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出现手脚麻木、腿脚无力、手趾脚趾抽痛、胸闷背痛的情况中医是怎么辨证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6浏览:4收藏

患者出现手脚麻木、腿脚无力、手趾脚趾抽痛、胸闷背痛的情况中医是怎么辨证的?,第1张

来自网络

手足麻木中医辩证:

手脚麻木,指的是四肢肌肤感觉减退或消失。麻者,非痛非痒,肌肉内如有虫行,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木则痛痒不知,真气不能运及,如木厚之感。

疼痛与麻木不同,前者以痛为主,一般无麻木感觉,后者为肉内如虫行,甚者不知痛痒,二者迥然有别。从中医角度来讲,虽有“麻多虚痛多实”的说法,具体可分以下几个类型:

风邪入络:素有手足或半侧颜面麻木不仁,可突然发生口眼歪邪,语言不利,甚则流涎,或伴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

气虚麻木:手足渐至麻木,倦怠少食,少气懒言,语声低微,便溏尿清,舌质淡,脉弱。

血虚麻木:肢体掣强麻木,伸缩不利,肩背或腰腿麻木,面部、口唇和指甲淡白,眩晕,舌淡,脉细。

气滞麻木:肢体酸麻沉重,活动或按摩后则舒,或伴有胸胁满闷,善太息等气滞之症,舌苔薄白,脉弦,多见于女性病人。

瘀血阻络:麻木不仁,痛觉消失,口唇青紫,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湿痰阻络:麻木不仁,或痛觉消失,四肢困重,首如裹,恶心呕吐,舌胖苔白腻,脉滑缓,多见于肥胖者。

手足麻木该怎么办呢

手足麻木,又称为四肢麻木。指手足感觉器官障碍,中医解释为:麻,肌肤蚁走感,或如触电感;木,皮肉不仁如木厚之感。由气血俱虚,经脉失于濡养,或气血凝滞,经络失畅,或寒湿痰瘀留阻脉络所致。所以缓解手足麻木选择狮马龙活络油就不错。狮马龙活络油具有祛风活络,消肿止痛的功效。主要成分有松节油、桉油、樟脑、丁香油、薄荷脑、肉桂油、麝香草酚、水杨酸甲酯等,用于风湿关节酸痛,手足麻木,以及跌打损伤,轻度烫伤,外用止痛具有良好的效果。

其中狮马龙活络油的不同成分也具有不同的特点,肉桂油善祛血中之寒,行血中之滞,促进血液循环;冬青油可令肌肉组织内的血管扩张,能消肿,消炎,镇痛,止痒;樟脑生热,刺激皮肤以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能减轻风湿病带来的疼痛;德国麝香草酚能开通经络之闭塞,能消炎祛肿;新加坡薄荷脑能止痛,消炎祛瘀;松节油有疏通经脉,行气血之功效。产品以挥发油类的物质为基础,有很强的渗透性,可迅速被人体吸收,有较好的止痛消炎、疏通经络的作用。不仅如此,狮马龙活络油具有香港原装进口、专油专治、见效快、疗效佳、不良反应小等特点,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值得推广使用。

以上内容就是针对“手足麻木中医辩证”的简单介绍,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生活中当我们出现手足麻木的情况时一定要引起重视,积极治疗是关键。

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自发性气胸等等,都可以出现呼吸困难、胸闷,也可以伴有手脚发麻,常常合并有咳嗽、咳痰、畏寒发热等等症状。2、心血管的疾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等,可出现胸闷、呼吸困难,也可以伴有手脚发麻,常常有心脏的疾病史,有时可出现双下肢水肿。总之,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经过休息不得好转,要到医院去拍胸片或者做胸部CT、心电图等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

病人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的症状,并且伴随着手脚发麻的感觉,考虑可能跟过度换气有一定关系造成,呼吸性碱中毒所导致的手脚麻木感。当病人压力过大或者精神焦虑时,会造成一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的症状,当呼吸频率过快而导致呼吸碱中毒出现时,这时候的处理可以考虑自制一个纸袋,然后罩在口鼻处进行呼吸,逐渐手脚麻木和呼吸困难的症状就会有一定的减轻。

经常胸闷气短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中医]

引起胸闷气短的原因可以有很多

,常见的心、肺疾患及神经心理因素都可以导致上述情况。你所提供的临床资料不易确定胸闷的具体原因

,建议您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

胸膜分为脏、壁两层

,两层胸膜形成一个密闭的潜在的腔隙

,其内有少量液体

,起润滑作用。而胸膜炎的发病过程比较典型

,早期多表现为干性胸膜炎

,可以有胸痛

,并且这种疼痛与呼吸运动有关

,即咳嗽或者深呼吸时加重

,而炎症进一步发展后

,胸膜腔内液体增多形成胸腔积液

,疼痛可以消失或缓解

,而出现胸闷气短症状

,这是由于液体压迫肺组织所致。这一时期的诊断很简单

,只要拍摄胸片或者进行胸腔B超检查就可以排除是否存在胸腔积液。

胸闷、气短、失眠多梦中医怎么治疗

请调节生活规律,饮食起居最重要,按时吃饭睡觉,吃点安神补脑的中药,你的症状跟我以前一样,很痛苦,半夜醒了就在睡不着了,还会掉很多的头发,按照我说的不久就会调节过来的,最重要的是保持好的心情,不然心烦自然睡不好,加油了!!! 多 梦

每个人都做梦。但大多数人醒来后不久就忘记梦了,最多只留下某些感觉。那些醒后还清晰记得梦的内容的,只能是睡眠质量不高,或者是多梦。

失眠患者为什么总是说梦多

经常听到有人说:“昨晚没有休息好,做了一夜的梦”、“我晚上梦多,简直没有睡着”。于是,这一天学习、工作起来似乎还真感到有点精神不振、精力不足,仿佛做梦真的耽误了休息。有些医生按照传统观念,也承认多梦是大脑不曾休息或休息不好的表现。其实,这种旧观念是不对的。做梦并能回忆梦境并不是睡眠不深的指标,也不能说做了梦就表示不曾睡好。正如前面谈到的那样,梦是一种普遍的生理现象,不管你有没有梦的回忆,或有没有梦感,你每天晚上都必定做4~5回梦。说整夜做梦是夸张,说没有做梦也不现实,更谈不上梦多梦少。国内外都有人对主诉失眠、整夜作梦或梦多的慢性失眠症,进行过生理测验,应用多种生理仪进行脑电波描记和研究,客观地记录证明,这些主诉“梦多”、“整夜作梦”病人的睡眠周期和正常人并没有什么差别,他们伴有梦的快波睡眠期所占的比例和实际时间也并没有明显缩短或延长,“整夜做梦”和“梦多”的体验与各项睡眠参数并没有相互联系。还有人对这类病人进行心理测验,认为这类体验与性格有关系。无论从人类睡眠的普遍规律,还是从实验研究的结果看,梦感与失眠未必有必然的联系。有无梦感及梦感的程度也不能作为失眠与否及失眠程度的客观指征。

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总习惯把做梦和失眠扯在一起呢正如我们前面多次谈到的那样,梦是在快波睡眠期出现的一种必然的生理现象,是一种主动的生理过程,其表现形式有表象成分又带有感性性质的记忆活动和超常规的联想。而梦感则是指醒来后对梦中某些情节的回忆,或只留有曾做过梦的印象,连梦的内容大多也很难讲清楚。主诉失眠伴多梦或失眠无梦的人所说的梦应该指的是梦感,而梦感又与情绪因素和性格特点有关。比如,性格内向的人,多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内部的感受,睡眠较表浅易醒或惊醒,常能回忆起生动的梦境;情绪抑郁、焦虑的人容易从梦中惊醒,因而自感梦多且睡而不实。研究人员还发现,梦多与睡眠的惊醒程度密切相关,自诉平日梦多的人,睡眠中都比较易惊醒。在睡眠实验中,只要20分贝的音量便足以唤醒他们,他们的梦境回忆程度也高。临床上常常见到突然多梦的人,往往与受到七情所伤、心情不畅、睡眠不安有关,因此失眠者往往伴有多梦。

临床观察及实验结果都证明:失眠,尤其是长期失眠的主诉是不可靠的。许多学者对主诉失眠的病人进行研究后发现,失眠与心理紊乱有关。他们对睡眠潜伏期往往估计过高,而对实际睡眠时间又往往估计过低。实验测试时,失眠病人对有关睡眠参数的叙述与客观记录不符,不是夸大就是缩小。大多数专家认为,失眠的体验与情绪、性格有关。

为什么很多的失眠患者诉述自己“整夜做梦或梦多”呢有人通过调查分析,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睡眠知识及睡眠与梦感的关系所知甚少:许多人不了解睡眠的周期交替变化,不知道梦在睡眠中的地位,在生理上的作用,以及梦与梦感的区别,不知道梦或梦感没有什么副作用。旧的传统观念、封建迷信思想对梦的不科学解释,使人对梦怀有恐惧感,以讹传讹,使许多人盲目陷入对梦的恐惧中。

(2)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关:许多人对情绪障碍缺乏认识,不知道情绪障碍是一种疾病,往往忽略了情绪障碍本身,都过分注重情绪障碍伴发的失眠、多梦、疼痛等症状。不知道如何调节和改善自己的情绪,反而夸大了不太客观的体验。

(3)对自己的健康过分关心,对梦感过分关注,导致梦感增强;梦感增强的结果反过来又加重对健康的担心、对失眠的恐惧,以至形成恶性循环。

(4)有些人在快波睡眠期醒来或紧接着快波睡眠期之后醒来,致使对梦境的回忆程度增高。

(5)个体功能状态差异:不同的个体对梦感不同,即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期,功能状态不同,对梦感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有的人一段时间梦感强(梦多),另一段时间梦感弱( 梦少)。

失眠作为一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而梦作为一种普遍的生理现象也绝非多余。我们承认失眠的存在,但不能认为失眠和梦感有必然的联系。

经常感到胸闷的原因有:一、心源性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容易出现胸闷;二、肺气肿,肺气肿患者也容易出现胸闷气短;三、贫血,严重贫血,会有胸闷气短。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晚上老是感觉有胸闷的症状,要考虑以下几种可能性:

1、可能性存在冠心病、心肌缺血,有卧位型心绞痛的可能性。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做心电图或者是24小时的心电监测,来观察心电是否有动态的改变,必要的时候可以行冠状动脉造影或者CTA来明确诊断;

2、晚上睡觉时如果出现胸闷的症状,这个时候也要考虑是否有平卧受限的可能性,心力衰竭时病人往往会导致出现平卧受限的一些症状,出现胸闷气短的可能性。这个时候我们做胸部的X线、心脏超声,会提示有心脏增大的可能,需要给予病人减轻心脏负荷等治疗;

3、出现晚上胸闷的症状还要考虑是否有功能性的可能,因为在夜间的时候夜深人静,病人的情绪就会有一些波动,可能会导致一些情绪、压力等方面的问题,而出现胸闷的症状,这种疾病的诊断要靠排他性的诊断来进行。

胸闷气短是心内科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考虑有没有心功能的问题,因为心衰最典型首要的临床表现是气短,同时有一些病人会有胸闷的症状,所以要根据病人的病史,既往有没有冠心病、有没有高血压、有没有心肌病、有没有心肌炎的病史,然后再进行一个气短的详细诊治。

2、要考虑有没有冠心病,因为冠心病的病人有一部分人群是以首发有气短来就诊的尤其是一些老年人,最主要的表现是气短,冠心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胸闷,有的人是胸骨后的憋闷、疼痛,还有一些人会有心前区不舒服的症状,还有些人是心脏的压迫感,同时有一些人会有这种气短的发生,所以在胸闷气短的病人要考虑的是不是合并了冠心病。冠心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症状会要比心绞痛的症状要重一些;

3、高血压的病人如果血压波动特别大,近期血压特别高然后越高越紧张,越紧张血压越高就胡乱吃一通药血压也降不下来,这种人群会有胸闷同时合并有气短。

4、对于心肌病的病人,本身心肌病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这类型人群他会有这种胸闷气短的症状,如果既往就是心肌病的病史,肯定就考虑是一个心功能不全加重的情况;

5、在一些年轻人有合并了心肌炎的时候,既往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有腹泻病史、近期有发热的病史,近期出现了胸闷气短,这种情况要考虑是不是心肌炎,就是心肌受到损伤的时候都可以表现为胸闷、气短等表现。

所以整体心脏科的很多个疾病都可以表现为胸闷气短,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大家要及时的到心血管内科进行就诊,那避免出现其他恶性的情况发生。

平时注意开窗通风,多呼吸新鲜空气,可以让疾病出现几率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就能提高。

根据《黄帝内经》:心为君主之官,肝为将军之官,肺为相辅之官,脾为仓廪之官,肾为作强之官;即心相当于古代的君主,肝相当于将军,肺相当于宰相,将军或宰相出现问题,则会对君主的决策产生影响;若君主出现问题,则各职能都会受到影响;反之,其他各职能器官出现问题,同样会对心产生影响。总体来讲,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心主行血,肺主气而司呼吸。气为阳,血为阴,血的运行需要依靠气的推动,气也需要借助血的运行散布全身,两者相互配合,保证了气血相互依存、正常运行,从而维持各器官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因此,常有“气为血帅,气行血行”“血为气母,血至气亦至”等说法。

若仅有血而无气推动,则血凝而不行,谓之淤血。如果仅有气而无血,则气无所依附,涣散不收。因此,在病理上,肺的宣肃功能失调,可影响心主行血的功能,而致血液运行失常。反之,心的功能失调,导致血行异常时,也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从而出现心肺亏虚,气虚血瘀之候等。如肺气不足宣发无力,不能辅助心脏推动血液,造成心血瘀阻;如心火过旺会灼烧肺阴,而出现心悸、心烦、咳嗽、咯血等症候。

心主血而行血,脾主生血又统血,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心血赖脾气转输的水谷精微以化生,而脾的运化功能又有赖于心血的不断滋养和心阳的推动;同时,血液在脉内循行,既赖心气的推动,又靠脾气的统摄。因此,脾气足,血有生化之源,心血充盈;脾气虚,则运化失职化源不足,将会进一步导致心血虚。

心藏神,在志为喜;脾藏意,在志为思。心血运于脾,心神统于脾,心火生脾土,脾强则主运化,而生血统血。思虑过多则脾运不舒。因此,心与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功能失调,以及运化无权和心神不安等,呈现心脾两虚之候等。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而舍魂。因此,心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运行方面与神志方面的既有相互依存又有相互协同的关系。

在血液运行方面,心主血,肝藏血。心血充盈,心气旺盛,则血液运行正常,而肝才能有血可藏;肝藏血充足,并随着人体动静之不同进行调节,而有利于心推动血液运行。正如王冰注《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心肝协同,血液运行正常。

血液生化于脾,贮藏于肝,通过心而运行于全身。心行血功能正常,肝有所藏。若肝不藏血,则心无所主,血液的运行必致失常。故“心肝血虚”常同时出现。

在精神情志方面,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皆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如《类经·藏象类》说:“神藏于心,故心静则神清;魂随乎神,故神昏则魂荡。此则神魂之义,可想象而悟矣。”心神正常,则有利于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正常,调节精神情志活动,则有利于心主神志。心肝两脏,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以维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

在病理上,血液和精神情志方面的病变,心肝两脏往往相互影响。如心血不足,则常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亦可导致心血不足,二者常互为因果。常见面色无华、心悸、头昏、目眩、爪甲不荣、月经量少色淡等心肝血虚证。心神不安,可导致肝失疏泄,或因情志所伤,亦可导致心神不安,出现心烦、心悸、失眠、急躁易怒或抑郁不乐、胁肋疼痛等病症可同时并见。

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往往称之为“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心肾相交理论的形成,是从阴阳、水火关系逐步发展起来的。《内经》首先提出:“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汉·华佗在《中藏经·阴阳大要调神论》中提出:“火来坎户,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认为坎离(肾心)水火相通。唐代孙思邈根据《易经》水火既济与水火未济两卦的涵义,和中医心肾的五行归属及心肾两脏的生理关系,在《千金方·卷十三·心脏方》中提出:“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明代周子干在《慎斋遗书·卷一·阴阳脏腑》中明确提出“心肾相交”,并对其机理作了说明,曰:“心肾相交,全凭升降。”从升降关系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由此可知,心肾相交是对心肾两脏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它包括心肾之间的水火既济、阴阳互补、精血互化、精神互用等内容。

心肾水火既济: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属阴。心火必须下降于肾,温煦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滋助心阴,制约心火使之不亢。心肾水火相交既济,从而使心肾两脏的生理功能保持协调平衡。

心肾阴阳互补:在生理情况下,心阴与心阳、肾阴与肾阳之间互根互用,使每脏阴阳保持着协调平衡。而心与肾之间相关两脏的阴阳也存在着互根互用关系,心之阴阳能补充肾之阴阳,肾之阴阳能补充心之阴阳,从而使心肾阴阳保持着充足与协调平衡。

心肾精血互化:精和血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精血之间可以互生互化。心主血,肾藏精,心肾精血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这为心肾相交奠定了物质基础。

心肾精神互用: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之主宰,神可以益精。肾藏精,精生髓充脑,脑为元神之府,积精可以全神。明·戴思恭在《推求师意·杂病门·怖》中说:“心以神为主,阳为用;肾以志为主,阴为用。阳则气也、火也,阴则精也、水也。凡乎水火既济,全在阴精上承,以安其神;阳气下藏,以安其志。不然,则神摇不安于内,阳气散于外;志惑于中,阴精走于下。”马培之说:“心主藏神,肾主藏精,精也者神之依,如鱼得水。”因此,心肾精神互用,亦为心肾相交之义。

在病理变化上,心肾病变可以相互影响。例如:心阴不足可导致肾阴不足,肾阴不足亦可导致心阴不足,心阴不足可导致心火偏亢,肾阴不足可导致相火偏亢,从而产生心肾阴虚火旺的病变,表现为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耳鸣、腰膝酸软,或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称之为“心肾不交”。又如:肾阳虚损,不能温化水液,阳虚水泛,上凌于心,可见畏寒、面色惨白、水肿、尿少、心悸等症,称之为“水气凌心”。又如:心血不足,血不养神,肾精亏损,脑髓空虚,产生心肾精血亏虚,神失所养的病变,出现健忘、头昏、耳鸣、失眠、多梦等病症。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宗气生成方面:肺司呼吸,吸入自然之清气,脾主运化,吸收水谷之精气,清气和精气是生成宗气的主要物质基础。只有在肺脾协同作用下,才能保证宗气的正常生成。

水液代谢方面:津液代谢是多个脏腑的共同作用,就肺与脾而言,需要肺的宣发肃降作用,以通调水道,使水液得以正常的输布与排泄。脾的运化作用,以吸收、输布水液,使水液得以正常的生成与输布。肺脾两脏协同,是保证津液正常生成、输布与排泄的重要环节。同时,在津液代谢过程中,肺的通调水道与脾的运化水液,又存在着相互为用的关系。

在病理关系上,肺脾两脏病变可以相互影响。例如:肺气虚弱不能正常呼吸,脾气虚弱不能正常运化,则气的生成乏源。或因脾气虚弱,生气不足,导致肺气虚;或因肺病日久,耗气过多,影响及脾,产生食少、腹胀、便溏、体倦乏力、咳嗽、气短、气喘等脾肺气虚证。又如: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聚为痰饮,影响肺的呼吸及宣降功能;或因肺气虚弱,宣降失职,水道不能通调,水湿潴留,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表现为食少、倦怠、腹胀、水肿、咳嗽、气喘、痰多等脾肺气虚,痰湿内停的病变。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消化功能和血液运行方面的关系。

消化功能方面: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及分泌胆汁,有助于脾的运化功能;脾气健旺,运化功能正常,则有利于肝之疏泄。肝脾相互为用,消化功能正常。

血液运行方面:肝主藏血,贮藏血液并调节血流量;脾主统血,使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逸出于脉外。肝脾协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在病理方面,肝脾病变可以相互影响。例如:肝失疏泄,无以助脾之升散,使脾失健运,称为“木不疏土”;或因脾失健运,湿热郁蒸,薰及肝胆,出现精神抑郁、胁肋胀痛、腹胀腹泻,或食欲不振、黄疸等肝脾不调的病变。又如:脾失健运日久,血无生化之源;或脾不统血,慢性失血日久,均可导致肝血不足,表现为纳少、倦怠、头晕、目眩,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等症。亦可因肝不藏血或脾不统血,均可引起血行失常,出现多种出血的病症。

脾与肾的关系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两者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景岳全书·论脾胃》说:“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故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关系到脾、肾两脏。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源于先天,主生殖繁衍,为先天之本。先天与后天又相互资生,脾的运化,必须借助肾阳的温煦蒸化,始能健运;肾中精气,又赖脾运化的水谷精微补充,才能不断充足。故《医门棒喝》说:“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之阳气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这充分说明了先天温养后天,后天补养先天的相互关系。《血证论·阴阳水火论》所说:“人之初胎,以先天生后天;人之既生,以后天生先天。”亦是说明先后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脾与肾的关系,还体现在水液代谢方面。脾运化水液,关系到人体水液的生成与输布,其须得肾阳的温煦蒸化;肾主水,司开合,在肾气、肾阳的气化作用下,主持全身水液代谢平衡,其又须赖脾气的制约,即所谓“土能制水”。脾肾两脏相互协同,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陈代谢。

在病理方面,脾肾病变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例如:脾气虚弱,运化不健,导致肾精不足,表现为腹胀、便溏、消瘦、腰酸、耳鸣,或青少年生长发育迟缓、不良等病症。又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或脾阳久虚,损及肾阳,形成脾肾阳虚证,表现为腹部冷痛、下利清谷、腰膝酸冷、五更泄泻等病症。又如: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液,或肾的阳气虚损,气化失司,而导致水液的输布、排泄障碍,表现为面浮、肢肿、腹胀、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脾肾阳虚水液停滞的病症。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机升降调节方面的依存与协同关系。《素问·刺禁论》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其义是说:肝主升发之气,于左上升;肺主肃降之气,于右下降。这就是对肝肺气机升降特点的概括。

肺气以肃降为顺,肝气以升发为畅,肺与肝密切配合,一升一降,对全身气机的调畅,起着重要作用。此外,肺气充足,肃降正常,有利于肝气升发;肝气疏泄,升发条达,有利于肺气肃降。

在病理方面,肝肺气机升降失调病变可以相互影响。如肝气郁结化火,升发太过,气火上逆犯肺,使肺失宣降;或肺失清肃,燥热内盛,影响及肝,使肝失条达,都可产生头痛、面红、目赤、胸胁胀痛、咳嗽、咯血等肝肺同病的病症。对“肝火犯肺”者,用五行理论来概括,又称为“木火刑金”。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方面的协同与依存关系,以及肺肾之阴相互资生关系。

水液代谢方面: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气肃降,使水液下行及肾,有助于肾主水;肾为主水之脏,肾气推动、肾阳蒸腾,有利于肺的通调。肺肾协同,相互为用,保证人体水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

呼吸运动方面:肺主气司呼吸,以主呼吸之气;肾主纳气,以维持呼吸深度。肺肾配合,共同完成呼吸功能。同时,肺在司呼吸中,其气肃降,有利于肾之纳气;而肾气充足,摄纳有权,也有利于肺气肃降。故《类证治裁·喘症》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此外,肺肾之阴也是相互资生的。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肺阴充足,输精于肾,使肾阴充足;水亦能润金,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肾阴充足,上滋于肺,使肺阴充足。肺肾之阴,相互滋生,从而维持肺肾两脏之阴的充足与协调平衡。

肺肾两脏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有:

一是水液代谢障碍: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失职,必累及于肾;肾气虚弱,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水液内停,上泛于肺,使肺失宣降,都可导致水液输布、排泄障碍,出现咳嗽、气喘、尿少、水肿等肺肾同病的病症。故《素问·水热穴论》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二是肾不纳气: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或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出现呼吸表浅、动辄气喘、胸闷、咳嗽、气短等病症。

三是肺肾阴虚:肾阴不足,不能上滋肺阴;或肺阴虚损,累及肾阴,肺肾阴虚同时并见,出现两颧嫩红、骨蒸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等肺肾阴虚内热证。

肝与肾的关系,在中医古籍中往往又称为“乙癸同源”或“肝肾同源”。“乙”、“癸”原为古历的两个天干符号,根据天干配属五行法,甲乙属木,壬癸属水,而肝属木,肾属水,故乙、癸分别作为肝、肾之代名词,乙癸同源即肝肾同源。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中明确提出“乙癸同源,肾肝同治”之说,揭示了肝肾在生理、病理上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肝与肾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肝肾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张氏医通·诸血门·诸见血证》说:“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即肾精化为肝血。《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封藏于肾中的精气,也需要依赖于肝血滋养而保持充足。肾精与肝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同盛同衰,休戚相关,二者相互滋生,相互转化,肾精养肝化血,肝血滋肾化精。故此“肝肾同源”亦即“精血同源”。

肝肾阴阳互补:肝肾之阴相互滋生,肝属木,肾属水,水涵则木荣,母实则子壮;肝阴亦能滋补肾阴,母子相生,子亦能奉母。阴阳既能互生,又能互制。肝肾之阴充足,不仅能相互滋生,而且能制约肝阳使其不致偏亢。由于肝肾阴阳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从而保持肝肾阴阳的充足与协调平衡。

肝肾同俱相火:《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元·朱震亨在《格致余论·相火论》中说:相火“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两部。”心火为君火,肝肾之火为相火。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君火、相火为人身之阳气,属于少火,蒸腾全身,温暖脏腑,是生命活动之动力。肝有相火,则使血不寒,司气机之升发,尽疏泄之职;肾有相火,输布一身,使水火得济,以奉生身之本。相火为肝肾两脏共同专司,其宜潜藏。肝肾精血充足,肝肾之阴充盛,则相火得以制约,宁静而守位于肝肾。

疏泄封藏互用: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关系。肝气疏泄,可使肾之封藏而开合有度;肾之封藏,则可制约肝之疏泄太过。疏泄与封藏,既相反又相成,互用互制,从而保证并调节女子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功能的正常。

在病理方面,肝肾病变往往相互影响,而表现为肝肾同病。例如:肾精亏损可以导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表现为头昏、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等肝肾精血不足证。又如:肝阴不足可引起肾阴不足而致相火偏亢,肾阴不足亦可导致肝阴不足而致肝阳上亢,称之为“水不涵木”,出现头昏目眩、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遗精、烦热、盗汗等肝肾阴虚火旺证。又如:肝肾精血不足,或肝肾阴虚火旺,引起肝主疏泄和肾主封藏关系失调,则可出现女子月经周期紊乱、经量过多或闭经,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病症。

中老年人群体中,可能有不少人遇到过这种情况,那就是突然感觉自己有些胸闷气短的不适感和压迫感,感觉呼吸很费劲,换气不顺畅,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被石头压住了胸膛,那么对于胸闷气短中医怎么调理呢?

胸闷气短是什么原因?

首先我们要知道胸闷气短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心律失常就是常见原因之一,尤其是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而心律失常在发作时除了胸闷气短的症状外,比较典型的症状还包括心悸、全身出汗、疲劳乏力,如果再进一步发展,则有可能出现更为严重的头晕、晕厥、黑蒙甚至猝死。

那么对于这种情况,前期就要采取必要的治疗,且不仅仅只是在发作时进行治疗,而是要根据患者个体的情况,来控制基础疾病,改善长期的预后,主要就是预防心脏性的猝死。

常规手段就是通过针对性的药物来治疗,而由于心律失常在服用常规抗心律失常西药时是需要长期服用的,由此可能就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因而很多人就会想到使用中医中药,以此来降低药物带来的副作用,那么胸闷气短中医怎么调理呢?

这里可以试一试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参松养心胶囊是由人参、麦冬、山茱萸、丹参、酸枣仁(炒)、桑寄生、赤芍、土鳖虫、甘松、黄连、南五味子、龙骨这些中药材研制而成,属于纯粹的中药制剂。其中人参、麦冬、五味子是可以益气养阴,可以治心慌、气短、乏力等;酸枣仁和龙骨有养血安神、镇静安眠的作用;而其中的黄连则有清心安神的功效。

参松养心胶囊还可通过多离子通道和非离子通道整合调节,改善人体心肌供血供氧和自主神经功能,对于胸闷气短、浑身无力等症状有较为明显的效果。而长期服用参松养心胶囊,不仅能够帮助患者控制和缓解病情,还能帮助患者改善睡眠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参松养心胶囊不仅可以治疗上述讲到的这些疾病,还能够改善心慌气短、胸闷乏力、失眠多梦的症状。

通过上述的内容,我们应该对“胸闷气短中医怎么调理”有了一定的了解,除此之外对于心律失常的患者,在进行调理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合理的安排好工作、注意休息,并且进行一些适当的锻炼。

患者出现手脚麻木、腿脚无力、手趾脚趾抽痛、胸闷背痛的情况中医是怎么辨证的?

来自网络手足麻木中医辩证:手脚麻木,指的是四肢肌肤感觉减退或消失。麻者,非痛非痒,肌肉内如有虫行,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木则痛痒不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