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剑使什么时候出土的?现在保存在哪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2收藏

越王勾践剑使什么时候出土的?现在保存在哪里?,第1张

您好,根据您的问题,越王勾践剑:

出土:1965年湖北省江陵县(现荆州市荆州区)望山1号墓出土

文物现状: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在场文物工作者回忆,一名开采队员一不留神就将手指割破,血流不止。有人再试其锋芒,稍一用力,便将16层白纸划破。此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素有“天下第一剑”、“青铜剑之王”美誉。

希望对您的问题有所帮助。

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县望山的一座楚国贵族墓中出土了一把越王勾践铜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此剑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十一道极细小的同心圆圈。剑柄为圆柱体,柄上缠着丝绳并刻越王勾践剑有三道戒箍。剑格向外突出,正面用蓝色琉璃,背面用绿松石嵌出美丽的花纹。整个剑身满饰有菱形暗纹,在靠近剑格的地方刻有鸟篆体错金铭文“越王鸠潜(勾践),自乍(作)用剑”二行八字,字迹非常清楚。

越王勾践剑

传世另有越王之子勾践剑,“勾践”二字写法与此相仿,证明是越王勾践当时使用的。剑锷锋芒犀利,寒光闪闪,出土时插于漆木鞘里,光泽夺目,锋利如昔,至今犹能断发,堪称吴越名剑之代表作。经分析测定,剑脊含锡低(10%),韧性好而不易折断,刃部含锡高(20%),刚而锋利。这种复合金属制造技术,其他国家直到近代才掌握。这把剑出土于楚墓中,在墓主骨架左侧,作为随身佩剑。据研究,勾践用的这把剑后来作为勾践女儿的陪嫁流入楚国,楚王又把它赏赐给亲近大臣,死后随葬墓中。

1982年1月在 湖北江陵马山砖瓦厂一号战国中晚期(公元前3世纪)墓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最主要的就是一批丝织品。

大多数丝织品出自棺内的一件衣衾包裹,计有锦衾3件,夹衾1件,锦袍8件,单衣3件,夹襦1件,单裙2件,锦袴 1件及其他丝质物件。衾多为长方形和正方形。衣袍均为交领右衽、直裾。

多数衣衾以绣品作面。除一件绣品以罗作地外,其余皆以绢为地。

1、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5号楚墓出土。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

2、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

3、春秋五霸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击败了吴王夫差,演出了历史上春秋争霸的最后一幕。岁月的流逝,使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静静沉睡在历史的长卷里,忙忙碌碌的后人几乎把它遗忘了。

4、然而,1965年,一支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时,却意外发现了一把沾满泥土的长剑,剑身上一行古篆———“越王勾践自用剑”跃入人们眼帘。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20余层纸一划而破。这把剑全长为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5.6厘米,剑宽5厘米。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线缠缚,剑首向外形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立即轰动了全国,但是,更加轰动的消息却来自对古剑的科学研究报告。最先引起研究人员注意的是:这柄古剑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为什么没有生锈呢?为什么依然寒光四射、锋利无比呢?

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砖厂一号墓出土了一批珍贵的战国丝织品,主要为形状完整的衣、袍、衾、裤、裙、夹袱、组带等衣物,织物的品种有绢、锦、纱、罗、组、绦等,(组、绦是丝带一类的织物),在每一个品种内,又有多种织法和不同的色彩纹样。其中“几何纹凤鸟纹锦”,为二重经双色织成,土黄、棕、深褐作地色,灰黄、朱红、深红交错起花成带状排列,有凤鸟、蒲纹、回纹、菱纹、六边形纹组成并列的二方连续图案,色彩交替使用,构成复杂的装饰效果。舞人动物纹锦,三色织成,黄、褐色为地,红色提花。纹样单位有七种八组交错排列,连续的波状三角形骨架,排列着对称的龙凤,麒麟和舞蹈人物,舞人为高举双袖,束腰飘带的姿态,纹样间点缀着双菱、S形纹等几何纹样。是楚锦中的珍品。

“越王勾践剑”1965年冬季出土文物于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此处在春秋战国时代属于燕国,因此疑惑就造成了,勾践深爱的宝刀为什么会产生在千山万水的燕国墓穴?剑上面有二行鸟篆符文:“越王勾践鸠浅自乍(作)用剑”八字,一般觉得这里鸠浅便是勾践,这就证实此剑便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

闻名中外的越王勾践剑,于1965年在湖北江陵县望山一号楚墓中发觉。剑总长556cm,剑体长472cm,剑格宽5厘米。剑首向外卷起作圆箍形,内铸有十一道圆形。剑的正脸用深蓝色的硫璃,反面用绿松嵌入成靓丽的纹路,剑身满饰灰黑色的碎锦式纹路。在剑身近格处有二行八个字的鸟篆符文:“越王鸿浅(勾践)自乍(作)用检(剑)。”

勾践宝刀在湖北江陵燕国皇室墓群中挖出的缘故,通常有二种迥然不同的建议:一种是陪嫁说:勾践曾把闺女嫁给了楚昭王为姬,因而,这柄宝刀很可能做为出嫁时的嫁妆礼物到了燕国,之后,楚文王又把它赐予了某一个臣属皇室,因此变成这名燕国皇室或之后人的陪葬品。另一种是补给品说:燕国发兵越国时楚军出勾践子孙后代越王勾践手里查获了此剑,带到了燕国,最后变成陪葬品。

《史记》载:“王无强(勾践子孙后代)时,越兴师北伐战争齐,西伐楚,与我国争强。当楚威王之时,越北伐战争齐,齐威王让人说越王勾践。”越王无疆被齐人劝服,“因此越遂释齐而伐楚。楚威王进兵而伐之,惨败越,杀王无强,尽取故吴地至浙江省,北破齐于徐州市。而越为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地区水上,服朝于楚。后七世,至闽君摇,佐诸侯国平秦。汉高帝复以摇为越王勾践,以奉越后。龙极图,闽君,皆之后也。”因此,越王勾践剑是做为补给品注入燕国地区的。

帝城所属重庆奉节县,在州郡一级中属于夔州;江陵隶属于湖北荆州。古时有不少文献记录谈到两地的距离。

北魏郦道元的著作《水经注》中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也就是说,《水经注》认为白帝城到江陵的距离是1200里。据《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记有夔州江陵的距离,从夔州“又东水路三百三十里至归州,又东微南水路二百里至峡州,又东微南水路三百三四十里至荆州江陵府。”

从这里的记载看,白帝城与江陵的距离是864里。由于古人的测量技术限制,各种文献资料记录的距离会有所不同。为此,笔者在地图上实测了两地的水路距离。经笔者测量,奉节白帝城风景区与荆州城区滨江公园之间的水路距离约为3454公里,约合691里。

从战国时期出土的文物就有风帆的图案,说明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帆船。李白的诗歌中就有“孤帆远影碧空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句,表明帆船在唐代应该是十分常见的水上交通工具。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唐代时,中国的帆船已能驶测向逆风,耐波性好,速度也很快,唐贞观年间,从今温州地到日本,仅需6天的时间。

笔者测量了一下温州到日本九州岛最南端的距离,大约为1000公里左右,经粗略计算,海上帆船的航行时速大约7公里左右。由于海上风急浪大,如果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行驶,帆船时速在10公里到20公里之间,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如果借助顺风,船速还可以更快。

李白被赦后心情大好,天刚蒙蒙亮就乘船出发了,一边哼着小曲唱着歌,一边饮酒助兴,一路欣赏长江三峡的壮美景色,聆听两岸的猿声啼鸣,然后在半夜时分到达了江陵。

越王勾践剑使什么时候出土的?现在保存在哪里?

您好,根据您的问题,越王勾践剑:出土:1965年湖北省江陵县(现荆州市荆州区)望山1号墓出土 文物现状:现藏湖北省博物馆1965年冬天,在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