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败走华容道 请问华容道在哪
赤壁大战,曹操败退,经华容道,遇埋伏在这里的关云长。曹操苦苦求饶,关云长为情所动,义释了曹操。从此,华容道成为了千百年来议论的话题。华容道究竟在哪里?众说纷纭,一说在湖北的鄂城,一说在湖北的潜江。我不以为然。深入探究曹操进攻与败退的行军路线,孙刘联军防守与追杀的军事部署和三国时期长江河道的流态、江汉平原的水系分布状况,我认为,曹操在赤壁打了败仗,怆惶逃命所走的华容道既不在鄂城,也不在潜江,而是在湖南省华容县东山镇的桃花山。
到公元208年,曹操已占据了中国北部的半壁江山,企图称霸天下。当时,刘表占据西南,孙权占据江东,曹操挥军南下,刘表吓得吐血身亡。曹操轻而易举得到了襄阳,挥军东进。从江陵乘船起航,飞流直下,经过巴丘,也就是现在的岳阳市,很快就到达了赤壁。在赤壁遇到了周瑜水兵的阻止,只好将部队驻扎在赤壁北岸,也就是长江北岸的乌林一带,在这里休整部队,训练水兵,连锁战船,准备一举歼灭东吴。
可惜事与愿违。曹操中了庞统的连环计和周瑜的苦肉计,相信了黄盖的诈降,被黄盖的大火烧得晕头转向。曹操不知所措,怆惶逃命。往哪里逃呢?曹操想往东或者往北,向许昌方向逃窜,根本过不去,因为孙刘联军主力大部分部署在这里。所以说,曹操败退经过鄂城的华容根本不存在。
曹操直奔西北,经过沔阳和潜江,逃到汉水河边渡江往许昌去行吗?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曹操没有了战船,到那里去只是自投绝路。所以说,曹操败退时经过潜江华容一说也是不存在的。曹操只好决定往西,向江陵方向逃窜了。因为江陵有他留守的部队和一个筑有围城城墙可以防守的大城镇。溯江而上原路返回吧,没有了战船,而且江面上都是孙刘联军拦截的战船。往西最近的一条路是经过湖南华容的华容道,这条路到江陵至少要近50里,走这个华容道是曹操的最佳选择了。选择这条路,既可迅速逃脱孙刘联军的夹击,又能用最快的速度逃到江陵。
《武昌志》将曹操进军和败退的路线说得比较清楚,志曰:“曹操自江陵追刘备至巴丘,遂至赤壁,遇周瑜兵,大败,取华容道归”,“赤壁在今嘉鱼县(赤壁原属嘉鱼县),对江北之乌林。巴丘,今巴陵(现名岳阳),华容,今石首也。”华容道实际上是在今日的桃花山。桃花山是华容县和石首市交界的一座山,山东属华容县,山西属石首市。因此,山东湖南华容县有一个桃花乡,山西湖北石首也有一个桃花乡。从山东湖南华容的桃花乡到山西湖北石首的桃花乡是同一条路。关云长的埋伏圈是设在山东面的桃花山。曹操是从山东进入关云长的埋伏圈,在倒马岩遇到关云长,被释放后下山经湖北石首桃花山的青竹沟,西行逃往江陵的。华容道就是华容桃花山上的一条路。
三国时期云梦泽水系复杂,荆江河道的水流十分紊乱。曹操在赤壁吃了败仗,往哪里逃?只能从湖南华容县的华容道(桃花山)逃,这是他逃跑的唯一的一条路。
曹操在赤壁的战船被烧毁,在乌林的营寨被捣毁了,东面受到周瑜的穷追猛打,无法进。南面受到了孙刘联军的拦击,退不了。北面呢?是云梦泽,当时潜江的华容还在云梦泽中,往潜江方向逃,尽是湖泊和河流的沼泽,怎么逃呢?剩下就只有往西华容方向的一条路了。往山里跑,万一遇险,有可能找到避难之所,还会有一线生存的希望。于是,曹操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走华容县的桃花山。所谓华容道,是指华容县境内的路。曹操进攻和败退都经过了华容县境,进攻是走华容县南,经过了华容的注滋口,败退走的是华容县东北部道路,也就是华容县的桃花山。
毫无疑问,《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里指的华容道就是在华容县的桃花山上。
云梦泽这个名字很多人一定都不陌生吧,在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里面,有“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诗句,很多人一定都还是记忆犹新吧。这句诗中所展示的“云梦泽”的景象,也是很让人向往了。只不过,诗中所说的云梦泽,现如今却已经不存在了,那么究竟云梦泽在历史上到底是如何消失的云梦泽在古代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1云梦泽简介云梦泽 (Yun-meng Lakes),又称云梦大泽,中国湖北省江汉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的总称。南以长江为界。先秦时这一湖群的范围周长约450公里。后因长江和汉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汉江三角洲不断伸展,云梦泽范围逐渐减小。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缩小一半,唐宋时解体为星罗棋布的小湖群。此后有的小湖逐渐淤平,有的则有扩展,洪湖就是在清中叶以后迅速扩展成的大湖。如今,云梦泽古代湖泊群,已消褪为一些相互分离的湖泊。
据《左传》、《国语》、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记载,先秦时期楚国有一名为“云梦”的楚王狩猎区。云梦地域相当广阔,东部在今武汉以东的大别山麓和幕阜山麓以至长江江岸一带,西部当指今宜昌、宜都一线以东,包括江南的松滋、公安县一带,北面大致到进随州市、钟祥、京山一带、南面以大江长江为缘。其中有山林、川泽等各种地理形态,并有一名为“云梦泽”的湖泊。“云梦泽”因“云梦”而得名,二者并非指同一概念。春秋时,梦在楚方言中为“湖泽”之意,与漭相通,由于长江泥沙沉积,云梦泽分为南北两部分,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还保持着浩瀚的水面。
江汉平原地势低下,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的荆江贯穿其中,构成典型陆上三角洲景观。在地壳下降时期形成巨大洼地,加上江水累积而成巨大湖泊。春秋时代云梦泽的主体位于今荆州市以东、江汉之间,南部以长江为界。
先秦时期,由于汉水和长江所带来的泥沙填充,原始地貌开始改变,云梦泽演变为平原─湖沼的地貌景观。当时云梦泽两侧有两大平原。这两大平原在春秋时代已有村落出现。秦汉时期云梦泽汉江北岸部分已化为平陆。云梦泽西部接纳了大量江水带来的泥沙,不断向东发展,形成汉江陆上三角洲。随着三角洲的扩展,土地也大量被开辟。云梦泽主体被压缩在当时的华容县境内。其东其北虽属于云梦泽,但已退化成为沼泽。随着荆江三角洲不断扩大,云梦泽整体东移,至《水经注》时代云梦泽主体已移到华容县以东,南云梦泽已被新发展的三角洲平原取代。
2云梦泽的历史变迁江、汉平原上的云梦泽,在构造上属第四纪强烈下沉的陆凹地,逐渐发育成为宽敞的古云梦泽内陆湖盆。以后由于长江、汉水夹带的泥沙大量在湖盆沉积,逐渐形成江汉内陆三角洲,使湖面不断分割、解体和缩小。在进入历史时期时,古云梦泽已演变成平原——湖沼形态的自然景观。云梦泽在古籍中最早见于记载的有《尚书·禹贡》荆州:“云梦土作乂”;《周礼·职方》荆州:“其泽薮曰云梦”。又见于《尔雅·释地》的十薮,以及《吕氏春秋·有始览》及《淮南子·坠形训》九薮中的“楚之云梦”。只说云梦泽在荆州,在楚地,而未言明其具体方位。《史记·货殖列传》:“江陵故郢都……东有云梦之饶”。《河渠书》:“于楚,则西方通渠汉水云梦之野”,意指从郢都凿渠东通汉水,中间经过云梦,说明云梦泽在江陵以东的江汉平原上。又《水经·禹贡山水泽地所在》说,云梦泽“在南郡华容县之东”,华容故城在今湖北潜江市西南,与《史记》所述一致。
“云梦”一词在先秦古籍中,并非专指云梦泽而言,它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狩猎区的泛称。《国策·楚策》:“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天。野火之起也若云蜺,兕虎之嗥声若雷霆”。从所描述楚王在云梦的游猎生活中可见,所指云梦是广阔的山林原野而非湖沼池泽。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也有云梦的描写,其范围东到今武汉以东的大别山麓,西至鄂西山地,北及大洪山区,南缘大江。东西约在四百公里以上,南北不下二百五十公里,也显指楚王游猎区而言。而他所说的南部“则有平原广泽”。正是古云梦泽的所在。因此,“云梦”一词从广义说,它是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等多种地貌形态在内的范围广阔的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的狩猎区,而“云梦泽”则是其中局限于江汉平原以湖沼地貌为主的一部分。由于先秦著作记述云梦多以其泽薮为主,汉、晋以来的注疏家也就望文生义,将云梦狩猎区与云梦泽混为一谈,并一直为后世所沿袭。
演变
先秦时期,在郢都东南,是一片由江水及其岔流夏水和涌水冲积而成的荆江东岸陆上三角洲,见于《左传》昭公七年的章华台,即位于这一三角洲江陵以东百里处。又《左传》桓公十一年和《楚策》的州国故城,则在城陵矶至武汉的长江西侧的泛滥平原今洪湖县东北新滩口附近。“方九百里”的云梦泽,便处于这东西两大平原之间,北以汉水为限,南则“缘以大江”,约当今潜江、沔阳南,监利、石首北境。
《水经·沔水注》:“又东南过江夏云杜县东,……《禹贡》所谓云梦土作乂,故县取名焉”。按汉云杜县治今京山县,辖境兼有今应城、天门二县,可见先秦时期云梦泽的北限曾远及汉水以北。战国中期以后,应城、天门一带的云梦泽,为汉水所挟带的泥沙所湮没,云梦泽已略见缩小。
西汉时期,因江、汉两水泥沙的淤积,荆江和汉江两内陆三角洲联为一体。在荆江三角洲夏水自然堤北侧的原章华台地区新设了华容县(故城在今潜江县西南);在汉江三角洲顶部建立了竟陵县(故城在今潜江西北)。扬水两岸的云梦泽区逐渐淤填分割成路白、东赤、船官、女观等湖,云梦泽的主体已南移至华容附近。以后,随着江汉三角洲的进一步发展,又继续向南、向东推移,南为大江北岸的自然堤所阻,而向东略无阻拦,到东汉时,已移至华容东南。泽区随着江汉输沙的堆积,日益缩小淤浅,而以沼泽形态为主。东汉末年,曹操赤壁战败至乌林,已能“引军从华容道步归”,只不过道路泥泞难行而已。
萎缩
由于江汉地区新构造运动有着自北向南倾斜的趋向,荆江东岸分流夏、涌二水所塑造的三角洲也向东南方伸展。至魏晋南朝时期,随着云梦泽主体向东南部的推移,形成“首尾七百里”的夏州。原在三角洲北部沔北的云杜县迁到了沔南(治今沔阳县西)。接着西晋分华容县东南境增设监利县(治今县北)。
东晋又在汉南平原与夏州的接壤地带,即今沔阳县城关附近增设惠怀县。南朝时,云梦泽的主体渐次东移至云杜、惠怀、监利一线以东,伸展到江畔的沌阳县境(治今武汉市蔡甸区南),靠近江岸的惟一的州陵县也为水体所淹而撤销了。整个云梦泽被分割为大浐湖(今沔阳县西)、马骨湖(相当于今洪湖县西部的洪湖)、太白湖(今汉阳县南)和若干大小不一的陂池。其范围也仅余近二百公里,不及先秦之半了。
唐、宋时,随着江汉内陆三角洲的进一步扩展,日渐浅平的云梦泽主体,已大多填淤成陆。唐宋志书已不见大浐湖的记载。马骨湖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夏秋汛涨”,虽“淼漫若海”,然“春冬水涸,即为平田。周廻一十五里”。太白湖周围也沼泽化,陆游、范成大舟行经此,已是一片“葭苇弥望”的“巨盗所出没”的地区而有“百里荒”之称。北宋初期,在今监利县东北六十里设置玉沙县,管理和开垦新生成的三角洲平原,历史上著名的云梦泽基本上消失,大面积的湖泊水体已为星罗棋布的湖沼所代替。到了1934年就减到2691平方公里,浩浩八百里洞庭,至2000年已只剩下300里。
1949年后成为江汉分洪区。同时江汉平原排水不畅,洪湖为积水汇聚。19世纪后,洪湖发展成为江汉平原最大湖泊。
云梦泽的萎缩与消失给人们以很大警示。现今长江南岸的洞庭湖亦面临此命运。而江汉平原上的湖泊数量也大幅锐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危机。如何防止湖泊的消亡与萎缩,延长湖泊的寿命,是很多生态及水文学家面临的挑战。
3古代的云梦泽是如何消失的云梦泽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在湖北省孝感市有个云梦县,就是出土著名的云梦秦简的地方,这个名字印证着曾经的云梦泽。在史料中对云梦泽有零星记载,《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陵故郢(yǐng)都……东有云梦之饶”。郢都江陵即今荆州市,云梦泽位于江陵以东的江汉平原上。在《史记·楚本纪》中亦有记载:“庚辰,吴人入郢。昭王亡也至云梦。云梦不知其王也,射伤王。王走郧。”伍子胥和孙武率领吴国之兵攻入楚国都城,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楚昭王逃入云梦泽,被不认识他的子民射伤,后逃到郧(今安陆县)。
云梦泽的形成与长江和汉江有关,长江发源于青海,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自治区,全长6300多公里。在湖北宜昌以上为长江上游,宜昌至江西湖口县为中游,湖口县以下为下游。其中湖北宜都市枝城至湖南岳阳城陵矶这段,被称为荆江。因江汉平原地势比较低平,历史上荆江段河床的摆动幅度比较大,河道弯曲异常,洪水期江水常常冲出河道,江水四溢,素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
江汉平原是第四纪强烈下沉的陆凹地,地势比较低,亿万年前整个江汉平原就是一个巨大的湖盆,西起鄂西山地,东至大别山西麓,南至长江,北至大洪山。随着长江、汉江等众多河流挟带的泥沙沉积,逐渐形成江汉三角洲和湖泽、湿地共存的地貌。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已形成东西两块三角洲平原带,西边的位于荆州以东的江汉之间,东边的在今湖南岳阳城陵矶至武汉之间的长江西侧,两块陆地之间那片巨大的湖泊即为云梦泽。汉朝时期,著名的华容县就是在荆州以东的江汉三角洲上。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从华容道败逃,当时的华容道是沼泽遍地,很难走的,若不是运气爆棚,曹操说不定就被干掉,历史就改写了。
随着秦汉大一统,南方的开发程度进一步提高,人类活动加剧了自然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加重,江水中的泥沙也越来越多。江汉三角洲在泥沙作用下不断地向东推移,云梦泽也不断地被压缩、割裂,形成众多大大小小的湖泊。这些湖泊还有大量的水道和荆江相通,起到汛期天然调蓄作用。唐宋时期,随着南方人口越来越多,围垸造田等与河湖争地活动愈发频繁。为了开发肥沃的江汉三角洲,抵御洪水的侵袭,人们开始在荆江沿岸筑堤来约束江水。至元朝时,荆江段已形成“九穴十三口”的分流局面,洪水期上游的巨量来水通过这些分水口进行自然调节。
明清时期,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沿江的堤防水平更高,传统的土方堤坝被改造成石堤。明朝成化至嘉庆年间,荆江北岸的穴口全被堵住,南岸保留太平、调弦两口,上至堆金台(荆州城西北六十多里),下至监利县拖茅埠,长达124公里的江堤被连成一体,这就是著名的万城大堤,也叫万安大堤。为加强荆江大堤的管理,明隆庆元年(1567年),还专门设了堤甲法,以民夫修守,北岸7300余人,南岸3800余人。
清朝时延续明朝的做法,荆江两岸的堤防不断延伸加高,北岸江陵、监利和沔阳境内的江堤长达600余里,南岸江陵、公安和石首境内的江堤长达300余里。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长江发大水造成大堤溃决,江陵城被淹没。为堵塞决口,加固堤身,乾隆皇帝特拨200万两库银专款,并设石尺水志,规定堤防保固期限,改民堤为官堤。
有人说过,生命总会自己寻找出路,其实江水亦然。随着泥沙沉积,江汉平原的地势逐渐抬高,加上江堤的阻挡,汛期巨量的江水只能转向南岸地势较低的洞庭湖平原寻找新的分水道。清朝咸丰二年(1852年)和咸丰十年(1860年)大洪水,藕池决口;同治九年(1870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松滋决口。这几次大洪水时江堤决口形成藕池口和松滋口两个新的分水口,并冲出了两条河流藕池河和松滋河,加上原有的太平口、调弦口,形成荆江南岸四口分流入洞庭的局面。随着江水不断冲入和泥沙沉积,原来面积并不大的洞庭湖变得越来越大。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比较缓慢的,长期的此消彼长,只不过在唐宋之后明显加快。宋朝之前,荆江分水口主要在北岸,元明之后就主要转至南岸了。据《水经注》记载,东晋南朝时洞庭湖已方圆五百里,到了唐宋时期,已经扩展成“八百里洞庭”了。云梦泽也是在南朝至唐宋时逐渐消失,被江汉平原取代,只留下星罗棋布的湖泊,也让湖北有了“千湖之省”的美誉。云梦泽消失以后,洞庭湖则担负起接纳长江洪水分流调蓄的作用。因为洞庭湖取代云梦泽的过程比较缓慢,一定时期内甚至和荆江、云梦泽连成一片,这也是洞庭湖古称云梦的原因。
知道“华容隆起”与古代“和沼泽”么?
今人称谓之“云梦泽”,乃上古九泽之一,它最早的名字叫“和沼泽”。
地理位置与地质结构告诉我们:湖南华容县西与湖北交界处,有个与三峡“黄陵背斜”类似的地质奇观,学名叫“华容隆起”,即由丘陵台地逐渐上升为低山和高山,形成了长江和洞庭湖的天然分水岭。
自“华容隆起”北侧至汉江以南的广大地域,在古代统称为云梦泽。秦汉以前,云梦泽是连绵不断的湖泊,它最早的名字叫“和沼泽”。
所谓“和沼泽”,是指地域形象:长江流到这里呈漫流状态,江湖不分,随季节的不同,水位自然消长。
《史记》、《周礼》、《尔雅》等古籍均有“云梦”记载。梦,是当时楚国方言“湖泽”的意思,与“漭”字相通。“春秋昭元年,楚子与郑伯田于江南之梦”。又云:“定四年楚子涉濉济江,入于云中”。《汉阳志》曰:“云在江之北,梦在江之南”。合起来统称云梦。
当时的云梦泽面积曾达4万平方公里,《地理今释》载:“东抵蕲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云梦”。司马相如在《子虚赋》里神侃:“楚有七泽,尝见其一,未睹其余也。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者耳,名曰云梦。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
出土于湖北孝感的云梦秦简,佐证着曾经的云梦泽。《史记·货殖列传》载:“江陵故郢都……东有云梦之饶”。郢都即今荆州境,云梦泽位于江陵以东的江汉平原上。
再看《史记·楚本纪》:“庚辰,吴人入郢。昭王亡也至云梦。云梦不知其王也,射伤王。王走郧”。
其典故是:楚人伍子胥从吴国借兵攻入楚国都城,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楚昭王逃入云梦泽,被不认识他的子民射伤,后逃到郧(今安陆县)去了。
由此可知,云梦泽自古乃实实在在之沼泽。
由此可辩,云梦泽形成与长江和汉江有关。
亿万斯年,长江、汉江等众多河流挟带的泥沙沉积于凹地,逐渐形成江汉三角洲和湖泽、湿地共存地貌。先秦时期,已形成东西两块三角洲平原带:其西位于荆州以东的江汉之间,其东在岳阳城陵矶至武汉之间的长江西侧,两块陆地之间那片巨大的湖泊即为云梦泽。
伴随着三角洲的扩展,土地被大量开辟,云梦泽主体被压缩在华容县境内。其东其北虽属于云梦泽,但已退化成为沼泽。随着荆江三角洲不断扩大,云梦泽整体东移,至《水经注》时代,云梦泽主体已移到华容县以东,南云梦泽已被新发展的三角洲平原取代。
汉朝时期,华容县就是在荆州以东的江汉三角洲上。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从华容道败逃,当时的华容道沼泽遍地,很难行走,若非关羽刻意放走曹操,曹阿瞒是无论如何也走不掉的。
古代是古华容县城,现隶属于湖南省岳阳市。
华容道,中国历史上地名。据《资治通鉴》注释中的说法,就是“从此道可至华容也”。这里所说的华容,当然是指华容县城。华容道也就是赤壁战争中曹军逃入华容县界后向华容县城逃跑的路线 。古华容县城现隶属于湖南省岳阳市。
古华容县城在现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城以北约60里的周老咀附近。如果从曹操屯兵的地方乌林到曹操逃跑的目的地南郡划一条直线,华容城正好在这条直线的中心。曹要逃回江陵,走华容县城是最捷径的路线。而且当时华容县城附近有曹军的粮草仓库,便于撤退中的将士补充草。
由于这一带有古代的沼泽湖泊阻隔。从乌林到华容城没有直路可走。曹军只能沿江向西溃逃,进入华容县境之后,再向西北折奔华容县城。
这样就必须涉过大泽边上的一片沼泽地带。根据县志记载,曹操逃到太平桥时,人马陷入泥泞之中,不得不扔掉马鞭,下马步行,这里尚有“曹鞭港”古地名。
扩展资料
曹操败走华容道
赤壁之战结束后,曹操的船舰被刘备烧了,引领军队从华容道撤退,路上遇到了泥泞,道路不通畅,又刮起了大风,没办法,只好让羸弱的士兵背着草填在马下,骑兵才能过去。羸弱的士兵被骑兵践踏,陷于泥中,死者很多。
军队出了华容道后曹操大喜,将领都问为什么,曹操说:“刘备的确是我的对手啊!只是还晚了一步。如果早些放火,我们这边一个人也活不了啊!”
-华容道
本文2023-08-04 12:47:2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