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代丧葬礼仪的问题?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4收藏

关于周代丧葬礼仪的问题?,第1张

棺是棺材,椁,通俗地说就是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有套一层也有套几层椁的,汉朝极为盛行。

葬具是盛放死者遗体的用具,土葬所用成为棺。上古时,葬埋无棺,据说最早的棺是瓦制的,即陶器,商代以后采用木棺。《礼记、檀弓上》和《丧大记》所记载周代制度规定: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就是说是天子所用除贴身的内棺外,外面还套着四重外棺,总共五重。每一层棺都有特定的名称、最外一层叫大棺,第二层叫属、这两层用梓木制作,又统称梓棺或梓宫,第三层叫作迤或俾,用椴木制作,第四、五层为水牛皮和犀牛皮制成的革棺(也有可能革棺只算一层,另有最内一层里棺)。诸公以下由内至外递减,到士这一阶层,就只有一层大棺,不得用套棺了。不仅如此,棺木大小厚薄,内外装饰的用料花样,也都有严格的等级:"君(此指诸侯)大棺八寸,属六寸,泌四寸。士大夫大棺八寸,属六寸。下大夫大棺六寸、属四寸,士棺六寸。""君盖用漆,三衽(连接棺盖和棺身的木榫)三束(用皮条或帛捆束)。大夫盖用漆,二饪二束。士盖不用漆,二衽二束。"贴尸之棺内装饰,用红、绿二色丝绸,以金钉、象牙钉固定,大夫用黑、绿二色丝绸,以牛骨钉固定,士只用黑色丝绸,以牛骨钉固定。棺外油漆的颜色和花纹图样也各不相同。

套棺是一层一层紧套在一起的,如果在棺和套棺之外隔较大的空隙再加一层,叫做椁。《丧大记》称:"棺椁之间君容祝(状如漆桶的打击乐器,方二尺四寸),大夫容壶,士容无瓦(一种酒器)"。又说:"君松椁,大夫柏椁,士杂木椁。"棺椁之间的空隙可用来放置随葬品。

《荀子、礼论》中记载"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应当是天子五棺二椁,诸侯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两椁、大夫为两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考古发掘证明,这种可以称之为周制的棺椁制度,战国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仍在实行。

战国秦汉大型墓葬所用木椁,具有象征地上建筑物的性质,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同墓室一样,可以称之为椁室、其形状往往像一口方井,所以文献上又称为井椁。椁室内用板壁分割成若干块,分别为棺箱、头箱、边箱、足箱等,棺木放在棺箱内,其余部分填满随葬品。汉代制度规定, 在皇帝、诸侯王墓中椁室四周要用黄心的柏木或柏木条垒迭互嵌,木头向内,紧密围筑,称之为黄肠题凑。北京大葆台发现的汉武帝之子燕王刘旦的墓葬,黄肠题凑所用柏木多达15万根。

汉代以后椁室制度不行于世,也不再有套棺外棺与椁的区别,一般都把套棺的外棺成为椁。唐宋规定不得以石为棺,棺椁不得雕缕彩画。明代规定"品官棺用油杉朱漆,椁用土杉",庶人"棺用坚木,油杉为上,柏次之,土杉、松又次之。用黑漆、朱漆,不得用朱红"。

披麻戴孝是跟去世之人血缘最近的人需要穿在身上的服饰,披麻戴孝是传统葬礼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对去世亲人表达哀思的一种方式,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逐渐的改变,但是对于这种披麻戴孝还是看的非常重要,那么披麻有什么讲究又处于何处呢?

披麻指的是有五种不同规格的丧服,跟去世之人血缘关系越亲近,服制越重服制越轻,披麻则是跟去世之人血缘关系最近的人,也就是子女需要用到的服饰。

披麻戴孝流传最广的一个传说来自孔子据说孔子在外讲学的时候,有家人传话说孔子的母亲生病快要去世了,孔子听闻之后抓起一块白色麻布包在头上当头巾,然后穿了一件白色的袍子外套,顺手把捆书用的麻绳扎在腰间,鞋子都没来得及穿好就奔跑着回家,等到回家的时候母亲已经去世,送葬的时候,孔子痛哭流涕直不起腰,只好拄着一根木棍。

麻布在当时都是用棉花织出来所以是白色,白色代表着素净,孔子的这一身装扮表达了他对母亲素净纯真的孝心,就连孔子拄着的木棍也逐渐演变成了孝杖,表示父母去世之后剩下自己没有了依靠,只能依靠着这跟木杖走下去,鞋子没有来得及提上来说明父母去世是这天底下最重要的事情。

对于这个传说人们把披麻戴孝的来历归根于孔子身上,是人们对于孔子的尊敬,丧礼上的形式并不是完全源于孔子,其实在孔子之前周礼就有了“五服制度”,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而是在经过了历史的变迁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披麻戴孝,其实这种形式起源已经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形式表达了人们对去世之人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承。

现在很多人讲究形式办丧事,其实这是毫无意义的,浪费钱不说,而且失去了死者的尊严,更破坏了环境,所以像一般什么敲锣打鼓的这种东西不必要进行,家里有人命终后,眷属不要哭泣,因为人有八识,如果家里一旦哭泣,就会死死者的神识起执着心,留恋,不舍,很难往生,那么死者命终时,8小时内也不要去动他,不要给他做任何的换衣,擦身等等,就只要默默的身旁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都可以,十方虚空界遍满佛,念什么都一样。那么家人在丧事期间,一定一定要戒斋,吃素,另外关于请人做佛事,我个人认为,和尚万声阿弥陀,不如家人一句阿弥陀

往生咒:南无阿弥多婆耶,多他伽多耶,多滴耶他,阿弥哩,都婆毗,阿弥利多悉但婆毗,阿弥利多比枷兰地,阿弥利多比迦栏多,伽弥腻,伽伽那,职噜枷利娑婆诃。 (要连着念108遍中间不能断哦……)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我带来的停尸三天的风俗由来。

一个人的死亡,宣告着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人们为了纪念逝者,会举办一场丧葬之礼,以缅怀逝者。在丧葬礼仪中有着许多细节,例如众人皆知的“停尸”,就是说人去世之后尸体会停放几天再下葬。

在古代的时候,是停尸七天。而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了,基本上只是停尸三天。那停灵这一说法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人死后要停灵三天呢下面就为大家揭开这一神秘的答案。

:缅怀逝者剧照

一、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停尸”的由来。

在春秋时期,医疗条件和治疗方法非常有限,通常一点小病都能夺了人们的性命。当时虢国太子不知什么原因突然就暴毙了,虢国君主对此非常悲痛,但还是一边准备将太子的遗体下葬。

恰逢扁鹊正周游到此,听闻虢国太子暴毙的消息非常疑虑,怀疑仅是假死,于是当即入宫要为太子诊断。经得君主同意之后,扁鹊立马对虢国太子的尸体进行把脉,发现尸体尚有余温,进一步证实了他的猜想。

随后,扁鹊又用针灸之术与药物结合治疗,已暴毙的太子突然醒了过来,并且坐直了身躯。再经过几日调养之后又能蹦蹦跳跳了,与常人无异。

:扁鹊为虢国太子诊断剧照

原来这虢国太子所得的是“尸厥症”,会让人突然昏倒,与死亡时差异不大。如果不仔细分辨,真的察觉不出来。还好扁鹊及时救治,不然虢国太子就要被活埋了。

此后,扁鹊便告诫这里的人,如果有人去世,不要马上下葬,将尸体停放三天,确定不是假死之后再下葬。慢慢地,民间就演变为了“停尸”的风俗习惯。

:将尸体停放三天剧照

另外,还有一个传说。据传,古时有一姓赵的秀才娶了呙氏为妻。呙氏一共为他生了三个孩子。不料,赵秀才没能等到三个孩子长大成人便病逝了。

丈夫去世之后,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就压到了呙氏身上。有一天,呙氏发现家中下蛋的老母鸡丢了,苦苦找寻之下依旧没有踪迹。一时间急火攻心,呙氏倒下了。

孩子们以为母亲去世了,非常伤心,但是还得强打精神为母亲举行了葬礼。在安葬了母亲之后,呙氏竟然又活了过来。原来她也是“假死”。不过在狭小的坟墓中,呙氏真的被闷死了。

三个孩子发现后,内心感到十分歉疚,都在坟前的树上上吊自杀了。这件事被传周围邻居传了开来,对人们的影响很大。从这以后,凡是谁家有人去世,都会将尸体停放三天,或者更长。

:为母亲举行葬礼剧照

二、有些地方还会在尸体面部贴一张黄纸。

在春秋战国之时,吴王战胜勾践,勾践则成为了阶下之囚。当时,有一位大臣建议放了勾践,以表示自己的宽阔胸怀,也能让世人臣服。

吴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就同意了。但是伍子胥却站出来坚决反对,认为这么做恐“放虎归山”,将来后患无穷。而吴王则认为伍子胥故意扰乱军心,还给他安了一个叛逆之罪,下令处死了。

伍子胥被处决之前,曾大喊了一声:“将来越王勾践一定能战胜吴王”。后来果然如伍子胥所料,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战胜了吴国。

此时,吴王才醒悟过来,之前错怪了伍子胥,愧对于他。于是便下令:在他死后用黄布盖住他的脸,以表他愧疚之意。这一做法也在民间传了开来,人们认为生前有错的人,死后都要将面部蒙住,以表歉意。

:越王勾践漫画

后来就演变为了用黄纸遮住面部,还能判断逝者是否是假死。因为黄纸非常的轻薄,如果是假死的话,那人就会有呼吸,通过黄纸能够观察得出来,以防将活人下葬了。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人死后之后面部会发生变化,例如产生尸斑等,防止吓到人们便会用黄纸盖住。

由上可知,古时人们停灵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防止逝者是假死,慢慢的这就演变成为了一个风俗,是丧葬礼仪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此外,古时人们还深信“回魂”这一说法,认为人死之后,灵魂还会在第七天回到生前的地方看一看。所以为了让逝者安心离去,会举行葬礼,并且还会停灵七天。

当然,这种说法就很迷信了,不太现实。但令人意外的是,现在仍有一些农村地区仍然迷信这一说法。

来源于网络:黄纸

到了现代,医疗条件已经非常先进了,如果医生判断这个人已经死了,那基本上就没有“假死”的可能性了。那么现代“停尸”三天是为了什么呢

因为“三”在传统文化中有着“小三阳”一称,寓意是停放三天之后逝者的魂魄能够安息。另外,停放三天也是对逝者思念的体现,要知道尸体下葬之后就只能通过相片等载体来回忆逝者了。

说白了就是多与逝者待一会,缅怀逝者。另外尸体停放三天能够让远在异地的亲人及时赶回来,见逝者最后一面。这也是一个传统,中国人的“亲情观念”是非常浓重的。

如果无法见到逝者的最后一面,生者也会感到遗憾,感到不甘,或许会内疚很久。所以“停灵”这一丧葬习俗便由古代传承到了今天。

:尸体下葬剧照

三、那为什么会从“七天”缩短到了“三天”呢

主要是现在交通工具比古代便利了许多,就算相隔天南海北也能快速赶到。另外,人们对于“死亡”已经看淡了许多,不像以前一样大操大办了。而且人们也有各自的事情要做,所以停灵三天是最为合适的了。

在全国各地的农村,人在去世之后一般都会“停尸”,不同的则是停尸的天数有些许差异。尽管现代社会国家提倡简化葬礼形式,但在农村地区却成效不大,还是如先前一般的流程。

不过并不能说这是一件坏事,在丧葬之事上承袭前人,除了是亲情的依托之外,还是文化继承的一种形式。各位,你们认为呢

穆斯林的葬礼

内容简介  啊,安拉!宽恕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年,男人和女人。

啊,安拉!在我们当中,你让谁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就让他死于信仰之中。

啊,安拉!不要为着他的报偿而剥夺我们,并且不要在他之后,把我们来做试验!

——穆斯林葬礼上的祷词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两根故事线,一大家子人的悲欢离合,就这样交织重叠地,从作者笔下娓娓流出。“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玉的世界,一个是月的世界。霍达用穿插的笔法,写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穆斯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生历程,描绘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的“演出”,体现了他们生生不息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古都京华老字号玉器行“奇珍斋”的主人梁亦清,原是回族低层的琢玉艺人,他家有两个女儿,长女君璧长于心计,次女冰玉聪慧善良。一天有位长者带名少年去麦加朝圣路过梁家,少年被精美玉器所吸引,决定留下当学徒,这就是本书主人公韩子奇。师徒两人正为一件订货劳作,这是专做洋人买卖的“汇远斋”定做的“郑和航海船”。郑和是回族的英雄,他们决心做好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细刻将在中秋佳节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晕倒在转动着的玉坨上,宝船被毁,人也丧命。为了抵债,韩子奇到“汇远斋”当了学徒,苦熬三年终成行家。

他回到奇珍斋娶了长女君璧,决心重振家业,十年之后名冠京华,又得贵子取名天星,幸福度日。可是日寇侵华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珍品被毁,随英商亨特来到伦敦。妻妹冰玉不顾姐姐反对,偷出家门执意与姐夫私奔。

在伦敦奥利弗爱上了冰玉,但奥立佛在伦敦大轰炸中不幸丧生,冰玉在孤独,伤心的情况下爱上了韩子奇,并生下私生女新月。战后一同回国,姐姐不容母子俩,冰玉决定带女儿远走他乡,韩子奇苦求,留下女儿。新月逐渐长大成人,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西语系。上学后与班主任楚雁潮发生私情,因楚系汉族,为梁家反对,他们的私情却在阻挠中愈加炽热。而哥哥也因母亲的心计所使,娶了新月的同学,当发现时,一切都来不及了。新月红颜薄命,因严重心脏病不幸逝世,楚雁潮及新月一家悲痛欲绝。哥哥,嫂子挑起了家里的担子。后来韩子奇,梁君璧相继去世,韩天星也有了一双子女。

多年以后,冰玉回来了,但一切都也物是人非……

关于周代丧葬礼仪的问题?

棺是棺材,椁,通俗地说就是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有套一层也有套几层椁的,汉朝极为盛行。 葬具是盛放死者遗体的用具,土葬所用成为棺。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