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称道传孤本是什么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史家称道传孤本是什么意思,第1张

史家称道传孤本意思是历来史学家都称道的传世罕见的书本。

史家称道传孤本出自赞颂李清照的对联:闺中苏辛,别是一家,史家称道传孤本;词里三瘦,堪叹婕妤,金石录中寄深情。

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  ,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西北)人,居济南。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以上内容参考 -李清照

  善本: 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由于历代藏书家中,善本肯定是旧本,那些抄写、刻印年代较近的只能是普通本,如晚清藏书家丁丙在其《善本书室藏书志》的编例中,规定收书范围是:1、旧刻;2、精本;3、旧抄4、旧校。他按照那个时代的标准,将旧刻规定为宋元版书,精本为明代精刻。依据这一划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收藏家心目中的善本年代界限也日益后移。民国时期,明刻本渐渐进入旧刻行列,本世纪中期以后,乾隆以前刻本全都变成了善本,甚至无论残缺多少,有无错讹,均以年代划界。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70年代末,《中国善本书总目》开始编纂,在确定收录标准和范围时,规定了"三性"、"九条",这应该是对善本概念的一个完整周详的表述: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善本简论

  一:什么叫善本

  善本的最初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文字讹误的书本。

  汉朝人已经说到。『汉书-河间献王传』有云:“从民间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朱弁『曲洧旧闻』说:宋人“穆伯长好学古文,始得韩、柳善本,欲二家集行于世,乃自镂版,鬻于相国寺。”

  叶梦得『石林燕语』说:“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

  书不多有,而藏者精于校勘,故往往皆有善本。”

  宋人对善本的看法,可以归纳为一句话:

  “凡书籍必须精加雠校方为善本,否则便是俗本、劣本。”

  明清两代学者对善本的界说大致与宋人相同。

  清-张之洞给善本提出了三条标准,比较合理。

  张之洞『书目答问-輶轩语-语学篇』:

  “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不讹不误之本也。善本之义有三:

  一曰足本〔无阙卷、无删削〕,二曰精本〔精校注〕,

  三曰旧本〔旧刻旧抄〕。”

  钱塘丁丙对什么是善本也提出了四条标准:

  一是旧刻;二是精本;三是旧抄;四是旧校。

  丁丙四例,略足本,而特标旧校于精本,特指明刊,实较张氏所标三义,更为精到。

  二:善本的衡量、评价标准:“三性”、“九条”。

  三性:

  1:历史文物性。

  所谓历史文物性,当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古书版印、抄写的时代较早而具有历史文物价值。

  二是指古书可作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文献实物见证而具有某种纪念意义。

  2:学术资料性。

  所谓学术资料性,除了指经过精校细勘,文字上讹误较少和经过前代学人精注精疏的稿本、写本、抄本、印本以外,还应包括古书中那些在学术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或在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某一人物、某一事件的资料方面,有比较集中、比较完善、比较少见的稿本、写本、抄本、印本。

  3:艺术代表性。

  所谓艺术代表性,主要指那些能反映我国古代各种印刷技术的发明、发展和成熟水平;或是在装帧上能反映我国古代书籍各种装帧形制的演变;或是用纸特异,印刷精良,能反映我国古代造纸工艺的进步和印刷技术水平的古书。

  九条: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包括残本与散叶〕

  2:明代刻、抄写的图书。〔包括具有特殊价值的残本与散叶〕 但版印模糊,流传较多者不收。

  3: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

  8: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本。

  9:印谱明代的全收,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的收,一般不收。

  最早出现善本概念是宋代,是指版刻书籍的精品。 善就是好的意思,“善本”的原始内涵指那些版刻古籍中的校刊好、装帧好,时代久、流传少,具有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书籍。版刻书籍是用木版雕刻文字印刷成书,唐以前没有发明印刷术,用刀笔刻写笔刻在竹简、缣帛、纸和羊皮上。唐发明了模印法后,宋的雕版印刷已经非常发达,书籍发行量大增。印书分官刻和民刻,官刻是由朝廷经办的,质量好。民间作坊质量参差不齐,装帧、脱字、讹字、纸张、字迹等存在种种问题。宋代是版刻鼎盛时期,于是出现了对善本和不善本的研究。

  不同版本书籍收录文献多寡、校勘精劣程度各不相同,就有了足本和残本、精本和劣本的差别;书籍版本出现早晚、珍稀程度不同,就有了古本和今本、孤本和复本的差别。善本的内涵也比原来更扩大了,以后许多学者对善本的概念不断总结归纳,最后形成了现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条”说。

  善本的“三性”指书籍应具备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善本的“九条”主要包括: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明代刻、抄写的图书;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本;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等。善本的时代下限,现在一般确定在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

  中国有6000年的文明史,比埃及和西南亚更早一些。图书作为重要的标志文明的牌记,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社会并驾齐驱发展着。从壁石、钟鼎、竹简、尺牍、缣帛到纸张,无一不向社会传播文明,传递知识。但久经改朝换代、天灾人祸,能保留下的古书少之又少,所以,古书收藏爱好者认清古籍中孤本、善本、珍本的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孤本的概念比较清晰。凡国内藏书只此一部的,未见各家收藏、著录的,一概称为国内孤本。

  珍本与善本的界定,历来为版本鉴定学者所争论。宋效先老师曾在1987年发表论文指出:"珍本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之本,善本是凡内容有用,流传稀少,校刻精良,具有文物、学术或艺术价值之本。"

  而在李致忠老师的观点中认为: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和词汇中, "善本"就是珍贵的、值钱的、罕见的传本,这实际上是以"珍本"概念替代了"善本"的含义。时代久远,传世孤罕的书籍,自然珍贵。甚至虽有明显的文字讹脱,反被视为珍贵版本,这在古今中外都有实例可举。本来"珍"并不等于"善",罕见的东西并不一定真好,可是谁也不会把珍贵的东西视若粪土。这就在实际上把"珍"、"善"合流了。

政治方面。付出庞大的赔款,并丧失多项国家主权。华北大乱之际,东南各省督抚自行宣布中立,从此清中央政府权威低落,汉族权臣抬头,从客观角度上来说,八国联军事件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后来美国向清政府减少了约1千万两白银的赔款。退款主要用于中国向美国派遣公费留学生,清华大学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美国的两次退款,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也涉足于战胜国的地位,因此停止对战败的德、奥赔款支付;各国都表示愿与中国“友好”,以便用和平的办法维护和扩张其在华利益。所以都紧步美国的后尘,其中英、日、荷三国将庚款余额修改偿付办法。这一方面间接促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另一方面加强了列强对中国的控制。另外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部分的庚款余额,苏俄亦在1920年宣布放弃 。《辛丑条约》的签订,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还损害了国家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经济方面。八国联军军事行动,以清政府与总共十一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为终。其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这样巨额的赔款是紧接着《马关条约》向日本赔款白银两亿两之后,可谓雪上加霜。中国这时战争不断,内忧外患,早已国库空虚,国民总产值低落,要付清45亿的战争赔款只有分期偿还,并且还向有关各国银行借债还贷用以支付赔款),被称为庚子赔款。为了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辛丑条约》规定,以海关税及盐税作为偿还赔款之用,但这两项税收为清朝政府最主要的一项财政收入。控制海关就基本上能够左右中国财政。赔款共分39年才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白银,翻一倍多,也使得中国在后来的几十年中的经济跌入低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翻不了身,经济实力极度落后。

《辛丑条约》的赔款数额比较特别,列强要求赔款4亿5千万两,当时中国人口4亿5千万,用意就是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银的“罚金”;发生过反帝斗争的城镇,又被要求一律停止科考五年。巨额赔款使中国社会经济更加凋敝,人民生活更加贫困。中国因而彻底掉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文化方面。 联军占领北京后,对北京皇城、衙门、官府大肆抢掠,因而造成大量中国珍贵文物、大量的文史资料典籍(其中包括著名的《永乐大典》)和文化遗产(包括故宫,颐和园,西山以及圆明园)的失窃、破坏,损失无法估计!其中仅嵩祝寺一处,丢失镀金铜佛3000余尊,锦绣制品1400件,铜器4300件。就连紫禁城太和殿前存水的铜缸上面的镀金,也被侵略军刺刀刮去,至今刮痕斑斑,这也是联军劫掠北京的铁证。《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1403—1408)2100位学者编纂而成的,共22870卷。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以遭破坏,后来收藏在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里,1900年被八国联军大肆损毁丢弃,甚至将《永乐大典》书册用于修建工事之用;《四库全书》是清乾隆年间360位学者编纂而成的,收集了3461种古籍,共79309卷,全书共7套,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时毁坏一套,1900年又被八国联军毁册数万。翰林院内收藏了许多珍贵图书、孤本、宋版书籍、文史资料和珍贵书画,八国联军把藏书抢掠糟蹋一空。直到现在,伦敦、巴黎的博物馆里还有《永乐大典》等许多当年被抢掠去的图书和文史典籍。 1900年,亚非拉各殖民地政府响应英国召唤,协同八国联军北伐中国。在此期间,澳大利亚联邦宣告成立。因此,中国之战不仅是澳大利亚殖民军的首次亚洲之战,更是澳大利亚联邦的首次海外军事行动。

1899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风起云涌,迅速占据各国媒体的主要版面。但对于澳大利亚大陆的六个英属殖民地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即将水到渠成的联邦成立。经过多年的政治角力后,1900年3月,澳大利亚各殖民地代表齐聚伦敦,进行联邦成立前的最后磋商,联邦宪法草案随即于7月份提交英国议会审核。

此时,北京形势迅速恶化,作为列强中的带头的老牌帝国,英国此时面临两难选择。远东局势糜烂如此,为维护英国利益和权威,其势不能不出兵,但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此时却无兵可调。因为英军的主力部队被牵制在南非,正在那里与荷兰人鏖战,史称“布尔战争”。布尔战争也牵扯了澳大利亚人,澳大利亚各殖民地向南非投放了两千五百人的常规部队和三千五百人的民兵。作为英国最为成熟的殖民地之一,印度军队也已被大英帝国调往世界各地,以填补英军主力开赴南非后留下的防卫空虚。此时东亚告急,英国只能转向其它殖民地(或类殖民地)挖掘军事潜力,连刚刚组建不久的威海卫“华勇营”,也被征召前往京津地区参战,与香港军团、新加坡军团及若干印度军团一道,组成英军主力,参与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和北京的战斗。 澳大利亚,作为亚太地区的唯一“白肤色国家”,是英国所谓的真正子弟兵。英国政府征询了澳大利亚各殖民地的意向,各殖民地政府痛快地表示,只要“祖国召唤”,他们将立即派兵参战。多国联军纷纷来华作战,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英俄之间、俄日之间、英法之间等国在华既得利益矛盾凸显,暗流涌动。

碑帖、刻石及拓本具有历史、史料价值及艺术价值,除此之外,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它们的经济价值与其历史、史料价值、艺术价值,悠切相关。一般而言,倘若其碑帖、刻石及拓本的历史、史料价值愈大,艺术水准愈高,相应来说它的经济价值愈大,价格亦高。这只是一般笼统的说法。

倘若仔细琢磨,这里有着较大的学问。就碑帖刻石的原石而言,时代愈久,史料、艺术价值愈高,其价格愈高。但事实上,并非绝然如此。倘有的碑帖刻石虽论其时代远在一些古老碑帖刻石之后,但由于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能阐明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或能澄清历史上一些重要失误。这样它的经济价值也随着增大。又如一件碑帖原石虽论其时代远在一些古老的碑帖刻石之后,但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这样势必它的价格远胜一些古老的碑帖刻石之上。另外,一些碑帖的拓本,其经济价值的大小,价格的高下,这是更为复杂的事。因拓本的名目繁多,以时代而论,有唐拓(其中又可分为唐拓孤本或珍本),宋拓(可分为北宋拓、南宋拓。北宋拓中又可分为北宋早、中、晚期拓;南宋拓又可分为南宋早、中、晚期。北宋拓又可分为孤本还是珍本;南宋拓亦可分为孤本还是珍本。元拓、明拓(可分为明初拓、明中叶拓,晚明拓等)。清初拓、乾隆间拓。稍后还有嘉道间拓,咸同间拓,光绪拓,民国时期拓本等。倘原石久佚,存世仅一本的拓本称孤本。如南朝梁《肖敷墓志》,原石早佚,宋拓孤本藏上海博物馆,有何绍基等题识,像这样原石久佚的孤本拓本,可以说价格连城,仅存数本的拓本称“珍本”,如东汉的《刘熊碑》宋拓本(有的谓明拓本),存字较多的拓本仅为二件,一件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1963年购买时价格为九千多人民币;另一件在故宫博物院收藏。损泐较少的早期拓本,称初拓本,如东汉《袁安碑》1929年于河南偃师发现,刚出土仅拓数份,原衡永所旧藏的为初拓本,再加上此石拓本甚少,弥足珍贵。又有某某字未损的称某某字未损本等。这些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拓本,就构成不同的经济价值和价格。

在这里将戊午年(民国二十年),由于北方诸省旱灾,南方诸省遭风潮之厄。罗振玉为赈济灾民和灾区的一些人们得以糊口,将平日所不能割舍之物,即将雪堂所藏金石书画珍品,在京师举办拍卖展览,其价格如下:

(一)宋拓孤本

碑帖 时间 价格

沈传师罗池庙碑(叶石君旧藏近得之道州何氏。传师书迹人间仅存此一本) 民国二十年 六千元

隋舍利塔铭(张叔未题

字) 民国二十年 五百元

祝府君碑(临川李氏藏) 民国二十年 二千元

雁塔唐贤题名二卷(王壮愍端忠敏公故物覃溪题字数千) 民国二十年 三千元

黄山谷七佛偈 民国二十年 一千元

(二)宋拓本

碑帖 时间 价格

汉王稚子阙(有北宋人题字、黄易藏宋拓本) 民国二十年 一千二百元

汉石经(宋翻宋拓本) 民国二十年 百元

三段碑(“载”字不坏,此碑宋拓人间仅此一本) 民国二十年 二千元

九成宫醴泉铭 民国二十年 一千元

皇甫明公碑(务字不损,明库装本) 民国二十年 二千元

温彦博碑(真宋拓本与内库本同) 民国二十年 一千元

圣教序(绛云楼藏本,王百谷等跋) 民国二十年 九百元

伊阙佛龛碑(谢淞州藏) 民国二十年 一千二百元

麓山寺碑(王文敏公藏) 民国二十年 七百元

李思训碑(毛意香跋) 民国二十年 一千元

中兴颂(王文敏公旧藏) 民国二十年 六百元

八关斋记残本(二册) 民国二十年 九百元

小字麻姑坛记(北宋以前未断本郁冈斋藏) 民国二十年 五百元

(又)小字麻姑坛记(南城初断本,王虚舟跋) 民国二十年 三百九十元

干禄字书(吴荷屋题识,残缺) 民国二十年 三百元

宋广平碑残本 民国二十年 一百元

段行琛碑(徐紫珊跋) 民国二十年 七百元

宋拓袁州学记残本(曹秋岳藏) 民国二十年 一百五十元

醉翁亭记(北宋初拓) 民国二十年 二千五百元

丰乐亭记(北宋初拓) 民国二十年 二千元

游丞相本兰亭卷(王壮愍公旧藏) 民国二十年 九百五十元

开皇本兰亭卷(杨大飘等诸家跋) 民国二十年 七百五十元

晋唐小楷(程穆倩等跋,周栎园跋) 民国二十年 一千三百元

东库本阁帖卷六(毛意香跋) 民国二十年 五百元

又卷九卷十(安麓林藏) 民国二十年 四百五十元

曹娥碑 民国二十年 二百元

又一本(意园旧芷) 民国二十年 一百元

汝帖 民国二十年 五百元

(三)孤本与佚石

碑帖 时间 价格

秦会稽石刻(话雨楼藏) 民国二十年 五百五十元

泰山二十九字(未刻跋本,诸家题) 民国二十年 五百元

潘宗伯摩崖(石佚) 民国二十年 八十元

晋杨绍买地莂(杨龙澥跋、久佚) 民国二十年 三百元

崔敬邕墓志(久佚) 民国二十年 一千五百元

唐石軬门铭(久佚) 民国二十年 一百元

北齐玄极寺碑(明拓孤本) 民国二十年 六百元

砖塔铭(初拓本未损,真未损本人间仅此) 民国二十年 一千二百元

唐高公佛堂碑(孤本) 民国二十年 六百元

大中铜磐拓本(久佚) 民国二十年 二百八十元

吴越银龙简真本 民国二十年 三百元

明顾氏石鼓砚拓本(佚) 民国二十年 二百元

万氏百汉碑缩本 民国二十年 一百元

(四)明拓及旧拓善本

碑帖 时间 价格

石鼓文(氐鲜不坏本,王文敏公旧藏一卷) 民国二十年 三百元

绎山碑(明拓本) 民国二十年 一百八十元

琅琊石刻(明拓王文敏公旧藏) 民国二十年 二百八十元

少室开母两阙明拓本(阮文达公藏本) 民国二十年 一百八十元

开母庙阙明初拓本 民国二十年 四百元

封龙山碑(初出土本) 民国二十年 一百元

嵩山三阙(汪容甫藏本) 民国二十年 三百五十元

又一本(杨沂孙题字) 民国二十年 一百元

白石神君碑(翁陈藏本) 民国二十年 一百元

三公山碑(沈西雍藏) 民国二十年 九十元

仓颉庙碑国初拓本(赵惠父藏) 民国二十年 二百五十元

武荣碑(汉字存半) 民国二十年 一百元

又一本(黄小松题字) 民国二十年 五十元

西狭颂(明拓本) 民国二十年 一百五十元

景君碑(明拓本,并阴) 民国二十年 二百二十元

又一本(明拓本) 民国二十年 二百二十元

又一本(黄小松旧藏) 民国二十年 一百元

礼器碑(明拓本) 民国二十年 二百五十元

乙瑛碑(明拓本) 民国二十年 二百元

衡方碑(国初拓,徐紫珊藏) 民国二十年 二百八十元

又一本 民国二十年 二百元

唐俭碑(明拓本) 民国二十年 二百元

于知微碑(明拓本张文鱼藏) 民国二十年 一百五十元

于大猷碑(吾竹房藏,明拓本) 民国二十年 一百二十元

于志宁碑(明拓本毕涧飞藏) 民国二十年 三百元

麓山寺碑(明初拓本有额侧) 民国二十年 三百元

臧公碑(法时帆藏本) 民国二十年 六十元

李元靖碑(国初拓本) 民国二十年 八十元

元次山碑(明拓本) 民国二十年 一百六十元

段君夫人碑(张叔未藏本) 民国二十年 八十元

争坐位帖(王虚舟跋明拓精本) 民国二十年 一百二十元

又一本(明拓本许叔丹藏) 民国二十年 一百元

郭家庙碑(明拓本孙平叔藏) 民国二十年 二百四十元

又于1937年北平历史博物馆出售著名拓本广告。前经教育部出资,由洛阳购到魏晋隋唐各代有名墓志暨造像经幢等件,并著名金石家捐赠诸石刻,俱臻佳妙。复由本馆选募名手摹拓,纸墨俱精,特为流传起见,酌定廉价一律出售,好古者盍速来购取。品目定价开列于后(均为1937年定价)。

碑志名称 出土地点或现存处 价格

北魏元显隽墓志并盖 洛阳出土 十二元

北魏洪懋册余人等造像记 旧在洛阳 五角

北齐江阿欢夫妻造像 定县出土 一元

北齐光林寺尼静妃造像 定县出土 五角

隋息州长史崔志及夫人 赵氏继室刁氏合葬志 洛阳出土 五角

唐沧州景城县令萧瑶墓志 洛阳出土 五角

唐程宝安墓志 旧在国子监 五角

唐吕德及夫人陈氏合葬志 洛阳出土 五角

唐文水县尉唐仁轨墓志 洛阳出土 五角

唐乐岿及夫人胡氏同窆志 洛阳出土 五角

唐沧州景城县令萧瑶及夫人杜氏合葬志 洛阳出土 五角

老彭观井图 旧在国子监东厢 八角

丁香花诗并序 旧在国子监 二角

清仁宗御制喜雨山房记 旧在国子监 四角

乐毅论 旧在国子监 四角

石鼓文 现藏故宫博物院 二元

唐郑宾妻崔氏墓志 洛阳出土 五角

唐杨大隐墓志 洛阳出土 五角

唐辰州刺史费胤斌墓志 洛阳出土 五角

唐张杰墓志 洛阳出土 五角

唐康杴墓志 洛阳出土 五角

唐杨岳墓志 洛阳出土 五角

唐蔡朗墓志 洛阳出土 五角

唐张方仁墓志 洛阳出土 五角

唐高知行墓志 洛阳出土 五角

唐孙夫人李氏墓志 洛阳出土 五角

唐佛说佛顶尊胜陁罗尼神妙 幢 定县出土 二元

后晋佛顶尊胜陁罗尼经幢 洛阳出土 一元六角

宋佛顶尊胜陁罗尼言幢 洛阳出土 一元六角

又中国嘉德1994年秋季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简目。其价格如下:

碑志名称 时间 价格

《星凤楼帖》宋拓本,十二册 1994年秋 70~80万元人民币

李邕并书《麓山寺碑》宋拓本,一册 1994年秋 34~36万人民币

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首届拍卖会,于1994年9月在北京保利大厦、国际剧院,举办中国书画、碑帖拍卖,其价格如下:

碑帖名称 时间 价格

东汉·封龙山碑、一册(初拓“章”字未损本,陈宝琛藏,陈汉章题跋) 1994年9月 三千至九千元人民币

东汉·景君碑一册(清1994年9月 中期拓“残”字未损本,溥儒题签,陈汉章题跋) 四千至六千元人民币

东汉·孔庙碑一册(清1994年9月初拓“训”字未损本,柳风堂藏) 八千至六千元人民币

东汉·史晨前后碑二册(明拓“秋”存大半本,王戟门藏,罗振玉题签,张耘斐跋) 1994年9月 四万六千至五万二千元人民币

东汉·赵宽碑(初拓本, 整纸本) 1994年9月 三千至九千元人民币

东汉·石门颂摩崖(明拓“惟”字未损本,整纸本) 1994年9月 二万元人民币

东汉·鲜于璜碑·初拓本,一纸本 1994年9月 二万六千至三万五千元人民币

晋·好大王碑四册(初拓“幸”字完好本) 1994年9月 三十二万元人民币

晋·王羲之·定武兰亭序,一册(明末清初拓本,秦毓琦,周星诒等七家题跋) 1994年9月 四千元至八千元人民币

晋·王献之·玉版十三行一册(清初拓“采”字未损本) 1994年9月 七千至三万六千元人民币

北魏·始平公、孙秋生、杨大眼、魏灵藏造像四品二册(清中期最初拓本、金农、黄易收藏) 1994年9月 八万六千至一万二千元人民币

北魏·常季繁墓志一册(初拓) 1994年 四千至一万二千元人民币

唐·欧阳询·虞恭公温公碑,一册(明初拓本) 1994年9月 五千至一万八千元人民币

唐·李邕·岳麓寺碑一册(明拓“英英披雾”未损本、明装) 1994年9月 四千元人民币

唐·欧阳通·道因法师碑,一册(清中期拓“于”字未损本) 1994年9月 八千元人民币

唐·敬客砖塔铭一册(清中期拓“说磐”未损本,杨岘,邵松年等题跋) 1994年9月 四千至一万八千元人民币

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一册(明末拓“二治”朱挖本,罗振玉题签) 1994年9月 一万二千至二万六千元人民币

唐·颜真卿·争座位帖一册(明末清初拓本,吴昌硕等题跋) 1994年9月 八千至一万八千元人民币

宋·薛刻书谱一册(清中期拓本,俞复题跋) 1994年9月 四千元人民币

清·御制淳化阁帖十卷 (乾隆御拓本,古欢室藏) 1994年9月 八万至十万元人民币

  古医书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中医文籍具有主要的史料和文化价值,此外,中医文献尚有极强的适用性,具有主要的科研和临床价值。只有对古医籍周全深入整理,才气系统地推进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洪流平阻止现代曲解,有力中医药现代化。同时,据专家预计,已整理出书的文献仅占小部分,绝大多数的“未刊本”文献还散落在民间,亟待整理抢救。漂浮在民间尚未掘客整理的中医文献尚有许多,这些国宝若是不“抢救”出来,很可能就此湮灭。此外,韩顺平体现,中医古籍由于生涯难度较大,许多已经珍藏古书的单元和小我私人都把这些珍贵古文献作为“镇院之宝”或小我私人私藏珍品,受影响,未来古医书是具备可观的。

  关于文物的年代下限,在国际上起初曾定为1830年,以后在国际上,不少国家把这一年定为文物的年代下限。目前按国际上一般惯例,文物是指一百年以前制作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实物。

  两三年前,一套通俗的古医书,市场价一样平常也就几千元,哪怕是一套精品,市场价也不外数万元。举例来说,一套明刊本《新刻太参订徐氏针灸大全》,市场价也不外在三五千元;一套清乾隆三十三年的《临证指南医案》,身价也不外几千元……去年下半年,平民书局网站拍卖了一批中古籍,以晚清的版本为主,多常见书,前五名划分为:光绪刻本,线装一册全,1608万元;《精校本草纲目》,清末民初石印本,线装存六册,1402万元;《玉楸解》,咸丰刻本,线装二册全,133万元;《四部总录编》,商务印书馆1955年排印本,线装三册全,272万元;《温症癍辨证》,光绪刻本,线装一册全,1256万元。事实上早在2012年中国的艺术品珍藏市场越来越火古籍善本就成了拍卖市场上的一个焦点话题。先是由海内外孤本、宋版《漂亮万花谷》全80卷领衔的179部近500册“过云楼藏书”以2162亿元的高价被整体拍卖它们不仅是传世孤本也是现在海内外所藏部头的完整宋版书生涯了大量失传古籍中的部分内容。以后823部近万册、估价过亿元的“广韵楼”藏古籍善本也在2012年上海古玩古玩央秋拍亮相其中主要的《钜宋广韵》终以3000万元落槌

  在中国每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工艺技术、宗教知识,这也是必备的课程,例如道教有那几位大神,神像有什么相应的特征接着就是你要时刻的了解到当今“古玩”与“文物”的概念,也就是你要掌握相关《文物保护 法》等法律、法规知识、切莫知法犯法。掌握藏品个人能否收藏、那些藏品是国家禁止、那些藏品不可出关、出售、赠送外国人等。这些对于收藏者的法制观和法律意识是必修课程。

  古医书一直是不温不火,那么它的收藏前景如何呢古医书称得上是潜力股,相对而言,它们的价位还是比较低的,但是巨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古医书都很大,只有那些年代较早的版本、初刻初印的版本、名医批注的版本等潜力无限。近年来,在国内还在进行“中医废存之争”的口水战时,国外的收藏家们却在大肆地搜集中医文物,一时间让中医收藏市场有了升温的苗头。

  古医书资产适合慈善和遗产传承安排。富人具有巨额的财富,其社会责任和未来家族的遗产安排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古医书资产由于其隐蔽性和价格的难以确定性,成为富人在资产配置中税收筹划和代际传承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过云楼”藏书的前世今生

汉青的马甲

2015-02-18

“过云楼”是江南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位于苏州市干将路,世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称,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六代人150年的传承,其藏书集宋元古椠、精写旧抄、明清佳刻、碑帖印谱800余种。在1993年干将路建设工程中,过云楼得到了照原样全面的复原和修缮。楼前庭院除叠筑假山花坛外,还种植名贵花木,保持了硬山重檐,门窗古雅、雕刻精细的建筑风貌。 

过云楼以收藏名贵书画著称,享有“江南第一家”之美誉。但是顾氏却对家藏善本书籍秘而不宣。为何这样,今人无从知道。但也就是这样的一条家规,使顾氏藏书大部分得以流传至今。从这一点来说,顾家的藏书是幸运的。

最有趣的是,民国时期,顾鹤逸的朋友傅增湘先生曾要求借阅藏书,主人碍于情面,同意其在楼内观书,但附加了一个十分苛刻的条件,看书时不能带纸砚抄写。于是傅氏每天观书数种,归而记其书目,写成《顾鹤逸藏书目》,发表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五卷第六号上。传说过云楼里面有一个密室,顾家的古籍善本就是放在这个密室里的。 

顾氏保存的善本都极为完好,整洁如新,宋本纸张洁白,字大悦目,确实是艺术珍品,重要的文化遗产。在2005年春季嘉德全国古籍善本拍卖会上,过云楼所藏近500册流传有序、保存完好的珍贵古籍,包括40册流传800年罕见的海内孤本宋刻《锦绣万花谷》,以2310万元的价格被一神秘买家整体买下。苏州图书馆也曾设想使该批古籍重返苏州,可是最后由于经费难以筹集,只能放弃。 

苏州私家藏书聚散无常,但流传有序。所谓“物聚必散,久散复聚。”即多个藏书家的藏书散出后,由一个当地藏书家获得。顾氏所藏古籍,大多来自苏州藏书家散出的图书。上世纪七十年代版本目录学专家谢国桢曾看过顾氏部分善本,他认为过云楼有相当一部分藏书来自莫友芝的家藏。同时,据顾氏现存书籍中印鉴考索,有吴平斋、潘志万、沈树镛、刘履芬、史蓉庄等人的藏书散出,被顾氏整批接收,纳入过云楼收藏。 

考察顾氏藏书,应追溯到顾文彬。顾文彬雅好书画收藏,又喜收藏乡邦文献,在他的《过云楼书画记》中就记录有明祝枝山的《正德兴宁县志》稿本以及东林五君子的诗札手迹等。他希望这些家藏旧抄能“益吾世世子孙之学”并“后世志经籍者采择焉”。祖上几代人收藏不辍,流风绵延,至顾鹤逸而发扬光大。《吴县志》云其“好版本之学”,“宋元旧椠及老辈遗著,悉悬金求之。” 

1872年,顾文彬嘱咐儿子顾承花重金买下了唐代书法家遂良摹写的《兰亭集序》。他告诉儿子顾承,只管“放胆购之”,而且切不可走漏风声,“假设为李鸿裔(苏州另一大收藏家)所知,他也拼出重价,两家抢买,售主必更居奇”,他还颇为得意地说,《释智永真草千文》和《褚摹兰亭序》同时在手,便是当之无愧的江南第一收藏家了。

1873年,时任浙江宁绍道台的顾文彬看中了尚书巷的一处废墟,把过云楼盖了起来。1875年,顾文彬辞官回乡,一心搜罗名画珍藏。那时的过云楼更应被叫作“藏画楼”。顾家本有字画收藏,“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江南不少私家藏品流散开来,顾文彬大量买进,大大丰富了过云楼的收藏,其中有不少名家名作。楼名取为“过云”,意寓“过眼云烟”,表示“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虽然说得很轻巧,但顾文彬对于楼里的收藏实际是宝贝得不得了。他制定了14不准悬挂在“过云楼”的门楣上:霾天;污秽;灯下;酒边;映摹;强借;拙工印;凡手题;徇名遗实;重画轻书;改装因失旧观;耽异误诊赝品;惯习钻营之市侩;妄摘瑕病之恶宾。这也是顾家世代子孙默记于心的藏书家规。

文彬公之后,到祖父顾麒士(1865-1930)一代,在继承文彬公家第三代传人顾鹤逸留遗的三分之一藏画基础上,又在进一步的扩充。祖公麒士自己是一位精通书法绘画的艺术家,尤其所作山水画清逸蕴藉,名重于世。凭藉他博厚的艺术素养和睿敏的眼光,广取博采,将书画收藏充盈至千余幅之巨,达到过云楼藏画的全盛时期。麒士公于收藏方面化费的心力和取得的成功,可在编撰的《过云楼续书画记》中得以窥见。

自古以来,创业艰难,而守业更难。历史上曾有多少雄视一代的大收藏家,如明项子京、清安仪周、梁清标等,收藏之富都曾辉煌一时,然而,或因后世的奢侈挥霍、争产夺业,或经社会动乱、时代变迁,或遭水火灾祸,皆不能世代相守,以致散失损毁,有负先人的苦诣。

过云楼真正成为藏书楼,还是由于顾麟士的大力搜罗购置。顾麟士之孙顾笃璜现仍居苏州,他听闻过祖父藏书的故事。清末时局动荡,当时著名藏书家杨以增、莫友芝、潘祖荫的藏书楼被毁,书也大量流出。当时曾有藏书家后人放出一大批书,顾家那时饶有资产,顾麟士便趁机全部买下,大约有三四千册,其中就有很多宋元版本的古籍,这些书成为过云楼藏书的主要来源,这桩买卖也令顾麟士颇为自得。同时,据顾氏现存书籍中印鉴考索,有吴平斋、潘志万、沈树镛等藏家的藏书散出,被顾氏整批接收。

过云楼藏书常被认为“秘不示人”。顾笃璜否定了这个说法(顾笃璜1928年生于朱家园,那时过云楼的藏品已因为分家而跟随顾麟士迁至醋库巷西津别墅,后来顾麟士四子又分家,顾麟士对藏品也作了分割,铜器分给顾公可,字画给了顾公雄和顾公柔,古籍给了顾公硕,也就是顾笃璜之父),过云楼也允许外人登楼看书,只是因为古籍珍贵而易受损,所以看书“首要一条是要有学问”。顾笃璜说,著名藏书家傅增湘登楼看书就是例证,顾麟士当时还予礼遇,留饭留宿。只是后来傅增湘私抄书目,未经顾麟士同意便公开发表,令顾麟士“有些想法”。

顾家碍于情面也接待一些附庸风雅的达官贵人,只不过备有一套专门的书画聊以应付。这套书画质量一般,但五颜六色很好看。还有一些人,虽然有学问有名声,但顾家也是“恕不接待”的。顾笃璜回忆,康有为曾想来拜访登楼,被顾麟士婉言回绝,因为他“有文人的清高,不想与政治沾边。”顾笃璜还记得,当时有一个叫孙伯渊的人,专门负责管理藏品、接待客人,后来也成了收藏家。

虽然傅增湘发表的《顾鹤逸藏书目》令顾麟士颇有微辞,但对于版本目录学的研究者来说却是件好事,得以知晓过云楼的藏书情况。据其记载,过云楼当时所藏宋元旧椠50种,精写旧抄本165种,明板书籍149种,清朝精印本175种,总计539种、5000余册。加上未入册的普通线装书,过云楼藏书当在万卷以上。

实际上,过云楼藏书并不以数量多取胜,而是以宋元版本见长,收藏界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之说,宋版书堪称是古代藏书家的“最高追求”。而过云楼的宋元版本,也就是现在的“国家一级文物”,有50种之多,尤其是在藏书界颇负盛名的《锦绣万花谷》,这是一部共40册的完整的宋版书,连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先行也说:“上海图书馆藏的宋版书不下200部,但像这么一部相对完整的宋刻孤本,恐怕还拿不出来。”

从清末到“文革”结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动荡的一段岁月,众多的藏书楼也就是在此期间一夜倾覆不复存在,而过云楼的大批旧藏珍品相对完整地流传到现在,实属难能可贵。

“文革”结束后,顾公硕家被抄物资发还,但还是有不少缺失。1992年,南京图书馆向顾家购得藏书541种、3000余册,顾家接受了30多万的书款,并且提出希望在图书馆内专辟过云楼藏书室,后来不了了之。当时顾氏家属中有人不同意出让藏书,还留下了一部分,是此次拍卖会上过云楼藏书的来历。这批古籍有179种,包括1种宋刻孤本,4种元刻本。另有顾公柔的80余件旧藏文物,现暂存苏州博物馆。

百余年风雨飘摇,如今的过云楼格局尚存,只是早已人去楼空。主楼现为苏州市地下管线管理所所用,楼前一排办公平房原是顾文彬的书房艮庵。过云楼北一墙之隔即为当时的顾氏私家园林怡园,原本是相连的,后来因为解放后曾改作大杂院,遂用墙隔了起来。

顾氏后人不少移居海外,顾笃璜仍驻留苏州,潜心于昆曲事业,过着“江南最后一位名士”的隐逸生活。但让他“稍有未安”的是,过云楼现在作为三轮车管理公司等办公场所“实在有点浪费”。时至今日,“过云楼陈列馆”可能是顾笃璜关于过云楼的最后一个念想。

史家称道传孤本是什么意思

史家称道传孤本意思是历来史学家都称道的传世罕见的书本。史家称道传孤本出自赞颂李清照的对联:闺中苏辛,别是一家,史家称道传孤本;词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