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关于完颜氏的所有历史资料 名人等
完颜,姓氏。凡姓完颜者,为金朝皇族或赐姓家族。
公元1115-1234年,女真人完颜旻(阿骨打)及世系十帝在东北建立了金朝,立国120年。因此,完颜为金朝国姓 根据史书记载,女真人姓氏有百余种之多,分为白号之姓和黑号之姓,女真人崇尚白色,以白为贵,因此,白号之姓属贵族之姓比黑号之姓要高贵的多,完颜氏是皇族姓氏,于是成为白号姓氏中最高贵的姓氏,名列白号之首 完颜氏在女真语中是"王"的意思,即帝王之王据宋朝宇文懋昭撰写的<<大金国志>>记载说,阿骨打在称帝建国的时候,采纳了渤海士人杨朴的建议"以王为姓,以曼为名,国号大金"完颜的拼读之音,与汉字"王"字读音相近,因此"完颜"极有可能是女真语对"王"的译音 金代以来,因战争而动、而迁的金宗室后裔完颜女真人以家族群聚式定居并成当地望族的地区有:安徽肥东、福建泉州、台湾彰化、甘肃泾川。从金代起,未东归的女真人多保留着自己的民族之别。目前,安徽、福建、台湾的完、苑、粘姓者,经查证都是金代女真宗室的完颜氏后裔。而金朝灭亡以后,完颜守祥东归,今日完颜氏多改汉姓为王或汪
历史名人:完颜家族有名望者,百年来层出不穷,有完颜阿骨打,完颜亮完颜伟完颜麟庆等等
完颜洪烈,本名撒速,始祖九世孙。事豳王允成,为其府教读。大定十九年,章宗年十余岁,显宗命詹事乌林答愿择德行淳谨、才学该通者,使教章宗兄弟。阅月,愿启显宗曰:“豳王府教读完颜撒速、徐王府教读仆散讹可二人,可使教皇孙兄弟。”显宗曰:“典教幼子,须用淳谨者。”已而召见于承华殿西便殿。显宗问其年,对曰:“臣生之岁,海陵自上京迁中都,岁在壬申。”显宗曰:“二十八岁尔,詹事乃云三十岁何也?”洪列曰:“臣年止如此,詹事谓臣出入宫禁,故增其岁言之耳。”显宗顾谓近臣曰:“笃实人也。”命择日,使皇孙行师弟子礼。七月丁亥,宣宗、章宗皆就学,显宗曰:“每日先教汉字,至申时汉字课毕,教女直小字,习国朝语。”因赐酒及彩币。顷之,世宗诏洪列、讹可俱充太子侍读
1公元1115-1234年,女真人完颜旻(阿骨打)及世系十帝在东北建立了金朝,立国120年。因此,完颜为金朝国姓 根据史书记载,女真人姓氏有百余种之多,分为白号之姓和黑号之姓,女真人崇尚白色,以白为贵,因此,白号之姓属贵族之姓比黑号之姓要高贵的多,完颜氏是皇族姓氏,于是成为白号姓氏中最高贵的姓氏,名列白号之首 完颜氏在女真语中是"王"的意思,即帝王之王据宋朝宇文懋昭撰写的<<大金国志>>记载说,阿骨打在称帝建国的时候,采纳了渤海士人杨朴的建议"以王为姓,以曼为名,国号大金"完颜的拼读之音,与汉字"王"字读音相近,因此"完颜"极有可能是女真语对"王"的译音。
2出自郭姓。郭阿林,郭仲元被赐姓完颜,即完颜阿林,完颜仲元。
3出自李姓。李霆,李耀珠被赐姓完颜,即完颜霆,完颜耀珠。
金代以来,因战争而动、而迁的完颜女真人以家族群聚式定居并成当地望族的地区有:安徽肥东、福建泉州、台湾彰化、甘肃泾川。从金代起,未东归的女真人多保留着自己的民族之别。目前,安徽、福建、台湾的完、苑、粘姓者,经查证都是金代女真宗室的完颜氏后裔。而金朝灭亡以后,完颜守祥东归,其后世子孙得到后金(清)的认可,纳入镶黄旗满洲今日完颜氏多改汉姓为王或汪
历史名人:完颜家族有名望者,百年来层出不穷,有完颜阿骨打完颜伟完颜麟庆等等
完颜洪烈,本名撒速,始祖九世孙。事豳王允成,为其府教读。大定十九年,章宗年十余岁,显宗命詹事乌林答愿择德行淳谨、才学该通者,使教章宗兄弟。阅月,愿启显宗曰:“豳王府教读完颜撒速、徐王府教读仆散讹可二人,可使教皇孙兄弟。”显宗曰:“典教幼子,须用淳谨者。”已而召见于承华殿西便殿。显宗问其年,对曰:“臣生之岁,海陵自上京迁中都,岁在壬申。”显宗曰:“二十八岁尔,詹事乃云三十岁何也?”洪列曰:“臣年止如此,詹事谓臣出入宫禁,故增其岁言之耳。”显宗顾谓近臣曰:“笃实人也。”命择日,使皇孙行师弟子礼。七月丁亥,宣宗、章宗皆就学,显宗曰:“每日先教汉字,至申时汉字课毕,教女直小字,习国朝语。”因赐酒及彩币。顷之,世宗诏洪列、讹可俱充太子侍读。
今河南有完颜村,全村人全姓完颜。上海,福建等地也有完颜姓。
今有完颜氏后裔:完颜国兴
姓氏略考-完颜姓-姓氏渊源女真族 分类:②姓氏渊源0478 完颜[完颜,读音作wán yán(ㄨㄢˊ ㄧㄢˊ)]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安出虎水女真完颜部,属于以氏族部落名称为氏,或以居邑名称为氏。
女真,或女贞,亦作“女真族”,源自三千多年前“肃慎”。汉朝至晋朝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隋朝至唐朝时期称“靺鞨”,辽国至金国时期称“女真”,清朝以后称为满族。
女真在明朝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
史籍《金史·世纪》中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无闻。”
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了金国;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新宾县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传承完颜·阿骨打的原国称,国号为“大金”,史称后金;公元1644年女真族人(满族)入主中原大地,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
宋、元时期,女真族形成和崛起,从根本上改变广东北地区的历史,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宋朝人说女真族“本名朱里真,番语讹为女真”。可见,朱里真是汉名。为避辽兴宗耶律真的讳,改称女直,也写作女质。
女真族一名,最早出现在公元七世纪。史籍《金史》中是这样记述女真族的起源的:女真族的始祖函普,有兄阿古迪弟保活里。在唐朝贞观年间,因氏族离散,年逾六十岁的函普,从高丽旧居出走。他的哥哥信佛,留在了高丽,只有保活里随他出来。走到完颜部时,正巧碰上人们互争财物,械斗不已,函普出面调停,平息了事态。作为酬谢,完颜部送给了他一头青牛。为了在当地站稳脚跟,函普又用这头青牛作为聘礼,和完颜部的一个六十岁老妇人的女儿结了婚,婚后生了二男一女,他和他的子女们理所当然地就成了完颜部人。
完颜部居住在鸭绿江上游及图们江流域,女真族是由这一带的朱里真人组成的,与采集珍珠的居民有关。完颜,即今黑龙江哈尔滨阿什河流域的称谓。
“完颜”一词,是从汉语“蜿蜒”音转的女真语,是依傍绥滨蜿蜒河而居的黑水靺鞨一支,如星散一般分布各地以后,就以蜿蜒河之名来作为姓氏。“蜿蜒”、“完颜”乃是同音异写。所以,完颜部作为黑水靺鞨一支,是从蜿蜒河畔辗转游徙,迁移至阿什河之滨的。天长日久,女真语“完颜”演变为汉语的“王”。
完颜氏,是女真族中的王族。女真族从长白山移居黑龙江中游,而完颜部就定居在完达山。完达山,相传是完颜部人女真王到过的地方,主峰在黑龙江中游北岸的今俄罗斯国境内。完颜氏是金、元两朝的著姓,后多改汉姓为王、汪,近年来有许多完颜氏后裔又申请改回为“完颜”,民族属性亦改回为“满族”。据史书记载,完颜部女真完颜·阿骨打建金国于北宋时期,并据有中国北部地方,时间起于公元1115年,终于公元1234年,共计历经九个皇帝,一百一十九年。著名的清朝姓氏学家张澍曾说:“今完颜氏皆去完为颜,惟曲阜不敢冒兖国之姓,特称完氏。满清建国后,有完颜伟属满洲镶黄旗人。”
目前,安徽、福建、台湾都有金国女真宗室完颜氏的后裔。而金国灭亡以后,完颜·守祥东归,其后世子孙得到后金政权(清)的认可,被纳入镶黄旗满洲。
今日完颜氏多改为汉字单姓为王氏、汪氏、完氏、苑氏、粘氏等。
范文澜简介
(公元1893-1969年)
字仲潭,浙江绍兴人。一八九三年十一月十五日生。他出身子世代读书的家庭。
一八九八年至一九O六年,范文澜在私塾读书。中学毕业后,于一九一三年,进北京大学文预科。翌年,入文本科国学门。校长蔡元培,文科学长陈独秀。
一九一七年范文澜大学毕业后,任蔡元培私人秘书。一九一八年,经许寿裳介绍,到沈阳高等师范学堂任教。从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二五年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南开大学任教。一九二五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兴起,范文澜参加了天津人民群众的游行示威等活动。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不久失掉联系。一九二七年,在北京会见李大钊。范文澜常在课堂上讲共产主义,天津警备司令部要逮捕他,经校长张伯苓协助,于是年五月,离开天津,到北京。下半年起,在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朝阳大学、中法大学、辅仁大学任教,最忙时每周上课三十小时以上。这时,范文澜与个别党员以及党所领导的团体--教联、左联、互救会发生联系。一九三O年九月,阎锡山派兵查抄范文澜住宅,搜出《红旗》等书报文件,指为***而逮捕,经入营救获释。暑假后,为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国文系主任。十一月,周树人(鲁迅)至北京,在范文澜家中与左联等团体的代表会谈。一九三三年暑假后,为女子文理学院院长。一九三四年暑假后,又被反动派逮捕,经蔡元培等人营救获释。一九三五年,在中法大学任教。一九三六年,在河南大学任教。
"七七"事变后,在党的领导下,范文澜创办抗战讲习班,亲自上课,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一九三八年六月,开封沦陷,随河南大学转移到鸡公山一带。不久,与党取得联系,在遂平创办抗日训练班,又随新四军在信阳一带开辟游击区,又在第五战区抗敌工作委员会做统战工作,长期奔波于桐柏山中。一九三九年九月,在竹沟镇加入中国***。一九四0年一月,到达延安,为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一九四一年,为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兼历史研究室主任。一九四三年,在中央宣传部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范文澜因工作调动,于一九四六年四月到达晋冀鲁豫边区,任北方大学校长。一九四七年,兼历史研究室主任。一九四八年七月,北方大学与华北联合大学合并为华北大学,吴玉章为校长,范文澜为副校长兼研究部主任、历史研究室主任。一九四九年,随华北大学迁至北京。参加中华全国社会科学工作代表会议筹备会。九月,由该会推选,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一九五O年,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改为中国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范文澜为所长。一九五一年,中国史学会成立,郭沫若为会长,范文澜为副会长,主持日常事务工作。一九五四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九五六年,当选为中国***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一九五九年,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一九六五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一九六九年,当选为中国***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同年七月二十九日逝世于北京。
范文澜在私塾读书时,就已经读了四书、五经和《泰西新史揽要》等书。他尤爱读《礼记》"大同之世"、陶潜《桃花源记》。还瞒着塾师和家长,偷阅中国古典小说。中学时代,课外喜读翻译小说中的《鲁宾逊漂流记》、《国粹学报》上章炳麟等人的文章。大学时代,从刘师培治经、陈汉章治史,黄侃学文。常读《新青年》。在南开大学任教时,应顾颉刚之约,组织朴社,出版书刊。一九二五年出版的《文心雕龙讲疏》,是范文澜的第一部学术著作。一九二六年,出版了《群经概论》。一九三一年,出版了《正史考略》。《文心雕龙讲疏》改为《文心雕龙注》,于一九三六年出版。从范文澜早年三部学术著作看出,他文学、经学、史学都很精通。
此外,范文澜还于一九二九年编过一本"消遣苦闷的岁月"的资料书--《水经注写景文钞》。于一九三五年写过-本宣传爱国思想的通俗读物--《大丈夫》。以上这些书,还都是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作品。
抗日战争以后,范文澜加入中国***,在党的领导下,他在政治上不断前进,学术上也迈入了马克思主义的康庄大道。《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上册,是他以后半生精力撰写出来的两部重要著作。
范文澜到延安后,开始撰写中国通史,以"为某些干部补习文化之用"。当时拟定"略前详后,全用语体,揭露统治阶级罪恶,显示社会发展法则等几条"。作为准绳。上册(上古到五代)于一九四一年出版,中册(宋辽到清中叶)于一九四二年出版,下册只完成鸦片战争到义和团运动部分,题名为《中国近代史》上册,于一九四六年出版。而上、中册合称《中国通史简编》。
《中国通史简编》的出现,是中国史学史上一个革命性的前进。该书一问世,就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严禁,这正好说明它的战斗作用。全国解放后,范文澜对该书的缺点,作了检查,主要是:非历史主义的观点;在叙述方法上,缺乏分析,头绪紊乱。接着,他提出了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阶级斗争论是研究历史的基本线索;在生产斗争中的科学发明;汉族社会发展史的阶段划分;汉族封建社会的分期;初期封建社会开始于西周;自秦汉起中国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历史上的爱国主义;历史上战争的分类等九个问题,进行了论述。根据他对这些问题的见解,修订《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远古到秦统一)于一九五三年出版,第二编(秦到南北朝)于一九五七年出版,第三编第一、二册(隋唐五代)于一九六五年出版,共约一百一十万字。第三编第三、四册:(辽宋金元)及第四编。(明到清鸦片战争以前)已准备修订,可惜没有来得及亲自完成。《中国近代史》上册是研究这段历史的一部开创性的著作。范文澜主张把中国近代史划分为四大段:(一)一八四O--一八六四年(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二)一八六四--一八九五年(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三)一八九五--一九O五年(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四)一九O五--一九一九年(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第一大段包含反帝反封建两个主要矛盾,而反封建矛盾尤为发展。第二大段包括国内民族斗争和反帝两个主要矛盾,而反帝矛盾较为突出。第三大段包括反帝一个主要矛盾。第四大段包括反封建一个主要矛盾。"研究中国近代史,以上述各个主要矛盾为基础,同时配合着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种发展情况,综观主要的次要的各种矛盾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从而了解历史的全貌。"《中国近代史》虽未写完,但范文澜留下了他对这段历史的完整看法。
《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是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叙述中国通史的著作。范文澜既懂得马克思主义,又熟谙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较好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民族特点结合起来,形成他的著作的独特风格。两书虽都有缺点,大醇小疵,功绩是首要的。
范文澜对于历史研究,提出学习理论、掌握资料、文字表达、言行一致四个问题,勉励后学。他说:"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求神似,最要不得的是貌似"。"理论和我们自己的整个思想意识、思想方法、生活行动全面地联系起来,这样,才叫做马克思主义者在做史学工作。"语重心长,希望甚殷。
范文澜对党的事业满怀责任感。他在延安写作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写成《中国通史简编》。他又以高度自我批评的精神,在晚年,毫不疲倦地对 此书进行修订。十年动乱中,他带病工作,直到逝世。
在范文澜逝世十周年的时候,近代史研究所同人选录他的文章十七篇,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对资产阶级历史学的批判、中国经学史、思想史的专题研究四组,编为《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出版,以作纪念
范文澜主要著述简介
1、 中国通史简编(延安本,暂缺)
2、 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4册)
范文澜著 人民出版社1978年6月第5版 101,3万字
本书是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论述中国通史的通史著作。 1941年,该书第1版,从原始社会到清代中叶,先后分两册在延安出版。以后,作者对本书重新改写,分册出版,自1953年至1965年,共出版了4册,写到隋唐五代。终因病逝世,未能完成全部改写计划。本书是作者史学研究的代表作。
本书在"中国通史"的著作史上,具有开创作用。其特点在于:第一,肯定了劳动人民创造历史,否定了旧史书以帝王将相为历史主角的观点。第二,把阶级斗争理论作为研究历史的基本线索,着重叙述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反抗夕肯定了中国各族人民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的伟大传统。第三,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分析中国社会,将中国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各阶段。进而把中国封建社会划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说明它并非停滞不前,而是处于螺旋式的发展过程,与旧史学是古非今的观点划清了界限。第四,重视生产斗争的描述,尤其重视古代的科学成就,证明中华民族有着久远的丰富的创造性的科学传统,借以提高民族自信心。第五,说明中国自秦汉起的长期统一,经济高度发展和文化进步,促使汉族形成为相当稳定的共同体。它既不是国家分裂时期的部族,也不是资本主义时代的资产阶级民族,而是在独特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独特的民族。1950年以后完成的4册修订本,除保留了旧本的这些特点外少又形成了一些新的特点。第一,强调中国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应平等对待国内各民族。对曾建立过政权的少数民族,如资料较多,便立专节专章,使之与汉族王朝并立。在论述少数民族与汉族关系时,力求摆脱大汉族主义的影响,公正论断。对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更予以充分肯定。第二,重视文化史的描述。各个朝代都有论述文化的章节,尤以文学方面的描述最为精彩。此外,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对天文、历算、医学、博物、水利、矿冶的成就,也有比较详细的介绍。第三,尽量吸收考古发掘的新成果。旧本说周口店"北京猿人"是"黄河流域最早的居民",修订本则及时吸收"丁村人"、"山顶洞人"等新发现,说明由"北京猿人"到现代人进化的过程。修订本还专立"原始公社的遗迹"一节,.叙述了新石器时代的各重要遗址及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远祖作了概括的说明。第四,根据历史主义的观点,对帝王将相进行科学分析。既承认他们有压迫剥削人民的一面,又充分肯定他们中的某一些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确实起了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克服了旧本中的一些非历史主义的倾向。 (王克奇)
3、 中国近代史
范文澜著 新华晋绥分店1947年第1版 29,7万字 彩色地图1幅 黑白插图6幅。
本书是一部中国近代史著作工作者1945年在延安时所写。该书所叙内容的时限跨度为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对抗瓜分野心的义和团反帝运动这61年间。
在1840年之前的中英贸易中,鸦片成为决定性的商品。随着英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鸦片输出量逐年增大。中国封建统治者阶级腐化堕落,无法阻止大量白银因鸦片输入而逐年扩大外流。最后必须一战,战败者是满清王朝。在统治阶级腐败堕落、投降外国侵略者、大量出卖民族权利的时候,中国产生了反英反满的人民武装。反英武装一部分是人民自发的组织,一部分与反英的地主官僚合作,受他们的领导。反满武装一般都是人民秘密的组织。反英武装发展为反帝运动,反满武装发展为反封建运动。鸦片战争后,外来资本主义的新式剥削,破坏了中国手工业,使数千年来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合成一体的社会机构开始在某些地区趋于瓦解,更严重的是促迫满清统治者在全国范围内大幅度增加对人民的剥削,致使鸦片战后10年间,中国社会骤然出现史无前例的大动荡。新的人民反封建运动,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发生了,而揭开这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就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1850年一1873年)。为扑灭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外国侵略者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1年至1861年)。战前的统治集团内部,疑忌"外援"的顽固派掌握大权;但这场战争使顽固派产生分化。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占据了优势,开展了所谓"自强"的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第一次割地狂潮(1862年至1894年)。为重新瓜分中国,日本又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导致了第二次割地狂潮(1894年至1898年)。这时期,清朝内部发生了第一次改良主义运动,即戊戌变法(1895年至1900年)。义和团反帝运动(1895年至1901年)也大规模地发展起来。 (姜静楠)
4、捻军(全6册) 范文澜等编
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年第l版 1826万字本书是有关捻军的一部大型资料专辑。它是由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一部分,由范文澜,翦伯赞、聂崇岐、林树惠、王其榘共同编著。全书共分6册,包括3大部分:第1部分是专著综合,包括:.平捻篇、求阙齐弟子记、淮军平捻记、霆军纪略、磨盾记实、两淮戡乱记,另还有附录篇,有星烈日记汇要、鸿雪因缘图记、茌邑吉悬、斯未信齐文编、蒋子潇先生运集、王文直公遗集、宦豫纪事、蒙难追笔,等等。第2部分是活动地区,记载捻军在安徽、河南、湖北、江苏、陕西、山西、直隶、山东等地的活动情况。本书第2、3、4册辑录这部分的资料,选录了各省的一些县志,还有豫军纪略、河南军情探报、山东军兴纪略等专著。第3部分是函牍文集。第5、6册辑载,共50篇,包括:李文忠公全集、左文襄公全集、刘武慎公遗书、养晦堂文集、养知书屋文集、马中丞遗集、十三峰书屋文集、李文清公遗集、空青水碧齐诗文集、思贻堂集、退补齐诗文集、实其文齐集、坚白齐集、知止齐遗编、周憩亭集、清麓文集、损其先生全书、臣鼐致李鸿章函、学吕致学剑楼主人书、僧某致芝生书、远志齐稿、望三益齐诗文抄、潘方伯公遗稿、心白日齐集、百柱堂全集、知止堂集、麓生诗文合集、无梦轩遗书,等等。本书书首附有"捻军资料丛刊徵引书目",注明卷数、著者、出版时期,有的还略注解题。在选辑的各篇文字之首,还注明了它在原书的卷页次第,查阅比较方便。
捻军是太平天国革命前夕,在中国北方兴起的声势比较大的农民起义武装,在南方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天地会。太平天国初期,一部分天地会员是同捻军合作的,但捻军的活动区域和太平天国革命军相距太远,因此,同太平天国并没有什么联络,但当太平天国势力发展到长江下游时,天地会与它分道扬镳,而捻军却和它结合起来,互相呼应。在天京陷落后,有一支太平军正式加入捻军,共同活动了3年多。捻军前后活动近20年,纵横安徽、河南、山东、直隶、陕西、山西、湖北等省,是北方农民的大规模武装起义,给满清封建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同时也是太平天国革命在北方的再起和扩展,通过它可以看到当时农民起义的普遍性和坚强性。本书选录的资料非常全面,内容比较丰富,是研究当时捻军活动的重要史料,同时对研究太平天国革命军的活动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实东北的很多满族人都是明末从辽宁、关内劫掠而来的汉族人。所以当时就有很多满族人是汉姓,最著名的如曹雪琴。
政治合成民族 -- 满族
新中国建立之后, 御用文人学者, 为了学习苏联, 为了政治正确, 确立了中国五十六个民族 五十六个民族, 族族伟大光辉, 族族共创灿烂中华 以定下的政治目标后, 翻遍古藉, 把历史进行重新大演译 他们在满清时代的蒙-满-汉三类原始兵团的八旗基础上, 以他们的后人划立组成"满族" 为了为这个政治民族增添光辉, 涂上金粉, 从中国古藉上, 找些在中国古代, 由远古到近古, 凡是在东北出现过的东胡人, 也即是出口转内销的所谓通古斯人, 其中包括肃慎人、挹搂人、勿吉人、女真人 , 渤海国人、金国人, 这全都是政治民族满族的祖先 这个满族可谓"历史悠久", "灿烂光辉", 网上一些认同了"满族", 自号满洲的人, 曾经号称满州历史六千年, 比中华五千年, 还远久一千年, 甚至有海外满独, 更进一步, 号称满州历史八千年 无论是国内满遗隐独, 还是海外明码满独, 他们全都在官方民族史观, 民族政策的演译基础上, 发展他们的"慕容复"事业前奏曲--鼓起民族自豪感, "满族"有伟大光辉民族文化历史, "满族"民族自古独立
对於这个所谓几千年一条龙的满族来说, 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 肃慎、挹搂、勿吉等远古部落, 因年代太久, 这些人没有自创文字, 进行自我记录, 而只能依靠邻居华夏人代笔, 华夏人见到就记, 看不见就不记, 所以远古不同时代的原始东胡人, 根本没有连贯性可言, 那些猎人, 牧民, 他们搬迁, 游移, 被人教化, 同化, 他们到了那里, 他们是谁, 谁也说不清楚 至于近一些时期的渤海国, 追踪比较容易一些, 但同时来争的人就多了 有朝韩人认为渤海国是他们祖先建立的 在海外论坛有土耳其人认为渤海国是土耳其人的祖先建立的
我认为渤海国是当时当地的土人, 在中原来的华夏人协助下, 共同建立 他们的后代那里去了 答案是消融于中国 金国的情况也一样, 生女真人是黑龙江以北更北, 靠鱼猎为生的原始东胡人 在唐朝没落后, 东北权力真空, 他们占了时机和地利之宜, 女真人南下渡江, 后来在有更高知识的华夏人协助下, 组织复杂的政治架构立金国 后来蒙古人联合南宋灭金国, 一些侥幸没被消灭金国女真人, 成为北方汉人, 也即是说, 少数生还的金国女真人, 消融于中国 在明末东北的后金, 亦是同样情况 奴儿哈赤的生女真一族, 五百年前, 还在黑龙江以北更北的地方鱼猎, 过着住鹿皮帐, 穿鱼皮衣的生活 在明朝时期, 他们接触到西南面的蒙古人, 学蒙古人抄来抄去的蝌蚪字母, 拼写他们的语言 努儿哈赤一族, 根本不认识原本抄袭华夏字, 制造女真文字的金国女真人 因此, 努儿哈赤族, 满州族的先祖,根本接不上和他们自己声称的和金国女真人的承传关系
"满族"是在50年代的马列政治意识下, 人为地把满清时代奴儿哈赤建州部生女真人, 一些和奴儿哈赤合作蒙古人, 和一些投降奴儿哈赤, 被奴儿哈赤女真人收编的汉人, 及一些奴儿哈赤女真人被抢略成为奴隶的汉人, 等集各族群后裔的政治大合成 真正称得上"满"的, 其实只有奴儿哈赤部族的后人 这个部族五百年前是处于原始部落群居状态, 三百年前处于奴隶社会状态 在明未李自成造反迫死崇正后, 奴儿哈赤部族在历史契机下, 霸占全中国, 并学习和利用华夏文明的政治技术, 加入他们世传的女真原始奴隶社会概念, 并有效地统治中国, 奴役了中国人二百六十七年 在这个时期, 真正意义上的满人, 也是处于半奴隶社会的形态, 而且还拖累了华夏文明大倒退
这才是真正的"满族"历史
关于女真人是不是满族的祖先的论证。
1,无论是肃慎、挹娄、勿吉还是靺鞨都不是一个民族或民族共同体的名字,而是古代中国人,更确切得说是古代汉族人(包括华夏族先民)对位于今天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域包括今天日本北海道、关东地区的称呼,根本就不是楼主文中千方百计暗示的一个民族名或民族共同体的名字。众所周知,古代中国人对于周边外族并不怎么热心,更不可能会对其究竟是一个民族或一大批民族感兴趣,有的只是一个笼统的地域称呼,比如把草原上所有游牧民族,也不管是这些游牧民族根本就不是一个民族甚至不是一个人种,统统称之为胡;把欧洲所有国家都称为佛郎机。古籍中所谓的肃慎、挹娄、勿吉还是靺鞨都是这一类的名词,根本就不是什么民族或民族共同体的名字。举一个,就拿靺鞨来说,所谓的栗末靺鞨是和汉族朝鲜族一样的束发农耕民族,连服装都几乎一模一样,而黑水靺鞨则是一个剃环辫的渔猎民族,其发式服装文字语言和栗末靺鞨有着天壤之别,更别提什么民族认同感了,如何可能是一个民族?至于其他的安车骨、拂捏之流根本就是尚处洞穴时代的原始人,差得更远了,根据民族一词四个共同的概述,这靺鞨根本就不可能是一个民族。肃慎、挹娄、勿吉等也一样。
2,关于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的问题。首先要澄清的一点是努尔哈赤一族根本就不是什么女真人,如果有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清楚得发现满人和金女真人无论在服装、发式、文字上根本就扯不上任何关系,也无任何继承性。尤其是文字,任何一个民族对其民族文字的感情是无须多论的,女真文属于象形文字,甚至在明朝还相当流行,明永宁寺碑(设于明奴尔干都司首府特林,位于黑龙江入海口)上就与汉蒙两族文字并列,可见其流行程度,而满文则是回鹘系字母文字,两者根本就不是一个体系,可见女真和满人从根上就不是什么一族人。而且满人自己也从不认为自己不是女真人,视女真人为劣等民族(当时尚有女真人存在),满人对汉族最忌讳的除了被汉族人称为胡外就是被汉族人将其与女真人混为一谈,纵观满清一朝,女真二字根本不见书册,甚至连《四库全书》《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满清官方编篡的书中都见不到女真二字。清酋皇太极更是公开将女真人称为墨尔根,称自己民族为诸申,最后为此还改族名为满洲。因此楼主硬要把女真人归为满人祖先实在不可思议,要是楼主生在满清的话,凭此一点怕就要被抄家灭门,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所谓“明代以来,散居在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人纷纷南迁,尤其是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率领部众离开斡朵伦(今依兰马屯一带),南迁到吉林乃至辽宁的东部和北部。”根本就不合历史事实。根据中国和朝鲜的历史资料如满文老档、明朝官方档案及朝鲜李朝历史记载,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根本就不是什么“离开斡朵伦(今依兰马屯一带),南迁到吉林乃至辽宁的东部和北部。”,根据历史文献和专家考证,其原住地在今天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东北的会宁、咸兴、镜城等地,猛哥帖木儿其人也不是什么中国人,其人最初是朝鲜李朝册封的万户,后因获罪鲜王李朝而北逃中国奴尔干都司为明朝皇帝所收留,即所谓的明朝增设建州左卫,说穿了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就是一外国政治难民,哪里是什么南迁女真人。依兰马屯只是猛哥帖木儿从朝鲜逃到中国境内后的第一个落脚点,这地不是他满人的而是当时的中国---明朝政府的。
3,所谓的明朝的野人女直、建州女直、海西女直的关系:其实三者不是一个民族。海西女直其实是蒙古人,如叶赫部就是蒙古土默特部旁支,哪里是什么满人。野人女直和金女真有直接关系,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服装发式和金女真没多大分别,应当是女真人,但决不是诸申,后来也未融入满族。至于建州女直嘛,正牌的早就没了,正牌的建州女直和明朝皇室有亲戚关系,早就不知道在哪代被国外流窜来的外来户努尔哈赤一族给篡了,至于努尔哈赤一族是哪族哪来的,见上文。
清初八旗满洲蒙古汉军人口总数
顺治五年,八旗满洲有男丁55330人,八旗蒙古28785人,八旗汉军45849人,按照一丁对五口的比例,则八旗满洲共30万人口,八旗蒙古共14万人口,八旗汉军共25万人口另有包衣男丁216967人,共100万包衣人口
康熙六十年八旗编审丁册
满洲十五万四千一百一十七丁,蒙古六万一千五百六十丁,汉军、抚西尼堪、拜唐阿尼堪、台尼堪二十三万九千五百一十丁,包衣二十四万一千四百九十四丁,共六十九万六千六百八十一丁
依据一丁对五口的比例,满洲共80万人,八旗蒙古共30万人,八旗汉军120余万人,包衣共120余万人
清皇太极诏曰
《清太宗实录》卷二十五、及《满文老挡》天聪九年十月十三日条:“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之后,一切人等,止称我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
清初,通过大规模的战争和圈地,所有的八固山(八旗)贵族和普通批颊人(披甲人)阶级几乎都拥有了自己的奴隶,他们获得奴隶的途径有四条:
1、通过战争俘获的俘虏。“国初时俘掠辽沈之民,悉为满臣奴仆”;“向来血战所得人口,以供种地牧马诸役”;“俘获人口,照例给赏登城被伤之人”,这些大量的无辜各族人民被强制沦为奴隶,再加上大量的所圈土地,使满清治下的中国几乎成为一个庞大的奴隶制农庄。
2、买卖人口。入关以前就有人口买卖,入关后,贩买人口为奴仍存在。北京就有“人市”,“顺承门内大街骡马市、牛市、羊市又有人市,旗下妇女欲售者从焉”,在满清治下,汉族人民是可以与各种牲口一起自由买卖的而且买卖人口是清政府法律所许可的,康熙二十二年规定:“旗下官兵,须用奴仆,除直隶各省大小文武官员及驻防将军、副都统,不准买所属之民外,其余仍照旧买人”,所以,文武官员竞相“买良民为奴,甚至多买馈送亲友”。
3、将罪犯及其家属没入为奴。这样的奴隶也占相当数量,凡是犯了重罪的罪犯,往往家产充公,家属发给“批颊人”(吴振臣:《宁古塔纪略》)为奴。《满清律》规定:“谋反及大逆”之家属,“男年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给付功臣之家为奴”。所谓为奴,实际上女性被充作军,日夜供批颊人*乐,反复轮(某些人所谓的融合),男人成为苦力,除去必要的生活保障外,一切产出均被无偿地侵占,以供其玩乐
4、投充的奴隶。满清入关后,宣布“贫民无衣无食”者,准“投入满洲家为奴”。实际上,女真依靠权势,强迫大批汉民投充为奴。“距京三百里外,耕种满洲田地之处,庄头及奴仆人等,将各州县庄屯之人,逼勒投充,不愿者即以言语恐吓,威势迫胁。各色工匠,尽行搜索,务令投充”。汉人投充之后,身分降为奴隶,生活处境更为艰难
满清就是这样为了在中国获得最大的利益而不惜开历史倒车的。这样野蛮黑暗的压迫如何不激起人民的反抗?已经成为满清奴隶的众多汉人不能忍受如此无耻血腥的压迫,自杀逃亡的现象不断发生,康熙,这个阴谋家也不得不自供说:“朕见旗下仆婢,往往轻生,投河自缢,必因家主责治过严,难以度日,情极势迫使然”,“先时,满洲往往轻毙其家人,朕乃立为差等之罚,今此风则少息矣”。奴隶主杀他的奴隶,只要受“差等之罚”就可以了,而所谓的差等之罚,实际上只不过是增加一些赋役罢了,大多也是走走过场,或者由汉人代为埋单,最后还是由汉人来承担他们犯下的罪恶,而即使是这样的惩罚,也不是满酋良心发现,而仅仅是为了巩固其统治而已。
由于汉族奴隶的大量逃亡,使满清统治者感到危机,认为奴隶逃亡将首先损害批颊人的利益,批颊人又是满清立国和维护罪恶统治的基础,于是制订出极其狡诈阴狠的《逃人法》。其具体内容是:逃人鞭一百,归还本主。隐匿之人正法,家产籍没。邻右九甲长乡的,各鞭一百,流徙边远”。用白话说就是逃跑的奴隶只给予轻量的处罚,而窝藏的人则要毫无回旋的予以抄灭,甚至株连乡邻。以严厉惩罚“窝主”为侧重点的逃人法不惜株连众多,引发公愤,也要保障其八固山统治集团的利益。
本文2023-08-04 12:38:2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