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已有9000多年,水底出现一座古城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距今已有9000多年,水底出现一座古城是什么?,第1张

引言:至今人类学家依然无法确定人类的统一起源在什么地方,因为在各个大陆上都出现了不同的古文明遗迹,这些遗迹似乎说明了人类的出现是同时间的。近期考古人员在印度的坎贝湾发现了一座水下古城,它有9000多年的历史,而且背后可能有更多的故事。

在达尔文写出《物种起源》之前,人们普遍认为人类就是天神创造的。不同国家有不一样的神话,在中国神话中有“女娲造人”一说,而在西方神话中人是由亚当和夏娃造出来的。人类在不同地区出现之后开始朝着不同方向发展,而且发展的速度也不一样,因此那时候地球上就逐渐出现了多种古老的文明,例如玛雅文明、埃及文明等等。这些文明都是人类起源的分支,而且尚未被现代人类发现的古老分支还可能存在着。

经过研究,这座古城已经有9000多年的历史了,也就是说在9000多年前它很可能是在陆地上的,只不过后来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故,导致整座古城都被海水淹没了。考古学家为其命名为“德瓦尔卡城”,而人们也为其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黄金城。为什么叫它做黄金城呢?实际上考古人员并没有在这里发现黄金,而是它的价值像黄金一样,能够给现代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起初的发掘中,考古人员认为黄金城的历史大概有4000多年,这个时候非洲大陆的古埃及文明已经开始发展了,中国大陆的黄河文明也开始发展了。后来经过更加精确的技术测算发现,黄金城的历史至少有9000多年,这比很多古文明都要悠久。为了更加了解这座古城的信息,考古人员翻阅了古籍,发现有些古籍上有关于这座古城的记载。

古籍上记载黄金城的消亡和一场大洪水有关,当时一个苦行僧打造了一艘大船,携带了大量的种子出逃了。在洪水过后他利用这些种子延续了人类文明,这和西方神话中的诺亚方舟有相似的地方。不仅如此,在中国神话中也曾经出现了大洪水泛滥的故事,因此有考古人员在思考那时候地球是否遭受了一场大范围的洪水灾难呢?

目前关于黄金城的历史还在一点一点地挖掘,很多人相信它背后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通过坎贝湾的水下古城我们也可以看到,地球上还有许多人类未曾发现的秘密,因此我们也不能直接断定人类就是地球上唯一一代且是第一代文明。关于这个文明历来就存在争议,因为地球上存在许多人类无法解释的现象,这些现象似乎说明了在人类之前还有其他文明存在过。

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出现多个文明也不足为奇,但现在没有直接的证据来证明它们。

Yale University

学校简介

英文名称:Yale University

校训(格言):Lux et Veritas(拉丁文,意为“真理和光明”)

耶鲁大学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南部城市纽黑文,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也是常春藤八所盟校之一。耶鲁大学成立于1701年,是一所私立大学。它和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齐名,

历年来共同角逐美国大学和研究生院前三名的位置。该校教授阵容、课程安排、教学设施方面堪称一流。漂亮的歌特式建筑和乔治王朝式的建筑与现代化的建筑交相互映,把整个校园点缀得十分古典和秀丽。秋季的校园中金黄暗红的落叶遍地,阳光斜照那些黄褐色巨石建成的古色古香的巍峨建筑物。耶鲁的名气、它的美丽和庄严,以及夕阳西下时站在校园中央向四周环视时那种凝重的历史感吸引着世界各地优秀的学子们

耶鲁学院

耶鲁大学总共有12个学院

耶鲁学院:开设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本科课程,授文学士、理学士、文科研究学士学位。

研究生院:为耶鲁学院毕业生开设研究生课程,授文学硕士、理科硕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

医学院:为耶鲁学院毕业生以及在其它院校受过相应教育的学生开设课程,授医学博士学位。

神学院:为耶鲁学院毕业生开设课程,授神学硕士,宗教文学硕士学位,优秀学生还可攻读神学硕士学位。

法学院:为耶鲁学院毕业生开设课程,授法学研究硕士,法学博士学位以及法学硕士、法律科学博士和刑法博士学位。艺术学院:为耶鲁学院毕业生开设职业课程,授美术硕士学位。

音乐学院:为耶鲁学院毕业生开设课程,授音乐硕士、音乐艺术硕士、以及音乐艺术博士学位。

森林与环境研究学院:为耶鲁学院毕业生开设课程,授森林学硕士、森林科学硕士、环境研究硕士以及森林学博士学位。

建筑学院:为耶鲁学院毕业生开设课程,授建筑硕士职业学位以及环境设计非职业学位。

护理学院:为耶鲁学院毕业生开设课程,授护理科学硕士学位。

戏剧学院:为耶鲁学院毕业生中攻读学位证书的学生开设课程,授美术硕士及博士学位。

机构与管理学院:为耶鲁学院毕业生开设课程,授企业管理硕士职业学位,同时也开设机构行为和管理科学方面的博士学位课程。

耶鲁名人

在耶鲁大学众多的学术精英中,有13位学者曾荣获诺贝尔奖。在美国历史上,有5位总统毕业于耶鲁: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乔治•布什、比尔•克林顿、乔治•W•布什。耶鲁凭借其优秀的学子创造了一个政坛的奇迹。所以,耶鲁素有“总统摇篮”之称。教员之间经常开的玩笑就是:“一不小心,你就会教出一个总统来。”

骷髅会

在美丽的耶鲁大学校园内,有一幢希腊神庙式的小楼,几扇狭长小窗终年紧闭,整幢建筑笼罩着一种神秘色彩,这个并不起眼的建筑就是美国最神秘也是最有权势的同学会所在地。这里从不对外人开放,始终保持着自己特立独行的诡异色彩和精英风格,而且它还有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名字叫“骷髅会”。骷髅会有着极其神秘的入会规则,更令人望而生畏的是它的会员名单,从这个骷髅会里走出了3位美国总统、2位最高法院大法官,还有无数美国议员以及内阁高官。经过172年的繁衍生息,从美国白宫、国会、内阁各部、最高法院以至于中央情报局,骷髅会的成员几乎无所不在。

耶鲁图书馆

耶鲁大学图书馆是世界上规模第二的大学图书馆,拥有藏书1100万册,坐落于22座建筑物中,其中包括最大的史德林纪念图书馆、Beinecke古籍善本图书馆和法学院图书馆。学校还在纽黑文郊区设立有藏书库,以收藏长久不用的图书。

史德林纪念图书馆位于学校中心地带,收藏有400万册图书,并且为耶鲁大学图书馆系统的中心。Beinecke古籍善本图书馆则收藏有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活字印刷本古腾堡圣经。图书馆大部分图书使用国会图书馆编目法,一些较早的收藏仍使用耶鲁编目法。所有收藏都登陆于Orbis目录系统(法学院收藏另使用Morris目录系统),并与美国主要的图书馆建立馆际互借协议,并且与个别大学图书馆实行次日送达服务,使教授和学生可以迅速的得到需要的资料。另外学校的诸多设施由称为Eli Express的速递服务连接,学生可以选择在任何一个图书馆提取索要的图书和归还图书。这些服务对本科学生和教授都是免费的。

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校史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建于1636年,比美国作为独立国家的建立几乎要早一个半世纪。 当初哈佛学院的创办者把剑桥大学的模式移植过来,学院最初定名为“剑桥学院(Cambridge College)”。1639年,为了纪念学院的创办者和建校费用的主要捐献者约翰•哈佛(John Harvard),马萨诸塞议会通过决议,将学院改名为“哈佛大学”。 由哈佛学院时代沿用至今的哈佛大学校徽上面,用拉丁文写着VERITAS 字样,意为“真理”。哈佛大学校训的原文,也是用拉丁文写的,Amicus Plato, Amicus Aristotle, sed Amicus VERITAS,意为“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校徽和校训的文字,都昭示着哈佛大学立校兴学的宗旨——求是崇真。 这是一所私立的高等学校。

哈佛校训

哈佛早期的校训是“察验真理”(Veritas 1643)、“荣耀归于基督”(In Christ Gloriam 1650),以及“为基督•为教会”(Christo et Ecclesiae 1692)。 哈佛的一份最早期文献——1642年的学院法例如此写道:"让每一位学生都认真考虑以认识神并耶稣基督为永生之源(约17:3),作为他人生与学习的主要目标,因而以基督作为一切正统知识和学习的惟一基础。所有人既看见主赐下智慧,便当在隐密处认真借着祷告寻求他的智慧。"

哈佛名人

到目前为止,哈佛共出过8位美国总统,33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32名普利策奖获得者。他们是约翰•亚当斯(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拉瑟福德•海斯、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罗斯福(连任四届)、约翰•肯尼迪和巴拉克•胡赛因•奥巴马。哈佛大学的教授团中总共产生了34名诺贝尔奖得主。

MIT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缩写:MIT)是美国一所综合性私立大学,有“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的美名。位于麻萨诸塞州的波士顿,查尔斯河(Charles River)将其与波士顿的后湾区(Back Bay)隔开。今天MIT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全世界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培养了众多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士,是全球高科技和高等研究的先驱领导大学,也是世界理工科菁英的所在地。麻省理工是当今世界上最富盛名的理工科大学

至2007年,先后有78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或工作。经过麻省理工学院几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时至今日,但凡有人提起“世界理工大学之最”,人人皆推麻省理工学院。麻省之名蜚声海外,成为世界各地莘莘学子心向神往,趋之若鹜的科学圣殿。麻省理工学院的自然及工程科学在世界上享有极佳的盛誉,其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政治学、语言学也同样优秀。另外,麻省理工研发高科技武器和美国最高机密的林肯实验室、领先世界一流的计算机科学及人工智能实验室、世界尖端的媒体实验室、和培养了许多全球顶尖首席执行官斯隆管理学院也都是麻省理工赫赫有名宝贵资产

历史沿革

麻省理工学院于1861年由一位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威廉•巴顿•罗杰斯创立。他希望能够创建一个自由的学院来适应正快速发展的美国。由于南北战争,直到1865年MIT才迎来了第一批学生。随后其在自然及工程领域迅速发展。在大萧条时期,MIT曾一度被认为会同哈佛大学合并,但在该校学生的抗议之下,被迫取消了这一计划。1916年MIT从波士顿迁往剑桥。

麻省理工学院是美国及世界理工大学之首冠,有“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的美名。麻省理工学院拥有全美大学最多的前三名科系排名

校园简介

麻省理工学院占地168英亩,校园位于查尔斯河(Charles River)靠剑桥市(Cambridge)一侧,蔓延约1英里。中央校区由一组互相连通的大楼组成。设计者为建筑家维尔斯•波斯维斯(Welles Bosworth)。互相连通的设计是为了方便人们往来与各个院系之间。完成于2005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宽带无线网络遍布校园各个角落,共有3000个收讯点(就是出了校外一公里内,收讯率还是95%以上),是全美无线化做得最好的大学。全校共有50台高速雷射打印机,不但可以自动印正反两面,而且打印速度为每分钟90张;这些高速雷射打印机分部在校园各个角落,学生和教授可以在学校任何一台电脑打印至任何一台高速激光打印机,这对于学习及研究有极大的帮助。

麻省理工学院的图书馆资源丰富,藏书量高达500万册,而图书馆包罗万象,无论是工程、管理、建筑设计、科学等的书籍应有尽有,十分适合学生研究时查阅。MIT于2002年并且实行了开放式课程网页,当时公布了500门课程(到2006年底,已开放2000门课程),以期建立全球统一的知识库,让全世界各地的使用者,可以透过网际网络了解各项专业知识内容,以获得宝贵的资讯,此项计划获得全世界各地学者的高度赞扬。麻省理工学院并不以营利为目的,非常清楚告知使用者,可自由运用相关等资源,但不可用来从事商业交易或是纳为自有财产,因为这些网络知识是共享的。

教育与学习

全世界优秀的学子云集于MIT,就如他们一位教授说的“就是再优秀都还不够优秀”。在这里紧张的理工科学习被誉为“高压锅”,新生们第一学期上的课都不给以字母表示的成绩,只给打“通过”或“不通过”。这无疑是校方尽力想给学生们缓解点压力的结果。在3S——study(学习)、sleep(睡觉)、social activities(社会活动)中,一般的MIT学生只能做到两个,如果有谁三个都能做到那就是一个“超人”。MIT的学生必须拿满360个学分才能顺利毕业。在繁重的学习中,学生们在“夹缝里求生存”。你会看到在跑步机上有人边跑边看,“24小时房间”有着看书、查资料和小憩的人,MIT的学生读起书来不管时间,睡起觉来也不管空间。学生入学后学习的刻苦程度也属罕见。但即便如此,MIT学生在入学后四年内的毕业率却是92%(全美排第三名)。在美国东北部漫长的冬天里,在枯燥的校园中,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一些学生情绪陷入低潮,对学校也是爱恨交加。“我恨这个该死的地方”,据说这是MIT学生们最常说的一句话。

West Point

简介

联邦西点陆军军官学校(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常被称为西点军校。西点军校]是美国第一所军事学校,位于纽约州西点(哈德逊河西岸),距离纽约市约80公里。学校占地1万6千英亩(约6千5百公亩)。

从该军事学校毕业的学生将获得理学学士,毕业后的军衔是陆军少尉。毕业生必须在军队中至少服役5年和3年的后备役。

西点军校的校训是“责任、荣誉、国家”,该校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军事学院之一。它曾与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以及中国黄埔军校并称世界“四大军校”。

培养“品德高尚”的将才

自1898年西点军校把“职责、荣誉、国家”正式定为校训以来,西点军校特别重视对学员品德的培养。他们反复强调,西点仅仅培养***才是不够的,必须是“品德高尚”的***才。为此,学员从进校的第一天起,就被灌输西点的基本价值观,即正直诚实和尊敬他人的尊严。《学员荣誉准则》明确规定“学员不得撒谎、欺骗和行窃,也不得容忍他人有上述行为”。西点军校公关部主任詹姆斯•威利中校举例说,学员在撰写论文时,如果不在脚注中对一些被引用的观点和文字加以说明的话,一经查出,轻者要被严厉批评,重者则被勒令退学。至于尊敬他人,西点告诫每位学员,如果自己想得到别人的尊敬,就必须以同样的尊敬和尊严对待别人。

通向摇篮的竞争

公开招考合格人才,是西点办学的原则之一。该校每年招生约1400人。凡报考该校的青年,必须是美国公民(除盟军学员外),年龄在17~22岁,身高1.68~1.98米,不论种族、肤色、宗教信仰和性别。但事实上,西点长期坚持收录男性公民,自1976年7月初起,按总统法令规定,才开始招收女学员。首批为119名,90年代已增至800余人,占学员总数的1/6。报考学员必须在高中学习成绩名列本班前茅,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才能,在参加考试的前一年还必须得到美国总统、副总统、参议员、众议员、州长、市长或部队主管的推荐。获得正式报考资格的青年,还必须参加并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大学入学考试。然后,各军种学员入学资格评审委员会从德、智、体等方面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被录取者首先应具有强健的体质,能参加有关项目的体育比赛。经过西点教育,学员应达到大学的学历水平。学员应有所专长和业余爱好。西点军校学员自入校之日起,就要进行严格的检验与筛选,实行优化与淘汰制。这一切是从1843年起就由国会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下来的,从而保证了学员的高质量。

每个学员在考入西点前都要做好被淘汰的思想准备和相应的保证。其父母也应充分保证做好工作,不留后患。实际上,第一学年新生淘汰率为23%,最终能学完四年毕业的学员占入学总人数的70%左右。从录取到毕业,学校的管理就是法制化的,铁面无私。

Princeton University

学校简介

普林斯顿是美国东北部城市,位于新泽西州。有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普林斯顿地处纽约和费城之间,是一座别具特色的乡村都市。小城位于新泽西州西南的特拉华平原,面积约为7平方公里,东濒卡内基湖,西临特拉华河。普林斯顿的景色幽雅,四周绿树成荫、绿草丛丛,清澈的河水环绕着小城静静流淌;普林斯顿人口约为3万,大多市民生活富裕;小城交通方便,距离纽约和费城只需大约1小时车程,加上小城恬静而又安祥的生活,浓浓的文化氛围笼罩下的贵族气息,使普林斯顿成为美国上层人士青睐的居住地。

美国独立战争在这里赢得第一次胜利爱因斯坦在这里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22年时光它记录了博弈论大师纳什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爬满常春藤的哥特式校园,永不停歇地讲述着美丽心灵的故事它是美国政治家的摇篮,从这里走出了两位总统和44位美国州长这里曾经盛开文学界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当代最著名的大诗人艾略特在此冥想玄思,它是驱动人类前进的原动力,33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众多华人学术精英,在这里为人类文明注入了重量级的资本。

荣誉勋章

普林斯顿的学生都必须遵照被称为“荣誉规章”(''Honor Code”)的学术诚信的政策。这条规定需要学生写一份书面保证,保证对所有的书面作业既没有剽窃也没有违反其他道德规范。写下这份保证表示签署的学生已经理解这条政策的“双向责任”:自己绝对遵守,也向校方报告任何其他学生违反这条政策的现象。因为“荣誉规章”的存在,普林斯顿的考试没有校职工监考。违反“荣誉规章”的学生会遭到最强烈的处分,包括短暂的禁闭以及经常性的开除。可喜的是,尽管无人监考,处分并不经常被使用。

学校校训

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为“她因上帝的力量而繁荣” (Dei Sub Numine Viget)。

师资和教学质量:

虽然学生人数不多,但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师资却不亚于全美任何一所一流大学:目前教授中有7位诺贝尔奖得主,22位麦克阿瑟学者奖获得者。历史上普林斯顿大学校友中有31位校友获得过诺贝尔奖。

课程设置

普林斯顿提供研究生的学位(特别是博士学位),在很多学科都是最优秀的专业;包括数学、物理、经济学、历史和哲学。但是,不像其他大学,普林斯顿并没有广泛的研究生研究学院 -- 比如,普林斯顿没有法学院或者商学院。普林斯顿最有名的专业学院是伍德罗•威尔逊公共和国际关系学院,创建于1930年,原名为公共和国际关系学院,1948年改为现名。普林斯顿也提供工程和建筑学的研究生课程。

普林斯顿大学录取学生并不仅仅依靠成绩,要看学生的能力与潜能,各种学术与非学术的兴趣,特殊技能与天资、经验、抱负和背景等因素都会纳入它的考察范围。学校评价优秀学生的指标有4项:头脑质量,包括智商、学习能力、创造力等;品格质量,包括责任感、价值观、判断力等;为学校作出贡献的能力;未来在本专业和社区起领导作用的潜力。学校的申请期限为每年的1月2日以前

发展历史

由曙光长老会创立的普林斯顿大学原本是为培养长老而建立的。起初校址设在新泽西州伊丽莎白镇,原校名新泽西学院 1756年,新泽西学院迁到了普林斯顿。1896年,为了表示对所在地的尊敬,新泽西学院正式改名为普林斯顿大学。同年,学院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也正式变了一所大学。作为一所著名的综合性私立大学,普林斯顿拥有著名的教授学者、排位美国前5名的校友捐赠金额、藏书450万余册的计算机化的现代图书馆,还有一个计算机中心、一个艺术博物馆,一座教堂和相当数量的社会文化活动场所。学校建有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地球物理实验室、约翰?诺曼超级计算机研究中心等主要科研机构和建筑学院、工程技术和应用学院、威尔逊公共及国际事务学院等研究生院。

是山海经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著作,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学、神话学、民俗学、科学史、宗教学、民族学、医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料,它的学术价值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它大量地、有条序地记载了当时中国的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的内容,如山系、水文、动物植物、矿藏、国家地理、经济、社会文化风俗等,细心钻研,深入探讨,就不愁没有新发现。

《山经》5篇是为一组,以四方山川为纲,记述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

《海经》中的《海外经》5篇是为一组,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5篇为一组,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大荒经》4篇为一组,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海经》以上每组的组织结构,皆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格。第18篇《海内经》是《山海经》地理状况的总结,总结中国境内地理形势分野、山系、水系、开拓区域分布;农作物生产;井的发明;乐器制作;民族迁徙;江域开发以及中国洲土安定发展形成的基本格局。

《山海经》全书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畏兽,该书总体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大荒经》由东开始,故有学者认为是南、西、北、东的方位顺序与远古上南下北同,故《大荒经》由东开始,则可能是后人的改动调整),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对古代历史、地理、植物、动物、文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关于《山海经》全书涉及的地域范围及相关物事虚实,历来众说纷纭。很多学者都认为是一次国家地理大普查之后的文献记载,有一些确实能确定下来,比如黄河、渭河、华山等等,地理位置与现实的大体一致。事实上,即是是《五藏山经》,也与整体格局和现实的山川不合,至今为止,尚未有谁能令人信服地将这些山川一一坐实。然而,《五藏山经》所描述的山川有些是存在的,特别是《中山经》里的山,《五藏山经》(即“山经”)本是以一些真实的山川为基础来叙事的,但说到荒远无稽的极地,已是无能为力,只能凭借想象向壁虚构了。

据古籍记载,古代的简策曾有几次发现,最早的一次是在汉景帝年间(公元前156~前141),当时鲁共王在孔子的旧宅墙壁中发现一批用古文字写的简策。西晋时在汲郡(今属河南)古墓中出土了几十车竹简,经荀勖、米晳等学者考订,整理出《纪年》、《易经》等16部书籍,共75卷,10多万字。其中有史书、经书等,均为秦汉以来没有传本的书籍,但这些简后来在兵乱中已散失殆尽。

19世纪以后在中国西北地区曾出现不少汉晋木简,但已被外人劫掠一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湖南 长沙、 湖北 江陵、 山东 临沂、甘肃 居延、湖北云梦等地,先后出土了大量的竹木简,有许多失传已久的古籍被重新发掘出来,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近代100年,是中国难以揭开的一段辛酸史,西方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迅速发展壮大,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起点,工业资本作为充实,当市场英国市场趋向饱和时,就开始向外扩张。

当时清廷还在实行海禁,拥有着庞大的市场,英国就派遣使者希望开放通商口岸,进行贸易,但由于涉及领土问题,被一口回拒,英国并不死心,就开始运输鸦片,鸦片战争因此爆发,西方列强也加入了瓜分热潮。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英法联军,无数的历史文物和文化瑰宝,流失海外,在二战结束之后,我国也开始重视文物保护和回收,一些爱国人士也是致力文物的保护,类似于马首和猪首的回归正是因得益于何鸿燊先生的捐助,但往往有些人的行为却让人匪夷所思。

翁万戈,是晚清状元翁同龢的五世孙,翁同龢是两朝帝师,状元宰相,地位举足轻重,而且擅长书法,也喜欢收录一些稀罕的古董物件,书法更是收藏了唐开元年间写本《灵飞六甲经》,他离世之后,这些收藏品也传给了后代。

翁万戈1918年出生在上海,刚刚出生他就得到了这笔继承物,他跟许多人一样致力于读书救国,只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在战后建立起新中国,1938年,翁万戈前往美国普渡大学留学,从事机电,他坚信着实业救国。

但毕业之后,他就改学油画,从事绘画和摄影,之所以改变,他也曾用一句话概括“我为家藏而活,而家藏也成为了我的人生”,1948年,为了避免战火波及,翁万戈带着家藏前往了美国,选择定居。

我国博物馆从各方渠道打听到了翁万戈,经过多次交涉,翁万戈终于同意以450万美元的天价出售家族收藏80种,542册宋元明清珍稀古籍善本书,这笔家藏属于翁万戈个人物品,以售卖的形式进行转卖无可厚非。

但2018年12月13日,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突然公开宣布,他们将接受史上数量最多且意义非凡的一批中国书画捐赠,捐赠人就是翁万戈,他捐出了183件文物,其中包括130幅绘画、31幅书法、18件拓片及4件织绣,横跨了十三个世纪五个朝代。

除了这笔捐赠外,他在过去10年当中,向波士顿博物馆还先后捐赠21件中国艺术作品,其中就包括绝迹的16米的《长江万里图》,在波士顿博物馆公开消息之后,华裔圈可谓是炸开锅了,记者也是在第一时间前往采访翁万戈,想要询问他为什么不捐赠给自己的祖国。

翁万戈虽然没有正面回答,但他面对广大的记者说:自己很幸运能够在百岁寿诞捐出这笔家藏,相对于他,波士顿博物馆更加能保护好家藏,他的家藏也能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到中国文化。

考古除了可以开好地发掘文物,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那就是通过考古,我们可以更全面更真切地了解古人的相关信息。虽然每个朝代都有相关的史料文物流传下来,但是它毕竟人为书写的,多多少少有些失真的地方,而考古恰好弥补了这一块,它是一个很重要历史参证。

有些被发掘的考古资料,有时会颠覆我们对历史固有的认知,在一次考古行动中,专家们曾发掘出28本文献,在专业学者对这些文献进行研究会,发现其中的一本古藉,让外国专家大感震惊。

中国人向来对风水这块十分重视,这点从古代就已经开始了,古时上至皇族贵胄下至平民百姓,大家都非常重视占卜,只不过每个朝代都有其自身的特征而已。从汉代开始,就出现我们今天常说的天文学,当时的人们的通过判断天象星宿的变化,来占卜吉凶。这本在马王堆汉墓出现的《五星占》古书,一被发掘就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这本距离现代上千的古书,所记载的关于金星会合周期的数值,与现代数据相对,仅有048的误差,在那个没有任何高科技技能的年代 ,居然能如此准确地计算出天文相关的知识,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为什么在那个没有任何天文设备作为辅助的朝代下,古人却依然能够把行星的动态跟位置推算得如此精准呢,跟据专家的推测,当时的天文学家,可能已经懂得距离等速度与时间的积,这个运算公式了,但这也仅仅是专家的推测,事实是否如此,也无从肯定,不过不管怎么样,能有如此缜密的天文学记载,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当西方专家弗拉马利翁得了《五星占》内记载的内容,真呼不敢相信,在他看来,那个没有任何精准仪器的年代,能得出如此准确的数据,简直是超出正常的认知。的确《五星占》的出土,等于是宣告中国的天文学预测比西方远远提早了近二千年,这也让我们身为华夏子孙的我们十分自豪。

1900年,随着几声炮响,北京的最后一道防线——大沽口炮台,被八国联军摧毁,外敌再一次来到了北京的城墙下。

紧接着,八国联军便侵入了北京,打开了紫禁城的大门。

无数中国的奇珍异宝、文物古籍,都被这些侵略者劫掠一空,大量属于我国的宝物,流落到了海外。

时至今日,我国都在想办法收回,这些散落在外的文物。

不过世事无常,我们在想办法收回,属于自己国家流落的文物,有的人却会因为种种个人原因,将文物捐赠出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在晚年捐赠了,大量翁氏家藏的翁氏第六代继承人,翁万戈。

那么翁氏家藏,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份文物收藏,以至于翁万戈捐赠到国外,会在中国 社会 上引发一片骂声?他又为何要这么做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由爱国华侨转变为人人喊打的“卖国贼”的故事,来一探究竟。

提到“翁”这个姓氏,很多中国人都会想到那个知名的 历史 人物,“两代帝王之师”、晚清著名文臣之一的 翁同龢(hé) 。

的确,翁氏家藏就与这个晚清名臣,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事实上,如果不是翁家世代为官,普通人家怎么可能有机会,积攒出被誉为“清末九大藏书之一”的家藏呢?

翁氏家藏,缘起于 翁同龢 的父亲,翁心存。

翁心存一朝进士及第,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授读同治帝,一举便将翁氏一脉的命运,给彻底改写了。

翁氏的族人,开始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更多的发展机会。

尤其是翁心存的几个孩子,在翁心存的悉心教导之下,翁同书、翁同爵、 翁同龢 三兄弟,都先后考上进士为官。

而兄弟几人继承的,不光是父亲翁心存念书的好头脑,还有喜欢收集古书、字画鉴赏的爱好。

翁心存和翁同书两人,皆耗费大量银钱,购买倒闭的书斋,购得大量藏书精品。这样大规模的购进,也让翁氏家藏的藏书数量,急剧增多。

翁心存离世前,将家中的收藏分成了两份,分别交给了 翁同龢 和翁同书兄弟俩继承。

翁同书一脉的继承十分顺畅,但是到 翁同龢 这里,就有些坎坷了。

他一生无子,在家族里选了哥哥翁同爵的儿子翁曾翰,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原本是看中翁曾翰活泼 健康 的体魄,可没想到翁曾翰英年早逝,唯一的孩子也是体弱多病,不满一岁就夭折了。

翁同龢 一脉,再度面临绝嗣的危机。为此,他只能故技重施,采用过继的办法。

翁同龢 生前,很喜欢翁同书的后代 翁之憙 ,于是便选了他的一个孩子过继。

那个被选中,尚在襁褓的孩子,就是翁万戈。

翁万戈,名义上是 翁同龢 的后人,但实际上却是翁同书的曾孙。他和自己的亲生父亲 翁之憙 ,分别为 翁同龢 和翁同书,两脉藏书的继承人。

翁万戈,虽然获得了一笔天降之财,但是这对他来说却未必是一件好事。

作为继承人,他从小就要接受严苛的家族教育,熟读四书五经、文书典籍,要满足家族对继承人的高要求。

可是小小的翁万戈,却连见这些收藏的机会,都没有。

其一是因为翁万戈年纪太小,按照家族规定,他要年满三十岁才能有资格接手翁氏家藏。

其二是因为时局纷乱,翁氏后人为了保全家藏,一直都在转移家藏的位置,除了少数核心的族人,根本没人知道家藏的具体位置。

翁氏家藏,在 翁同龢 过世后,一共经历了两次大型转移。

一次是从北京的宅子,转移到了江苏常熟的老家,还有一次就是,从常熟转移到了,翁氏后人居住的天津。

在翁万戈长大之前,他的那一部分家藏,一直是由他的母亲胡氏,和他的父亲 翁之憙 看管。一同被放在一处的,还有翁同书那一脉的家藏。

1948年秋天,一个在国外旅居10年的男人,带着自己的妻女远渡重洋,回到了自己东方的故乡。

他的本意。是希望自己从没见过祖国的女儿。可以回来见见故乡。

同时,自己已经年满三十岁,家里早就来信让他回国一趟,接手一份家族遗产。

这个男人正是翁万戈,他因为躲避国内的战火和完成求学,一直漂流在海外。

翁万戈,从小就知道自己将会在30岁的时候,继承一份丰厚的收藏,所以在收到信之后,他立刻就启程回国了。

虽然知道自己的责任,就是好好保护家族的收藏,但是当翁万戈来到,家族在天津置办的藏书楼时,他还是被狠狠震惊到了。

眼前浩如烟海的收藏,还不是翁氏家藏的全部。他的亲生父亲 翁之憙 ,已经将他那一脉的收藏,转移离开了,剩下的才是眼前的这些。

小的时候,他在家族故地江苏常熟,接受传统中式教育。后来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

次年,也就是1938年,他为了躲避战乱去了美国。

那时的翁万戈,只带了2000美元便只身远渡重洋,也算他运气好,经人介绍考上了 以工程著称的 美国普渡大学,并获得该校机电工程硕士学位。

但是翁万戈在国内、国外四年的学习中,深感自己并不适合机电工程,于是毅然转行,改学艺术,并考取了威斯康辛大学美术系。

之后,他便一直留在美国,娶妻生子。

所以,这还是翁万戈第一次,亲眼看见自己继承的这些收藏。

翁万戈行走在书楼里,看着眼前那一份份,承载着时代岁月和 历史 文化积淀的古书字画。

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知道不管是出于 历史 传承,还是家族传承,自己都必须要保护好眼前的这些收藏,哪怕是赌上余下的人生。

但准备定居,并守护收藏的翁万戈,很快在天津就得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那就是辽沈战役即将打响,这里也即将陷入战火当中。

战火无情,哪怕是只有一颗炮弹,落在书楼附近,都会轻易毁了这些收藏。

翁万戈无奈,只得放弃定居的想法,立刻开始着手转移这些收藏。

起先,翁万戈想仿照家族中的先人,将收藏从北京转移到天津的行为,想要秘密把这批收藏,从天津运往上海。

于是,他带着妻女前往上海,希望能在上海,寻找到合适的地方,收藏这批文物典籍。

但他的想法,很快就被现实狠狠戳破了。

由于战争原因,国民党占领的区域,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翁万戈后来回忆说,当时上海虽然不是战区,但是也受到影响。

物价飞涨,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每日都有人拿着大额的钞票,去哄抢物资。

翁万戈也深受通货膨胀的苦楚,他在美国的积蓄逐渐被榨干,坚持到10月,一家人的生活已经难以为继。

万不得已之下,他也只能选择趁着还有机会,重返美国,而这些文物遗产,自然也跟着被全部带到了美国。

毕竟那个时候,翁氏家族的其他人,都已经自顾不暇。除了他们,翁万戈能将这些收藏,放心托付给谁呢?

1948年11月,翁万戈和自己的太太、女儿,搭乘美国的飞机,离开中国。

在离开上海之前,翁万戈托人将所有的家藏装箱。

为了应付美国人在海上的临检抽查,翁万戈只能忍痛放弃,那些容易引人注意的古董器物,只装些外国人看不懂的各类书籍和字画,以及一些中国的文房四宝。

那时的海上运输,远没有今天安全系数高,速度慢不说,还经常沉船。

但是翁万戈,此时已经别无选择,只能将一切都交给上天来决断。

他在心里向上天祈祷,如果老天愿意让翁氏家藏逃过此劫,他愿意用一生,来守护这些家族的宝物。

经过漫长的数月航行,1949年春天,翁万戈到达美国,并收到了所有的文物,基本都完好无损。

由此,翁万戈也开始了,自己长达数十年的守护任务。

而这部分的翁氏家藏,便一直流落海外,直到几十年后的1985年,才重新现世。

时代不断变化,翁氏族人面对 历史 的变迁,也不得不重新思考,守护家藏的方式。

1951年,自知已无力保护自己所继承的翁同书一脉藏品, 翁之憙 将自己拥有的五代收藏,分成五批,全部捐献给了北京博物馆。

而远在美国的翁万戈,还不知道这一切的发生。

他依旧秉承着翁氏过去低调、不显露的收藏路线,将自己的那一部分家藏,仔细地收藏了起来,连自己的妻女都不允许接触。

翁万戈再次去往国外后,就一直充当着中西文化的桥梁。

他利用自己从事摄影,**制作的工作,极力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希望可以促进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后来,翁万戈转战影视器材行业,认识了很多**制作商。

在一次商界朋友的聚会中,翁万戈结识了一位,名叫司徒慧敏的**艺术家,两个人成为了朋友。

后来没多久,司徒慧敏便回国发展,和翁万戈断了联系。

那个时候的两人,都不知道这段友谊,在日后还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1978年,60岁的翁万戈退休。

之后数年,翁万戈就沉浸在,整理收藏和研究收藏里。

一直到1985年,一位美国教授找上了翁万戈,他得知翁万戈的手里,有很珍贵的中国古代书籍,于是就向翁万戈提出了,借用展览的要求。

翁万戈原本不准备答应,但是考虑到,那是一场多国都会参与的大型展览,如果出借书籍,或许可以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最终还是将收藏的十种宋代书籍,借了出去。

正是翁万戈的这一次出借,让消失已久的翁氏家藏,重新出现在了世人的眼前。

1985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善本书展”中,有翁氏藏书的出现。这一则消息,一传回国内,立刻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注意。

很多专家学者,纷纷联系有关部门,希望国家可以购买一些翁氏的书籍,不要让这些珍贵的国家文物,流落海外。

而负责这次接洽的不是别人,正是已经归国担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司徒慧敏。

这一次的接触,让翁万戈被勾起了思乡之情,之后他每年都要回国一次。

每一次,翁万戈都会去往不同的省份和城市,似乎是要把自己过去几十年,没看到的故国,全部重新看一遍,好弥补自己的遗憾。

在游览期间,很少有人能发现,翁万戈的华侨身份。

因为翁万戈虽然年过半百,离开中国几十年,但他的中国话却一点都不生疏,而且从来不会混洋腔。

兴致来了,还能说几句上海话,他把自己的根,扎在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

1990年,翁万戈将自己继承的翁氏祖宅,捐赠给了故乡常熟,也就是现在的 翁同龢 纪念馆。

2000年,经过多方商谈,翁万戈与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达成合作,转让自己的部分藏书。

就像当初,他将收藏悄无声息的带走一样,翁万戈和妻子,这次也悄无声息的,带着542册古书,又回到了中国。

这批翁氏藏书,顺利转让给上海图书馆。

翁万戈的古书一拿出来,很多专家都忍不住感叹,这是目前保存的最重要、最完整的中国古籍善本。被誉为“海外文物文献分量最重的一份藏书”。

可见,翁万戈在保存书籍上,下了多少的功夫。

一句“ 我为家藏而活,而家藏也成为了我的人生。 ” 道尽了他对家藏毕生的守护,也是一个收藏世家继承人,所背负的传承使命。

他戏称,自己对这些收藏,比对自己孩子还细心。这些年的整理,几乎把自己,都锻炼成了文物保护专家。

后来上海图书馆,以协商转让的方式,购入了这一批翁氏藏书,共斥资450万美元。

那时人们对这件事情颇有微词的地方在于,相比较那些捐赠的慈善家,翁万戈是采取拍卖的方式。

这不免让人觉得,他是有借自家的藏书来牟利的心思,是打着爱国的名号,行圈钱之事。

尤其是对比,翁万戈的亲生父亲 翁之憙 的做法,翁万戈的行为,不免显得有些小家子气。

不过,大部分人还是非常理智的,认为这批藏品,是属于翁家先祖积攒下来的。

翁之憙 愿意无偿捐,是人家愿意,我们不能强逼着翁万戈,也无偿捐赠啊。所以在这个时间段,人们对于翁万戈的看法,仍然是保持着正面态度。

2008年,翁万戈曾带着一批收藏,来到中国开办了展览。这也是中国人民,第一次亲眼看见,《长江万里图》这件稀世珍宝。

这是 翁同龢 生前最喜欢的藏品,为了得到这幅画,翁同龢甚至不惜花重金,挪用买房款。

国家一直想要收购这件藏品,但是翁万戈一直没有同意。对于这幅和翁家,关系匪浅的画作,翁万戈一直难以割舍。

后续的几年里,翁万戈一直在陆陆续续的向中国捐赠,一些翁氏家藏。

2010年,北京大学收到了,翁万戈捐赠的吴斌《勺园祓禊图》。

2015年12月, 上海图书馆收到了,翁万戈捐赠的包括 47册《翁同龢日记》在内的珍贵翁氏文献。

2016年,当初留在常熟的一部分翁氏藏书,被翁万戈的子侄,全数捐给了图书馆、博物馆。

南京图书馆得了7000余册,常熟图书馆1712册,部分极具 历史 价值的被收入了常熟博物馆。例如《皇家兵制考》和《笏斋日记》手稿等。

2018年,已经100岁的翁万戈,进行了人生中,最后的两次捐赠。

一次,是将明代沈周《临戴文进谢安东山图》轴,和清代王原祁《杜甫诗意图》轴,两件巨幅绘画珍品,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

这一次的捐赠,翁万戈赢得了,国内媒体的一片赞誉之声。

可另一次捐赠,不但让这些赞誉烟消云散,同时还为他带去了极大的争议。

就在翁万戈结束了对中国的捐赠之后,同年 7月28日 ,他又 于自己百岁诞辰当天宣布, 将共计183 件书画藏品,无偿捐赠给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这样的捐赠,无疑在我国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绝大多数的国人,都无法理解翁万戈的行为。

他们认为,作为经历过战火、经历过山河破碎的人,怎么会将中国的宝贝,交给外国人?

要知道,美国的博物馆里面,陈列的过去有关中国的 历史 文物,都是他们从中国这里抢来的,代表的都是中国曾经屈辱的 历史 。

当时,翁万戈的这一行为,被愤怒人们定义为“卖国”。

网上声讨他的声音也是不绝于耳,认为翁万戈数典忘祖,不配做支持戊戌变法的 翁同龢 后代。

虽然翁万戈解释,是因为他希望这些收藏,可以获得更好的保护。

但这份解释,无疑是更加激怒了网友,认为翁万戈是在内涵国内的博物馆,不如外国的博物馆,是在给自己的无耻行为找借口。

捐献文物给美国博物馆,这件事情的确是翁万戈做的不好,他没有体谅中国群众的家国情怀,没考虑 历史 因素。

但是对于翁万戈本人,我们应该以更理性的态度,去评价。

首先翁氏家藏,在中国文物古籍收藏史上,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翁万戈在时局动荡、战火硝烟中,拼尽全力将这批收藏保存完好。

这本身,就是对中国古籍收藏的一个巨大贡献。没有他,就没有我们现在看到的那部分 历史 古籍和书画收藏。

其次,翁万戈在国内,也捐赠了许多的古籍,回馈了 社会 。

虽然,他没有做到像他的亲生父亲那样,完全出于家国大义和保护收藏的无私想法全部捐献。

但说他数典忘祖、“卖国”,委实有些难听和偏颇。

其实纵观翁万戈的一生,他是很矛盾的。

自小被过继,虽然是出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可是到他一百岁的时候,他人生中绝大多数时间,其实都是在美国度过的。

他有美国绿卡,他的子女后代,也都在美国学习生活,你很难说他究竟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即便他有家国情怀,不忘自己的故乡,他也必须要为自己的家庭做考虑,为孩子考虑。

我们不难发现,翁万戈这一次的捐赠,对于波士顿博物馆来讲,价值是十分巨大的。

他的子女,可以通过这一次的捐赠,在波士顿博物馆获得工作,还可以打开一条,走进美国上流 社会 的道路。

对于翁万戈这一次的捐赠,我看到的更多是,一个年迈的父亲,在竭尽全力为自己子女规划未来。

为此,他不惜牺牲自己多年以来,在中国累积的名声和自己的晚节。

在中国 历史 上,外籍华人回馈祖国捐赠文物的事件,比比皆是。

很多爱国的收藏家,也都愿意将自己有价值的收藏,捐献给国家。

他们不一定都是名人,而且大都一直默默捐赠,从不求回报。

比如23岁继承遗产的爱国华侨赵泰来,他花费20年的时间,将自己继承到的6万余件文物,全部捐赠给了国家。

而他也因此,在2008年,获得中国首届文化遗产保护“十大年度杰出人物”。

可是,我们不能强求每一个拥有文物的人,都这样无私的奉献。

翁万戈并不是不爱国,从他过往的种种行为,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祖国有着深沉的感情。

只是家国情怀,最终没有抵过自己内心,对孩子未来的担忧。

逝者已矣,翁万戈先生已于2020年 12月9日,在家 辞世,享年102岁。

翁家家藏的传奇故事,也伴随着他的离逝,一起离开了时代的舞台。

翁万戈的一生,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他继承了人人羡慕的翁氏家藏,同时也背负上了保护它的使命,决不能让家藏被损毁。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家藏是属于翁万戈的,同时也是属于国家的。

翁万戈作为主人很清楚这些文物身上附加的意义,所以这些文物的归属只有两个,要么继续在翁家传承下去,要么就要回归祖国。

而翁万戈一直以来也是这么打算的,在自己100岁之前,他一直在陆续捐赠翁家家藏。

只是人老了之后难免会心软,相比较遥远的祖国,他更加看重自己的孩子。他担心自己的孩子的未来,也舍不得自己守了一辈子的收藏,离开自己太远。

一时的糊涂,便是晚节不保。

虽然翁万戈的行为,让他的子女享受到了实在的好处,但是通过出卖自己家族收藏的国家宝物,来交换这一切,也还是让人难以接受。

只希望后人能引以为鉴,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可以多考虑国家大义,而非个人私利。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