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胭脂膏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干胭脂膏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干胭脂膏 1 拼音
gàn yān zhī gāo
2 处方干胭脂、白龙骨、白矾(煅)、白石脂(研)等分。
3 制法上为末,用枣肉为丸,如枣核大。
4 功能主治小儿聤耳,常出脓水不止。
5 干胭脂膏的用法用量以绵裹1丸,纳耳中,日3换之。
6 摘录
《婴童百问》卷四
古籍中的干胭脂膏 《婴童百问》:[卷之四]耳病第三十五问
却耳中脓水,用一字掺在耳内,但用之,勿令风入。干胭脂膏治小儿耳,常出脓水不止。干胭脂白龙骨白矾()白
《验方新编》:[卷二十一引痘略]出痘后须知脓不干,用武夷茶煎浓洗之,或黄豆皮煎水洗之,或胭脂膏、鲫鱼膏、蜡梅油贴之,皆可,若成脓而不能合口,
《验方新编》:[卷二十一引痘略]方药糁之。又方∶用武夷茶煎浓水,洗清脓拭干,以京都胭脂膏贴之。或用鲫鱼膏贴之,或用蜡梅花油润纸贴之亦可
《幼科类萃》:[卷之二十六·耳目口鼻门]论小儿耳目口鼻诸证涕若冷气久不散脓涕结聚使鼻不闻香臭则鼻若挟热则鼻干皆阻碍乳又小儿禀赋胎气充实三关九窍五脏六腑内外呼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三·心脏部一疮疡]耳疮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灌鼻蒺藜汁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灌鼻蒺藜汁 1 拼音
guàn bí jí lí zhī
2 处方蒺藜1把(取当道车碾过者捣)。
3 功能主治鼻塞,多年不闻香臭,清水出不止。
4 灌鼻蒺藜汁的用法用量以水3升,煎取熟,先仰卧,使人满口含饭,取1合汁灌鼻中,不通再灌之。大嚏,必出12个息肉,似赤蛹虫,即愈。
5 摘录方出《千金》卷六,名见《圣惠》卷三十七
古籍中的灌鼻蒺藜汁 《普济方》:[卷五十六鼻门]鼻塞不闻香臭(附论)
。绵裹塞鼻治鼻塞多年。不闻香臭。清水出不止。灌鼻蒺藜汁方(出圣惠方)取当道车碾过蒺藜一把。捣。以水
《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十七]治鼻塞气息不通诸方卧中庭痛。慎治鼻塞。多年不闻香臭。水出不止。灌鼻蒺藜汁方。蒺藜(二握当有车碾过者)上件药。以水一大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三]经验秘方片,捣碎,入乳和,再捣取汁。令病患仰卧,将汁灌入鼻内,须臾,痰涎即从口鼻出而愈。接骨方用小鸡一只,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十六鼻门]鼻流清涕内鼻中。治鼻塞多年,清水出不止,灌鼻,黄连汁方黄连(去须二两)蒺藜苗(二握)上二味细锉,水二升,煎
《医方集宜》:[卷之一中风]治验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上星穴的别名·鬼堂 41 上星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所属部位 45 上星穴的定位 46 上星穴的取法 47 上星穴穴位解剖 471 层次解剖 472 穴区神经、血管 48 上星穴的功效与作用 49 上星穴主治病证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4102 灸法 411 上星穴的配伍 412 文献摘要 5 尺泽穴的别名·鬼堂 51 鬼堂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尺泽穴的定位 57 尺泽穴的取法 58 尺泽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尺泽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尺泽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尺泽穴的配伍 513 研究进展 514 文献摘要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鬼堂 1 拼音
guǐ táng
2 英文参考Shàngxīng GV23 [中国针灸学词典]
Chǐzé LU5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鬼堂为经穴别名:1上星;2尺泽。[1]
鬼堂为十三鬼穴之一。《备急千金要方》:“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第十针直鼻上入发际一寸,名鬼堂。”所指即上星穴。又《千金翼方》作尺泽穴别名。
4 上星穴的别名·鬼堂
鬼堂为经穴别名,即上星。[1]。出《备急千金要方》。
穴位 上星 汉语拼音 Shangxing 罗马拼音 Shanghsing 美国英译名 Super Star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V23 日本 23 法
国 莫兰特氏 VG22 富耶氏 德国 LG22 英国 Gv23 美国 Go23
上星为经穴名(Shàngxīng GV23,DU23)[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鬼堂(《备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圣惠方》),神堂(《针灸聚英》)。属督脉[2]。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2]。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头痛,目痛,鼻渊,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呕吐,烦满,目眩,鼻塞,鼻出血,前额神经痛,面赤肿,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神经衰弱等。
41 上星穴的别名鬼堂(《备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圣惠方》),神堂(《针灸聚英》)。
42 出处《针灸甲乙经》:上星一穴,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督脉气所发。
43 穴名解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2]。
上,指头部。上者,升也,大也。中医有鼻通天气,目比日月之说;穴在前头部正中,正为阳精所聚之处。穴居头上,犹如星之居上,精英四照,故名上星,又名神堂、明堂。[3]
44 所属部位前头[4]
45 上星穴的定位标准定位:上星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5]。
上星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正坐仰靠取穴[2]。
上星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1寸[6]。
上星穴在督脉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46 上星穴的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1寸处取穴。
上星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正坐仰靠取穴。[2]
正坐或仰靠位,于前发际中点入发际1寸处取穴;若无前发际时,可先取百会,向前4寸取穴[7]。
47 上星穴穴位解剖上星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额神经的分支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47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2]。
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8]。
47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滑车上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眶上动脉分布[8]。
布有额神经分支,额动、静脉分支及颞浅动、静脉分支[6]。
48 上星穴的功效与作用上星穴具有熄风清热、宁神通鼻的功效。
上星穴有清热散风,通窍明目作用。[2]
上星穴为督脉之气所发,泻之可清督脉之气,以达通窍止血、清利头目之目的,临床以治疗鼻衄、鼻渊等鼻疾为主。[9]
上星穴主治鼻不通,目眩,睛痛诸疾,有清脑利窍、疏通血脉之功。凡属风热上冲,鼻塞、鼻衄、风眩、目不远视、如雾迷蒙,一切上焦风热、头目不清之症,悉可取此。[3]
49 上星穴主治病证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头痛,目痛,鼻渊,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呕吐,烦满,目眩,鼻塞,鼻出血,前额神经痛,面赤肿,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神经衰弱等。
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等[2]。
上星穴主治头痛、目痛,鼻渊、鼻衄、癫狂、疟疾、热病[8]。
上星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渊,鼻痈,鼻衄,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疟疾;痫证,癫狂;呕吐,烦满[7]。
上星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鼻塞,鼻出血,癫狂,痫证;以及前额神经痛,鼻炎,角膜炎,近视等[6]。
治眩晕,头痛,目赤肿痛,面赤肿,迎风流泪,鼻渊,鼻鼽,鼻痔,鼻痈,热病汗不出,疟疾,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前额神经痛,神经衰弱。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一般沿皮刺0 5~08寸[2][6];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2]。
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7]。
平刺05~1寸[8]。
注意:新生儿及囟门未闭合时慎用[2]。
小儿前囟未闭者禁针[7]。
4102 灸法可灸[2][7][8]。
艾条灸5~10分钟[6]。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可灸七壮,不宜多灸,若频灸,即拔气上,令人目不明。
注意:小儿前囟未闭者禁灸[7]。
411 上星穴的配伍上星穴配百会、合谷治头风[2]。
上星穴配迎香、素髎、合谷治鼻出血,鼻炎[2]。
上星穴配肝俞治目赤、目痛、目痒等[2]。
上星配百会、囟会、承光,有清热利窍的作用,主治鼻塞不闻香臭,头痛。
上星配合谷、足三里,有疏风清热,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鼻渊,眩晕。
上星配肝俞,有散风清热,疏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泪出,多眵。
上星配风府、禾髂、风池、水沟、百会、百劳、风门,治鼻渊、鼻痔[7]。
上星配百会、神庭、前顶、攒竹、丝竹空、风池、合谷,治眼目风热[7]。
上星配风池、天柱,治头眩[7]。
上星配大椎,治痃疟[7]。
上星配前顶、百会、阳谷、合谷、关冲、昆仑、侠溪,治头风[7]。
412 文献摘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风,面虚肿,鼻塞不闻香臭,目眩,痎疟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远视。
《针灸大成》:主面赤肿,头风,头皮肿,面虚,鼻中息肉,鼻塞头痛,痎疟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眩,目睛痛,不能远视,口鼻出血不止。不宜多灸,恐拔气上,令人目不明。
《针灸聚英》:以细三棱针宣泄诸阳热气,无令上冲头目。
《类经图翼》:又十三鬼穴,此名鬼堂,主百邪癫狂,当在第十次下针。
《普济》:灸亦得,然不及针。日灸三壮至百五壮罢,须停十余日,然后更灸。故不用相续加灸满五十壮,即以细三棱针刺头上,以宣热气,忌酒面荞麦。
5 尺泽穴的别名·鬼堂鬼堂为经穴别名,即尺泽[1]。出《千金翼方》。
穴位 尺泽 汉语拼音 Chize 罗马拼音 Chihtse 美国英译名 Short Narrow Marsh 各
国
代
号 中国 LU5 日本 P5 法
国 莫兰特氏 P5 富耶氏 LU5 德国 L5 英国 LU5 美国 5
尺泽为经穴名(Chǐzé LU5)[10]。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代号LU5[11]。别名鬼受,鬼堂[11]。属手太阴肺经[10]。尺泽为手太阴肺经的合穴,五行属水[10]。尺即尺肤,指前臂部,泽即沼泽,为水聚处,此穴在肘部,为合穴,脉气汇聚于此,故名尺泽[10]。主治咳嗽,气喘,少气,咯血,潮热,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胸部烦满,心痛,心烦,悲愁不乐,咽喉肿痛,胸部胀满,胸膜炎,小儿惊风,急性胃肠炎,吐泻,肘臂挛痛,肩内侧痛,肩胛神经痛,四肢暴肿,手不能伸,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丹毒,身痛,腰脊强痛,膝髌肿痛,乳痈,发热,症瘕积聚,疝气,咽喉肿痛,喑哑,抽搐,癫痫,精神病,脑血管病后遗症,遗尿,尿失禁等。
51 鬼堂的别名鬼受(《备急千金要方》),鬼堂(《千金翼方》)。
52 出处《黄帝内经灵柩·本输》:肺出于少商……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53 穴名解尺即尺肤,指前臂部,泽即沼泽,为水聚处,此穴在肘部,为合穴,脉气汇聚于此,故名尺泽[10]。
《说文》:“尺,十寸也,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尺所以指尺,规矩事也。”《脉经》卷一:”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脉诀云:“分寸为尺,分尺为寸。”人之前膊腕横纹后1寸为关,由关至肘横纹为尺。所谓“尺肤热”者,即指此1尺全部而言。见此1尺之热,即知全身俱热也。[3]
《周礼·地宫》:“泽,水之所钟也。”尺泽者,言穴居尺部低洼之处,犹如水之有宫城也[3]。
杨上善说:“水出井泉流注行已,便入于海,十二经脉出四支已流口(缺文,疑为‘注’字)而行至此,入五藏海泽。谓陂、泽,水钟处也。尺谓从此向口(缺文,疑为‘肘’字)有尺也,一尺之中脉注此处,流动而下,与水义同,故名尺泽。”
54 特异性手太阴肺经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水。
55 所属部位肘[12]
56 尺泽穴的定位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5][13]。
尺泽位于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处,微屈肘取穴[11]。
尺泽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微屈肘取穴[10]。
尺泽在手太阴肺经中的位置
尺泽的位置
尺泽的位置
上肢内侧部经穴——尺泽的位置
尺泽的位置(手太阴肺经)
尺泽的位置(肌肉)
尺泽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57 尺泽穴的取法手掌向上,微屈肘,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处取穴。
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微屈肘取穴[10]。
在肘区,肘横纹上,当肱二头肌肌腱桡侧缘凹陷中取穴[14]。
58 尺泽穴穴位解剖尺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肱肌。有桡侧返动、静脉之分支及头静脉。分布著前臂外侧皮神经及桡神经。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上述皮神经外,还有头静脉和前臂外侧皮神经经过。针由皮肤经头静脉、皮神经之间,穿肘深筋膜,进入肱桡肌。肱桡肌和其深面的肱肌之间有桡神经,该神经于此分为深、浅二支。深支支配肱桡肌,肱肌由肌皮神经支配。
5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神经→肱肌[10]。
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肱肌[13]。
5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干经过,并有桡神经深支、肌皮神经肌支和桡侧剐动脉前支(肱深动脉分支)分布[13]。
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和头静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11]。
59 尺泽穴的功效与作用尺泽穴有清热和胃,通络止痛的作用。
尺泽穴有清肺泻火,调理肠腑之作用[10]。
肺主气,司呼吸,尺泽穴为肺经之合穴,“合主逆气而泄”,又穴性属水,为本经子穴,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凡肺经有热所致肺气上逆之咳喘、胸部胀满,热伤肺络所致的咯血、潮热及肺热上壅所致的咽喉肿痛等,均可泻尺泽以治之[14]。
手太阴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肺热移于胃肠,胃气上逆则呕吐,阻于胃肠则泄泻,取尺泽穴可清肺胃、调气机、止吐泻[14]。
尺泽穴在肘横纹外侧端,为手太阴经之合穴,合象水之归。水之所归,大则江海,小则沼泽,以泽字立意,治意亦广,大有普及全身之势。如治舌咽干涩、血不荣筋、臂挛喉痹,以及津液失调、四肢拘急、静脉充血,取本穴治之,则甘霖普泽,万物孳生矣。尤其时病拘急,在本穴静脉放血,可以立愈。[3]
尺泽穴位于肘部,可治肘臂挛痛,属腧穴的局部治疗作用[14]。
510 尺泽穴主治病证尺泽穴主治咳嗽,气喘,少气,咯血,潮热,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胸部烦满,心痛,心烦,悲愁不乐,咽喉肿痛,胸部胀满,胸膜炎,小儿惊风,急性胃肠炎,吐泻,肘臂挛痛,肩内侧痛,肩胛神经痛,四肢暴肿,手不能伸,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丹毒,身痛,腰脊强痛,膝髌肿痛,乳痈,发热,症瘕积聚,疝气,咽喉肿痛,喑哑,抽搐,癫痫,精神病,脑血管病后遗症,遗尿,尿失禁等。
尺泽穴主治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胸部胀满、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13]。
尺泽穴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部烦满,咽喉肿痛,肘臂挛痛等[11]。
尺泽穴主要用于胸肺、胃肠及局部疾患:如咳嗽、气喘、少气咳血、肺炎、肺结核、心痛、心烦、急性胃肠炎、呕吐、肘臂挛痛、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小儿惊风、丹毒等[10]。
尺泽穴以治肺脏实证、热证为主[14]。
肺胸病:咳嗽,气喘,咯血,潮热,胸部胀满[14]。
胃肠病:急性腹痛,吐泻[14]。
五官病:咽喉肿痛,喑哑[14]。
神志病:悲愁不乐,小儿惊风,抽搐,癫痫[14]。
肾病:遗尿,尿失禁[14]。
经脉病:肘臂挛痛,肩内侧痛,四肢暴肿,手不能伸[14]。
其他病:身痛,腰脊强痛,膝髌肿痛,乳痈,丹毒,发热,症瘕积聚,疝气[14]。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13]。
直刺03~05寸[11]。
一般直刺05~08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0]。
直刺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或有触电样感向前臂或手部放散;也可用三棱针或粗毫针点刺出血[14]。
点刺出血,用于急性吐泻。
注意:不宜针刺过深,以免刺伤穴下血管引起内出血[14]。
5112 灸法可艾卷灸[10]。
艾条灸5~10分钟[11]。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注意:不宜瘢痕灸,以免因瘢痕而影响肘关节的活动[14]。
512 尺泽穴的配伍尺泽配少泽治短气胁痛、心烦[10]。
尺泽配合谷、少商治咽喉肿痛[10]。
尺泽配合谷,有行气活络,祛瘀止痛的作用,主治肘臂挛痛,肘关节屈伸不利。
尺泽配肩髃、曲池、合谷,治肘臂挛痛[14]。
尺泽配少商、商阳,治咽喉肿痛[14]。
尺泽配委中,有清热化湿的作用,主治吐泻。
尺泽配委中、水沟,治闪挫腰痛[14]。
尺泽配肺俞,有降气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
尺泽配肺俞、风门,治咳喘[14]。
尺泽配委中刺络放血,治急性吐泻[14]、急性胃肠炎[10]。
513 研究进展艾灸异常胎位孕妇的尺泽穴,可使腹部松弛,胎动活跃,有一定转胎作用[10]。
针刺正常人尺泽穴,可使阑尾运动增强,排空时间缩短[10]。
针刺尺泽等穴治疗热带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症,可使嗜酸性白细胞降低[10]。
降压作用:临床观察针刺尺泽有降压作用,对高血压患者有一定疗效[14]。
对结肠蠕动的调整作用:针刺尺泽可使不蠕动或蠕动很弱的降结肠下部或直肠的蠕动增强[14]。
对中长跑运动员肺活量的影响:实验组运动员左、右臂尺泽进行5个疗程的温和灸法,测定实验前后两组运动员的肺活量和1000 m跑成绩。结果显示,5个疗程后实验组运动员的平均肺活量较实验前显著提高(P<001),而对照组平均肺活量实验前后差异不明显[14]。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14 文献摘要《备急千金要方》:主呕泻上下出,两胁下痛。
《灵光赋》:吐血定喘补尺泽。
《针灸甲乙经》:振寒瘛疭,手不伸,咳嗽唾浊,气膈善呕,鼓颔不得汗,烦满,因为疚衄,尺泽主之,左窒刺右,右窒刺左。心膨膨痛,少气不足以息,尺泽主之。咳逆上气,舌干,胁痛,心烦,肩寒,少气不足以息,腹胀,喘,尺泽主之。肘痛,尺泽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风痹,肘挛,手臂不得举,喉痹,上气,舌干,咳嗽唾浊,四肢暴肿,臂寒,短气。
《针灸大成》:主肩臂痛,汗出中风,小便数,善嚏,悲哭,寒热,风痹,臑肘挛,手臂不举,喉痹,上气呕吐,口干,咳嗽唾浊,痃疟,四肢暴肿,心疼臂寒,短气,肺膨胀,心烦闷少气,劳热,喘满,腰脊强痛,小儿慢惊风。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上星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上星穴的定位 9 上星穴的取法 10 上星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上星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上星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上星穴的配伍 15 特效 16 文献摘要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上星 1 拼音
shàng xīng
2 英文参考Shàngxīng GV23 [中国针灸学词典]
Super Star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hàngxī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2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2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穴位 上星 汉语拼音 Shangxing 罗马拼音 Shanghsing 美国英译名 Super Star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V23 日本 23 法
国 莫兰特氏 VG22 富耶氏 德国 LG22 英国 Gv23 美国 Go23
上星为经穴名(Shàngxīng GV23,DU23)[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鬼堂(《备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圣惠方》),神堂(《针灸聚英》)。属督脉[1]。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1]。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头痛,目痛,鼻渊,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呕吐,烦满,目眩,鼻塞,鼻出血,前额神经痛,面赤肿,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神经衰弱等。
4 上星穴的别名鬼堂(《备急千金要方》),明堂(《太平圣惠方》),神堂(《针灸聚英》)、云翳(《经外奇腧撷英歌》)。
5 出处《针灸甲乙经》:上星一穴,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督脉气所发。
6 穴名解上即上方,星即星球,人头形圆像天,穴居头上,如星在上天,故名上星[1]。
上,指头部。上者,升也,大也。中医有鼻通天气,目比日月之说;穴在前头部正中,正为阳精所聚之处。穴居头上,犹如星之居上,精英四照,故名上星,又名神堂、明堂。[2]
7 所属部位前头[3]
8 上星穴的定位标准定位:上星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4]。
上星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正坐仰靠取穴[1]。
上星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1寸[5]。
上星穴在督脉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上星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9 上星穴的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1寸处取穴。
上星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正坐仰靠取穴。[1]
正坐或仰靠位,于前发际中点入发际1寸处取穴;若无前发际时,可先取百会,向前4寸取穴[6]。
快速取穴:正坐,前发际正中直上1横指处即是上星穴[7]。
10 上星穴穴位解剖上星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额神经的分支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1]。
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8]。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滑车上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眶上动脉分布[8]。
布有额神经分支,额动、静脉分支及颞浅动、静脉分支[5]。
11 上星穴的功效与作用上星穴具有熄风清热、宁神通鼻的功效。
上星穴有清热散风,通窍明目作用。[1]
上星穴为督脉之气所发,泻之可清督脉之气,以达通窍止血、清利头目之目的,临床以治疗鼻衄、鼻渊等鼻疾为主。[9]
上星穴主治鼻不通,目眩,睛痛诸疾,有清脑利窍、疏通血脉之功。凡属风热上冲,鼻塞、鼻衄、风眩、目不远视、如雾迷蒙,一切上焦风热、头目不清之症,悉可取此。[2]
12 上星穴主治病证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头痛,目痛,鼻渊,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呕吐,烦满,目眩,鼻塞,鼻出血,前额神经痛,面赤肿,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神经衰弱等。
上星穴主要用于头面、目鼻疾患等:如头风、眩晕、面浮虚、目睛痛、近视、角膜炎、视神经萎缩、鼻炎、鼻衄、鼻瘜肉、鼻痈、癫、狂、痫症、疟疾、热病等[1]。
上星穴主治头痛、目痛,鼻渊、鼻衄、癫狂、疟疾、热病[8]。
上星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不能远视,迎风流泪,鼻渊,鼻痈,鼻衄,鼻痔,多涕,头风虚肿,头屑多;热病汗不出,疟疾;痫证,癫狂;呕吐,烦满[6]。
上星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鼻塞,鼻出血,癫狂,痫证;以及前额神经痛,鼻炎,角膜炎,近视等[5]。
治眩晕,头痛,目赤肿痛,面赤肿,迎风流泪,鼻渊,鼻鼽,鼻痔,鼻痈,热病汗不出,疟疾,额窦炎,鼻息肉,角膜白斑,前额神经痛,神经衰弱。
13 刺灸法 131 刺法一般沿皮刺05~08寸[1][5];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
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6]。
平刺05~1寸[8]。
注意:新生儿及囟门未闭合时慎用[1]。
小儿前囟未闭者禁针[6]。
132 灸法可灸[1][6][8]。
艾条灸5~10分钟[5]。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可灸七壮,不宜多灸,若频灸,即拔气上,令人目不明。
注意:小儿前囟未闭者禁灸[6]。
14 上星穴的配伍上星穴配百会、合谷治头风[1]。
上星穴配迎香、素髎、合谷治鼻出血,鼻炎[1]。
上星穴配肝俞治目赤、目痛、目痒等[1]。
上星配百会、囟会、承光,有清热利窍的作用,主治鼻塞不闻香臭,头痛。
上星配合谷、足三里,有疏风清热,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鼻渊,眩晕。
上星配肝俞,有散风清热,疏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泪出,多眵。
上星配风府、禾髂、风池、水沟、百会、百劳、风门,治鼻渊、鼻痔[6]。
上星配百会、神庭、前顶、攒竹、丝竹空、风池、合谷,治眼目风热[6]。
上星配风池、天柱,治头眩[6]。
上星配大椎,治痃疟[6]。
上星配前顶、百会、阳谷、合谷、关冲、昆仑、侠溪,治头风[6]。
15 特效用拇指指腹垂直向下压按上星穴,每次1~3分钟,可治各种头痛、头晕、目眩、目赤疼痛以及鼻窦炎、鼻出血等疾病[7]。
16 文献摘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风,面虚肿,鼻塞不闻香臭,目眩,痎疟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远视。
《针灸大成》:主面赤肿,头风,头皮肿,面虚,鼻中息肉,鼻塞头痛,痎疟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眩,目睛痛,不能远视,口鼻出血不止。不宜多灸,恐拔气上,令人目不明。
《针灸聚英》:以细三棱针宣泄诸阳热气,无令上冲头目。
《类经图翼》:又十三鬼穴,此名鬼堂,主百邪癫狂,当在第十次下针。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蜣螂 21 拼音名 22 蜣螂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蜣螂的用法用量 27 摘录 3 《中华本草》:蜣螂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蜣螂的别名 35 来源 36 原形态 37 生境分布 38 性状 39 化学成份 310 蜣螂的药理作用 311 鉴别 312 炮制 313 性味 314 归经 315 功能主治 316 蜣螂的用法用量 317 注意 318 附方 319 各家论述 320 蜣螂的临床应用 321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蜣螂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蜣螂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蜣螂 1 拼音
qiāng láng
2 《全国中草药汇编》:蜣螂21 拼音名
Qiānɡ Lánɡ
22 蜣螂的别名推粪虫、推屎爬、屎蛒螂、粪球虫、铁甲将军、牛屎虫、推车虫
23 来源鞘翅目金龟子科昆虫蜣螂Catharsius molossus L的干燥全虫。一般6~8月间捕捉,捉回后置沸水中烫死,烘干即得。
24 性味
咸,寒。有毒。
25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通便。用于疮疡肿毒,痔漏,便秘。
26 蜣螂的用法用量05~1钱;外用适量,研粉敷,或油调搽患处。
27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蜣螂31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1《别录》:蜣螂,生长沙池泽。五月取,蒸藏之,临用当炙,匆置水中,令人吐。
2陶弘景:《庄子》云:'螂之智,在于转丸。'其喜入人粪中,取屎丸而却推之,俗名为摧丸。当取大者,其类有三、四种,以鼻头扁者为真。
3《本草衍义》:蜣螂,大小二种:一种大者胡蜣螂,身黑光,腹翼下有小黄,子附母而飞行。昼不出,夜方飞出,至人家庭户中,见灯光则来。
32 拼音名Qiānɡ Lánɡ
33 英文名dung beetle
34 蜣螂的别名天社、转丸、弄丸、推丸、胡蜣螂、推车客、天水牛、推屎虫、黑牛儿、铁甲将军、大乌壳硬虫、夜游将军、屎蜣螂、滚屎虫、车屎客、牛屎虫、推车虫、大将军、触角牛、粪球虫、铁角牛
35 来源药材基源:为金龟子科动物屎壳螂的全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tharsius molossu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68月间晚上利用灯光诱捕,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36 原形态屎壳螂,全体宽卵圆形,黑色,略有光泽。胸下密被纤长绒毛。雄虫头部前方呈扇面形,表面密被鱼鳞状皱纹,头上有一基部粗大向上收尖的角突。触角4节,前胸背板表面均匀分布细圆疣状刻纹,在中部稍后高高突出成锐形横脊。鞘翅密布细皱纹,各有7条易辨之纵线。足短壮。雌虫头顶无角突,而呈横脊状隆起。
37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常栖息于草原和农村中牛、马、驴的粪堆下,掘土穴局面。产卵后雌雄共同推粪土将卵包裹而成丸。
资源分布: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38 性状性状鉴别,虫体呈椭圆形,长34cm,宽183cm,黑褐色,有光泽。雄虫较雌虫稍大,头部前方呈扇面形,易脱落,中央具角突1支,长约6mm。前胸背板呈宽关月形,顶部有横形隆脊,两侧各有角突1枚,后胸约占体长的1/2,为翅覆盖。雌虫头部中央及前胸背板横形隆脊的两侧无角状突。前翅革质,黑褐色,有7条纵向平行的纹理,后翅膜质,**或黄棕色。足3对,体质坚硬。有臭气。
显微鉴别,粉末特征:①体壁碎片浅**\**或深棕**,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有的刚毛已脱落,散有毛窝,毛窝附近有星芒状的色素颗粒;有的边缘增厚,密布棘状物,有的着生和三粗刚毛或少数细长刚毛②刚毛**或黄棕色,细长,先端锐尖,表面具疣状突起,长6020μm,基部直径715μm,壁厚13μm。③横纹肌纤维众多,近无色或淡**,半透明,多数断裂成薄片状,表同有紧密排列的曲折状或水波状的明暗带,纹理较清晰。④碳酸钙结晶众多,形状不规则,大小在2105μm之间。
39 化学成份含有毒成分约1%(蜣螂毒素);有效成分能溶于水、乙醇及氯仿,但不溶于乙醚。100℃加热,经30min也被破坏。
310 药理作用1对呼吸作用:蜣螂毒素。注射于小白鼠后表现不安,数十分钟后因痉挛发作致死;静脉注射于家兔后,血压一时下降,随即上升,呼吸振幅增大,频率加快;2对心脏作用:对蟾蜍离体心脏有抑制作用,灌注于蟾蜍的后肢血管,有暂时的扩张作用;3对平滑肌作用:对家兔肠管及子宫有抑制作用,对蟾蜍的神经肌肉标本有麻痹作用。
311 鉴别理化鉴别(10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冷浸过夜,过滤,溶液浓缩至5ml,将浓缩液滴在滤纸上,喷05%茚三酮溶液或02%吲哚醒丙酮溶液,然后在110℃下烘烤,可见黑色斑点。
(2)取本品乙醇提取液2ml,加入三氯化铁试剂12滴,溶液呈墨绿色。
312 炮制去杂质,或去足、翅。切制:焙干,研粉既得
313 性味味咸;性寒;有毒
314 归经肝;胃;大肠经
315 功能主治破瘀;定惊;通便;散结;拔毒去腐。主症瘕;惊痫;噎膈反胃;腹胀便秘;痔漏;疔肿;恶疮
316 蜣螂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g;研末,12g。外用:研末撒、调敷或捣烂敷。
317 注意脾胃虚寒者及孕妇禁服。
318 附方①治小儿惊风,不拘急慢:蜣螂一枚。杵烂,以水小盏,于百沸汤中烫热,去滓饮之。(《纲目》)②治膈气吐食: 地牛儿二个,推屎虫一公一母。同入罐中,待虫食尽牛儿,以泥裹煨存性,用去白陈皮二钱,以巴豆同炒过,去豆,将陈皮及虫为末,每用一、二分,吹入咽中,吐痰三、四次愈。(《孙天仁集效方》)③治大、小便闭,经月欲死者: 推车客七个,士狗七个。新瓦焙,研未,用虎目树南向皮,煎汁调服。 (《本事方》推车散)④治小便血淋: 蜣螂研水服。(《鲍氏小儿方》)⑤治疳:蜣螂裹烧熟,与儿食。(《韩氏医通》)⑥治赤白痢、噤口痢及泄泻: 黑牛儿烧研,每服半钱或一钱,烧酒调服。小儿以黄酒服。(李延寿)⑦治痔漏出水: 蜣螂一枚,阴干,入冰片少许,为细末,纸捻蘸末入孔内,渐渐生肉,药自退出。(《纲目》) ⑧治一切疗疮: 地上新粪内泥堆中大乌壳硬虫, 活者取来,用蜜浸待死,新瓦上煅灰,用好醋调敷上。先用针火上烧过,待冷,拨损疮头。 (《普济方》)⑨治鼻中息肉,不闻香臭: 蜣螂一十枚。纳青竹筒中,以刀削去竹青,以油单裹筒口,令密,纳厕坑中,四十九日,取出曝干,入麝香少许,同细研为散,涂痛肉上。 《圣惠方》⑩治小儿重舌:烧蜣螂末和唾敷舌上。(《子母秘录》)(11)治大肠脱肛:烧蜣螂存性,为末,入冰片研匀,掺肛上,托之即入。(《医学集成》)(12)治附骨疽及鱼眼疮: 烧娜七枚。和大麦面,烂捣封之。(〈圣惠方>(13)治疠疡: 途中先死蜣螂,捣烂涂之,当揩令热封之。(〈千金方》>(14)治针灸疮血出不止: 死蜣螂末猪脂涂之。 (《千金方》)
319 各家论述1《本经》:主小儿惊痫,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易。
2《别录》:主手足端寒,肢满,奔豚。
3《药性论》:治小儿疳虫蚀。
4《本草拾遗》:治蜂瘘,烧死蜣螂末和醋敷之。
5《日华子本草》:能堕胎,和干姜敷恶疮,出箭头。
6《本草权度》:去大肠风热。
7《本草求原》:治小儿积滞,土包烧食。
320 蜣螂的临床应用1治疗膀胱、尿道结石:蜣螂法头;置于新瓦上焙干,研成粉末。每次口服153g,每日2次。临床观察20余例,部分病例可见结石排出。
2治疗麻痹性肠梗阻:取蜣螂7只;黑白丑3钱,石菖蒲3钱。水煎,1日2次早晚分服。至大便畅通为止。临床试治3例,均愈。
321 摘录《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蜣螂的方剂 蜣螂丸
:qiānglángwán《圣惠》卷六十:方名:蜣螂丸组成:蜣螂7枚(5月5日收,去足翅,微炙,捣末
蜣螂膏音:qiānglánggāo《痈疽验方》:方名:蜣螂膏组成:蜣螂3个(肚白者佳),黄麻虫10个。主治
蜣螂散:qiānglángsǎn《仙拈集》卷一:方名:蜣螂散组成:屎蜣螂不拘多少(洗净,用新瓦焙干,不可太
铁甲散ějiǎsǎn《慈航集》卷下:方名:铁甲散组成:蜣螂(即推粪虫,又名屎壳郎)4两(炙脆),南山楂4两
牛黄豚血汤血4分,牛黄4分,当归4分,大黄4分,人参4分,蜣螂3枚,蚱蝉3枚(炙),川芎8分,黄芩8分,葛根1
更多用到中药蜣螂的方剂用到中药蜣螂的中成药 阿魏化痞膏
大蒜、使君子、白芷、穿山甲(用代用品)、木鳖子、蜣螂、胡黄连、大黄、蓖麻子、乳香、没药、芦荟、血竭、
镇江膏药独活当归醉仙桃血余马钱子麻黄巴豆白芷红花三棱桃仁蜣螂虫[制法]以上十六味,碎断,用植物油50kg浸泡
参鳖甲煎丸桂枝150g瞿麦(炒)120g厚朴(制)150g蜣螂虫180g银硝360g土鳖虫(炒)150g凌霄花
和络舒肝片虫100g柴胡40g制何首乌100g凌霄花20g蜣螂20g五灵脂60g黑豆100g半边莲60g制法:
鳖甲煎丸),阿胶三分(炙),蜂窠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具有消症化积的功效,治疟母
更多用到中药蜣螂的中成药古籍中的蜣螂 《本草纲目》:[虫部第四十一卷虫之三]蜣螂
其虫深目高鼻,状如羌胡,背负黑甲,状如武士,故有蜣螂、将军之称。集解《别录》曰∶蜣螂生长沙池泽。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二下品]蜣螂蜣螂味咸,寒,有毒。主小儿惊痫,螈,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易(音羊)。手
《普济方》:[卷三百二金疮门]箭镞金刃入肉雄黄丸(出杨氏家藏方)治骨中箭头方。雄黄(一分)蜣螂(一分研)不灰木(一分以牛粪火烧赤色)威灵仙(一
《幼幼新书》:[卷第十二]惊痫第二参(各三分)寒水石(六分)蚱蝉(一枚,去翅,炙)蜣螂(三枚,炙)上九味捣、筛。以好蜜和薄泔,著铜钵于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六]箭头入肉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方之万金膏 31 处方 32 炮制 33 功能主治 34 万金膏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眼科纂要》卷上方之万金膏 41 处方 42 制法 43 万金膏的用法用量 44 功能主治 5 《片玉心书》卷五方之万金膏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摘录 6 《灵验良方汇编》卷一方之万金膏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万金膏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嵩崖尊生》(致和堂本)卷十一方之万金膏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万金膏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76 附注 8 《古今医统大全》卷六十一方之万金膏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万金膏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幼科类萃》卷二十六方之万金膏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万金膏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幼幼集成》卷四方之万金膏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万金膏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普济方》卷二八二方之万金膏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万金膏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丹台玉案》卷六方之万金膏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万金膏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杨氏家藏方》卷十二方之万金膏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万金膏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是斋百一选方》卷二十方之万金膏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万金膏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46 万金膏的临床应用 15 《朱氏集验方》卷十二方之万金膏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功效主治 154 万金膏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普济方》卷三一五方之万金膏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制备方法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万金膏 1 拼音
wàn jīn gāo
2 概述万金膏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四首。
3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方之万金膏 31 处方龙骨、鳖甲、苦参、乌贼骨、黄柏、黄芩、黄连、皂角、白及、白蔹、厚朴、木鳖子仁、草乌、川芎、当归、白芷各一两,没药、乳香各半两,槐枝、柳枝各四寸长者二十一条,炒黄丹一斤半[1]。
龙骨、鳖甲、苦参、乌贼鱼骨、黄蘗、草乌头、黄连、猪牙、皂角、黄芩、白蔹、白芨、木鳖子仁、当归(洗焙)、厚朴(去粗皮)、川芎、香白芷、没药(别研)、槐枝、柳枝,(并同研)各一分;乳香(别研)一钱,黄丹一两半,清麻油四两(冬月用半斤)。
32 炮制前药除乳香、没药、黄丹外,余药于油内慢火煎紫赤色去渣,称净油三斤,放锅内下丹,不住手搅,令黑色、滴水不散及不粘手,下乳香、没药末,再搅匀,如硬再加油少许,以不粘手为度,摊膏贴患处[1]。
上除黄丹外,银、石器中将诸药并油内用慢火煎紫赤色,去药不用,却入黄丹一半放油内,不住手搅,令微黑,更入馀黄丹,不住手搅,须是慢火熬令紫黑,滴在水上不散,及不黏手,然后更别入黄丹少许,再熬数沸,如硬时却更入油些少,以不黏手为度。
33 功能主治《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万金膏主治痈疽发背,诸般疮疖;从高坠下,打扑损伤;脚膝生疮,远年臁疮,五般痔漏,恶疮等症[1]。
一切恶疮,并皆治之。
34 万金膏的用法用量摊膏贴患处[1]。
用时量疮大小摊纸上贴之。
35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 《眼科纂要》卷上方之万金膏 41 处方荆芥、防风、黄连、五倍子各五钱,铜绿五分,苦参四钱,薄荷一钱[1]。
42 制法为细末,水泛为丸,弹子大[1]
43 万金膏的用法用量每次一丸,热水化开,乘热洗目[1]。
44 功能主治《眼科纂要》卷上方之万金膏功能疏风清热,解毒止痒。治睑弦赤烂。[1]
5 《片玉心书》卷五方之万金膏 51 处方羌活 川芎 细辛 木通 麻黄 石菖蒲各3克 龙脑 麝香各少许
52 功能主治《片玉心书》卷五方之万金膏主治郺鼻。肺受风寒,久而不散,脓涕结聚不开,不闻香臭。
53 摘录《片玉心书》卷五
6 《灵验良方汇编》卷一方之万金膏 61 方名万金膏
62 组成文蛤5钱,黄连5钱(去毛,净),防风5钱,荆芥穗5钱,苦参4钱,铜绿5分(一方有当归4钱,川芎4钱)。
63 主治《灵验良方汇编》卷一方之万金膏主治烂弦风赤眼。
64 万金膏的用法用量临用时,以热水化开,趁热洗眼,1日3次。
65 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用薄荷煎汤作丸,如弹子大。
7 《嵩崖尊生》(致和堂本)卷十一方之万金膏 71 方名万金膏
72 组成天冬8钱,杏仁4钱,贝母4钱,百部4钱,紫菀1钱,冬花5钱,百合4钱。
73 主治《嵩崖尊生》(致和堂本)卷十一方之万金膏主治痨擦。
74 万金膏的用法用量不拘时挑服之。
75 制备方法水煎,味尽去滓,加饴糖8钱,蜜1两6钱,再熬;又入阿胶4钱,茯苓末4钱,入前汁,和匀如膏。
76 附注本方方名,原书三让堂本作“补金膏”。
8 《古今医统大全》卷六十一方之万金膏 81 方名万金膏
82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防风、连翘、白芷、当归、薄荷、朴消各等分。
83 主治《古今医统大全》卷六十一方之万金膏主治一切目疾。
84 万金膏的用法用量每用1丸,滚水泡化,趁热洗眼。
8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
9 《幼科类萃》卷二十六方之万金膏 91 方名万金膏
92 组成羌活1钱,川芎1钱,细辛1钱,石菖蒲1钱,木通1钱,麻黄1钱,龙脑半钱,麝香半钱。
93 主治《幼科类萃》卷二十六方之万金膏主治小儿齆鼻。
94 万金膏的用法用量用新绵包1丸。塞鼻孔中,男左女右。
95 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炼白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0 《幼幼集成》卷四方之万金膏 101 方名万金膏
102 组成川羌活1钱,正川芎1钱,北细辛1钱,淮木通1钱,净麻黄1钱,石菖蒲1钱。
103 主治《幼幼集成》卷四方之万金膏主治小儿风热侵肺、鼻齆不闻香臭。
104 万金膏的用法用量每次1钱,以蜜和匀,姜汤化服。
105 制备方法上为末。
11 《普济方》卷二八二方之万金膏 111 方名万金膏
112 组成川乌、草乌、白芷、黄柏皮、藁本、荆芥、蝉蜕、肉桂、白僵蚕、赤小豆、乳香、没药、蚕沙、天花粉各等分。
113 主治《普济方》卷二八二方之万金膏主治痈疽、发背、五发、瘰疬、阴毒,痛不能忍;或肿毒侵内沉伏者。
114 万金膏的用法用量薄荷汁和蜜调涂患处,以纸掩住。或姜汁、地黄汁调搽;如干,用地黄汁或薄荷汁刷湿。
115 制备方法上为末。
12 《丹台玉案》卷六方之万金膏 121 方名万金膏
122 组成黄连3钱,粉霜3钱,轻粉2钱,铅粉2钱,樟脑5分,银珠5分,冰片3分。
123 主治《丹台玉案》卷六方之万金膏主治臁疮久不收口。
124 万金膏的用法用量摊贴。
12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以猪脂熔化,入前末,候冷加入冰片和匀。
13 《杨氏家藏方》卷十二方之万金膏 131 方名万金膏
132 组成黄连1分,黄柏1分,黄芩1分,白及1分,白蔹1分,龙骨1分,当归1分(洗,焙),厚朴1分(去粗皮),川芎1分,没药1分(研),槐枝1分,柳枝1分,猪牙皂角1分,鳖甲1分,苦参1分,香白芷1分,木鳖子仁1分,草乌头1分,乌贼鱼骨1分(同锉碎),乳香1钱(研),黄丹1两半,清麻油4两(冬月用半斤)。
133 主治《杨氏家藏方》卷十二方之万金膏主治痈疽发背,及诸般恶疮。从高坠堕,打扑伤损,脚膝生疮,远年臁疮,五般痔漏。
134 万金膏的用法用量如寻常膏药,摊在纸花上,看疮大小敷贴。
135 制备方法上除黄丹外,银、石器中将诸药油内慢火煎得油色紫赤,滤去药不用,入一半黄丹在油内,不住手搅,煎微黑,更入一半黄丹,不住手搅,只是用慢火熬得紫黑色,滴在水上不散,捻不粘手,然后更入黄丹少许,再熬,如捻著硬时,却更入油少许,但不粘手即止。
14 《是斋百一选方》卷二十方之万金膏 141 方名万金膏
142 组成大甘草根节4两(锉,去皮),真麻油8两,黄丹4两(真好者)。
143 主治《是斋百一选方》卷二十方之万金膏主治一切痈疖毒。
144 万金膏的用法用量每服50丸,甘草汤送下。
145 制备方法上将甘草根节锉成寸段,捶破,内留1条长者搅药,用银、石器入油,煎甘草令焦黄,取出不用,入黄丹,以前所留长甘草1条,不住手搅,如黑色,点少许入水,试候成膏不散,用绵滤,入瓶,封令密,坎地2尺许埋药,20日取出,腊月合尤妙。敷贴如常法。发背,丸如梧桐子大。
146 万金膏的临床应用脑疽:沈仁父司理,年七八岁时,苦脑疽见骨,痛楚异常,沈德和尚书传此方,一夕敷之即减,不数日间,凡五换,遂痊愈。
15 《朱氏集验方》卷十二方之万金膏 151 方名万金膏
152 组成黄耆半两,当归半两,白芷3钱,杏仁3钱,防风3钱,羌活2钱,独活2钱,官桂2钱,白蔹2钱,狼毒2钱,乳香3钱,没药3钱,黄连1钱,黄丹4两,清油1斤,桑白皮2钱。
153 功效主治《朱氏集验方》卷十二方之万金膏功在败毒生肌。主治诸毒疮。
154 万金膏的用法用量阴天炼,春、冬软收,夏月苍收,用新瓷器盛。以竹篦子摊用,勿使沾尘,常好好盖覆,愈久愈好,艾疮尤佳,贴上不痛。
155 制备方法上除黄丹1味,以文武火于银器内炼,不住手搅千余下,后入黄丹,次用柳枝搅,滴水上如珠为度。
16 《普济方》卷三一五方之万金膏 161 方名万金膏
162 组成蜡、乱发、轻粉、油、白及。
163 主治《普济方》卷三一五方之万金膏主治伤折损破,痛不止,肉不合。
164 制备方法干胭脂膏简介
本文2023-10-07 02:57: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5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