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鼓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水鼓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水鼓的症状 5 水鼓的病因病机 6 水鼓的辨证治疗 61 寒湿困脾/寒湿凝滞 611 寒湿困脾型鼓胀的症状 612 证候分析 613 治法 614 寒湿困脾型鼓胀的方药治疗 615 寒湿困脾型鼓胀的饮食疗法 6151 推荐食材 6152 推荐食疗方 62 湿热蕴结/水热蕴结 621 湿热蕴结型鼓胀的症状 622 证候分析 623 治法 624 湿热蕴结型鼓胀的方药治疗 625 湿热蕴结型鼓胀的饮食疗法 6251 推荐食材 6252 推荐食疗方 63 脾肾阳虚 631 脾肾阳虚型臌胀的症状 632 证候分析 633 治法 634 脾肾阳虚型臌胀的方药治疗 635 脾肾阳虚型臌胀的饮食疗法 6351 推荐食材 6352 推荐食疗方 64 肝肾阴虚 641 肝肾阴虚型鼓胀的症状 642 证候分析 643 治法 644 肝肾阴虚型鼓胀的方药治疗 645 肝肾阴虚型鼓胀的饮食疗法 6451 推荐食材 6452 推荐食疗方 65 脾虚湿困 651 症状 652 证候分析 7 水鼓的方药治疗 8 水鼓的针灸治疗 9 关于臌胀 10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水鼓的方剂 2 治疗水鼓的穴位 3 治疗水鼓的中成药 4 水鼓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水鼓 1 拼音

shuǐ gǔ

2 英文参考

hydraulic distent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ascite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水鼓为病证名[1]。又称水臌(water tympanites[2])。为鼓胀之一[1]。是指肝脾受伤,水气内停,以腹满胀大为主要表现的臌胀病[3]。

《景岳全书·杂证谟》:“少年嗜酒无节,多成水鼓……盖酒性本湿,壮者气行则已,酒即血也;怯者著而成病,酒即水也。不惟酒为水,而血气既衰,亦皆随酒而悉为水矣。所以凡治水鼓者,必当以血气为主,而养阴利湿,是诚善矣。”

《辨证录·臌胀门》:“人有水肿既久,遍身手足俱胀,面目亦浮,口不渴而皮毛出水,手按其肤如泥,此真水鼓也。”

水鼓可见于西医的肝硬变腹水,肾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出现腹水者[1]。

4 水鼓的症状

患者腹部胀大,按之凹陷,或伴遍身浮肿[4]。

5 水鼓的病因病机

水鼓由水湿内停所致[4]。

水鼓多因饮酒过量,损伤脾胃,水湿停聚而致[1]。

6 水鼓的辨证治疗 61 寒湿困脾/寒湿凝滞

臌胀·寒湿凝滞证(tympanites with syndrome of stagnation and congelation of colddamp[2])是指寒湿凝聚,水湿内停,以腹大坚满,按之如囊裹水,胸腹胀满,得热稍舒,身重头重,畏寒肢肿,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苔白腻而滑,脉濡缓或弦迟等为常见症的臌胀证候[3]。

611 寒湿困脾型鼓胀的症状

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稍舒,精神困倦,身重头重,怯寒懒动,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而滑,脉濡缓或弦迟[5][3][6]。

612 证候分析

湿邪困遏,脾阳不振,寒水内停:由于脾阳不振,寒湿停聚,水蓄不行,故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寒水相搏,中阳不运,故脘腹痞胀,得热稍舒。脾为湿困,阳气失于舒展,故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寒湿困脾,兼伤肾阳,水液不行,故小便少,大便溏,下肢浮肿。苔白腻,脉缓均是湿胜阳微之候。[5][6]

613 治法

温中健脾,行气利水[5][6]。

614 寒湿困脾型鼓胀的方药治疗

实脾饮[备注]实脾饮(《严氏济生方》):附子、干姜、白术、甘草、厚朴、木香、草果、槟榔、木瓜、生姜、大枣、茯苓为主方。本方振奋脾阳,温运水湿。方中白术、附子、干姜、甘草振奋脾阳,温化水湿;木瓜、大腹皮、茯苓以行气利水;厚朴、木香、草果、大枣以理气健脾燥湿。如水湿过重,可加肉桂、猪苓、泽泻以助膀胱之气化而利小便;如气虚息短者,可酌加黄芪、党参以补肺脾之气;如胁腹痛胀,可加郁金、青皮、砂仁等以理气宽中。[5]

615 寒湿困脾型鼓胀的饮食疗法 6151 推荐食材

白术、苍术、干姜、白胡椒、草豆蔻、草果、陈皮、茯苓、砂仁、泽泻等[6]。

6152 推荐食疗方

[6]

1.干姜粥(《寿世青编》):干姜、高良姜各3g,粳米50~100g。水煎干姜、高良姜,取汁去渣,加入粳米同煮成粥,乘温热服。

2.白胡椒炖猪肚(《饮食疗法》):白胡椒10g,猪肚1具。将猪肚反复用水冲洗净,白胡椒打碎,放入猪肚内,并留少许水分。然后把猪肚头尾用线扎紧,慢火煲1小时以上(至猪肚酥软),捞出猪肚,切条装盘,调味佐餐。

3.豆蔻乌骨鸡(《本草纲目》):乌骨母鸡1只(1000g以上),草豆蔻30g,草果2枚。乌骨母鸡宰杀后,去杂毛及肠杂,洗净。将豆蔻、草果烧存性,放人鸡腹内扎定,煮熟,空腹食之。

62 湿热蕴结/水热蕴结

臌胀·水热蕴结证(tympanites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waterheat[2])是指水湿内停,与热互结,以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臌胀证候[3]。

621 湿热蕴结型鼓胀的症状

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5][3][6]。

622 证候分析

湿热壅盛,蕴结中焦,浊水内停:由于湿热互结,浊水停聚,故腹大坚满,脘腹撑急。湿热上蒸,浊水内停,故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湿热阻于肠胃,故大便秘结或溏垢。湿热下注,气化不利,故小便赤涩。如湿热熏蒸肌肤,则面目皮肤发黄。舌红,苔黄腻灰黑,脉弦数,均为湿热壅盛,病在肝脾之象。[5][6]

623 治法

清热利湿,攻下逐水[5][6]。

624 湿热蕴结型鼓胀的方药治疗

清热利湿,宜用中满分消丸[备注]中满分消丸(《兰室秘藏》):厚朴、枳实、黄连、黄芩、知母、半夏、陈皮、茯苓、猪苓、泽泻、砂仁、干姜、姜黄、人参、白术、炙甘草合茵陈蒿汤[备注]茵陈蒿汤(《伤寒论》):茵陈蒿、山栀、大黄加减。攻下逐水可暂用舟车丸[备注]舟车丸(《景岳全书》引刘河间方):甘遂、芫花、大戟、大黄、黑丑、木香、青皮、陈皮、轻粉、槟榔,得泄下即止。中满分消丸用黄芩、黄连、知母等以清热化湿;厚朴、枳壳、半夏、陈皮等以理气燥湿;茯苓、猪苓、泽泻等以淡渗利湿。如热重发黄者,可去人参、干姜、或改用茵陈蒿汤加味以清利湿热;如小便赤涩不利者,可加陈胡芦、滑石、蟋蟀粉(另吞服)以行水利窍。[5]

若病势突变,骤然大量吐血、下血,系热迫血溢,症情危急,可用犀角地黄汤[备注]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犀角、生地黄、丹皮、芍药加参三七、仙鹤草、地榆炭等以清热凉血,活血止血。[5]

本证又有湿热蒙闭心包,神识昏迷者,亦属危候。如昏迷前烦躁失眠,狂叫不安,逐渐转入昏迷者,证属热入心包,可用安宫牛黄丸[备注]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牛黄、郁金、犀角、黄连、朱砂、冰片、珍珠、山栀、雄黄、黄芩、麝香、金箔衣或至宝丹[备注]至宝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朱砂、麝香、安息香、金银箔、犀角、牛黄、琥珀、雄黄、玳瑁、龙脑以清热凉开透窍。如昏迷前静卧嗜睡,语无伦次,转入昏迷者,证属痰湿蒙闭心包,可用苏合香丸[备注]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白术、青木香、犀角、香附、朱砂、诃子、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荜拨、苏合香油、熏陆香、冰片以芳香温开透窍。本证日久或误治可出现气滞血瘀或湿从寒化,可参照有关病证治疗。[5]

625 湿热蕴结型鼓胀的饮食疗法 6251 推荐食材

黄花菜、冬瓜、山栀、苍术、厚朴、砂仁、泽泻、车前子等[6]。

6252 推荐食疗方

[6]

1.冬瓜粥(《粥谱》):冬瓜(带皮)100g,粳米100g,嫩姜丝、葱、盐、味精、香油各适量。冬瓜洗净后,削下冬瓜皮(勿丢),把剩下的切成块。粳米洗净放入锅内,加入水适量煮粥。米粥半熟时,将冬瓜、冬瓜皮放入锅,再加适量水,继续煮至瓜熟米烂汤稠为度,捞出冬瓜皮不食,入适量姜、葱、盐、味精、香油调味即成。趁温热服,随量食用。

2.茅根赤豆粥(《肘后备急方》):鲜茅根200g(或干茅根50g),赤小豆50g,粳米100g。将鲜茅根洗净,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捞去药渣,将除净杂质的赤小豆用水洗净,放在锅中,加水煮至六七成熟,再将淘净的大米倒入一起继续煮粥。分顿一日内食用。

3.黄花菜鲤鱼汤:鲤鱼1条(250g左右),干品黄花菜20g,生姜1片,盐、味精、料酒、食用油各适量。将黄花菜、生姜洗净,鲤鱼留鳞去内脏,洗净。起油锅,煎鲤鱼,入清水适量,放入黄花菜、生姜、料酒各少许。先武火煮沸,改文火炖熟,调入盐、味精即可。随量食用或佐餐。每周可服食3次。

63 脾肾阳虚

臌胀·脾肾阳虚证(tympanites with syndrome of yang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kidney[2])是指脾肾阳虚,虚寒内生,以腹部胀满,入暮较甚,脘闷纳呆,畏寒肢冷,面色晄白,腰酸,腹部冷痛,久泻久痢,或完谷不化,或浮肿尿少,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臌胀证候[3]。

631 脾肾阳虚型臌胀的症状

腹大胀满不舒,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呈㿠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或下肢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质胖,边有齿痕,淡紫,苔白滑,脉沉弦无力[5][3][6]。

632 证候分析

脾肾阳虚,不能温运,水湿内聚:脾肾阳气不运,水寒之气不行,故腹胀大不舒,入暮尤甚。脾阳虚不能运化水谷,故脘闷纳呆。阳气不能敷布于内外,故神倦怯寒肢冷。若水湿下注,则下肢浮肿。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行,故小便短少。面色苍黄或㿠白,均为脾肾阳虚的表现。舌体胖淡紫,脉沉弦无力,均为脾肾阳虚,内有瘀血之象。[5]

633 治法

臌胀·脾肾阳虚证治宜温补脾肾,化气行水[5][6]。

634 脾肾阳虚型臌胀的方药治疗

臌胀·脾肾阳虚证可用附子理中丸[备注]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炮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合五苓散[备注]五苓散(《伤寒论》):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严氏济生方》肾气丸[备注]《严氏济生方》肾气丸(《严氏济生方》):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炮附子、桂枝、牛膝、车前子等方治疗。偏于脾阳虚的,用于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以温中扶阳,化气行水;如偏于肾阳虚的,用《严氏济生方》肾气丸以温肾化气行水,或与附子理中丸交替服用。[5]

635 脾肾阳虚型臌胀的饮食疗法 6351 推荐食材

臌胀·脾肾阳虚证患者建议食用干姜、鹿角片、茯苓、泽泻、车前子、黄芪、山药、薏苡仁、扁豆、肉桂等[6]。

6352 推荐食疗方

[6]

1.牛筋黑豆粥:牛筋100~150g(干品需温置于保温器中,冲人开水泡4小时左右至完全发起),黑豆100g,葱花、胡荽、姜丝、盐、味精、鸡精等各少许。先将黑豆用冷水提前浸泡一个晚上,将牛筋切成小块,与黑豆同入锅共煮。武火煮至其开锅沸腾,待粥开锅沸腾后转至文火慢煮至其黏稠,适量放入盐、味精、鸡精等调味品;最后把葱花、胡荽、姜丝也一起放人,加入少许香油,起锅即可食用。

2.麻辣羊肉炒葱头(《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瘦羊肉200g,葱头100g,生姜10g,素油50g,川椒、辣椒各适量,精盐、味精、黄酒、醋各少许。先将羊肉洗净,切成肉丝;生姜洗净,刮去皮,切成姜丝;葱头洗净,切片。将炒锅置火上,放入素油烧热,投入适量川椒、辣椒,炒焦后捞出;再在炒锅中放入羊肉丝、姜丝、葱头煸炒,加入精盐、味精、黄酒、醋等调味,熟透后收汁,出锅即成。佐餐食用。

3.青虾炒黄瓜:青虾400g,黄瓜25g,葱1棵,盐少许,蛋清、藕粉、油各适量。黄瓜切成短块,葱切段,将蛋清、藕粉加入青虾,充分混合,在热油中将虾仁炒至鲜红为度,黄瓜、葱另炒至变青时,加入鸡汤及调味品,并加入虾子、藕粉勾芡即成。趁热食用。

64 肝肾阴虚

臌胀·肝肾阴虚证(tympanites with syndrome of yin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2])是指肝肾阴虚,虚热内扰,以腹大坚满,甚则青筋暴露,形体消瘦,面色黧黑,唇紫口燥,晕眩耳鸣,五心烦热,低热颧红,齿鼻有时衄血,小便短赤,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臌胀证候[3]。

臌胀·阴虚水停证(tympanites with syndrome of water retention due to yin deficiency[2])是指 亏虚,水湿内停,以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臌胀证候[3]。

641 肝肾阴虚型鼓胀的症状

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形体消瘦,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晕眩耳鸣,五心烦热,失眠,牙宣出血,鼻时衄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数[5][3][6]。

642 证候分析

肝肾阴虚,津液失布,水湿内停:肝肾阴虚,津液不能输布,水液停聚中焦,血瘀不行,故腹胀大,甚者青筋暴露,小便短少,面色晦滞。心烦,失眠,衄血,均为阴虚内热,热伤阳络之象。阴虚津液不能上承,故口燥。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亦是肝肾阴血亏损之象。[5]

643 治法

滋养肝肾,凉血化瘀[5]。

滋肾柔肝,养阴利水[6]。

644 肝肾阴虚型鼓胀的方药治疗

六味地黄丸[备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诳直诀》):熟地黄、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山茱萸或一贯煎[备注]一贯煎(《柳洲医话》):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合膈下逐瘀汤[备注]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药、乌药、延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加减。六味地黄丸重在滋养肝肾。一贯煎养阴柔肝。膈下逐瘀汤重点在于活血化瘀。[5]

如内热口干,舌绛少津,加玄参、石斛、麦冬以清热生津;如腹胀甚,加莱菔子、大腹皮以行气消胀;如兼有潮热、烦躁、失眠,加银柴胡、地骨皮、炒栀子、夜交藤;如小便少,加猪苓、滑石、白茅根,或少加肉桂心以反佐之,以化气行水;如齿鼻衄血,加仙鹤草、鲜茅根之类以凉血止血;如阴虚阳浮,症见耳鸣,面赤颧红,加龟版、鳖甲、牡蛎等以滋阴潜阳。[5]

645 肝肾阴虚型鼓胀的饮食疗法 6451 推荐食材

白芍、黑豆、罗布麻、芦根、枸杞子、黄花菜、泽泻、益母草等[6]。

6452 推荐食疗方

[6]

1.黑豆鲤鱼汤(《食物与治病》):黑豆60g,鲜鲤鱼500g。将鲤鱼洗净,黑豆淘洗干净浸泡一宿,加清水700mL,武火煮二物沸后,文火煮至黑豆烂。饮汤食肉,每日2次。

2.枸杞银耳羹:枸杞子15g,银耳10g,生麦芽10g。银耳洗净,与枸杞子、麦芽共煮成羹。佐餐食用。

3.黄花猪蹄汤:猪蹄1只,通草10g,黄花菜(干品)10g。猪蹄刮洗干净,放入沸水锅内烫5分钟,捞出;黄花菜洗净备用。猪蹄、通草、黄花菜放入陶锅内,加入清水,旺火烧开后,转用文火炖至猪蹄烂熟,捞起通草、黄花菜,加入调料即成。

65 脾虚湿困

臌胀·脾虚湿困证(tympanites with syndrome of damp retention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2])是指脾虚失运,水湿内停,以腹部胀满,肠鸣便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四肢无力,少气懒言,舌淡胖有齿痕,苔薄腻,脉沉弱等为常见症的臌胀证候[3]。

651 症状

腹部胀满,肠鸣便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四肢无力,少气懒言,舌淡胖有齿痕,苔薄腻,脉沉弱[3]。

652 证候分析

脾虚失运,水湿内停[3]。

7 水鼓的方药治疗

宜用决水汤或用决流汤逐水,续用五苓散、六君子汤等方调理[1]。忌食盐[1]。

8 水鼓的针灸治疗

水鼓取水分(灸)、脾俞、肾俞、水泉、公孙等穴为主[4]。便溏加上巨虚、天枢;畏寒加灸命门、关元[4]。

9 关于臌胀

臌胀为病证名[7]。即鼓胀。见《黄帝内经灵枢·水胀》。又称单腹胀(《景岳全书·杂证谟》)、蜘蛛胀(《类证治裁》)、蜘蛛蛊(《医学入门》卷五)、血鼓(《石室秘录·内伤门》)、蛊胀(《古今医鉴·胀满》)、气胀(《医碥》卷三)[4]。是指由水、气、瘀血、寄生虫等所致,以腹部膨胀如鼓,腹皮青筋显露,肤色苍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鼓胀是以腹部膨胀如鼓而命名[5]。《黄帝内经灵枢·水胀》篇载:“鼓胀何如?歧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鼓胀由情志郁结,饮食不节,嗜酒过度,或虫积日久,肝脾受损,日久伤肾,终致气滞血瘀,水湿不行所致[8][4]。亦有由症瘕、积块发展而成[8]。治宜健脾渗湿、化瘀通络、理气逐水、益肾养肝等法[8]。

西医的的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血吸虫病、营养不良及腹腔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后期,多属鼓胀范畴,可参考鼓胀治疗[4]。

臌胀现常分为肝脾血瘀证、阴虚水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气滞湿阻证、寒湿凝滞证、水热蕴结证、正虚邪恋证、脾虚湿困证等辨治,详见鼓胀条。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0

将茵陈洗净晒干后,用塑料袋密封保存,密封储藏在阴凉干燥环境中,避免光照,避免生虫子。

1、别名和来源:

绵茵陈、茵陈蒿、白蒿、松毛艾。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  

2、产地:

生于山坡、路边。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陕西、河北、山西等省。商品通称绵茵陈,陕西产者称西茵陈,质量最佳。   

3、性状鉴别:

茵陈幼苗多为蜷缩团状,全株密被白毛、灰绿色;叶多裂成丝状,绵软如茸;气微香、味微苦。

幼苗均卷缩成团状,灰白色、灰绿色或灰**(贮藏日久)。全体密被灰白色或灰**绢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cm,直径1~5mm,除去表面绢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

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2~3回羽状深裂或掌状裂,叶片长1~3cm,宽约1cm,小裂片呈卵形、倒卵形或倒披针形、线形,先端锐尖。气清香,味微甘。以质嫩、绵软、色灰白、香气浓者为佳。  

4、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5、性能特点:

本品苦泄寒清,能清利肝胆湿热而利胆退黄。  

6、功效主治:

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等  

7、用法用量:

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8、注意事项:

茵陈用量过大可引起头晕,恶心,腹泻,上腹部不适,急性肝胆损伤,亦有心律不齐的报导但是治疗剂量的茵陈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损伤。

 

1、中药民间故事:

传说华佗给一黄痨(黄疸)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

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

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2、药理:

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药理学研究有利胆,保护肝功能,解热,抗炎,降血脂,降压,扩冠等作用,当然,这只是西医学提取茵陈成分做出来的研究,临床应用上效果如何不好判定。陈素毒性为中枢抑制,表现为思睡,流涎等。

茵陈用量过大可引起头晕,恶心,腹泻,上腹部不适,急性肝胆损伤,亦有心律不齐的报导但是治疗剂量的茵陈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损伤。

茵陈有显著的保肝作用,对甲,乙型肝炎,黄疸型肝炎,有显著的疗效。有利胆,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排出的作用能增加心脏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并有降血压,降血脂,抗凝血,利尿解热平喘,驱除蛔虫及抑制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与细菌的作用。

3、中药妙用:

(1)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300克,栀子十四枚(擘),大黄100克(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伤寒论》茵陈蒿汤)

(2) 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100克,附子一个作八片,干姜(炮)75克。甘草(炙)50克。上为粗末。分作四贴,水煎服。(《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3)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藓皮各50克。上二味粗捣筛。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茵陈汤。

(4)治一切胆囊感染:茵陈30克 蒲公英12克 忍冬藤12克 川军10克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5)治热病发斑:茵陈100克 川大黄(锉碎微炒)、玄参各50克 栀子仁05克 生甘草25克捣筛为散每服20克 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 去滓不计时候服(《圣惠方》茵陈散)

(6) 治疬疡:茵陈蒿两握 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 (先)以皂荚汤洗疬疡上令伤然后以汤洗之 汤冷更温洗可作三四度洗 隔日作佳不然恐痛难忍(《外台》引《崔氏方》)

为菊科植物滨蒿 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或茵陈蒿 A capillarie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于陕西、山西、安徽等地。春季幼苗高6~10㎝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茵陈蒿”。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生用。

药性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利湿退黄,解毒疗疮。

应用

1.黄疸。本品苦泄下降,性寒清热,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为治黄疸之要药。若身目发黄,小便短赤之阳黄证,常与栀子、黄柏、大黄同用,如茵陈蒿汤(《伤寒论》);若黄疸湿重于热者,可与茯苓、猪苓同用,如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若脾胃寒湿郁滞,阳气不得宣运之阴黄,多与附子、干姜等配用,如茵陈四逆汤(《卫生宝鉴·补遗》)。

2.湿疮瘙痒。本品苦微寒,有解毒疗疮之功,故可用于湿热内蕴之风瘙隐疹,湿疮瘙痒,可单味煎汤外洗,也可与黄柏、苦参、地肤子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使用注意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2.《名医别录》:“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痛,去伏瘕。”

3.《医学入门》:“消遍身疮疥。”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茵陈含挥发油,油中有β-蒎烯、茵陈二炔烃,茵陈炔酮等多种成分。全草还含香豆素、黄酮、有机酸、呋喃类等成分。

2.药理作用:茵陈有显著利胆作用,并有解热、保肝、抗肿瘤和降压作用。其煎剂对人型结核菌有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水煎剂对ECHD11病毒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 茵陈,煎汤内服或漱口,治疗口腔溃疡。疗效显著(中医杂志,1985,5:48)。用茵陈,煎汤代茶饮,治疗高脂血症,有良效(中医杂志,1980,1:39)。

排除方法

湿邪是现代人健康的克星,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只要湿邪少了,一切所谓的现代病都会远离我们,一切恶心、慢性的疾病也会失去存在的倚仗。如何对付湿邪,祛除湿邪呢?

1、赤小豆薏仁茶或粥

将赤小豆、薏米仁、芡实、马齿苋、淡竹叶、槐米、绿茶等七味食材进行调配,赤小豆、薏米仁都是祛湿消肿利尿的食材,芡实健脾固肾,马齿苋等主要针对湿气重引起的长痘、口干口苦进行调理。

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赤小豆,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赤小豆还有减肥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薏米祛湿虽好,但寒性太重,直接煮来吃,会伤脾。脾是负责运化湿气的,脾伤了,湿气更加的挥发不出。越想祛湿,反而越湿。脾与湿气是对“好友”,脾虚了,湿气会加重;湿气重,又会导致脾虚。所以要祛湿,需要同时健脾。这一点尤其重要。为什么有些人喝了红豆薏米粥,还是有湿气,很大地原因在于,本身湿气已经很重,伤及到脾了,或者说本身是脾虚湿盛,建议可以先将薏米炒到略微发黄,然后与红豆一起煮汤喝,可起到很好的健脾祛湿作用,而又不会增加寒气。

2、运动排汗平衡荷尔蒙祛湿

运动出汗是很好的去湿气;特别是夏天不要开空调、风扇,身体里面的汗一定要出来,否则你的湿气太重,到了冬天肯定会得病的。

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试试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任何“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3、把艾草(药店有卖的)点燃后在关元穴烤即可。

4、早上吃三片姜

5、适当午睡

6、戒烟戒酒

7、饮食清淡适量

肠胃系统负责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

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

8、避免潮湿环境

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下列事项:

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

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

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

蒿蒿菜的学名叫茵陈蒿别称茵陈蒿(本草衍义)因尘、因陈、茵陈、茵陈蒿、绵茵陈(神农本草经等),白茵陈(中药志),日本茵陈(俗称),家茵陈(湖北),绒蒿(广西),臭蒿、安吕草(江苏)为菊科、蒿属植物。

茵陈蒿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茵陈蒿的嫩苗。幼苗多卷曲成团状,灰绿色,全体密被白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cm,直径15~3mm;叶柔软皱缩,展平后叶片呈1~3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3cm,宽约1cm,小裂片线形、卵形或倒披针形,全缘。有特异的香气,味微苦。主产于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浙江、陕西、河北、山东等省。

扩展资料:

蒿菜又称同蒿、蓬蒿、菊花菜、塘蒿、蒿子杆、蒿子、桐花菜(在福建等地也叫鹅菜、义菜),拉丁文名为Chirstysanthemum coronarium L。菊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长形羽状分裂,花**或白色,与野菊花很像。瘦果棱,高二三尺,茎叶嫩时可食,亦可入药。在中国古代,茼蒿为宫廷佳肴,所以又叫皇帝菜。茼蒿有蒿之清气、菊之甘香。据中国古药书载:茼蒿性味甘、辛、平,无毒,有“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利肠胃"之功效。中国各地花园观赏栽培。山东、河北石家庄等地有野生。

参考资料:

-茵陈蒿

又是一年春来到,春发秋实,万物开始返绿回春。绵绵春雨中,蓄积了整整一个冬季能量的植物,在雨水的滋润下,充满着勃勃生机。在江南,无论是垂下万条丝绦的柳树还是摇曳枝头初绽的桃花,都已经开始宣告即将进入万物争春百花齐放的季节来了。

虽然,离清明还有20来天,但是南方特有的清明团之已经早已冒出了诱人的清香。江浙一带,大多数是用艾青(野艾)的嫩苗来制作清明团,但在一些地区除了用艾,还有用和艾非常相似的茵陈嫩苗来制作清明团。本期,药师带你认识一下这个茵陈。

中药一行里有一句顺口溜:“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了当柴烧”。茵陈,春季因陈根而生,故名因陈或茵陈,至夏其苗则变为蒿,蒿经冬不死,故亦称茵陈蒿。三月采摘的茵陈味略苦,但药效极佳,中药房中茵陈均是在这个季节采收,到了四月,茵陈慢慢长大就成了白蒿,这是食用的最佳时期。

早在东汉末年,华佗就已经发现,三月采摘的茵陈可以治疗"瘟黄病"(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到了四月以后,茵陈长大成蒿,有效成分锐减,药力也大大下降,再至五月,也就无法入药了。

茵陈,是菊科是一种多年生半灌木状草本植物,在中国分布也非常广泛,主要生长在低海拔地区河岸、海岸附近的湿润沙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区。植株有浓烈的香气,用其嫩叶制作的清明团,清香的叶汁渗进米粉,再加上芥菜和笋丝咸肉馅,的确是一道非常可口清香的 美食 点心。初春的茵陈基生叶密集着生,常成莲座状,叶两面均被棕**或灰**绢质柔毛,后期茎下部叶被毛脱落,叶片呈2至3回羽状全裂,裂片比艾叶要细长,待长大以后,植株中部以上的叶片几乎就是狭线型或细长型;待到夏秋季,开淡**的头状花序花。

茵陈入药在最早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就已记载,在中医临床上是一味使用频率非常之高的中药,为称为治疗黄疸之要药,基本上利胆退黄和治疗肝炎的处方中都会用到茵陈。历代医家医书均对该药有过深入的研究和详细记载,名医张仲景在其《伤寒论》中以茵陈为主药配伍而成的茵陈蒿汤更是中医学上治疗湿热黄疸的经典方剂。

茵陈,性味苦、辛,微寒。功效:清湿热,退黄疸。用于治疗: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作者:江南王药师

《汤头歌诀》是清代汪昂撰古代医方著作。共一卷。刊于1694年。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

歌诀: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除却半夏名亦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词解:四君子:古代称有地位,并具冲和之德的人为君子。本方参、术、苓、草四味药皆为补气常用之品,不燥不峻,其性平和,故名为四君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清朝康熙三十三年,有位叫汪昂的80岁老中医,整合古方编著了一本《汤头歌诀》,影响颇为广泛。本书选录名方320条,分为20类,用七言诗体编成歌诀,将每个汤剂的名称、用药、适应证、随证加减等都写入歌中,内容简明扼要,音韵工整,一时成为医界的美谈。

“汤头”是中药汤剂的俗称。在中国传统的中药方剂中,一副汤剂往往要由多味药材组成,制法繁琐,药材名称抽象枯燥,不便记忆和掌握;因此,古人便尝试着将一些传统的灵验药方,改成诗歌,使其具有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的特点。此举方便了人们的识记,受到广大学医者的欢迎。

-汤头歌诀

读音:huà tuó 华佗字元化,又名旉,汉未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是三国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华佗画像雕像集萃(20张)”。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创作名为“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青囊书》已佚。今亳州市有“华佗庵”等遗迹。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这考证很可疑。因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 华佗

[1]记载,也有说他寿至一百五六十岁仍保持着六十多岁的容貌,而且是鹤发童颜的记载。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华佗生活的时代,当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一位著名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里,写了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这就是当时社会景况的真实写照。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东汉末年在我国诞生了三位杰出的医学家,史称“建安三神医”。其中,董奉隐居庐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杏林佳话;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理法谨严,被后世誉为“医圣”;而华佗则深入民间,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 华佗

[2]江淮平原,在内、外、妇、儿各科的临证诊治中,曾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尤其以创麻沸散(临床麻醉药)、行剖腹术闻名于世。后世每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医家,足见其影响之深远。华佗是东汉杰出的医学家,《后汉书》和《三国志》均为他专门立传。 华氏家族本是一个望族,其后裔中有一支定居于谯县以北十余里处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华庄(今谯城区华佗镇)。至华佗时家族己衰微,但家族中对华佗寄托了很大的期望。从其名、字来看,名“佗”,乃负载之意,“元化”是化育之意。华佗自幼刻苦攻读,习诵《尚书》、《诗经》、《周易》、《礼记》、《春秋》等古籍,逐渐具有了较高的文化素养。 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当时我国医学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望、闻、问、切四诊原则和导引、针灸、药物等诊治手段已基本确立和广泛运用;而古代医家,如战国时的扁鹊,西汉的仓公,东汉的涪翁、程高等,所留下的不慕荣利富贵、终生以医济世的动人事迹,所有这些不仅为华佗精研医学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华佗画像雕像欣赏(19张)情操。 华佗精于医药的研究。《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但不能说,他的医学经验因此就完全湮没了。因为他许多有作为的学生,如以针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吴普本草》的吴普,著有《本草经》的李当之,把他的经验部分地继承了下来。至于现存的华佗《中藏经》,是宋人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当时尚残存的华佗著作的内容。

编辑本段故事传说

华佗小故事

关于 华佗

华佗的记载还有很多,如《三国志》:华佗曾在徐州地区漫游求学,通晓几种经书。他性情爽朗刚强,淡于功名利禄,曾先后拒绝太尉黄琬征召他出任做官和谢绝沛相陈珪举他当孝廉的请求,只愿作一个平凡的民间医生,以自己的医术来解除病人的痛苦。他乐于接近群众,足迹遍及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深得群众的信仰和爱戴。华佗懂得养生之道,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看上去还象壮年人一样。又精通医方药物,他治病时,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掌握着药物的分量、比例,用不着再称量,把药煮热,就让病人服饮,同时告诉服药的禁忌或注意事项,等到华佗一离开,病人也就好了。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不过烧灸七、八根艾条,病痛也就应手消除。如果需要针疗,也不过扎一两个穴位,下针时对病人说:“针刺感应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请告诉我。”当病人说“已经到了”,随即起针,病痛很快就痊愈了。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扎针吃药的疗效都不能奏效,应须剖开割除的,就饮服他配制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就如醉死一样,毫无知觉,于是就开刀切除患处,取出结积物。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割除肠子病变部分,洗净伤口和易感染部分,然后缝好腹部刀口,用药膏敷上,四五天后,病就好了,不再疼痛。开刀时,病人自己并不感到疼痛,一个月之内,伤口便愈合复原了。 在华佗多年的医疗实践中,他非常善于区分不同病情和脏腑病位,对症施治。一日,有军吏二人,俱身热头痛,症状相同,但华佗的处方,却大不一样,一用发汗药,一用泻下药,二人颇感奇怪,但服药后均告痊愈。原来华伦诊视后,已知一为表证,用发汗法可解;一为里热证,非泻下难于为治。 本段与后文不相符,后文中: 华佗治头痛身热要诀 表外实,下内实,忌 世治外实,多用表剂,表则外虚,风寒得入,而病加剧。世治内实,多用下剂,下则内虚,肠胃气促,而肢不畅。 华先生治府吏倪寻,头痛身热,则下之,以其外实也。治李延头痛身热,则汗之,以其内实也。盖得外实忌表、内实忌下之秘也。又按内实则湿火上冲,犹地气之郁,正待四散也。外实则积垢中留,犹山闲之水,正待下行也。其患头痛身热同,而治法异者,虽得之仙秘,实本天地之道也。余屡试之,果屡见效。(孙思邈注) 我不是医生,所以不清楚表证宜汗还是宜下,但此文前后矛盾,望管理人员能明查实据。 又有督邮顿某,就医后自觉病已痊愈,但华佗经切脉却告诫说:“君疾虽愈,但元气未复,当静养以待完全康复,切忌房事,不然,将有性命之虑。”其时,顿妻闻知夫病已经痊愈,便从百里外赶来看望。当夜,顿某未能慎戒房事,三日后果病发身亡。另一患者徐某,因病卧床,华佗前往探视,徐说:“自昨天请医针刺胃管后,便咳嗽不止,心烦而不得安卧。”华佗诊察后,说:“误矣,针刺未及胃管,误中肝脏,若日后饮食渐少,五日后恐不测。”后果如所言而亡。 某郡守患疑难症,百医无效,其子来请华佗,陈述病情,苦求救治。华佗来到病人居室,问讯中言语轻慢,态度狂傲,索酬甚巨,却不予治疗而去,还留书谩骂。郡守原已强忍再三,至此大怒,派人追杀,踪迹全无。愤怒之下,吐黑血数升,沉疴顿愈。原来这是华佗使用的一种心理疗法,利用喜、怒、优、思等情志活动调理机体,以愈其疾。 有一次,华佗在路上遇见一位患咽喉阻塞的病人,吃不下东西,正乘车去医治。病人呻吟着十分痛苦。华佗走上前去仔细诊视了病人,就对他说:“你向路旁卖饼人家要三两萍齑,加半碗酸醋,调好后吃下去病自然会好。”病人按他的话,吃了萍齑和醋,立即吐出一条像蛇那样的寄生虫,病也就真的好了。病人把虫挂在车边去找华佗道谢。华佗的孩子恰好在门前玩耍,一眼看见,就说:“那一定是我爸爸治好的病人。”那病人走进华佗家里,见墙上正挂着几十条同类的虫。华佗用这个民间单方,早已治好了不少病人。 关于华佗医术记载还有,他曾经替广陵太守陈登治病,当时陈登面色赤红心情烦躁,有下属说华佗在这个地方,后来他就命人去请华佗,为他诊治,华佗先请他准备了十几个脸盆,然后为他诊治结果陈登吐出了几十盆的红头的虫子,为他开了药,说陈登是吃鱼得的这个病,告诉他这个病三年后还会复发,到时候再向他要这种药,这个病就可以根治了,并且临走告诉了他(华佗家)的地址,那年陈登36岁,结果果然陈登三年后旧病复发,并派人依照地址寻找,可是华佗的药童告诉陈登的使者说华佗上山采药还没回来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回来,结果陈登39岁时就是因为这个病去世的,其实华佗的医术是很好的,只是那个广陵太守运气不好,没能等到他采药回来,这是华佗医治的所有病人的唯一的一个例外。(依据见《三国志·陈登传》) 在周泰受重伤时,华佗医好他,所以后来有人向曹操推荐华佗时就说:“江东医周泰者乎?” 无论内、外、妇、小儿各科的疾病,只见他用药不过数种,针灸不过数处,多随手而愈。华佗更善于区分不同病情和脏腑病位,对症施治,尤其特别擅长外科手术,他发明的“麻沸散”,更开创了世界麻醉药物的先例。使患者以酒服下、失去知觉,再剖开腹腔、割除溃疡,洗涤腐秽,用桑皮线缝合,涂上神膏,四五日除痛,一月间康复。欧美全身麻醉外科手术的记录始于十八世纪初,比华佗晚一千六百余年。《世界药学史》指出阿拉伯人使用麻药可能是由中国传去,因为“中国名医华佗最精此术”。 华佗本是士人,一身书生风骨。数度婉拒为官的荐举,宁愿手捏金箍铃,在疾苦的民间奔走。行医客旅中,起死回生无数。他看病不受症状表象所惑,他用药精简,深谙身心交互为用。他并不滥用药物。他重视预防保健,“治人于未病”,观察自然生态,教人调息生命和谐。但对于病入膏肓的患者,则不加针药,坦然相告。 华佗对民间治疗经验十分重视,常吸取后加以提炼,以治疗一些常见病。当时黄疸病流传较广,他花了三年时间对茵陈蒿的药效作了反复试验,决定用春三月的茵陈蒿嫩叶施治,救治了许多病人。民间因此而流传一首歌谣:“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世切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华佗还以温汤热敷,治疗蝎子螫痛,用青苔炼膏,治疗马蜂螫后的肿痛;用蒜亩大酢治虫病;用紫苏治食鱼蟹中毒;用白前治咳嗽;用黄精补虚劳。如此等等,既简便易行,又收效神速。 府中官吏倪寻、李延同时来就诊,都是头痛发烧,病痛的症状正相同。华佗却说:“倪寻应该把病邪泻下来,李延应当发汗驱病。”有人对这两种不同疗法提出疑问。华佗回答说:“倪寻是外实症,李延是内实症,所以治疗他们也应当用不同的方法。”说完,马上分别给两人服药,等第二天一早两人一同病好起来了。 华佗由于治学得法,医术迅速提高,名震远近。正当华佗热心在民间奉献自己的精湛医术时,崛起于中原动乱中的曹操,闻而相召。原来曹操早年得了一种头风病,中年以后,日益严重。每发,心乱目眩,头痛难忍。诸医施治,疗效甚微。华佗应召前来诊视后,在曹操胸椎部的鬲俞穴进针,片刻便脑清目明,疼痛立止。曹操十分高兴。但华佗却如实相告:“您的病,乃脑部痼疾,近期难于根除,须长期攻治,逐步缓解,以求延长寿命。”曹操听后,以为华佗故弄玄虚,因而心中不悦,只是未形于色。他不仅留华佗于府中,还允许他为百姓治病。

刮骨疗伤

千百年来,人们传说的华佗给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 三国初期的时候,有一次,关羽到樊城去攻打曹操,右臂被毒箭射中。后来,伤口渐渐肿大,十分疼痛,不能动弹。经有名医生多方诊治,始终无效。一天,关羽和他的部将正在发愁。忽然,部下前来报告,说医生华佗要进见。关羽说:"请进帐来!" 华佗进来后,关羽说:"您如果能把我的右臂治好,我是感谢不尽的。” 华佗说;"我正是为治您的病才来的。办法倒是有,只是怕您忍受不了疼痛。"关羽听后笑了笑说:"我是一个久经沙场、出生入死的军人,千军万马尚且不怕,疼痛有什么了不起!" 华伦说:"那就好了。您中的箭是乌头毒箭,现在毒已入骨。我准备在房梁上钉上一个铁环,把您的右臂伸进铁环中去,再把您的眼睛蒙上,然后给您动手术。"关羽说:"不用什么铁环,你就给我治吧!" 翌日,关羽设宴犒劳华佗。饮宴完毕,关羽一边和谋士对弈,一边袒胸伸出右臂。华佗抽出消过毒的尖刀,割开关羽的胳膊,骨头已变成青色。他用刀"咔喳咔喳"地将骨头上的箭毒刮净,而后缝合复原,敷上药,包扎好。手术时,关羽疼痛难忍;手术后,关羽站起来对华伦说:"现在我的右臂不疼了,您真是妙手回春啊!" 这是《三国演义》和湖北《襄阳府志》上记载、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根据事实虚构的故事。关羽虽然有刮骨疗伤,但是华佗早已在几年前死去。这个故事原本是颂扬关羽有毅力,能忍耐,同时也说明了华佗外科医术高明,博得人们的称赞和敬佩。他是我们外科医学的鼻祖。 《三国演义》原文 却说曹仁见关公落马,即引兵冲出城来;被关平一阵杀回,救关公归寨,拔出臂箭。原来箭头有药,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关平慌与众将商议曰:“父亲若损此臂,安能出敌?不如暂回荆州调理。”于是与众将入帐见关公。公问曰:“汝等来有何事?”众对曰:“某等因见君侯右臂损伤,恐临敌致怒,冲突不便。众议可暂班师回荆州调理。”公怒曰:“吾取樊城,只在目前;取了樊城,即当长驱大进,径到许都,剿灭操贼,以安汉室。岂可因小疮而误大事?汝等敢慢吾军心耶!”平等默然而退。众将见公不肯退兵,疮又不痊,只得四方访问名医。忽一日,有人从江东驾小舟而来,直至寨前。小校引见关平。平视其人:方巾阔服,臂挽青囊;自言姓名,乃沛国谯郡人,姓华,名佗,字元化。因闻关将军乃天下英雄,今中毒箭,特来医治。平曰:“莫非昔日医东吴周泰者乎?”佗曰:“然。”平大喜,即与众将同引华佗入帐见关公。时关公本是臂疼,恐慢军心,无可消遣,正与马良弈棋;闻有医者至,即召入。礼毕,赐坐。茶罢,佗请臂视之。公袒下衣袍,伸臂令佗看视。佗曰:“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公曰:“用何物治之?”佗曰:“某自有治法,但恐君侯惧耳。”公笑曰:“吾视死如归,有何惧哉?”佗曰:“当于静处立一标柱,上钉大环,请君侯将臂穿于环中,以绳系之,然后以被蒙其首。吾用尖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刮去骨上箭毒,用药敷之,以线缝其口,方可无事。但恐君侯惧耳。”公笑曰:“如此,容易!何用柱环?”令设酒席相待。斋 公饮数杯酒毕,一面仍与马良弈棋,伸臂令佗割之。佗取尖刀在手,令一小校捧一大盆于臂下接血。佗曰:“某便下手,君侯勿惊。”公曰:“任汝医治,吾岂比世间俗子,惧痛者耶!”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须臾,血流盈盆。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公大笑而起,谓众将曰:“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佗曰:“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后人有诗曰:“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佗。” 关公箭疮既愈,设席款谢华佗。佗曰:“君侯箭疮虽治,然须爱护。切勿怒气伤触。过百日后,平复如旧矣。”关公以金百两酬之。佗曰:“某闻君侯高义,特来医治,岂望报乎!”坚辞不受,留药一帖,以敷疮口,辞别而去。

华佗死因

公元208年,曹操操纵朝政,自任丞相,总揽军政大权,遂要华佗尽弃旁务,长留府中,专做他的侍医。这对以医济世作为终身抱负的华佗来说,要他隔绝百姓,专门侍奉一个权贵,自然是不愿意的。何况,曹操早年为报父仇,讨伐徐州的陶谦,坑杀徐州百姓数万人,尸体壅塞,泗水为之不流,接着又连屠取虑、夏丘诸县,所过“鸡义亦尽,墟邑无复行人”。徐州是华佗后期行医和居住之地,与百姓休戚与共,内心岂不愤慨!因而决心离开曹操,便托故暂回家乡,一去不归。据《三国志》记载,华佗回家后,曹操曾经多次写信催他回来,还曾命令郡县官员将华佗遣送回来,但是华佗均以妻病为由而不从。曹操恼羞成怒,遂以验看为名,派出专使,将华佗押解许昌,严刑拷问。面对曹操的*威,华佗坚贞不屈,矢志不移。曹操益怒,欲杀华佗。虽有谋士一再进谏,说明华佗医术高超,世间少有,天下人命所系重,望能予以宽容,但曹操一意孤行,竟下令在狱中处决。华佗临死,仍不忘济世救民,将已写好的《青囊经》取出,交狱吏说:“此书传世,可活苍生。”狱吏畏罪,不敢受书。华佗悲愤之余,只得将医书投入火中,一焚了之。后来,曹操的头风病几次发作,诸医束手,他仍无一丝悔意,还说,“佗能愈吾疾,然不为吾根治,想以此要挟,吾不杀他,病亦难愈。”直到这年冬天,曹操的爱子曹冲患病,诸医无术救治而死,这时曹操才悔恨地说:“吾悔杀华佗,才使此儿活活病死。” 华佗被害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人民还永远怀念他。江苏徐州有华佗纪念墓;沛县有华祖庙,庙里的一副对联,抒发了作者的情,总结了华佗的一生: “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 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华佗墓位于许昌城北15公里苏桥村南石梁河西岸,墓高4米,占地360平方米。墓呈椭园形,前有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立石碑一通,楷书:“汉神医华公墓”。墓地六角形,青砖花墙环绕,翠柏青松掩映,1985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河南分会在许昌召开“华佗学术研讨会”,镌立“东汉杰出医学家华佗之墓”石碑一通。

编辑本段医学大成

《隋书·经籍志》记有“华佗枕中灸刺经”一卷,已佚。《医心方》所引《华佗针灸经》可能是该书的佚文,《太平圣惠方》引有“华佗明堂”之文。从现存佚文看,《华佗针灸经》所载腧穴名称及定位均与《黄帝明堂经》有较大不同。

民间爱戴

在华佗成长的过程中,除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外,盛产药材的家乡也给他以不少的影响。谯县出产多种药材,如“亳芍”、“亳菊”,早已闻名天下。再加水陆交通较为发达,所以谯县自古就是一个药材的集散中心。幼年的华佗在攻读经史的同时,也留心医药,当地传说他曾在泥台店一带读书养性,学医识药。中年以后,华佗因中原动乱而“游学徐土”。徐州是江淮重地,有郡、国六,下辖六十二个城、邑,人口二百余万,首府为彭城(今江苏徐州)。民间传说他就住在彭城附近的沛国(今江苏沛县)。其实华佗的行医足迹,遍及当时的徐州、豫州、青州、兖州各地。根据他医案中所及地名查考,大抵是以彭城为中心,东起甘陵(今山东临清)、盐读(今江苏盐城),西到朝歌(今河南淇县),南抵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南直至谯县(今亳州市谯城区),即今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省广大地区,方圆达数百平方公里。在行医的同时,为了采药他还先后到过朝歌、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彭城卧牛山、鲁南山区和微山湖。由于行踪地域广阔,又深入民间,华佗成了我国历史上民间传说众多的医家。

医学精湛

就这样,经过数十年的医疗实践,华佗的医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熟练地掌握了养生、方药、针灸和手术等治疗手段,精通内、外、妇、儿各科,临证施治,诊断精确,方法简捷,疗效神速,被誉为“神医”。对此,《三国志》、《后汉书》中都有一段内容相仿的评述,说他善于养生(“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用药精当(“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针灸简捷(“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手术神奇(“刳剖腹背,抽割积聚”、“断肠滴洗”)。所留医案,《三国志》中有十六则,《华佗别传》中五则,其他文献中五则,共二十六则,在先秦和两汉医家中是较多的。从其治疗范围看,内科病有热性病、内脏病、精神病、肥胖病、寄生虫病,属于外、儿、妇科的疾病有外伤、肠痈、肿瘤、骨折、针误、忌乳、死胎、小儿泻痢等等。

希望能帮到你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