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人大师:一行禅师经典语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4收藏

佛教名人大师:一行禅师经典语录,第1张

一行禅师是越南人,一行是他的法号,所以都称他为一行禅师。他是现代禅宗的著名诗人,学者等。所以他所说的充满哲学与充满禅意的语录也有许多,本期的佛教人物就带你看看一行禅师的经典语录。

一行禅师,生于1926年的越南中部。1942年,也就是在他十六岁的时候,他出家当了一名禅宗和尚。越美战争爆发后,他是越南佛教和平代表团主席,他和他的很多出家同修,放弃了与世无争的寺院清修生活,积极地投身到救助战争受害者的活动中去。与此同时,他们公开表达了他们渴和平的愿望。

一行禅师经典语录:

生命的富足来自独处。独处意味着生活在当下,深入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假如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将不会被卷进过去,或者被对未来的思虑所吞没。

回归当下就是与生命相接触。生命只能从当下发现,因为“过去事已灭”,“未来尚未到”。佛性、解脱、觉悟、安宁、快乐和幸福只能在当下发现。我们与生命的约会就在当下。我们约会的地点就是在此地。

胜妙独处法是佛教的一个重要主题。它按佛陀所教导的觉醒的方式来觉照生命存在的本质:放下过去和未来,提起正念,深入观察和揭示当下所发生的一切事物的真相

假如我们生活在无明中,假如我们沉迷于过去或未来,假如我们被贪、嗔、痴所左右,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地过好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我们将无法同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交流,我们同其他人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肤浅和贫乏。

人的习气,通常提到的有九种:贪爱、嗔恨、骄慢、愚痴、见取见、执着、疑心、嫉妒和自私。其中,最基本的习气就是无明,即丧失了觉照,其它所有的习气都是由此而来。

要放下过去、回归当下是不容易的。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挡住我们内心的习气力量。我们必须学会改变自己的习气,这样我们才能够自如地专注于当下。

过去是非常真实的。它们就是我们内心的习气,有时它们很平静,而有的时候,它们会突然醒来,剧烈地活动起来。

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当下于此时,如实行谛观,行者住于斯,安稳无障碍。

今日当精进,勿待明日迟,死亡不可期,吾当如何置。

若有如是人,安住于正念,昼夜无间断,圣者遂称彼,了知胜独处。

结束语一行禅师是左翼佛教的提倡者,且他所写的著作对全世界影响也是最大的。

你回头看看它所说的语录,大多是帮助心灵的成长的语段关于提升自我认识,起到了洗涤心灵的作用。

今天,“正念之父”一行禅师圆寂。分享一些他的经典语录:

1当波浪意识到自己是水,生死便不再是伤害。

2你的每一瞥、每一个微笑和每一句话,都能到达宇宙的远方,影响着宇宙中每一个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每一件事物都与所有其他事物相联系;每一件事物都渗透入所有其他事物之中。

3生命只存在于当下。失去了当下就是失去了生命。佛陀的意思是非常清楚的:我们必须告别过去,以便我们可以回归当下。回归当下就是同生命相接触。

4看看花,看看蝴蝶,看看树木,看看有着一对富有同情心的眼睛的孩子。你心中慈悲的力量将会改造生命,使它变得更美好。

5过去是一个储藏室,既有痛苦的记忆,也有幸福的记忆。回到过去的痛苦,令当下一刻在生命中消失。要放下过去,回到现在,这不是简单和容易的。

当我们决定了放下过去,回到现在,即是说我们决定了要抵抗心中内结的力量。我们能转化这些结,它们在未来,将不能再把我们拉回去。

6生命不是一个地址,不是一处我们要到的地方,不是一个目的地,生命是一条路。行禅就是毋需到达目标的走,每一步都能为我们带来安宁、快乐和解脱。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以无为的精神来行走。没有通向安宁和解脱的路,安宁和快乐本身就是路。我们与佛、与解脱、与幸福的约会,就是此时此地。我们不应该失约。

7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触摸一下花朵,都能触摸到太阳,然而自己却不会被灼伤。当我触摸这朵花的时候,我同时感受到了我的心、你的心以及那颗大行星地球的存在。如果你真正深入地来感触一朵花的话,你将触摸到整个宇宙。

8种子再饱满,也需要大地的滋养。

9我拾起这片叶子时,我看到它假装在春时诞生,又假装在秋末死去。为了帮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众生,我们也出现了,然后又消失了。

我们心中有一股不可思议的力量,如果我们在觉照中过日常生活,如果我们慈悲、小心、专注地行走,我们就能够创造奇迹,把我们的世界变成一个适合居住的奇妙的地方。

10我们的意识就像一把剑,它将实相切成了碎片,接下来我们的所作所为就仿佛实相的各个碎片之间漠不相关似的。

11挚爱的种子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

12当有人爱你时,你就会显示出更大的自信。

13我们娴熟于为生活做准备,却并不擅长于生活。

14如果我们不是以全然的自我存在,并真实处于当下的话,我们就会错失一切。”

15生命的意义就在每个当下,每个呼吸,和每一步脚下的路。

一行禅师 经典语录

  1我们娴熟于为生活作准备,却并不擅长于生活。《生命即当下》

  2如果我们不是以全然的自我存在,并真实处于当下的话,我们就会错失一切。

  3生命的富足来自独处。独处意味着生活在当下,深入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假如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将不会被卷进过去,或者被对未来的思虑所吞没。

  4回归当下就是与生命相接触。生命只能从当下发现,因为"过去事已灭","未来尚未到"。佛性、解脱、觉悟、安宁、快乐和幸福只能在当下发现。我们与生命的约会就在当下。我们约会的地点就是在此地。

  5胜妙独处法是佛教的一个重要主题。它按佛陀所教导的觉醒的方式来觉照生命存在的本质:放下过去和未来,提起正念,深入观察和揭示当下所发生的一切事物的真相。

  6假如我们生活在无明中,假如我们沉迷于过去或未来,假如我们被贪、嗔、痴所左右,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地过好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我们将无法同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交流,我们同其他人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肤浅和贫乏。

  7人的习气,通常提到的有九种:贪爱、嗔恨、骄慢、愚痴、见取见、执着、疑心、嫉妒和自私。其中,最基本的习气就是无明,即丧失了觉照,其它所有的习气都是由此而来。

  8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空虚、疲劳和无聊,感觉不到真正自我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我们试图跟其他人接触,我们的 努力 也会徒然。我们愈努力,我们愈失落。当这种情况发生了,我们应当停止试图跟我们的身外之物进行交流,而应当反求诸己,与自己进行交流,过着"独处"的生活。我们应当关上通向社会之门,回到我们自身,练习在觉照中呼吸,深入观察我们身内身外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接受我们观察到的一切现象,向它们问好,向它们微笑。我们最好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专心致志地行禅或坐禅、洗衣服、拖地板、沏茶、清洗澡堂等等。假如我们这样去做,我们将会恢复我们丰富的精神生活。

  9过去是非常真实的。它们就是我们内心的习气,有时它们很平静,而有的时候,它们会突然醒来,剧烈地活动起来。

  10要放下过去、回归当下是不容易的。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挡住我们内心的习气力量。我们必须学会改变自己的习气,这样我们才能够自如地专注于当下。

  11假如我们安住于正念,我们就不再贫穷。因为修习安住当下使我们充满了喜悦、安详、智慧和慈悲。甚至,当我们遇到了精神贫困者,我们还能够深入地观察他,并发现他们的内心隐秘,从而以一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当我们看一部糟糕的 ** 或小说时,假如我们自己的心灵很贫乏,觉照力很弱,那么这部**和小说可能会扰乱我们的身心,使我们变得愈加贫乏。相反,假如我们的觉照力很强,我们将会发现隐藏在这部**或小说中深层次的东西。我们或许能够看透这部**的导演或这部小说的作者的内心世界。用文学批评家或**批评家的眼光,我们就能够看出很多人看不到的东西,即便是一部糟糕的**或 书 ,都可以教会我们这一点。因此我们并不因为读那种糟糕小说或看那种糟糕**而变得精神枯竭。只要我们对当下每一个细节保持完整的觉照,我们就能从中获益。这就是胜妙独处的方法。

  12为了全身心地回归当下,放弃所有对未来的妄想。开悟的意思是达到真实的深刻圆满的觉悟。这种真实存在于当下。为了回归当下,面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必须深入地观察事物的本质并体验它的真实存在。当我们这样做了,我们就体验到了甚深智慧,它把我们从痛苦和无明中解救出来。

  13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当下于此时,如实行谛观,行者住于斯,安稳无障碍。今日当精进,勿待明日迟,死亡不可期,吾当如何置。若有如是人,安住于正念,昼夜无间断,圣者遂称彼,了知胜独处。

  14习气永远与我们在一起,但是它们却潜藏在意识的底层。我们虽称它们"幽灵",但是它们却以非常真切的方式出现于现在。根据唯识宗的说法,"anusaya"就是潜藏在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修习禅观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种子现行时识别它,观察它,并且改变它。

僧问 人怎样解脱(心灵)?某禅师说:谁束缚了你?

僧又问 怎样才能找到一片清净之地? 禅师说:谁弄脏了你?

大意应该是,这些所谓被束缚的心灵,肮脏的地方 其实是人心中所认为的,心若是觉得干净则净 心里认定肮脏便是肮脏。

应该选D

因为王阳明的学说是“心学”,与佛家思想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异曲同工,在哲学上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所以,选D。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净心之要乎。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举悟则信在其中,举修则证在其中。信解修证俱摄,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荆然则一句弥陀,非至要之道乎。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世间一切重苦,无过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况轮回未出,难免堕落。猪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钻。驴皮袋,马皮袋,何所不龋此个人身,最为难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恶趣。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七佛以来,犹为蚁子。八万劫后,未脱鸽身。畜道时长已极,鬼狱时长尤倍。久经长劫,何了何休。万苦交煎,无归无救。每一言之,衣毛卓竖。时一念及,五内如焚。是故即今痛念生死,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也。

然我有生死,我求出离,而一切众生皆有生死,皆应出离。彼等与我,本同一体,皆是多生父母,未来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则于理有所亏,心有未安。况大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下不能广利群生。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怨愆,何以解释。积劫罪业,难以忏除。积劫善根,难以成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纵有所成,终堕偏校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

然大心既发,应修大行。而于一切行门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极稳当,至极圆顿者,则无如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矣。所谓深信者。释迦如来梵音声相,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大慈悲心,决无虚愿。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见佛往生之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响必应声,影必随形,因不虚弃,果无浪得,此可不待问佛而能自信者也。况吾人现前一念心性,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横遍竖穷,当体无外。弥陀净土,总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往生传》载临终瑞相,班班列列,岂欺我哉。

如此信已,愿乐自切。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总之如渴思饮,如饥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怨家之持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恳切,一切境缘,莫能引转矣。然后以此信愿之心,执持名号。持一声是一九莲种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直须心心相续,念念无差。唯专唯勤,无杂无间。愈久愈坚,转持转切。久之久之,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乱矣。诚然如此,若不往生者,释迦如来便为诳语,弥陀世尊便为虚愿。有是理乎哉。

吾人生死关头,唯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最大,心力尤大。以业无自性,全依于心。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故心力唯重,业力唯强,乃能牵生。若以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则强。心重业强,唯西方是趋。则他日报终命尽,定往西方,不生余处矣。如大树大墙,寻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决不向余处也。

何为重心。我辈修习净业,信贵于深,愿贵于切。以信深愿切故,一切邪说莫能摇惑,一切境缘莫能引转。若正修净业时,倘达摩大师,忽现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禅授汝。但当向祖师作礼,谓我先已受释迦如来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易。祖师虽有深妙禅道,吾则不敢自违本誓也。纵或释迦如来,忽尔现身,谓曰,吾先说念佛法门,特一时方便耳。今更有殊胜法门,超于彼者。汝当且置念佛,吾即为说胜法。亦只可向佛稽首陈曰,我先禀受世尊净业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张。如来虽有胜法,吾则不敢自违本愿也。虽佛祖现身,尚不改其所信,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岂足以摇惑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谓深矣

若赤热铁轮,旋转顶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若轮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以此乐,退失往生之愿。此逆顺至极,尚不改所愿,况世间小小逆顺境界,岂能引转哉。能如是愿,其愿可谓切矣。信深愿切,是谓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必强。心重故则易纯,业强故则易熟。极乐净业若熟,娑婆染缘便荆果得染缘已尽,则临终时,虽欲轮回境界再现在前,亦不可得。果得净业已熟,则临终时,虽欲弥陀净土不现在前,亦不可得

然此信愿,要在操之有素,临时自不入于歧路。如古德临欲命终,六欲天童次第接引,皆不去,唯专心待佛,后佛现,乃曰佛来也,遂合掌而逝。夫临欲命终,四大分张,此何时也。六欲天童,次第接引,此何境也。苟素常信愿不到十分坚固,当此时,对此境,而能强作主宰乎。如古德真可谓千古修净业者之标榜矣。

然此信愿,要在操之有素,临时自不入于歧路。如古德临欲命终,六欲天童次第接引,皆不去,唯专心待佛,后佛现,乃曰佛来也,遂合掌而逝。夫临欲命终,四大分张,此何时也。六欲天童,次第接引,此何境也。苟素常信愿不到十分坚固,当此时,对此境,而能强作主宰乎。如古德真可谓千古修净业者之标榜矣。

今且知佛以大慈大悲,于念念中忆念摄化于我,则我今者深感佛恩,故应念佛。一向长劫枉受众苦,欲求脱苦,故应念佛。已造之业,无可如何,未来之业,可更造乎,生惭愧心,故应念佛。同体心性,既曰本有,即今岂无,只欠悟证耳,求悟心性,故应念佛。以求悟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惭愧心念佛,念佛必切;以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感恩心念佛,念佛必切。

我不念佛,佛尚念我,我今恳切念佛,佛必转更念我矣。大势至菩萨云,十方诸佛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逃逝,虽忆何为。若子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大士亲证实到境界,吐心吐胆相告语也。我今念佛,必得见佛。一得见佛,便脱众苦,即开悟有期。果得开悟,便可一痛洗已往之惭愧矣。佛尚可不念乎。

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者,此众生之常分也。如阿弥陀佛,于诸众生,有大恩德,众生不知也。佛于无量劫前,对世自在王佛,普为恶世界苦众生,发四十八种大愿。复依愿久经长劫,修菩萨行。舍金轮王位,国城妻子,头目脑髓,不知其几千万亿。此但万行中内外财施舍一行也。如是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圆修万行,力极功纯,严成净土,自致成佛,分身无量,接引众生,方便摄化,令生彼国。然则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如为众多,一人亦然。若以众多观之,佛则普为一切众生也;若以一人观之,佛则专为我一人也。称性大愿,为我发也;长劫大行,为我修也;四土为我严净也,三身为我圆满也。以致头头现身接引,处处显示瑞应,总皆为我也。

我造业时,佛则警觉我;我受苦时,佛则拔济我;我归命时,佛则摄受我;我修行时,佛则加被我。佛之所以种种为我者,不过欲我念佛也,欲我往生也,欲我永脱众苦,广受法乐也。欲我展转化度一切众生,直至一生补佛而后已也。噫。佛之深恩重德,非父母所可比,虽天地不足以喻其高厚矣。非闻开示,安知此意。不读佛经,安晓此理。今而后,已知之矣。唯有竭力精修,尽报归诚,拌命念佛而已,复何言哉。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形神俱妙。 我们看后世特别是近代的丹书,很多都有这样的特点,许多人做功夫也是这样,喜欢虚无,喜欢无相,不喜欢有为的搬运、导引,尤其不喜欢做生理的基础功夫。所以很多人都是筑基未固,便求还丹;形质未化,便求养胎,从而导致了种种的偏失:比如,有为功夫不够,根基不牢,基础不固,处处有漏(此处专言身漏),证量难以升华;还丹后不事炼形,急于入定养婴,形中阴气未净,以至阳神无法纯阳,真幻相杂,难入正路;形质不化,呼吸、饮食不断,处处是漏,难以绝谷大定以圆真胎;形质未换,不能长生久视、留形住世,甚至连老来无病都难以实现;不炼形不可能达到形神俱妙,更不可能有飞腾冲举之可能……近代众多前辈,一生用功,不可谓不勤,甚至也在慧性上有相当的证悟,结果却长寿者甚少,不少人还是病死的,考其丹法,很多都是畅谈虚无而忽视炼形。丹道大家陈樱宁老,死于肺癌,难道说其先天功夫不够吗?有人说,他是因为服食铅汞外丹中毒致癌,实际上医学上并无铅汞致癌一说,这是讲不通的,还不如说铅汞中毒破坏了肝脏和肾脏而死更合理。

炼形之法,考有多门,如玉液炼形、金液炼形、太阳炼形、太阴炼形、内观炼形、真空炼形等等,另外尚有很多的小炼形法在各派流传,则多属于导引、动功、炼津、调气的初级法门。在明代以后众多的丹书中,都越来越轻视炼形,或者只重视其中的“真空炼形”一法,认为其他的都有为有作、落于形质,不能同于虚无大道。呵呵,愚见认为,玉液、金液,以至内观、真空,是有次第、有先后的,要功夫到了那一层,才能有大用,否则,直接去做真空炼形那“身外易形”的功夫,是在搞“跳跃式发展”,很勉为其难。要说有为无为谁高明,实际上都不高明、都有所偏,到无不为才是高明。比如周天运法还精补脑一功,有些派中认为是着于形迹的下乘法,实际上撇开周天不用而只事中黄先天,则于色身必然有缺;再比如脏真搬运之小周天,后世丹书几乎无人提及,实际上,得药后,以此五脏周天运炼点化五脏六腑之元真,功效非常大,祛病延年乃是小验,改形驻颜也颇见其功,其中有自很深的道理;玉液炼形、金液炼形,都有其特殊的功效,没有这些做基础,直接去做真空炼形很难行得通的。另外,象古传丹法,有的非常重视三关九窍,这与原始的瑜珈很类似,它很重视三脉七轮,一切的证量不看别的,就看这个,这看起来好像笨拙原始,实际上正是大巧若拙啊——如果以这个为标准衡量一下,老实说,其九层证量中,我们很多人都是连下成证量都没有——没有就是没有,你再说什么先天也没有用,到老还是得生病,还是比许多根本不炼丹功的人要短命。

丹家所重者,先天一气从虚无中来,然此“天气归一身”,不可见者一气,可见者效验,不可知者虚无,可知者生理,无论修命修性,离不了生理,也必须符合生理。

今且不论深层的炼形,就说说下手筑基的炼形功夫。人一身无非元气所化,元气盛则寿而健,元气亏则衰而夭,元气竭则病而死;然人身元气藏而不见,可见者脏腑也,丹道下手,种种作用,岂离脏腑?交媾龙虎、调和坎离,虽然是无形中作用,然其实在生理过程,也不离脏腑也。

就以肺金为例吧,肺主宗气,司呼吸,藏魄、朝百脉,外开窍于鼻,主皮毛,众多入手法中,凡是以呼吸下手的,都不离肺金作用。肺金乃人体与外界交通之大通道,故得呼吸之妙者,自然知天人一气相通之理;鼻为肺之大外窍,而其小窍则通身皆是,即毛窍也,故多从两孔之呼吸入门,而终必发现周身皮肤毛窍皆在呼吸之事实,有所谓以听息于肤者,其实也不外乎此———肺乃与外界的通道,故夺天地之气补我身,必赖于肺金作用,又有所谓不内不外,不即肉身不离肉身之作用,其实仍是肺金作用;肺朝百脉,故凡得后天之息者,则通身气脉皆畅,肺主治节,而调和周身气机平衡必不离呼吸作用;肺主宣降,金性沉重,故得真息则气机自然下沉归元,而得胎息之开启,是谓得后天之铅金矣。

再说肝木,主藏血,主疏理条畅,藏魂,主生发,外开窍于目,四体中筋主于肝,四末中爪甲属肝,而凡诸抻筋拔骨、导引按跷、疏泄浊气、调和血行,种种动功下手,皆肝木之作用。肺肝之气血乃后天之龙虎,凡动功操修,皆需要呼吸与动作恰当配合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而运化,此即龙虎相交之初功,动功之效果,操持合度,则必然是呼吸调匀、气血畅达,引发循经缠度,经脉气化交注,进而由动归静,而有元气黄芽之萌动,是为内修之初阶,而其中目光之运用、呼吸之调整皆须合度方可。

另外,象心火之内景洞明,性光发耀,神明智慧之开启;肾水藏精,蛰藏沉潜,元阳发动,诸般作用;脾土之调和四象,化生气血,和气内运,等等,都是生理之实际,体现于下手筑基、补亏补漏之功用。

至于较深一层中的炼形,真元到肾,则白头重生黑发,齿落更生新牙;真元到肝,自然目如点漆,什么近视远视老花散光都不在话下;真元到心,则面如处子,颜若桃花……至于生病而死,则是很难的了,呵呵“遂至浑身脱去,谓之形神俱妙”?!----圆悟佛果禅师《破妄传达磨胎息论》 破妄传达磨胎息论西方大圣人出迦维罗。作无边量妙用。显发刹尘莫数难思议殊特胜因。以启迪群灵。其方佛顺逆开遮。余言余典盈溢宝藏。及至下梢始露一实消息。谓之教外别行单传心印金色老子以来的的绵绵。只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阶梯不生知见。利根上智向无明窟子里瞥破。烦恼根株中活脱。应时超证得大解脱。是故竺干四七东土二三。皆龙象蹴踏。师胜资强。机境言句。动用语默。有上上乘器格外领略。当下业障冰消。直截承荷。于余时自能管带打成一片。度世绝流顿契佛地。尚不肯向死水里浸却。唱出透玄妙越佛祖。削去机缘刬断露布。如按太阿。凛凛神威阿谁敢近。作家汉确实论量。才有向上向下胜妙性理作用纤毫即叱之。不是从来种草。直下十成。煆炼得熟践履得实。始与略放过。犹恐异时落草负累人。瞎却正法眼。嗟见一流拍盲野狐种族。自不曾梦见祖师。却妄传达磨以胎息传人。谓之传法救迷情。以至引从上最年高宗师如安国师赵州之类。皆行此气。及夸初祖只履普化空棺。皆谓此术有验。遂至浑身脱去。谓之形神俱妙。而人间厚爱此身。怕腊月三十日慞惶。竞传归真之法。除夜望影唤主人翁。以卜日月听楼鼓。验玉池觇眼光。以为脱生死法。真诳谑闾阎。掜伪造窠。贻高人嗤鄙。复有一等。假托初祖胎息说。赵州十二时别歌。庞居士转河车颂。递互指授密传行持。以图长年。及全身脱去。或希三五百岁。殊不知。此真是妄想爱见本是善因。不觉堕在荒草。而豪杰俊颖之士。高谈大辩下视祖师者。往往信之。岂知失顾步画虎成狸。遭有识大达明眼觑破居常。众中唯默观悯怜。岂释迦文与列祖体裁。止如是耶。曾不自回照始末。则居然可知矣。海内学此道者。如稻麻竹[竺-二+韦]。其高识远见自不因循。恐乍发意未深入阃奥。揭志虽专跂步虽远。遇增上慢导入此邪见林。未上一错永没回转。其流浸广莫之能遏。因出此显言。庶有志愿于大解脱大总持。可以辩之而同入无生大萨婆若海。泛小舟济接群品。俾真正道妙流于无穷。岂不快哉。流传百世。

佛教名人大师:一行禅师经典语录

一行禅师是越南人,一行是他的法号,所以都称他为一行禅师。他是现代禅宗的著名诗人,学者等。所以他所说的充满哲学与充满禅意的语录也有许...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