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标志
巴蜀的巴蜀文化 泛灵信仰、主神信仰、大石崇拜、祖先崇拜、白石崇拜、跳神、白虎――土家族信仰、箭神崇拜、跳曹盖、敬梅山神、羊髀骨卜。
四川盆地文化是不是巴蜀文化 2005-10-24 林向
我们曾指出“巴蜀”作为一个涵盖四川盆地及其邻近地区(包括今陕南、陇东南等)的地域概念是战国秦汉时形成的,见于《史记》、《汉书》等典籍。殷墟卜辞和周原卜辞中都有“蜀”是可以肯定的,而殷墟卜辞有无“巴”则颇有争议,笔者也并不认同。“巴蜀文化”是抗战时提出来的,建国后的考古发现(如船棺葬、羊子山土台、水观音遗址、铜器窖藏等)使巴蜀文化成为我国的区域文化中主要的一支。三星堆的考古发现更使四川盆地、尤其是成都平原的“早期蜀文化、古蜀文明、古蜀国”成为学术热点,至今不息,而且大体上有了一个面目。
那末在四川盆地即巴蜀大地上与“蜀文化”相匹配的“巴文化”怎么样呢?在哪里呢?正是人们急于要探寻求索的,众多的前贤时彦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精力,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遗憾的是“巴文化”至今没有找到如三星堆遗址群(古城)这样高级别的中心遗存,也就没有找到巨大的文化辐射中心,目前还难以把面上的点滴发现串联起来。我想不久的将来必定会如愿以偿的,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科学的探索总是由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推进的,“巴蜀文化”中的“蜀文化”既有了些面目,那么“巴文化”的辨认和论证,无非只是时间的问题和方法的问题,笔者愿先就四川盆地(包括成,渝两地)内的“巴文化”作一些梳理,以就教于诸位方家。
一、四川盆地在夏商周时代有“蜀”无“巴”
考古发现离不开历史文献载的指引和诠释,历史文献离不开考古发现的论证和充实。古代典籍中有关“巴”的记载很多,如《山海经》、《左传》、《世本》、《华阳国志・巴志》、《水经注》和《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等等。其中尤以《山海经》中的《海内经》、《大荒北经》、《海内南经》和《华阳国志巴志》常为学者们所引述讨论。《山海经》中的“巴”的问题,当另文再议,先来看常氏《巴志》的记载。
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历夏、殷、周,九州牧伯率职。周文为伯,西有九国。”任乃强先生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一注中曰:“此云‘九国’,指《牧誓》庸、蜀、羌、、微、卢、彭、濮,合巴国为九也。”“‘巴’是四川盆地内建成国家最早的民族,周初已有封爵,殷末其国邑当尚在鱼复西近之故陵”。接着又说“‘蜀’即蚕丛、蜀山氏之国,殷末尚未进入成都平原,亦未建成国家”。本来“蜀”是四川盆地的古国,常璩也是承认的,《华阳国志蜀志》载:“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我们知道任先生的《华阳国志校补图注》是在1984年整理付印的,所以他只看到当时被认为是“巴文化”的巴县冬笋坝和昭化宝轮院的船棺葬,而不及见到包括“古蜀文明”的重大发现,如夏商周时代广汉三星堆古城、成都十二桥、金沙等诸遗址以及成都平原龙山时代“宝墩文化”(也许同时可称为“先蜀文化”)的古城群发现了,显然是由于资料不足,故任先生关于“蜀尚未建国”确为误判。
关于船棺葬并非“巴文化”所专有,已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所论证,笔者曾指:在成都平原、蜀国腹地大量出现船棺葬,又往往不是独自构成墓地而与其它土坑木椁墓并存,使巴人墓葬说或巴为秦戍蜀说遭到怀疑,有的学者倾向于巴蜀境内某些小民族的葬俗,或某社会阶层如武士的葬俗。鉴于考古新发现,笔者曾在1989年提出:“蜀为商之西土”、“蜀为周初西南强国”,“这‘蜀’正是指的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因为三星堆遗址证明“在四千年前已具备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志:城市、冶金、宗教礼仪建筑和文字符号”等等推论。可惜任先生就在是年仙逝,未及见到拙文而有所教益,甚感遗憾。近年来成都平原又有许多重要的考古新发现,>>
古蜀文字谁知道是什么样子的 古蜀国没有文字,这是考古专家讨论研究的话题,只有符号称为“古蜀符号”。
巴蜀符号,又称巴蜀图语或者巴蜀图形文字,是在中国四川省出土的战国至西汉初期的文物上,发现的150个不同图符,统称“巴蜀符号”。它们多数是实物图像,既没有动词、形容词、和连接词,也没有数目字,这还不能构成文句,只是看图解寓意的符号,既和甲骨文、古彝文不同,也与后来的巴蜀文字不一样,是目前国内惟一一种未被破译的公元前古代文字。我国学者钱玉趾认为这些图符可能是2400多年前的一种拼音文字。也有人推测“巴蜀符号”可能和金文一样,属于四川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象形文字,但无人可解读。
巴蜀符号指古巴蜀土著民族铸印或刻划在器物(主要是铜器,也有少数漆器、陶器)或印章上的一种定型化的象形文字,是古巴蜀文化体系的一种表现。巴蜀地区发现的古文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图像性的符号,即手掌、花蒂、水波、房屋、人头和虎、鸟蝉等;另外是一种文字性的符号,少数与中原文字一致,多数迄今未能释读。“巴蜀符号”即是指前者,而“巴蜀文字”则是在“巴蜀符号”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所以,“巴蜀符号”比“巴蜀文字”更加古老。
许许多多的巴蜀符号中,面具纹、神树纹、眼形器纹、手形纹、心形纹、璋形纹、戈形纹等,仍然带有萨满教的原始巫术色彩,这些符号不能一个符号、一个图形地宣读,只有当这些图形符号构成一组特定的“符号”时,它们才有意义,并且这种意义只有当事人才能解释,这些莫名其妙的解释为“巴蜀符号”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它们是文字?是族徽?是图画?或是某种特定的标志即地域性宗教符号?或者,其中某些部分具有文字意味?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为带有“巴蜀符号”的器物出土较少,加上没有历史文献的记载,“巴蜀符号”也一直没能被破解。
“巴蜀符号”的器物
巴蜀符号主要分布在铜制的兵器、乐器、印玺等器物上,其中九成以上是用錾刻的方式刻在铜兵器上的。“巴蜀符号”的印玺比较少见,只有在王、侯、将军等地位较高的人的墓葬中才有出土。巴蜀符号成组的有一定意义的排列组合已发现200种以上,带有“巴蜀符号”的器物也已发现数千件。
典型的巴蜀符号有虎纹、手心纹和花蒂纹等等,最常见的图形有虎、龟、孔雀、花蒂等。这些图形和符号的组合体既不讲究节奏韵律,也不讲究对称均衡,它们有着比装饰性图案更深刻的意义。
“巴蜀符号”的历史
四川地区的“巴蜀符号”出现于西周,流行于战国时期。据推断,巴蜀符号可能产生于古蜀国的开明王朝时期。已发现的巴蜀符号超过二百多种,年代在公元前9世纪西周到公元前1世纪西汉之间,前后延续长达800年之久。文献记载古蜀人著书立传是在六国时代。尽管很少,但毕竟留下了。有许多学者认为《山海经》便是有赖于这种古老的符号保存下来的。秦国统一六国后,“巴蜀符号”“巴蜀文字”被废除。
“巴蜀符号”的发现和研究
1921年前后,在成都北郊的白马寺、坛君庙一带出土了带有巴蜀符号的古铜器近千件。这是有关巴蜀符号的第一批文物,当它们被发现之时,即被哄抢一空,后来又辗转流落到收藏家手中,收藏家们对这些有着神秘符号的青铜器进行了研究,并认为这是夏代中原文物,而那些符号可能是他们期待已久的夏代文字。
这种观点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得到澄清,这些古铜器经过卫聚贤先生努力收集,1942年在他所办的《说文》杂志上公布了一批资料,认为这些青铜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巴蜀文物,并提出“巴蜀文化”的概念,这是巴蜀符号最早的公开记录。至于那些古蜀人留在青铜器上的符号或图案,一直要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到“巴蜀符号”>>
汉族的标志 福民族传统中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在儒家文化的社会基础中对道家、佛家诸说多有崇敬!然而遗憾的是,近现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功利主义思想逐渐占据主流形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宗教却逐渐式微
蜀文化的文化价值 古蜀文明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内陆农业文明。它的兴衰,与治水和农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的治水经验和开发平原农业的传统,是蜀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秦并蜀后,古蜀文明虽已消融,但这一传统的文化基因,却因此得到继承和发扬。蜀地自有记载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区域,并形成了“教民务农”和治理水患的传统。至迟在战国时期,已有了作为国家机器主持的统一的水利建设事业。秦并蜀后,李冰率蜀郡人民继承发扬这一传统,把中原先进的技术与蜀地的经验结合起来,掀起了在蜀大兴水利、广开稻田的 。“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中。”经由李冰这次大规模治水工程所形成的都江堰和成都“二江”,是一个有机的水利体系。它不仅使当时的“成都小平原和临邛、南安这一小小的三角地带”成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地区,其人口密度几乎占巴蜀户口的三分之二;而且就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发挥着防洪、水运、灌溉等综合的功能和作用。作为蜀文化精神象征之一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经久不衰,至今仍是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观。秦汉以来治水、农业传统精神的复兴,为蜀文化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华阳国志》曰:“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古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从此,蜀地成为全国闻名的富庶之区,并享有天府的美誉。东汉初年,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首都长安郊野的情况说:“源泉灌注,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为近蜀。”李善《昭明文选》注曰:“言境富饶,与蜀相类,故号近蜀焉。”这里说得很明白,蜀地的农业文化发展程度超过了关中,原来富庶的关中,这里反而向蜀看齐,只配号为“近蜀”,“与蜀相类”而已。可见,这时的蜀,已与富饶相等同。 成都是蜀王居住之地,自开明王朝起,即成为蜀国的都城,是古代蜀文化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荟萃着蜀文化的精华,是蜀文化精神的物化象征。秦并巴蜀后,分置巴、蜀两郡,成都仍是蜀郡的首府。汉时从蜀郡分置广汉、犍为郡,号为“三蜀”,成都仍是三蜀的中心城市。由于秦汉以来,成都平原取得了“天府”和“陆海”的美称,为成都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都的城市文化得以迅猛发展,其代表性文化成就有二:一是成都城市结构和布局的古典定型化。一种引起中原城市布局,结合成都地形走势而修建的略成龟形的城墙,被定型下来。成都的秦城、汉城,有“重城”、“层城”之说,即由大城连着小城组成。加之城内街道呈方块状布局,河水沟渠纵横,江多桥众。这样的城市格局和景观,既取法秦都咸阳,又独具特色,以致成为古代城市布局文化的一种独特的类型,而被一些城市所效法。二是有地方特色的手工技艺闻名于海内外。成都城内不仅设有专门官府工匠聚居的“锦官城”,而且织机遍于民间人户。由成都城内生产的蜀布、蜀薄(粗布)、蜀穗(细布)、蜀“织成”锦(宫廷用品)、蜀缎等,以锦水濯漂,鲜润细腻,名扬天下。此外,还有以“金错蜀杯”、“蜀汉扣器”为代表的漆器工艺品,远销于长沙、江陵、朝鲜和蒙古。至于以蜀布、邛竹杖为代表的南方海外商品的先驱,也是以成都为大本营传播出去的。以上这些文化成就,给汉晋时期的文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中有人采用当时最为流行的、以华丽辞章著称的文学形式――汉赋,对当时成都的富庶与繁盛的面貌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如西汉末年蜀人扬雄首先以《蜀都赋》以赞之,称其“虽兼诸夏之富有,犹未若兹都之无量也。”这一评价,既是对蜀文化生气勃勃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当时成都的时代形象的最好概括。此后,“蜀都”这一历史赋予的光辉的文化形象,便成为成都这座全国历史文化>>
最能体现巴蜀文明的金沙文物是什么 太阳神鸟金饰
整器呈圆形,器身极薄。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一圆圈,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图案围绕在内层图案周围,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鸟头、爪较大,颈、腿长且粗,身体较小,翅膀短小,啄微下钩,短尾下垂,爪有三趾。四只鸟首足前后相接,朝同一方向飞行,与内层漩涡旋转方向相反。
“太阳神鸟”金箔的含金量高达942%,是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它是先用自然砂金热锻成形,然后经过反复锤揲,最后根据相应纹饰的模具进行刻划和切割。由于加工工具不十分锋利,在“太阳神鸟”金箔图案的四周留下了反复刻划的痕迹。
此器构图凝练,是古蜀人丰富的哲学思想、宗教思想,非凡的艺术创造力与想象力和精湛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也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2005年8月16日,“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泸州的酒文化? 泸州酒文化 百科内容来自于:
综合介绍
麒麟温酒器―泸州酒文化标志泸州酒业,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发展在新中国,与源远流长巴蜀酒文化一脉相传。泸州老窖与郎酒,是酒城泸州的两大白酒奇葩!泸州是国内惟一拥有两大知名白酒品牌的城市,泸州因酒而著名,酒因泸州而发展。
什么是汉水文化? 汉江是汉朝的发祥地。“大汉民族”、“汉文化”、“汉学”、“汉语”这些名称,都是因有了汉朝才定型的,而汉朝得名于汉江,发祥于汉中。刘邦登上皇帝宝座,便以其发迹之地来命名这个新建立的王朝。
如今的汉江仍是中国大陆的一条未被污染的河流,她清洁的水流可以让人直接饮用,她躲在陕西、四川、河南、湖北这些人口密集省份的夹缝里,维系着中国内陆仅存的“田园”,作为中国重要的粮油基地、茶叶产地和水源地而存在。
然而,汉江如今已是一条断断续续的河流,一个个电站水坝将她的脉络生生截断;虽然她的交通使命已经终结,但她还在主宰着所流经的各个城市的生活。作为南水北调的主水源,汉江将让北京人在2008年喝上自己清甜的乳汁
楚人以汉江上游丹阳为起点,取威定霸于春秋战国,开疆拓土,先后统一了50多个小国,全盛时领域北至黄河、东至海滨、西至云南、南至湖南。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建功立业,而且确立了其文化的历史地位,为同时代的中原许厂区域文化所不及,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具奇秀,无与伦比。
汉江下游江陵一带有20代楚王建都。楚纪南故城,为当时南方第一大都会,被誉为“南国之壁”,千丈之城、万家之邑,楚国在此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人口500万众,一座城就占东周列国总人口1/6。城周宫殿等建筑145座,古陵墓2800多座。
当时在汉江流域及周边,有了最先进的采矿冶炼技术。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向世界昭示了楚人采矿冶炼技术上的惊人成就。“失腊法”等铸造工艺至今在高科技领域还有应用价值。在春秋战国时期,楚人最早掌握冶铁技术和使用铁器,迄今可考的世界第一炉生铁锻炼是楚人,而且当时楚人的金币、银币――郢爰陈爰迄今出土最多,黄金最早被引入流通领域执行了货币职能。楚境出土保存完好的绣、锦、罗、纱、绢、绦等图案千姿百态,色彩如新,品种数量最多,漆器数量之大,工艺之精亦超越各国。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楚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产生了商品交易场所,称为“市”。春秋时期,楚国就有专门管理市场的官职,称为“市令”。当时三个商业和经济中心――鄂城、鄢城、纪郢,地处汉江之溪,辐射全国各地。
楚人还有独具风格的精神文化。楚辞文学是楚文化的最高结晶,最正宗产品,是中国第一流文化的第一等创作。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就在他作品中,创造了一种由神话传说、巫术礼仪、原始歌舞三位一体而组成的缤纷文学世界,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位。
楚国的天文历法也十分完备,有我国二十八星宿、星座全部名称的最早记载。
楚国更是音乐舞蹈之邦、绘画艺术之国。宫廷雅乐《阳春白雪》最早普及到市民中,著名琴师、乐音家瓠巴、伯牙、钟子期、钟仪等大都出在楚国。绘画艺术中,楚墓出土的两幅帛画堪称稀世绘画珍品。漆画“金秋郊游图”,组画中26个人物的尊卑等级从服饰举止情态上栩栩如生,是旷古罕有的彩画。
楚人的哲学以道家为主流。楚人先祖鬻熊是楚哲学的开山人物,著有《鬻子》。其后,道家学派的形成是以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的出现为标志。
总之,中国古代文化就是以夏民族为核心所创造的中原文化,和以楚民族为核心所创造的汉江、长江流域的文化汇合而成的。楚文化的浪漫奇丽色彩与中原文化朴实的理性之光,交融汇合成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
汉江、长江流域的荆楚文化极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在缔造和发展统一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伟大作用,为人类的进步贡献了力量。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
川航公司标志是什么。具体点的描述 川航的航徽是一只在江面上奋力翱翔的江鸥,即寓意着公司的起源与愿景,又潜含着公司不平凡的历程。把川航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十分形象的比喻划分为“起飞、展翅、奋飞、腾飞、竞飞、翱翔”六个阶段。
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成都巴蜀茶文化的历史,一起来看看。
成都巴蜀茶文化的历史
巴蜀产茶历史悠久,并且在先秦时期就以地方特产的名义将茶作为贡品。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茶的饮用习俗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古巴蜀一带,明末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自秦人取蜀后,始知有茗饮之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把俘虏迁到巴蜀,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传播到巴蜀一带,巴蜀的茶和饮茶的文化也向中原传播。茶有不同的名称,并且大多数来源于古巴蜀地区的方言,唐玄宗时官修《开元文字音义》,“茶”才正式定名。
西汉时期王褒的《僮约》可以印证当时饮茶活动在巴蜀一带非常盛行。王褒,汉宣帝时为谏议大夫,公元前59年,他从成都一个寡妇那里买下家奴便了。《僮约》规定家奴便了应做的劳役,其中就包括“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由此可见,汉代四川一带不仅已开始饮茶,而且出现了“武阳”一类买卖茶叶的市场。当时,成都不但已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来看,很可能也已成为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制作的重要中心。
汉魏以后,巴蜀的茶业进一步发展,种茶和饮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西晋张载的《成都楼》诗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名句,说明茶在当时的地位,已居所有饮料之冠,而且茶的声誉也越来越大,饮茶之风向全国各地蔓延。
成都巴蜀茶文化的起源
早在秦汉以前,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来这些部族不断北移或东徙,西北才成为华夏政治中心。
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2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为契灭,契建立先商世代。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也不难看出,氏族社会“三苗氏”生息之地,产茶历代不衰,如南北朝时,《刘琨购茶书》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陆);《桐君录》中提到酉阳(今湖北黄风东)、巴东(四川奉节);《荆州土地记》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产茶叶。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崃等地盛产茶。陆羽《茶经》中提茶叶品质不详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应发生我国中原。即使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所以说巴蜀人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
蒙蒙巴蜀雨·重庆之旅·二酉洞·千古扬名藏书洞
酉阳县地处武陵山下,界临川、黔、鄂、湘四省,古代为酉阳土知州统治中心。境内因岩溶地貌发育,多奇洞异泉。其中尤以二酉洞、大酉洞著称。
二酉洞位于城南翠屏山麓,洞狭长,深不可测,宽处似厅堂。钟乳挂壁,姿态万千。壁间多题刻,字迹可辨。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咸阳有两个老儒生,眼见经书古籍行将灭绝,偷偷将家存一千多卷竹简藏于此洞。据《涪陵县志》载:二儒生藏匿洞中,一个操练武功,一个化水炼丹,死守着书籍。汉初,二人将书简带去京城,满朝文武无不感动,纷纷以千金争购。有人作诗:“赤帝西来天地清,遗经争购千金轻。”以后历代官府、文人墨客都把“二酉藏书洞”列为一大圣迹。明代王阳明曾带一批书生秀才至此顶礼膜拜。清光绪年间,朝廷还下旨,在此为二酉洞树碑立传。到此朝拜的书生、秀才络绎不绝。一说,清光绪年间,穷书生何文华常在此洞内读书,与州官之爱女李月娟邂逅相爱。州官百般阻挠,月娟便效仿卓文君,与何文华私奔,行前将诗稿书籍藏于洞中。
大酉洞在县城北郊。洞口2尺见方,有罗升梧手书“太古藏书”横额。洞内高宽皆20余丈,壁上多篆刻。有四季不竭的溪水自洞内流出。沿堰前行,豁然别有天地。溪畔每至春季,无数桃花盛开,宛如世外桃源。明代曾有人题刻石壁云“洞前流水渺漫漫,洞里桃花渐渐残;曼倩不来渔父去,道人闲倚石阑干”。许多人认为,这里当为晋代文学家陶渊明《桃花源记》原型。实际上,汉高祖时改秦黔中郡为武陵郡,并始置酉阳县。县境所属为今四川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四县及湖南龙山、永顺等地。这些地方多山、多水、多溶洞、多桃树,地僻易匿。陶渊明弃官后又曾到过这一带。故《四川通志》说:“渔郎所问之津,安知不在于此”只不过晋代以后,这里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宋、明时,又世为土司地,“名儒硕彦,游迹罕至,故文献无征,不能正名为桃花源”(《四川通志》)。
巴蜀文化标志
本文2023-10-07 01:33:0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5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