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很多有名的古书,中国历史古代著作编写体例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2收藏

中国古代有很多有名的古书,中国历史古代著作编写体例是什么?,第1张

史书体例,主要有六种:(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5)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台湾在东汉三国时期的旧称为“夷洲”。现在众所周知的“台湾”,这一名字是在明朝万历帝在位时期开始启用的。在开始使用这一名字之前,台湾先后经历过“岛夷”、“瀛州”、“夷洲”以及“流求”等名字。其中“岛夷”这个名字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人对台湾的称呼,而“瀛州”这个名字则流行于秦朝时期。

在远古时期的时候大陆与台湾原本是一体的,后来因为地壳运动而发生分离。虽然发生分离,但是台湾却从始至终是中国的一部分。在夏商时期天下被划分为九州,其中一州名为扬州。这个扬州所指地域主要包括岭南一带以及长江流域,当时的台湾便归属于扬州。不过古籍中有关于台湾最早的文字记录是出现于东汉三国时期,该古籍名为《临海水土志》。

这个时期的台湾尚且还不叫台湾,而是被称呼为“夷洲”。除了《临海水土志》这本古籍之外,同属于三国时期的《三国志》也曾有过“得夷洲数千人还”的相关记载。这一记载表明,早在三国时期大陆军队便曾踏足隔海相望的台湾。进入隋朝之后,大陆与台湾两地的交流日渐频繁,而这个时期台湾的名字也变更为了“流求”。“流求”这个名字一直使用至元朝,待明朝建立之后台湾的名称再一次发生变更。

进入明朝之后,民间百姓对台湾的称呼越发多样化,其中包括“鸡笼”、“北港”以及“台员”等称呼。而明廷官方对台湾的称呼则是“东番”,后在万历年间改为“台湾”。明末清初时期早前被荷兰殖民者占据的台湾被郑成功收复,而郑氏统治者对台湾的称呼则是“东都”、“东宁”。等到了康熙年间,台湾因归降于清廷而被再一次更名为“台湾”,之后这个名字便一直沿用至今。

中医古籍还是非常多的,不过很多中医古籍都在国外馆中,比如日本的早稻田图书馆馆藏了很多中医古籍,很多珍稀罕见的中医古籍 也都在里面

另外曾经在 医书网 下载到一些的中医古籍类书籍资料,也都是整理国外一些馆藏的中医古籍资料,都是纯古籍扫描版的中医书籍,非常罕见的,你可以看

内景备览(上下卷)

内科秘录(9卷)

内经知要(上下卷)

切要方义(1-5卷)

千金方药注(1-4卷)

千金方衍义(1-36卷)

千金方(1-32卷)

景岳全书(40卷)

本草经百种录(上中下卷)

歌伤寒杂病论俗辨(上中下卷)

经穴汇解(1-8卷)

经穴纂要(1-5卷)

经络歌括(2卷)

经络腧x学 68讲

经验丹方(四卷)

蔓难录(1-5卷)

蕉窗方意解(一二卷)

蕉窗杂话(2卷)

补正辑光伤寒论(上下卷)

金匮二刘合注(上下卷)

金匮玉函经(1-20卷)

金匮玉函要略论注(6卷)

金匮要略 54讲

金匮要略国字解(1-6卷)

金匮要略心典(3卷)

金匮要略述义(1-4卷)

金匮论注(1-8卷)

金镜内台方义(3卷)

难经小解(1-6卷)

难经抄(一二三卷)

难经本义抄(1-6卷)

难经本义(上下卷)

难经疏证(上下卷)

难经经释(一二卷)

难经铁鉴(5卷)

雷公炮制(1-8卷)

风寒热病方纬篇(1-7卷)

麻疹三书(一二卷)

黄帝内经相关书籍整理(124册)

黄帝内经素问(1-9卷)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伤寒蕴要二卷明彭用光著明嘉靖四十年江西官刊本黑白版

元版子部伤寒论注解存7卷(卷1-3缺)汉张机撰金成无己注解元刊1册

元版子部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5卷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2卷宋许叔微述元刊4册

元版子部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金刘守真撰马宗素重编元刊8册

元版子部新刊惠民御药院方20卷元御药院编元刊10册

元版子部新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10卷首目1卷元孙允贤编元刊11册

宋版史部图经严州重修图经存3卷卷1-3宋董弅撰陈公亮刘文富校宋刊明修4册

宋版史部新雕名公纪述老苏先生事实1卷撰者未详南宋刊1册

宋版子部伤寒总病论6卷附音训1卷修治药法1卷宋庞安时撰南宋刊抄补4册

宋版子部史载之方2卷宋史堪撰南宋刊2册

宋版子部外台秘要方40卷首目1卷唐王焘撰南宋刊42册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12卷金张从正撰金刊9帖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零本金张从正撰南宋刊1帖

宋版子部新雕孙真人千金方30卷唐孙思邈撰南宋刊配元明刊本24册

宋版子部普济本事方存6卷(卷1-6)宋许叔微撰南宋刊6册

宋版子部重校证活人书18卷宋朱肱撰南宋刊带图本10册

宋版子部鸡峰普济方存25卷首目1卷宋孙兆撰贾兼重校南宋刊24册

宋版集部新刊校定集注杜诗存6卷唐杜甫撰宋郭知达编宋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刊3册

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宋许叔微撰清钱氏萃古斋抄本

1孤本:某书的某一刻本或手稿。拓本在世间只有一份流传的为孤本。

2珍本:珍贵的书本或资料。凡不常见和难得的文献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旧图书,都称为珍本。

3善本:是指那些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或在某一方面有特殊价值的书本。一般来说,刊刻年代较早或经过精心校勘而错误较少的版本可以称为善本。

4禁书本:明令禁止流通和收藏之书。如清高宗借修《四库全书》之机,采取“寓禁于征”的政策,强命各省督抚,查抄所谓“违碍”统治之书,均令解京销毁。所以,被禁之书能流传下来的,自然值得珍惜。

5进呈本:民间向朝廷敬献之本。

6底本:指著作的稿本,亦指抄本或刊印时所依据之原本。

7巾箱本:指古时开本极小可以装在巾箱里的书本。巾箱是古人装头巾用的小箧。

8初印本:一书初印,版面清晰,人以为贵。

9通行本:民间流行甚多而刻印平常的本子。

10足本:即全本。

11节本:对原书经删节后而印行的本子。故有“洁本”之称。如洁本《水浒》四十八回本。

12选本:因原本浩繁,选其精粹而成本着。如《唐诗三百首》、《宋词选》。

13配本:因本残缺,用同种本的其他版本配成全本者。以抄写补残者曰抄配本。

14百衲本: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片拼印或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拼配起来的书本。这是个借喻性的版本称谓。衲,原意补缀。百衲,指用零星材料集成的一个完整的东西。百衲本书始出于清初的宋荦,他用两种宋本,三种元本,配置成一部《史记》八十卷,称为百衲本《史记》。傅增湘用几种宋本拼配了一部《资治通鉴》,称为百衲本《资治通鉴》。商务印书馆曾汇集不同版本的史书,拼配影印了一部《二十四史》,称为百衲本《二十四史》。

15丛书本:专指丛书中之零种,称某某丛书本。

16单行本:从丛书、全集中,或一书中能独立成篇的抽出付印的本子。

17三朝本:南宋官刻的各书书版,元时入西湖书院,明又转南京国子监,历经三朝,故称三朝本。

18邋遢本:宋刊九行本《七史》,版经三朝,累次修补印刷,所以版印模糊不清,时称邋遢本。

19赝本:书贾作伪假冒之本。采取挖改、染纸、伪造等手法,以假充真。但赝本并不等于劣本。

20秘本:私人收藏者秘藏于家室,置之高阁,不准许外人见阅的版本。

21禁毁本:前代或当世之因遭禁被毁,侥幸私存下来的版本为禁毁本。在古代,保存这种禁毁本十分危险,一旦被当局发现,必遭杀身之祸,因而其流传极其艰难,弥足珍贵。

22绣像本:书中间有插图的版本为绣像本。这类绣像本书因其生动的表现形式而备受欢迎,但因绘刻工艺复杂,价格昂贵而成品较少,因而现存的十分珍稀。

23石印本:精选坚硬宽大而表面平滑的石头经过打磨、雕刻制成石版,再用药墨将文字写在特制药纸上,将药纸上的字迹移置到石版上,然后滚刷油墨印成的书为石印本。

24手抄本:根据底本抄写而成的书本。其中有一种影抄本,是把透明纸覆在底本上面,按其原有字体、行款照样摹写的书本。

25补本:对前代前人的著作内容继续的描写,以延续原著的意思为主旨。

26保留本:因为某种私人目的而专门保留起来的书,一般是私家世代收藏保留,视为至宝。

亚特兰蒂斯文明是西方古籍中记载一个文明,而夏朝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一个王朝,现代人对于这两个文明的存在都存在疑问。虽然已有考古发现证明了这些文明存在的可能性,但仍然不能确切地证实它们的真实性。那么这两个文明到底哪个才是真实存在的呢?

说到古文明,相信很多人都能够联想到玛雅文明,但很少人知道亚特兰蒂斯文明。由于考古学家目前仍未在陆地上发现有关于亚特兰蒂斯文明的遗迹,因此对于该文明是否存在于历史上还有待商榷。

但是古希腊先贤柏拉图确实在他的著作《对话录》中提及了这个文明,并且将这个文明描述成高度发展的文明。传说亚特兰蒂斯文明盛产黄金和白银,他们的宫殿都是由金银制成的,金碧辉煌,由此可以想象一下这个文明的发展程度有多高。

无独有偶,在中国的大多数史书中也记载了一个王朝,它被认为是中华文明史的开端,它就是夏朝。最早记载夏朝的古籍就有《尚书》,但由于该书在历史上曾经流失过,因此不少史学家表示对该书记载的真实性的怀疑。

在之后春秋战国时期又有史籍重新记载了这个王朝,令后世又开始对这个王朝充满了好奇。被认为是中国通史开篇之作的《史记》中也记载了夏朝的存在,但我们也知道史记是司马迁四处拜访总结的成果,其中许多历史的真实性还有待研究。

东西方都出现了两段存疑的历史,这引起了另一个疑问,到底是东方的《史记》更加靠谱一点呢?还是西方的《对话录》更加真实呢?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从两本书的创作背景、作者的身份等不同方面来加以比较。

首先是《史记》,它是由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编写而成。众所周知,中国自古就有撰写史书的习惯,而《尚书》被认为是最早的史书,它记载了公元前1000多年的历史。

而且中国古代帝王对于历史的记载十分看重,因此历朝历代都有专门撰写历史的官员,因此中国古代历史能够得到比较详细的记载,这些流传到后世更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相比之下,西方在历史记载上则做得没有中国详细,而且西方许多史书中往往会将史实和神话传说交织在一起,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荷马史诗》《圣经》等书籍便是代表。因此《对话录》相对于《史记》来说在真实性方面可能稍微落后一点,也就是说亚特兰蒂斯文明存在的可能性要比夏朝存在的可能性要低。

其次我们从作者的身份来进行讨论,司马迁是《史记》的创作者,他的父亲和兄弟都是当朝的史官,由此看来他们父子三人都是专职写史书的,因此对于他们所撰写历史的真实性,现代史学家还是给予一定的肯定

而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在哲学思考上的贡献要比在记载历史的贡献要多,因此他和司马迁相比较的话,后者的专业性更强,写出来的历史会有更多人选择相信。

而且《史记》中记载的商朝已经在考古上证实了,因此人们对于该书的信任度还是比较高的。当然这也不是说亚特兰蒂斯文明就一定不存在,其真实性还有待发掘。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有《大司徒噶玛丹贝尼吉编年传》(藏文)、《劝诫亲友书注释》(藏文)、《御制表忠录》(满文)等。

《大司徒噶玛丹贝尼吉编年传》由八邦寺噶玛才旺更却阿顿丹培整理完成于1774年6月14日,传记二十岁前部分由大司徒亲自撰写,1724—1734年间事实,根据司徒本人日记与采访事关人员进行编写。1734至1774年,又抄自大司徒的日记。为了文字结构一致,全传忠实原记录,可信度很高。

《劝诫亲友书》由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之创始人龙树著,已有藏、汉译本。龙树一生中撰写了数目惊人的阐释三藏四续密意之论典,包括以理证之道宣说趋入佛法圆满精华大乘道之圆满菩提道次第等。

《御制表忠录》,满文本,清世祖(福临)辑,顺治十三年(1656)内府刻。该书所辑为明嘉靖年间杨继盛《请罢马市疏》、《请诛贼臣疏》两篇著名奏疏的全文,劝勉官员学做忠谏之臣。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是中国为建立完备的珍贵古籍档案,确保珍贵古籍的安全,推动古籍保护工作,提高公民的古籍保护意识,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而由文化部拟定,经批准后公布的一份名录,主要收录范围是1912年以前书写或印刷的,以中国古典装帧形式存在,具有重要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古籍,以及少数民族文字古籍。

迄今中国共有11375部国家珍贵古籍,分别于2008年3月1日、2009年6月9日、2010年6月11日和2013年3月8日公布。2023年2月8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知识库在国家图书馆正式发布上线。综合应用了数字人文的多项技术,将珍贵古籍名录书目数据重构为知识库,以多维度知识图谱等多种可视化形式展示,以数字手段实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能。

在西汉时期就有了西瓜,但是当时不叫西瓜,叫做寒瓜。

中国自西汉时起开设了与非洲大陆之间的海上通道,自非洲大陆起,途经斯里兰卡及南洋诸岛,最终从福建沿海登陆。在西汉时期,西瓜正是沿着这条线路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在那个时代,只有皇室成员以及王公贵族才有资格享用西瓜。不过,当时西瓜的还不叫西瓜。

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里,曾描述过一种奇特的瓜,“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认为,陶弘景提到的这个寒瓜,就是西瓜。也就是说,西瓜最早传到中国时,名字叫寒瓜。

西瓜这个名称的出现,是在南宋,至于为什么叫西瓜,有人认为,在唐代西瓜经丝绸之路从西域进入中原,并因此得名。

扩展资料:

在中国,“西瓜”这个词最早见于五代时期胡峤所著《陷虏记》一书,胡峤原本是宣武军节度使萧翰的书记,跟随萧翰进入契丹,后来萧翰被杀,胡峤无法归国,成为俘虏,在契丹呆了七年才回到中原,回来以后,根据在契丹的见闻写成《陷虏记》一书,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

书里所提到的契丹破回纥,在时间上也能得到对应:924年,辽太祖出征西域高昌回纥,史称“契丹破回纥”。

胡峤回到中原是953年,当时西瓜已被引入契丹三十多年。

不过,胡峤在契丹尝鲜吃到了西瓜,并不等于西瓜在五代就被引入中国。从五代到北宋,各类史籍中都未有关于西瓜的记载,宋朝经济发达,如果此时西瓜已被引入开始种植,应当能见于书籍记录。

西瓜真正传入中原地区,被大规模种植,是在南宋时期,那时距离第一个吃瓜群众胡峤已有将近两百年。

人民网-古人把西瓜叫“寒瓜” 西汉时自非洲传入中国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们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有许多名头很响的古籍但是由于战乱或这样那样的原因(尤其是经过的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八军联军的侵华、20世纪的“古史辨”)而散佚了。

我国最古老的书籍是《三坟》(记述的是三皇事迹)、五典(记述五帝事迹),另外还有《八索》(即易经八卦的原版)、《九丘》(即当时的“国土资源白皮书”),但是这只是传说中的,只在《左传·昭公十二年》一书中见过此词。

除此之外,还有几部名著也已经散佚了。

1、《尚书》

据说原始版本共有100篇,但是我们现存的58篇中只保留了29篇,其余的全部是伪书,而最初的100篇,则无据可考。相传是在汉明今古文学派的论战后遗失的。

2、《孙膑兵法》

此部兵书直至今天仍受到世界各国的推崇,但是它仅仅只是一部分的残篇。

3、《东观汉记》

这是一本东汉官方记录的历史,在元朝散佚。

4、《竹书纪年》

这是一部上古史料中具有明确纪年的文献典籍,它记叙了从五帝时期直到魏国的历史。但是由于这些记载不符合儒家思想的历史观而受到排斥,遗失于宋朝。

5、《六经》

为六经之一,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失佚。

6、《山海经》

《山海经》最早的版本已经无从考证,就连西汉末年刘秀校订的版本也已经不无看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晋代学者郭璞校订的版本。

7、《永乐大典》

这本书原本共22937卷,正本已经在明朝末年遗失,而副本也在明末战乱、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或被烧毁,或被抢走,只遗留800卷左右,而且还被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机构收藏。

另外,还有《皇帝内经太素》、祖冲之的《缀术》等等许多的古籍散佚了,使我们国家乃至世界失去了大批的宝贵的文化财富。

中国古代有很多有名的古书,中国历史古代著作编写体例是什么?

史书体例,主要有六种:(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