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附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正体类要》方之参附汤 41 组成 42 功用主治 43 参附汤的用法用量 44 使用注意 45 方解 46 临床运用 47 现代适应证 48 出处 5 《医方类聚》卷一五○引《济生续方》之参附汤 51 参附汤的别名 52 处方 53 参附汤的用法用量 54 参附汤的药理作用 55 功能主治 56 各家论述 57 参附汤的临床应用 58 出处 6 《圣济总录》卷五十九方之参附汤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参附汤的用法用量 65 出处 7 《世医得效方》卷六方之参附汤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参附汤的用法用量 75 出处 8 《世医得效方》卷六方之参附汤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参附汤的用法用量 85 出处 9 《增补万病回春》卷四方之参附汤 91 处方 92 功能主治 93 出处 10 《婴童类萃》卷上方之参附汤 101 处方 102 功能主治 103 参附汤的用法用量 104 出处 11 《胎产心法》卷下方之参附汤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出处 12 《伏阴论》卷上方之参附汤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功效主治 124 参附汤的用法用量 125 各家论述 126 出处 13 《普济方》卷二二五引《医学切问》方之参附汤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功效主治 134 参附汤的用法用量 135 加减 136 制备方法 137 出处 14 《治痘全书》卷十四方之参附汤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参附汤的用法用量 145 出处 1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参附汤 1 拼音
shēn fù tāng
2 英文参考shenfu decoc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inseng and Aconiti Praeparatae Decoct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insend and Aconiti Praeparatae Decoct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参附汤同名方剂约有十一首,其中《正体类要》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人参12g、炮附子9g,具有益气,回阳,固脱之功效,主治因阳衰至极、元气大亏所致的脱证,是治疗阳衰至极,阳气暴脱证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休克、心力衰竭等属于阳气暴脱者,对于妇女暴崩、外伤及手术后大出血而至血脱亡阳者,亦有良效。
4 《正体类要》方之参附汤 41 组成人参12g、炮附子9g[1]
注意:方中人参不可用党参替代。
42 功用主治《正体类要》方之参附汤具有益气,回阳,固脱之功效,主治元气大亏,阳气暴脱证。症见手足逆冷,头晕喘促,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微欲绝。[1]
43 参附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44 使用注意[1]
参附汤乃急救之品,不可久服。
45 方解参附汤方中重用甘温的人参,大补元气;附子为大辛大热之品,温壮元阳。参附合用,上温心阳,下补命火,中助脾土,“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力专而效宏,作用迅速。
46 临床运用[1]
参附汤是治疗阳衰至极,阳气暴脱证的代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四肢厥冷、汗出喘促、脉微欲绝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治疗。
47 现代适应证参附汤现代常用于治疗休克、心力衰竭等属于阳气暴脱者,对于妇女暴崩、外伤及手术后大出血而至血脱亡阳者,亦有良效。
48 出处《正体类要》
5 《医方类聚》卷一五○引《济生续方》之参附汤 51 参附汤的别名附参汤(《古今医统大全》卷二十二)、转厥安产汤(《叶氏女科》卷三)。
52 处方人参半两,附子(炮,去皮脐)一两[2]。
人参半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
53 参附汤的用法用量上㕮咀,分作三服,水二盏,加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2]
54 参附汤的药理作用参附注射液对动物耐缺氧和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中草药》(1982;3:27):参附注射液(东北红参、四川熟附片制剂)能显著提高小鼠耐缺氧的能力;能显著对抗由垂体后叶素所引起的大鼠心电图第二期ST的下移和各种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并能明显促进戊巴比妥钠麻醉大鼠的复苏。《中成药研究》(1982;6:32):参附注射液可明显增加离体兔心的冠脉流量,使离体兔耳和大鼠后肢灌流量增加;附子注射液有较明显的强心作用;参附注射液及其组成药均能显著延长小鼠常压耐缺氧时间;对乌头堿所致室性或室上性多种快速心律失常有显著治疗作用,但人参注射液效果不明显。
55 功能主治《医方类聚》卷一五○引《济生续方》之参附汤具有大补元气,回阳、益气,固脱之功效。主元气大亏,阳气暴脱,汗出厥逆,喘促脉微。
56 各家论述1《医略六书》:附子补真阳之虚,人参扶元气之弱,姜、枣调和营卫,领参、附以补真阳之不足而卫外为固也。水煎温服,使真阳内充,则卫气自密而津液无漏泄之虞,何致厥冷不暖,自汗不止哉?2《医宗金鉴》:起居不慎则伤肾,肾伤则先天气虚矣。饮食不节则伤脾,脾伤则后天气虚矣。补后天之气无如人参,补先天之气无如附子,此参附汤之所由立也。二脏虚之微甚,参附量为君主。二药相须,用之得当,则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方之最神捷者也。
3《古今医彻》: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健脉以益其元,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4《血证论》:人之元气,生于肾而出于肺,肺阴不能制节,肾阳不能归根,则为喘脱之证,用附子入肾以补阳气之根,用人参入肺以济出气之主,二药相济,大补元气,气为水之阳,水即气之阴,人参是补气之阴,附子是补水之阳,知此,则知一切补气之法。
57 参附汤的临床应用1痢疾:张仲仪初得痢疾三五行,即请往诊,行动如常,然得内伤之脉,而夹少阴之邪,余诊毕,即议云:此证仍宜一表一里。但表药中多用人参,里药中多用附子,方可无患,若用痢疾门诸药,必危之道也。仲议以平日深信,径取前药不疑,然疾势尚未著也。及日西,忽发大热,身重如巨石,头在枕上,两人始能扶动,人事沉困,举家惶乱,忙忙服完表里二剂。次早诊时,即能起身出房,再与参附药二剂全安。若不辨证用药,痢疾门中几曾有此等治法乎?况于疾未著而早见乎!2中风:景氏妇年近五旬,中风已五六日,汗出不止,目直口噤,遗尿无度,或以为坏症,脉之虽甚微,而重按尚有不疾不徐自然之势,此即胃气也。乃曰遗尿本属当时脱症,故不治,若多日安得不尿,且坐视数日而不脱,断非绝症也,投以参附汤,二三剂渐苏,重服温补而愈。
3休克型肺炎:以参附汤为主,中西医结合抢救3例休克型肺炎病人,用人参三钱,附子三钱,浓煎温服。一例加麦冬三钱,五味子二钱,甘草二钱。疗效满意,服药23小时后,皮肤渐暖,紫绀逐渐消失,并开始排尿。休克缓解的时间在1215小时之间,血压逐渐稳步上升,无较大的反复。
4不育症:某男,25岁,身体矮小,无胡须,外貌若十五、六岁, 减退,婚后五年未育。处方:人参30g,制附片60g,分十次煎服。一月后复诊好转,原方再服两剂,越年有子嗣。
5小儿久咳:某女,三岁,咳嗽近四月,病势渐剧,身体瘦弱,食欲不振,舌白唇淡。处方:正高丽参一钱,焙附子四片,炖水温服,分二剂服。服一剂,咳减,睡眠安静,连进两剂,咳症顿除,食欲增强而愈。
58 出处《医方类聚》卷一五○引《济生续方》
6 《圣济总录》卷五十九方之参附汤 61 处方人参 附子(炮,去皮、脐)青黛各15克
62 制法上药哎咀如麻豆大。
63 功能主治《圣济总录》卷五十九方之参附汤主肾消,饮水无度,腿膝瘦细,小便白浊。
64 参附汤的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楮叶1片切,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日二夜一。
65 出处《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7 《世医得效方》卷六方之参附汤 71 处方人参 绵附(炮,去皮、脐)肉豆蔻(微火煨裂)
72 制法上药锉散。
73 功能主治《世医得效方》卷六方之参附汤主下痢鲜血,滑泄不固,欲作厥状者。
74 参附汤的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7片、大枣2枚同煎,空腹时服。
75 出处《世医得效方》卷六
8 《世医得效方》卷六方之参附汤 81 处方人参、绵附(炮,去皮脐)、肉豆蔻(微火煨裂)。
82 制法上锉散。
83 功能主治《世医得效方》卷六方之参附汤主治蛊疰痢。
84 参附汤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半,加生姜7片,大枣2个煎,食前服。
85 出处《世医得效方》卷六
9 《增补万病回春》卷四方之参附汤 91 处方参耆汤加附子。
92 功能主治《增补万病回春》卷四方之参附汤主治年老之人,虚寒遗溺者。
93 出处《增补万病回春》卷四
10 《婴童类萃》卷上方之参附汤 101 处方大附子1钱,人参1钱,丁香5粒。
102 功能主治《婴童类萃》卷上方之参附汤主治元气虚脱,将成慢惊。
103 参附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5片,水煎服。
104 出处《婴童类萃》卷上
11 《胎产心法》卷下方之参附汤 111 方名参附汤
112 组成人参23钱,当归(酒浸)23钱,肉桂8分或1钱,黄耆(蜜炙)1钱5分,白术(土炒)1钱5分,熟地2钱,制附子4分或6分,炙草4分。
113 主治《胎产心法》卷下方之参附汤主治产后类似中风,痉痓及语涩,口噤不语,筋挛瘈疭。
114 出处《胎产心法》卷下
12 《伏阴论》卷上方之参附汤 121 方名参附汤
122 组成人参3钱,制附子3钱,刀豆子2钱(煅存性,研为末)。
123 功效主治《伏阴论》卷上方之参附汤具有峻补脾肾,收摄真阳之功效。主治伏阴病吐利后,头汗出,微端,呃声连连者。
124 参附汤的用法用量水3杯,煎参、附至1杯,去滓,调刀豆子末顿服。
125 各家论述补先天无如附子,补后天无如人参,此脾肾两补之方也;刀豆子温中下气,利肠胃,益肾阳,以之佐参、附理脾和胃,纳气归元,则头汗自收,微喘自定,呃逆自止。用木者,盖取急治之意耳。
126 出处《伏阴论》卷上
13 《普济方》卷二二五引《医学切问》方之参附汤 131 方名参附汤
132 组成川当归1两,川芎1两,北防风1两,北芍药1两,陈皮1两,白桂1两,大附子1两,黄耆1两(盐水炙),人参半两,丁香半两,益智仁半两,白姜半两,宿砂半两,白豆蔻(焙)半两,肉豆蔻(煨)半两,北五味子半两,南木香4钱,沉香3钱,甘草3钱。
133 功效主治《普济方》卷二二五引《医学切问》方之参附汤具有补气养血,调和五脏,温暖脾元,进美饮食之功效。主治男子、妇人诸虚百损,恍惚健忘,神昏气短,头晕目眩,咳嗽多痰,气不升降,夜多盗汗,虚劳咯血,遗精白浊,肠鸣泄泻。
134 参附汤的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个,煎8分,空心服。
135 加减枣子胀气,虚满者去之;胆虚不得眠,加酸枣仁;虚劳咳嗽痰多,加半夏、神曲、杏仁、北细辛、紫菀、款冬花;久嗽不愈咯血者,煎地黄汁调钟乳粉,下黑锡丹;气壅,加紫苏叶;腹胀,加萆薢、澄茄;夜多小便,加茴香、益智,煎盐汤服;心热小便涩,加茯苓;口干,加五味子;呕者,加藿香;冷气胀痛,加茱萸、良姜。
136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137 出处《普济方》卷二二五引《医学切问》
14 《治痘全书》卷十四方之参附汤 141 方名参附汤
142 组成人参、附子、羌活、防风、麻黄。
143 主治《治痘全书》卷十四方之参附汤主治痘后发痫,手足麻木无汗者。
144 参附汤的用法用量加葱,水煎服。
145 出处中医古籍还是非常多的,不过很多中医古籍都在国外馆中,比如日本的早稻田图书馆馆藏了很多中医古籍,很多珍稀罕见的中医古籍 也都在里面
另外曾经在 医书网 下载到一些的中医古籍类书籍资料,也都是整理国外一些馆藏的中医古籍资料,都是纯古籍扫描版的中医书籍,非常罕见的,你可以看
内景备览(上下卷)
内科秘录(9卷)
内经知要(上下卷)
切要方义(1-5卷)
千金方药注(1-4卷)
千金方衍义(1-36卷)
千金方(1-32卷)
景岳全书(40卷)
本草经百种录(上中下卷)
歌伤寒杂病论俗辨(上中下卷)
经穴汇解(1-8卷)
经穴纂要(1-5卷)
经络歌括(2卷)
经络腧x学 68讲
经验丹方(四卷)
蔓难录(1-5卷)
蕉窗方意解(一二卷)
蕉窗杂话(2卷)
补正辑光伤寒论(上下卷)
金匮二刘合注(上下卷)
金匮玉函经(1-20卷)
金匮玉函要略论注(6卷)
金匮要略 54讲
金匮要略国字解(1-6卷)
金匮要略心典(3卷)
金匮要略述义(1-4卷)
金匮论注(1-8卷)
金镜内台方义(3卷)
难经小解(1-6卷)
难经抄(一二三卷)
难经本义抄(1-6卷)
难经本义(上下卷)
难经疏证(上下卷)
难经经释(一二卷)
难经铁鉴(5卷)
雷公炮制(1-8卷)
风寒热病方纬篇(1-7卷)
麻疹三书(一二卷)
黄帝内经相关书籍整理(124册)
黄帝内经素问(1-9卷)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伤寒蕴要二卷明彭用光著明嘉靖四十年江西官刊本黑白版
元版子部伤寒论注解存7卷(卷1-3缺)汉张机撰金成无己注解元刊1册
元版子部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5卷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2卷宋许叔微述元刊4册
元版子部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金刘守真撰马宗素重编元刊8册
元版子部新刊惠民御药院方20卷元御药院编元刊10册
元版子部新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10卷首目1卷元孙允贤编元刊11册
宋版史部图经严州重修图经存3卷卷1-3宋董弅撰陈公亮刘文富校宋刊明修4册
宋版史部新雕名公纪述老苏先生事实1卷撰者未详南宋刊1册
宋版子部伤寒总病论6卷附音训1卷修治药法1卷宋庞安时撰南宋刊抄补4册
宋版子部史载之方2卷宋史堪撰南宋刊2册
宋版子部外台秘要方40卷首目1卷唐王焘撰南宋刊42册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12卷金张从正撰金刊9帖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零本金张从正撰南宋刊1帖
宋版子部新雕孙真人千金方30卷唐孙思邈撰南宋刊配元明刊本24册
宋版子部普济本事方存6卷(卷1-6)宋许叔微撰南宋刊6册
宋版子部重校证活人书18卷宋朱肱撰南宋刊带图本10册
宋版子部鸡峰普济方存25卷首目1卷宋孙兆撰贾兼重校南宋刊24册
宋版集部新刊校定集注杜诗存6卷唐杜甫撰宋郭知达编宋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刊3册
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宋许叔微撰清钱氏萃古斋抄本
目录 1 拼音 2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调气养神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调气养神汤的用法用量 24 备注 25 摘录 3 《衷中参西》上册 31 方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调气养神汤的用法用量 36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调气养神汤 1 拼音
tiáo qì yǎng shén tāng
2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调气养神汤21 处方
龙眼肉24克 柏子仁15克 生龙骨(捣碎)15克 生牡蛎(捣碎)15克 远志(不炙)6克生地黄18克 天门冬12克 甘松6克 生麦芽9克 菖蒲6克 甘草45克 镜面朱砂0,9克(研细,用头次煎药汤两次送服)
22 功能主治滋血养神,清心调肝。主思虑过度,伤其神明;或因思虑过度,暗生内热,消耗心肝之血,以致心火肝气,上冲头部,扰乱神经,知觉错乱,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而不至于疯狂过甚者。
23 调气养神汤的用法用量磨取铁锈浓水煎药。
24 备注
此乃养神明,滋心血,理肝气,清虚热之方也。龙眼肉色赤人心,且多津液,最能滋补血分,兼能保和心气之耗散,故以之为主药。柏子仁善养肝,兼能镇肝(水能养木,兼能镇木),又与龙骨、牡蛎之善于敛戢肝火、肝气者同用,则肝火、肝气自然不挟心火上升,以扰乱神经。用生地黄者,取其能泻上焦之虚热,更能助龙眼肉生血。用天门冬者,取其凉润之性,能清心宁棹,即以开燥痰。用远志、菖蒲者,取共能开心窍,利痰涎,且能通神明。用朱砂、铁锈水者,以共皆能镇安神经,又能定心平肝。用生麦芽者,诚以肝为将军之官,中寄相火,若但知敛之镇之,或激动共反应之力,故又加生麦芽,以将顺其性。盖麦芽炒用能消食,生用则替舒肝气。至子甘松,中医用之以清热、开瘀,逐痹;西医则推为安养神经之妙药,而兼能治霍乱转筋。盖神经不失其所司,则筋可不转,此亦足见安养神经之效。
25 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3 《衷中参西》上册 31 方名
调气养神汤
32 组成龙眼肉8钱,柏子仁5钱,生龙骨(捣碎)5钱,生牡蛎(捣碎)5钱,远志(不炙)2钱,生地黄6钱,天门冬4钱,甘松2钱,生麦芽3钱,菖蒲2钱,甘草1钱半,镜面朱砂(研细,用头次煎药汤2次送服)3分。
33 功效养神明,滋心血,理肝气,清虚热。
34 主治其人思虑过度,伤其神明,或更因思虑过度,暗生内热,其心肝之血,消耗日甚,以致心火肝气,上冲头部,扰乱神经,致神经失其所司,知觉错乱,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而不致于疯狂过甚者。
35 调气养神汤的用法用量磨取铁锈浓水煎药。
36 各家论述龙眼肉色赤入心,且多津液,最能滋补血分,兼能保和心气之耗散,故以之为主药;柏树杪向西北,禀金水之精气,其实采于仲冬,饱受霜露,且多含油质,故善养肝,兼能镇肝(水能养木,金能镇木),又与龙骨,牡蛎之善于敛戢肝火、肝气者同用,则肝火肝气自不挟心火上升,以扰乱神经也;用生地黄者,取其能泻上焦之虚热,更能助龙眼肉生血也;用天门冬者,取其凉润之性,能清心宁神,即以开燥痰也;用远志、菖蒲者,取其能开心窍,利痰涎,且能通神明也;用朱砂、铁锈水者,以其皆能镇安神经,又能定心平肝也;用生麦芽者,诚以肝为将军之官,中寄相火,若但知敏之镇之,或激动其反应之力,故又加生麦芽,以将顺其性,盖麦芽炒用能消食,生用则善舒肝气也。至于甘松,用之以清热、开瘀、逐痹,兼有安养神经之效。
古籍中的调气养神汤 《医方集宜》:[卷之一附类狂心风]治法狂笑多言此因积想以动心火而生热热盛生痰宜用清心养神汤追风祛痰丸一狂风形实叫骂奔走不识亲疏形体不避宜
《医方集宜》:[卷之一附类狂心风]治法黄瓜蒂上为细末水调服三圣散吐药方见前中风门清心养神汤治心风精神昏乱狂笑多言黄连郁金南星生地黄天麻茯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五十三颈项强痛(与伤寒项强条参治)]药方。盖肾气上攻不得通,用椒下达以归经,自能安矣。养神汤治精神短少不得卧,项筋肿急腹难伸。黄(一钱)人
《景岳全书》:[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不寐]论外备用方(补九十血虚)酸枣仁汤(补八六虚热)琥珀多寐丸(补百十九清心养神)《景岳全书》明张介宾公元1640年
《医学心悟》:[卷二伤寒兼症]筋惕肉有人认为,「酵素」顾名思义,指的就是经过发酵的营养素。借着发酵的方法将蔬菜水果等天然有机农产品,先行让其完成消化步骤,这样食用进入肠胃之食物不必再消化,可以直接被身体吸收,如此除了可以减少体内原有酵素的消耗外,更可以减轻身体各器官的负担。其实,酵素是酶(enzyme)的最初汉译名词,指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蛋白质、RNA或其复合体。是生物催化剂,能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生化反应速度。目前,民间自发的用酵素来指用发酵方法来获得特殊营养成分的产品。如果从化学和医学的角度通俗地理解,就是类似药酒的药醋制作工艺和相应产品。药物中的糖分和外加糖分在自然发酵的情况下,通过系列生化过程,使得培养基中的糖分氧化为酸类乃至醇类,后者作为良好的溶剂,能有效溶解浸润物的有机成分,提高单位药物药物的溶解性,从而增强药性。黄帝内经素问中,也有提到过类似酵素的醪醴。黄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只是后来中医比较重视汤液,醪醴疗法发展的不充分而已。《辅行诀藏府用药法要》中,记载了商代伊尹的《汤液经法》若干经方。在五藏虚实补泻类方剂中,中医药的先贤们敏锐地注意到了不同的溶剂对药物的药性发挥具有特殊的意义,从而在兼顾到五藏五味的配伍中,小泻肝汤用清浆水煎服,小泻心汤用酢,小补心汤用白酨浆,小泻心(包)汤用麻沸汤等不同的溶剂来煎服,其意义显然是对藏府不同性质,所需不同药物溶液有着严格区分。但是中医的这个传统没有充分继承下来,很多古方,比如治疗心律不齐的炙甘草汤,用清酒来煎煮药物的方法,都被忽略不用,说来甚是可惜。但是,这个问题,在当下流行的酵素疗法中,正好可以部分地解决这个不足。酵素用中医的眼光看来,就是药醋。五藏分别对应五味,肝心脾肺肾就是酸、苦、甘、辛、咸,所以药物的溶剂应该也有醋、醇(酒)、糖浆、辣汤和咸味的矿物盐汤,目前,对于古籍所记载的“清浆水”、“白酨浆”所指是何物,尚未清楚。酵素的实践很有趣,但是还很不够,还要更加系统地认识古人制作(热)汤和(冷)液的一般规律,从而协调更多类型的阴阳不平衡。前人已经在食品和药物制作过程中,认识到了发酵的重要作用,所以,中医里有神曲、豆豉,食品中有毛豆腐、腐乳、酸奶、纳豆等等。更熟悉的,还有韩国辣白菜和华南地区的臭豆腐等等,挪威人还有吃腐烂的鲸鱼肉的传统,也可以归入此类之中。另外,我们注意到,在酵素的实践过程中,个别情况会在发酵物的表面产生类似奶酪状的“超级酵素“或者叫做“酵素妈妈”,其实,就是时不时见诸报端的“太岁”,是较为罕见的粘菌复合体,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古代中医本草称之为“肉芝”,滋补力大,堪为久服。
参附汤简介
本文2023-10-07 01:31:1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5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