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方文化的文化遗产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2收藏

湖北地方文化的文化遗产,第1张

2006年湖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董永传说(孝感市)伍家沟民间故事(丹江口市)下堡坪民间故事(宜昌市夷陵区)青林寺谜语(宜都市)兴山民歌(兴山县)宜昌丝竹(宜昌市夷陵区)枝江民间吹打乐(枝江市)武当山宫观道乐(十堰市)汉剧(武汉市)楚剧(湖北省)荆州花鼓戏(潜江市)黄梅戏(黄梅县)江汉平原皮影戏(潜江市)鼓盆歌(荆州市)汉川善书(汉川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宜昌市、秭归县)西塞神舟会(黄石市西塞山区)民间舞蹈—土家族舞蹈撒叶儿嗬(长阳县)杂技与竞技—武当武术(十堰市)民间美术—黄梅挑花(黄梅县) 2009年湖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一、民间文学(共计7项)

李时珍传说蕲春县

李白在安陆的传说安陆市

寇准的故事巴东县

贱三爷的故事武汉市蔡甸区

徐苟三的故事天门市

武当山的传说十堰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

十八老子的故事红安县

二、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共计13项)

天门民歌天门市

京山民歌京山县

十姊妹歌宣恩县

罗田畈腔罗田县

雾渡河民歌宜昌市夷陵区

沙洋十番锣鼓沙洋县

松滋双擦锣鼓松滋市

东宝坐丧鼓荆门市东宝区

南漳阴锣鼓南漳县

长阳吹打乐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南河套曲谷城县

均州吹打乐丹江口市

单弦拉戏武汉市江汉区

三、民间舞蹈(共计7项)

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龙舞(嵩山百节龙、黄州区“唐家渡”舞龙、恩施板凳龙)

鄂州市、黄冈市黄州区、恩施市

高跷花鼓南漳县

五虾闹鲇荆州市

滚龙连厢宣恩县

地花鼓(兴山地花鼓、五峰土家花鼓子、长阳花鼓子)兴山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四、传统戏剧(共计5项)

荆州花鼓戏仙桃市

皮影戏(云梦皮影戏、渔鼓皮影、下谷皮影戏)

云梦县、仙桃市、神农架林区

英山采茶戏英山县

文曲戏武穴市

武当神戏丹江口市

五、曲艺

(共计8项)

三棒鼓(天门三棒鼓、土家三棒鼓、土家族花鼓)

天门市、宣恩县、来凤县

天门渔鼓天门市

碟子小曲天门市

玉连环鄂州市

恩施三才板恩施市

当阳打鼓说书当阳市

郧西三弦郧西县

义阳大鼓随州市曾都区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共计3项)

熊门拳京山县

武当纯阳拳武汉市武昌区

浠水杂技浠水县

七、传统美术(民间美术,共计2项)

潜江木雕潜江市

手指画省作协

三、传统舞蹈(民间舞蹈,共计5项)

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八、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共计15项)

传统棉纺织技艺(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

红安县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来凤县

枝江民间手工布鞋枝江市

章水泉竹艺武穴市

楚式漆器技艺荆州市

荆州鱼糕荆州市荆州区

老通城豆皮制作技艺武汉市江岸区

传统面食制作(石花奎面制作技艺)谷城县

武穴酥糖制作技艺武穴市

酱菜制作技艺(襄阳大头菜腌制技艺)襄樊市襄阳区

武当道茶炒制技艺十堰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

五峰采花毛尖茶制作技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远安鹿苑茶远安县

铅锡刻镂技艺荆州市

干栏吊脚楼建造技艺咸丰县

九、传统医药(共计3项)

马应龙制药技艺武汉市武昌区

夏氏炼丹术及其祖传秘方京山县

镇氏风湿病疗法及马钱子秘方咸宁市咸安区

十、民俗(共计5项)

马家潭龙舟会团风县

当阳关陵庙会(含当阳杀故事)当阳市

恩施土家女儿会恩施市

松滋礼俗—毛把烟、砂罐茶松滋市

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巴东县

艾叶(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艾叶

艾叶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艾叶为灸用材料。又名冰台。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各地均产,湖北蕲州产者称蕲艾,河北产者称北艾,浙江四明产者称海艾。《诗经·王风》:“彼采艾兮”;注:“艾所以疗疾。”《本草纲目·卷十五》:“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艾叶用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艾叶 [ 最后修订于2017/4/18 11:57:20 共353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一“中华诗祖”尹吉甫 生卒年不详。房陵(今房县)青峰人,兮氏,名甲(一作伯),字吉甫(一作吉父)。死后葬于青峰山,周宣王的大臣。湖北历史上第一位政治家、哲学

 一“中华诗祖”尹吉甫

  生卒年不详。房陵(今房县)青峰人,兮氏,名甲(一作伯),字吉甫(一作吉父)。死后葬于青峰山,周宣王的大臣。湖北历史上第一位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是《诗经》的主要编纂人和代表性作者。被誉为“中华诗祖”。房县至今还保存着尹吉甫的墓葬、祠庙、碑刻等遗迹。

  二屈(原)宋(玉)辞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5年)名平,字原,战国楚丹阳(今秭归)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被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游泳于沅湘流域。都城郢被秦兵攻破后,投汩罗江自尽。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巧作品传世。

  宋玉(前290-前223年)又名子渊。战国时鄢(今宜城)人。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

  三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

  (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诗与王维齐名,号王孟。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

  据不完全统计,唐代诗人出自荆楚地区的诗篇达两千多首。唐代诗人中荆楚籍或寓居荆楚、游历荆楚的有著名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张说、陈子昂、王维、岑参、李商隐、元稹、柳宗元、杜牧、刘禹锡、韩愈、王建、钱起、温庭筠、皮日休等。他们为荆楚风物吸引,或被荆楚山河陶醉,自然也受到荆楚文化的熏陶,留下了许多永垂诗坛的瑰丽诗篇。

  四茶圣陆羽

  (70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陆羽多才多艺,除《茶经》外,其他著述亦颇丰,但传世者不多。

  五袁宏道和公安派

  袁宏道(1568-1610年)明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 “公安三袁”。

  公安派为晚明文学中的重要流派。主要创始人是“三袁”,即袁宗道1560-1600年)、袁宏道(1568-1610年)、袁中道(1570-1623年)三兄弟,公安人,皆为万历朝进士。“公安派”反对复古派用拟古、摹古和八股文等种种清规戒律来束缚作者的个性,具有进步意义。

  六钟惺和竟陵派

  钟惺(1574-1624年) 明文学家。字伯敬,号退谷,湖广竟陵(今天门)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曾任工部主事,万历四十四年(1616)与林古度登泰山。后官至福建提学佥事。不久辞官归乡,闭户读书,晚年入寺院。其为人严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谢人事,研读史书。他与同里谭元春共选《唐诗归》和《古诗归》(见《诗归》),名扬一时,形成“竟陵派”,世称“钟谭”。

  竟陵派是与 “公安派”同时出现的文学流派,创始人是竟陵(今天门)人钟惺、谭元春。“竟陵派”的文学见解与“公安派”基本相同,反对摹古,主张抒写灵性,对当时散文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七 嘉鱼二李

  明湖北嘉鱼出了一对颇具才名的兄弟,兄李承芳、弟李承箕文学上很有成就。时人称之为“嘉鱼二李”。

  李承芳

  生卒年均不详。字茂卿。约明孝宗弘治四年前后在世。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官大理寺评事。承芳撰有东峤集十五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李承箕

  (1452-1505年)字世卿,号大崖居士。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曾往五岭之南(今广州一带)拜新会学者陈献章为师,后隐居于嘉鱼黄公山中读书。又筑台于黄公山西麓,持竿垂钓以自适。著有《大崖集》二十卷行于世。

  八吴伟和江夏派

  吴伟(1459-1508)明画家。字次翁,又字士英、鲁夫、号小仙。江夏(今属湖北武汉)人。自小孤苦,却酷嗜绘画,十分出色。后来他到金陵,声名鹊起,名驰两京,被明宪宗召入宫廷作画,另授他锦衣卫镇抚。孝宗时授锦衣卫百户及赐“画状元”的图章。精山水,最长于白描人物。时与杜堇、沈周、郭翊齐名。吴伟画艺成熟后,逐渐摆脱前人的束缚,以“浙派”脱颖而出,成为“江夏派”的开创人。传其画法的有蒋嵩、张路、宋臣、蒋贵、宋澄春、王仪等,被称为“江夏派”。代表作品有:《采芝图》、《仙踪侣鹤图》、《芝仙图》、《溪山渔艇图》以及白描《人物图》、《神仙图》等。

  九医圣李时珍

  (1518-1593)字东璧,晚号濒湖老人。蕲州(今蕲春)人。明医学家。幼习儒,后从医。曾精研古籍及医典,并亲自上山采药,收集民间的经验。有感于历代本草谬说多,历27年撰成《本草纲目》52卷,约190万字。对脉学、经络也有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流传于世;而《五脏图论》、《命门考》等医著已佚。除医药学的成就外,他还是一位很优秀的诗人兼画家。他一生写了许多诗,都收在其《艹+过所馆诗集》里,并写过一些诗话。但遗憾的是,这些诗文著作都已佚失,现仅存《吴明卿自河南大参归里》《题雪湖画梅》两首诗。此外,李时珍还是一位画画好手。他的《本草纲目》也是一本颇有特色的画谱,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227幅。

  十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

  (1839—1915年)字惺吾、晚年自号邻苏老人。宜都市人,是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藏书家,被誉为“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同治元年(1862年)中举,1874年考取国史馆誊录。1880年至1884年任驻日钦使随员,归国后先后任黄冈教谕、两湖书院教习、勤成(后更为存古)学堂总教长。1909年被举为礼部顾问官,次年兼聘为湖北通志局纂修。1915年1月9日逝于北京。编纂有《历代舆地图》、《水经注疏》等83种著作传世。

  此外,还有:

  1刘表和“荆州学派”

  东汉末年,刘表在治理荆州期间(196一208年),在襄阳建立学校,设置学官。竭力网罗天下英才,一时间名士云集,“荆州学派”横空出世,声名远扬。刘表命宋忠组织儒生撰写《五经章句后定》,这是古文经学第一次列于官学。由于当时宋忠、司马徽、颍容、谢该等荆州学派代表人物的学术活动,使古文经学在荆州盛行,并且与黄河流域的郑(玄)学相抗衡。湖北第一次成为名符其实的全国学术文化圣殿。

2王圆箓和敦煌学 (1849——1931)湖北麻城人(一说陕西省汉中人)。本名圆箓,一作元录,又作圆禄。家贫,为衣食计,逃生四方。清光绪初,入肃州巡防营为兵勇。奉道教、后离军、受戒为道士,道号法真,远游新疆。约光  2王圆箓和敦煌学

  (1849——1931)湖北麻城人(一说陕西省汉中人)。本名圆箓,一作元录,又作圆禄。家贫,为衣食计,逃生四方。清光绪初,入肃州巡防营为兵勇。奉道教、后离军、受戒为道士,道号法真,远游新疆。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至敦煌莫高窟。当时,莫高窟一带有三座寺庙,即上、中、下寺。上、中两寺为藏传佛教的喇嘛常住,以千佛洞为主体的下寺久已荒废,无人看管。于是,王圆箓就在下寺住下,逐步整修破损的洞窟,并将一小部分改造成道观,并在第16号窟中发现了震惊中外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1931年,

  王圆箓80岁高龄死去。即葬于莫高窟窟前大泉河东岸,同年七月三日,其弟子就其墓起塔立碑,塔碑上记载了他发现藏经洞的过程。

  3黄冈杰出人才

  黄冈人杰地灵,在历史长河中人才辈出,遍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宗教各个领域。出生在这里的著名学者、科学家、作家数不甚数。有创造“新唯识论”的哲学家熊十力、“现代大儒”徐复观、“中国冰川之父”李四光、著名诗人、教授、民主斗士闻一多、文艺理论家胡风、国学大师黄侃、历史文献与方志学家王葆心、贯通中西印的学术大师汤用彤等。

  更耐人寻味的是,透过喧嚣与纷纭,人们或许会发现一个奇特的文化密码:中华民族极力推崇的忠义和智慧的化身——关羽和诸葛亮,其祖籍虽说与湖北无涉,但其品行砥砺于湖北,才识升华于荆楚,是湖北造就了“武圣”关公和“智圣”孔明。

  关羽(-220)字云长,号美髯公。并州河东解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曾任蜀汉政权前将军,爵至汉寿亭侯。建安二十四年冬,退守当阳麦城遇害。谥曰“壮缪侯”。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军事家。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襄阳茅庐,诸葛亮提出《隆中对》出山成名。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

  米芾(1051—约1108)字元章,号襄阳漫土、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米芾及其长子米友仁的书画堪称一绝。父子俩都擅长山水画和书法。米芾自号襄阳漫士,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著述有《书史》、《画史》、《砚史》、《海岳名言》等。

评一“中华诗祖”尹吉甫

  生卒年不详。房陵(今房县)青峰人,兮氏,名甲(一作伯),字吉甫(一作吉父)。死后葬于青峰山,周宣王的大臣。湖北历史上第一位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是《诗经》的主要编纂人和代表性作者。被誉为“中华诗祖”。房县至今还保存着尹吉甫的墓葬、祠庙、碑刻等遗迹。

  二屈(原)宋(玉)辞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5年)名平,字原,战国楚丹阳(今秭归)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被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游泳于沅湘流域。都城郢被秦兵攻破后,投汩罗江自尽。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巧作品传世。

  宋玉(前290-前223年)又名子渊。战国时鄢(今宜城)人。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

  三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

  (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诗与王维齐名,号王孟。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

  据不完全统计,唐代诗人出自荆楚地区的诗篇达两千多首。唐代诗人中荆楚籍或寓居荆楚、游历荆楚的有著名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张说、陈子昂、王维、岑参、李商隐、元稹、柳宗元、杜牧、刘禹锡、韩愈、王建、钱起、温庭筠、皮日休等。他们为荆楚风物吸引,或被荆楚山河陶醉,自然也受到荆楚文化的熏陶,留下了许多永垂诗坛的瑰丽诗篇。

  四茶圣陆羽

  (70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陆羽多才多艺,除《茶经》外,其他著述亦颇丰,但传世者不多。

  五袁宏道和公安派

  袁宏道(1568-1610年)明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 “公安三袁”。

  公安派为晚明文学中的重要流派。主要创始人是“三袁”,即袁宗道1560-1600年)、袁宏道(1568-1610年)、袁中道(1570-1623年)三兄弟,公安人,皆为万历朝进士。“公安派”反对复古派用拟古、摹古和八股文等种种清规戒律来束缚作者的个性,具有进步意义。

  六钟惺和竟陵派

  钟惺(1574-1624年) 明文学家。字伯敬,号退谷,湖广竟陵(今天门)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曾任工部主事,万历四十四年(1616)与林古度登泰山。后官至福建提学佥事。不久辞官归乡,闭户读书,晚年入寺院。其为人严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谢人事,研读史书。他与同里谭元春共选《唐诗归》和《古诗归》(见《诗归》),名扬一时,形成“竟陵派”,世称“钟谭”。

  竟陵派是与 “公安派”同时出现的文学流派,创始人是竟陵(今天门)人钟惺、谭元春。“竟陵派”的文学见解与“公安派”基本相同,反对摹古,主张抒写灵性,对当时散文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七 嘉鱼二李

  明湖北嘉鱼出了一对颇具才名的兄弟,兄李承芳、弟李承箕文学上很有成就。时人称之为“嘉鱼二李”。

李承芳

  生卒年均不详。字茂卿。约明孝宗弘治四年前后在世。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官大理寺评事。承芳撰有东峤集十五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李承箕

  (1452-1505年)字世卿,号大崖居士。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曾往五岭之南(今广州一带)拜新会学者陈献章为师,后隐居于嘉鱼黄公山中读书。又筑台于黄公山西麓,持竿垂钓以自适。著有《大崖集》二十卷行于世。

  八吴伟和江夏派

  吴伟(1459-1508)明画家。字次翁,又字士英、鲁夫、号小仙。江夏(今属湖北武汉)人。自小孤苦,却酷嗜绘画,十分出色。后来他到金陵,声名鹊起,名驰两京,被明宪宗召入宫廷作画,另授他锦衣卫镇抚。孝宗时授锦衣卫百户及赐“画状元”的图章。精山水,最长于白描人物。时与杜堇、沈周、郭翊齐名。吴伟画艺成熟后,逐渐摆脱前人的束缚,以“浙派”脱颖而出,成为“江夏派”的开创人。传其画法的有蒋嵩、张路、宋臣、蒋贵、宋澄春、王仪等,被称为“江夏派”。代表作品有:《采芝图》、《仙踪侣鹤图》、《芝仙图》、《溪山渔艇图》以及白描《人物图》、《神仙图》等。

  九医圣李时珍

  (1518-1593)字东璧,晚号濒湖老人。蕲州(今蕲春)人。明医学家。幼习儒,后从医。曾精研古籍及医典,并亲自上山采药,收集民间的经验。有感于历代本草谬说多,历27年撰成《本草纲目》52卷,约190万字。对脉学、经络也有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流传于世;而《五脏图论》、《命门考》等医著已佚。除医药学的成就外,他还是一位很优秀的诗人兼画家。他一生写了许多诗,都收在其《艹+过所馆诗集》里,并写过一些诗话。但遗憾的是,这些诗文著作都已佚失,现仅存《吴明卿自河南大参归里》《题雪湖画梅》两首诗。此外,李时珍还是一位画画好手。他的《本草纲目》也是一本颇有特色的画谱,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227幅。

  十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

  (1839—1915年)字惺吾、晚年自号邻苏老人。宜都市人,是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藏书家,被誉为“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同治元年(1862年)中举,1874年考取国史馆誊录。1880年至1884年任驻日钦使随员,归国后先后任黄冈教谕、两湖书院教习、勤成(后更为存古)学堂总教长。1909年被举为礼部顾问官,次年兼聘为湖北通志局纂修。1915年1月9日逝于北京。编纂有《历代舆地图》、《水经注疏》等83种著作传世。

  此外,还有:

  1刘表和“荆州学派”

  东汉末年,刘表在治理荆州期间(196一208年),在襄阳建立学校,设置学官。竭力网罗天下英才,一时间名士云集,“荆州学派”横空出世,声名远扬。刘表命宋忠组织儒生撰写《五经章句后定》,这是古文经学第一次列于官学。由于当时宋忠、司马徽、颍容、谢该等荆州学派代表人物的学术活动,使古文经学在荆州盛行,并且与黄河流域的郑(玄)学相抗衡。湖北第一次成为名符其实的全国学术文化圣殿。

  2王圆箓和敦煌学

  (1849——1931)湖北麻城人(一说陕西省汉中人)。本名圆箓,一作元录,又作圆禄。家贫,为衣食计,逃生四方。清光绪初,入肃州巡防营为兵勇。奉道教、后离军、受戒为道士,道号法真,远游新疆。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至敦煌莫高窟。当时,莫高窟一带有三座寺庙,即上、中、下寺。上、中两寺为藏传佛教的喇嘛常住,以千佛洞为主体的下寺久已荒废,无人看管。于是,王圆箓就在下寺住下,逐步整修破损的洞窟,并将一小部分改造成道观,并在第16号窟中发现了震惊中外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1931年,

  王圆箓80岁高龄死去。即葬于莫高窟窟前大泉河东岸,同年七月三日,其弟子就其墓起塔立碑,塔碑上记载了他发现藏经洞的过程。

  3黄冈杰出人才

  黄冈人杰地灵,在历史长河中人才辈出,遍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宗教各个领域。出生在这里的著名学者、科学家、作家数不甚数。有创造“新唯识论”的哲学家熊十力、“现代大儒”徐复观、“中国冰川之父”李四光、著名诗人、教授、民主斗士闻一多、文艺理论家胡风、国学大师黄侃、历史文献与方志学家王葆心、贯通中西印的学术大师汤用彤等。

1、著名爱国诗人屈原

2、伍子胥

3、三国著名谋士庞统、马良

4、三国名将文聘

5、茶圣陆羽

6、唐代诗人孟浩然

每一个时代的产生,都着无法替代的意义和无法摆脱的自然规律。拥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更是以其无法磨灭的历史记忆,向世人展示着古人的智慧与才华。曾经有这样一个朝代,它不过短短的维持了十几年便从历史的洪流中消失了,有人指责它的法度过于苛刻与残暴,可是直到一座湖北古墓的发掘,为我们敲开秦国的历史之门提供了依据,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度的王朝。

2000年前古籍问世湖北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县的睡虎地一段的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竹简,这些竹简长宽大致相同,短一点的231厘米,长一些的278厘米,宽度也大约在05厘米到08厘米之间。

在这些竹简中,分别用墨书秦隶记录着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的很多重要内容,如法律方面、文书方面、医学方面,以及占书方面等,更有从篆书到隶书转变的各阶段情况的记录。

可以说这些竹简的出土,对于后人研究秦朝的政治状态、法律基础、经济活动、文化生活、医疗水平,包括书法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更提供了详实佐证,更为后人揭开“暴君”秦始皇的统治找到了答案。由于这些竹简的出土地是在睡虎地带,所以称睡虎地秦墓竹简,或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等。

揭秘秦律一角

在睡虎地秦墓中,有一位经历过秦始皇亲政到统一六国的整个过程的墓主人“喜”。

喜,出生于公元前262年。17岁那年他在秦国服徭役,后来发展的不错,做过很多与刑法相关的低级官吏,如安陆御史、令史、鄢令史等。他也曾三次从军,大大小小参加了多场战斗,并到了秦国的多个郡县,最后在任上离世。

由于工作关系,在喜的墓葬中发现了1155枚竹简,竹简上记录着秦朝时期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内容,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别是:《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

反驳“暴政”之论

虽然“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出土的法律并不完整,很多都类似于个人笔记,比如以问答形式解释法律和法律程序。但从这些并不完整的记录中也可以看出,秦朝法律似乎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恐怖。竹简中提到了死刑,但次数并不多。

熟悉秦朝历史的人应该知道,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起因是延误了征召入伍时间,按律当斩,所以两人决定破罐子破摔,揭竿而起。可是“睡虎地秦墓竹简”却明确写着:

“御中发征,乏弗行,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其得,及诣。水雨,除兴”

这段话的意思大致为:拒绝服兵役,罚二副甲胄;延误三至五日,警告;延误六至十日,罚一副盾牌;延误十天以上,罚二副甲胄;如果因雨水等不可抗力因素,免于处罚。谁说要砍头呢?

除此之外,一些历史资料上说秦国法律规定偷东西就要被砍手,但从“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内容来看,这种描述并不客观。竹简中写明了偷盗行为会视情节轻重给予不同的处罚。其中最轻微的偷盗行为只处罚30天劳役,只有偷盗金额特别巨大的情况下(660钱以上)才会被处以刑或刑。

通过这些详实而细致的竹简,与各种资料对比来看,可以知道秦始皇并非是一位残酷的暴君,秦律也并没有过于残暴,甚至与当时周边国家比起来也不算严苛。如此看来,终于还了一代君王的“清白”。

结语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问世,不仅是一段历史的揭示,更是对一个朝代过往认知的修正。它让几千年后的子孙,更加了解秦朝并非用刑无度,而是定罪量刑的开端,它帮助我们修正了漫漫历史洪流中被掩藏起来的真相与事实。“功过自有后人评”,在尘封着历史的片片竹间中,我们走进了秦王的时代,和那个虽战火连天,但条分缕析充满智慧的时代。也让我们在历史中,汲取了更多现代人的生存的智慧,和莫失莫忘民族之魂的重要启迪。

湖北地方文化的文化遗产

2006年湖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董永传说(孝感市)伍家沟民间故事(丹江口市)下堡坪民间故事(宜昌市夷陵区)青林寺谜语(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