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注解有哪几种常见的情况?
我不太清楚你具体想问的是什么,如果是古书注释的体式类型,一般有以下几类:
1传注类 (1)训、诂: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2)传: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到后代也作一般的注释名称。(3)注:始于东汉郑玄,下己意,作解说,使经义著明,与传一脉相承。(4)笺:对原注隐而不显、略而不详之处加以阐发,或记下自己的不同看法。
2章句类:不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但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等。
3义疏类:既解释经文,又解释注文。宋以前,疏和经、注单行成书;宋以后,为方便阅读,始将疏与相应的经注合刊在一起。所以义疏类注本都包含原文、注、疏等几部分。
4集解类: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包括集注、集传、集解等。
5音义类:注音释义,此类著作注音为主,有事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经典不同版本的异文情况。音义书在给多音多义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释义。
(以上内容主要来自王宁老师主编的《古代汉语》,^_^)
“音
X
Y
反”的说法,实际上是声母韵母的雏形。例如,“种”释义为“音朱用反”,即“朱”的声母“zh”和“用”的韵母“ong[带有第四声]”拼在一起,成为“zhong[同样带有第四声]”。
当然,在古代没有完整的拼音体系,不可能达到标准。例如下面的“度”字,用现代汉语拼音应为“duo[二声]”,表示“度量、丈量”的意思。在古注“度音徒洛反”,表示拼为“tuo[四声]”。
产生误差至少有三个原因:
1作注者的方言问题,导致注音不准确。
2被注释的字,由于时间推移,读音发生改变,当时确实那么读,现在演化的不一样罢了,发生了古今异音。
3在做注的时候,选取的“音X
Y
反”中,X或者Y发生了古今异音。
1、首先古书注解看是谁注音需要记住前端是英文注解,后端是中文注解。
2、其次仅看英文注解的前两个字母组合来确定这根线的信号传输方式。
3、最后解与注释是有一定区别的,可以把注解理解为代码里的特殊标记。
这套书没有注释,但半文言的书,高中以上文化的程度的,都能读得懂。
这套书的优点如下:
1)印刷精美:文字、插图配得都很漂亮,封面也很漂亮,正面和侧面的名字都是烫金的。
2)字体适合阅读:字体是五号的,但是行间距是2倍的,非常适合阅读。(当然眼神不好的没办法)
3)分册合理:这套书,基本都是分成几册的,每册的厚度1厘米左右,拿在手里既不累、又和手。
4)纸质柔和:纸张(尤其是封面)在翻页的时候,感觉极棒~!绝没有纸被折了的感觉,很像线装古书的感觉。
5)价格适中:比别的版本,贵是贵了点,但是对于工薪族还是可以接受的。值得收藏、摆出来也是个玩意!
6)内容深浅适度:半文言,高中以上文化的,绝对读起来很爽!初中生学习用也非常好!
古代汉语注解有哪几种常见的情况?
本文2023-10-07 01:22:2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5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