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皇陵,为什么明朝只有定陵被挖,而清朝却被盗了一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同样都是皇陵,为什么明朝只有定陵被挖,而清朝却被盗了一半?,第1张

喜爱历史的人往往爱将清朝和明朝相对比,将两个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相比较,一种原因是两个王朝离得近,另外一种原因清朝是有满族创建的,而明朝是由汉族创建的,不管怎么说,这两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都是比较强盛的朝代,这两个朝代有个巨大的不同点。

就是清朝皇陵多次被盗,比如说慈禧的清东陵,以及乾隆皇帝的陵墓,而明朝皇陵却没有一个被盗,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说明朝皇陵里面没有金银财宝吗?或者明朝皇陵有什么防盗墓手段吗?其实当然不是,明朝皇陵没有被盗是有原因的。

第一点:皇陵选址

明朝皇陵一共有两处,一处是在北京的明十三陵,另外一处是位于南京附近的明皇陵,而无论是哪一个皇陵都在人多的地方,在这个地方盗墓。盗墓贼是要考虑一下的。在古代被捉住盗墓可是死罪,更别说是皇帝陵墓了。

而清朝皇陵有三处一处是关外祖坟,另外两处就是东西清陵,这三处都是在野外地区,相比于在城市近郊的明皇陵,盗墓贼肯定首选安全的地方。

第二点:政府态度

明朝的时候,明皇陵就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且有专门的守墓人,到了清朝以后,清朝的皇帝为了笼络人心,也是好好的保护明皇陵,乾隆时期甚至还将明皇陵修缮一下。(实则是为了**皇陵的金丝楠木)。清朝的时候明皇陵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而清朝皇陵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因为民国时期是盗墓贼爆发的高峰期,而当时的社会舆论也是反清复明。所以清朝皇陵肯定得不到幸免,而明朝皇陵却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第三点:皇陵自身保护措施

明朝皇陵的地宫结构非常复杂,当初考古专家为了挖朱棣的长陵,结果找了几个月都没有找到地宫入口。更别说盗墓贼了,就算盗墓贼能够进入明皇陵,耗费的时间也是消耗不起的。

所以明皇陵几百年无一被盗,而清朝皇陵却无一幸免。

挖掘的入口在宝城东南方向的城墙上

登上明楼后沿着城墙向左,大约100米,就能看见城墙下部开了一个拱形豁口,那里就是开挖地点,也是四百年前万历帝后棺椁送入地宫的隧道口

砖隧道呈S型,先向明楼方向,在明楼后方拐弯向地宫正门

砖隧道入口跟城墙外的地面是水平的,砖隧道越向地宫方向,距地面越深,是个下坡道

在地宫正门,离宝城封土深27米

现在砖隧道已经被封,目前的入口是后修的,就是在地宫正门稍前,修建楼梯,直达地面,便于参观

1956年挖掘定陵地宫的时候,先挖开砖隧道,找到地宫正门方位,然后打开地宫正门进入地宫

十三陵大门(大宫门)不要票,大宫门到定陵大约8公里路程

大宫门往北1里是神路(石人石兽)要买票

目前开放三座陵墓:长陵(明成祖永乐皇帝)、昭陵(明穆宗隆庆皇帝)、定陵(明神宗万历皇帝)

参观哪座陵墓就在哪座陵墓门口买票

只有定陵挖掘了地下宫殿,其它陵墓只能参观地面建筑

第一种是丝织品。这在定陵中是极为珍贵的文物,这里面包括了大量的龙袍凤衣,还有绵被等东西,因为长期埋在地下,颜色极为鲜艳,但这类东西也是最难保存的。因为一接触到空气就会发生氧化。

而当时的技术条件确实不成熟,也不知道采用什么方法去保存好,只是简单的加了一些防腐剂。定陵还没有发掘完,第一次起出的丝绵品已经出现了变硬、变脆、变色的现象,原本十分鲜艳的刺绣出现了黑斑,并且开始发霉。这些东西都是不可逆的损坏。

除了技术原因,也有一些是态度问题。

当时,沈从文想去看看这些织锦,去的时候,发现技术人员在装裱的时候,露出来的是反面。沈从文觉得奇怪,说不应该露出正面吗?

技术人员答:研究结构不也应该看反面吗?

沈从文当场指出,要研究反面,也不需要全部露点出反面,只需要露点出数公分不贴就好了。

这其实就是装裱的错误,可见技术人员也是不懂装懂。

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些织锦当然被破坏得很严重。

现在展出的都是复制品了。

第二种东西就是万历包括两位皇后的大棺材。这三口大棺材是用金丝楠木做的,一个人伸腰进去,根本摸不到底。

当时清理好棺椁后,定陵做了一个水泥复制品。那真的呢?真的太大了,仓库放不下,就直接给扔到山下了。

数天跑,专家到山下去找,结果也没有找到,被山下的群众给捡走了,捡走后也倒了大霉,一对老夫妇捡了些,给自己做出两口棺材,棺材做好就去世了。另一家更惨,用这些金丝楠木做大棺子,结果家里的四个孩子跑到里面玩,被扣在柜子里活活闷死了。

这些大棺材都是不可多见的帝王棺材,就算不要,车成珠子也比扔了强啊。

现在摆的就是新做的。

第三类就是尸体。当时起出了万历皇帝以及两位皇后的尸体,初步研究了后就放到了仓库里,后面,小兵们冲进仓库,把这些尸体拖出来,坐了一把飞机之后用石头砸、大火烧,把这些尸体烧成了灰。

那这个尸体有什么用呢?他有很大的史料研究价值,可以查出很多万历年间的事情,比如万历不上朝,是不是因为身体原因?比如有人说万历曾经抽过鸦片,但从史料中无法证实,如果尸体在,化验一下就知道了。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明朝史专家吴晗向上级提出了“解开十三陵所有秘密”的计划;而这项计划的内容,就是要打开十三陵里最大的那座皇陵—长陵。 但是出于种种原因,经过一个多月的寻找,考古队对长陵的考古调查,一无所获。无奈之下,考古队只好把目光对准规模较小一些的定陵,也就是万历皇帝的陵墓。 

(一)几经周折

定陵的规模虽然没有长陵那么大,可是墓道口的藏匿,也是非常的巧妙。考古队经过十几天的实地探查,终于在定陵宝城内的城墙上,发现了一处断痕。这个断痕,引起了考古专家的警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裂痕的呢?

于是,考古队便在此次沿着宝城城墙开挖探沟。这第一条探沟刚刚挖了一米多深,就发现了重要信息:城墙上刻有“隧道门”三字。隧道门的发现,大大提升了士气,考古队越干越有劲儿。然而,很快他们就发现了新的问题:这一条近30米深的沟,挖到什么时候才能到地宫门口呢?宝顶离宝城远着呢!更让考古队头疼的是,雇来的好些个民工全都回家种庄稼了;若是还不出成绩,就只能他们自己抄铁锹下去挖了!

为了减轻挖掘量,考古队当机立断,决定在第一条沟的延长线上,重新开挖。第二条沟并没有像第一条沟那么顺利,不仅发现了隧道门,还找到了砖隧道。考古队连续挖了一个月,除了土,什么都没发现。然而,沟已经挖了这么深了,决不能就这么轻易放弃。

直到9月,考古队才有了新的转机。因为他们发现了一块儿石碑,上面写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换言之,这块儿石碑的发现,直接告诉了考古队金刚墙(地宫)的具体位置!如此重要的线索,终于让半年的“挖土”工作,有了重大突破。

(二)地宫入口

如此,考古队再也不用闷着头乱挖了,他们在这块儿石碑的指示下,有了明确的方向。有了确切的距离,有了确切的深度,第三条沟,也就自然而然地开掘了。即便如此,考古队寻找金刚墙的工作,也并非易事。直到1957年5月,考古队才最终找到金刚门,打开进入地宫的大门。

不得不说,在定陵的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队自有诸多“贵人”相助。若不是“隧道门”三个字,若不是二道沟的那块儿碑,考古队要挖到几时去?一鼓作气没有成功,再而竭、三而衰就是必然。当然了,定陵最终还是大白于天下了,可是教训也是惨痛的。不过,对于当时的考古队来说,自然可以拿此邀功的: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开…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尸体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

定陵之后,国家百年内再也不允许主动发掘帝王陵。毕竟,没有成熟技术作为支撑的发掘,无疑是对帝陵最大的破坏!

北京市领导吴晗与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一起请求挖掘定陵。不过当时最主要挖掘的是明成祖朱朱棣的长陵,而当时的国家考虑到古物的挖掘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因此便同意了。万历的遗骸挖出来后,因为刚好遇到了破四旧,所以便将万历的遗骸当作批斗的对象,最后被销毁了。

一开始在挖掘古墓的时候,因为没有专业人员,所以雇佣的都是当地的农民。而这些百姓对于古墓挖掘根本不懂,就别提经验了。因此在挖掘长陵的时候,因为没有经验和知识,所以连长陵的入口都没有找到。

再加上当时的挖掘技术落后,在没有先进的探测仪器的情况下,当时的挖掘队员们便放弃了挖掘长陵。后来便将目光放在了定陵,一开始挖掘定陵的时候,因为没有什么仪器设备,因此只依靠农民的劳作工具来挖掘,就这样挖掘了一年的时间,才找到了定陵的入口。虽然入口找到了,但是在面对地宫的金刚墙的时候,因为挖掘人的无知,所以在面对金刚墙的时候,有些人认为金刚墙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从而导致一些人因为害怕便退却了。因此,定陵的挖掘工作到这里就暂时结束了。

不过,为了打开地宫的入口,因此当时的挖掘人员便另外找到了一个入口,从而顺利的进入了定陵。定陵中的文物实在太多了,特别是皇帝和皇后的衣服,因为都是丝织品,所以仅仅依靠当时的人员来保存的话,是很难保存的。不过,根据资料记载,当时的人员都是利用浆糊将这些丝织品的衣服裱起来,后来即便是再怎么想办法,也无法修复了。万历皇帝的棺椁打开后,虽然只剩下骸骨了,但是万历的头发还是挺有光泽的。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因为定陵被当作破四旧的存在,所以当时的人们将万历和皇后的遗骸扔出来后,便直接用柴火烧了。

定陵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官方发掘的帝王陵墓。在1956年由著名的文史大家郭沫若和历史学家兼北京市市长吴晗主持发掘,历时三年才完工。为了能够顺利发掘了这座帝陵,考古队员在挖掘前成立了发掘委员会,考古队员先在帝陵附近进行勘探和试挖。

 

发现定陵宝城外东南面墙上脱落了几块砖,并露出了一点券洞。找到这一个突破口之后,考古队员沿着这一个方向继续挖,一路上发现了带有许多带有文字的路标,如隧道门、左右道、宝城中、小石碑等,一直挖到了金刚墙。金刚墙的正下方便是地宫。金刚墙被考古队员们一块一块拆下来,露出洞穴之后,考古队员打着气灯,吊着绳索下钻了下去。走到尽头便看到了用汉白玉做的地宫大门,雄壮威武,晶莹剔透,大门上纵横各9排门钉,还雕刻着兽首衔环,两扇大门各几千斤重,从门缝都可以看到门背后有大条石顶着门,如果从外面硬推的话是推不开的。

 

顶门石是有石槽的,当门未关闭的时候,顶门石是在门旁边的石槽内立着的。当门被关上的时候,顶门石就会倾斜地顶住门的里侧。考古队员用铁丝从门缝里把条石给套住,然后用薄板推动条石,条石便立了起来,考古队员一起用力便能把门给推开,整个开门的时间用了不到5分钟。

 

进入地宫大门之后,豁然开朗,整个地宫是由前、中、后、左、右5间宫殿相连而成,全部采用拱券结构,没有用到一根柱石,每间的宫殿也都有石门挡着,这里面的石门稍微偏小,打开也更为方便。万历皇帝及两个皇后的棺材就摆放在后殿中央。摆在最中央的棺椁便是万历皇帝朱翊钧,摆在左边的是孝端皇后,右边的是孝靖皇后。

同样都是皇陵,为什么明朝只有定陵被挖,而清朝却被盗了一半?

喜爱历史的人往往爱将清朝和明朝相对比,将两个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相比较,一种原因是两个王朝离得近,另外一种原因清朝是有满族创建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