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有眼疾?看看《梦华录》的“近视眼”,怎样能缓解眼部疲劳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2收藏

古人也有眼疾?看看《梦华录》的“近视眼”,怎样能缓解眼部疲劳,第1张

在古代,近视也被称为短视,也叫“能近祛远症”,唐宋时期,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出现后,书籍增多,加之科举制度的普及,很多穷人都可以读书了近视的慢慢也就相对增多,大文豪欧阳修就是重度近视眼,近视严重到连书都看不清。而最近大火的电视剧《梦华录》中也塑造了一位有眼疾的书生。

可见有人说“进士尽是近视”虽然是夸张,却也不是玩笑。然而,在古代想要直接治疗好近视眼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一些方式来调理、缓解眼部疲劳,这类方式也很简单,和现代人预防近视、缓解疲劳的方式大同小异。

一、热水敷眼

据说当年苏轼因为用眼过度尝试了这种方法之后“沃之而愈”。事实上,用沾了热水的湿毛巾对眼睛周围进行热敷,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眼部疲劳的同时还能改善黑眼圈的症状。

二、枸杞菊花泡水

枸杞子和菊花泡水喝有清热降火的作用,适合上火的患者饮用。菊花和枸杞还有保护视力的效果,对肝火旺盛、肝肾不足、过度用眼引起的眼睛疼痛、眼睛红肿、视物模糊也能够起到治疗作用。

三、食补

含有胡萝卜素的食物具有消红血丝的效果,如胡萝卜、南瓜、菠菜等。

除此之外,还应记住“护眼先护肝”,眼睛的问题大部分来自肝脏,所以日常要多吃一些降肝火的食物,如桑葚、苦瓜、藕、芹菜等。

四、调整灯光

古人在夜间看书时,经常会弄盆石菖蒲放在案上,用石菖蒲吸收燃灯时冒出的黑烟,保护眼睛;要是有钱的话,还可以用枸杞榨油点灯,灯光光明亮不伤眼,而现代的调整照明的方式也和枸杞油灯的原理一样,过量和过暗的灯光都会伤眼,所以把灯光调整到一个合适的亮度,有利于眼部发育。

五、户外运动

最省事的护眼方式就是放下手机和书籍,到户外走走看看,或者是闭上眼睛歇歇。诗人刘禹锡就对此深有体会,他在《闲坐忆乐天以诗问酒熟未》中提醒朋友白居易“减书存眼力,省事养心王”。

由于现在电子产品的风靡(您上地铁公交看看,清一色的低头看手机党),这近视眼的数目是嗖嗖的往上窜,我们可以想象要是没有眼镜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多大的麻烦,那咱们古人也没有眼镜,万一得了近视眼该怎么办?

首先,咱们古代识字率普及情况低的可怜,能读得起书的人是少之又少。大部分人还是耕作务农为主,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给眼睛的压力并不大,那古代的读书人挑灯夜读会不会把眼睛给熬坏?那得分家庭,对于一般人家,家里有张不干活只吃饭的嘴已经足够艰难,估计是没有多余的力量再供孩子晚上熬油点灯;而富贵之家要是夜读也不会用昏暗的油灯,也不太担心眼睛会用坏。其实近视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古人压根就没有电脑、电视和手机这些娱乐消遣项目,所以眼睛压力比起现代人来说小多了,古人们的近视情况其实并不多见。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是保养得宜,古人真得了近视眼该怎么办?

还能咋办?笑着活下去呗

就算是您得了高度近视眼前雾蒙蒙一片不分东南西北都得忍着,冯梦龙就写了这么一首诗道尽了近视眼的心酸:笑君双眼太希奇,子立身旁问是谁?日透窗棂拿弹子,月移花影拾柴枝。因看画壁磨伤鼻,为锁书箱夹着眉。更有一般堪笑处,吹灯烧破嘴唇皮。近视眼连站在身边的人都看不清,那想看清怎么办?凑上前去看呗!所以就出现了磨伤了鼻子(趴着去看壁画),烧伤了嘴唇(因为吹灭灯火时无法控制)等搞笑的事情。

欧阳修老兄可能就是个近视眼,这位老哥在送别朋友时写了一首诗引起人们的猜测:欧阳永叔送刘贡父守维扬,作长短句云:“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文人雅士们就开始琢磨了,这平山堂离江左诸山这么近,一眼就能看全的玩意怎么欧阳修老爷子还写什么“山色有无中”呢?难道他是个近视眼?—“平山堂望江左诸山甚近,或以为永叔短视,故云。”,苏东坡听了觉得很好笑,人家那说的是在烟雨朦胧中这山色也模模糊糊,你们这些家伙怎么扯到人家近视眼了?于是苏轼还写了一首诗嘲笑:“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可见古人对于近视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也就是近在咫尺的山也看不清),那要真近视到了这个地步那得给生活带来多大的不便啊!

不便也得忍着,有的读书人有办法,近视眼看书又不方便怎么办?找书童,让他给我念书不就行了。不过这条件还挺严苛,首先是这书童得识字,而且真要读起古籍来这位除了会很多字外还得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得学会断字断句,口齿清晰明朗。真要有那实力都能去考秀才了,人来给你当书童干嘛—“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在政府数年,每进文字,亦如常人,不以为异。贵人真自有相也。”

所以大部分近视的古人就像是我们这些没有眼镜的现代人一样,算半个睁眼瞎

你就比如说明末清初的丁药园先生,这位老哥就是个地道的高度近视,他的《眉庐夜话》就真实的想让我们这些近视眼流泪。

一天有个客人来探访这位老哥,发现他正趴在桌子上,人还以为他在睡觉呢,仔细一看是在读书,不过因为近视看不清,这位老哥得把头趴到距离书本一寸(也就是两三厘米)的位置看书(近视眼的同志们是不是觉得很真实?),听到声音丁药园把头抬起来看,结果又看不清是谁来了客人看他眯着眼睛的样子好笑,于是嘲讽他说:“老哥,你和丁仪也差不多了(曹魏奸臣,是个著名的眼病患者,这句嘲讽够狠,颇有点像现在的你打球像某某某)”,丁药园一听拿着拐杖就要抽他,结果因为近视眼看不清反而追着自己的奴仆到处跑家有揽云楼,三丁读书处也,客乍登楼。药园伏案上,疑昼寝。迫而视之。方观书,月去纸才一寸。骤昂首,又不辨某某。客嘲之曰:“卿去丁仪凡几辈?”药园戏持杖逐客,客匿屏后。误逐其仆,药园妇闻之大笑。

丁老哥这天娶了个小妾,丁老哥趴着面前看这小妾长得如此靓丽青春心里美啊,迫不及待的出门和客人们喝酒赋诗,等到喝得烂醉回房,一夜无话,结果第二天天亮了才发现和自己一夜春宵的是家里干粗活的丫头,原来自己被老婆给戏弄了,不过您老人家连枕边人都分不清,可见都近视到了啥地步啊!—夕娶小妇,药园逼视光丽,心喜甚,出与客赋定情诗。夜半披帷,芗泽袭人。小妇年无语,洁旦视之,囊下婢也。知为妇所给,药园又大笑。

近视眼也给丁药园做官带来很多不便,这天他去办公正好碰到了侍郎李爽棠(一人从中门进,一人从东门出),丁药园想看清楚对面是谁但又看不清,只能死命的睁大了自己的眼睛瞪着李爽棠,李爽棠也奇怪这人怎么眼睛瞪的跟铃铛一样,难道跟我有仇?于是让仆人来问丁药园,丁药园这才知道是自个上司,赶忙跑过来请罪,李爽棠看到丁药园哈哈大笑,说知道你这个货是个近视眼,算了,这次就不用道歉啦!丁药园自己想想也好笑,说我这个近视眼的名声都快跟我的诗名齐平啦!—晨入东省,侍郎李公爽棠从东出,药园从中入,瞠目相视。侍郎遣骏卒问讯,药园趋谢,侍郎笑日:“是公耶?吾知公短视。奚谢为!”药园退而笑回:“吾短视与诗名等”

号称“四大才子”的祝枝山也是个近视眼,这位老哥有一次赶路,看见一群蚂蚁蜿蜒而行,他还以为是一根线结果想拿起来拿不起来于是感叹说好好地一个线就坏成这样—见蚂蚁摆阵,疏密成行,疑是一物,因掬而取之。掬之不起,乃叹息曰:“可惜一条好线,毁烂的蹙蹙断了。”

可见要是古人得了近视,就算是生活的不方便闹笑话也得忍着不便生活下去。不过从明朝开始眼镜就逐步的传入咱们中国,仇英所作《南都繁会图景物图卷》中就有一位老哥戴着眼镜,这也是咱们中国最早戴眼镜的画像之一了。无独有偶,清代雍正皇帝就是个正儿八经的眼镜控,康熙晚年得到了两广总督进献的水晶眼镜,老人家老眼昏花,戴上眼镜后效果非常好,于是就把眼镜赐给了勤于政务的四阿哥胤禛,老四早从康熙时期就是个干活不要命的主,视力自然也不咋地,自动带了父皇御赐的眼镜后这效率大大提高,所以从此之后四爷就成了眼镜的忠实拥簇,在奏折中不停地指出:给老子做眼镜!从雍正元年开始说做两副,再到雍正二年说做十副眼镜,雍正眼镜几乎到了无处无在随手可取的数量,最少有35副之多!

可见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近视了戴眼镜才是王道啊!最后提醒诸位,电脑好玩,手机好看,眼镜作为咱们心灵的窗户也得要好好的爱护啊!

古人读书刻苦,眼睛难道不会近视吗?答案是有,只是数量少一些而已,就是发现,也不知道啥叫近视。在那个没有眼镜没有激光治疗术的时代,要怎么熬过被老眼昏花和近视眼折磨的漫长岁月?

白天读书自然光没什么大问题,眼睛劳损大多发生在夜读的时候。蜡烛被正式发明大约是在唐代,白蜡是寄生在女贞树上的雄性白蜡幼虫的分泌物。白蜡熔点是829,质地硬而脆,燃烧时不至于变成液态,这个时期蜡烛才能被做成细长的柱状物使用。白蜡在明代时产量大增,从而取代蜜蜡成为制取蜡烛的主要原料。

普通老百姓哪里有钱买秉烛?他们晚上照明多用油灯。宋代的灯油一般为植物油,这些植物油既可用来食用,又可用来点灯照明。“庆元间,油钱每斤不过一百会”,即一斤灯油100文钱。宋代读书人乔行简酷爱读书,常常夜以继日,“每夜提瓶沽油四五文,藏于青布褙袖中归,燃灯读书”,如此可见燃灯一晚耗费灯油大概值5文钱,比起蜡烛确实要便宜很多。

更穷一点的连灯油也烧不起,只能在晚上映着月光读书。由于光线暗,加上灯油燃烧时冒出的黑烟,为人熟悉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宋代诗人杨万里、黄庭坚、陆游等都是重症眼疾患者。韩愈曾在文章中提到自己视力不好。在《祭十二郎文》中韩愈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欧阳修的近视眼记载则见于南宋叶梦得《石林燕语》一书中,称欧阳修“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因为视力不好,欧阳修很苦恼,他曾在《读书》诗中说:“吾生本寒儒,老尚把书卷。眼力虽已疲,心意殊未倦。”

古人认为纠正视力的最好办法是让眼睛得到充分休息。刘禹锡建议减少阅读以保护和恢复视力,他在《闲坐忆乐天以诗问酒熟未》诗中提出:“减书存眼力,省事养心王。”另《本草纲目葛蒲》记载:“石菖蒲置一盆于几上,夜间观书,则收烟无害目之患。”菖蒲在古代被誉为“花草四雅”,可不单单是因为观赏价值高,主要是因为它有吸收有害黑烟的功效。也有人直接从灯油上着手,把普通的植物油换成枸杞子榨出的油,宋代赵浩《养病漫笔》记载:“枸杞子榨油,点灯观书,能益目力。”

老少咸宜的方法是外洗法。外洗法就是打一盆热水,用双手将水洒在紧闭的眼睛周围,据记载苏轼本人因写作过劳所患的目痛,“沃之而愈”,邵兴宗长期坚持洗目,“令昏目复明,遂能读小字。”有没有效果不好说。至少从讲卫生这一点上,是不错的。古人还通过医药手段,如通过针灸、服药来恢复视力。

还可以药补加上食补。《本草纲目》记载多种药物有明目助读的功效,比如芜菁花“主治虚劳眼暗,久服长生,可夜读书”,槐实“令人可夜读书,延年益气力”,苍术“治目盲,燥脾去湿宜用”。各种医学典籍中也记载了不少方剂用于治疗眼疾。熟地、黄连、决明子、没药、菊花、防风、羌活、肉桂调制而成的地黄丸;巴戟天、肉苁蓉、五味子、枸杞、菊花组成的菊晴丸等等。

那么,古代真的没有眼镜吗?当然不是。眼镜出现之前,中国人民已经发明了读书必备利器:放大镜。国内现已发掘的最早的镜片是东汉王室刘荆的墓中出土的金圈嵌水晶放大镜,该镜直径13厘米,嵌水晶直径11厘米,边厚02厘米,中间厚03厘米,可以放大物体5倍。

古人也有眼疾?看看《梦华录》的“近视眼”,怎样能缓解眼部疲劳

在古代,近视也被称为短视,也叫“能近祛远症”,唐宋时期,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出现后,书籍增多,加之科举制度的普及,很多穷人都可以读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