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鼎力相助”,我们能为其做些什么?
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节目的播出,迅速让大家对文物有了充分的了解,也让文物修复师迅速火热了起来。一部《我在扬大修古籍》的纪录片,以让大家对古籍的修复有了明确的认知,纪录片中的一句”800位实习生当中,却没有人能够成为古籍修复师“,让大家对这一方面人才的缺失引起了很大的重视。
中国的历史长河十分悠久,需要修复的古籍数量也十分庞大,而修复人员和修复速度的不平衡,也让古籍修复面临着很大的矛盾问题。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对古籍保护计划,尽管让古籍修复人员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是与所要修复的古籍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缺口。尤其是一些博物馆、图书馆、档案局这种单位由于编制的缺失也导致能够弥补的修复岗位相应的也缺少很多,然而古籍的修复又是一种需要很强实践能力的工作,如果没有接触到古籍的话,那么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人才的学习没有可以施展的地方与需要修复的古籍数量产生的矛盾,是我们现如今仍然需要解决的难题。
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提高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荣誉感,重视对古籍的修复工作才是解决这一矛盾问题的根本措施。通过社会力量来解决这一难题是很有效果的,很多人对于古籍拥有很高的热情,愿意为古籍的保护提供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尽管学习古籍保护的理论知识之后,不能够立即投身于古籍的修复工作当中,但是这些人群完全可以成为一名志愿者,为古籍修复承担一些要求不高的但是需要投入很多精力的修复工作。比如录入、登记古籍的事物,这样对于一些爱好古籍的人来说,也何尝不是一种奉献呢。
因此,尽管古籍修复这一工作较为冷门,但是随着大家对于古籍的了解,也对其产生了敬畏之心。因此相关部门通过社会力量将古籍的修复工做效率大大提高,也能够很好的帮助古籍修复师的培养,弥补人才的缺失,使古籍保护能够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样也能够很好的将古籍内容,进行有效的传承。
天津市文化中心图书馆:不要门票,只要带着身份证,就可以进去看书,要借书的话,是要办证的,押金是100元整。
天津市文化中心图书馆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地上五层,地下一层,由世界知名的日本山本里显设计所与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分院联合设计,建筑内部结合阅览功能设置了七个采光中庭,设计藏书达到600万册,开架阅览100万册图书、3500种期刊、500种报纸,文化中心馆区涵盖省级图书馆的全部功能,包括书、刊、报的外借阅览,视听资料欣赏,数字资源加工利用,以及工具书、历史文献资料查阅,珍本图书展示,古籍文献保管、整理、修复,还包括视障读者、少儿读者的服务和政府信息的查阅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公共图书馆,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作为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以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天津分中心均设在该馆。
1北京市首都联合职工大学。(与国家图书馆合作,由国家图书馆员工亲自任课,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重大维修成果如四库全书,敦煌遗书,永乐大典等。培训一批技术性的人才,)
2金陵科技学院是全国第一所开设古籍修复本科专业的高校。
3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装帧与修复技术》为主干课程,现为上海市市级精品课程。
4天津市艺术职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与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书,联手培养古籍修复专业人才。
但就我所知,就业情况不好。
古籍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鼎力相助”,我们能为其做些什么?
本文2023-10-06 23:13:5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5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