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和炎帝
黄帝和炎帝
《国语·晋语》四说:“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按照这个说法,黄、炎两族是从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蟜氏繁衍出来的。黄、炎两族最初居住在今陕北的黄土高原上,后来逐渐东移。黄帝族的迁徙路线偏北些,东渡黄河以后,沿着中条山、太行山的山边地带直到今冀北地区。炎帝族的迁徙路线稍偏南,顺着渭水和黄河两岸发展到今河南以及冀南、鲁东北一带。他们在迁徙过程中曾与所迁地区的土著部落发生过斗争,《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族曾经“北逐荤粥”,《逸周书·尝麦》说炎帝族和原居于鲁、豫一带的蚩尤族发生激烈冲突,并被蚩尤族打败。黄帝族应炎帝族的请求而与蚩尤族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蚩尤族曾和少昊族关系密切,所以黄帝族亦和处于东方的太昊、少昊两族作战,并赢得胜利。
黄帝族打败蚩尤族以后,和太昊、少昊两族修好关系,在中原地区扩大了影响,但炎帝族却图谋与之争夺在各个部落间的主导地位,于是黄帝便“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①。阪泉之战先后进行了三次,炎帝族战败并归服了黄帝。此后,黄帝族与炎帝族联合,在我国广大的中原地区占据了主导地位,影响日益广泛。
新石器时代后期,黄帝族的影响更加扩大。战国、秦、汉期间,人们对黄帝族的发展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司马迁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在《史记·五帝本纪》里叙述了这样一个系统:我国上古时代,人名、族名和地名常常合而为一。上面这个系统里的名称绝大多数都不应当视为某一个人的名字,而应当作为族名来认识。相传黄帝25子,实即由黄帝族繁衍出来的25个氏族。我国古代文献里,几乎众口一辞地盛赞黄帝的巨大影响,很可能在那个时代已经形成了以黄帝族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在我国上古时代的历史中,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被尊称为五帝,是最有影响的部落联盟首领。
在传说中,原始社会晚期中原一带姬姓部落的首领叫黄帝,号轩辕氏。一号有熊氏,相传他率领姬姓部落,先后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涿鹿打败炎帝和蚩尤部落,成为中原一带各部落拥戴的首领。各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和部族。这一部族以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前身的华夏民族,黄帝也就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中许多发明创造,如蚕桑、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术等,都托始于黄帝时期。
炎帝则是传说中原始社会晚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烈山氏(厉山氏)。原居姜水,迁入中原,发展了农业(一说炎帝即神农氏)。后为黄帝部落打败,与黄帝等部落联合成为部族。因而与黄帝并称为"炎黄"一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因此,我们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黄帝内经》距今已经2000多年了,它并不是讲治病的,不是医学,它是研究人怎么长寿,怎么不得病的一种学问。它在中国哲学史上,是有一席之地的。
第一集:神奇的秘籍
一部神奇的书籍,竟然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密切相关。
公元753年秋天的一个夜晚,月色迷蒙,夜风微寒,一行僧人离开扬州寺,匆匆向江边赶去。鉴真大和尚是唐代著名高僧,为了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在此之前已经经历了五次渡海失败,历时整整12年。这次悄悄离开扬州,是他第六次东渡开始。这一年,他66岁,并且双目失明。
他到达日本以后,带去了有佛家的经典,有儒家的经典,有佛教的法器,还有中药、医书,其中最重要的是杨上善注释的《黄帝内经太素》,日本政府三次把《太素》当作国宝级文物。
中医是天人相应的学问。
正气内存,邪不可入。《黄帝内经》全面考察了人与天地的关系。
《黄帝内经》是以黄帝与岐伯等医臣的对话方式写成的,她与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密切相关。如果我们要了解先人的智慧,从而发现真正的健康长寿之道,就必须捧起这本神奇的巨著。
第二集:赫赫始祖(上)
祖先的血脉穿越了漫长的历史,是我们的心脏得以跳动的力量之源。
黄帝,即轩辕黄帝。《史记·五帝本论》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有学者认为,黄帝姓公孙不可信,但名轩辕却是有据可查。
《国语·周语》载“星在天鼋yuan,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又说,“我姬氏出自天鼋。”
天鼋,又作玄鼋,即轩辕。黄帝之称,则是在统一各部落建立中央政权,成为联盟集团的领袖之后。
黄帝生于甘肃清水县轩辕谷,轩辕谷又名三皇沟,古籍《水经》记载,黄帝“生于上邽gui轩辕谷”。邽县,即清水县。邽县之名在秦始皇之前便有了。另外,黄帝诞生之事,在康熙版的清水县志里也有记载。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也说到,“轩辕黄帝诞生于甘肃清水”。
《黄帝内经·素论》“上古天真论”开篇写到,“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xun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凡是仰韶文化都有尖底瓶。打水用。
有学者认为,黄帝时代大约与仰韶文化时期相当。甚至有学者考证,仰韶文化彩陶中的云纹、蛙纹、龟纹就是黄帝部落的图腾标志。
中国人有一个共识,中国的文明是从黄帝开始的。
关于炎帝,古代文献记载较为复杂。有学者认为,炎帝分作连山氏和列(烈)山氏两个大系列。前者可称炎帝氏,后者可称神农氏。
烈山氏第七代领袖名叫榆罔wang,即人们所敬仰的炎帝神农。炎帝时代也与仰韶文化相当,仰韶文化彩陶中的日、火、鸟纹等,均属炎帝的标志。
陕西宝鸡常羊山,河南新郑华阳城,湖北神农架和炎帝故里湖南炎帝陵等,即由西往东至南一线,留下了炎帝的大量传说。
黄帝迁徙路线:摄制组由北京出发,经河北、山西、陕西到达甘肃,这正好是黄帝部落迁徙时所穿越的省份。
黄帝族顺洛水、渭水及黄河北岸,沿中条山,(桑干河),太行山脉直到今天的北京附近。
炎帝族则顺渭水、黄河一直向东,发展到今天的豫南以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之地。
接下来,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两场战争。这就是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关于这两场战争的说法不一,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两场战争的意义。
河北涿鹿县黄帝城。掘土的成果表明,这里的确是6000年前的王城帝都。地上堆积着大量的陶器碎片,从仰韶文化至春秋战国时代的都有。时间跨度极长。
王大有:因为神农氏榆罔请黄帝来帮忙,打炎帝的第九代夸父和蚩尤的联军,但是初期黄帝屡战屡败,蚩尤就一直北上。本来(黄帝陵)这个地方,是蚩尤的领地,最早这个地方叫洋河,叫洋水,桑干河的支流叫洋水。蚩尤生于洋水,指的就是这里。
蚩尤是从河北省,从北京地区迁过来,首先从君都山,永定河,灵山翻越过来以后,到了延庆盆地,怀来盆地,涿鹿盆地,所以他比较靠东一点。
黄帝从西边进来,从桑干河进来,他靠这个位置(黄帝陵)还要往西。大约是在三十公里以外的涿鹿盆地那个位置。榆罔请他来,必然由西往他这边攻。黄帝到了这个地方,因为跟蚩尤决战。蚩尤是古代的兵主,已经发明铜铸兵器了,黄帝打不过他。
公正地说,蚩尤并不是古籍中所记载的作乱者,他同样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沿蚩尤兵败后南迁的路线,可以发现蚩尤大量的遗迹。祖先蚩尤的形象永存于世。(江苏无锡蚩尤亭)
据专家介绍,当年的蚩尤寨就在这个村后的山上,至今保存完好。
登上蚩尤寨,可以遥望黄帝城。当年两军对峙的情景几乎历历在目。
古籍《太平御览》记载,蚩尤是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兄弟八十一人,也就是八十一个部落酋长,个个铜头铁额,耳上生毛硬如剑戟。最要紧的是,蚩尤集团已经使用铜铸的兵器了。
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军,首先与炎帝神农发生了冲突。(逐鹿之战)由于实力不及蚩尤,神农只得退避涿鹿,得到黄帝的援助。接着,黄帝统率众多部落,在涿鹿这片广阔的原野,与蚩尤展开了一场空前惨烈的大战。
战争是非常残酷的,并且极富戏剧性。我们可以从《山海经》《路史》《列子》《史记》等古籍中见到一些端倪。
最后谈判,以桑干河为界,黄帝在桑干河北边,蚩尤在桑干河南边。
古籍记载,黄帝与蚩尤九战不胜,黄帝只得暂时退至太山,三天三夜,太山被烟雾笼罩,黄帝苦苦思索战胜蚩尤的方法,却一无所获。这时,一位人首鸟身的女神由天而降。对于这位女神,我们可以作另外一种理解,就是 说,我们不把她看作人首鸟身的怪物,而把她看作是打扮成鸟形的巫师,这位女神就是玄女。
玄女当即将战法传授给黄帝,黄帝得到战法后茅塞顿开,立即率部投入战斗。
轩辕利用高地平台,利于排水。相当于护城河。《山海经》记载,轩辕丘又叫轩辕台,蚩尤利于夏天的大雾来进攻,轩辕黄帝定车台,上面有个乌龟,头是冲着西北的,英文黄帝是从西边方向来的,就是说从甘肃那个地方来,古代叫昆仑山。所以叫头对天上,尾向东南,四足定四方。他把旗帜立在车台地那个地方,然后利用这个来校正方向。蚩尤联军从沟壑里偷袭上来,在大雾的掩盖之下。黄帝已经掌握了方向,黄帝渡过桑干河与蚩尤 决战,终于战胜了蚩尤的九黎集团。
这场战争结束后,黄帝与各部落的首领在釜山开了一个联盟大会,称釜山合符。山顶有会盟石。
黄帝在战胜蚩尤、夸父以后,在釜山会盟,统一政令,统一指挥,实际上是初步建立政权的一个标志。
为什么叫合符釜山?他把当时的符瑞都收集起来(符瑞,权利的象征),然后再颁发给大家,就确定了黄帝独尊的地位。这个地位的标志,就是一个四方形的会盟石,中心一个园(黄帝),然后有个十字,四面八方,黄帝独尊,意味着多民族国家的共和。
釜山合符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这是中国北方各族实现第一次政治联合,象征着中华民族开始初具雏形,并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统的国家基础。
子贡曾经问孔子,古代的黄帝据说有四面四张脸,可信吗?
孔子回答,黄帝不过是选用了四位合乎自己意愿的人去治理四方,这就是所谓的黄帝四面了。
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那么黄帝的历史故事具体是怎样的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关于黄帝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黄帝是传说中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相传他有25个儿子,分别得12个姓,后来的唐、虞、夏、商、周、秦都是这12姓的后代。不仅中原的汉族这样说,北方的匈奴、西边的羌族、南方的苗、戎、狄、毛等少数民族,也都自称是炎黄的子孙。所以,黄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说时代,黄帝就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一位英雄人物代表,人们在他的身上集中了古人的各种优点、诸多创造,他带领中华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开启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先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源头,因而被奉为人文始祖。
在中国的历史纪年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只能从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算起,而夏以前的“三皇五帝时代”因无地下文物考古资料,所以只能凭借传说。在这些传说中,尤以黄帝的传说最多,也最引人关注。后来经过文人、学者的记录和加工,散见于先秦的一些文献中。直到西汉司马迁写那部伟大着作——《史记》的时候,才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整理,使今天的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知道我们祖先的事迹。
据史学家研究,在中国古史五帝传说的记载中,五帝时代可分为两大阶段,五帝前期以黄帝为代表,其主要活动地域多在北方。黄帝时代是“龙战于野”的时代,黄帝战蚩尤于涿鹿之野,在今河北省北部桑干河流域,黄帝族“迁徙往来无常处”,黄帝率兵与炎帝作战的“熊、罴、貔、貅、(豸旁加区)、虎”,一般认为是黄帝部族内以野兽为图腾的诸部落的名称,故有黄帝“号曰有熊氏”、“黄帝为有熊”(《史记·五帝本纪》)等记载。这些记载,都颇具北方游牧和狩猎民族色彩。
然而,这些传说多年来一直缺乏考古实证。近年来,随着辽河流域红山文化考古的不断深入,考古工作者先后发现了20余件形似熊龙的玉玦,这种玉雕熊龙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多的种类之一,也是红山文化玉器中四大主要类型(即马蹄形玉箍、勾云形玉佩、方圆形玉璧及以玉雕龙为主的动物形玉)中最具形象的一种。
这类玉雕熊龙除在辽宁省牛河梁及附近建平县出土较多以外,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和西拉木伦河以北的巴林右旗、巴林左旗以及河北省的围场县都有出土,其分布面覆盖了红山文化分布区的大部分。可见,玉雕熊龙在红山文化玉器中的地位非同寻常。
据考古专家研究,红山文化及其所在的辽西地区,是中国东北文化区的一部分,又是东北文化区与中原文化区交汇的前沿地带。东北文化区的经济生活是以渔猎为主,熊崇拜本是渔猎民族所特有的习俗。红山文化以熊为主要崇拜对象,正反映了东北渔猎文化的地域特性。而这种熊崇拜恰好与古史记载中“黄帝为有熊”的传说相吻合。
红山文化玉雕熊龙的确认和以熊龙为动物神主神学说的提出,为古史中有关黄帝传说的记载和考证提供了一个重要实证。神奇的玉雕熊龙,也许是解开长期以来扑朔迷离的黄帝乃至五帝传说的一把钥匙。因此,根据这些年的考古发现,人们相信黄帝可能实有其人,是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公社时代中原地区的一位部落联盟首领。他通过战争,使中原各部落实现了联合,并做了许多好事,因而在古人的口传历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黄帝为什么叫“黄”帝呢古书里是这样解释的:《淮南子》一书中说:“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帮助)后土(管土的神),执绳(法)而制四方”。这就是说,因为黄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领,他专管土地,而土是**的,故名“黄帝”。还有一种说法,黄帝,古书也写作“皇帝”,它的意思是“黄天上帝”,“皇”是“帝”的形容词,形容“帝”的光辉伟大。黄帝本来是“皇天上帝”的意思。有些古书把“黄帝”这两个字径写作“皇帝”,表明了黄帝的神格。古时候的国君都不称帝,从周代开始称“王”,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他觉得称“王”不过瘾,才开始称“皇帝”。
据史籍记载,他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号有熊氏,是少典之子。公元前四千八百五十六年前,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区北关的轩辕丘有个龙图腾部落,部落首领叫少典氏。他是伏羲帝和女娲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他的夫人有二:一是任姒(女登),二是附宝。她们是姐妹,都是有硚氏之女。
有一天,附宝看见一道大电光闪耀着缠绕北斗星,把宇宙整个照得通明透亮,顿时腹中有感而怀孕。在孕育了二十五个月之后,她在青丘(轩辕之丘)生下了黄帝,因此取名轩辕。对于黄帝为什么又名轩辕氏还有另一种解释:黄帝曾发明一种车战法,打仗的时候,将士都站在战车上;停战休息时,将战车连接起来,围成一圈,指挥员在中间,只留一个空当作为出入的门,起到了保护指挥员的作用。古人把带有布幕的战车叫“轩”,把两辆战车中间的空当叫做“辕”,因为黄帝是这种车战法的发明者,所以后人便把黄帝叫做轩辕氏。
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智慧过人。传说他是黄龙体,有四张脸,先后打败了无数的敌人,最后在鼎湖乘龙登天,安坐在天廷的中央,做了中央的天帝。他手里拿着一条绳子,和他的属神后土,共同统领四方。其他四方分别是:东方太昊,属神句芒;南方炎帝,属神祝融;西方少昊,属神蓐收;北方颛顼,属神玄冥。这样随着黄帝和四方天帝的确立,一幅完整的神国组织图便绘制成功了。
同时,还经常有百神来朝见他,他也经常派这些神替他做事。天上的雷雨归他主管,他能使天空发生14种变化,使阴气和阳气相互交感,震动为雷,激荡为电,交和为雨,发怒为风,乱而为雾,凝结为霜,分散为露,聚拢为云,升腾为虹霓……(见《太平御览》卷六引《天文录》)。由此可知,黄帝作为神话形象,奇异荒诞。他有超自然、超人的本领,这是历来神话创作者的夸张。实际上所谓黄帝四面,无非是表示他对四面八方的动态都很注意了解,方有每战必胜的可能。
黄帝生活的时代还是部落、氏族聚居时期,阶级和国家还没有产生。黄帝部落聚居的地方,历史记载各有不同。有的说,黄帝族发祥于今陕北地方,后来沿北洛水向东南迁徒,渡过黄河,又向东北发展,终于定居在今河北涿鹿附近的山弯弯里,史书上叫做“涿鹿之野”。也有的说,他的部落居住在今河南新郑一带,名曰“轩辕之丘”。这说明当时大约还没有完全定居,部落经常迁徙,黄帝部落大体活动在今天陕西、河南、河北沿黄河一线。这时黄帝部落已逐步由游牧转为从事农业。
黄帝历史意义
黄帝被尊奉为“华夏始祖”。柳翼谋评论黄帝时代是洪水以前最盛之时代:“自燧人以迄唐、虞洪水之时,其历年虽无确数,以意度之,最少当亦不下数千年。故合而观其制作,则惊古圣之多;分而按其时期,则见初民之陋。牺、农之时,虽有琴瑟、罔罟、耒耜、兵戈诸物,其生活之单简可想。至黄帝时,诸圣勃兴,而宫室、衣裳、舟车、弓矢、文书、图画、律历、算数始并作焉。故洪水以前,实以黄帝时为最盛之时。”黄帝和炎帝时期逐渐形成华夏族,因而他们都视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故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音yáo)、舜(音shùn)和禹(音yǔ)。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那时候,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
尧年纪老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
尧说出他的打算后,有个名叫放齐的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很合适。”
尧严肃地说:“不行,这小子品德不好,专爱跟人争吵。”另一个叫讙兜(音huāu dōu)的说:“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错。”
尧摇摇头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心里另是一套。
用这号人,我不放心。”
这次讨论没有结果,尧继续物色他的继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领找来商量,要大家推荐。到会的一致推荐舜。
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到这个人挺好。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
大家便把舜的情况说开了: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叫他瞽叟(音gǔsǒu,就是瞎老头儿的意思)。舜的生母早死了,后母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没法说,瞽叟却很宠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以,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听了挺高兴,决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那后母和弟弟见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次三番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
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说:“这一回哥哥准死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进屋子,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心里暗暗吃惊,很不好意思地说:“哎,我多么想念您呀!”
舜也装作若无其事,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
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尧听了大家介绍的舜的事迹,又经过考察,认为舜确是个品德好又挺能干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历史上称做“禅让”(禅音shàn)。其实,在氏族公社时期,部落首领老了,用选举的办法推选新的首领,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舜接位后,也是又勤劳,又俭朴,跟老百姓一样劳动,受到大家的信任。过了几年,尧死了,舜还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可是大家都不赞成。舜才正式当上了首领
大禹治水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住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禹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春秋时代的历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郑具茨山朝拜黄帝的记载。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1-2]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这已是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共识。出于对自己祖先的崇敬,也出于增强华夏民族凝聚力的考虑,现在不少地方每年都有对黄帝的祭奠活动,应当说是十分有意义的。但各个地方都争着说黄帝是自己那个地方的人氏。或说黄帝是在自己那儿出生的,或说黄帝是在自己那个地方故去的……黄帝到底是什么地方的人氏?他又是怎样成为我们民族的共同祖先的?作为历史学者,应当对这些问题有一个科学的回答。
首先我们应明白,黄帝作为华夏民族的祖先,只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华夏族作为一个民族所具有的共同文化在民族心理素质上的表现,它与真的历史并不是一回事。我国华夏民族形成于战国时期,那个时期成书的一些有关古帝王的谱系书,如《世本》、《帝系》、《五帝德》等,便已经将黄帝和其他古帝王编在了一个共同的谱系上,并以黄帝作为这些古帝王最早的祖先;其后司马迁作《史记》,更将这个谱系收录在他的《五帝本纪》里,又将黄帝列在了华夏最早的五位帝王之首,并以黄帝作为这五位帝王的直系祖先,甚至以后的夏商周秦的各位帝王,也都被说成是黄帝的后嗣裔孙。由于《史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黄帝的祖先地位就这样确立了。
然而,这种按“五帝”谱系排列的古史系统并非真的历史,它并不符合古代历史发展的实际,而只是出于战国晚期之人的人为编排。黄帝既不可能是所有五帝三王的直系祖先,也不一定生活在其他古帝王之前,他与其他各位古帝,实际上都是我国上古各个具有不同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部落的首领,他们各自生活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域,谈不上有何亲缘关系。其时也未有如同以后秦汉皇朝那样的一统国家,甚至也未有夏商周那样早期国家的出现。
早在上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的古史专家徐旭生先生就曾指出:“我国近二十余年史学界所公信的一点观念:我国有记录历史开始的时候,也同其他民族的历史相类。这就是说,它是复杂的,合成的,非单一的。”在他之前,著名的“古史辨”派大家顾颉刚先生亦曾表达过我国春秋以前各古老部族非出于一元的观点,他认为,只是到春秋以后,大国攻灭小国,疆界日益扩大,民族日益合并,种族观念渐淡而一统观念渐强,于是许多民族始祖的传说亦渐归到一条线上,才有了将这些民族始祖统一编排进一个谱系,或编排成君臣上下关系等等说法。
实际上,考古材料也可以证明我国古代民族非出于一元的论断。从各地发掘的众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看,与传说中黄帝那个时代相当,我国黄淮江汉广大地区分布着的,确实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考古文化,即使在中原地区,其内部各个区系的文化也是自成系列的。有学者用“满天星斗”这个词汇来形容我国文明起源的多元性质,应当说是符合实际的。尽管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解说清楚某某考古文化,即是传说中某某部落集团的物质文化,但由此判断我国传说时代各古老部族非出于一元,应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我国文明初期各氏族部落及其首领,都不可能出自某位共同的祖先,所谓以黄帝为首的“五帝”系统,以及以黄帝作为五帝三王共同祖先的安排,都只能出自后世人们的主观意识,是居住在黄淮江汉范围内各古老部族通过长期交融,最终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华夏民族以后,为了构建自己新的共同历史的产物。
黄帝和炎帝
本文2023-10-06 22:35:1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5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