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张的历史人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姓张的历史人物,第1张

姓张的历史人物有什么出名的大人物吗都 张 飞:三国时蜀汉大将,河北涿县人。曾与刘备、关羽桃园三结义,为后世留下一

段佳话。

张 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与萧

何、韩信被誉为汉初三杰。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

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南召县人。他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

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 伤寒杂病论》,造

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

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还有张作霖,

张道陵:(公元34~156年),张天师,字辅汉,又名张陵,沛国丰人(今江苏丰县),东汉建武十年农历1月15日生于吴地天目山。其为创汉功臣张良(字子房)之八世孙,史籍又称其名为张陵。

张道陵七岁时即能诵《道德经》,并能达其要旨。长成后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绘其形像为:庞眉文额,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伏犀贯顶,垂手过膝,使人望之肃然起敬!

张 让:(公元?~189年),颍川人(今河南禹县)。著名东汉宦官。

张让在汉桓帝、汉灵帝时历为小黄门、中常侍、列侯等职。其在职时以搜刮暴敛、骄纵贪婪见称,汉灵帝极为宠信,常谓“张常侍是我父”。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何进谋诛宦官,不幸事情泄露,他和宦官赵忠等一起杀害何进。不久,在袁绍捕杀宦官时投河自尽。

张 芝:(公元?~192年),子伯英,敦煌酒泉人(今甘肃酒泉)。著名东汉书法家。

张芝善作草书,临池书写,池水为之变黑。张芝所作草书,上下牵连,气势连贯,一笔呵成,开后世狂草之先河,被称为“草圣”。

张 穆:(生卒年待考),字石舟,平定州大阳泉村人(今山西阳泉市),是清朝著名的蒙古史学者。

张穆虽然只活了四十四岁,但他的著作叠起来足有三尺来厚。他出身在书香官宦世家,他年少时,勤奋好学,才华横谥。

张 说:(公元667~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著名唐朝文学家。

张 载:(生卒年待考),字孟阳,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晋文学家。

张载性格闲雅,博学多闻。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西晋末年世乱,托病告归。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都以文学著称,时称“三张”。其中载、协相近,亢则略逊一筹。《文心雕龙》说:“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一说“三张”指张华与张载、张协二人,张亢不在其内。明朝人张溥把张载和张协的作品辑,为《张孟阳景阳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张 华:(公元232~300年),字茂先,汉高祖重要谋臣张良的后裔。西晋时期众所推崇的文坛领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张 协:(公元?~307年),字景阳,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晋文学家。

张协曾任公府掾、秘书郎、华阳令等职。晋永宁元年(公元301年)为征北将军司马颖从事中郎,后迁中书侍郎,转河间内史,治郡清简。晋惠帝末年,天下纷乱,他辞官隐居,以吟咏自娱。晋永嘉初,复征为黄门侍郎,托病不就,后逝世于家中。

张协与其兄张载、其弟张亢,均是西晋有名的文人,时称“三张”。钟嵘在《诗品》总论中把他们与陆机、陆云、潘岳、左思等并提,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隋书・经籍志》录张协有集四卷,已失传。明人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张孟>>

历史上的张姓名人 国历史上的张姓名人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

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

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

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张T(?-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

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

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

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O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

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福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

姓张的历史人物 张姓历来人才济济。从战国时游说六国连横事秦的张仪开始,在以后的各朝代中,均有张氏名人登上历史舞台。汉时,张姓名人就已名列前茅。无论是在治政、事功,还是学术、艺术、医学等方面,均走在前列。汉初大臣张良,为辅佐刘邦得天下,出过许多奇谋良策。两次出使西域的张骞,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的联系,科学家张衡,创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仪(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写下《伤寒论》、《金匮要略》,对祖国医学发展有重大贡献。书法家张芝,“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被称为“今草”。汉之后,有黄巾起义首领张角;三国时的蜀国大将张飞、曹魏大将张辽、 张A,孙吴名臣张昭,张;晋同文学家张载、学者张湛;唐代诗人张继、张佑、张籍,书法家张旭;宋时诗人张丰。相传唐代有张公艺一家,九世同居共财,远近称颂。事情传到唐高宗那里,高宗亲自前来探望。高宗向他询问保守家业、和睦家族的廖窍,他只写了一百多个“忍”字作为回答。高宗从中悟出了治国齐家的大道理,深为感动,心满意足地起驾回宫。此后,张公艺家族为了纪念这次有意义的事件,便以“百忍”作为自己家族的徽号。另据唐代典籍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群臣为玄宗祝寿,多献奇异珍宝,只有宰相张九龄献上一部名为《千秋金鉴录》的书籍。他在书中详细论述了古今兴亡之道,意在规劝玄宗应于天下太平之时记取历代兴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永保社稷。事后,玄宗对他这份贵重的“礼品”十分珍视,还专门下诏进行彰表。因此,张九龄的族人也引以荣,开始为“金鉴”为堂号。张姓在汉代就已发展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姓,至唐代又名列天下10大姓之首。明时,张姓人已遍布全国的113个县中,其覆盖率占全国州县总数的93%以上,如今已是一个拥有数千万人口、分布遍及全国和世界许多地区的中华大姓。从古到今,张姓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将帅。此外,如思想家张载、张械对儒家理论的贡献,佛学家僧肇(俗姓张)对佛教思想的升华,以及张天师的道教世家等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另如近代状元张謇的实业救国,张学良的兵抗日、张福林的太空探险等等,也都是功在当世、名垂青史的重大事件。

姓张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张 仪: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张仪的连横战略增强了秦的力量,加快了中国的统一进程。

张 良:西汉谋臣。(公元前?-公元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省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前往大月氏国(在今中亚阿姆河流域)。他的使命是帮助该区人民起来抵抗侵略者。张骞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获释后再度前往中国以西的地方探险。他的旅行路线经过阿富汗,直达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的撒马尔罕。

姓张的名人有哪些 历史上姓张的名人大全 姓张历史名人

张 仪: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张仪的连横战略增强了秦的力量,加快了中国的统一进程。

张 良:西汉谋臣。(公元前?-公元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省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前往大月氏国(在今中亚阿姆河流域)。他的使命是帮助该区人民起来抵抗侵略者。张骞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获释后再度前往中国以西的地方探险。他的旅行路线经过阿富汗,直达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的撒马尔罕。当时尚无人到过中国以西这么远的地方。因此,张骞给皇帝带回了在中国第一次听到的关于印度、中东以及欧洲诸国的消息。后来中国商人带着丝绸和玉石,沿张骞所经过的路线,翻山越岭来到中国西北并穿过了戈壁沙漠。这条路线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

张 角:东汉杰出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他组织发动的农民战争给汉政权以沉重的打击。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省南乐人,唐初开国功臣张公谨之孙,少聪敏,博览经史,尤精于历象、阴阳、五行之学。为避武则天之侄武三思,而出家做和尚,法号一行。唐玄宗即位,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气象、地震的调查统计工作,支持“浑天说”。后人只知其善算法,他算法方面的书籍早已散佚,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 謇:江苏南通人,清代著名实业家和政治活动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开创了士林一代新风。

张 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 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择端 字正道,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省诸城)人。曾在北宋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事绘画,因为丢失官位家居,以卖画为生。宣和年间翰林待诏,擅长“界画”,尤善画舟车、市街、城廓、桥架皆独具风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烟雨风雪图》和《西湖争标图》等。最著名的作品是《清明上河图》,据说历时十年完成,历经辗转,后为明贾似道得手,迭经明清两朝皇室收藏。曾被溥仪带至关外,是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的极品,存北京故宫。

张道陵:原名张陵,字辅汉。东汉沛国丰(今江苏省丰县)人,留候张良九世孙,生于吴之天目山。通达五经,曾入太学,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任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后弃官隐居北邙山(今洛阳北)。汉章帝、汉和帝征沼皆不就。与弟子王长杖策入淮,经鄱阳(今波阳),溯流至云锦山(今贵溪龙虎山)炼丹,修长生之道,三年丹成。闻巴蜀诊气为害,遂与弟子赴四川鹤鸣山(一作鸽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传道。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僧繇:南朝梁代吴中(今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书画家。创造了“凹凸法”的绘>>

十个姓张的历史人物 张 飞:三国时蜀汉大将,河北涿县人。曾与刘备、关羽桃园三结义,为后世留下一

段佳话。

张 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与萧

何、韩信被誉为汉初三杰。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

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南召县人。他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

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 伤寒杂病论》,造

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

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还有张作霖,

张道陵:(公元34~156年),张天师,字辅汉,又名张陵,沛国丰人(今江苏丰县),东汉建武十年农历1月15日生于吴地天目山。其为创汉功臣张良(字子房)之八世孙,史籍又称其名为张陵。

张道陵七岁时即能诵《道德经》,并能达其要旨。长成后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绘其形像为:庞眉文额,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伏犀贯顶,垂手过膝,使人望之肃然起敬!

张 让:(公元~189年),颍川人(今河南禹县)。著名东汉宦官。

张让在汉桓帝、汉灵帝时历为小黄门、中常侍、列侯等职。其在职时以搜刮暴敛、骄纵贪婪见称,汉灵帝极为宠信,常谓“张常侍是我父”。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何进谋诛宦官,不幸事情泄露,他和宦官赵忠等一起杀害何进。不久,在袁绍捕杀宦官时投河自尽。

张 芝:(公元~192年),子伯英,敦煌酒泉人(今甘肃酒泉)。著名东汉书法家。

张芝善作草书,临池书写,池水为之变黑。张芝所作草书,上下牵连,气势连贯,一笔呵成,开后世狂草之先河,被称为“草圣”。

张 穆:(生卒年待考),字石舟,平定州大阳泉村人(今山西阳泉市),是清朝著名的蒙古史学者。

张穆虽然只活了四十四岁,但他的著作叠起来足有三尺来厚。他出身在书香官宦世家,他年少时,勤奋好学,才华横谥。

张 说:(公元667~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著名唐朝文学家。

张 载:(生卒年待考),字孟阳,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晋文学家。

张载性格闲雅,博学多闻。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西晋末年世乱,托病告归。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都以文学著称,时称“三张”。其中载、协相近,亢则略逊一筹。《文心雕龙》说:“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一说“三张”指张华与张载、张协二人,张亢不在其内。明朝人张溥把张载和张协的作品辑,为《张孟阳景阳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张 华:(公元232~300年),字茂先,汉高祖重要谋臣张良的后裔。西晋时期众所推崇的文坛领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张 协:(公元~307年),字景阳,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晋文学家。

张协曾任公府掾、秘书郎、华阳令等职。晋永宁元年(公元301年)为征北将军司马颖从事中郎,后迁中书侍郎,转河间内史,治郡清简。晋惠帝末年,天下纷乱,他辞官隐居,以吟咏自娱。晋永嘉初,复征为黄门侍郎,托病不就,后逝世于家中。

张协与其兄张载、其弟张亢,均是西晋有名的文人,时称“三张”。钟嵘在《诗品》总论中把他们与陆机、陆云、潘岳、左思等并提,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隋书・经籍志》录张协有集四卷,已失传。明人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张孟>>

张氏历史名人有哪些 张仪(前?~309年),战国时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政治家、外交家、纵横家、谋略家。鬼谷子门生,相秦惠王,以连横之策游说六国,使六国背叛纵约以事秦。惠王卒,六国复合纵以背秦,群臣谗之,乃去秦而为魏相。

张良(前 - 前 186年),字子房。汉初名臣,政治家、谋略家。汉初三杰之一。本是韩国公子,《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父平卒。[2]良年少未宦事韩。秦灭韩,良欲为觊J仇,乃使人击始皇于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隐于下邳,而受太公兵法于圯上老人。后为高祖策画定天下,被誉为“第一谋士”。封留侯,晚好黄老,学辟谷之术。卒谥文成。

张辟(前202年――?)汉初人。留侯张良之子。 为汉惠帝侍中(约相当于皇帝身边的秘书),年少聪慧有远见,曾为丞相陈平解吕后之疑,保全了一班老臣。[3]

张苍(前256年―前152年),西汉丞相,封北平侯,阳武县(今河南省原阳县)福宁集乡张大夫寨村人

张骞(?~前114年),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等。

张耳(前264年-前202年),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人。楚汉战争时被项羽封为常山王,后归汉,封为赵王。汉高帝五年薨,谥曰景王。习称赵景王

。张道陵(34~155年),道教的真正创教人,第一天师。本名陵,东汉沛国(今安徽省宿县西北)人。以符水禁咒法惑人,从学者须出五斗米,故世称五斗米道。亦称张天师。著《老子想尔注》等。

张衡,东汉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汉族。他是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汉朝官员,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浑天仪、地动仪、指南车发明人。著述极丰,科研成果极多,有“科圣”之称,有“张衡环形山、张衡小行星”命名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东方朔(前154――前93),本姓张,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县)人。西汉辞赋家,官至太中大夫,后人辑有《东方太中集》。

张角(―184),号天公将军,钜鹿(今河北平乡县)人,黄巾起义军首领,太平道创始人。

张鲁(?-216年),字公祺,祖籍沛国丰县(今江苏省丰县)。张道陵孙,第三代天师(称为系师)。道教奠基人,集大成者。东汉末年道教***,割据势力。改革道教,教化百姓,兴建义所,诊治病患。汉末有“天下人望尽在张鲁”之说。后汉中降于曹操,张鲁有十子。时人语曰:“张氏十龙,儒雅温恭。” 张辽(169-222年),字文远,三国魏国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城大夫庄)人,曹魏著名将领,五子良将之一。官至征东将军。

张A(?-231),字隽义,三国魏国河间|(今河北任丘北)人。曹魏名将,五子良将之一。官至征西将军。

张飞(?~221年),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国蜀汉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与关羽俱事刘备,号万人敌。官至车骑将军,封>>

历史上姓张的名人 张姓历来人才济济。从战国时游说六国连横事秦的张仪开始,在以后的各朝代中,均有张氏名人登上历史舞台。汉时,张姓名人就已名列前茅。无论是在治政、事功,还是学术、艺术、医学等方面,均走在前列。汉初大臣张良,为辅佐刘邦得天下,出过许多奇谋良策。两次出使西域的张骞,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的联系,科学家张衡,创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仪(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写下《伤寒论》、《金匮要略》,对祖国医学发展有重大贡献。书法家张芝,“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被称为“今草”。汉之后,有黄巾起义首领张角;三国时的蜀国大将张飞、曹魏大将张辽、 张A,孙吴名臣张昭,张;晋同文学家张载、学者张湛;唐代诗人张继、张佑、张籍,书法家张旭;宋时诗人张丰。相传唐代有张公艺一家,九世同居共财,远近称颂。事情传到唐高宗那里,高宗亲自前来探望。高宗向他询问保守家业、和睦家族的廖窍,他只写了一百多个“忍”字作为回答。高宗从中悟出了治国齐家的大道理,深为感动,心满意足地起驾回宫。此后,张公艺家族为了纪念这次有意义的事件,便以“百忍”作为自己家族的徽号。另据唐代典籍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群臣为玄宗祝寿,多献奇异珍宝,只有宰相张九龄献上一部名为《千秋金鉴录》的书籍。他在书中详细论述了古今兴亡之道,意在规劝玄宗应于天下太平之时记取历代兴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永保社稷。事后,玄宗对他这份贵重的“礼品”十分珍视,还专门下诏进行彰表。因此,张九龄的族人也引以荣,开始为“金鉴”为堂号。张姓在汉代就已发展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姓,至唐代又名列天下10大姓之首。明时,张姓人已遍布全国的113个县中,其覆盖率占全国州县总数的93%以上,如今已是一个拥有数千万人口、分布遍及全国和世界许多地区的中华大姓。从古到今,张姓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将帅。此外,如思想家张载、张械对儒家理论的贡献,佛学家僧肇(俗姓张)对佛教思想的升华,以及张天师的道教世家等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另如近代状元张謇的实业救国,张学良的兵抗日、张福林的太空探险等等,也都是功在当世、名垂青史的重大事件。

无张不成村。

中国张姓的演艺界名人很多,张国荣是香港著名影星,在内地有很多他的影迷,他主演的经典影片《霸王别姬》,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人们习惯称他哥哥,非常亲切的感觉,在两年前他跳楼自杀后,很多影迷为他哭泣,演艺圈搞了多次纪念活动。张学友号称香港天王级的歌星,他的歌很有磁性,很受歌迷的推崇,为此他在大陆各地举办了很多场的张学友演唱会,每一场都爆满,可见大家对他的喜欢。香港的女影星张柏芝也是炙手可热的著名影星,她演过很多**、电视剧,也发行过唱片,年纪不大,却有很高的知名度。

在大陆的张姓歌星中,超女出身的张靓颖人气一直很高,她以独特的海豚音响誉歌坛,声音很有感染力,为冯小刚**《夜宴》演唱过主题歌后,更是得到音乐界名家的首肯。张惠妹是台湾高山族的演员,十几年前被张雨生发现后收为弟子,她的声音高亢有力,又很有地方特色,她歌唱的时候载歌载舞,风格热辣奔放,特别能够调动舞台气氛,使大家的情绪跟着她一起高涨起来。

话说我在厦门长大都不到厦门有这么多历史名胜……

1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 在厦门市南部,由厦门半岛东南部、厦门港海域及沿海岛屿组成。周围滨海有园林景点菽庄花园、观海园、皓月园、延平公园和毓园等,人文景观以房屋建筑独具特色,多中世纪欧洲风格;历史遗址和摩崖石刻以明清时期较多,反映抗倭、抗红夷和郑成功抗清复台业绩。这个应该都比较熟悉了……

2青礁慈济宫 在杏林区海沧镇院前村旁,崎山(岐山)东南麓。宫观建筑物。奉祀北宋民间医生吴本的宫庙。吴本,俗称大道公,敕封至保生大帝。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颜师鲁奏请立庙,宋乾道间,丞相梁克家奏请赐名慈济庙,旋改慈济宫。宫址位于青礁村地界,故名。至今已有840余年历史。

3南普陀寺 在思明区思明南路终点北侧,五老峰南麓。为古建寺庙。依山面海。中轴线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藏经阁内有玉雕佛像、宋钟并珍藏书画和明代血书《妙法华严经》、弘一法师手书的功能佛教文物。西山门内侧保存清御制满汉文碑,记载有关台湾林爽文、庄大田起义事件。寺后山上有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陈第、沈有容题名摩崖石刻。我妈常去拜拜哈~

4白鹿洞 在玉屏山南面。为明万历年间地方绅士林懋时主持集资拓建。昔日曾祀朱熹,在洞内泥塑白鹿一只,意在纪念朱熹重兴江西白鹿书院,因名白鹿洞。山多崩崖怪石,幽岩邃壑,有六合洞、朝天洞、宛在洞,并建有大观楼、衔山亭和佛殿僧舍。每当晨光熹微,洞中烟霭飘腾,故有“白鹿含烟”之称,为厦门小八景之一。近年来重修扩建。洞后有赵纾、朱一冯攻剿红夷石刻各一方。山北为虎溪岩。

5太平岩 在厦门园林植物园东部。原为寺庙,佛殿前有一座二层楼阁。据同治年间黄仕德题记,寺庙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文革期间被毁。1982年改建为“茶人之家”,为游客品茗之处。岩下即为郑成功读书处“太平石笑”景点。

6中岩 在厦门植物园内。位于万石岩和太平岩之间,故名。原有寺庙,后荒废。殿旁一石,明末郑联题刻“玉芴”二字,以形肖。石上有碑记,与岩前“澎湖阵亡将士祠碑”都是记述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清军进击台湾,败郑军刘国轩部于澎湖之事,系康熙年间福建提督蓝理捐资建祠以祭死于澎湖战役之清军将士。

7虎溪岩 在玉屏山北部。开拓自明代。山间原有溪流,相传有虎出没其间,因名虎溪,曾称“虎溪公园”。岩下建有山门,景观以石刻“先露一芽”、“渐入佳境”为先导,沿石阶拾级而上,有仙人桥、灵则名洞、夹天径、稜层洞、虎牙洞、飞鲸石等。稜层洞前有题刻多处,以郑成功据厦门时知思明州事邓会题诗尤为珍贵。

8万石莲寺 在厦门园林植物园内。庙依山而建,周围岩石众多,故名。寺前有石桥,入石门拾级而上有一石坊,有弘一法师题联。

9天界寺 在厦门园林植物园南部。寺在山丘上,寺后摩崖石刻“天界”二大字,故名。以山体形状似仙人醉卧,又名醉仙岩,寺内有二座大殿并列建于条石砌成的平台上,两边建楼房。寺门与大殿间为宽敞的庭院。寺后摩崖石刻多处,其中长啸洞前有明万历“征倭诸将诗壁。

10万寿岩 在西姑北山西北侧。有“万寿松声”,为厦门八大景之一。一片瓦洞前有传为俞大猷、戚继光题诗石刻,还有“无量寿佛”石刻。

11紫云岩 在厦门园林植物园南部。原为寺字,有大殿、禅房僧舍,以寺庙的西侧(岩下)有石题刻“紫云得路”,因名。

12碧山寺 相传旧时寺僧雾云琢石成沟,引泉流入石室,旧为厦门三大名泉之一。现寺庙已废。

13甘露寺 在虎溪岩东北侧。佛堂面阔三间,两旁厢房,有禅房和功德堂。奉祀地藏王菩萨。

14白虎岩 在崎桌尖山东北。为寺宇。寺周围岩石,奇形怪状,多姿多彩,蔚为奇观。

15集美龙王宫 在集美火车站背后。为船民祭祀海龙王的庙宇。

16定琳院 在集美区,石兜水库北岸。为古庙,呈长方形,土木结构。

17新街礼拜堂 为基督教堂。1848年,美国归正教会教士所建以地处新街仔,故名。二楼正面六根圆柱,屋顶正前中央为半球形八棱边钟楼,门西侧墙上镶嵌重建时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赠予的“中华第一圣堂”石碑。中华第一圣堂是国内外有影响的基督教堂,对于研究宗教史有重要价值。

18同安文庙 又称孔庙。在东溪西岸。为祭祀孔圣之处,古建筑物。五代末县令陈洪济始建。左右两侧有“兴贤育才”石坊、泮池及纪念宋代科学家苏颂的苏公祠和纪念明代“理学名宦”林希元的林公祠等附属建筑。

19梵天寺 在大轮山南麓。创建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名兴教师。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改名梵天禅寺,俗称梵天寺,元代毁于火。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僧无为重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金刚殿、法堂、钟鼓楼、紫阳书院、仰止亭、奎星阁等建筑群。明嘉靖年间重修。清初及同治、光绪年间三次重修。历代文人墨客题刻甚多。

20梅山 传古时山上遍植梅花而名。宋代同安主簿朱熹书“同山”二字于其上,又名同山。山顶建梅亭,山腰有隋始建的梅山莲寺,寺旁有清代修建的朱子祠。

21北辰山 俗名北山。在五显镇境内,牛岭山余脉,离县城11公里。谓“山高拱北级”,故名。山中有奇石异洞,瀑布落漈成十二龙潭。旁有摩朱熹笔迹“仙苑”及明清文人颂扬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同安知县潭维鼎到此祈雨的诗词石刻。南麓有宋始建奉祀开闽王王审知的广利庙(北门岩)和竹坝书库。

22朝元观 在大同镇小西门。为朝拜元始天尊而建,故名。古建筑。

23大道宫 在大同镇双溪公园内。庙宇建筑物。祀大道公(保生大帝)吴本。吴本(979~1036年)字华基,号云冲,宋代同安白礁人,以医灸济人,灵验如神。及卒,乡人感祀之。

24元威殿 在马巷镇五甲美街内,又名元威堂,俗称池王宫。古建筑。明万历年间始建于马巷五谷市榕树下,庙祀池府王爷。相传王爷姓池名然,又名德诚、字逢春,南京人,万历三年(1575年)武进士,调任漳州途经小盈岭,惊悉玉帝派瘟神投毒井中,为警告阻止人民饮用,亲自饮下毒水,致全身发黑,卒于马巷,乡人感德,建庙以祀。

25大元殿 在西柯镇瑶头村。原名延福堂,元代都管林元成得孙延福,舍地创建而名。古建筑。明永乐间户部郎中林挺倡修。清靖海侯施琅曾屯兵于此,以扼郑军。

26圣果院 在田厝村东北方。为寺院。旧称泗洲院,后因腊月龙眼树结果,改名圣果院。

27绩光铜柱石坊 古坊表。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同安知县刘兴元、教谕江山甫等人,为靖海侯施琅建立。清廷谓施琅功比东汉马援,故称“绩光铜柱”。坊四柱三间,鸱尾重檐石构,通高9米,面宽955米。主间上层嵌透雕蟠龙“恩荣”额,下匾镌“绩光铜柱”,次间镌同安知县刘兴元、教谕江山甫等人立坊结衔题名;另次间为施琅之子施世骠结衔勒石;坊背面额题“思永岘碑”,寓意如怀念西晋羊祜德政。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晋江衙口人,原为郑成功部将,顺治八年归清,十三年授同安副将,十八年迁同安总兵。康熙元年擢福建水师提督。二十二年(1683年)率师底定台湾,为统一大业立下殊勋。

28岳伯坊 古建筑。为纪念任边疆地方长官的陈健,故坊以“岳伯”为名。坊为重檐石构,宽785米,高8米。三间四柱,柱顶仿木斗拱,横匾额,南镌“岳伯”,北镌“秋官”。陈健字时乾,号沧江(1491~1561年),金门阳翟人,徒居同安县城北门内,明嘉靖五年(1626年)进士。初授刑部主事、郎中,历守南安(江西)、廉州(广东)、南宁(广西)三郡,进阶中宪大夫。

29苎溪桥 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始建。桥横跨苎溪,故名。石构,船形墩,全长73米,宽26米,8墩9孔。

30安乐村塔 古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同安主簿朱熹到莲花山区等地巡视,至澳内,见一岙平川,四面环山,水足山肥,谓此地“大乱半忧,大旱半收”,留题“安乐村”。后乡民建塔置匾以志,故名。

31胡里山炮台 在厦门半岛西南海滨。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福建水师提督彭楚汉会同总督题奏设炮捐,募款筹建炮台,继任提督杨岐珍董理,并于二十二年(1896年)竣工。炮台以樟树汁和石灰、糯米伴沙筑成,坚固无比。胡里山炮台作为清末洋务运动之产物,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32汀溪窑址 因临汀溪的斜坡上,故名。古遗址。是宋代瓷器生产作坊地。窑址残片堆积丰富,有窑砖、匣钵、垫饼和大量的瓷器残片等。是宋代远销日本“珠光瓷”的重要产地之一。1956

33厦门城遗址 为明代遗址。明初,倭寇屡犯我国东南沿海,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命江夏侯周德兴建造福建十六所城,后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成厦门城,移永宁卫中、左二所官兵驻防。

34阮旻锡夕阳寮隐居处 为清代遗址。阮旻锡,字畴生,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厦门人,以博学著称。永历九年(1655年)入郑成功之储贤馆为幕僚。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兵攻陷厦门,阮氏弃家北上,旅居京都,遁迹空门,至晚年返厦隐居于此。著有《海上见闻录》等。

35演武池遗址 为古遗址。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郑成功雄踞金、厦二岛抗清,曾在澳仔社附近厦门港湾操练水师,尔后率军东征,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我国领土台湾。郑氏当年操练水师之港湾,久经沧桑,大部分填为陆地,今仅存此池乃当年港湾之一部分。

36演武亭遗址 为明末清初遗址。南明永历十二年(1658年),郑成功命工官冯澄世于校场建造演武亭作为阅兵督练之场所。

37龙头山寨遗址 在鼓浪屿区日光岩。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义不容辞,起兵东南海上,永历元年(1647年)后,郑氏曾建兵寨于龙头山上,今石砌寨门犹存当年旧貌,寨门后岩壁留有若干凿孔,乃搭建营寨之遗迹。龙头山寨是郑氏最早的屯兵营寨,山上石刻成群,均出名人手笔。

38水操台遗址 在鼓浪屿日光岩。相传为明末清初遗址。公元1654年,清兵攻陷南京,明朝政权相继败亡,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部雄踞金、厦控扼东南海域以为抗清基地,并于1661年亲领舟师东征驱逐荷兰殖民地,收复台湾,建立了不朽功勋。

39郑成功读书处 为明末清初遗址。郑成功(1624~1662年)是明末清初抗清复台的民族英雄。郑氏屯兵厦门时期曾寓此。

40嘉兴寨遗址为明末清初郑成功屯兵厦门时所建山寨遗址。残存寨墙数段,间断隐约于山林之中,摩崖上镌“嘉兴寨”三字,相传系郑氏亲笔。

41郑成功杀郑联处 在厦门园林植物园“锁云”石刻处。为明末清初遗址。郑联乃郑成功之宗兄,在驻守厦门期间横征暴敛,拥兵自大。郑成功于永历四年(1650年)中秋自广东潮阳回师厦门,计杀郑联于“锁云”石刻处,并收编其军队,使厦门成为抗清复台基地。

42陈黯隐居石室 在金榜公园内。为唐代遗址。陈黯,字希儒,号昌晦,唐末嘉禾里人,以文才著称。因参加科举考试一再落第,遂自称“场老”,隐居于金榜山此石室中。陈黯系住居厦门岛的唐代名人之一。

43国姓井 在鼓浪屿。井弯曲而下,沿石头缝隙开凿,故又名三不正井、拂净泉,井水常年不涸。明末清初郑成功屯兵厦门时期所开凿,供士兵饮水,因南明隆武帝朱聿键赐郑成功姓朱,尊称国姓,故名国姓井。

44厦门小刀会杀清将郑振缨处 在白鹿洞前石桥。清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黄德美、黄位率领小刀会在海澄起义,连克石码、长泰并攻占厦门,建立政权。清参将郑振缨败于镇南关,遁至白鹿洞,被起义军击杀于此。桥为一石拱桥。

45樵溪桥及高读琴洞 在园林植物园紫云岩后山。高读岩系郑成功屯兵厦门时期的读书处。岩石上有乾隆辛卯年郑君扬题刻“琴洞”二字。琴洞附近有樵溪桥,长6米,宽15米,桥边岩石有余宏题“樵溪桥”三字,为永历七年(1653年)题刻。

46集美寨遗址 在集美区,南薰楼东侧。为清代遗址。民族英雄郑成功部将刘国轩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所建的屯防营寨,名“集美寨”,今存石寨门及两侧部分石墙,郑成功受封延平王,故集美寨又称“延平故垒”。

47深青驿遗址 古驿站遗址。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及景泰元年(1450年),现存门楼额镌“驿楼古地”四字。

48东瑶古窑址 为南宋窑址。窑址位于东瑶村,故名。窑址在山坡,范围广大,瓷片堆积层厚,所见以青瓷为主,皆灰白胎,青黄釉,刻花纹。

49碗窑古窑址 在集美区后溪镇西北部,碗窑自然村内。系南宋时期遗址,村因窑名,窑址以村得名。窑场面积大,瓷片堆积层厚,以白瓷、青白瓷为主,其制作技术堪称当时之上乘。

50后溪城内城遗址 后改名城内,城址因名。相传城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

51高崎寨遗址 在杏林区高崎村东北角高地上。属古屯兵寨垒。明末清初,郑成功屯兵厦门时期设防处,寨垒呈圆形,寨墙为石结构,久经沧桑,残毁将尽,今山丘西、南各保存寨墙数十米。

52五通渡头遗址 在厦门半岛东北端。为宋代遗址。五通渡头隔海与同安刘五店对峙。自宋至清代为本岛津渡要口及海防汛地。宋末幼帝赵昺南奔时即由此登岸。

53观堤亭 在厦门半岛西北端,高崎自然村北,高集海堤南小山上。为纪念建堤业绩,建于1955年,亭为正六边形,花岗岩石(泉州白)砌造。亭西立有石碑,碑正面镌刻朱德手书“移山填海”,碑阴刻海堤简介。

54重建兴泉永道署碑记 在开元区公园南路2号,厦门市图书馆内。属公园街道办事处地界。为清代石刻。碑文据说是书法家吕世宜代书。

55“钦赐祭葬”石坊表 在开元区厦门园林植物园内紫云岩上。清代建筑。石坊表于嘉庆年间为许廷桂而立。许廷桂系镇压人民起义的清朝将领,于嘉庆十四年为义军张保仔所杀。

56澎湖阵亡将士祠碑 在开元区厦门园林植物园中岩。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间,施琅率清军进击台湾,败郑军刘国轩于澎湖,清、郑和谈,台湾底安,清统一全国。康熙五十三年,福建提督蓝理在此建祠里碑。

57乾隆御制碑 在南普陀寺西山门内。为清代碑刻。御制碑共8方,汉、满文字各4碑,碑立于乾隆五十三年至五十四年间(1788~1789年)。

58陈第、沈有容题名石刻 在南普陀寺内藏经阁西侧石上。为明代石刻。陈第(1541~1617年),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明代诗人、音韵学家,嘉靖四十一年参加抗倭斗争后又随戚继光、俞大猷镇守蓟北,以战攻累升游击将军;沈有容(1555~1628年),字士弘,号宁海,安徽宛陵(今宜城)人,明代万历武举出身,曾与陈第同守蓟北,后率兵驻镇福建浯屿、铜山,在抗击倭寇和荷兰殖民地入侵斗争中于智勇双全著称。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春,陈、沈同游南普陀,题名勒石于崖壁上留念。

59徐一鸣等攻剿红夷石刻 在鸿山公园内鸿山寺边。为明代石刻。明天启二年(1622年)十月,荷兰殖民者(即红夷)首次进犯厦门海域。福建都督徐一鸣、游击将军赵颇、坐营陈天策等率军民计焚夷舰,痛歼来敌,并在摩崖上勒石作为纪念。

60《建盖大小担山寨城碑记》 在思明区厦门大学图书馆旧址前。为清代石刻。

61赵纾攻剿红夷石刻 在思明区白鹿洞路白鹿洞佛殿后。为明代石刻。明天启三年(1623年),荷兰殖民地者(即红夷)先后入侵厦门曾家澳、鼓浪屿。冬十一月,名朝军民于浯屿海面痛歼入侵者,攻焚敌舰,俘敌酋及其部众五十多人。赵纾当时任漳州府海防同知,系此次海战指挥者之一,他题名:“天启癸亥冬晋阳赵纾督征到此”。

62虎溪岩稜层洞摩崖石刻群 为摩崖石刻。虎溪岩稜层洞及周围摩崖有明清时期时刻数十处,系林懋时、何乔远、池显方、邓会等名人题刻。

63“无量寿佛”石刻 在开元区万寿岩万寿寺东侧岩石上。

64征倭诸将诗壁 在开元区厦门园林植物园天界寺长啸洞前石壁。诗刻反映明朝水师巡哨澎湖海域的雄壮军容,抒发誓平倭患,捍卫东南海疆之爱国情怀。

65俞戚诗壁 在万寿寺左侧。为明代石刻。俞大猷(1504~1580年),福建晋江人,字志辅,历任参将、总兵;戚继光(1528~1587年),山东蓬莱人,字元敬,号南塘,历任参将、总兵。俞戚系明代抗倭名将,嘉靖年间转战东南沿海,以战功卓著闻名于世。万寿岩“一片瓦”洞前摩崖所刻七言律诗二首,传系俞大猷、戚继光所题。

66朱一冯攻剿红夷石刻 为明代石刻。明天启三年(1623年秋,荷兰殖民者(即红夷)先后入侵厦门曾家澳、鼓浪屿,同年十一月,明朝军民于浯屿海面痛歼入侵者,攻焚敌舰,俘敌酋及其部将五十多人。朱一冯当时任分守福宁道参政,系此次海战指挥者之一,并勒石作为纪念。

67中山纪念碑 在开元区公园东路。中山公园东门内。1929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碑为方形锥顶,高17米,碑刻有“天下为公”题字。

68陈嘉庚墓(鳌园) 1950年始建。陈嘉庚(1874~1961年),厦门集美人,著名爱国华侨领袖,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创办者,一生倾资办学,热心公益事业而负有盛誉。

69陈化成墓 清代墓葬。陈化成(1776~1842年),字业章,号莲峰,同安丙洲人,历任参将、总兵、福建水师提督、江南提督。鸦片战争前夕奉调把守上海吴凇口炮台。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初八(1842年6月16日),英军进犯吴凇口,陈化成率部浴血奋战,壮烈殉国。

70薛令之墓 唐代墓葬。薛令之,字珍君,唐代福建长溪人,神龙二年(公元706年)进士。闽人以诗赋登第自薛令之始。薛于开元中累迁左补阙兼太子侍读,后因故辞官,徒居厦门。肃宗即位后,思念东宫侍读旧情,欲招为大臣而令之已逝。肃宗嘉其一生清廉,名其乡为“廉乡”,誉其乡之溪为“廉溪”。

71陈夷则墓 墓主为唐光禄大夫陈夷则。陈夷则系颖川陈氏开漳始祖陈邕之子,其弟陈夷行于唐武宗时官至中书侍郎、平章事,其子陈俦、裔孙陈喜。陈夷则墓系陈氏在厦门地区最早墓葬。

72陈俦墓 为唐代墓葬。陈俦是颖川陈氏开漳始祖陈邕之孙,约当盛唐时期人,官至著作郎。此墓乃陈氏族在厦门岛最早墓葬之一。

73陈喜墓 为唐代墓葬。陈喜,颖川陈氏开漳七世祖,约当唐代中期人,以进士及第,累迁至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园。

74陈黯墓 为唐代墓葬。陈黯,字希儒,号昌晦,唐末嘉禾里人,以文才著称,然因参加科举开始,一再落第,遂自称“场老”,隐居于金榜山石室,逝世后葬于此。陈黯是住居厦门的唐代名士,墓葬具有文物价值,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墓本体前面在金榜山读书的那位

75太师太傅墓 为明末清初墓葬。墓主郑海英,号彦千;郑广英,号涛千,系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叔父郑芝鹏之长子和三子。二郑随郑成功起兵抗清,永历二年(1648年)战死后同葬于此。墓后山上岩石镌有“双忠魂”三字,至今犹在。

76陈士京墓 明末清初墓葬。陈士京,字齐奠,一字佛庄,明代明州(今浙江宁波)人,进士出身,官至光禄寺卿,随鲁王朱以海入厦门,赞助郑成功抗清,曾参与岛上留守事,病逝后葬鼓浪屿笔架山,民国初迁葬于此。

77胡贵墓 为清代墓葬。胡贵,字尔恒,号洁峰。清代福建同安人自雍正至乾隆年间,以行伍出身累升广东提督,死后赐祭葬。

78陈沧江墓 古墓葬。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十月,坐北朝南。

79刘静轩墓 古墓葬。主墓整块石龟封穴,后围七板浮雕,宫墙及翼墙均为大块板石屏立,扶头雕狮,外围三合土构。

80林君升墓 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古墓葬。林君升(1685~1755年)字圣跻,号敬亭,马巷井头村人。行伍出身,初授偏裨、游击,雍正四年(1726年)授定海总兵,乾隆间升广东提督,补台湾总兵,调福建水师提督,迁江南提督。著有《舟师绳墨》、《救荒备览》等书。

好吧就这么多吧,累死爹了……

张仪(前?~309年),战国时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政治家、外交家、纵横家、谋略家。鬼谷子门生,相秦惠王,以连横之策游说六国,使六国背叛纵约以事秦。惠王卒,六国复合纵以背秦,群臣谗之,乃去秦而为魏相。

张耳(前264年-前202年),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人。楚汉战争时被项羽封为常山王,后归汉,封为赵王。汉高帝五年薨,谥曰景王。习称赵景王。

张良(前 - 前 186年),字子房。汉初名臣,政治家、谋略家。汉初三杰之一。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父平卒。被誉为“第一谋士”。封留侯,晚好黄老,学辟谷之术。卒谥文成。

张辟彊(前202年——?)汉初人。留侯张良之子。 为汉惠帝侍中(约相当于皇帝身边的秘书),年少聪慧有远见,曾为丞相陈平解吕后之疑,保全了一班老臣。

张苍(前256年—前152年),西汉丞相,封北平侯,阳武县(今河南省原阳县)福宁集乡张大夫寨村人。

张汤(?—公元前116年12月),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因为治陈皇后、淮南、衡山谋反之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先后晋升为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与赵禹编定《越宫律》、《朝律》等法律著作。用法主张严峻,常以春秋之义加以掩饰,以皇帝意旨为治狱准绳。曾助武帝推行盐铁专卖、告缗算缗,打击富商,剪除豪强。颇受武帝宠信,多行丞相事,权势远在丞相之上。元鼎二年十一月(公元前116年12月),因为御史中丞李文及丞相长史朱买臣的诬陷,被强令自杀。死后家产不足五百金,皆得自俸禄及皇帝赏赐。张汤虽用法严酷,后人常以他作为酷吏的代表人物,但他为官清廉俭朴,不失为古代廉吏。

张骞(?~前114年),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等。

张安世(~前62),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张汤之子,字子孺。性谨慎,以父荫任为郎。汉武帝时,因其记忆力强,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汉昭帝即位,拜右将军,以辅佐有功,封富平侯。昭帝死后,他与大将军霍光谋立宣帝有功,拜为大司马。他是西汉重臣,在麒麟阁十一功臣中排名第二。

张道陵(34~155年),道教的真正创教人,第一天师。本名陵,东汉沛国(今安徽省宿县西北)人。以符水禁咒法惑人,从学者须出五斗米,故世称五斗米道。亦称张天师。著《老子想尔注》等。

张衡,东汉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汉族。他是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汉朝官员,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浑天仪、地动仪、指南车发明人。著述极丰,科研成果极多,有“科圣”之称,有“张衡环形山、张衡小行星”命名。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穰东镇)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张角(—184),号天公将军,钜鹿(今河北平乡县)人,黄巾起义军首领,太平道创始人。

张鲁(?-216年),字公祺,祖籍沛国丰县(今江苏省丰县)。张道陵孙,第三代天师(称为系师)。道教奠基人,集大成者。东汉末年道教***,割据势力。改革道教,教化百姓,兴建义所,诊治病患。汉末有“天下人望尽在张鲁”之说。后汉中降于曹操,张鲁有十子。时人语曰:“张氏十龙,儒雅温恭。”

张辽(169-222年),字文远,三国魏国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城大夫庄)人,曹魏著名将领,五子良将之一。官至征东将军。

张郃(?-231),字隽义,三国魏国河间鄚(今河北任丘北)人。曹魏名将,五子良将之一。官至征西将军。

张飞(?~221年),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国蜀汉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与关羽俱事刘备,号万人敌。官至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刘备伐吴,飞率兵会合,出兵前为部下所杀。谥桓,五虎将之一。

张任(?~214年),三国蜀郡人(今四川成都)人。刘璋的部下,多次与刘备作战,宴席上舞剑救了刘璋,在落凤坡杀了庞统,最后被诸葛亮的计谋所擒,不降被杀。

张昭(156——236),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著名政治家,著《论语注》,谥吴文侯。

张协(?——?),字景阳,河北安平人,西晋文学家,诗人,擅长五言诗,与其兄张载齐名,官至中书侍郎,河间内史等。

张华(232——300),字茂先,河北固安人,西晋文学家、诗人、政治家,著《博物志》、《张华集》书。

张丽华,南朝陈后主妃,神采艳丽,聪慧强记,后主常抱置膝上,共商军国大事。国亡,与后主俱入井,隋军擒而斩之。后祀奉为十月芙蓉花神。

张元素,字洁古,医学家,金代易州(今河北易县)人,中医易水派创始人。著《医学起源》、《医方》、《洁古本草》等书。

张柬之(625——706),字孟将,襄州襄阳人。唐朝著名宰相,以“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恢复李唐社稷而闻名。

张亮(?-646),郑州荥阳人,唐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六名。出身寒贱,务农为业,“倜傥有大节,外敦厚而内怀诡诈”。太宗即位后,封长平郡公,授怀州总管。

张公瑾(594年—632年),字弘慎,魏州繁水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八名。贞观元年,拜代州都督。后助李靖伐突厥,擒颉利,屡有战功,封邹国公。贞观六年四月辛卯(初八)日,在襄州都督任上,张公瑾病死,时年仅三十九。太宗不避辰日而哭之(古礼及当时风俗,辰日不能哭泣),谥曰襄。贞观十三年,改封郯国公。

张仁愿(?-714年),原名仁亶,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临渭区)人,唐朝宰相、名将。

张说(667——730),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世居河东(山东永济),官至宰相,谥文贞。有《张燕公集》、《张说之集》传世。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又名博物,韶州始兴(今广东韶关始兴县)人。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官至平章事(丞相)。有《张燕公集》传世,诗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绝唱。

张巡(708年--757年),唐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朝名将,安史之乱时,他和许远等数千人,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杀伤敌军十二万,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了江淮,但终究寡不敌众,最后英勇就义。

张旭,字伯高,唐代吴(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为著名书法家,以草书最为知名,有草圣之称。与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并称三绝。相传他往往大醉后呼喊狂走,挥洒落笔,有时以发濡墨而书,故世称为张颠、书颠。

张籍,唐代诗人,江苏吴江人,著《张司业集》。

张继(715—779),唐代诗人,字懿孙,官至检校郎中,湖北襄阳人,著《张祠部诗集》,代表作《枫桥夜泊》。

张载,字子厚,生于天禧四年,卒于元丰元年,北宋著名的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的表叔,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原籍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后徙家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授祁州司法参军,调丹州云岩令。迁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熙宁二年(1069),除崇文院校书。次年移疾。十年春,复召还馆,同知太常礼院。同年冬告归,十二月乙亥卒於道,年五十八。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明公。

张浚,字德远,汉州绵竹人。南宋宰相,抗金派领袖。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进士,调山南府士曹参军。高宗建炎、绍兴间,历枢密院编修官、侍御史、知枢密院事、川陕宣抚处置使、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封魏国公,赠太保、太师,谥号“忠献”,人称张魏公。

张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南宋汉州绵竹人,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岳麓书院山长,城南书院创始人,官至右文殿修撰,著有《南轩集》。谥号“宣公”,人称南轩先生。

张士诚(1321~1367年) 小字九四,元朝泰州(今江苏省泰县)人。元末群雄之一。本从事运盐业,后据吴中,自称吴王,后为明将徐达、常遇春所擒,自杀身亡。

张居正(1525年-1582年),汉族人,祖籍湖广江陵(今属湖北)。字叔大,少名张白圭,又称张江陵,号太岳,谥号“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

张梦鲤(1533~1597) 字汝化,号龙池。祖居青州府乐安县碑次口村,明初其先祖张海山迁居莱阳县夏格庄镇双山村,传至九世而生梦鲤。以科举及第,官至大理寺卿;与戚继光为儿女亲家,大力支持抗倭事业。因不愿阿谀张居正而遭排挤。著有《文绣阁诗草》一集。

张景岳(1563——1640),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杰出医学家。有《景岳全书》巨著传世。

张宏(1577—1652年)字君度,号鹤涧,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杰出画家。善画山水,重视写生,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的山水画以石面皴染结合为特色,乃明末吴门画坛之中坚人物,吴中学者尊崇之(《明画录》记载)。他在文人山水画方面另辟蹊径,到大山里去写生,师自然造化。在继承吴门画派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创作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在画中体现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画面清新典雅,意境空灵清旷。

张岱(1597~1679)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散文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文学名著。

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南明儒将、诗人,民族英雄。

张名振(?-1654)字候服,南直隶应天府江宁县人(令江苏省南京市)。少时刚直豪爽,颇有谋略,心怀壮志。曾和张煌言等领兵三入长江,希图收复明朝失地,但因兵力单弱,无功而返。永历八年终因国恨家仇,郁积于心,于十一月二十八日卒于舟山军中。遗言以所属部卒归张煌言统率,继续抗清。

张廷玉(1672——1755),满清重臣,三朝元老,保和殿大学士。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在朝辅政五十年。官

姓张的历史人物

姓张的历史人物有什么出名的大人物吗都 张 飞:三国时蜀汉大将,河北涿县人。曾与刘备、关羽桃园三结义,为后世留下一 段佳话。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