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哪些著名的书法碑帖?请你写出任意三本难得名字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天下第三行书 《黄州寒食诗帖》
附: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碑帖名单
国家级珍贵碑帖
00515 萧敷及敬太妃墓志 南朝梁普通元年(520)刻石 宋拓本 上海
博物馆
00516 化度寺邕禅师塔铭 (唐)李百药撰文 欧阳询正书 唐贞观五年
(631)刻石 宋拓本 上海图书馆
00517 魏元丕碑 东汉光和四年(181)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18 范式碑 三国魏青龙三年(235)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19 温彦博碑 (唐)欧阳询撰文并正书 唐贞观十一年(637)刻石 宋
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20 温彦博碑 (唐)欧阳询撰文并正书 唐贞观十一年(637)刻石 宋
拓本 上海图书馆
00521 皇甫诞碑 (唐)于志宁撰文 欧阳询正书 唐贞观十七年(643)
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22 李思训碑 (唐)李邕撰文并行书 唐开元八年(720)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523 大智禅师碑 (唐)杜昱撰文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刻石 宋拓
本 国家图书馆
00524 李秀碑 (唐)李邕撰文并行书 郭卓然摹勒并题 □慈敏 张昂等
镌 唐天宝元年(742)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0 华山庙碑 东汉延熹八年(165)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1 华山庙碑 东汉延熹八年(165)刻石 元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2 瘗鹤铭 (南朝梁)华阳真逸撰文 上皇山樵书 南朝梁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573 龙藏寺碑 (隋)张公礼撰文 隋开皇六年(586)刻石 元拓本 沈
树镛跋 上海图书馆
00574 昭仁寺碑 (唐)朱子奢撰文 唐贞观四年(630)刻石 宋拓本 北
京大学图书馆
00575 九成宫醴泉铭 (唐)魏徵撰文 欧阳询正书 唐贞观六年(632)
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6 九成宫醴泉铭 (唐)魏徵撰文 欧阳询正书 唐贞观六年(632)
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7 怀仁集王圣教序 (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序 李治撰文记 (唐)
释怀仁集王羲之书 唐咸亨三年(672)刻石 宋拓本 天津博物馆
00578 怀仁集王圣教序 (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序 李治撰文记 (唐)
释怀仁集王羲之书 唐咸亨三年(672)刻石 宋拓本 西安碑林博物馆
00579 怀仁集王圣教序 (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序 李治撰文记 (唐)
释怀仁集王羲之书 唐咸亨三年(672)刻石 南宋拓本 西安碑林博
物馆
00580 郎官石柱记 (唐)陈九言撰文 张旭书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
刻石 宋拓本 王世贞跋 上海博物馆
00581 孔子庙堂碑 (唐)虞世南撰文并书 李旦篆额 唐天宝十一年
(752)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82 滑台新驿记 (唐)李勉撰文 李阳冰篆书 唐大历九年(774)刻
石 宋拓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00583 神策军碑 (唐)崔铉撰文 柳公权正书 唐会昌三年(843)刻石 宋
拓本 国家图书馆
00584 许真人井铭 (五代)徐铉撰文并书 十国南唐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图书馆
00585 水头镬铭 (宋)黄庭坚撰文并书 邢肃刊 北宋元佑二年(1087)
刻石 宋拓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
00696 (开皇本)兰亭序 (晋)王羲之撰文并行书 隋开皇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697 争座位帖 (唐)颜真卿撰文并行书 唐广德二年(764)刻石 宋
拓本 何绍基跋 上海图书馆
00698 十七帖 (晋)王羲之草书 唐大历元年(766)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图书馆
00699 淳化阁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00700 淳化阁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博物馆
00701 淳化阁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王
淮等跋 上海博物馆
存四卷(四、六至八)
00702 淳化阁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图书馆
存一卷(九)
00703 绛帖 (宋)潘师旦摹 北宋皇佑至嘉佑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704 绛帖 (宋)潘师旦摹 北宋皇佑至嘉佑刻石 宋拓本 国家图书馆
00705 绛帖 (宋)潘师旦摹 北宋皇佑至嘉佑刻石 宋拓本 国家图书馆
00706 大观帖 (宋)蔡京等辑 北宋大观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存三卷(二、四、五)
00707 大观帖 (宋)蔡京等辑 北宋大观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存五卷(二、四、六、八、十)
00708 大观帖 (宋)蔡京等辑 北宋大观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王
世贞跋 南京大学图书馆
存一卷(六)
00709 汝帖十二卷 (宋)王寀辑 北宋大观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00710 兰亭续帖上下册 北宋政和初年刻石 宋拓本 上海博物馆
00711 慈恩寺雁塔唐贤题名帖 北宋宣和二年(1120)刻石 宋拓本 中
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00712 鼎帖 (宋)张斛辑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刻石 宋拓本 上海
图书馆
00713 绍兴米帖 (宋)米芾书 赵构辑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刻石 南
宋拓本 上海图书馆
存一卷(九)
00714 历代钟鼎款识法帖 (宋)薛尚功辑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刻
石 宋拓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00715 西楼苏帖 (宋)苏轼书 汪应辰辑刻 南宋乾道四年(1168)刻石
宋拓本 天津博物馆
00716 松桂堂法帖 (南宋)米巨容刻 南宋淳熙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
物院
00717 甲秀堂帖 (宋)庐山陈氏辑 李氏刻 南宋淳熙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00718 忠义堂帖 (唐)颜真卿撰文并书 南宋嘉定八年(1215)刻石 宋
拓本 浙江省博物馆
00719 群玉堂帖 (宋)向若水摹 韩侂胄刻 南宋嘉定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00720 英光堂帖 (宋)米芾书 岳珂刻 南宋嘉定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
物院
00721 郁孤台法帖 (宋)聂子述辑 南宋绍定元年(1228)刻石 宋拓
本 上海图书馆
00722 凤墅帖 (宋)曾宏父辑 张节摹勒 欧阳信明 欧阳庚等刻 南宋
淳佑刻石 宋拓本 上海图书馆
存十二卷
00723 澄清堂帖 (晋)王羲之书 (宋)施宿摹勒 南宋淳佑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724 澄清堂帖 (晋)王羲之书 (宋)施宿摹勒 南宋淳佑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725 宝晋斋法帖十卷 (宋)曹之格辑 南宋咸淳五年(1269)刻石 宋
拓本 上海图书馆
01640 崔敬邕墓志 北魏熙平二年(517)刻石 清出土初拓本 蒋祖诒跋
上海图书馆
01641 曹辅墓志 (宋)杨时撰文 陈渊书 囗经篆盖 翁文模镌 南宋建
炎二年(1128)刻石 明拓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
01642 孔宙碑 东汉延熹七年(164)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154
01643 张迁碑 东汉中平三年(186)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01644 赵清献公碑 (宋)苏轼撰文并书 北宋元佑四年(1089)刻石 明
拓本 上海图书馆
01707 集古印谱二卷 (明)顾从德辑 明隆庆钤印本 开封市图书馆
01708 集古印谱六卷 (明)王常辑 明万历三年(1575)顾氏芸阁刻朱
印本 泰州市图书馆
01709 集古印谱六卷 (明)王常辑 明万历三年(1575)顾氏芸阁刻朱
印本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01710 杨氏集古印章四卷 (明)杨元祥辑 明万历十五年(1587)钤印
本 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
01711 宣和集古印史八卷 (明)来行学辑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刻
钤印本 安徽省图书馆
01712 宣和集古印史八卷 (明)来行学辑 明万历刻朱墨套印本 湖南
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01713 罗氏古今印薮不分卷 (明)罗龙文辑 明钤印本 安徽省博物馆
01714 石鼓文 战国秦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01715 石鼓文 战国秦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01716 泰山刻石 传(秦)李斯篆书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刻石 明
拓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
01717 乙瑛碑 东汉永兴元年(153)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01718 伊阙佛龛碑 (唐)岑文本撰文 褚遂良正书 唐贞观十五年(641)
刻石 明拓本 国家图书馆
01719 天一池碑 (元)揭傒斯撰文并书 元至正七年(1347)刻石 明拓
本 国家图书馆
01837 乐善堂法帖 (元)赵孟頫书并绘 顾信摹勒 吴世昌 茅绍之镌
元延佑五年(1318)刻石 明拓本 国家图书馆
01838 真赏斋帖 (明)华夏辑 章文镌 明嘉靖元年(1522)刻石 明拓
火前本 故宫博物院
01841 甘氏印集四卷 (明)甘暘篆刻 明万历刻钤印本 南京图书馆
01842 方元长印谱五卷 (明)方逢吉篆刻 朱统■辑 明万历四十八年
(1620)钤印本 湖北省图书馆
01843 郑弘佑印谱一卷 (明)郑基相篆刻 明崇祯六年(1633)刻钤印
本 安徽省图书馆
道士步虚词
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春泉下玉霤,青鸟向金华。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花。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
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龙泥印玉简,大火练真文。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吹分。虚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王子晋赞
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王子复清旷,区中实哗(衍文)嚣喧。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繙。
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
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别可(墨迹旁有倒置符号,应为“仙隐不可别”)。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古诗四帖》录文为四首诗赋。前两首分别是南北朝庾信的《道士步虚词》之六和之八,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
《唐张旭书古诗四帖》,狂草,墨迹本,高二十九点五厘米,宽一百九十五点二厘米,五色笺,共四十行,凡一百八十八字。此帖传为张旭所书南朝诗四首,前两首为庾信《道士步虚词十首》中的二首,后两首为谢灵运《王子晋赞》及《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此卷草书通篇书法气势奔放,运笔无往不收,如锥划沙,无纤巧浮滑之笔。此墨迹已成为张旭所传世的孤本。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天下第三行书 《黄州寒食诗帖》
附: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碑帖名单
国家级珍贵碑帖
00515 萧敷及敬太妃墓志 南朝梁普通元年(520)刻石 宋拓本 上海
博物馆
00516 化度寺邕禅师塔铭 (唐)李百药撰文 欧阳询正书 唐贞观五年
(631)刻石 宋拓本 上海图书馆
00517 魏元丕碑 东汉光和四年(181)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18 范式碑 三国魏青龙三年(235)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19 温彦博碑 (唐)欧阳询撰文并正书 唐贞观十一年(637)刻石 宋
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20 温彦博碑 (唐)欧阳询撰文并正书 唐贞观十一年(637)刻石 宋
拓本 上海图书馆
00521 皇甫诞碑 (唐)于志宁撰文 欧阳询正书 唐贞观十七年(643)
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22 李思训碑 (唐)李邕撰文并行书 唐开元八年(720)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523 大智禅师碑 (唐)杜昱撰文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刻石 宋拓
本 国家图书馆
00524 李秀碑 (唐)李邕撰文并行书 郭卓然摹勒并题 □慈敏 张昂等
镌 唐天宝元年(742)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0 华山庙碑 东汉延熹八年(165)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1 华山庙碑 东汉延熹八年(165)刻石 元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2 瘗鹤铭 (南朝梁)华阳真逸撰文 上皇山樵书 南朝梁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573 龙藏寺碑 (隋)张公礼撰文 隋开皇六年(586)刻石 元拓本 沈
树镛跋 上海图书馆
00574 昭仁寺碑 (唐)朱子奢撰文 唐贞观四年(630)刻石 宋拓本 北
京大学图书馆
00575 九成宫醴泉铭 (唐)魏徵撰文 欧阳询正书 唐贞观六年(632)
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6 九成宫醴泉铭 (唐)魏徵撰文 欧阳询正书 唐贞观六年(632)
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7 怀仁集王圣教序 (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序 李治撰文记 (唐)
释怀仁集王羲之书 唐咸亨三年(672)刻石 宋拓本 天津博物馆
00578 怀仁集王圣教序 (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序 李治撰文记 (唐)
释怀仁集王羲之书 唐咸亨三年(672)刻石 宋拓本 西安碑林博物馆
00579 怀仁集王圣教序 (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序 李治撰文记 (唐)
释怀仁集王羲之书 唐咸亨三年(672)刻石 南宋拓本 西安碑林博
物馆
00580 郎官石柱记 (唐)陈九言撰文 张旭书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
刻石 宋拓本 王世贞跋 上海博物馆
00581 孔子庙堂碑 (唐)虞世南撰文并书 李旦篆额 唐天宝十一年
(752)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82 滑台新驿记 (唐)李勉撰文 李阳冰篆书 唐大历九年(774)刻
石 宋拓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00583 神策军碑 (唐)崔铉撰文 柳公权正书 唐会昌三年(843)刻石 宋
拓本 国家图书馆
00584 许真人井铭 (五代)徐铉撰文并书 十国南唐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图书馆
00585 水头镬铭 (宋)黄庭坚撰文并书 邢肃刊 北宋元佑二年(1087)
刻石 宋拓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
00696 (开皇本)兰亭序 (晋)王羲之撰文并行书 隋开皇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697 争座位帖 (唐)颜真卿撰文并行书 唐广德二年(764)刻石 宋
拓本 何绍基跋 上海图书馆
00698 十七帖 (晋)王羲之草书 唐大历元年(766)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图书馆
00699 淳化阁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00700 淳化阁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博物馆
00701 淳化阁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王
淮等跋 上海博物馆
存四卷(四、六至八)
00702 淳化阁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图书馆
存一卷(九)
00703 绛帖 (宋)潘师旦摹 北宋皇佑至嘉佑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704 绛帖 (宋)潘师旦摹 北宋皇佑至嘉佑刻石 宋拓本 国家图书馆
00705 绛帖 (宋)潘师旦摹 北宋皇佑至嘉佑刻石 宋拓本 国家图书馆
00706 大观帖 (宋)蔡京等辑 北宋大观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存三卷(二、四、五)
00707 大观帖 (宋)蔡京等辑 北宋大观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存五卷(二、四、六、八、十)
00708 大观帖 (宋)蔡京等辑 北宋大观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王
世贞跋 南京大学图书馆
存一卷(六)
00709 汝帖十二卷 (宋)王寀辑 北宋大观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00710 兰亭续帖上下册 北宋政和初年刻石 宋拓本 上海博物馆
00711 慈恩寺雁塔唐贤题名帖 北宋宣和二年(1120)刻石 宋拓本 中
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00712 鼎帖 (宋)张斛辑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刻石 宋拓本 上海
图书馆
00713 绍兴米帖 (宋)米芾书 赵构辑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刻石 南
宋拓本 上海图书馆
存一卷(九)
00714 历代钟鼎款识法帖 (宋)薛尚功辑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刻
石 宋拓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00715 西楼苏帖 (宋)苏轼书 汪应辰辑刻 南宋乾道四年(1168)刻石
宋拓本 天津博物馆
00716 松桂堂法帖 (南宋)米巨容刻 南宋淳熙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
物院
00717 甲秀堂帖 (宋)庐山陈氏辑 李氏刻 南宋淳熙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00718 忠义堂帖 (唐)颜真卿撰文并书 南宋嘉定八年(1215)刻石 宋
拓本 浙江省博物馆
00719 群玉堂帖 (宋)向若水摹 韩侂胄刻 南宋嘉定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00720 英光堂帖 (宋)米芾书 岳珂刻 南宋嘉定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
物院
00721 郁孤台法帖 (宋)聂子述辑 南宋绍定元年(1228)刻石 宋拓
本 上海图书馆
00722 凤墅帖 (宋)曾宏父辑 张节摹勒 欧阳信明 欧阳庚等刻 南宋
淳佑刻石 宋拓本 上海图书馆
存十二卷
00723 澄清堂帖 (晋)王羲之书 (宋)施宿摹勒 南宋淳佑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724 澄清堂帖 (晋)王羲之书 (宋)施宿摹勒 南宋淳佑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725 宝晋斋法帖十卷 (宋)曹之格辑 南宋咸淳五年(1269)刻石 宋
拓本 上海图书馆
01640 崔敬邕墓志 北魏熙平二年(517)刻石 清出土初拓本 蒋祖诒跋
上海图书馆
01641 曹辅墓志 (宋)杨时撰文 陈渊书 囗经篆盖 翁文模镌 南宋建
炎二年(1128)刻石 明拓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
01642 孔宙碑 东汉延熹七年(164)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154
01643 张迁碑 东汉中平三年(186)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01644 赵清献公碑 (宋)苏轼撰文并书 北宋元佑四年(1089)刻石 明
拓本 上海图书馆
01707 集古印谱二卷 (明)顾从德辑 明隆庆钤印本 开封市图书馆
01708 集古印谱六卷 (明)王常辑 明万历三年(1575)顾氏芸阁刻朱
印本 泰州市图书馆
01709 集古印谱六卷 (明)王常辑 明万历三年(1575)顾氏芸阁刻朱
印本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01710 杨氏集古印章四卷 (明)杨元祥辑 明万历十五年(1587)钤印
本 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
01711 宣和集古印史八卷 (明)来行学辑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刻
钤印本 安徽省图书馆
01712 宣和集古印史八卷 (明)来行学辑 明万历刻朱墨套印本 湖南
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01713 罗氏古今印薮不分卷 (明)罗龙文辑 明钤印本 安徽省博物馆
01714 石鼓文 战国秦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01715 石鼓文 战国秦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01716 泰山刻石 传(秦)李斯篆书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刻石 明
拓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
01717 乙瑛碑 东汉永兴元年(153)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01718 伊阙佛龛碑 (唐)岑文本撰文 褚遂良正书 唐贞观十五年(641)
刻石 明拓本 国家图书馆
01719 天一池碑 (元)揭傒斯撰文并书 元至正七年(1347)刻石 明拓
本 国家图书馆
01837 乐善堂法帖 (元)赵孟頫书并绘 顾信摹勒 吴世昌 茅绍之镌
元延佑五年(1318)刻石 明拓本 国家图书馆
01838 真赏斋帖 (明)华夏辑 章文镌 明嘉靖元年(1522)刻石 明拓
火前本 故宫博物院
01841 甘氏印集四卷 (明)甘暘篆刻 明万历刻钤印本 南京图书馆
01842 方元长印谱五卷 (明)方逢吉篆刻 朱统■辑 明万历四十八年
(1620)钤印本 湖北省图书馆
01843 郑弘佑印谱一卷 (明)郑基相篆刻 明崇祯六年(1633)刻钤印
本 安徽省图书馆
元丰三年(1О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О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元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张氏取之邀黄庭坚观赏,并书一则题跋,与原迹可谓互为辉映。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祝允明 明代史称“吴中四才子”之一的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他字希哲,号枝山,又署枝山老樵,枝脂生,枝指山人。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由于与唐寅(字伯虎)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看他的遗墨,显出他的传统功力极深。其小楷学钟繇、王羲之、谨严端整,笔力稳健;草书学怀素、黄庭坚,晚年的草书,更显笔势雄强、纵横秀逸,为当世所重。他为人豪爽,性格开朗,其无拘无束的气度,表现在“狂草”中,虽偶有失笔,却写得舒展纵逸,气韵生动,是值得后人研习的一位书家。 儒雅世家生 文化城市出 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祝允明出生在苏州的一个官宦世家。祝允明的祖父祝颢是明正统己未(1439)进士,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参政,六十岁后辞职回乡。他精于诗文,喜欢写行草书,远近都来求字。苏州的文士都很仰慕,和他一起交游的有几十人。成化癸卯(1483)去世,享年七十九岁。祝允明的父亲祝瓛不如他祖父,生前不太出名,而且比他祖父早五个月就去世了。那一年祝允明二十四岁。祝允明的生母在他十六岁时已经离世。因此祝允明青年时是很不幸的。 外祖父徐有贞(1407—1472)字元玉,晚号天全,苏州吴县人。明宣德八年(1433)进士。后来因迎英宗复辟有功,委任为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封武功伯。徐有贞才华绝世,天文、地理、道释、方技都很通。书法擅长行草,深得怀素、米芾笔意,在当时很有书名。
祝允明三十三岁那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主考官王鏊对他的文章很赞赏。凭着自己的才学,祝允明很自信,认为进京考试,录取高第易如反掌。谁知以后七试礼部都没有成功。这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仕途的失意和打击对于祝允明的后半生起了重要的作用,使他的心境、性格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祝允明中年是在这样一个转变中度过的。他中年的前半期,孜孜不倦于科举考试,思想是积极入世的儒家观念。而后,一次次的失利,使他越来越心灰意冷,渐渐地转向了老庄的消极出世,开始游戏人生。他的心境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上表露外,只能在诗文、书法中抒发。他的书法也渐渐转向行草书。五十岁以后在草书上的发展和成功与这样的心境是分不开的。 祝允明与唐寅关系异常密切。他在三十七岁时,二十七岁的唐寅与邻居张灵一起常常纵酒游玩,不好好读书。祝允明知道后特地去规劝,此后唐寅又一心一意地读书了。他还把张灵收为自己的学生,在著文作诗或作书时,让张灵在旁边侍笔砚,因此张灵也进步很快。在那段时间里,苏州人称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为“吴门四才子”。他们都规规矩矩读书求功名。
弘治十一年(1498),唐寅二十九岁乡试第一,成了南京解元。依他的才华有希望在会试中夺魁。当时在朝中的吴宽在公卿间常常称赞他,使他名声传遍京城。第二年唐寅进京应试,因同行的徐经贿赂会试总裁程敏政家僮,科场作弊,牵连唐寅因而入狱。后来经吴宽的求情,才得以赦免。踌躇满志的唐寅受到突如其来的打击,受到很大的精神刺激。仕途无望,又引起夫妇反目,妻子与他离婚,跟中了进士的都穆结合。这几件事使唐寅的人生观产生极大变化,性格也大变。这时的祝允明与唐寅同病相怜。他们的思想由追求功名、经世治国而都转向了独善其身、游戏人生的态度。祝允明在《再挽子畏》诗中有“少日同怀天下奇,中年出世也曾期”之句。唐寅,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后来自号“六如居士”,皈向佛门,而祝允明多署“枝山道人”,归向道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是封建社会中文人的遗憾!
得仕复求隐 归里振书名 五十岁以后的祝允明,心情极度矛盾。年逾五十仍未被录用使他焦躁不安、异常痛苦,常常借酒消愁。五十一岁时作了《闲居秋日》诗,其中有句“浮生只说潜居易,隐比求名事更艰”,发出了来自内心的感叹。这些诗句在祝允明五十一岁后,被他以草书的形式写了好多遍。在他五十三岁那年,痛苦、焦躁、烦闷的心情几乎到了极点。那年夏天,他常常因此而失眠,一连作了《泪》二首、《壬申夏夜不寐》以及《醉》等诗篇。诗中充满了不平和惆怅。但此时他内心还抱着一丝希望。 五十五岁那年谒选,总算得了一官半职,授广东惠州府兴宁县知县。第二年走马上任。 兴宁县民俗不淳,社会秩序不好,有强盗常出山谷放火抢劫。祝允明赴任后很感叹,有诗句云:“道惠何曾惠,吉宁又不宁。”祝允明以礼待百姓,教育引导民风。对于强盗他施展计谋,设法在一个早晨捕获三十多人,从此县里比较安定。兴宁县在祝允明的治理下很有起色。但祝允明并没有得上司的欢心,五十七岁那年冬天,因拙于催科秋税曾被停给俸米。这一年他奉命修兴宁县志,题名为《正德兴宁县志》。虽然是奉命修志,例行公事,但这篇县志序的手稿却由行书而行草,最后变成狂草,成为他传世中的珍品。 祝允明身在兴宁做官,虽然政绩不错,但时间一长便生了归乡之心。原因主要是在官场上看不惯积弊。作为一个有学养的文人,虽然希望能得到重用,但他的良心却使他不能融入官场,这是一对矛盾。他的表弟在看望他时,他作诗钱别,诗句中便流露出这种心情。嘉靖元年(1522),六十三岁的祝允明调往南京任京兆应天府通判,因此后人称他为“祝京兆”。他面对官场的腐败,不堪忍受,终于下决心托病辞职,回故里苏州度残年。 祝允明六十四岁,在外祖父旧宅中筑了怀星堂安身。这一年,他的好友唐寅,这位才华横溢的才子,在受尽世态炎凉后去世了,年仅五十四岁。祝允明异常悲痛,含泪为他作了墓志铭,写下了《哭子畏二首》,后来又作了《再挽子畏》。字里行间流露出悲叹和同病相怜的情感。又过一年,他的老师王鏊也去世了,终年七十六岁。祝允明作了《祭王文恪公文》。他为自己没有做到如老师期望的那样而感到惭愧。两位师友的去世在他的晚年又抹了一道阴影。他曾在病中,缅怀知友,不论少长、隐显、存没,各作一诗,计十八人,给王宠作了两首,因此留下《怀知诗》十九首。惨淡的人生使他在衰年更加放荡不羁,直率真切地表达自我,因此多作狂草巨制。
祝允明晚年经济状况不佳。他六十六岁那年,文徵明次子文嘉知道他的情况后,在书房中设置了蚕丝纸和上等笔墨,请他去,许酬索字。祝允明趁兴写了行草书《古诗十九首》,这是件精品,文氏父子很是赞叹。后来刻入文徵明的《停云馆帖》。此时,祝允明虽隐于乡里,但书名大振,被公认为吴门书坛领袖人物。祝允明在他最后一年还写下了表述他书法观点的章草书《书述》,成为他为数极少的书法论著中重要的一部分。人们对祝允明的书法很喜爱,因此在他去世不久,就出现了大量的伪作。造假者借此谋利,这给后人对祝允明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中以他的外孙吴应卯学他的字最像,可以乱真,即使行家也难分辨。 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527年初),祝允明病逝,终年六十七岁。这位书法领袖在贫病中告别了人世。他以自己的实践使吴门书派在崛起中达到了全盛,并形成了明代的浪漫主义书风,成为明代中期书坛的主将,对明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祝允明一生留下了很多诗文杂稿。《明史》本传称“著诗文集六十卷,其他杂著百余卷”。而以《祝氏集略》三十卷,《怀星堂集》三十卷为最有名。这是他除书法作品外的又一笔文化遗产。
兼二父之美 学书有家承 祝允明出生在文化气氛很浓的苏州,他的书学生涯是在前辈的言传身教下开始的。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外祖父徐有贞和岳父李应祯两人。 徐有贞擅长行草书。他的行草主要师法唐朝的怀素和宋朝的米芾。用笔直率而华美,结构潇洒多姿,很得古雅之气。在祝允明二岁时,徐有贞奉诏回苏州闲居,祝允明一直与他在一起。直到祝允明十三岁时徐有贞去世。因此祝允明幼年学习书法就是在外公的启蒙下开始的,徐有贞的书法风格对他影响是很深的。 李应祯也是一个有名的书法家。祝允明也一直得到李应祯的指导。在跟从岳父学书的十几年中,李应祯对于祝允明在书法的发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据文徵明的记载,李应祯在晚年告诉他,说自己学习书法四十年才开始有所得,并向文徵明论述了书法上的很多道理。他留下的尺牍,秀丽而又有气度,行笔自然大方,横向取势的撇、捺、横都很生动有致。字的大小,粗细变化自然。他这种富于抒情性的行草书对祝允明也有很深的影响。 祝允明自己谈幼年时学习书法,说前辈不让他学习近代人的字,看到的都是晋唐人的字帖。所指的应该是楷书的学习。应该说祝允明幼年在两位前辈的指导下,打下了很好的底子,为日后的发展作了铺垫。同时两人的书风的优点也传给了祝允明。性功须并重 超然出神采 祝允明的书艺思想以“神采”为最终归宿。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他认为必须“性”、“功”并重。“性”是指人的精神,“功”是指书法创作的能力和功夫。他认为只有功力而无精神境界,神采就没有,而有了高尚的精神境界,如果没有表达的功夫,那么神采就不能实在地显露。两者不可缺一,必须兼备。他就是这样辩证地揭示了这一艺术创作的规律。 对于“功”,祝允明认为只有在向前人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因此他对时人不愿好好学习传统而把这称为“奴书”的说法很愤慨。特地写下了《奴书订》予以反驳。在这一点上,他晚年在《书述》中还批评了他的岳父李应祯。他强调必须“沿晋游唐”,这是源于他对书法史的深入认识。他认为书理极于张芝、王羲之、钟繇、索靖,后人只是在遵循他们的法则,而在根本上已不能改变。他认为唐人能循前人之理,按照当时人的法则来写;宋初还不很差,宋中期仍有可取之处,而后便大变传统,古法遭到败坏,大多流为恶怪。到元代方有赵孟頫扭转时风,复归晋唐,但终因个性不强未免有“奴书”的遗憾。所以要知书法的本来必须向晋唐学习。在学习和熟悉了传统后,其技法必须有独到之处,这是祝允明对“功”的进一步要求。他在《评书》中说自己不屑于步钟、索、羲、献的后尘,而要学习项羽和史弘肇的勇猛以开创自己。因此他既反对时人对传统的忽视,又强调不能真的成为“奴书”。 祝允明对于“性”没有很多的论述。他提倡“起雅去俗”,显然是指以学识和修养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 有了以上两点,就可以在“入神”的状态下创作具有神采的优秀作品了。他对于“入神之境”的解释是“一时超然格度之外”,在超越各种约束的情况下,才能“闲窗散笔”,自然地表达自己。 祝允明在书法理论上的要求,既符合艺术创作本身的规律,又合乎文人书画的审美要求,从而使他的书法创作成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名称:《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
年代:北宋
书体:行书
规格:307×453厘米。
字数:凡11行,计152字。
北宋苏轼行书《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约书于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凡11行,计152字,307厘米×45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秦太虚,就是写下“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名句的秦观。
释文: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留得一钱何足赖。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存耳先聩。人将蚁动作牛斗,我觉风雷真一噫。闻尘扫尽根性空,不须更枕清流派。大朴初散失浑沌,六凿相攘更胜败。眼花乱坠酒生风,口业不停诗有债。君知五蕴皆是贼,人生一病今先差。但恐此心终未了,不见不闻还是碍。今君疑我特佯聋,故作嘲诗穷险怪。须防额痒出三耳,莫放笔端风雨快。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
单字预览
中国历代哪些著名的书法碑帖?请你写出任意三本难得名字
本文2023-10-07 03:51:5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6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