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有什么河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山海经中有什么河,第1张

《山海经》中《海经》部分里的《海内经》中多有关于河流的概述

《山海经》共18卷,分《山经》和《海经》两部分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山川、各地民俗、物产资源以及大量神异鬼怪的传说《山经》以五方山川为纲,记述的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海经》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格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一部旅游、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河”在古代是指黄河,古籍中出现的河一般都是黄河的意思。这里的河内指黄河以北,河外指黄河以南、以西。

此外还有以黄河为地界的地名:

河东:泛黄河以东,尤指山西。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山西在黄河以东,故山西古称河东。

河西:泛指黄河以西之地,其意在古代有变化。原指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后演变为多指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的地区。

河南:秦汉指内蒙古河套黄河以南;战国时称周雒邑王城为河南,汉置河南县;汉朝指秦三川郡地。

河北:唐朝指魏州,即今东北地区,辖古黄河以北地区。

示例:

●长江

在我国入海的河。

●雅鲁藏布江(恒河支流,梅克纳河二级支流)

不在我国入海的河在流出国境前最后的名字。

◎岷江

其上一个●的支流。

◎◎大渡河

其上一个◎的支流。

◎〖嘉陵江〗

不流经藏区、没有传统藏语名的河流。但由于其某条支流有传统藏语名,为防止级别混乱而单独列出。

河流后括号标出别名,或源头及汇合处,主要目的是防止与同名河流混淆,尤其源头不一定完全准确或无争议。

●长江,藏语名 འབྲི་ཆུ་('bri-chu,音译为「智曲」或「治曲」),'bri 是「母牦牛」。

◎岷江(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于四川省宜宾市汇入长江),藏语名 ཟུང་ཆུ་(zung-chu),zung 是「二、双」,指漳腊河(潘州河)和黄胜关河这东西两源。

◎◎大渡河(发源于青海省玉树州,于四川省乐山市汇入岷江),藏语名 རྒྱལ་མོ་རྔུལ་ཆུ་(rgyal-mo-rngul-chu),rgyal-mo 是「王后」,rngul 是「汗」,整个名字即「王后的汗的河」。大渡河和怒江的藏语名相同,为区别,大渡河的藏语名前面可以加「嘉绒」,即 རྒྱལ་རོང་རྒྱལ་མོ་རྔུལ་ཆུ་(rgyal-rong-rgyal-mo-rngul-chu)。岷江传统上以松潘县的这条河(即东面的河;大渡河在西面)为正源,实际上大渡河才是正源;但现在还是约定俗成把大渡河认为是长江的二级支流。

◎雅砻江(发源于青海省称多县,于四川省攀枝花市汇入长江),藏语名 ཉག་ཆུ་(nyag-chu,音译为「尼雅曲」),nya 是「鱼」,nyag-chu 即多鱼之河。也称 རྫ་ཆུ་(rdza-chu,音译为「杂曲」,见下文澜沧江)。

◎〖嘉陵江〗

◎◎白龙江(发源于甘肃省碌曲县与四川省若尔盖县交界,于四川省广元市汇入嘉陵江),藏语名 འབྲུག་ཆུ་('brug-chu,音译为「舟曲」,甘肃省舟曲县即此名),'brug 是「龙」,「白龙江」是从藏语名意译来的。

●黄河,藏语名 རྨ་ཆུ་(rma-chu,音译为「玛曲」,甘肃省玛曲县即此名),rma 是「伤、错误」。

◎白河(发源于四川省红原县,于四川省若尔盖县汇入黄河),藏语名 སྐ་ཆུ་(ska-chu,音译为「嘎曲」),ska(-ba) 是「稠、浓」。

◎黑河(发源于四川省红原县和松潘县交界,于甘肃省玛曲县汇入黄河),藏语名 རྨེའུ་ཆུ་(rme'u-chu,音译为「墨曲」),rme'u 是「青稞」。

◎湟水(发源于青海省海晏县,于甘肃省兰州市汇入黄河),藏语名 ཙོང་ཆུ་(tsong-chu),tsong 指 ཙོང་ཁ་(tsong-kha,音译为「宗喀」),是青海湖东部黄河流域地区的总称。

◎洮河(发源于青海省海南州,于甘肃省永靖县汇入黄河),藏语名 ཀླུ་ཆུ་(klu-chu,音译为「碌曲」,甘肃省碌曲县即此名),klu 是「龙」。注意 klu 不同于上文白龙江的 འབྲུག་('brug,「龙」);可以简单地把前者理解为佛教「天龙八部」的「龙」,即那伽,后者理解为中国龙,即地支「辰」对应的「龙」。

●雅鲁藏布江(恒河支流,梅克纳河二级支流),藏语名 ཡར་ཀླུངས་གཙང་པོ་(yar-klungs-gtsang-po),yar 是「上面」,yar-klung 本是「上游」,后固定为地名,即现在西藏山南市乃东区,gtsang 即「西藏」的「藏」,gtsang-po 现固定为通名「河」,藏语现代音译外国河名多以 gtsang-po 作为通名结尾。也称 ཡར་ཆབ་གཙང་པོ་(yar-chab-gtsang-po,音译为「央恰藏布」)。

◎拉萨河(发源于西藏嘉黎县,于西藏拉萨市汇入雅鲁藏布江),藏语名 སྐྱིད་ཆུ་(skyid-chu,音译为「吉曲」),skyid 是「快乐、幸福」。

◎帕隆藏布(发源于西藏八宿县,于西藏林芝市汇入雅鲁藏布江),藏语名 ཕར་ལུང་གཙང་པོ་(phar-lung-gtsang-po),phar-lung 指林芝市巴宜区排龙门巴族乡。2000 年,易贡洪水暴泻,对排龙乡造成严重破坏,排龙乡整体搬迁至直线距离 100 余公里外的巴宜区西侧,更名为更章门巴民族乡;但仍有村民不愿搬离。所以虽然行政上排龙乡已被撤销,实际上还是继续存在的。

◎多雄藏布(发源于西藏萨嘎县,于西藏拉孜县汇入雅鲁藏布江),藏语名 མདོག་གཞུང་གཙང་པོ་(mdog-gzhung-gtsang-po),mdog 是「颜色」,gzhung 可能是「纵向」或「正中」。

◎尼洋河(发源于西藏工布江达县,于西藏林芝市汇入雅鲁藏布江),藏语名 ཉང་ཆུ་(nyang-chu),nyang 为氏族名。林芝本作 ཉང་ཁྲི་(nyang-khri),后写为 ཉིང་ཁྲི་(nying-khri)。

◎年楚河(发源于西藏康马县,于西藏日喀则市汇入雅鲁藏布江),藏语名 མྱང་ཆུ་(myang-chu),myang 为氏族名。

●狮泉河(印度河),藏语名 སེང་གེ་ཁ་འབབ་(seng-ge-kha-'bab),seng-ge 是「狮子」,kha-'bab 是「雪崩、降雪」,转指「雪水河」;或 seng-ge-kha 是「狮口」,'bab 是「瀑布、急速下降的河流」。

◎象泉河,藏语名 གླང་ཆེན་ཁ་འབབ་(glang-chen-kha-'bab),glang 是「牛」,chen 是「大」,glang-chen 是「大象」。

◎噶尔藏布(全部位于西藏噶尔县),藏语名 སྒར་གཙང་པོ་(sgar-gtsang-po),sgar 是「兵营、帐篷」,也是噶尔县的藏语名。

●澜沧江(湄公河),藏语名 རྫ་ཆུ་(rdza-chu,音译为「杂曲」)或 ཟླ་ཆུ་(zla-chu,音译为「扎曲」),rdza 是「岩石、山间的岩石」,rdza-chu 是「山间岩石流出的泉水」;zla 是「月亮」,即「达瓦」的「达」,但这是拉萨话发音,昌都北部有把 zla 和 rdza 发为同一个音的情况。

◎昂曲(发源于青海省杂多县,于西藏昌都市汇入澜沧江),藏语名 ངོམ་ཆུ་(ngom-chu)。

●怒江(萨尔温江),藏语名 རྒྱལ་མོ་རྔུལ་ཆུ་(rgyal-mo-rngul-chu),同大渡河。

黄河九渡的历史故事。

这是成吉思汗攻灭西夏的最后一战。当时,成吉思汗由河西走廊进兵途中不幸坠马受伤,认为不太吉利,遂有退兵之意。于是遣使前往西夏,责问西夏无端之处,以便找个撤兵的台阶。哪知西夏国主不知实情,看到成吉思汗大兵压境,一场灭顶之灾不可避免,只好硬着头皮说强硬话。

成吉思汗乃性格刚烈而心胸狭窄之人,他忘不了1218年西征中西亚及欧洲时,要西夏随同出兵,夏主拒命,大臣阿沙敢不蔑视说:“力既不足,何以为汗。”成吉思汗远征欧洲七年,日夜不忘西夏君臣奚落之言,现在面对自己如此强大的军力,西夏还同过去一样傲慢、轻蔑。

听到西夏不肯示弱的回答,成吉思汗怒火中烧,这就出现了史书上说的“扶疾进兵”,带着疾病指挥大军越过沙坡头,到达黄河九渡,攻占了应理(今中卫市沙坡头区)等县。“九渡”,应是成吉思汗大军在中卫由黄河北岸渡到黄河南岸时的渡口名称。

中卫地区的先民很早就开发了黄河水运,利用木筏、羊皮筏子在黄河上从事运输。木筏和羊皮筏子比较灵活,在黄河边随处都可以停靠,木船载重量大,但木船停靠必须有码头(渡口),渡口的出现,标志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达到新的高度。

成吉思汗时期的“黄河九渡”以及北魏刁雍时期的中卫渡口,说明在很早以前,中卫经济发展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扩展资料

历史人物

1、大禹

禹治理九州北起帝都冀州,治理了衡水、漳水、黄河、淮水等;南至荆州,治理了长江、汉水等;西至三危山地区(今甘肃境内,敦煌县东),治理了黑水、渭水等;东至扬州,治理了松江、钱塘江、浦阳江等。

禹不仅治理河流,共疏导了九条大河,还在一些地区修筑了堤防。此外,禹还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并在治水的过程中,平定了南方九黎三苗的侵扰。从此,黎、苗不再北侵,长江中游处于安定时期。

2、林则徐

以虎门销烟名闻天下,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治水方面也是个“能人”。嘉应观建成106年后的1831年,林则徐出任河东道河道总督,负责黄河中下游防汛。林则徐沿黄河两岸千里巡视,检查防汛物资储备,“无一垛不量,无一厅不拆”。

查到谁弄虚作假立马撤职查办。道光皇帝夸他:“向来河工查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被发配新疆。这时候黄河又在开封决了口,束手无策的皇帝急忙把林则徐调回来堵口。百病缠身的林则徐到开封后精心设计堵口方案,并与民工一起打桩抬土,最终堵上了决口。

秦淮河,古名龙藏浦,汉代起称淮水。相传秦始皇东巡会稽过秣陵,以此地有“王气”,下令在今南京市区东南的方山、石硊山一带,凿晰连岗,导龙藏浦北入长江以破之。

到唐代,根据这一传说,改称秦淮。李白《留别金陵诸公》诗中,也有“六代更霸王,遗迹见都城。至今秦淮间,礼乐秀群英”的诗句,出现了“秦淮”河名。

对此河之来历,《六朝事迹编类》载:“淮水分派屈曲,不类人工,疑非始皇所开”,经地质、考古学者证实,秦淮河属自然河道,非人工所烎。但其中某些地段为人工所开凿,仍不能排斥。

扩展资料:

秦淮河,中国长江下游右岸支流。古称龙藏浦,汉代起称淮水,唐以后改称秦淮。 秦淮河有南北两源,北源句容河发源于句容市宝华山南麓,南源溧水河发源于南京市溧水区东庐山。

两河在南京市江宁区方山埭西北村汇合成秦淮河干流,绕过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门上坊门从东水关流入南京城,由东向西横贯市区,南部从西水关流出,注入长江。 

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内,是南京市最大的地区性河流,历史上,其航运、灌溉作用,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参考资料:

-秦淮河 (长江下游右岸支流)

 金刚川里的江是汉江。

汉江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河长1577千米,流域面积1959年前为1743万平方千米,位居长江水系各流域之首;1959年后,减少至159万平方千米。干流湖北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河谷狭窄,长约925km;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河谷较宽,沙滩多,长约270km;钟祥至汉口为下游,长约382km,流经江汉平原,河道婉蜒曲折逐步缩小。

扩展资料:

汉江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河长1577千米,流域面积1959年前为1743万平方千米,位居长江水系各流域之首;1959年后,减少至159万平方千米。干流湖北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河谷狭窄,长约925km;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河谷较宽,沙滩多,长约270km;钟祥至汉口为下游,长约382km,流经江汉平原,河道婉蜒曲折逐步缩小。

汉江多滩险峡谷、径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航运条件好。

-汉江

山海经大多介绍的都是国,山和人物动物之类的很少介绍河流!也不可能有上千的数目!!~

古代人对河流的记载并不多,大部分都是一些地方存在的河经过人们神话润色,例如射阳河!!

在来就是小说,例如流沙河,通天河这样的!!

而真正神话中能拿得出手的河真的很少,大部分都是山神你看看五岳大帝什么的,古带人对山是非常崇拜这也跟中国中原内陆山多河少有关!!

而河神就一个河伯。。。。可怜死了!4海的龙王更是谁都能欺负的对象。。。。没听过谁把五岳大帝揍一顿的。。。理由也简单名山上有很多庙这样自然就起了宣传作用,而河流。。呵呵有能耐你来个水上城市。。。。。

所以说古代人对河流大川之类的也只能略加润色添加一些美丽的传说而已!~~大部分这些河都是真实存在的!~~

而真正的神话河流我知道的就两条,也可能我是孤陋寡闻了!就知道一条是银河另一条是忘川河!!其他我还真没听过。。。。。

  你好

  古文中称黄河为河,这些是按在黄河的大体位置来分的~内外是,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

  河间古称瀛州,地处冀中平原腹地,位于今河北省内,属沧州市管辖。

  河东代指山西。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

  河西泛指黄河以西之地,其意在古代有过变化。

  1、春秋战国时,指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约在陕西省的韩城、合阳、大荔一带。

  2、汉、唐时多指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的地区。

  3现在的河西指的是甘肃省武威(古称凉州)、张掖(甘州)、金昌、酒泉(肃州)和嘉峪关,即河西五市。

  河北——①唐有河北道,治魏州(今大名东北),辖古黄河以北地区。②宋有河北路,治大名府(今大名东)。熙宁时分河北东路、河北西路。东路治大名府,西路治真定府(今正定)。金东路改治河间府(今河间)。⑧192S年,国民党啤府改直隶为河北省。

  河南——①河南地,秦汉指内蒙古河套黄河以南。②战国时称周雒邑王城为河南,汉置河南县。⑧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④唐又有河南道,为大行政区,辖河以南、淮以北的广大地区,治汴州(今开封)。开元时从河南道析出京畿道。唐中叶以后又有河南节度使。

山海经中有什么河

《山海经》中《海经》部分里的《海内经》中多有关于河流的概述《山海经》共18卷,分《山经》和《海经》两部分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山川、各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