此可见,兰陵王经常着狰狞假面出征并非道听途说、无籍之谈。后来,京剧中出现的“脸谱”,也许与兰陵王的面具及舞曲《兰陵王入阵曲》的影响不无关系。

   三、骁勇善战及威名美誉

  史载,兰陵王是北朝时期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名将。有的说他“有胆勇,善战斗”,有的说他“勇冠三军,百战百胜”。这表明,他的英勇善战绝不仅是因为戴着狰狞的面具。光靠威吓,肯定是吓不退敌人的,关键还是他自身有超越常人的战斗本领。狰狞的面具,只是为他的神勇无敌增添了一抹传奇的光环。兰陵王一生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其中广为传颂的一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战”。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黄土高原的北周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武成皇帝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在洛阳城外,北齐援军发动了一次次进攻,都被北周军队击溃,眼看就要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这时,受命为中军将的兰陵王戴着“大面”,身穿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骑,奋勇杀入周军重围,势如破竹,一直杀到洛阳城下。守城的北齐军队被困多日,不敢贸然开门,兰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齐军立即欢呼起来,打开城门,与城外大军合兵一处,奋勇杀向周军,周军大败。《北齐书》书载:“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又有史书记载:周军“丢弃营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正是这次大捷,使得兰陵王威名远扬,北齐皇帝加封他为尚书令。

  兰陵王不仅骁勇善战、屡建战功,而且忠以事上,和以待下,在士兵和当时社会中广有威名。北齐书记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作为那个混乱王朝的皇亲国戚,能够做到没有架子、与将士同甘共苦确实难得。即使是对自己的“政敌”,他也能够做到宽厚以待。史载,当初长恭在瀛州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他贪赃枉法,长恭因此被免官。等到高长恭东山再起,引兵进攻定阳时,阳士深刚好在高长恭营中听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长恭会借机报复杀害自己。为此,高长恭安慰他说:“吾本无此意。”可阳士深心中仍不踏实,非要央求惩罚。高长恭只好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板子,好让他安下心来。《北齐书》还记载了他一个非常“平民化”的动人细节。说一次他上朝时,跟随他的“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高长恭竟不以为意,“无所谴罚”。由此可见,他平常对待下人,是非常宽厚仁慈的。在北齐那样“不把人当人”、动辄砍头杀人的疯狂时代,他宽厚仁和的一面独具风范,焕发着温暖的人性光辉,不由得让人心生敬佩。

   四、最后悲惨的命运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盖主,祸必降之。人生辉煌的顶点,往往可能是悲剧开始的起点。对兰陵王而言,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北朝自建国以来,短短二十八年间,就换了六代皇帝,叔侄之间彼此折磨,兄弟之间相互惨杀,一个比一个短命,一个比一个疯狂。尽管兰陵王容貌柔美、军功显赫,终其一生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避祸自保,可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式宿命。

  《北齐书》载:长恭“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门口常有行贿的人进进出出,搞得老百姓说三道四。但贪人钱财的目的是什么,不得而知。据他自己讲,是为了自污其名,免遭朝廷忌恨。邙山大捷后,武成赏其功,为他买来美妾二十人,可他“唯受其一”,就是害怕太过张扬,遭人嫉妒。又载:长恭“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也就是说在他临死前,烧掉了别人所有欠他债的借据。从他待人处事、宽厚仁义的性格特征来看,不象是一个贪财好色的人。不少史家认为高长恭是故意贪财自污,以求避祸。

  《北齐书》载: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威名太重,最好在家养病,别干预政事了。”生活在这样恐怖的帝王家庭,不紧张也不行。从此,长恭每遇战事,便称病不出。故意“有疾不疗”,以求借此避祸。一次,江淮寇扰,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将,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真是恨不得自己把自己的脸打肿冒充病人。

  北齐后主高纬性格懦弱,与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有余,残暴稍次之,不过杀起自己的亲人来,却毫不手软。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纬在与兰陵王谈及邙山之捷时,颇有人情味地说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听到自己的皇弟如此心疼自己,内心不免激动、热乎,深情地回了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正是这句表亲近、表忠心的话为他招致了杀身之祸。史载:“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因为在小心眼的后主高纬看来,家事是我高纬的,不是你高肃可以随便说的。开始猜忌拥有兵权的兰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

  兰陵王说错话后,深感大难将至,整日惶恐不安,尽管一再低调行事,刻意淡化自己,但终是躲不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剧宿命。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高肃,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自己的爱妃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说:“何不求见天颜?”天真的郑妃以为可能只是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只要高肃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讨回性命。而兰陵王自己心里明白,向后主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有用。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不也是无辜被引诱入宫、用弓弦残忍勒死的吗。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乱糟糟的世界。死前烧掉所有债券。其时,兰陵王仅33岁,死后被安葬在都城邺(今邯郸临漳县境内)以西。重要军事统领兰陵王的遇害,预示着北齐王朝的行将终结。四年后,失去了军事支柱的北齐王朝被北周皇帝宇文邕灭掉,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

   五、流传至今的千年古曲

  也正是在“邙山大捷”中,北齐武士们持假面歌舞庆祝胜利,诞生了广为流传的《兰陵王入阵曲》。后该曲定格为着假面指挥击刺的男子独舞。曲调悲壮浑厚,气势不凡,古朴悠扬,描写了当时的壮烈场面和激越情感。

  此曲诞生后,在民间流传很快,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庭舞曲。中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为“非正声”,下诏禁演。后渐渐褪去武曲本色,演变为“软舞”。南宋时期又演变为乐府曲牌名,称之《兰陵王慢》,有越调和大石调之分。用越调演唱时,分三段,二十四拍,毛开在《樵隐笔录》里说“至末段,声犹激越”,还有“遗声”可寻。而大石调演唱的《兰陵王慢》,则分前后段,十六拍。按王灼《碧鸡漫志》说法,已经“殊非旧曲”了。以后,该曲在我国渐渐失传。幸运的是,唐时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保留了几份真实面貌。日本古代五月五日赛马节会、七月七日的相扑节会、射箭大赛等庆祝胜利时,都要反复演奏此曲。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独舞表演节目。日本人将其视为正统的雅乐,格外珍视,对其保留和传承有着一套十分严格的“袭名”与“秘传”制度,使得我们有幸在千年之后,还能欣赏到原汁原味、壮怀激烈的兰陵舞曲。1986年,河北磁县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回此曲。1992年9月6日,也就是该曲问世后的1428年,在邯郸市文管人员马忠理组织下,日本奈良大学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领的雅乐团在磁县兰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兰陵王入阵曲》从此又得以回归故里。

  兰陵王高肃墓位于今邯郸市磁县城南5公里处。墓冢高大,周围建有透花围墙,墓地建有碑亭。1920年,当地村民在修公路时取土时,挖出了《兰陵王高肃碑》。碑额篆阳文四行十六字:“齐故假黄钺右师右慰公兰陵忠武王碑”。碑文真实记载了兰陵王高肃的生平经历和立碑年份。字迹虽然驳落黯淡,但仍不失遒劲、古朴,因其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被称为北碑第一品。1988年,兰陵王碑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面对兰陵王墓前那英武的塑像及后面高大的封土,每次走到跟前,不仅让人忆往追昔、扼腕叹惋、浮想联翩。一段传奇的人生,一个混乱的年代。

  英雄的悲剧也许正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兰陵王虽然大家都知道,但是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哪个朝代的,而历史上的他却生在了一个只有26年国运的皇室中,很多百年朝廷的名将都没办法像他这样流芳百世,兰陵王究竟有哪些魅力,让后世的人们如此感兴趣?

兰陵王本名叫高长恭,又叫高孝瓘、高肃。古人改名是一个常有的事情,特别是皇帝轮换比较快的时期,需避讳。这个很有讲究,以后可以专门说说。他是文襄帝高澄的第四个儿子,被封为兰陵郡王,其实当时他的地位并不高,北齐是高洋建立的,高洋只是形式上追封了自己的这位有奠基功劳的哥哥,高洋本身不喜欢自己的哥哥,因为以前自己的哥哥经常欺负他。

所以当时高澄的儿子们自然不被家族中所重视,其实隐晦点就是不被他们的叔叔杀了就蛮好了。兰陵王的出身并不好,古人常有母以子贵,反之亦有子以母贵,而兰陵王的母亲在任何史载中都是生母不详,估计也就是个宫女歌姬之类的,偶然间被文襄帝看中临幸了下就有了儿子。

所以兰陵王也是通过了自己的不断努力,成为了北齐赫赫有名的将领。加上他的宗室身份,其光环是可以想象的。

那么兰陵王究竟有哪些品格,使得后世的人们为之讴歌呢?

首先是勇,其表现为邙山之战,当时金庸城被围困,兰陵王被奉命去解围,由于大军前进缓慢,有所顾忌。这时兰陵王冒险亲自率领500骑,直冲北周军的包围圈,并且冲过了北周军的包围,直接到了金庸城下,可想而知当时,兰陵王一定是勇猛过人,武艺高强。到了金庸城下,由于南北朝时期将领的头盔会有一部分遮住脸颊,所以金庸城的士兵不知道是谁。

兰陵王这时才摘下头盔,于是城中的士兵才用弓箭掩护兰陵王,后大军至,北周军大败,丢盔弃甲。一直被追击了有三十里的路程,由此北齐军士气大振,也是这场战役使得兰陵王在军中的威名远播,后来士兵们为此次解围战役讴歌兰陵王,也就是后来的《兰陵王入阵曲》。

其二表现为忠,这是对国家的忠,《北齐书。卷十一》记载到"芒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因为这件事情,后来遭到了后主高纬的猜忌,高纬就问兰陵王:"你这样冲入敌方的阵地,如果不小心发生意外那该怎么办,难道不后悔么?"兰陵王回答道:"国事就是家事,在战场上我是不会想这个的。"这个时候后主觉得眼前这位功勋卓著的叔叔异常碍眼,居然称国事为家事,果然有谋逆的心,于是就非常的忌惮,也为后来赐死兰陵王埋下伏笔。

之后兰陵王也感觉到帝王的猜忌,于是开始没事么贪污一下,没事么装个病,显得自己不是那么完美,可是在武平四年的五月份,后主还是送来了毒酒,兰陵王非常悲愤,《北齐书。卷十一》记载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身为一个将领,一个宗室臣子,对自己的国家鞠躬尽瘁,到头来却被自己的侄子如此对待,想想也是蛮悲哀的,这是时代造就了这样的情况。

其三人美心善,在世俗的眼里一个人长得好看,很有钱,心又善解人意,那么这个人将会受到一系列的道德好评,现在眼光就是完美男神啊。首先是美,翻阅古籍会发现有很多文献都记载了兰陵王在这方面的表现,如《北齐书。卷十一》和《北史。卷五十二》中都记载到"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高长恭相貌柔和,内心豪壮,声音和姿容都非常的美。显然这样的一个人在现代人眼里是非常完美了。

其次是善,主要表现在几件被记录下来的事情上,第一件事情为高长恭担任将领时,一直都是亲自处理各种事情,喜欢亲力亲为。

第二件事情为每次得到好吃的食物,即使是一个瓜几个果子,也一定和将士共同分享。

第三件事情为在瀛州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列举兰陵王的贪赃之事,(兰陵王其实想故意抹黑下自己,尽量减少自己的光辉功绩,免得功高盖主。)其实没什么用,该猜忌还是会猜忌,于是兰陵王就被免除官职。等到讨伐定阳时,阳士深在军中,担心被兰陵王报复,非常害怕。因为这个时候兰陵王是统帅。高长恭听说此事后说:"我从来都没有这个意思。"阳士深还是非常的害怕和难堪。于是为了让他安心,只是用棍棒打了阳士深二十下。

第四件事高长恭曾经入朝,等到出来时随从都散去,只有他一人,于是高长恭独自回到府中,没有责罚他们。(好没架子,比较开明)

第五件事以前武成帝奖赏高长恭的功劳,命令贾护买妾二十人送给他,高长恭只接受其中的一个。

第六件事兰陵王有一千金的债券,临死那天,把它们全部烧掉。那就代表欠债的人不用还了。

综合上述,兰陵王之所以能够流放百世,主要还是外表美,加上他的品性和身份导致光环被无限放大,传到后来就越来越神了。《兰陵王入阵曲》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北齐的皇帝多残暴也造就了一个鲜明对比。

北齐虽然只存在了二十八年,但北齐高家的男人们以乖张的性格、放荡的行为、俊美的外貌,给历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高家盛产美男,也盛产疯子,其荒唐简直罄竹难书。霍霍来,霍霍去,终于把高家唯一的正常人也霍霍没了,这个王朝也最终把自己霍霍完了。

知名军史作家萨苏在新作《萨苏不信史》中,对这段历史进行剖析,揭开了匪夷所思又合乎情理的真相。

1992年,一批戴着面具的日本舞者,出现在河北省磁县的一座古墓之前,一板一眼地随着音乐起舞,以此向墓主致敬。而他们的舞姿也依稀可见中国的古风。

这群舞者是以京都大学教授笠置侃一为首的京都奈良雅乐团的成员,他们表演的《兰陵王入阵曲》,是唐代由林邑僧人佛哲自长安带到奈良的,并加入了沙陀调和日本的壹越调而成的。《兰陵王入阵曲》至今仍是日本若干地方举行大型祭祀时的重要表演。

墓前的石碑早已风化斑驳,谁是兰陵王?

01盛世美颜兰陵王

兰陵王高长恭,本名高肃,又名孝瓘,出身高贵,是南北朝时北齐的开国君主高欢之孙,他的父亲高澄已经做好了接受禅让,登基为帝的准备,只是在登基前夕遭到暗杀。北齐的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和武成帝高湛都是他的叔叔,而后主高纬则是他的堂兄弟。他的妻子郑氏应出自五姓七家的“荥阳郑氏”,门第显赫,温婉贤惠。

作为高澄的第四子,高长恭继承了北齐皇族的俊秀,而且更胜之。《北齐书》称其“音容兼美”,《隋唐嘉话》中说他“白类美妇人”。他的俊美甚至影响到了作战——高长恭因相貌秀美,对阵时缺乏威严,于是每次出战便佩戴一个凶恶狰狞的面具,敌人望风披靡。

(来自网络)

这件事有些史家以为附会。但老萨查过资料后发现,唐代时便有高长恭戴面具作战的记载。《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代面,便是面具。当时其他文献也有类似记载,距高长恭的时代并不远。因此,基本可以断定确有其事。

除了美男子的风姿,从高长恭的生平来看,他的仕途也颇为顺畅。天保八年(557年),高长恭出仕,任通直散骑侍郎,年十七;天保九年,被高洋封为乐城县开国公,食邑八百户;天保十年,为仪同三司,复加封上仪同三司,仍以本官行肆州事;天保十一年,封兰陵王、左右大将军,增邑一千户。此后每年都有晋封,先后任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并州刺史、都督瀛洲诸军事、钜鹿郡开国公、领军将军、尚书令等。在后主高纬临朝期间,官至太尉、大司马、太保,可说位极人臣,时不过三旬,这样的人生,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

更令人叹息的是,这样的权势,却不是依靠门第,而是以其勇武和百战百胜的战绩获得的。他先后指挥齐军与突厥、北周等军队作战,平生未见一败。特别是河清二年(563年)的邙山之战,面对已经包围洛阳的优势北周军,高长恭亲率中军,以重甲骑兵突入周军大阵,如林推进,当者披靡,直达洛阳城下。或许因为来得太过迅捷,守军不辨敌我,怀疑是敌军诈城。这时,高长恭在阵前卸下护面,齐军将这位无敌的兰陵王视为战神,见其威仪顿时军心大振。守军遂弩箭齐发,里应外合,北周军大败而逃,齐军作《兰陵王入阵曲》,高唱凯旋。

就是这样一个刚勇又英俊的百胜名将,却因为君王的忌恨无端遭到毒杀,仿佛一台华丽的歌剧,却有一个令人心碎的忧伤结尾。自古美人与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虽然令人感叹,却让人更惋惜。凡此种种,都让后人对这位兰陵王无比神往。

02兰陵王的家族密史

然而,如果我们贴近真实的兰陵王高长恭,也许会发现,在华丽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一个令人崩溃的事实——高长恭的一生,可能都生活在烦郁和痛苦中。这是因为,在他的圈子里,几乎找不到一个正常人,而他的悲剧,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北齐的皇族,行事荒唐,有历史学家认为,他们可能有家族性的精神病史。

这其中的一个线索,便是高长恭的母亲居然没有在史书中留下名字或者姓氏。一般来说,这可能是因为女子的身份比较低微。然而对于北齐来说,这件事却很奇怪,因为北齐皇室对此并不在意。高长恭某个弟弟的母亲即便是官妓,也得以留下名字,而高澄所有儿子的母亲都有明确的记载,除了这位兰陵王。那么,高长恭的母亲究竟低微到什么程度,才没有留下名字呢?

我们先来说说兰陵王的父亲高澄。据说高澄也是个美男子,而且颇有治世之才,但性情十分乖戾。在执掌大权之后,他的私生活愈加肆意,经常强夺臣子之妻,甚至连叔叔高慎、弟弟高洋的妻子也不放过。虽然北齐皇室崇尚胡风,但这也太胡作非为了。在他被杀身亡后,其弟高洋即位,此人同样属于聪明绝顶之辈,但他的行径更加匪夷所思。

他赐死了弟弟高俊和高和,并将他们的妻子收入宫中,连他的母亲劝谏他时也遭到殴打和侮辱。

(来自网络)

由于他们荒唐怪诞的行为,一些史学家怀疑高长恭的母亲之所以没有留下姓名,很可能因为她是有夫之妇,丈夫也是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出于为尊者讳而不便说明;也可能是因为她乃高澄的妻妾,为了维护兰陵王高长恭的名誉而予以隐晦。

不管怎样,在高长恭的所有记载中,都找不到来自其母或母族的关爱,这位英武的兰陵王,童年时应该是在一种缺乏母爱的环境中长大的。

曾经在北齐称帝的,不是高长恭的叔辈,便是堂兄弟,他们的残暴和嗜血让后世为之惊异。比如前面提到的高洋,行为之怪诞超出想象。

高洋宠爱薛嫔,却突然想到她曾不贞(嫁给高洋之前),便将她杀死了——这也罢了,还怀揣其头与臣子饮宴——这是在拍恐怖**吗?后世医学界曾研究分析过高洋,认为他可能是高氏家族中唯一的丑男,这也许导致了高洋的不健康心理,而其当政后期的种种暴行,似乎更接近于精神病的表现,有人由此推测高氏一门都有遗传性精神疾病。

明明皇室是一群疯子,偏偏帝国的制度是世袭,皇帝只能从这一群疯子中选出。太可悲了!

03兰陵王之死

高长恭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说其半生“与鬼为邻”也不为过,但他“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赢得美名。后来他奉命入朝,众人认为这是皇帝要收拾兰陵王的前兆,故此“仆从尽散,唯有一人”,但高长恭回来后也没有责怪任何一人。皇帝曾赐他二十个妾,但他只保留了一个,将其余女子退还。这些行为与皇室的疯狂无道形成鲜明对比,也使得他在北齐军民中声望极高。

他似乎从未公开表达过对皇帝的不满或对帝国的忧虑。一次,后主高纬在饮宴时向他提起邙山之战,说你冲阵太深,万一有闪失便危险了。高长恭便答道:“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据说,便是此句引发了皇帝的疑惧,认为他把国事当成自己家事,有一天会因此篡位(看来是对自己处理国事的能力很不自信啊),但在我看来——家里都是这样荒唐的人,为了保住这个家,我不能不努力向前啊。

只有他在乎这个家会不会倒掉:一群疯子中唯一的一个正常人。隐隐的,透出一丝酸楚。

传统的观点认为这位兰陵王死于声望。其实高长恭很早就意识到了这种危险,因此采用了一连串办法来避免悲剧的发生。他效仿萧何贪污自污,称病不出避免在外带兵,一切都已经做到了极致,但,悲剧还是发生了。

被赐鸩酒之时,高长恭慨叹:“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这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而他似乎对此早有预料,所以当妻子劝他见皇帝分辨的时候,他只是说了一句:“天颜何由得见。”便饮下了毒酒。

估计他是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死固然与声望有关,但也是北齐皇室自相残杀周期的自然循环。

在南北朝中,北齐皇室内部的残杀可能是最酷烈的。文宣帝高洋杀神武帝高欢之子高涣与高浚,武成帝高湛杀文宣帝高洋之子高殷及文襄帝高澄之子高孝瑜,孝昭帝高演杀武成帝高湛之子高百年,而兄弟相残之事更是不计其数。北齐的君主没有活过三十五岁的,他们到了三十岁左右便似乎有一种宿命的恐惧,开始屠杀可能威胁帝位的宗室和大臣。后主高纬杀高长恭的时候,高纬甚至还不足二十,他对宿命的恐惧似乎早了些。

但高纬杀高长恭,是有计划和预谋的。一年前,他已经杀了极有威望的老将,大丞相斛律光——高长恭的亲密战友。斛律光死后,朝中最有威望和能力的莫过于高长恭了,那高长恭的死期便也可以预见了。

04来世莫生帝王家

北齐皇室的疯狂,不仅仅是精神病层面的问题,更是权力之争。

只是,高长恭却偏偏是个例外。终其一生,未见其有任何篡位的不轨企图,但一群疯子是容不下其间存在一个正常人的,于是,他们最终逼杀了兰陵王。

这是一个真正的悲剧,而高长恭却不得不清醒地看着这个悲剧发生,他的痛苦可想而知。

兰陵王死后四年,北周再次犯齐,由于没有了斛律光、高长恭,齐军兵败如山倒,高纬等投降后被杀,疯狂的北齐宗室几乎无一幸存。耐人寻味的是,多年后,人们在龙门石窟发现了高长恭之孙高元简题名的造像。

(来自网络)

史书记载,高长恭死时,下令焚烧掉了所有欠债人的债券,或许他也同时安排了后人的逃亡——史书没有记载高长恭儿子的名字,以他被赐死后仍以太尉之名入葬的情况看,他的儿子是有资格袭爵的。

然而,没有这样的记载,甚至连他有没有儿子都没有记载,而历史偏偏让他的孙子出现在齐国宗室尽没之后。威名赫赫的兰陵王,其后人默默无闻,没有人再现祖先的辉煌,更没有谁展现出慕容复那样的“大志”。

我猜,那或许和兰陵王对子孙的遗愿有关。

中国古代十大美男子

一、潘安

潘岳,就是人所周知的潘安,西晋时人,表字安仁,小字檀奴。其人“姿容既好,神情亦佳”。

潘岳年轻时,坐车到洛阳城外游玩,当时不少妙龄姑娘见了他,都会怦然心动给他一个“回头率”,有的甚至忘情地跟着他走。因此常吓得潘安不敢出门。有的怀春少女难以亲近他,就用水果来投掷他,每每满载而归,于是民间就有了“掷果盈车”之说。以至后世文学中“檀奴”或“檀郎”也成了俊美情郎的代名词。

有个叫张孟阳的相貌奇丑,也学着潘岳的样子去郊游,但每次出门,妇人就往他车上吐唾沫,扔石头,石头倒也满载而归。典型的男性版东施效颦!

二、宋玉

宋玉是中国历史上与潘安齐名的最著名的两大帅哥之一。

《登徒子好色赋》里,写有一位大夫登徒子说:宋玉“为人体貌娴丽玉,口多微辞,又性好色”,宋玉就解释说有曾经有一位绝色美貌的东家之女登墙偷窥自己三年,但他都对人家不理不睬,因此不能说自己好色。

三、子都

《诗经》有云:“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意思是说,一个女孩子本来跟某帅哥有个约会,可是她等啊等等啊等,心上人帅哥哥没有见到,却见到了一个愚驽蠢笨的傻瓜。在这首诗里,“子都”被用作了帅哥的代名词,或者也可以说,子都是众多郑国少女--不排除某些少男--梦中的白马王子和假想的约会对象,少女们都以能见到那位帅名满全国的子都为荣,为了能见他一眼,甚至不惜呆呆的苦等几个小时,由此便可以想象出,当子都未见而见到蠢夫的时候,少女会有多么的悲伤,哀怨和惆怅了。

《孟子》又曰:“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哎呀,连亚圣孟夫子都说“不知子都之姣者”是不长眼睛的人,可见子都可真真正正的的确确是个大帅哥了。那么,这个帅名动天下的子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怎么会有如此的魅力能让天下的女人们疯狂

子都,春秋时期郑国人,大名叫做公孙阏,子都乃是其字。子都这个人,不仅相貌生的美,还有着一身的好武艺,能征善射,因此便做了郑庄公的大夫。

大帅哥子都是帅名远播的美男子,其容颜之美不仅震动了以庄公为代表的统治阶层,而且也得到了以郑国女子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和以孟夫子为代表的子孙后代的认同,仅凭这一点,子都之入选美男榜,便实在是实至名归的了。

四、宋文公

宋文公没有做国君的时候,是宋国的公子,被唤做公子鲍。

如果按照正常情况发展的话,本来是轮不到他做国君的,能一辈子安安稳稳的做个公子,已经足够他祷诵好几遍阿弥陀佛的了。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历史照着非正常的状况发展了下去而让原先的公子鲍坐上了宋国国君的宝座的呢原因就是因为他长的实在太帅了!

就因为他帅,公子鲍变成了宋文公这未免也太过荒唐了吧可是事实确实如此,虽然其过程并没有说起来这般容易。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荒诞的故事呢因为一个女人爱上了他。这个女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祖母(当然不是亲祖母),宋襄公的夫人,周襄王的妹妹王姬。

《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公子鲍是一个“美而艳”的大帅哥,于是乎中年守寡,独居深宫而难耐孤寂的半老徐娘王姬便看上了他,“欲通之”。可是公子鲍不愿意啊,怎么办呢王姬便千方百计的想尽办法

昭公九年,宋昭公外出打猎,这正是上天赐予王姬的良机啊,于是她便派人把昭公干掉,而迎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当了国君。一段因帅得国的千古神话终于成为现实。(据《左传》,昭公田猎,乃是王姬所使,且昭公亦知襄夫人将杀己,然也无可奈何,只能坐以待毙,可见昭公实在襄夫人控制之下,王姬欲献国于公子鲍,实是易如反掌)。

那么这位帅哥,帅得令祖母倾心而折节欲通的宋文公,除了帅之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应该说还不错,起码要比他的哥哥,有“无道”之称的昭公好了许多。《左传》里说他“礼于国人”,《史记》中说他“贤而下士”,然而不管怎样,即便是因帅得国,也还是要付出代价的,至于代价是什么,大家稍稍想想便自然能够猜到。五、嵇康

嵇康,字叔夜,“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与音乐家。

嵇康是中国古代少有的美男作家,精通文学、玄学和音乐,同时英俊潇洒,别人形容他是“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史称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最有说服力的故事是,某次他去森林里采药,竟被樵夫误以为仙人下凡,其风姿可窥一斑。

据《琴议》记载:嵇康非常喜爱《广陵散》,经常弹奏它,以致招来许多人前来求教,但嵇康概不传授。死前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如今绝矣”。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模制嵇康画像砖,描绘了嵇康席坐抚琴,气宇昂轩的形象。

六、卫玠

卫玠,三国时人。关于卫玠的美,《晋书》里用词有“明珠”,“玉润”等等,他为人喜怒不表于形,总之是个面无表情的玉人。

这孩子自幼风神秀异,坐着羊车行在洛阳街上,远远望去,就恰似白玉雕的塑像,时人称之“璧人”。洛阳居民倾城而出,夹道观看小璧人。可这玉人特爱开口。当时风气最盛行清谈,爹妈怕卫玠磨牙磨得太累影响身体健康,就限制他说话,真叫人吃不消。

后来,卫玠到东晋都城建业(今南京)。建业的官员们久闻卫玠艳名,立即答应予以重任。江东人士听说来了个大明星,人山人海地围观,挤得卫玠举步艰难,使他一连几天都无法好好休息,这个体质孱弱的美少年终于累极而病,一病而亡。这个典故就是《世说新语》中的“看杀卫玠”。(所以我们的fans在追星的时候都应该斯文一点,小心把偶像给看死了)。

卫玠一生,没在政治上兴风做浪,没为中国文艺或科技的发展做贡献,军事方面更是碰也没碰过。这么个人,居然在《晋书》上有传记,可见“美男”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文化现象。传记里反反复复强调:俊美。

七、韩子高

韩子高,梁朝会稽山阴人。据说他“容貌艳丽,纤妍洁白,如美妇人。螓首膏发,自然娥眉,见者靡不啧啧”。韩子高貌美,美过中国少年瑰宝周小史(晋代有名的娈童),处于乱军之中,敌人挥舞长枪白刃疯狂砍杀,可一旦遇到韩子高,竟然会抛掉手中的兵刃,竟然没有一个人舍得伤害他的一根毛发,史说:“乱卒挥白刃,纵挥间,噤不忍下,更引而出之数矣”。可见此君貌美到了什么程度他绝非仅有漂亮的脸蛋,他身材修长,善于骑射,形体俊美,肌肤诱人,实在是英武异常,令人痴迷而不能自拔。多少纯情少女,包括陈朝公主,都疯狂暗恋子高,竟然因为日夜思念而咳血身亡。

但韩子高却甘愿委身于南朝陈文帝陈茜,他们同食共寝,日夜不离。更因为子高的一段绯闻,而导致陈茜一怒之下感情用事灭了王司马一族,最终造成了梁朝的灭亡和陈朝的建立。这种因为同性恋而导致王朝颠覆的史实,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韩子高,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提出了男皇后的概念,虽然最终誓言未能兑现,但是韩子高貌美倾国的事实是不容辩驳的。陈茜病故以前,子高端水送药,片刻不离,给弥留之际的陈茜以极大的安慰。偌大的皇宫,一切人等均被拒之门外,只有陈茜子高两人病榻厮守,度过了人生最后一段旅程。陈茜死后,子高被冤狱赐死,年仅三十岁。

八、兰陵王

兰陵王名高长恭,又名高孝瓘,是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高欢之孙。高欢长子高澄在父亲死后当上东魏第二任权臣。高澄政治上精明强干,却于29岁死在奴隶手里,丢下六个嗷嗷待乳的儿子,老四就是成为千古传说的兰陵王。

值得一提的是,正史里忠实记录了另外五兄弟的母亲出处,就长恭例外:“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不知道是书史的遗漏,还是花花公子高澄自有隐情

高长恭骁勇善战,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以威赫敌人,所以每每打仗都不得不带上狰狞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阳,他带领五百骑士,冲过周军重重包围,突入洛阳城下,城上齐兵认不出谁来了,怀疑是敌人的计谋。兰陵王摘下盔胄(注意,这是个把脸遮了很大部分的头盔,而不是面具。有人怀疑“兰陵王面具”的典故只是后来的编舞者编出来的),示之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吊下弓弩手数百名,前来接应。很快周军被迫撤走。为庆祝胜利,武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戴着面具边跳边歌。史载:“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九、慕容冲

这个小字凤皇的美少年是前燕开国皇帝慕容隽的幼子。五胡十六国时期倾国倾城第一人。短短二十几年的人生,如扫帚星行空,轰动之大把北国江南所有美女都比化了。可惜五胡十六国这段历史不出名,他也跟着被尘封。

话归正题,前燕传到第二任皇帝手上便不行了,被前秦吞并。作为战利品,十二岁的慕容冲和姐姐清河公主被充入长安的禁宫,一对漂亮宝贝陪秦王苻坚风流快活。

后来苻坚因为影响不好,把慕容冲放了出去,等他稍大,安排做了平阳(今山西临汾)太守。十几年后,淝水之战,苻坚大败。慕容冲结集鲜卑人,趁乱而起,马踏关中,挥刀雪耻。数载娈童生涯,一朝铁血皇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曲折经历形成了性格的极端:外表阴柔,内心狂野,坚毅。

慕容家族以能征善战桀骜不驯著称,还有个特点就是外形好。出现慕容冲这么个集大成者,并非偶然。有趣的是燕国皇室选继承人时,脸蛋漂亮的极占优势。晋朝“以貌取人”的风雅被慕容鲜卑发扬光大了。繁殖的结果是代代英俊骑士,个个欣长矫健。可最终燕国就是被一帮绣花枕头给玩完的。

十、独孤信

独孤信,出生在一个鲜卑部落的酋长之家,原名独孤如愿。

后来,独孤如愿被权臣尔朱荣收编。尔朱荣见小伙子精于骑射,一表人才,立马提拔为别将。人长得醒目就是好。

这时候独孤如愿才二十来岁,在军中人称“独孤郎”,讲究修饰打扮,又喜欢耍帅,曾在阵前匹马挑战,力擒敌将。单挑本来就少,这一回还是帅哥出阵,又有历史价值又有审美价值。呵呵,可惜没有录像。

某日,独孤如愿到郊外打猎,等到晚霞满天,策马回城,迎风急驰,帽子无意中偏到一边。第二天起来一看, 满城人都侧戴帽子,学习这个帅呆了的新造型。

北齐的兰陵王

  一、暧昧不明的身世   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亲却连个姓氏也没有,这使得他的身世变得扑朔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