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的主要哲学流派有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4收藏

古希腊的主要哲学流派有什么,第1张

古希腊哲学流派的划分有些缺乏连贯性,一般来说在苏格拉底前是按照地域划分,但又夹杂着按理论划分,而苏格拉底之后是基本按照理论划分,但依然存在按地域划分的情况,而且无法把苏格拉底本人归类。

前苏格拉底有:伊奥尼亚派、毕达哥拉斯派、爱利亚派、元素派、原子论。(智者运动从本质上而言构不成哲学流派)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之后有:柏拉图学派(又名学园派)、亚里士多德派(又名逍遥学派或漫步学派)、小苏格拉底学派(包括麦加拉学派、库兰尼学派和犬儒学派)

晚期希腊哲学有:斯多葛派、伊壁鸠鲁派、怀疑主义、新柏拉图主义

作为一个被历史铭记的伟人,亚里士多德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哲学、科学、艺术和作品。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个贡献是,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是第一个敢于批评柏拉图的人。他和柏拉图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同意柏拉图关于数学在哲学中的部分,他认为这与他自己的认知不同,所以他提出了它。在接下来的两千年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但亚里士多德最大的贡献是在天文学上,当他可以说是继牛顿理论之后的第二个人,科学的语言观使他在这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他不仅精通物理和科学,而且在艺术方面很有天赋。他是艺术悲剧的爱好者。他自己也以十多本书为傲,这些著作大部分是他在物理学方面的研究,把几十年的努力写成一本书并不容易,但亚里士多德做得很好。

亚里士多德的贡献是无可比拟的,他是站在科学领域中的巨人。这一成就即使在当时人才济济的古希腊国家,也是十分突出的。几千年后他的理论被证明是非常有用的,我们没有忘记他的形象,他仍然是一个强大的神话人物在西方。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尼各马可伦理学》、《乌特普伦理学》、《政治》、《雅典政治制度》、《大伦理学》、《迪奥迪亚伦理学》等都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涉及很多领域,包括心理学、美学、哲学、科学等。《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亚里士多德对政治制度的看法。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是极不平凡的,以上内容希望有帮助。

苏格拉底之前的有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学派(代表人物有泰勒斯,阿纳克西曼德,阿纳克西美尼)和赫拉克利特派(赫拉克利特)。还有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爱利亚派(克赛诺芬尼,巴门尼德,芝诺),元素派(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

然后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颗大牛。

亚里士多德以后有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犬儒派,怀疑派(皮罗,恩披里柯),新柏拉图主义(普罗提诺),学园派,逍遥派。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四大学派

  

  早期自然哲学的探讨,源于当时的哲人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世界从哪里来。换句话说,世界和宇宙的本原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古代的先贤们穷尽其智慧,一代又一代寻找着这个神秘的答案,不断的更新和提升他们的认识和智慧。尽管这个答案到今天,自然科学还没有办法真正的找到。但他们的智慧的探索,却带给后来的人许多的启发。

  一、伊奥尼亚派

  这个派系有时又分为米利都学派和爱菲斯学派。由于他们地处同一个地区,于是将其合为一个派别。

  首先是泰利斯的水本原说。泰利斯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位哲学家。他第一个提出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而他的观点就是:水是世界的本原。

  他的理由是水滋养万物。今天看来他的观点确实有一定道理。今天人们在太空中寻找,希望能找到像地球一样的星球,能够适合人类生存。而水则是判断一个星球是否有生命迹象的重要标准。而他当时的世界观则受埃及人的影响,认为世界是漂浮在水上的。因此他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

  

  第二是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说,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也称为“阿佩朗”。阿那克西曼德是泰利斯的学生,他继承并提升了泰利斯的哲学观点。他认为水具有局限性,不能解释所有的物体都由水生成。认为水能解释潮湿的问题,却解决不了火的炎热、气的冷性等。因此他认为万物中可见的任何一种物体都不能称为万物的本原。所以他找到了一种称为无定的东西,他具有中和任何一种可见物体的性质。

  而无定分化为万物的过程称为生成,万物归于无定则称为消亡。万物由此循环反复的进行着运动。他对这一过程的描述像物理中所讲到能量守恒定律有些相似,整个宇宙和世界由于保持着一种和谐。但他没有解决动力因的问题,生成和消亡的动力从哪里来的问题。

  

  第三是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说,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气”。他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针对前辈们提出的水和无定的本原说,阿那克西美尼将二者的特征予以综合,得出了气本原说。他认为气可以转化为其他任何物质,又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具有类似水的特征。同时他认为气又具有无定的特征,是肉眼所看不见的。气通过浓聚和稀散来进行物质的转变。当气浓聚时,转变为密度大的云、水、土、石。当气稀散时,则转变为火。同样的问题是在浓聚和稀散的过程中,动力因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第四是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之前的三位是一脉相承的关系,而赫拉克利特则与之没有太多的关系。他的本原说具有两个方面,即外在的火的本原和内在的逻格斯本原。他认为世界的原初状态是火,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转化为火。而火在转化过程中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外在的本原是火的状态,它是世界的开端和归宿。内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和原则,就是逻格斯。火与逻格斯是赫拉克利特本原说的外在和内在的两个方面。逻格斯即是人类的理性、理智,也是万物的原则、规律。也就是中国人所认为的道,人本身的理性即是道,同时整个宇宙和世界也由道来支配和管理。

  按照逻格斯的原则,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生成变化状态。事物的生成变化之中有如下的关系(生成辩证法):

  1、 转化的关系:事物都是不断在转化和运动的,如人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2、 和谐的关系:对立的事物同时可以产生共存的状态。如不同的颜色可以才生美丽的图画,不同的声调可以产生优美的音乐。

  3、 同一的关系:对立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如医生用手术刀医治病人,刀是恶的,医治是善的。

  4、 相对的关系:对事物某一方面的取舍有不同的标准,事物的性质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如人喜欢黄金,动物喜欢草料;水对鱼有益,对落水的人则有害;再美的动物在人面前也不如人美丽。

  对于这些关系,有很多可取的地方。但是也有及局限性,如转化的关系忽视了绝对的静止状态。柏拉图认为它只适用于不可靠的感觉对象。

  

  二、毕达哥拉斯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灵魂观而把宗教和哲学结合在一起。他们将哲学思辨作为净化灵魂的一种活动。净化灵魂的手段是音乐和哲学,而这二者都需要数的规定性。

  毕达哥拉斯派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数,数是众多的,不变的。

  首先他们认为一个事物可以缺乏某一种物理属性,但不能缺乏数的规定性。比如一张桌子,可以没有水、火等属性,但它是一张桌子,体现了“一”,有四条腿,体现了“四”。

  其次他们认为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他们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几何形状,而几何结构与数字相对应:1是点,2是线,3是面,4是体。亚里士多德认为他们混淆了抽象的数字单元和有体积的物理质点。

  毕达哥拉斯派最终走向衰弱不是因为别的哲学学派对他们的攻击,而源于他们的理论遇到了当时所无法解决的问题。由于数字必须和几何形状相对应,而当时的时代所知的数只是自然数,因为在面对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时,却遇到了困境。当长度为无理数时,找不到对应的自然数,而当时的数字理论还没有根号这个概念。因此,理论上的矛盾使毕达哥拉斯派走向了消亡。但他们的数的本原,却对接下来的哲学思考有一定启发。他们在伊奥尼亚派的“变的一”的本原思维上提出了“不变的多”的本原思维。

  

  三、爱利亚派

  在伊奥尼亚派的“变的一”和毕达哥拉斯派“不变的多”之后,爱利亚派提出了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

  首先看克塞诺芬尼的理神论。他认为神是唯一的,不变的本原。首先他通过归纳法,认为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神,而每一个神都类似于他们本民族的形象。通过这些不同各类的神,他认为神的观念的相对性只能导致荒谬性。因此他的结论是神必须是超乎这个世界之上,是绝对意义上的神。神必须具有唯一性和普遍性。

  克塞诺芬尼的神,不是宗教意义上的神,而是世界的本原,是世界最高原则的代名词。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神都是统管万物的、非人格的原则、原因或实体,是人的理智所能认识的最高对象。

  

  爱利亚派最重要的人物则是巴门尼德。他是克塞诺芬尼的学生,是爱利亚派的实际创立者和主要代表人物。

  巴门尼德提出了真理和意见之路的概念。真理之路是用理智进行辩论,而意见之路则按众人的习惯和感觉认识事物。真理之路通往真正的智慧,而意见之路则不可靠,不真实。

  巴门尼德把“是者”(存在)作为真理的对象。是者是代替克塞诺芬尼的神,同样是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他提出了两条道路:一是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这条路通往真理;另一条路是所不是的必定是,这条路走向虚无。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

  关于是者的性质和特点有三个方面:

  1、不生不灭。巴门尼德认为,假如可以生出来的东西,那么生它的又是谁生的呢?是者就是最初、最原始的存在。而是者既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它只能是现在。如果它是过去,那么它现在不复存在,如果它是将来,那么它现在也还不存在,而是者只能是不生不灭的,它只能是现在。而非是者更不可能生成是者,因为非是者什么都不是。

  2、连续性。巴门尼德认为,是者是连续的一,这是指时间和空间中的连续性。它不可分割,是完全相同的是者。

  3、完满性。是者是不变的一。一包括连续的一和整体的一。而不变则包括不生不灭和不变不动。而不变的一则体现了是者的完满性。

  

  爱利亚派还有一个人物,就是芝诺。他是巴门尼德的学生。他本身没有理论的开创性,只是因为有人诘难说,如果承认存在是不变的一,那么便会得出事物不能运动的结论。针对这一诘难,他提出即使存在着是变化的,也会得出事物不能运动的结论,这样的推理本身并没有意义。芝诺的悖论在逻辑学上非常著名,包括二分法,阿基里和乌龟赛跑,飞失不动和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等。这些悖论基本上是利用当时没有极限这一概念,而通过哲学和逻辑的分析,使这些悖论得已成立。亚里士多德认为芝诺是辩证法的创始人。

  

  四、元素派

  元素的愿意是“字母”,元素的性质是物理性质。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一派的哲学家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组成事物的不可分割的物理单元,是变的、多的。

  首先是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他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四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分散而消亡。而爱和恨是组合和消亡的原动力。因此四根说不止包括四个物理本原,还应加上爱和恨这两个规律和原则的本原。四根有时从多中生一,有时从一中生多。前者表示生成,后者表示朽灭。但根却保持整体数量的不变,即“全体的每一部分即不盈也不缺”。

  恩培多克勒认为,人和外部事物具有同样的本原,因此人的根和事物的根相接触,就会产生感觉。他将同类本原的接触称为流射,而流射基本上只是属于感觉的认识。但他认为思想等同于,或非常接近于感觉。这里他将思想和感觉趋于同化了,没有认识到感觉和思想的本质区别。

  当时人们对认识的性质的看法分为两类:同类相知和异类相知的原则。同类相知指对一种事物的感觉与这种事物相似;异类相知指感觉与事实的真实相反。

  

  第二是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种子。事物有多少种性质,就有多少种种子。人的种子构成人,每一种动物、植物都由各自的种子所构成。亚里士多德将种子称为同质体。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终极的意思不是数量上最小,而是可感事物所具有的物理性质的最小单元,而不是数学分割的最小单元。因此他认为世界的本原必然是这样:

  1、 数量上无限多

  2、 体积上非常微小

  3、 种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

  同时,阿那克萨戈拉在种子这一本原之外,设定了能动性的本原,就是心灵。这是第一个用来表示独自的精神概念。心灵有两个特征:一是外在独立性,是在事物之外对事物起作用的能动力;二是无散的精神特征,不具有可感性。因此心灵是在世界之中,又超乎世界之外的精神。

  阿那克萨戈拉是异类相知的支持者。异类相知指认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动。他认为认识包含着感觉和思想的对立。他说:由于感觉的软弱无力,我们就不能辨别真理。表面感觉到的、看到的事物,其本质并不像表面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状态。

  他还认为可感性质饮食着性质对立的不是种类的种子,在数量占优的那一类种子决定了这一可感性质,但可感事物中还包含着其他的种子,只是没有被感觉出来而已。而他认为正是由于感觉不到的性质才使可感的性质被感觉,“感觉由相反者产生”。

  他认为感觉中有思想因素,没有思想的导向,感觉便不会关注某一对象;感觉内容不会自发产生,它需要思想的作用与参与。

  

  第三,元素派最重要的人要算阿那克萨戈拉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论。

  原子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的原意是不可分割,它被用来表示充实的最小微粒。而虚空的意思和充实相反。原子和虚空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

  原子和虚空是同时存在的:

  首先,存在的东西是众多的、多变的。因为存在的充实是可以分割的,只有分割,才会产生众多的充实东西;而众多的充实东西之间有空间,才会发生从一个过渡到另一个的运动和变化。

  其次,分割充实的条件,就是虚空。如果没有虚空,就没有空间,没有空间,充实就无法分割是,没有空间,就无法运动和变化。所以,既然充实是确定的存在,而没有虚空则无法分割和运动变化,因此虚空也是存在的。

  第三,充实的最小单元是原子。

  充实是万物存在的原则,而虚空是解释万物多样性和运动性的原则,二者都是本原。而本原必须是不生不灭的存在。可分割的充实必定是由不可分割的充实所组成,这不可分割的充实就是原子。原子的存在是思想设定的:它既满足本原不生不灭的条件,又满足感觉上可生灭变化的事实。

  原子处于漩涡运动中。因此世间万物因原子的聚会而产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但运动如何能够形成有序的结合,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得到德谟克利特的解决。“原子在虚空中乱作一团”。

  原子论者对感觉的性质有两种解释:一是流射说,二是约定论。

  流射说认为,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影像流射在人的感官中所造成的印象。影像是原子构成事物的轮廓,印象是原子在眼睛里压下的印记。就如一阵风在水面上造成的涟漪,流射说大概就是这样的场景。

  而约定论认为,感觉与事物的真相并不一致。感觉是按照意见显现的,而事物的真理是:只有原子和虚空。一切都是约定的。约定是与自然相对的一个概念,意思是人为造就并非依事物本性生成。约定论否认感觉符合事物的本性,与影像论相矛盾。

  而流射说和约定论就像感觉和理智的区分。而理智高于感觉的认识。理智认识关于原子和虚空的真理,感觉把握可感事物的印象。

  

  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的四个派别,他们依据两条线索在思考世界的本原:一和多、变与不变。伊奥尼亚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变的一,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爱利亚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元素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变的多。

  通过先贤们一代代的寻找世界的本原,所得出来的答案似乎也是丰富多彩的。而在丰富多彩的答案背后,也让人意识到依靠人有限的知识和智慧,似乎并没有办法认识世界真正的本原。因为宇宙实在太奇妙了,世界实在太复杂了,而人在万物面前显得异常的渺小与无知。因此早期自然哲学渐渐走向了没有道路的死胡同,哲学的发展方向不得不进行新的转身,思考除本原之外的智慧。

2、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古希腊哲学家,辩证法的创始人之一。

3、巴门尼德(Parmenide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古希腊哲学家,存在论(本体论)的奠基人。

4、德谟克里特(Demokritos,盛年约在公元前420年),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的创始人。

5、苏格拉底(Sokrates,公元前468-399年),古希腊哲学家,与耶酥、孔子和释迦牟尼一同被尊为人类的导师,

6、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著有《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巴门尼德》、《智者》等对话体著作。

7、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柏拉图的学生,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许多学科的创始人,代表作《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

8、伊壁鸠鲁(Epikouros,约公元前341-270年),古希腊哲学家,幸福主义伦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9、皮浪(Pyrrhon,约公元前360-270年),古希腊哲学家,怀疑主义的创始人。

10、普洛提诺(Plotinos,约公元205-270年),晚期希腊哲学家,埃及人,新柏拉图主义的主要代表,著有《九章集》。

11、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公元354-430年),中世纪教父哲学的最大代表,著有《忏悔录》、《上帝之城》。

12、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年),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最大代表,著有《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

13、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英国经验论的始祖,著有《新工具》等。

14、笛卡尔(RenéDescartes,1596-1650年),法国哲学家,近代哲学的创始人,唯理论的开创者,著有《方法谈》、《第一哲学沉思集》、《哲学原理》。

15、斯宾诺莎(Benedictus de Spinoza,1632-1677年),荷兰哲学家,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著有《伦理学》等。

16、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年),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一,著有《人类理智论》。

17、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年),德国哲学家,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著有《单子论》、《人类理智新论》。

18、巴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年),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一,著有《人类知识原理》。

19、休谟(David Hume,1711-1776年),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一,著有《人性论》、《人类理智研究》。

20、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1755年),法国启蒙思想家,著有《波斯人信札》、《论法的精神》。

21、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年),法国启蒙思想家,著有《哲学通信》等。

22、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年),法国启蒙思想家,著有《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尔》、《忏悔录》。

23、拉美特利(Julien Offray de La Mettrie,1709-1751年),法国启蒙思想家,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著有《人是机器》。

24、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年),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著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25、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年),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以辩证法著称于世,著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和《哲学全书》。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普罗塔哥拉斯曾宣称:“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一切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一切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该思想中就已蕴涵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雏形。古希腊人既是高度推崇理性的民族,同时也是高度崇尚美的民族。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就提出一件雕刻、一栋建筑、一只陶罐之所以是美的,其关键就在于是否与神的意念沟通。而所谓“神的意念”,实质上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类的善与美体现为人的符合理性的生活。善与美的统一,是人创造一切事物的根据,也是事物自身应当具备的本质。这一命题,实质上隐含有功用与形式相统一的设计思想。至于形式美的法则,他归结为“秩序、匀称与明确”这样三个方面。在古希腊影响最大的美学观念就是“美即和谐说”。这一学说由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其核心就是:美在于合乎理性的和谐,而和谐的基础在于合乎比例的数量关系。正是以此观念为先导,古希腊人发现了神奇的“黄金分割比”。这一规律被广泛运用于当时的各类设计之中,甚至直到今天仍普遍存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

古希腊的主要哲学流派有什么

古希腊哲学流派的划分有些缺乏连贯性,一般来说在苏格拉底前是按照地域划分,但又夹杂着按理论划分,而苏格拉底之后是基本按照理论划分,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