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雨浓人物介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蒋雨浓人物介绍,第1张

蒋雨浓

蒋雨浓(1908--1986)近、现代著名国画家、书法家及文学家,一代中国画宗师,抗日爱国人士、出版人,人称当代八大。原名蒋鑫瑞,又名蒋贞、蒋云波,自号野叟、在家僧、残花老人。河北唐山玉田人。受邀全国政协委员、前唐山市政协委员。

中文名:蒋雨浓

外文名:YunongJiang

别名:蒋云波野叟在家僧残花老人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河北唐山玉田

出生日期:1908年

逝世日期:1986年

职业:国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出版人

毕业院校:北平文治中学

主要成就:人称当代八大舌、指、画三绝

“我自为我,自有我法”

代表作品:荷花白鹭天竺猛虎踏雪图双鹰图禅五鱼图远山牧牛图顾盼

职务:全国政协委员、前唐山市政协委员

基本信息

蒋雨浓(1908--1986),原名蒋鑫瑞,又名蒋贞、蒋云波,自号野叟、在家僧、残花老人。河北唐山玉田人。近、现代著名国画家、书法家及文学家,一代中国画宗师,抗日爱国人士、出版人,人称当代八大,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与李苦禅、白铎斋、王青芳并称“京中四怪”。受邀全国政协委员、前唐山市政协委员。

蒋雨浓早年致力于工笔花鸟、文人画,晚年于大写意取得突破性成就,形成逸格花鸟画格调。蒋雨浓以“禅”求“悟”,擅“舌、指、画”三绝,在艺术上崇敬前人,对艺术流派包涵有如虚谷,推崇青藤、石涛、八大,但不自缚,师法造化,锐意创新,秉“我自为我,自有我法”,终达“随心所欲、自然天成”艺术之高境。

蒋雨浓出生书香门第,5岁学书,7岁学画,14岁时反对包办婚姻只身到北京,曾被推选为进德中学、文治中学联合会主席,组织学生进行抗日爱国运动。22岁出版《书法津梁》一书,后在傅作义将军处作画。1936年,作为大帅掌印官的蒋雨浓参加绥远抗战,取得中国抗战史上第一次胜利——百灵庙大捷,战后傅作义主持追悼大会,蒋雨浓起草祭文、书写挽联。

29岁在北平经秦仲文介绍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三四十年代已享誉京华及东瀛日本,曾在中山公园中山堂、前门箭楼、王府井、琉璃厂、荣宝斋、清秘阁,天津艺林画社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常与画家张善_与张大千兄弟、周养阉、于非_、徐燕荪、王雪涛等切磋画技;常与齐白石先生交流作画感受,并得到齐白石、潘龄皋、周作人等爱国人士协助创办爱国民族期刊《塞光半月刊》以倡议大西北开发建设和关心西北人民生活;时与王青芳、白铎斋、李苦禅并称“京中四怪”。

由于家族历史原因,蒋先生在解放后到文革期间遭受迫害,文革后平反。1981年,全国政协邀请其加入全国政协委员并颁发邮寄“全国政协委员”证书至老家玉田;文化部自1958年起两次来函邀请蒋先生到中央美院任教授。由于多种原因,蒋雨浓先生均未到任。蒋公晚年看淡名利,自有“我法”:生活虽清苦,却乐观向上,更加专注和纯粹地追求艺术。晚年在大写意花鸟画取得突破性成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逸格花鸟画格调。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自然天成”的极高境界。

生平年表

河北玉田蒋君云波,原系浙省望族,屡代簪缨。其先讳钧者,曾于有明时代,服官大学士,逮至远祖文庆公,以孝廉_(荐)至徽抚篆。嗣其叔祖式_公,又以进士第官至监察御史。降而至其严君兆节公,在清代末叶,于端午桥任直督时,亦有赫赫功名显著于世。

蒋雨浓1908年五月二十九日生于河北唐山玉田县书香世家,五岁学书,七岁学画,九岁发现家藏曾祖父蒋_凯工笔山水、祖父蒋绍曾书法条幅、姑太蒋韵娱花鸟团扇,如获至宝,刻苦钻研练习,十岁能写一尺见方的大字并对外与人写赠春联;

1924年,年仅十四岁的蒋雨浓因为反对家庭包办婚姻,只身到北京,1925年入读私立学校北平进德中学学习初中学业。期间一边勤工俭学,在前门外东打磨厂扇子铺以画扇子面、书写牌匾、对联,一边钻研书画艺术。

1928年入北平文治中学学习高中学业。期间,积极参与抵制日货运动,被推选为进德中学、文治中学联合会主席,组织同学以抵制日货为主题,进行募捐、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游行示威等爱国宣传活动。

1930年,蒋雨浓来到绥远省,先后在教育厅民众教育处,绥远省立图书馆和抗日蒙边司令部任文教军官、大帅掌印官、大帅府办公室主任。在此期间,他得以广研博采众多碑帖和书画理论书籍,出版了《书法津梁》一书,一九三六年由绥远新闻出版社出版发行,绥远省教育厅厅长潘秀仁题签。他的书画艺术深为傅作义将军所欣赏,经常为傅将军写字作画,参加了中国抗战史上著名的绥远抗战。蒋先生参与的百灵庙大捷是中国军队抗日战争以来第一场胜利,被称作“史迹昭垂,万世不磨”、“民族复兴之起点”,有三百余名将士在战役中牺牲。抗战胜利后,傅作义主持了祭奠抗战将士的追悼大会,蒋雨浓亲自起草祭文、书写挽联。

国民政府而后下发少将委任状,蒋雨浓婉拒,弃官回到家乡照顾父母,之后回京继续作画,经著名画家秦仲文(名裕,遵化人)介绍,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

40年代蒋雨浓常与画家齐白石、张善_张大千兄弟、李苦禅、周养庵、于非_、溥心畲、徐燕荪、王青芳、王雪涛、罗元枝、秦仲文等切磋画技;与张善_(号称虎痴,为画虎名家,张大千的二兄)结为忘年之交;与李苦禅、白铎斋(吴昌硕的弟子)、王青芳(齐白石的弟子)被称为“京中四怪”;在研究会期间,他和山东汉子李苦禅志趣相投,关系最密,后来二人结为异姓兄弟,并起笔名冷禅。

三四十年代已享誉京华及东瀛日本。曾在中山公园中山堂、前门箭楼、王府井、琉璃厂、荣宝斋、清秘阁,天津艺林画社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其中40年在北平中山公园举办个人画展计划展出一周,后应广大观众要求续展三日。当时《时报》、《晨报》等新闻传媒均载文报道,盛赞风格独特、画法新颖。在京城各界人士中引起轰动。

1943年,日本东南宗院大宗师《孔雀图》作者渡边晨亩推崇蒋雨浓的书画技艺致函中国画学研究会拟邀请蒋雨浓携作品赴日举办画展。时值日寇侵华,蒋氏出于爱国热忱退回请柬断然拒绝赴日。但二人以艺会友,交流绘画心得,渡边晨亩收藏多幅蒋雨浓画作于日本东南宗院。

1945年,蒋雨浓先生在北平创办了《塞光半月刊》(《塞光杂志》)。由于蒋先生在西北的工作经历,使其深深感受到西北各地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深深了解到祖国西北民众生活的艰苦,故创办此期刊倡导开发大西北边疆,改善西北各族人民生活环境。王青芳每期封面刻板,民国历史上北平首任市长何克之题字。

蒋雨浓先生与齐白石老先生因画相识,交情甚好,常常作客喝茶谈天,交流艺术与人生。蒋雨浓先生出刊前便与齐白石老先生一起讨论,齐老不光出谋划策、篆制“艺海”二字作为艺术版题目——“白石老人所篆「艺海」二字,属款:八十五岁,白石。钤印:木人(朱文),齐白石(白文)”、写稿供稿,还率先对《塞光》进行了特订。

之后,周作人先生,文友社长、北平和平解放重要人物潘龄皋先生,“疯话老宣”宣永光先生,四中创始人王道元先生,原北洋政府将军张荐秋先生,安青会会长魏大可先生,张学良师父“满洲名士”金息侯先生,民国影评人“天津名士”王伯龙先生等各界名流皆进行了特订。

1946年,为庆祝抗战胜利一周年,在北平中山公园中山堂举办了全国百名书画家书画大展,他参展三幅作品《寒村图》、《雨霁山水》、《月季花狮子狗》和李苦禅的作品被评为最佳奖。《北平时报》报道:“此次书画展览会上,蒋云波(蒋雨浓)、李苦禅、王青芳的作品最受社会人士好评”

1947年,夫人赵桂贞辞世,与独女蒋丽娟相依为命。后娶周敏珍女士为妻,生有蒋丽英等二男二女。

由于家族多为国民党高级官员与资本家,1951年5月,被无辜认定为国民党特务嫌疑人,而实行管制。公安部门多次传讯,终因证据不足而不能定论。当时北平《时报》、《晨报》等新闻传媒均载文报道,盛赞风格独特、画法新颖,在京城引起轰动。

自1958年起,文化部先后两次来函邀请蒋雨浓先生任中央美术美院教授。

由于家族为多人为国民党高官,故因家族人事牵连而久处逆境湮没无闻。十年浩劫,四百幅精品被焚,并被遣返玉田,晚年仍执着艺术探求。

1967年红卫兵抄家,将珍贵书画400多幅、古砚200多方统统抢劫一空;几箱古书孤本、宋明版本古籍都付之一炬。

1968年(60岁)9月遣返故乡,受尽批判斗争之苦、饱尝冷暖炎凉之辱。因作反映其返乡生活的《煮饭图》,而被扣上“丑化社会主义”的帽子进行批斗。

挨批斗之余,他以芦苇杆捆绑猪鬃、马尾、公鸡颈翎自制短锋、长锋笔,用糊窗户纸上为乡亲们作画。此时,画作不钤印章、不题款,题者只题“浓写或雨浓写”。

在老家,他白天掏厕所、扫大街,晚上就躲在十多平方米的窝棚里,在昏暗的灯光下点染皴擦。没有笔,用马鬃鸡毫自己扎,没有砚,捡一块瓦片自己凿,没有画案,从野地里拖来一块棺材板,没有宣纸,就用糊窗户的毛头纸。就是这样,蒋雨浓把书画作为全部的精神寄托,在困境中不断探索着书画艺术。

唐山大地震后,乡亲们情急之下多用蒋雨浓平时创作的国画糊裱了防震棚,作品损失很大。

70年代后,在书法及山水花鸟画上取得突出成绩,作品直抒胸臆、以禅入画,形成了孤高傲岸又极富生活情趣的艺术风格,达到了传统文人画的最高境界。艺术成就被收录在《中国美术家人名补遗辞典》。77年为大写意花鸟画的重要转型期,强烈的个人风格基本形成,作画的格调日渐高雅。开始落年龄款,如“七十岁雨浓写”。

1981年,全国政协邀请其加入全国政协委员并颁发邮寄“全国政协委员”证书。同时,文化部来函,欢迎其到中央美院任教。蒋雨浓先生未应允。

83年保定地委书记力荐,在莲池举办百幅"野叟书画展"。随后在唐山、深圳等地展览,作品被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收藏家鉴赏家周叔韬老先生视为当代上乘之作。周老见雨浓画作时曾不禁拍案叫绝:“我与蒋雨浓素昧平生,然观其作品的功底章法,堪为当代上乘之作。”于是,周老提出,在天津为雨浓办画展,让赵朴初为画展题字。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故宫博物院院长杨新,书法家启功等均为蒋雨浓先生画册题字。

在河北唐山期间任政协委员。1984年,全国政协副主席肖华上将建议、德国大使邀请其在德国筹办个人画展,但文化主管部门提出要和他们指定的两名年轻画家的作品同时出展。蒋先生不愿受人摆布而拒展。

蒋先生1986年去逝后,社会各界为弘扬其艺术成就,挖掘其文化内涵,于2010年,共同成立了蒋雨浓书画研究会。

文学作品

蒋雨浓早年著有《书法津梁》传世,晚年编著了《群芳堂随笔》,总结从事国画艺术70年的心得体会,并阐述了国画创作中的纸、笔、墨、水的辩证关系及其应用理论,但至今尚未得到付梓问世的机会。一生作品大量流失海外,至今追回数量甚微。1946年,在北平创办了《塞光杂志》,倡导开发大西北边疆,改善西北各族人民生活环境。

《书法津梁》

本书为近、现代著名国画家、书法家及文学家蒋雨浓先生于青年时代所创作之书画理论书籍。

三十年代蒋雨浓来到绥远省先后于教育厅民众教育处,绥远省立图书馆和蒙边司令部任文职军官。他的书画艺术深为傅作义将军所欣赏,常为傅将军写字作画,在此期间,他广研博采众多碑帖和书画理论书籍,出版了《书法津梁》一书。

为了写作这部书稿,蒋雨浓“穷数月之力,搜集古代书法之精髓,殿以诸家习字之格言(蒋氏自序)”。该书共五章十五节,由绥远省要人教育厅厅长、国民党元老、西北王潘秀仁题签,蒋氏的好友湖北麻城施寿昌作序,民国25年(1936年)绥远新闻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每册的版权页上都盖有“蒋云波”篆文印章,流传至今者,已属凤毛麟角。

《群芳堂随笔》

蒋雨浓的艺术之路,与不少大家一样,因人生之路的跌宕起伏和坎坷多折,愈经磨练,作品愈展示出厚重、大气和个性。1951年,曾因在傅作义部下任职,被“认定”为国民党特务嫌疑人,实行管制,终因证据不足而撤销管制。“文革”之初,红卫兵抄家,400多幅珍贵书画、200多方古砚抢劫一空,几箱古书孤本、宋明版本被付之一炬。

虽然长期处于逆境,以致长期湮没无闻,但他却始终追求不悔。即使在“每当从事体力劳动收工回到能容膝的茅屋,在做饭和吃饭的时间内,或在光如萤火的油灯下”,“担心被人发觉我在写东西,而被扣上‘抗拒改造,继续放毒’的帽子”的十年浩劫逆境中,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写出了数万字画论《群芳堂随笔》。

《塞光半月刊》(《塞光杂志》)

由于其在西北的工作经历,使其深深感受到内蒙、新疆等地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深深了解到祖国西北民众生活的艰苦,于1945年,在北平创办塞光杂志社,出版了杂志《塞光半月刊》(《塞光杂志》),倡导开发大西北边疆,改善西北各族人民生活环境。画家辞世后,千人哀伤,后人以诗赞叹,叙文怀念,一生史迹记载于"冀东名人录"中。

王青芳每期封面刻板,民国历史上北平首任市长何克之题字。蒋雨浓先生与齐白石老先生因画相识,交情甚好,常常作客喝茶谈天,交流艺术与人生。蒋雨浓先生出刊前便与齐白石老先生一起讨论,齐老不光出谋划策、供稿、专栏题词——“白石老人所篆「艺海」二字,属款:八十五岁,白石。钤印:木人(朱文),齐白石(白文)”,还率先对《塞光》进行了特订。

之后周作人,文友社长、北平和平解放重要人物潘龄皋,“疯话老宣”宣永光,四中创始人王道元,原北洋政府将军张荐秋先生,安青会会长魏大可,张学良师父“满洲名士”金息侯,民国影评人“天津名士”王伯龙特订。原本创刊号及第二期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人物评价

蒋雨浓画技精湛,且对儒道释皆有深入研究和体会,深刻领悟中国画之精髓,超脱技法,会意于画中。可谓登画之高境。由于他的题材、笔墨,浓聚了生活和时代气息,体现了个人创作风格,用笔老辣遒劲,力透纸背,虽一点之微却落纸有声,特别是他的鱼虫花鸟画,不受传统花鸟题材局限,一经摄入笔底,令人耳目一新,墨中有色,色中有墨,即使同一题材也幅幅不同,因而受到广大书画收藏者的广泛喜爱和搜求。

人物轶事

蒋雨浓与石涛、八大

蒋雨浓早年致力于工笔花鸟,晚年致力于大写意,他非常注重优秀民族传统的继承,推崇青藤、石涛、八大

山人,但不自缚,师法造化,锐意创新。正如他自己所言:生克制化,阴阳向背,远近疏密,气韵浓淡,虚实相间,意境分明,笔引气随,衔接有致,收放冲压,开合聚散

他更注重笔、墨、水的有机结合,笔为骨,墨为肌,水为血,通神入化,以夺造化之寄。他作画时,时而在十指宽的长幅琴条中写深山、流泉、古树、茅舍,疏密有度,情趣突出;时而在近方的构图中描绘浩渺的寒林,一缕悠悠的薄云,在朦胧深处显现幽远的神韵。

他画的麻雀、猿猴、鱼、苍鹰、斗鸡、黑猫、罗汉、松竹、花卉等笔意恣纵,淋漓疏爽,寓巧于拙,不拘绳墨,充分体现了自己的墨色,达到了法与化统一之境界。

“舌、指、画”三绝

蒋雨浓笔绘作品有精湛的造诣,更兼工指画、舌画。指画自清初画坛高其佩迄今,一直不乏名家,而以舌代笔的作品,实属罕见。他说:“舌画乃气之静功也,心静则为之,气运舌类则如狼毫之类锋笔,勾勒似折股钗,柔中见刚,气运舌底则如羊毫至秃头笔,渲染如云雨之润泽,以虚当实,墨气淋漓”。蒋雨浓所做舌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逸情妙趣,跃然纸上,堪称一绝,遗憾的是留下的舌画作品不多。

后世追忆

“无终百鸟发悲鸣,竹萎兰枯断琴声。泼墨千山云上鹤,挥毫万水月间松。年华尽绘神州秀,耄耋难割故里情。大地幽燕哭蒋老,常存高洁板桥风。”25年前的8月8日,唐山市政协主席经纬先生作《哭画家蒋雨浓》诗送走了蒋老。

蒋雨浓先生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是一名有民族正义感的热血青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再次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时在北平文治中学读书的蒋雨浓先生被推选为进德中学、文治中学联合会主席。他站在时代潮头,领导学生以“抵制日货为”主题,进行募捐、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游行示威等爱国宣传活动。他是一名抗日的文职军官。

1936年,他参加了中国抗战史上著名的绥远抗战。抗战胜利后,傅作义主持了祭奠抗战将士的追悼大会,蒋雨浓奉命起草祭文、书写挽联。他是一名忧国忧民的学者。

由于其在西北的工作经历,使其深深感受到内蒙、新疆等地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深深了解到祖国西北民众生活的艰苦,于1946年,在北平创办了《塞光杂志》,倡导开发大西北边疆,改善西北各族人民生活环境。他是一名深深眷恋家乡故土的游子。

1947年,家乡玉田县有8位***人,暗中至北平购买机枪十挺,发展武装力量。其中6人和枪支被国民党扣押。蒋雨浓受家乡人之托甘冒生命危险,四处奔波费尽周折,终于连人带枪营救出来。最令人瞩目的,他是家乡人爱戴敬仰的大画家。

他热爱生他、养他的家乡故土,毅然放弃回京赴北京文史馆、中央美院等地任职的机会,甘居故乡荒园,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加以升华,对中国画进行潜心的探索。他常常低吟《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的一段:“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以自勉自励。晚年,终于在大写意花鸟画取得突破性成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逸格花鸟画格调。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自然天成”的极高境界。

蒋雨浓先生两手空空地走了,但却给社会留下了一笔永不凋谢的艺术财富。人们永远怀念他、怀念他到永远。

“我自为我,自有我法”

蒋雨浓从不困惑于肤浅的功利主义,更鄙薄那些困于名缰于利锁而不自拔的人,相反,他却把自己的精力加以升华,对中国画的发展进行了潜心的探索,既吸取古人工夺造化、刻画严谨的特长,又融文人画以“禅”入画的特点,文人画常以“禅”求“悟”,要求主体的修身和悟性,通过艺术表现画家的“省悟”与“法身”,恰如其分地体现于艺术之中,使艺术真正反映人的心灵,在艺术上,蒋雨浓非常崇敬前人,对艺术流派,他无比包涵,有如虚谷。但是有一点,他就是他自己,自己的风格,在艺术实践方面,他是“我自为我,自有我法。”

画国画宣纸用正面。

宣纸作为中国传统造纸工艺之一,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宣纸有粗糙面和光面之分,把宣纸对着光线两边看,相对光的一面是正面,而相对粗糙的就是反面。

很多宣纸没有明显的光滑、粗糙区别,两面差不多没明显的区别,对作品效果影响也小。有的书画家为了获得特殊的肌理效果,特意使用粗糙面进行创作。

市面上还有洒金宣、描金纸、瓦当纸和水印纸,使用有图案的那面。

扩展资料:

国画工具

1、笔

毛笔以其笔锋的长短可分为长锋、中锋和短锋笔,性能各异。长锋容易画出婀娜多姿的线条,短锋落纸易于凝重厚实,中锋、短锋则兼而有之,画山水以用中锋为宜。又根据笔锋的大小不同,毛笔又分为小、中、大等型号。

2、墨

常用制墨原料有油烟、松烟两种,制成的墨称油烟墨和松烟墨。油烟墨为桐油烟制成,墨色黑而有光泽,能显出墨色浓淡的细致变化,宜画山水画;松烟墨黑而无光,多用于翎毛及人物的毛发,山水画不宜用。

3、纸

中国画在唐宋时代多用绢,到了元代以后才大量使用纸作画。中国画用的纸其它画种不同,它是青檀树作主要原料制作的宣纸,宣纸产于安徽泾县,古属宣州,故称宣纸。

4、砚

砚台我国最有名的砚是歙砚和端砚。歙砚产于安徽歙县,端砚产于广东高要县。好的砚台。一般书画选择各地产的砚台可以了,选择砚台主要择其石料质地细腻,湿润,易于发墨,不吸水。砚台使用后要及时清洗干尽,保持清洁,切忌曝晒、火烤。

5、颜料

我国的绘画发展到唐代,以重彩设色为主流,自从宋代水墨画盛行以来,在文人标 淡雅的趋势下,色彩的运用有逐渐 衰退的倾向。

然而习画者应该对传统的绘画颜料有所认识,作 多面性的发展,或与水墨作更佳的结合。

传统中国画颜料依其制色原料,主要可分为矿物颜料、植物颜料、金属颜料、动物颜料、人工颜料

矿物性颜料从矿石中磨炼出,色彩厚重,覆盖性强,常用的有:

(一)石绿:通常呈粉末状,使用时须兑胶,石绿根据细度可 分为头绿、二绿、三绿、四绿等,头绿最粗最绿,依次 渐细渐淡。

(二)石青:性能与用法大致与石绿相同,石青也分头青、二 青、三青、四青等几种,头青颗粒粗,较难染匀,应多 染几次才好。

(三)朱京:朱京又叫辰京以色彩鲜明成朱红色者较佳,也有 制成墨状,朱京不宜调石青、石绿使用。

(四)朱膘:(朱标)是将朱京研细,兑入清胶水中,浮在上 面成橙色的部分。

(五)赭石:又秩士朱,从赤铁矿中出产,呈浅棕色,如今赭 石大多精制成水溶性的胶块状,无覆盖性。

(六)白粉: 可分成铅粉、蛤粉、白垩等数种,蛤粉从海中的 文蛤壳加工研细而成,日久易「返铅」而变黑,用双氧 水轻洗则可返白,至於白垩 ( 白土粉 ) 在古代壁画中 常用,亦历久不变色。

常用的植物性颜料有:

(七)花青:用蓼蓝或大蓝的叶子制成蓝淀,再提炼出来的青 色颜料,用途相当广,可调藤黄成草绿或嫩绿色。

(八)藤黄:南方热带林中的海藤树,从其树皮凿孔,流出胶 质的黄液,以竹筒承接,乾透即可使用,藤黄有毒,不可入口。

(九)胭脂(脂):用红蓝花、茜草、紫梗三种植物制成的 暗红色颜料,但以胭脂作画,年代久则有褪色的现象, 如今多以西洋红取代。

人民网-中国画的用纸用墨

文化之间是有差别的,不能因为它涉及到的是形而上,涉及到民族积淀的问题,我们就不能碰。文化不是抽象的,它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的。美术的问题也是如此。没有经历过的我不说,我认为像“八五思潮”中的艺术家的社会背景,他们的身份与最后选择的艺术形式都有关系。所以我们谈起文化,谈起中西的关系问题,就不能关起门来谈纯粹的精神。

尹吉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副教授):

现在的艺术家和学者们的学术规范和学术理论几乎来自西方的模式,我们现在开会的方式也是西方式的,像这样的开会方式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中是少见的。中国和西方的学术传统存在着不同,比如:关于中国徐旭生对远古神话传说的叙说,有的西方人是根本不承认。中国和西方的学理传统之间存在矛盾。实际上,关于中国远古神话传说,在中国许多古籍文献中都有记载。中国学术通过历史熟悉了解的方法而得出结果。西方的学术传统和它们的法律学术传统是一致的。他们讲究证据、推论、逻辑、事实。在美术评论方面也是这样,传统的画论、诗论是通过熟悉了解而得出结果。现在我们的学术传统的情况在改变,当代中国艺术评论也出现了西方学术传统中的方法。在中国和西方碰撞的这20年当中,到底西方哪些东西是当代中国所需要学习的?到底西方哪些东西是对当代中国有影响?这是需要我们去研究的。我们曾经作过一个当代中国美术评论史这样的研讨课题。大家讨论20年当中中国美术评论到底是怎么样运作的?是通过陌生的方式运作的?还是通过熟悉的方式运作的?我们想作基本的定性。现在讨论的有关吴冠中的话题,其实他是用西方的眼光,但是他的表述方式不是西方的,不是从西方法理关系论证出来的。他是以个人的熟悉关系这样的方式表述。类似问题可以给我们以启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