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失到日本的文物有多少?
1860年英法联军开进北京,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光顾了中国很多大城市。别的不说,列强两次入侵抢走的文物就数以百万计,以致百余年后的今天,大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英国或者法国的某个家庭发现了一件价值不菲的中国文物,拍出多少钱之类的。
相关图
比起早年的欧洲列强,日本当年抢走的中国文物只多不少。或许西方人来得早,把他们认为的精品文物抢走最多。但从1931年算起,日本入侵中国长达十四年,他们有大把的机会和时间搞走中国的文物。实际上这是日本政府有预谋、有组织的一个计划。从手段来说更是花样翻新,抢是少不了,巧取豪夺或者偷盗也占了相当一部分。比如末代皇帝溥仪就干过盗窃故宫文物送给日本人的光辉事迹。
以致后来有一个尴尬的事实,要研究中国历史,必须到日本去。日本抢走的中国文物实在太多了。大约有多少呢?前些年的《国际先驱导报》刊文说,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日军侵华战争期间,中国记录在案的文物流失有360万件外加1870箱,另有700多处古迹遭蓄意破坏。
在日本的中国文物
360万件什么概念?要知道经过多年的搜集整理,故宫目前的馆藏文物才180万件。仅从数量而言,日本起码得搞两个故宫博物院才能放下中国的文物。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了其中一万多件,涵盖了中国从远古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到清朝的书画瓷器等珍品。近代全世界最具考古价值的超级珍品之一,北京人头盖骨也是被日军掠走的。但运送那一批文物的日本船只阿波丸号沉没了,这件宝贝自此下落不明。
在日本的中国文物
从十九世纪末开始,抗战爆发很多年前,日本派遣了大量的学者和探险队窃取中国文物,当然也有出价极低买走或者骗走的情形。这些人实际上都是日本政府资助的。到了30年代,偷偷摸摸的方式不能满足日本日的胃口,大规模的掠夺、盗掘开始了。比如仅在洛阳金村,日本人就一次性抢走了大量的铜器、古籍,其中有数以百计的宋版书珍本。
抗战旧照
人们都知道当年日本在我国东北修了满洲铁路,后来日方有人透露,参与修建铁路的日本人,很多都是历史文化或者考古方面的学者。他们以调研地理环境为借口,摸排中国境内的文物和古迹。当年在日占区,到处都有日本的调研队。如此大规模的文物古迹调研活动,只怕中国几十年来还没日本人当年搞得好。所以说去日本学中国历史,是半点不夸张。
《顺治迁都》是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借用一个朝鲜人的口吻对日本人说:“你们的大名是日本人,但我喜欢叫你们海盗……海盗,只能漂泊在海上。”我极赞同这句话,日本人倒是想上岸,终于还是被赶回了海岛上。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流失到境外的中国文物约164万件,分散在全世界47家博物馆,而海外民间的收藏预计是馆藏的10倍。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万件,长期陈列的约有 2000件。从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到明清瓷器等。
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
其中,中国陈列室(中国馆)就占了好几个大厅,中国文物被大英博物馆视作最重要的收藏之一,总数多达23000余件,珍品如山。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包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
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秦汉的铜镜,汉代的漆器,北朝的造像,南朝的青瓷,唐三彩,宋代的钧窑瓷器,元代的青花花瓶,明代的掐丝珐琅等。
很多文物都是绝世珍藏,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我觉得秦朝徐福是在寻求长生不老药东渡到日本的,因为古今历史上都对于此有明确的记载,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历史记载都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我们要先了解徐福的那个时代,当时的秦朝刚刚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大一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沉迷于自己的丰功伟绩,为了保证自己的长久的统治,开始憧憬不老不死的神奇,于是他就下令天下的术士寻找,徐福就是其中一员, 于是胆大的徐福来到秦王的宫廷,他声称根据《山海经》上面记载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就在东方海中,他愿意为始皇帝去那里取来不死之药,他就请求秦始皇出钱出力支持他的出行,但是第一次他空手而回,回来后他告诉始皇帝,东方海上确实有神药,但是神仙要三千童男童女,以及各种人间礼物作为交换,他还要秦始皇给予他强弓利弩来射杀海上的鲸鱼,被长生不老鬼迷了心窍的始皇帝全盘答应了。史书上记载了徐福再度出海携带了谷种,并有百工随行。这次出海后,徐福到“平原广泽”,大概就是日本如今的九州岛,他觉得当地气候温暖适宜,人民友善,于是他就定居在了那里。教当地人农耕、捕鱼、捕鲸和沥纸的方法,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尊敬,而他带去的三千童男童女也成为了如今的日本的祖先,如果他再无功而返的话就会被始皇帝杀掉,于是他就没有再会回到秦朝。我们根据日本当地的民间传言,也确有其事。徐福的欺骗导致了始皇帝的愤怒,就引发了始皇帝的焚书坑儒,所杀的儒士其实就是当时的江湖骗子的术士,并不是真的儒生。
于此看来徐福东渡到日本的记载也确有其事。
哦,是这么回事。
xxx命、xxx比命、xxx比卖命、xxx美命、xxx尊,这些都是古代日本神话中对天津神的一种称呼,日语都叫做“のみこと”,意思是XXX大仙、XXX大神的意思。
因为古代日本(其实我国也是如此)对神仙不能直呼其名,更何况是那些身份高贵的高天原的天津神们,因此要加上这个,免得对神仙不敬。
另外,由于古代日本天皇也被视作是神,所以他以及他的子女也是可以加上“比命”或者“命”等称呼的
日本自古以来对中国的文化是极为的仰慕,因为作为小国没有自己的文化基础,所以发展不出自己的文化特色,以至于他们拼命的吸收中国的文化。
从古代开始,日本人就非常喜欢李白、杜甫等诗人,甚至夸张到他们会模仿诗中所描绘的场景来作为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
而在这些诗人中,白居易是最受欢迎的,那么日本人喜欢白居易是因为他的诗多?还是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
要了解其中原因,还得从白居易诗文中独有的特点和日本人的审美情趣来分析。
元和十年,白居易给好友写了一封信《与元九书》,这封信中白居易将诗文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大多数人喜欢白居易是由于他侧重的讽喻诗,如忧国、忧君、忧民、忧物等,而这也恰恰是我们在课文中所吸收的。
但日本在白居易诗文方面感悟跟我们截然不同,他们更喜欢白居易诗文意境中的闲适诗,对讽喻诗并不感冒。
日本人的审美意境,谓之“物哀”。
“物哀”一词在江户时代就已经出现,是由当时的日本国学大师本居宣长提出的,“哀”在日语里是一种喟叹,是绝对主观的感情,我心光明,黑夜也是白天;“物哀”则不一样,它似需要一个作为客观实在的“物”作为投射,需要用心去感受。“物哀”是一种文学审美、也是一种人生修养。
作为充满“物哀”精神的日本人,他们不喜欢白居易讽喻的诗,因为政治是包含着利益、是世俗的,它们不属于物哀的美,无法让日本人对它进行心灵上的审美。
白居易的闲适诗对日本人的审美就不一样了。
白居易早年时仕途坎坷,因无法成就自己的希望,所以这个时候的诗大多数以讽喻为主。但左迁到江州后,他的诗文风格为之一变,收敛了早期的锋芒,转向自然与内心的宁静,正是这闲适、感伤的诗,引起了日本人审美上的共鸣。
在平安时代的日本知识分子对白居易这种入仕又出世的生活态度崇拜不已,他对生活的感悟正是日本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在这样的生活感悟中写出来的诗,充满了闲适、自然、感悟,非常符合日本人“知物哀”的审美境界,让日本人对白居易的诗如此如醉。
日本人对白居易的仰慕是从古至今的,不仅民间文人喜爱,就连天皇对白居易的诗也是如此如狂。
在日本的古籍中有记载,嵯峨天皇喜爱白居易的程度,比如他将《白氏文集》藏在秘府,视为枕秘;又如他在位时专门设置了《白氏文集》的侍读官,白居易的诗是皇天每日必学的课程。
古籍还记载嵯峨皇天与小野篁之间一段经常的故事:
白居易的《春江》中“闭阁唯闻朝暮鼓,上楼空望往来船”,嵯峨天皇将“空”字改成“遥”后再交给小野篁鉴赏。小野篁看了后,立刻将“遥”字改为“空”,嵯峨天皇顿时变色,说道:
“此句乐天句也,试汝也,本空字也。”
在后来的醍醐天皇、村上天皇等都是白居易的狂热粉,醍醐天皇更是表白道:“平生所爱,白氏文集七十卷也。”
(醍醐天皇)
在这样狂热的环境下,不但天皇们对白居易诗集热爱,整个日本上层贵族也都尊白居易为“神”,他们学习、理解、熟读、品味白居易的诗。这种风潮已然成了高雅、地位的象征,如果有哪位贵族不会一两首、或品不出白居易诗文的意境,那么这些人就会被其他贵族看不起,更甚者会被天皇冷落。
在这些忠实粉丝中有两位女性更是已经到了“脑残”的地步。
日本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的清少纳言是《枕草子》的作者,她的雅号“草庵”便是出自白居易的“兰省花时锦帐下,庐山夜雨草庵中”。
一次大雪后,皇室中人问“香炉峰雪想如何?”
清少纳言听后,便掀起门帘远眺风景,这种行为艺术就是来自白居易的“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风雪拨帘看”。清少纳言就连行为都已经融入到了白居易的诗句中,可见她对白居易的仰慕。
紫式部,“平安时代三大才女”之一,虽然与清少纳言不和睦,但她一样是白居易的狂热粉。在其传世名作《源氏物语》中,引用了白居易的诗词多达百余首,不止如此,紫式部设立的白居易新乐府讲筵更是日本最早的白居易乐府讲坛。
白居易在日本这么受欢迎,他本人知道吗?
我想他或许知道吧。会昌五年,白居易在《白氏文集》中写道:
“《集》有五本,其日本、新罗诸国及两京人家传写者,不在此记”
由此可见,白居易应该知道自己在海外很受欢迎。日本朝廷对白居易的喜爱后来影响到了民间,普通知识分子也加入到了白居易的粉丝团,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研究他的诗文的社团。
当然有到过了!不过却不是特定的、能说出‘张三、李四’这样名字的具体的人,而是成千上万的人们!
————————————————————————————
从文字方面,最起码在公元3世纪的邪马台国时代,日本就已经有懂汉字、甚至能写表文的人了。但正式把文字和儒学传到日本的则是在应神天皇时期,这为文化使者就是传说中百济国的王仁。王仁是百济国派去的,他随身带了《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这十一卷书籍均为中国典籍。
现在学术界对是否有王仁其人尚存争议,但在王仁之前很早的时候,朝鲜半岛的乐浪郡就居住着王姓汉人豪族,百济国建立后,人用中国汉人担任文化教育方面的职务是完全可能的。而当时,日本队百济在政治上处于优势地位,把这些有文化的汉人从百济接到日本是非常正常的事。我想,就算‘王仁’这个人不一定真的存在,但他这样的文化传播者应该还是有其很多的。
————————————————————————————
说到东渡,我想中国人知道最多的应该是徐福度日吧!据说徐福东渡带去了3000童男童女,按此说法再加上百工以及船夫,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3000。
按照一条戈船能载3百人计算,至少需要十余艘,按照一条大翼船载1百人计算,则需要三十余艘。这些船在海上不可能连在一起,随着对马暖流、风向等的影响,应该有些船被打翻沉入海底,有些漂到了其他地方,有些则到了日本。
就像蒲公英一样,这些人应该最终在好几个地方登陆了,而不可能只是到了日本。
————————————————————————————
有关秦人东渡日本的记录在日本的古籍中略有记载,比如《日本书纪》钦明元年载“八月,······召集秦人、汉人等诸蕃投化者,安置国郡,编贯户籍。秦人户数总七千五十三户”。这些人中应该包括了在日本出生的秦人后裔。
————————————————————————————
除了直接到日本的中国人,还有人是从朝鲜半岛渡日的,尤其是公元前108年,汉朝在朝鲜设立了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后,汉人迁居朝鲜半岛者日益增多,其中不少工匠通过半岛南端前往日本,而日本也有意识地派人到半岛去招收汉工匠。《日本书纪》雄略纪中就记载:雄略大王派欢因知利与弟君等,一同前往新罗、百济等国,让半岛诸国贡献‘巧者’(即工匠)。最后从百济带回‘手末才伎’。百济所贡的这些工匠,很多都是汉工匠及其子孙。
中国流失到日本的文物有多少?
本文2023-10-07 05:22:5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6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