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六味地黄丸简介
六味地黄丸为方名,同名方约有4首。常用方为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记载的滋补肝肾,并补脾阴的著名补阴方剂。
六味地黄丸源于张仲景的肾气丸,但实质上出自崔氏八味丸,比张仲景要早一些,因记载于《金匮要略方论》中,多被称为金匮肾气丸。钱乙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去掉偏于补阳的药物桂枝附子,形成六味地黄丸。地八山山四,苓泽丹皮三,为经典组方及用量的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一部规定六味地黄丸处方组成为:熟地黄160g,山茱萸80g,牡丹皮60g,山药"80g,茯苓60g和泽泻60g,粉碎成细粉,每100g粉末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有此中成药的部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成药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六味地黄丸 [ 最后修订于2017/5/1 19:25:50 共1642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妙香散 21 处方 22 炮制 23 功能主治 24 妙香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妙香散 31 妙香散的别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功能主治 35 妙香散的用法用量 36 备注 37 摘录 4 《局方》卷五(绍兴续添方) 41 方名 42 妙香散的别名 43 组成 44 功效 45 主治 46 妙香散的用法用量 47 制备方法 48 各家论述 49 附注 5 《元和纪用经》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妙香散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妙香散 1 拼音
miào xiāng sǎn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妙香散21 处方
麝香(别研)一钱,木香(煨)二两半,山药(姜汁炙)、茯神(去皮木)、茯苓(去皮不焙)、黄蓍、远志(去心炒),各一两;人参、桔梗、甘草(炙),各半两;辰砂(别研)三钱。
22 炮制上为细末。
23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心气不足,志意不定,惊悸恐怖,悲忧惨戚,虚烦少睡,喜怒不常,夜多盗汗,饮食无味,头目昏眩。常服补益气血,安神镇心。
24 妙香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温酒调服,不拘时候。
25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妙香散31 妙香散的别名
辰砂妙香散(《仁斋直指》卷十六)。
32 处方麝香(别研)3克 木香(煨)75克 山药(姜汁炙)茯神(去皮、木)茯苓(去皮,不焙)黄耆 远志(去心,炒)各30克 人参 桔梗 甘草(炙)各15克 辰砂(别研)9克
33 制法上为细末。
34 功能主治补气宁神,行气开郁。治心气不足,志意不定,惊悸恐怖,悲忧惨戚,虚烦少睡,喜怒无常,夜多盗汗,饮食无味,头目昏眩,梦遗失精。
35 妙香散的用法用量每服6克,温酒调服,不拘时候。
36 备注方中山药固肾涩精;人参、黄耆、甘草补心固气;远志、朱砂、茯神宁心安神;桔梗开肺气;木香舒肝脾;麝香解郁结。诸药合用,具有益气安神,理气开郁之功。
37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4 《局方》卷五(绍兴续添方) 41 方名
妙香散
42 妙香散的别名辰砂妙香散
43 组成麝香(别研)1钱,木香(煨)2两半,山药(姜汁炙)1两,茯神(去皮、木)1两,茯苓(去皮,不焙)1两,黄耆1两,远志(去心,炒)1两,人参半两,桔梗半两,甘草(炙)半两,辰砂(别研)3钱。
44 功效补益气血,安神镇心。
45 主治心气不足之惊悸,失眠,盗汗,血汗,舌衄,黄疸,遗精,溺血,淋浊;妇女带下,产后谵狂,恶露不尽等。
46 妙香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47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48 各家论述《医方集解》:此手足少阴药也。心,君火也,君火一动,相火随之,相火寄于肝胆,肾之阴虚,则精不藏,肝之阳强,则气不固,故精脱而成梦矣。山药益阴清热,兼能涩精,故以为君;人参、黄耆所以固其气,远志、二茯所以宁其神,神宁气固,则精自守其位矣,且二茯下行利水,又以泄肾中之邪火也;桔梗清肺散滞;木香疏肝和脾;丹砂镇心安神,麝香通窍解郁,二药又能辟邪,亦所以治其邪感也;加甘草者,用于交和于中也。是方不用固涩之剂,但安神正气,使精与神气相依而自固矣。以安神利气,故亦治惊悸郁结。
49 附注辰砂妙香散(《直指》卷十六)。《直指》治黄疸,用茵陈煎汤调下;渴证,用灯草、茯苓煎汤送下。《得效》治梦遗,每服一匕,虚者温酒调下,热者麦门冬去心浓煎汤调下。《保命歌括》安神,以枣汤送下。《准绳·女科》治产后心神颠倒,以当归、生干地黄煎汤调服。《杂病源流犀烛》治血汗,用金银器煎汤调下,或莲肉煎汤调下。
5 《元和纪用经》 51 方名妙香散
52 组成石莲子1两5钱(并皮碎之,微炒令香,勿太过),丁香半两。
53 主治逆噫不透,及伤寒气逆。
54 妙香散的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加至1两匕,米饮调下。
55 制备方法上为末。
古籍中的妙香散 《临证指南医案》:[卷三]遗精损及中。食不运化。此非萸地腻膈。以及涩精可效。妙香散。许(十八)阴气走泄遗精。务宜滋填塞固。今纳谷
《杂病广要》:[脏腑类]遗精出,或茎中出而痒痛,常如欲小便者,并宜先用辰砂妙香散,吞玉华白丹(用白石脂、牡蛎、阳起石、钟乳),
《杂病广要》:[诸血病]小便血济生》)或附子八味丸(按∶此即肾气丸);或辰砂妙香散(按见和剂)和五苓散,吞二项丸子。若小便自清,
《杂病广要》:[脏腑类]惊悸《和剂》)、远志丸(用远志、茯神、益智)、酒调妙香散。(《要诀》)治惊悸,必先以养心安神之剂,随后
《杂病广要》:[脏腑类]赤白浊腰酸为症状名。指自觉腰部酸楚不适的表现。腰酸多因肾虚所致。《张氏医通·诸痛门》:“腰酸悉属房劳肾虚,惟有峻补。”方用金匮肾气丸、补肾丸、青娥丸、六味丸、八味丸加减。腰酸与腰痛有相似之处,且常可酸痛并见,也有虚实寒热之别,须辨析兼证以定其治法。参见腰痛:腰痛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指腰部疼痛。腰为肾之外候,诸脉多贯于肾而络于腰背。故凡年高、病久,劳倦过度,情志所伤,房室不节而使脏气虚衰;或因感邪、外伤而使腰部经脉不利,气血不畅等,皆可导致腰痛。《济生方·腰痛》:“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审如是说,则知肾系于腰,因嗜欲过度,劳伤肾经,肾脏既虚,喜怒忧思,风寒湿毒,得以伤之,遂致腰痛。又有坠下闪肭气凝血滞,亦致腰痛。”大抵外邪、外伤所致者,以急性腰痛居多,治以祛邪疏通为主;内伤虚损以慢性腰痛多见,治以补肾强筋为主。《景岳全书·杂证谟》:“腰痛证凡悠悠戚戚,屡发不已者,肾之虚也;遇阴雨或久坐痛而重者,湿也;遇诸寒而痛,或喜暖而恶寒者,寒也;遇诸热而痛及喜寒而恶热者,热也;郁怒而痛者,气之滞也;忧愁思虑而痛者,气之虚也;劳动即痛者,肝肾之衰也。当辨其所因而治之。”根据腰痛程度、部位、病因、症状的不同,有腰脊痛、腰背痛、腰胯痛、腰脚痛、卒腰痛、久腰痛及外感腰痛、内伤腰痛等。本证可见于各种脊椎炎、腰椎间盘脱出、脊椎肿瘤、纤维织炎、腰肌劳损及肾下垂、肾盂肾炎、肾结核、肾结石和盆腔疾病等。
详见百科词条:腰酸 [ 最后修订于2016/2/24 22:27:58 共60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加味藿香散的别名 3 处方 4 功能主治 5 加味藿香散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加味藿香散 加味藿香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jiā wèi huò xiāng sǎn
2 加味藿香散的别名加味藿香饮
3 处方藿香、甘草、桔梗、青皮、陈皮、柴胡、紫苏、半夏、白术、茯苓、白芷、厚朴、川芎、香附、夏枯草各等分。
4 功能主治气毒瘰疬,外受风邪,内伤气郁,以致颈项作肿,肩膊强痛,四肢不舒,寒热如疟,及胸膈不利。
5 加味藿香散的用法用量加味藿香饮(《嵩崖尊生》卷六)。
6 摘录
《外科正宗》卷二
古籍中的加味藿香散 《外科正宗》:[卷之二上部疽毒门]瘰论第十九
)水二钟,煎八分,食后服,有痰者加竹茹一钱。加味藿香散加味藿香散甘桔青陈柴苏半夏撮术苓白芷浓朴芎夏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二十四呕吐哕门]药方一钱)木香(五分)水二盏,姜五片,煎七分服。大藿香散治七情伤感,气郁于中,眩运痞闷,呕吐不食。藿香
《类证治裁》:[卷之三]饮食症论治甘,口苦不寐,胆热乘脾者,宜导痰泄热,则土郁舒。加味温胆汤去熟地,加丹皮、山栀、桑叶、生枣仁。食已吐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三十一水肿门]药方钱,水一盏,煎三五沸,空心和滓服之。(《济生》)加味肾气丸治肾脾俱损,腰脚皆肿,小便不利。白茯苓(三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九幼幼汇集(中)]泄泻门一,痰热内盛者误服:助火生痰
《本草新编》
痰出脾、肺者,用熟地则助其湿,用之似乎不宜。倘痰出于心、肝、肾者,舍熟地又何以逐之耶。故人有吐痰如清水者,用二陈消痰化痰之药,百无成功,乃服八味汤,而痰气之汹涌者顷刻即定,非心、肝、肾之痰用熟地之明验乎
脾肺失运而生痰,最忌滋腻之物,抑脾而塞肺故也。肾气丸以熟地为君,脾肺虚弱而肾气未散者不可妄服。关于脾肾,很多古籍有所记载,很多人被诊断为脾阳虚后,又以为火生土,所以当补肾阳以生脾阳,此大谬也。今之人,肾阳衰者寥寥无几,很多年轻人手脚凉或者性生活不协调,就误以为是肾阳虚衰,就乱用补药,为害甚多。
二,肝郁者误服:助肝伐脾
《王孟英医案》
谢谱香体属久虚.初冬患嗽痰减食.施某视之.云是肾气不纳.命火无权.叠进肾气汤月余.遂致呕恶便溏.不饥无溺.季冬孟英诊之.脉甚弦 .苔腻舌红.乃中虚而健运失职.误投滋腻.更泄枢机.附桂之刚.徒增肝横.
方中肉桂和附子,最能助阳动火,肝气不郁者,尚可借其而外达,散其热。如果肝郁而气机内蕴者,则助肝阳猛烈上行,使脾胃之气不能四达,进而大小便失职,气机上逆。
三,阴虚血燥者误服:耗肾伤血(手*伤精者亦然)
虽然肾气丸中以熟地为君,剂量颇大。但其泽泻,茯苓,皆为伐肾之品。如果有寒饮,则桂附司其职而应之,如无寒饮邪气,则桂附反转为伤肾阴之品。更助泽泻,茯苓,使肾中之真阴,更加耗损,而助浮阳逆上。十分危险。
四,初服有效,久服有害
中药最可怕的地方,就是起初有效,再服无效,而且很多副作用感觉不到。比如肾气丸,由于其附子之性,初服的时候,很可能感觉有温通之感,呼吸不畅或者小便问题都有好转,实际上却受了很多暗伤而不自知。
在我治疗的朋友里,这种情况很多见,基本上是大部分。而且很多医生一开药就是一个月两个月的开。初期吃感觉有效,于是便一直吃了下去。结果造成了很多难以恢复的问题。
《王孟英医案》
初服颇若相安者.方中附桂刚猛.直往无前.痰亦不得不为之辟易.又得地黄等浓浊下趋之品.回护其跋扈跳梁之性.然暴戾之气.久而必露.柔腻之质.反阻枢机.治节不伸.二便涩少.痰无出路.愈伏愈多.一朝卒发.遂壅塞于清阳升降之路.是以危险如斯.
这个医案,病人是促发脑梗,就是因为初期感觉有效,于是就吃了两个月的肾气丸。结果春天阳气升腾,而痰阻上行之路。发生脑梗。
总结:千古名方建功伟,古人今异莫乱用。
总体来说,古代人贫乏者多,生活又相对清苦,所以很少有痰火,湿热等等问题,也不会因为太复杂的社会关系而导致各种压力和肝郁问题,所以在古代,肾气丸确实适用面很广。
而今人之体,已然改变了很多,不详细判断,很容易弄巧反拙。而造成今天这种滥用情况的,却是医者妄下判断导致的多,病人盲从于网络专家的次之。
《伤寒论》到处都在教,其中的古方确实异彩纷呈。但是药就药,尤其是伤寒论中的经方。判断不清就盲目服用,危害甚多。
即使对证用药的情况下,也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做加减和药量调整。肾气丸在古代的变化十分的多。并不是古方就一定要按古代的比例吃。切记。
古籍中的六味地黄丸简介
本文2023-10-07 04:31:3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6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