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古希腊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出现是古希腊智者学派产生。
当有人提出普遍性问题并试图给予超越传统神话传说的解释时,哲学便应运而生。
在古代西方,最先提问的是希腊人,于是便有了希腊先哲。他们从客观实际出发,上观宇宙,俯察人生,思考的范围几乎包括哲学史上所有重大命题,许多解释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至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公民生活丰富多彩,思想活跃,孕育出一个新的思想流派——智者学派。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这一切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导思想,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一种思想体系,即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位。”人文主义”一词源自”人文学”(Studiahumanitatis),在文艺复兴时期指古典学术的研究和重视人生现实的新思潮,当时的新文化人士则自称为”人文学者”(humanista)。19世纪以后,欧洲学术界才开始用”人文主义”来称呼这种社会思潮。人文主义的基本倾向是提倡”人道”以反对”神道”,提倡人权以反对君权,提倡个性解放以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桎梏及其一切残余,因此也称为人道主义。为区别起见,中国习惯把文艺复兴时期的这种思潮称为人文主义,文艺复兴以后的则称人道主义。
人文主义世界观的核心是"人",不是上帝,认为人活着并非为上并非为上帝而生存,而是为了世俗生活的享乐而存在。人并不是上帝的羔羊,而是生活的主人。因此,竭力主张反封建,反神权,反禁欲主义,提倡个人自由,人性解放,面向现实自然、追求科学等等;具有这种思想的人,称为人文主义者。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上要求摆脱神学的统治,人文主义遂应运而生。人文主义发源于意大利,特别是佛罗伦萨共和国,在14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以彼特拉克、薄伽丘为首的第一批人文主义者。15世纪人文主义思潮已在意大利蓬勃发展,16世纪传遍德意志、法国、英国及西欧各地。人文主义主要反对宗教神学的禁欲主义教条,肯定人生,颂扬人性,抨击教会统治的黑暗与愚昧。人文主义者认为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是一切世俗文化的精华,因而学习和研究古典文化不遗余力,尊之为良师益友,并称新文化为古典之复兴。但是,人文主义并不根本反对宗教和教会,它所强调的人性在某些方面亦未越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局限。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因此作为历史力量,它有明显的软弱性,而当某些人组织起来把它当作异端邪说或虚妄幻想加以压抑时,这种软弱性就更加明显了,但是,它所代表的思想,他对人的经验和价值的中心地位,对人的尊严的坚持,力量是太大了,它们一旦被恢复和重新提出,就无法加以永远的压制,尽管在十六世纪末要认识到这一点是困难的,但是未来站在它们这一边。
人文主义在文艺复兴时代冲破了封建教会的束缚,并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产生了许多灿烂的文化艺术杰作。人文主义在教育改革、发掘和整理古籍方面也起过重要作用,奠定了欧洲近代教育和人文研究的基础。由于人文主义提倡重视现实和自由思考,因而又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两个伟大历史运动-宗教改革和自然科学的兴起,提供了思想武器。
现代意义的人文主义与从意大利开始的文艺复兴是分不开关系的。“Renaissance”是法文,它原本的意思是“重生”,很精准地诠释了文艺复兴时代的重点:重新注重人文以及重新审视西方自身的古代世界。
文艺复兴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那是一个急速变动的两百年(约1350至1550),因此,当它是一个“时代”看待会来得更恰当些。文艺复兴也不是个群众运动,而是在得到翡冷翠富有的梅狄奇(Medici)家族和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之下,以一些学者和艺术家为主要推手的运动;欧洲开始摆脱中世纪教会对人性的束缚,生命的注意力从天堂转移到普世。
当时的学者在修道院图书馆丰富的收藏中扒梳,企图从古籍中找到寻求幸福生活的依据。荷马的史诗、柏拉图的著作等都是在此时第一次被翻译成当代的欧洲语言的。当时所谓的“人文主义者”,指的正是这些花了大量心血在搜寻和整理古籍工作上的学者。值得一提的是,人文主义者并非等同于反宗教者。譬如最令达芬奇在历史上盛名不衰的两幅名作:宗教画《最后的晚餐》及散发人性光辉的《蒙娜丽莎》,即很好地反映了宗教与人文并不相悖的立场。
宗教与人文不相悖
西方人文主义所寻求精神的根本,其源头无疑就是在古希腊的雅典,植根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所探讨的正义、爱情、伦理观等等人性问题之中。当东罗马帝国的皇帝贾斯蒂尼安(Justinian)一世认为柏拉图的思想有违基督教义,而在529年关闭了柏拉图创立于公元前385年的“学园”后,欧洲的人文思想在文艺复兴前的一千年间就缺了很大的一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的概念是用来和“天文”相比较的,这跟西方的人文主义并不尽相同。文艺复兴把人们的视角从天上拉回人间世,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垫下基石,也为个人主义埋下伏笔。今日恶行恶状的绝对个人主义虽然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但是,却与人文精神完全扯不上丝毫关系了。
即使视其为偶然,人类的出现还是值得大家感到万分庆幸的。人文主义认为“人”有其独特的能力与潜能,并非如中世纪教会认为的一切皆由上帝主宰,同时,人也不是单纯的仅仅只是“生物的一种”而已。人文精神反对一切可能使人异化为他物的因素,道理很简单,人自有其不可侵犯的神圣性;作为人的一分子,我们当然有义务尽可能地保持天生人性的纯洁。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文的重要性已是不言而喻。生活在今日这个乱象环生的世界里,我们希望能培养出一个更有人文素养的社会,请问还有谁不知道是为什么的吗?
世界上有很多的文化,它们来自于不同德尔地域,但是都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在这么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很多文化瑰宝也得到世人的认可,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但是在古代中国人文精神与西方的人文精神也有所区别。古代西方人文精神和中国人文精神它们所针对的人的立场不同,而且他们对于人类和社会的研究方法不同,对于所主张的观点也有不小的区别。
一、研究人和社会的关系不同在中国古代的时候,特别是在封建君主专制之后,社会上的等级制度就非常严格。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大门派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对于人和社会也有自己的见解。后来儒家思想占据主要地位,这种遵循伦理道德的礼仪制度也得到运用。然而西方国家他们在研究人文精神的时候,就更加注重自由还有平等,他们建立了法律制度,并且都追求民主和平等,不拘束于被统治的地位。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我们知道,西方很多国家领土相对比较小,而且濒临海洋。西方发展的是海洋文明,他们的所强调的人更多意义上是指个体的人,并且要征服自然。然而中国以儒家思想文化作为主流,强调的是社会上的人,所以要求人们积极入世,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中西方的人的性格也有较大区别。西方相对喜欢挑战性的事物,而中国比较偏向于中庸,比较倾向于合作。虽然中西方在古代人文精神的研究和观上也很大的区别,但是也有一些相同点,那就是追求人性的美德,发现人性的美。所以,就算中西方在某一些方面存在不同,但是经过时间的流逝和考验,我们也能发现对方的美和自己的不足,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世界文化的繁荣。
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理性精神。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
(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
(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
(4)应变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中国人文传统深受儒家和道家思维影响,儒家的入世的伦理道德联系和道家的出世的缥缈洒脱二维融合在人文传统中。比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西方人文精神自德国宗教改革、法国启蒙运动和德国古典主义运动以来,将个人的去昧和怀疑精神放在了首位。它和中国人文向内求得伦理道德血缘关系平衡不一样,它重视向外的开拓。
饱经风霜,
在无数风风雨雨中走过的舟山啊,
沉淀了许多凝聚了劳动人民精神的文化。
在时光的点滴流转中,
那些经历了时光磨捻的文化习俗和人文精神在慢慢消磨殆尽。
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
不敢说去将其全部明白透彻,
但是不是应该尝试着去了解呢?
添丁:
男婴满月,
渔家会用一个大木盆将他放到海边“识水”。
据说这样可以提高孩子与大海之间的亲和力,
日后更能适应海上生活。
三矾海蜇:
三矾海蜇是海产名品,
以盐和矾的混合所形成的卤水为加工原料,
其口味鲜嫩可口,
在海内外都享有盛誉。
祭海谢洋:
祭海是指每逢汛期,
渔船在出海前都要在船上或码头上祭告神袛,
祈求出海顺利得获丰收。
谢洋一般多在夏季进行,
一是指庆祝在渔汛生产期取得的收获,
二是指感恩和酬神。
婚庆:
婚期人来拣,
汛期天设定。
新浪因出海赶不上婚期是经常发生的事,
只好由新浪的妹妹怀抱公鸡替哥拜堂,
俗谓“小姑代拜堂,公鸡伴洞房”。
舟山精神
“勇立潮头、海纳百川、同舟共济、求真务实”的舟山精神,
既是舟山自古以来人文精神的沉淀和积累,
更是舟山改革开放三十年中,
顺应海洋文化的文脉,发展、革新、创造的属于这座城市独有的新文化。
“勇立潮头”,
就是要凭借“开拓、创新、坚韧、吃苦、灵活”的特性和品格,
凭借“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的勇气和智慧,
不断地创造奇迹;“海纳百川”,
就是要以绵延不绝的开放精神,
以辽阔视野、天下情怀和恢弘气度,
来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同舟共济”,
就是要患难与共、风雨同舟、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求真务实”,
就是要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去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把握事物的规律,
并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
去行动、去实践。
它是舟山城市核心价值观“核心”中的核心。
一直以来,淳朴的舟山人们在不断的劳作,
织网也好\编织竹篾也好都是一直以来都在流传,
却到我们这一代时逐渐消失的手艺活儿,
他们渐渐消灭或许确实一印证着时代不断的发展,
科技不断的进步,
但也是一种逐渐流失的一种文化。
我们应该为文明进步而赞美,
但也应该不忘这些陪伴我们许久的民俗文化和精神。
(资料来源、博物馆,照片来源博物馆现场拍摄)
(整理、删减、排版|饭锅 摄|沐余潇洒)
“人文精神”是一个功能性极强的能指。它之所以具有极强的功能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并不存在一个确切的所指,或者说,它是一个集能指与所指于一身的自指。难怪其内涵是那么迷离恍惚、捉摸不定。可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个崇高的自我指涉的符号。在这个一切都在急剧变迁、在“爆炸”的时代,“人文精神”充当着信仰的旗帜、价值的尺标。斯文扫地,主义没了,真善美不再时髦,但还有人文精神。 ( http://wwwtecncn )
谢天谢地,还有人文精神。
当然,“人文精神”飘红,是因了一个巨大的时代尴尬:后现代已迫不及待地粉墨登场之际,前现代仍死乞百赖不肯下台。执政党在思想和组织上完全接受了市场经济观念后的滚滚商潮,而伴随这滚滚商潮而来的,却是道德沦丧和人欲横流,更是人文知识分子在长期疏远于庙堂之余,其经济、社会地位的进一步滑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大潮中,知识人被市场经济边缘化了,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文”也被淹没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遂有扛起“人文精神”大旗的必要。在此意义上,“人文精神”是一项现代乃至后现代发明。毕竟,传统汉语语境中只有人文,而没有“人文精神”。 ( http://wwwtecncn )
“人文精神”不仅含义丰富,殊难把握,也是一个富于中国特色的词,不可能准确译成西语。若不假思索,它很可能不幸被译成humanism、humanisme或Humanismus。这西语词从字面上看有只见人而不见文之嫌。若反过来用汉语的“人文精神”(甚或“人文主义”)译humanism,则多出一个“文”字来。这里的“文”是关键,比“人”重要得多。唐孔颖达疏“人文”曰:“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唐君毅认为,“文”使人想到文字、文章、文制、文教、文命、文华等等。这种意义上的“文”,其功能即便不是惩罚,至少也意味着规训、教化或抑制,并没有那种人们动辄强加它身上的高贵品质。当然,文艺复兴时期西文中的humanism有做古希腊罗马学问的意思,但还有一个重要得多的价值义涵,即强调人的尊严、肯定人的欲望、张扬人的个性。 ( http://wwwtecncn )
这里不妨看一看儒学史上的理(在功能上与西方的上帝大致相当)欲之辩。理欲之辩建基在天理与人欲对待、人欲有悖天理因而需加以克制这一认知上,其本质是天人对待、天人冲突。这与经典儒学的天人合一的诉求已有不小的距离。故有戴震站出来,以“以理杀人”控诉之、声讨之。可比的情形,是文艺复兴以降西方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价值观的确立。这意味着神而人的价值转向,后来更演变成了人的膨胀,神的退隐。当尼采最终出来宣布“上帝死了”,“我们杀死了他”,岂止上帝已被杀死,传统价值观几已统统被杀死。 ( http://wwwtecncn )
于是有这“美妙的新世界”,这伟大的后现代。在价值和认知的双重意义上,人文主义已导致这么一种现代乃至后现代景观:“本质”失去了立锥之地,价值遁入了非非之境。在形而上学死去多年的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界,更兴起了德里达式的新型形而上学。它是解构主义或反本质主义的。看上去,它也真忙个不停地攻打那形形色色的“本质”,如逻各斯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男性中心主义等等。这似乎没有错,“政治正确”是也。可是这新型形而上学也无时无刻不在作它那伟大的宣示:解构即存在。因此很难否认它在向着相对主义、虚无主义迈进。从逻辑上讲,这新型形而上学对所有价值是不分青红皂白统统都要解构的。在此强势话语的统制下,中国文化的同一性不可能不遭受摧残,主体性原本就十分羸弱的我国西方文学研究也难逃助纣为虐、为虎作伥的命运。 ( http://wwwtecncn )
所以,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在面对这只秀色可餐的鲜果时,千万别忘了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和学术主体性,千万要记住这仅仅是一只可吃的对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被它的危险汁液麻醉,被它摄去魂魄,沦为供它享用的肥美大餐。我国外国文学研究要向对待“人文精神”那样,对形形色色的新型形而上学也应加以批判的审视,恰如其分地将它们看作一套话语策略、一项政治功能、一种大脑的表演、一件皇帝的新衣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二、“人是万物的尺度”—— 智者学派
(1)智者学派的出现(背景)
公元前6世纪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周围的世界。
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概念、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公元前五世纪,雅典成为人文荟萃的中心,人们崇尚公开的精神。在公开的讨论或辩论中,必须具有雄辩、修辞、哲学及数学等知识,于是“智者学派”应运而生。智者以教授文法、逻辑、数学、天文、修辞、雄辩等科目为业。是一些在哲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讲演术和其他一系列知识领域内深刻而大胆的改革家。他们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学派,也没有统一的学说,只是在思想倾向上有共同之处,遂被称为一派。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普罗泰戈拉。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后被称为“普罗泰戈拉命题”。这一命题以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与运动发展为基础,认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和利害,把社会或国家理解为个人的集合,强调个人选择。为当时的民主制提供了理论根据。对当时流行的“神意”说加以怀疑。因为人是具体的个人,如果每个人都有其判断事物的标准,就等于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3)智者学派的影响
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他们很少有系统著作传世,但他们在当时和对后世(尤其是西方)仍有相当影响。智者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有益尝试,并从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结论。智者的启蒙作用在于对自然、社会、国家、政治、法律、道德、人类社会的形式和规则,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显合理化了。一些智者同奴隶主民主派有联系,具有进步的倾向,有的怀疑诸神的存在,有的认为政治制度由人们协约公议而产生,非神所规定,有的则反对奴隶制本身,认为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的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三、“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
安排学生可以表演的小剧目:
第一幕: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拉底问道:“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第二幕:苏格拉底习惯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去发表演说和与人辩论问题。他同别人谈话、讨论问题时,往往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这一天,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怎样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人人都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苏格拉底装作不懂的样子又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就不道德了。”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作“精神助产术”。
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他针砭时弊,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苏格拉底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于是他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他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他进一步指出,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四、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在《理想国》一书中,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则负责生产。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人本观念
即“人本位”。人是社会的中心,人是衡量社会的尺度,“本位”者,标准也,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从君王为标准,到人为标准,或者说,从“君本位”到“人本位”是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人类价值观的一次伟大转变,是约翰·洛克寻求社会规律的第一个伟大的发现。改变标准的人,才是伟大的人。
约翰·洛克用了《政府论》的整个上篇,差不多100页的笔墨,以详尽的事实,犀利的逻辑,打破了桎梏人类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君权神授”。
正如哥白尼、牛顿把颠倒了的“地心说”颠倒过来,建立了“日心说”一样,洛克则把颠倒的“君本位”颠倒过来,建立了“人本位”的伟大学说。从此,确立现代人文思想的核心内容。
顺便说一句,洛克打破“君本位”,建立“人本位”,即人权思想的锐利武器,就是理性。洛克比牛顿大十来岁,但是他是牛顿的好朋友,莫逆之交。他深受牛顿的思想影响。
牛顿是近代科学的集大成者,近代科学的诞生,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观念:规律意识和理性思维。洛克想,自然界如此有规律,有秩序,人类社会是不是也有它自身的规律呢?“人本位”就是他研究人类社会规律的第一个伟大发现。
由此可见,洛克在科学和人文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科学为人文提供了理性的武器,而人文又为科学提供了发展的方向:科学始终造福于人类,而不要给人类造成伤害。
2、个人观念
即承认和尊重个人的哲学观念,是针对“君王主义”或“君本位”而言的。君王们,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君王们,总是打着“国家”“天下”“组织”“集体”之名,行专制主义之实。所以,“个人观念”也是针对专制主义而言的。
是保护个人,反对专制的,特别是反对专制主义利用“国家”、“集体”、“组织”的名义侵犯个人的权利。在这里,对于专制主义而言,个人是神圣的,是伟大的,是不容侵犯的。
在约翰·洛克们眼里,“人权”包括三个相关联的基本思想:
第一、人权就是指个人的权利。
第二、是人权是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三者不可分离的权利,“不可分离”,也就是三种权利一个也不能少,只讲生存权,不讲自由权,岂不成为动物保护法了。
第三、人权是不可代替的,也是不可代表的,属于个人自己的权利,而且是天赋的权利,生而有之的权利。
人权是天赋的,是原生的,是生而有之的。而政府的权利,是人们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人权,自愿联合起来,授予的,是后天的,而且人民如果认为必要,比如人权得不到这个政府的保护的时候,可以随时收回政府的权力。
“个人观念”,就是个人是根本,个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及其这种权利能否得到保护,是衡量一切,包括组织、社会、尤其是政府的根本。孰轻孰重,孰本孰末,在一些国家,把它搞颠倒了。
所以,个人的权利,常常并且是轻易的被剥夺了,还误认为是“顾全大局”,“牺牲小我”,是讲“道德”。结果,代表“大局”、“大我”的政府,政府官员,就可以堂而皇之、肆无忌惮的去“代表”他人的利益。结果,腐败成风,民无宁时。
“个人观念”说得再简单一点,就是个人重于政府,人权大于主权。“个人观念”是约翰·洛克的第二个伟大发现。我们需要来一次启蒙教育。
尊重个人,首先指的是国家,政府,那些有权力的机构,要尊重个人。有权力的机构尊重无权力的个人,这是人文思想的基点,也是民主政治的基点,同时,尊重个人,是尊重“每一个人”。作为个人,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尊重自己,也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
正因为要尊重个人,所以任何人决不能损害他人的个人利益。“个人观念”,是一个神圣的、伟大的哲学观念。“个人观念”是同专制主义作斗争的伟大武器,所以为专制主义所不容。同时,“个人观念”也是道德的源泉。所以,提倡个人观念的国家,反而道德状况比提倡集体主义的国家更好些。
因为“个人观念”告诉人们,自己有个人利益,要理直气壮的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不容别人侵犯;同样,别人——和自己一样——也有自己的个人利益,所以,任何时候,决不损害他人的个人利益。于是,“保护自己,不损害他人”就形成了社会的力量,社会的道德基础。
3、自由观念
即“政府的唯一宗旨是保护个人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也是,或者说,首先是针对政府而言的,是针对有权力的机构而言的。人权是唯一天赋的、根本的权利。政府的权力是选民赋予的,其唯一宗旨,就是保护人的自由。
当人民的自由得不到保护的时候,政府的权力就应当被取消,所以叫“人本位”,人,人的自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人的权利中,自由是最宝贵的,也是头等重要的。
“自由观念”,首先也是针对政府而言的,规定了政府的唯一宗旨,就是保护人的自由。什么样的政府才能保护人自由呢?约翰·洛克及其后来的继承者们进一步指出,只有人民选举的政府,只有三权分立的政府,只有实行轮换制的政府,只有实行新闻自由的政府,也就是由“选举制”、“分权制衡制”、“轮换制”、“新闻自由制”构成的民主政府,才能成为保护人的自由的政府。
约翰·洛克们的伟大在于,不仅提出了伟大的观念,而且进一步提出了实现这种观念的制度保证,他们的伟大还在于,开创了治理社会的新理念,不是靠口号,不是靠提法,而是靠制度,靠一种相互制约的制度,靠一种人民能真正制约政府的制度。
“自由观念”,同时是指“每个人”的自由,只有尊重他人的自由,才能有自己的自由,争取自己的自由,决不损害他人的自由。怎样识别、判断是否损害了他人的自由呢?人类找到一个最好的方法,制定规则。制定以保护人的自由为宗旨的规则。
这就是现代法制的基本观念,规则是保护人的自由的。于是,作为个人,违背规则也就是损害了他人的自由,就需要付出代价,受到惩罚。
作为个人,遵守规则就是尊重他人的自由,也是尊重自己的自由。于是,规则意识,就成为自由国家国民的基本素养。所以,自由主义,决不像有些人歪曲的那样,为所欲为,无法无天。
可见,“自由观念”既是反对专制主义的有力武器,也同样是社会良好道德的哲学基础。科学与人文--现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象征。
扩展资料
精神内涵
一是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性,关怀的中心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价值的体现。
二是人文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审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认为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
三是人文精神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
四是人文精神是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自己从“自在的”状态过度到“自为”的状态的一种本事。
五是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的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它包括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
本文2023-08-04 12:37: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