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已经用茶字来表示茶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9收藏

我们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已经用茶字来表示茶,第1张

关于我们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内是否已经使用了茶字,目前存在一定的争议和分歧。

一方面,有学者认为《诗经》中没有明确的茶字出现,因为“茶”作为一种饮料,在《诗经》所叙述的时期还未传入中国,因此茶字不可能出现在该书中。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诗经》中确实出现了茶字,但是并非指代茶叶本身,而是指一种甘草,甘草又被称为“茶草”,因此诗经中出现的“茶”字应该指代的是甘草,而不是茶叶。

无论茶字是否真正出现在了《诗经》中,都不能否定茶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在汉朝时期,茶叶已经成为国内的重要商品之一,被广泛地使用于食品、药品和饮品等方面。因此,无论是在文化还是生活领域,茶叶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文化在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并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目前,中国的茶文化已经成为了世界公认的珍贵文化遗产。茶文化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数千年前的神话传说和古老的宗教仪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茶文化得到了飞速发展,多元化的茶道流派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饮食文化,更是一种哲学、文学、艺术和礼仪等多种文化元素的交汇。茶道中,人们会注重茶具的制作、茶叶的品种、制法和烹制技巧,并通过茶道的展现,表现出了谦卑、尊敬、文雅等儒家思想的精神境界。

在中国现代社会,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茶文化旅游和茶文化主题活动的兴起,更是进一步拉近了人们与茶文化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人们对于茶文化的热情和认知度。

茶文化的重要

茶文化作为中国独有的重要文化遗产,不仅仅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也是我们在当代社会中展现民族精神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和精神风貌。

茶字的起源:从其字源学来分析,最早为“荼”字。

“茶”字来龙去脉:古时代称“茶”为“荼”,何时少了一笔的呢?那是在唐代开元年间,编了一部《开元文字音义》由唐玄宗作序,书中改“荼”为“茶”。皇帝代序的书谁还敢不遵照执行?经过一段混用时期,“茶”便完全取代了“荼”字。陆羽撰写《茶经》时,一律写作“茶”。

以“茶”字象征长寿:茶字以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部“木”可分解为“八十”。“廿”加“八”再加“八十”等于一百零八岁。所以把一百零八岁的老人称为“茶寿老人”。久而久之,许多人便将“茶”字代表长寿。

让“茶”字回归自然:“茶”字由草字头、“人”及“木”字三部份构成,“人”字在草字头之下,“木”字之上,意为人在草木间,谁能不喝茶,也表示引导人类回归大自然。“茶”字,首见于唐朝典籍《本草》一书。

是由“荼”字演化而来,唐玄宗时期的《开元文字音义》一书,将“荼”字减去一笔,定为单一的“茶”字。秦朝以前,茶无统一名称。至汉代时开始借用荼字,其音出自四川方言。古时四川对茶有两种叫法,蜀地方言为“苦荼”,巴地方言为“葭”。

保健作用:

1、能减低心脑血管发病和死亡风险据研究报道,日本研究者从1994年起对某地4万多名40岁至79岁中老年人进行跟踪调查发现,与一天喝茶不到1杯的人相比,每天喝5杯以上绿茶的男性因脑血管病死亡的平均风险下降了22%,女性下降了31%,其中脑梗塞下降最明显。

2、有降低胆固醇和血压的作用香港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喝茶可使血总胆固醇水平下降25%。还有一项研究喝茶与高血压发病关系的调查发现,不喝茶的人高血压的发病率为1055%,常喝茶的人为695%,茶的确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茶字的甲骨文写法如下图:

茶拼音:chá,注音:ㄔㄚˊ

释义:

1、常绿灌木,叶长椭圆形,有锯齿,经加工制为饮料,就是茶叶;秋末开花,白色;种子可榨油;木质致密,供雕刻用:茶树。茶农。

2、特指“茶叶”:绿茶。红茶。花茶。沱茶。龙井茶。乌龙茶。

3、用茶叶沏成的饮料:茶水。茶饭。茶点(茶水、点心)。茶话会。茶博士(善于烹茶的人,亦指卖茶的人或茶馆侍者)。茶余饭后。

4、泛指某些饮料:茶汤。面茶。果茶。

5、特指“茶点”:早茶。晚茶。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茶杯[chá bēi] 

喝茶用的杯盏。亦泛指喝水的杯子。

2、茶房[chá fáng] 

旧时称在旅馆、茶馆、轮船、火车、剧场等处从事供应茶水等杂务的人。

3、绿茶[lǜ chá] 

茶叶的一大类。

4、冰茶[bīng chá] 

一种兼有茶水和果汁特点的低热量的饮料。

5、茶镜[chá jìng] 

用茶晶或茶色玻璃做镜片的眼镜。

“茶”字最早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茶姑部。关于“茶”字的演变,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茶”字源于满族语中的“chá”,满语是中国东北的一种少数民族语言,这个词汇在满语中代表着“茶叶”。据说,清朝时期,满族人将这个词汇带到了南方,汉族人通过满语学习了这个词汇,并将其写成了“茶”。

另外一种说法是,“茶”字最初是由一个叫“荼”的植物名称演变而来的。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荼”是一种苦草,可以泡水喝,后来人们将这种草用来制作饮料,称之为“荼茶”。后来,“荼茶”一词逐渐演变为“茶”,成为了代表茶叶的汉字。

总的来说,“茶”字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但是都与中国古代的茶文化有关。

在国内,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饮茶的发源时间

  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秦汉说

  西汉.王褒《僮约》:

  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 鳌。烹茶尽具。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

  “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已有饮茶习俗。

  六朝说

  中国饮茶起于六朝的说法,有人认为起于“孙皓以茶代酒”,有人认为系“王肃茗饮”而始,日本、印度则流传饮茶系起于“达摩禅定”的说法。然而秦汉说具有史料证据确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说的正确性。

  达摩禅定:

  传说菩提达摩自印度东使中国,誓言以九年时间停止睡眠进行禅定,前三年达摩如愿成功,但后来渐不支终于熟睡,达摩醒来后羞愤交加,遂割下眼皮,掷于地上。不久后掷眼皮处生出小树,枝叶扶疏,生意盎 然。此后五年,达摩相当清醒,然还差一年又遭睡魔侵入,达摩采食了身旁的树叶,食后立刻脑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达摩采食的树叶即为后代的茶,此乃饮茶起于六朝达摩的说法。故事中掌握了茶的特性,并说明了茶素提神的效果。

  孙皓以茶代酒:

  根据《三国志--韦曜传》中说,吴国皇帝孙皓率群臣饮酒,规定赴宴的人至少得喝七升,而韦曜酒力不胜,只能喝二升,孙皓便常密赐茶荈以代酒。由此可知三国时代,当时上层社会饮茶风气甚盛,同时已有“以茶代酒”的先例了。

  王肃茗饮:

  唐代以前人们饮茶叫做「茗饮」,就和煮菜而饮汤一样,是用来解渴或用来佐餐的。这种说法可由北魏人杨衔之所着洛阳伽蓝记中的描写窥得。书中记载说当时喜欢「茗饮」的,主要是南朝人,北方人日常则多饮用酪浆,书中尚记载了一则故事:北魏时,南户齐朝的一位官员王肃向北魏称降,刚来时,不习惯北方吃羊肉、酪浆的饮食,便常以鲫鱼羹为饭,渴则饮茗汁,一饮便是一斗,北魏首都洛阳的人均称王肃为“漏厄”,就是永远装不满的容器。几年后,北魏高祖皇帝设宴,宴席上王肃食羊肉,酪浆甚多,高祖便问王肃:“你觉得羊肉比起鲫鱼羹来如何?”王肃回答道:“莒附庸小国,鱼虽不能和羊肉比美,但正是表兰秋菊各有好处。只是茗叶熬的汁不中喝,只好给酪浆作奴仆了。”这个典故一传开,因此茗汁方有“酪奴”的别名。这段记载说明了,茗饮是南人时尚,上至贵族朝士,下至平民均有好者,甚至是日常生活之必须品,而北人则歧视茗饮。其次当时的饮茶属牛饮,甚至有人饮至一斛二升,这与后来细酌慢品的饮茶大异其趣。

  饮茶的起因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人类最早为什么要饮茶呢?是怎样形成饮茶习惯的呢?

  祭品说:

  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药物说:

  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食物说:

  “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同步说:

  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

  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的习惯。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广泛普及:

  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茶树的发源地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西南说:

  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四川说:

  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

  云南说:

  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川东鄂西说:

  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江浙说:

  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其实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某地既是“茶树原生地”又是“神农活动地”,那么答案就是这里了。

9画。

名称:横、竖、竖、撇、捺、横、竖钩、撇、点。

常绿木本植物,叶子长椭圆形,花一般为白色,种子有硬壳。嫩叶加工后就是茶叶。

茶(学名:Camellia sinensis(L) O Ktze),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的山区,茶按制作工序分为绿茶、白茶、红茶等六大类。茶叶可作饮品,含有多种有益成分,并有保健功效。

茶叶呈长圆形或椭圆形,先端钝或尖锐,基部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无毛或初时有柔毛,边缘有锯齿,叶柄无毛。花白色,花瓣阔卵形;萼片阔卵形至圆形;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

茶字的甲骨文写法如下图:

茶拼音:chá,注音:ㄔㄚˊ

释义:

1、常绿灌木,叶长椭圆形,有锯齿,经加工制为饮料,就是茶叶;秋末开花,白色;种子可榨油;木质致密,供雕刻用:茶树。茶农。

2、特指“茶叶”:绿茶。红茶。花茶。沱茶。龙井茶。乌龙茶。

3、用茶叶沏成的饮料:茶水。茶饭。茶点(茶水、点心)。茶话会。茶博士(善于烹茶的人,亦指卖茶的人或茶馆侍者)。茶余饭后。

4、泛指某些饮料:茶汤。面茶。果茶。

5、特指“茶点”:早茶。晚茶。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茶杯[chá bēi] 

喝茶用的杯盏。亦泛指喝水的杯子。

2、茶房[chá fáng] 

旧时称在旅馆、茶馆、轮船、火车、剧场等处从事供应茶水等杂务的人。

3、绿茶[lǜ chá] 

茶叶的一大类。

4、冰茶[bīng chá] 

一种兼有茶水和果汁特点的低热量的饮料。

5、茶镜[chá jìng] 

用茶晶或茶色玻璃做镜片的眼镜。

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三皇五帝时代的神农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传,黄帝则姓姬名荼,荼即古茶字。茶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植株高达1-6米。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有广泛栽培。茶树叶子制成茶叶,泡水后使用,有强心、利尿的功效。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一般清明前后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用这种嫩芽制作的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茶中的珍品。

历史渊源

  据可查的大量实物证据和文史资料显示,世界其他国家的饮茶习惯和茶树种植都传自中国。茶的发源地在中国中西部山区,唐陆羽《茶经》云:“茶者,发乎神农氏,起于鲁周公”。“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现今重庆西和湖北西,正是当今之神农架地区,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故茶的发源地在中国是无可争议的。在英国,有人说饮茶习惯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印度。事实是这样的:1823年,一支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所谓的野生的茶树,有人开始认为茶的发源地在印度。但是这些茶树种其实是英国人从中国偷过去种植的——在几千年的茶历史中印度从未发现过有野生茶树,也没有人在当地制茶。他们都犯了一个最基本的逻辑错误,包括茶树植物在内的其它植物是一直都存在的,甚至比人类的历史都要长,不能说哪里有茶树,哪里就是制茶、饮茶的发源地。人类制茶、饮茶的最早记录都在中国,最早的茶叶成品实物也在中国。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而且年代更为久远。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就出土了六千年前的古茶树。现在中国的野生大茶树集中在云南等地,其中也包含甘肃、湖南,湖北的一些地区。

茶树起源地总述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

  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山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起源及原产地 

  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 

  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

发源时间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为“荼”,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在文中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但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的简化,而且在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陆羽只是把先人饮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茶的历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1、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2、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今川北及汉中一带)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华阳国志》是第一部以文字记载茶的典籍,因此历史意义更大,也更为可靠。

3、秦汉说

  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 鳌。烹茶尽具。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

  “烹荼进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已有饮茶习俗。

我们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已经用茶字来表示茶

关于我们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内是否已经使用了茶字,目前存在一定的争议和分歧。一方面,有学者认为《诗经》中没有明确的茶字出现,因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