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有20万部,古典知识如何完整传承下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中国古籍有20万部,古典知识如何完整传承下去?,第1张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古老的文明也慢慢被大家淡忘,使得我们的文明和历史被遗忘,不过也理解,毕竟记录我们文明和历史的古籍数量太多了,高达20万部,也正是因为它的体量大,所以在我们使用起来的时候也是非常不便,当大家需要阅读的时候也是没有统一的途径,所以自然使得古典知识的传承受到了威胁,那么对于这些知识文明我们到底该如何进行传承呢?个人觉得可以讲这些知识点进行数字化、电子化,并建立对应的古典知识库,这样大家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就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阅读以及使用了,不但很好的保存了这些内容,也更加有利于传承。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它的便捷性,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需求,这样他的价值才能最大化,下面大家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下,网络所带来的改变。

首先是生活更加便捷,现在因为网络化的普及,网路上有了很多便民门户网站,很多事情,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办理,比如购物、比如观影、比如娱乐、比如办理相关事件,只需简单的一个电脑或者是一个手机,我们就能足不出户轻松搞定了,非常的方便、快捷。

其次是可以更好地分享,网络的另一功能就是全方位的传播,通过网络,可以把很多新闻很多内容进行快速的分享和传播,这样就能让更多的人,更快速的吸收和了解对应的内容,影响非常的大,范围也是非常的广。

当然凡事都是有利和有弊的,自然网络也不例外,关键还是需要看我们如何正确的对待,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正确利用网络。

在过去的150年里,中国有多少文物流失在海外,现在在哪里?恐怕确切的数字永远是个谜。我国政府、学者和有识之士一直致力于海外文物流失的调查。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制,这种调查远远不够理想。据我国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全世界47个国家的200多座建筑中,中国文物不少于100万件,都是优秀文物,大部分在旧中国流失海外。

中国古代文物在海外流失的主要渠道有三个:一是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从中国抢走的;二是一些当时来中国的外国人从中国偷的;第三,外国人勾结当时的反动军阀和奸商,以极低的价格购买,走私出境。早在1840年,列强就把中国文物列为文化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拉开了中国近代文物的巨大损失。1860年,英法联军野蛮掠夺并焚毁圆明园。圆明园四五十个大殿里装饰着无数的紫檀家具,陈列着大量的国内外稀世珍宝,包括家具、织锦、地毯、商周青铜器、陶器、漆器、牙雕、玛瑙、琥珀、水晶、木雕、宝石、字画、钟表、古籍等。

目前,大英博物馆收藏有3万多件中国历代珍本,其中包括东晋时期最早的《妇女史谚》。法国枫丹白露的中国馆还收藏了3万多幅著名的中国画、珍贵的玉器、瓷器、香炉、编钟、宝石和金银制品。

  与此同时,一些外国探险家以科学考察的名义掠夺了大量中国文物。根据统计,1856—1932年间,俄、英、德、法、日、瑞典、美国等国先后对西北地区进行过66次访问,每次访问都掠夺了大量中国文物。在以往的调查中,尤以斯坦因和伯希和在敦煌藏经洞掠走的文物最多。斯坦因盗窃的9000多卷油画和500多幅油画,部分被藏在大英博物馆,部分被藏在大英图书馆,部分被藏在印度事物部图书馆。其中六千多种经书和画册被伯希和偷走,主要收藏在法国国家图书馆。一年多来的劫掠,加上国内某些军阀、奸商和愚民的偷盗,中国文物被大量偷运出境,海外的中国文物也日益丰富。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文物走私在海外形成了规模,单是从香港走私出去的文物数量就难以想象。据报道,在香港,制作储藏文物盒子盆的师傅们忙得不亦乐乎,有时一个月赚得超过五六十万港元。80年代后的香港,继伦敦、纽约后,凭借内地的大量走私,迅速成为世界第三大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

   

另外,卢浮宫是法国收藏中国文物最集中的地方。仅其分支机构吉美博物馆就收藏了数万件中国文物,其中包括12万件历代陶瓷,在海外博物馆的中国陶瓷藏品中排名最高。卢浮宫还收藏了6000多件中国精品瓷器和200多幅唐宋绘画。近年来,中国政府和私营企业积极追求和挽回世界各地流失海外的文物,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相对于流失在海外的数百万文物,能够回归祖国的文物却少之又少。

中日建交后再生性回归的古籍有:

1、由于历史原因,在日本保存着大批中国珍贵文物,特别是自隋唐时期开始,日本全面向中国学习,并长期保持往来贸易,因此积累了大量当时中国使用的书画、典籍、服饰、乐器等。

2、其中有不少已成传世孤品,在中国本土反而难以见到。

一般有三种修复方法,分别是划栏补字不划栏不补字划栏不补字。这里“栏”就是古籍版式中的“边栏”,是将字围成一个版面的方形线条。无论使用哪种方法修复古籍,都要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

所谓“整旧如旧”,就是要在修复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还原古籍原本的风貌。这里就需要有独特的仿古技术,同时还要选用与古籍相同或相似的材料,才能将古籍原来的特色保存下来,有助于考证版本。下面就来介绍三种对缺失文字修复的方法。

第一,“划栏补字 ”。意思是在修复古籍的时候,把边栏画上补全,也把缺的字补全,缺的字可以通过专家考证得知。这种方法是非常传统的古籍修复方法之一,但是现在已经很少用了,因为这么做很容易破坏古籍原来的风格,对专家考证其他相关信息造成不便。

第二,“不划栏不补字 ”。意思简单明了,对古籍原本的边栏和字等信息一概不管,只补纸张,选用材质相同、相似的纸张材料,对古籍缺失的边边角角给予填补,这种方法是现在业内最认同的方法。作为一名修复人员,他所擅长的不是去判断缺失的文字需要补什么,而是做一个“最小修复”,所以这么做不仅让整个书籍看起来工整许多,也保留了古籍的原汁原味,为考证工作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

第三,“划栏不补字”。这是对前两种方法的一个整合,如果只补纸张,可能略显单薄,如果全都补上,那古籍也不能称之为古籍了。所以有人想出了这个方法,因为边栏只是一个排版样式,判断和修复边栏比修补残缺的文字要容易许多,也不会对古籍造成太大的破坏。

本书为安妮宝贝对著名藏书家韦力的长篇访谈,以随笔的形式记录采访的过程和感受,展现二人思想的碰撞,怀缅古书历经百年递嬗的艰难历史,向前人著述之严谨、工匠技艺之精湛、古法用心之体贴致敬。

另由韦力撰文讲解古书版本、纸张、装裱、刻印等方面的含蕴精致之美,并挑选他所珍藏的十本稀见古籍,解说其内容、版本递传、背后故事等,配以大量精美的古书照片,内容严谨详实而雅趣盎然,为普通读者展现了难得一见的古书之美。

古书沉淀百年的厚重与优美,呈现了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内在力量,意在引导读者回归质朴、平和的本初心境,通过了解、亲近、感受传统文化之美而淘澄心性、陶冶情趣。

中国古籍有20万部,古典知识如何完整传承下去?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古老的文明也慢慢被大家淡忘,使得我们的文明和历史被遗忘,不过也理解,毕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