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化妆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简要说明每个时期的妆容特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2收藏

世界化妆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简要说明每个时期的妆容特点。,第1张

1 夏商周时期的特点

(1)以刚健朴素、自然清丽和不着雕饰的女性为美。

(2)出现了眉妆、唇妆、面妆。

(3)出现了妆粉、眉黛、面脂、唇脂、香泽等化妆品。

2 秦汉时期特点

(1)化妆习俗得到很大发展,妇女开始注重容颜装饰。

(2)开始使用妆粉、胭脂、朱砂、墨丹、唇脂等化妆品来化妆。

3 魏晋南北朝特点

(1)化妆技巧渐趋成熟,风格多样,用色大胆,以瘦为美。

(2)有白妆、额黄、斜红、花钿等面妆。

4 隋唐五代特点

(1)隋代妆饰没有多变的式样,崇尚简约之美。唐代化妆则多姿多彩,表现出富丽华贵的整体妆饰风格,并且化妆技术也发展到巅峰。

(2)唐代妇女的化妆顺序为: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

(3)面妆流行浓艳的红妆。

(4)面靥的修饰。

(5)眉妆造型各异,眉式超过十五六种。

(6)花钿是唐朝妇女流行的妆饰法

5 宋辽金元特点

(1)宋朝化妆倾向淡雅幽柔,朴素自然。

(2)辽金元时期,游牧民族在入主中原后,逐渐汉化,妆面慢慢趋于讲究、华丽。

6明清时期特点

(1)妆面大多薄施朱粉,清淡雅致。

(2)创造出新的妆粉:珍珠粉、玉簪粉、珠粉(宫粉)。

7 民国时期特点

中国逐步开始接受西方文明,好莱坞明星造型成为模仿对象。妆面偏白,注重五官的描绘,造型以圆为主。

8 新中国成立后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落后,百废待兴,提倡朴素节俭,基本没有妆面。

9 20世纪80年代特点

(1)化妆重点造型都以圆为主。

(2)肤色的表现以白为底。

(3)妆面以眼部化妆为重点。

10 改革开放后特点

(1)本色妆和透明妆开始流行,以明晰清爽的透明质感为中心,舍弃其他烦琐虚饰。

(2)化妆品的种类繁多,高科技成分越来越多,强调时尚、健康、自然的美。

11 人工智能时代特点

(1)化妆已经不止是化妆,更是一种追求美的态度,不仅要自然,还要有个性。

(2)AR试妆开始变得流行起来,化妆之前或者购买化妆品之前先试试,合适了才买,体验更好。

辽、金、西夏都是宋朝时期少数名族建立的政权,互相为敌对关系,辽是契丹族建立的,金氏女真族建立的,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

一、辽

1、政权介绍

辽朝(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九年。

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公元916年始建年号,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辽,改年号为“大同”。983年复更名“大契丹”。

1007年辽圣宗迁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复国号“辽”。公元1125年被金国所灭。

2、民族介绍

契丹族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早期分契丹八部,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

唐太宗以后,唐置松漠都督府,赐姓李。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后突厥汗国。

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为回纥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所统治。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即可汗位,神册元年(916年)称帝,国号契丹。

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改国号为辽,统和二年(984年)又改称大契丹;咸雍二年(1066年)复号辽。

二、金

1、政权介绍

金朝(1115年-1234年),正式国号是大金(女真语为amba-an antʃu-un,“谙班按春”),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一百二十年。

金朝,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中华一统”的朝代,主张中华一统,民族平等,不分夷夏。 

天庆四年(1114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于翌年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建都立国,国号大金,建元“收国”。并于1125年灭辽朝,两年后,再灭北宋。

天会八年(1130年),南宋(赵构)向大金皇帝上降表称臣,南宋成为金朝的属国。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中都大兴府(今北京)。

金世宗、金章宗统治时期,金朝政治文化达到巅峰,金章宗在位后期急剧由盛转衰。

金宣宗继位后,内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国南侵,被迫迁都汴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1234年,金朝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亡。

2、民族介绍

女真族,别称女贞与女直,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汉至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隋至唐时期称黑水靺鞨,辽朝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

基本形成民族形态的时期大约是在唐朝时。“女真”一名最早见于唐初。

11世纪向契丹称臣。辽朝女真有生女真、熟女真之分。完颜绥可定居在按出虎水(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南阿什河)其子完颜石鲁作酋长后征服了附近部落,成立了部落联盟。

石鲁之子完颜乌古乃又合并了许多部落。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并驱逐契丹的统治,建立金朝。

三、西夏

1、政权介绍

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历经十帝,享国一百八十九年。

西夏的祖先党项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朝时迁居陕北。因平乱有功被唐帝封为夏州节度使,先后臣服于唐朝、五代诸朝与宋朝。

夏州政权被北宋并吞后,由于李继迁不愿投降而再次立国,并且取得辽帝的册封。李继迁采取连辽抵宋的方式,陆续占领兰州与河西走廊地区。

宋宝元元年(1038)李元昊称帝建国,即夏景宗,西夏正式建国。西夏,本名是大夏,简称夏,又自称邦泥定国或白高大夏国、西朝。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西夏在宋夏战争与辽夏战争中大致获胜,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夏景宗去世后,大权掌握在皇帝的太后与母党手中,史称母党专政时期。

西夏因为皇党与母党的对峙而内乱,北宋趁机多次伐夏。西夏抵御成功并击溃宋军,但是横山的丧失让防线出现破洞。金朝崛起并灭辽、北宋后,西夏改臣服金朝,获得不少土地。

两国建立金夏同盟而大致和平。夏仁宗期间发生天灾与任得敬分国事件,但经过改革后,到天盛年间出现盛世。

然而漠北的大蒙古国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后拆散金夏同盟,让西夏与金朝自相残杀。西夏内部也多次发生弑君、内乱之事,经济也因战争而趋于崩溃。最后于西夏保义二年(1227)亡于蒙古。

2、民族介绍

党项族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羌”的称谓。 据载,羌族发源于“赐支”或者“析支”,即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一带。

汉朝时,羌族大量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带。此时的党项族过着不知稼穑、草木记岁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

他们以部落为划分单位,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党项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盛。唐朝时,经过两次内迁,党项逐渐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仍以分散的部落为主。

唐中央多在党项民族聚集地设立羁縻州进行管理,有功的党项部落酋长被任命为州刺史或其它官职。唐末黄巢起义时,唐王传檄全国勤王。

党项族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出兵,唐僖宗赐拓跋思恭为“定难军节度使”,后被封为夏国公,赐姓李。

至此,党项拓跋氏集团有了领地,辖境包括夏、银(今陕西榆林东南)、绥(今绥德)、宥(今靖边东)、静(今米脂东)等五州之地,握有兵权,成为名副其实的藩镇。

宋朝时,李继迁开始独立抗宋。李元昊即位夏国王后,下发秃发令,并努力吸收汉文化,创制党项文字,推动了党项族文明的发展。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建立西夏。

这是党项族建立民族政权之始,也是党项发展历史的顶峰。西夏时期的党项族文化、经济获得了空前发展,在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交流中逐渐发展,后被成吉思汗所灭,党项族也逐渐消失。

——金朝

——辽朝

——西夏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为了巩固统治,总结吸取上个一千年中国统治秩序弱点和易从内部变乱的教训,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加强中央集权,“杯酒释兵权”,推行一系列集权控制政策,使中国文化逐渐由开放宽容型转变为内敛保守型,奠定了今后中国“内强外虚”的命运。

北宋时期官员包拯,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人们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为“包公”、“包青天”或“包龙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火丨药、造纸、印刷术和指南针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对天文、历法、音乐、医药、数学等很是精通。他在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记载了自己丰富的研究成果。此外,他还记录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许多发明创造,比较有名的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等。

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被誉为世界文明之母。北宋时期,毕升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大约200年后,这一技术传到其他国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起到推动作用。

火丨药的发明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有密切关系。因为火丨药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唐朝末年,被广泛应用到军事上。宋元时期,火丨药技术有了更大的改进。后来火丨药的制造方法传到阿丨拉伯,又从阿丨拉伯传到欧洲各国。

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发明了指南针。北宋时期,人们创造了适用于航海的指南针,把航海事业推向了新的时代。这一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在世界上也最为先进。

北宋时期大量开采金、银、铜、铁等矿藏,铜钱是当时的本位货币,铸造量非常大,在今天东到日本、西至欧洲、非洲的广大地区都有北宋铜钱出土。

宋朝时期,市场上流通货币以铜钱、铁钱、金银等金属货币为主。为了携带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使用为商业繁荣提供了便利条件。

两宋时期的制瓷业非常发达。宋瓷品种繁多,花纹秀丽,并大量出口海外,江西的景德镇已成为中国著名的瓷都。

宋代的针炙学和法医学成就突出,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比西方同类专著早了300多年。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历史学家,他用了19年的时间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著名编年体通史,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宋朝末年,宋江领导的一批民众在山东省梁山一带起义。后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就是以此为背景创作的。

宋朝时期,中国境内还有一些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权,如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等。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民族。成吉思汗的孙子元世祖忽必烈1271年建立了元朝。元朝在成丨立过程中及成丨立以后,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地战争,向西一直打到欧洲的多瑙河流域,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的都要大。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的首都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大都就是现在的北京。

元朝中后期,棉花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种植,棉纺织业发达。棉布成为江南人的主要衣料。元朝的黄道婆,推广了黎族人民先进的棉纺技术,对棉纺织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元朝时期,中外交往频繁,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写下《马可波罗游记》一书,生动描述了大都、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激发了欧洲人对中国的向往。

元朝时期有大批信仰伊丨斯兰教的波斯人、阿丨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维丨吾丨尔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丨族。

元朝同许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福建省的泉州是元朝最大的港口,在当时和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列为世界第一大港。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建立了明朝,后来,明成祖把都城迁到北京。

1405到1433的近30年间,郑和率领的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1417年,菲律宾国王带领300多人访问中国。

明朝时期,日本海盗商人经常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他们勾结明朝土豪奸商,到处抢掠财物,杀害百姓,给中国沿海造成极大的祸害。这些强盗被叫做“倭寇”。明朝大将戚继光组织军队,给倭寇以痛击。1565年,戚继光联合俞大猷,把横行百余年之久的倭寇全部消灭。

明朝规定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政丨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呆板地分成八个部分,叫做“八股文”。

明成祖选派解缙等3000人编辑成《永乐大典》,共110095册,辑入各类图书七八千种。该书先后抄录正副两部。正本后来被烧毁,副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两次被焚毁劫掠,目前存世的仅有300余册

明朝卓越的医学家李时珍,历经20多年,写出了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文献。

明朝时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在传教的同时,也积极传播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明神宗给他以很大的支持。利马窦为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墓在北京西城。

徐光启是明代著名科学家,他向利玛窦学习天文、数学、测量、武器制造等各种知识。他编写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他还和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

明朝末年,科学家宋应星编著了《天工开物》一书,对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总结,这部书被译成好几国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根据他一生游历考察的成果,写出了《徐霞客游记》一书。书中最早揭示了中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各种特征,徐霞客也因之成为世界上科学考察石灰岩地貌的先驱。

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秦王春秋司马相如卓文君韩信经典

《古代兵法散文·宋辽金元兵法·守城录》原文鉴赏

[原文] (节选)

靖康朝野佥言后序

靖康丙午 规以通直郞知德安府安陆县事。丁未春正月,群盗王在等犯德安府。时郡将阙规摄府事,贼来攻城,规在城上与贼语,问何因到此。贼言:“京城已为金破。”规独念都城之大,壕堑深阔,城壁高厚,实龙渊虎垒,况禁旅卫士百万。虽金人乘我厄运,一时强盛,亦何能破殆不足信,二月四日,贼遁,遣人诣都城奏功。还,乃知京城果为敌陷。徒深痛切,但不知破城之所以然。尔又恨当时不得身在围城中,陪守御之士,以效绵薄。绍兴己未春三月,朝延既复河南。规自祠宫被命知顺昌府。夏五月到官。行及期年,暇日会同僚语及靖康之难,汝阴令云:“尝收东斋杂录一篇。中有《靖康朝野佥言》,具载金人攻城始末。”规得之熟读,痛心疾首,不觉涕零。嗟乎!治乱强弱,虽曰在天有数,未有不因人事得失之所致也。扬雄所谓“天非人不因,人非天不成”。靖康京城之难,若非人事之失,则天亦不得而为灾。规不揆至愚,窃观金人攻陷京城,朝廷大巨与将吏官帅应敌捍御之失,虽既住不咎,然前车之覆,后车之戒,事有补于将来,不可不备论也。朝廷欲再援太原,大巨以为中国势弱,敌势方强,用兵无益,宜割三镇以赂之。殊不知势之强弱在人为,我之计胜彼则强,不胜彼则弱。若不用兵,何术以壮中国之势,遏敌人之强用之则有强有弱;不用则终止于弱而已。强者复弱,弱者复强;强弱之势,自古无定,唯在用兵之人何如耳。

河东宣抚使统兵十七万以援太原,又招河东义勇禁兵五万,共兵二十二万,皆败绩。致太原陷于敌,非兵不多,盖用兵之失也。其所以失者,兵二十二万直行而前,先锋遇敌者有几一不胜而却,与其后大兵皆却,宜乎不能援也。有识者观之,不待已败,而后知其不能援也。殊不知攻城者,分攻城兵、备战兵、运粮兵、扼援兵。若兵不多,则攻必不久而速退,又不待其援也。假使当时住援者将良得计,虽无兵二十二万,只十万亦可以必援。又无十万,只五万亦可以优为之援也。又不五万,至其下亦可援之理。且以五万为率,若止分为五十将,留十将护卫大将,兼备策应内外,三两将诣扼援兵前,广张兵势,牵制扼援之兵。以二十将分地深入敌境,绵亘可布三五十里。不知敌人用兵多少,便能尽害。以二十将周围行偏僻小路,寻求向导,多遣远探,向前设伏,伺望敌人打粮出兵; 多则退之,少即擒之; 但绝其粮道,不必深入,直抵城下,其贼自退。又且兵既分遣,则人力并用。假令数将失利,其大兵必不至于一齐败衄,溃散为盗。京城之难,其源在于援太原之失利也。

尼玛哈攻太原之寿阳,寿阳城小而百姓死守。凡三攻,残敌之众万人,而竟不拔。此必守城人中有善为守御之策者。佥言以为城小而百姓死守者,非也。攻城者有生有死,善守者有生无死。寿阳之人,可谓善守,而不得谓之死守。又或云城小而坚者,亦非也。若城太小,矢石交通,善守者亦难以设险施策。规以为城愈大而守愈易。分段数作限隔则易守。若已先策定险备,设使贼欲登城,纵令登城,已登即死;贼欲入城,引之入城,已使即死。今夫百里之城,内有数步之地,贼人登之,守城之人,使自甘心伏其城拔,乞命于贼者,非攻之善,乃守之不善也。

九月,安炮于封丘门外。大炮数百座,皆在门外。贼至不收,遂为金人所得,咸谓金人得攻城之具。规以为破亦不在此。有善守者,假使更资炮数百座,亦必无害。在于御炮之术善不善也。统制官辛康宗以贼去城远,止兵不得发箭,止之甚善。百姓鼓众击杀,此亦见其自乱,素治之术失也。

敌先采湿木编洞屋,以生牛皮盖其上戴之,令人运土木填壕,欲进攻城。守城人若得计,则城内先施大炮碎之;亦可用单梢炮,取远至二百五十步外者,制其首领用众之人盖益州郡旧有朝廷所降守御册定格,单梢炮上等远至二百七十步,中等二百六十步,下等二百五十步。不知京城当时仓卒之际,此格用与不用。若人稍不完心,则下等二百五十步, 亦莫能及; 若能究心, 则二百七十步过之甚易, 又以小炮御近众,其小炮每十人已上,不过十五人施放一座,亦可以致数十步。勿谓小炮不能害物,中人四肢,则四肢必折; 中腰以上,则人必死; 中马亦然。又况大炮每放一炮,小炮可放数炮。不必用石,以重三四斤泥圆为之。 泥圆之利亦博,不独放时易得无穷;放去中人, 人必死伤;不中则泥圆为炮击破,不致反资敌用。若要摧毁攻械,则须用大炮及石。金人攻城用大炮,盖欲摧坏城楼; 守城者欲摧毁敌人攻械,大炮与小炮齐用,纵敌在城外伐大木为对楼云梯火车等攻械,可以破尽。金人广列垒石炮座,寻碑石磨盘石羊虎为炮;欲攻之所,列炮座百余。飞石如雨,击守城之卒,死伤日不下一二十人。此非攻城之能,盖守御官一时失计耳。苟守御官得计,止令卒近女头墙坐立,城外炮来,高则于女头墙上过,低则打中女头墙,击破在外; 无缘中人一卒,亦不至于死伤日不下一二十人者。唯女头墙稍加高厚,则愈加安堵。又须先用稍大木,造高一丈长一丈阔一丈上下外直里斜外密里稀洞子,外密处以大麻绳横编,如荆竹笆相似,以备炮石众多,攻坏女头墙,即于两边连珠进洞子向前,以代女头。若此则炮石纵大数多,未易损坏。间有损者,即逐旋抽换。假令只如此御捍,则炮石亦何能害人已可必其无虞也。

敌以云梯对楼攻东水门。其间御捍,有设重楼获胜者,固甚善也; 又恐人在重楼之上,愈招矢石。又攻东门,守御官具亦备。对楼云梯至,每以木冲倒,仆死者无数,此亦奇策。然持冲木人与对楼上人相对不免互伤,亦非全胜。金人填壕桥成,运对楼过壕攻城。城下列炮座二百余所。七梢炮、撒星炮、座石炮并发,又以强弩千余助之。城上失石如雨,使守御卒不能存立,然后推对楼使登城。每对楼上载兵八十人,一对楼得城,则引众兵上。此金人攻城之方也。其炮大数多,失石齐发,只前说女头墙次备以洞子,皆可隔尽矣。对楼登城,每一对楼,果能载兵八十人楼广不过二丈,当面立得几人与守城人接战者,不过十数人而已。假令八十人尽用力,施设五对楼,止四百人。此外必无伏兵,亦无奇兵。楼高须及五丈,乘高而来,其迹亦自甚危。自履危地,来与城上立平地人接战,胜负人人可以自决。若守城者于此不胜,则交战于平田广野之地,不知其败若何。况对楼填平壕上,唯可以直进直退,必不能于城下横行。守人备御,不过止备对楼所占之地。假使有十对楼,所占地步数亦不多,不独接战可以必胜,纵兵上城获全胜者,术亦多矣。不思则弗得也。

敌用云梯,止要登城。每座云梯,须十余人可以负荷到城。城上御之,亦难向前来。纵不御之,使敌倚城登梯,上至城头,少不死者,何以致之于女头墙里鹊台上,靠墙立排叉木。每空阔三四寸一根,通度枪刀向上,高出女头墙五六尺,敌至女头墙上,必为排叉木隔住,背后乘空,守御人于木空中施枪刀刺击,岂有刺击不下者下而不死者鲜矣。

闰十一月二十四日再攻。推对楼五座,盛失石来城上。以竿冲倒三座。城上士卒争持草以焚之。对楼木多而草盛火炽,火乘南风遂引烧城上楼子三座。对楼既倒在城外,必不能却回,亦不能再起,自是堵住敌人攻械来路,可以置而不问。焚者失也,纵不引烧城楼,止烧了敌人对楼,亦是城上人自持草火,与敌烧开再进攻械来路。此事大失。所有再造城楼骨格,欲于旧处安立者,以理度之,自是敌必不容,矢石必倍。守御官若能用前说,造洞子于阙楼子处两头连珠并进,不终日决可蔽合,权代女头墙,以隔矢石,矢石虽愈倍于前,亦必无害。次于烧了城楼处两头,横直深埋排叉木,以防敌急登。城上分甲兵两向攻打。城里从下斜筑向上至城面,外垠向下陡峻。次于城里脚下取土为深壕,离壕三五丈,筑月城围之。使敌乘对楼到城,如不下对楼,上城却回则已,若上城,必自立不得,倒入壕内无不死者。如此一挫,必罢攻退兵。乃守御之人失之以致城陷,岂不痛哉。凡攻守之械,害物最重,其势可畏者,莫甚于炮,然亦视人之能用与不能用耳。若攻城人能用,而守城人不能御之,则攻城人可以施其能;若守城人能用,则攻城人虽能者,亦难施设。窃闻金人用炮攻城,守御人于城上亦尝用炮。城面地步不广,必然难安大炮,亦难容数多。虽有炮台,炮台地步亦不甚广。又炮才欲施放,敌人在外先见,必须以众炮来击。又城上炮亦在高处,自然招城外敌人用炮可以直指而击之。以此观当时守御之人,其不能用炮也明矣。假令当时于城里脚下立炮,仍于每座炮前埋立小木为衣。敌人在外,不见立炮所在,虽有能用炮者,何由施设或谓炮在城里,炮手不能见得城外事,无由取的。每一座炮。别用一人于城上,专管城里一座外照物所在,里照炮梢,与外物相对,即令施放。少偏,则令炮手略少挪脚;太偏,则令拽炮人抬转炮座。放过,则令减人或用炮稍大者; 不及,则令添人或用炮稍小者。照料得一炮打中后,炮少有不中。又城里立炮,可置数多。守御人用炮若止能如此,则攻城人用炮何能为也

筑城之制,城面上必作女头墙。女头中间立狗脚木一条。每两女头中挂搭篦蒿,唯可以遮隔弓箭,于炮石则难以遮隔。若改作平头墙,不用蓖篱,只于近下留品字方空眼,与女头相似,亦甚济用。

或问何以备御城外脚下,自有马面墙,两边皆见城外脚下,于墙头之上,下害敌之物。当敌人初到城下,观其攻械势恐难遏,宜便于城里脚下取土为深阔里壕。去壕数丈,再筑里城一重。对旧城门,更不作门;却于新筑城下缘里壕,入三二里地新城上开门,使人入得大城直行不得须于里壕垠上,新城脚下缭绕三二里,方始入门。若此则假使敌善埴壕,止不过填得里壕。若由门入城,须行新城脚下,里壕垠上。新城上人直下临敌,何物不可施用正是敌人死地,必不敢入。由正门入城,尚且不敢,则岂肯用命打城但只如此为备,则敌兵虽多,攻械百种,诚可谈笑以待之矣。又况京师旧城,亦自可守。若逐急措置,便可使势如金汤,有不可犯之理。兼京城之内,军兵百姓,金银粟帛,计以亿兆之数,亦莫能尽。若令竭力修作,不独添筑一城一壕,可不日而成,假令添筑城壕数重,亦不劳而办。重城重壕既备,然后招敌人入城议事。彼若见之,必不攻而自退。俗谚云:“求人不如求己。”古人云:“上策莫如自治。”又:“事贵制人,不贵制于人。”皆此之谓也。

京城周围地约一百二十里。闻当时敌在城外,诸门多闭,有以土实者,止开三两门通人出入。如此乃是自闭生路,而为敌开其生路也。为守之计,不独大启诸门,仍于两门之间更开三两门,使周围有门数十座。齐门于城内运土出入,填壕作路,使战兵出入无至自碍。城上觇望敌人空隙,稍得便处,即遣兵击杀,或夜出兵,使敌在外所备处多,昼夜备战,无有休息,彼自不能久攻。兼既城内创开城门,自运土填壕,欲为出兵计,则其在外填壕欲入之计,不攻自破。然所以敢自创开城门出填壕者,非谓敌兵可欺,盖恃其自于城内设险已备,引敌入城,而敌必死耳。晋王浚遣都护王冒及鲜卑段疾陆眷、末杯等部五万之众,以讨石勒。诸将皆劝勒固守以疲寇,独张宾、孔苌以为可速凿北垒,为突门二十余道。勒既以苌为攻战都督造突门于北城。鲜卑入屯北垒。勒候其陈未定,躬帅将士,鼓噪于城上;会孔苌突诸门,伏兵俱出击之,生擒末丕,疾陆眷等众皆奔散。苌乘胜追击,枕尸三十余里,获铠马五千匹。此乃守中有攻,可谓善守城者也。后之守城者何惮而不法欤

州郡城池之制,人皆以为尽善。城上有敌楼,而敌人用大炮摧击。城高数丈,而敌人用天桥、鹅车、对楼、幔道、云梯等攻具登城。据其城池之制作,可以自谓坚固前古所未有;奈何敌人攻械之备,亦前古所未有。故事贵乎仍旧,而人惮于改作,皆不可必者。古人所谓利不百者不变法,功不十者不易器。以今城池之制观之,虽利不至于百,功不至于十,然自古圣人之法,未尝有一定之制,可则因,否则革也。为今之计,如敌楼者,不可仍旧制也。宜于马面上筑高厚墙,下留品字样方径及尺空眼,以备觇望,及设施枪路。墙里近下,以细木盖一两架瓦棚,可令守御人避寒暑风雨。屋在墙里,比墙低下,则炮在外虽大而数多,施设千万悉莫能及人。

壕上作桥,桥中作吊桥,暂时隔敌则可,若出兵则不能无碍。宜为实桥,则兵出入俱利。

城门宜迂迥曲折,移向里百余步置。不独敌人矢石不入,其旧作门楼处,行入一步向里,便是敌人落于阱。何谓落阱盖百步内两壁城上,下临敌人,应敌之具,皆可设施。又于旧门前横筑护门墙,高丈余,两头遮过门三二丈。城门启闭,人马出入,壕外人皆不见。孰敢窥伺

城外脚下,去城二丈临壕垠上宜筑高厚羊马墙,高及一丈,厚及六尺。墙脚下亦筑鹊台,高二三尺,阔四尺。鹊台上立羊马墙,上亦留品字空眼,以细觇望及通枪路,亦如大城上女头墙。墙里鹊台上栽埋排叉木,以备敌填平壕堑,及攻破羊马墙至城脚下,则敌于羊马墙内两边受敌。头上大城向下所施矢石,即是敌当一面,而守城人三面御之。羊马墙内兵赖羊马墙遮隔壕外矢石。是羊马墙与大城系是上下两城,相乘济用。使敌人虽破羊马墙而无敢入者。故羊马墙比大城虽甚低薄,其捍御坚守之效,不在大城之下也。又羊马墙内所置之兵,正依城下寨,以当伏兵。不知敌人以何术可解若此则既有羊马墙,而鹿角木可以不用,仍于大城上多设暗门,以备遣兵于羊马墙内出入。又羊士墙脚去大城脚止于二丈。不令太远者,虑大城上抛掷砖石,难过墙外,反害墙内人; 又不令太近者,虑其太窄,难以回转长枪。又于大城里城脚下作深阔里壕,里壕上向里度地五七丈,可作来往路,外筑里城排叉木,但多备下敌攻城应敌处。用此以设备,虽使敌人善攻,不足畏也。墨翟,宋大夫,善守御。公输般为云梯之械,将攻宋。墨子见之,乃解带为城,以褋为械。九设攻城之机,墨子九拒之。公输般攻械尽,墨子守有余。公输屈曰:“吾知所以拒我者。”以此见攻械者,宜乎古人以为策之下也。夫守城者,每见敌人设一攻械,而无数策以拒之者,未之思也。规尝闻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又以为兵者诡也,用无中形,诡诈为道,“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然而有传之于家而达之于远,有利而无害,有得而无失者,不可不先传也。嗟乎,靖康丙午,金人以儿戏之具攻城,守御者一时失计,遂致城拔。迄及一纪有余,而金人犹不思当时幸胜,尚以骄气相陵。规于未知金人攻城设炮之前,每见人云:“金人攻城,大炮对楼,势岂可当”贵显言之,则怏然而不敢辩; 众人言之,则亦不敢痛析。今既知其详,则岂可不尽曲折,剖其所见而言之然用兵之道,以正合,以奇胜。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千变万化,人何能穷之今止据金人攻城施设,略举捍御之策。至于尽精微,致敌杀敌之方,虽不惮于文繁,而有所谓真不可示人者,未之传也。又况虽欲传之,有不可得而传者矣。唯在乎守城之人,于敌未至之前,精加思索应变之术,予为之备耳。区区管见,辄序于佥言之后,绍兴十年五月日陈规序。

[鉴赏]

《守城录》是宋代城邑防御的专著,为南宋抗金名将陈规等所著。全书共4卷,约17800字。陈规(公元1095年~公元1145年),密州安丘(今属山东)人,先后任安陆令、知德安府、知顺昌府、枢密院直学士及知庐州兼淮西安抚使等职,以善于守城闻名于世。《四库全书》提要中说;“宋自靖康板荡,宇内沦胥,规独能支柱经年,不可谓非善于备御然。”汤涛,字君宝,浏阳(今湖南)人,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进士,曾任德安府教授。《守城录》全书由《靖康朝野佥言后序》、《守城机要》和《建类德安守御录》三部分组成,原各自成帙,宁宗以后合为一书,刊行于世。该书是我国历史上较早较具体地讲到城池守御作战原则、应变之术、守城准备和战具的兵书。现存有守山阁本、《墨海金壶》本、子书百种本、曾氏丛书本、《长恩书室》本、《四库全书》本、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抄本及嘉庆、道光时刻本。

《守城录》第一部分《靖康朝野佥言后序》,作于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五月。《靖康朝野佥言》原为夏少曾所著,详细记述了靖康间金人攻汴始末。陈规在改知顺昌府之后,得知同僚中有人收藏《靖康朝野佥言》,便找来“熟读”。当他读到京城黎民凄惨的景况时,“痛心疾首,不觉涕零”,于是便边读边写,批驳了夸大金兵威势的种种观点,总结了汴京失陷的教训,阐述了应该如何御敌的意见,作为《靖康朝野佥言》的“后序”,遂成《靖康朝野佥言后序》一文。陈规在谈到写“后序”一文的目的时说:“朝廷大臣与将吏官帅,应敌捍御之失,虽既往不咎,然前车之覆,后车之戒,事有补于将来,不可不备述也。”着眼点是为了夺取“将来”宋金战争的胜利。第二部分《守城机要》亦陈规所著。靖康末(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荆湖一带溃兵与饥民纷起,众至数十万,附近州县皆被攻破,唯陈规率兵数千守德安(今湖北安陆),多次击退其大规模进攻,深为朝廷所赞赏。《守城机要》就是德安守城经验的具体总结,它着重论述了“城廓楼橹制度及攻城备御之方”。对于在攻者有炮的情况下,城垒应该如何改造与加强,防守者如何正确用炮以粉碎敌之攻击,守城军民的组织编制、力量运用和守御实施等问题,均有详细的说明,贯穿着“凡攻城者有一策,守城者则应以数策应之”的“因敌而变”的思想。第三部分《德安守御录》是汤涛辑录的陈规在德安的守城事迹,具体记述了陈规在德安率军坚守孤城、奋力杀退金兵的经过,并于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向朝廷奏呈其书。这一部分,从军事角度对城邑建筑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

《守城录》是我国军事史上一部重要守城专著,它根据攻城武器的发展和实战经验,阐述了守城战法的改革。它认为,过去古人所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变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改换器物”是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从现在的城池防守制度看,虽然改革的利益达不到百倍,功效也达不到十倍,但行不通的就要改革。它提出“善守城者”不能只守无攻,而要“守中有攻”,要注意沟通城内道路,便利随时出击。它主张改革城廓旧制,增强御炮能力。如收缩易受炮击的四方城角,拆除马面墙(城门两侧城墙上的突出部分)上的附楼,另“筑高厚墙”等。由原来的一城一壕代之以“重城重壕”,以增强城邑防御能力。它主张要有足够数量的大炮,充分发挥大炮的威力,“以炮抑炮”,并具体阐述了炮在守城中新的使用方法。例如,由配置城头变为暗设城里,由城上观察目标,纠正射向和弹着点,等等。此书还记载了陈规于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研制成长竹竿火枪20余支及其在守城作战中发挥的作用。这种火枪是最早的管形火器,在科技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曾诏刻《守城机要》为《德安守城录》,颁行天下,令各地守城将领效法,在当时产生过很大影响。

《守城录》守御之术,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一是强调“人为”。陈规针对当时朝廷中“敌势方强,用兵无益,宜割三镇以赂之”的这种无所作为的投降主义论调,尖锐指出:“殊不知势之强弱在人为。我之计胜彼则强,不胜彼则弱。若不用兵,何术以壮中国之势、遏敌人之强用之,则有强有弱;不用,则终止于弱而已。强者复弱,弱者复强,强弱之势,自古无定,唯在用兵之人何如耳。”陈规的这些观点,在当时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攻治上也具有重大意义。二是力主“先策”。即事先的筹策。在陈规看来,“先策定险设备”乃是善守者的一个重要标志。陈规认为,无论城大城小,关键在于是否有善守之人。有了善守之人,事先作了周密计划,充分估计了各种危险,并作了相应的准备,敌人是无法攻克的。他还认为,敌情在不断变化,具体的制敌之方也必将随之而变化。强调“守城之人于敌未至之前,精加思索应变之术,预为之备耳。”三是坚持“为今”。强调必须按照新情况,对旧的“城池之制”加以适当的改革。认为“可则因,否则革”,一切从“为今”出发,一切以“今”之实际需要为准绳。陈规提出的一系列改筑城垒的方法,都是建立在他对“今”之透彻了解的基础之上的。陈规这种以“今”为准的思想,现在看来也是正确的。

《守城录》所论述的具体守城之法,无疑早已成为历史。但它在记述其守御之术时所体现出的要把守御之地修建得坚不可摧,守中有攻,以及从武器装备方面增强防御手段,等等,至今仍有参考的价值,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城市防卫作战仍有借鉴作用。

当然,局部守城技术与战术,无论如何的先进与成功,也难以挽回南宋整个战略上的错误与失败,因为技术与战术总是受战略、策略的制约。南宋王朝的灭亡就是如此。

辽金不列入正史有三方面原因,其一是因为辽国和金国都是独立的存在,其二是因为文化文明原因。其三是因为金国还有辽国互不承认。在一个朝代内,上个皇帝传位给下个皇帝,这是正统延续;在朝代与朝代之间,一个朝代继承另一个朝代,这才是正统传承。

第一,因为辽国和金国都是独立的存在。

与辽国和金国比起来,宋朝的统治时间是最长的,他先后延续了300多年,虽然说宋国成立的时间比辽国晚,但是宋国也算是一个大统一王朝。他们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让我国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比较安稳的,虽然后来宋朝也发生变故,但是因为南宋的原因,也算是做到了承上启下的局势。

第二,因为文化文明原因。

这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虽然辽国和金国也汉化了,但是与宋朝比起来还是差了那么一些,宋朝又分为南宋还有北宋,但是他们之间没有断层,更重要的是在宋朝时期,有很多名人,唐宋八大家里光是宋朝就占了6个名额,而且在文化发展方面,宋朝也是继承了唐朝的风格,还写了新唐书,这就是在告诉人们,他们承接唐朝而来,所以。宋朝当仁不让的是当时的主流王朝。

第三,金国还有辽国互不承认。

辽国被灭,金国诞生,虽然他俩是紧挨一起的,但是金国不承认辽国的正统性,所以不管是辽国还是金国都是独立体,正史上有他们的存在,但是却没有人承认他们是属于中国的朝代。

中国朝代顺序表

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

世界化妆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简要说明每个时期的妆容特点。

1 夏商周时期的特点(1)以刚健朴素、自然清丽和不着雕饰的女性为美。(2)出现了眉妆、唇妆、面妆。(3)出现了妆粉、眉黛、面脂、唇脂、香泽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