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地挖出战国双墓,陪葬品数量惊人,墓主人头骨却不见踪影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1收藏

安徽工地挖出战国双墓,陪葬品数量惊人,墓主人头骨却不见踪影,第1张

2011年4月的一天, 安徽六安市城东某工地上 ,工人们在施工时 意外挖出了颜色特别的泥土。

周围的土壤基本都是深**的,工人们挖出的泥土却有几种不同的颜色。

工地上的管理人员见状,心里“咯噔”一声, 怀疑他们这是挖到古墓 ,于是连忙叫停施工,并通知了当地政府。

该市文物局派出的考古小队赶赴现场勘测后发现,挖出来的泥土是 五花土 ,确定下面的确有古墓。

保护性发掘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考古小队在古墓中发现了 大量精美的陪葬品

但是让所有人惊奇的是, 墓主人的棺椁明明保存完好, 他的头颅却不见了踪影。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是被人盗走了吗?

墓主人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死的呢?

2011年,安徽六(lù)安市城东经济开发区准备修建一座游乐园,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但是在4月的一天,当工地上的工人们像往常一样开始了日常作业时,却发现今天挖出来的土壤很奇怪。

当地的土壤颜色基本都是深**的,工人们挖出的土壤却不止深**一种颜色。

工人们好奇地围着那些泥土看,工地上的管理人员闻讯赶来,却露出大吃一惊的神色。管理人员也算是见多识广,这类事情就算没有见过,也听说过不少了, 立刻意识到他们可能是挖到古墓了。

管理人员也顾不上其他,连忙将工地上的所有工作都叫停,然后赶紧打电话上报给当地政府。六安市的文物局很快又从当地政府这边获知了消息,迅速派出一支专业性很强的考古小队,火速前往现场。

当随队而来的考古专家看到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后,立刻判断这些泥土是五花土,常见于土坑墓中,并很肯定地表示工地下面确实存在古墓。在进一步实地勘测后,考古小队更加惊喜了, 因为他们发现工地上五花土的分布面积很大,这也意味着下面古墓的面积也绝对不小。

工地工人们的施工已经将古墓的封顶挖开了,考古小队还找到了一个盗洞, 不过这伙不知名的盗墓贼只往下挖了3米就停手了, 若是他们再坚持几米,大概就能找到古墓的主墓室了。

由于古墓已经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于是保护性发掘工作火速展开。

在将下面的古墓挖开后, 考古小队先后发现了两个墓室,彼此之间相隔只有10米。 其中一个墓室长约7米,宽5米,被考古小队暂时命名为 m566 ,另一个墓室长9米,宽6米,被暂时命名为 m585

考古专家推测,这座古墓应该是一座夫妻合葬墓,至于是否如此,需要进一步开棺验证。不过在此之前,因为这里泥土比较潮湿,古墓中存有大量积水,在正式挖掘之前,需要先将这里的积水清理干净。

考古小队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先清理了外藏室的积水,发现了大量的陪葬品。

只是它们身上大多裹着淤泥,考古队员们不得不用软毛刷和喷壶一点一点清理,使得这些陪葬品慢慢露出了造型精美的真面目。

根据发掘出来的陪葬品判断,考古专家认为这座古墓建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 历史 了。

那个年代流传下来的史书古籍并不多,我们想要了解那个年代,只能通过发掘同时期的古墓,研究其中的墓葬文物。

而在六安的这座双墓中出土的陪葬品种类丰富,有大量的的陶制品和漆器,其中还有一个非常显眼的陶鼎,是已经出土的其他战国时期陶鼎的两三倍大,这样的大型陶皿在皖西地区还是第一次。

此外,考古小队还发现了5块铜镜, 其中有一块直径27厘米的青铜镜,背后铸有6个变形的“山”字和精美的图案。

这种山字纹镜是战国时期最为流行的铜镜类别之一,六安双墓中出土的铜镜有4块都是山字纹。

六“山”镜纹主要出现在战国晚期,纹饰布局和手法都体现了浓厚的楚国人的审美高度,这进一步印证之前对此类铜镜的一贯判断, 也帮助考古专家确定这是战国晚期楚国人的古墓。

确定了古墓时代之后并不意味着结束,随后需要确定的,就是墓主人的身份了。

在将外藏室的积水排空后,由于m566规模相对较小,于是考古小队就先从m 566开始入手,先后开启两口棺椁。

让考古小队震惊的一幕出现了, 先打开的m566棺椁中的遗骨颜色发黑 ,让人第一反应就是该棺材的主人是中毒而亡。 而后打开的m585棺椁中,墓主人的遗骨颜色相对正常, 但他的头颅却不翼而飞。

考古小队再三确认,这口棺椁之前密封完好,没有盗墓的痕迹。 难道说,当年墓主人在下葬的时候,遗体就缺少头颅吗?

怀着疑问,考古队员们开始了进一步的研究。

他们发现,m566中的墓主人年纪大概在35岁,遗骨的盆骨短而宽阔,锁骨和肢体骨骼比较纤细,显然是一位女性,那四面山字纹的铜镜就是她的陪葬品。

m585中缺少头颅的骸骨则显然是位男性,大概在35岁到39岁之间,遗骨拼接起来后显得十分高大。 两位墓主人一男一女,年龄也比较接近,墓中陪葬品又多是成对出现的,看来这处双墓应该就是夫妻合葬墓了。

而在墓室中,考古专家总共发现了10个仿铜陶鼎。这样的仿铜陶鼎在战国年间非常流行,但是10个陶鼎与当时的礼制严重不符合,因为只有天子才能用九鼎,诸侯都只能用七鼎。

不过考虑到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那么这里的10个鼎大概就是男女墓主人一人五个,也就是说对照的是战国时士大夫的规格。

让人疑惑不解的是, 考古小队还在墓中发现了装有动物骨骼和汤水的陶罐。 墓葬保存完好,这些“骨头汤”肯定不是后来跑进来的动物,也就是说这些陶罐是随墓主人一起下葬的。

饶是经验丰富的考古专家,也一时想不清楚这些陶罐是做什么用的, 难道是某种祭祀仪式吗?

经过研究,考古专家发现这些动物骨骼属于牛和猪, 那些汤水也并非“骨头汤”。

大概是在两位墓主人下葬时,主持葬礼的人下令宰了一头牛和猪作为祭祀,然后再将它们分割开,分别装在不同的罐子里,与墓主人一起埋进了墓葬中。

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罐子里的动物肉和内脏都腐烂消失,同时因为当地土壤潮湿,积水慢慢填满了罐子,这就形成了千百年后的我们看到的罐中“骨头汤”了。

而在男墓主人内棺上,考古小队还发现了盖在上面的一层纺织品,考古专家估计这就是经常在先秦典籍中出现的 “荒帷” ,也就是 棺罩 这是对死者生前居室帷幄的一种模仿 ,在两周时期尤为流行。

只不过这种纺织品很难保存下来,因此在以前的考古中,考古专家很少见到这样完整的荒帷。

经过仔细的清洗修复,原本破败暗沉的荒帷渐渐展现出了它原本的模样, 上面的菱形图案还依稀可见,彰显着墓主人当年尊贵的身份地位 ,此物也成为了这次发掘中 举世罕见的珍品

此外,在外藏室中,考古小队还发现了大量的兵器和护具,包括青铜剑、铜戈以及盔甲甲片。那把剑上已经全是锈迹,剑鞘上原有的颜色也看不清楚了,但是两千多年的时间依旧没有消磨掉剑刃的锋利,依然闪着凛凛的光。

看到这些,考古专家基本可以肯定, 男墓主人应该是战国末年楚国的一位将领。

那为何他的棺材里会没有头颅?女主人的遗骨又为何会发黑呢?

为了了解他们的死因,考古专家着实花费了一些时间。

他们借用先进的仪器,对男墓主人的遗骨进行了深入分析后发现, 他的脊椎遗骨上有5处比较明显的锐器造成的伤痕 ,而且 主要集中在头部下方的脊关节上 ,其中比较深的伤痕有两处。

考古专家推测,这位男墓主人应该是死于斩首。

而在他的右手臂骨骼上还发现了一处较深的砍痕,应该是被锋利的武器横削的。最关键的是,这处伤口完全没有愈合的迹象, 很有可能是男墓主人在此处受伤后,很快就因为斩首而死亡。

结合这些研究,考古专家推测, 男墓主人生前应该是楚国的某位高级将领 ,他在一次领兵作战中,与敌人短兵相接,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最后很有可能是受伤被俘,最后被杀。

敌人将他斩首后,带着他的头颅回去邀功,他的身体就被楚国的士兵带回去交还家人,再安葬在了这处墓葬中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两千多年后打开墓葬,他的头颅不见踪影的原因。

而至于女墓主人的死因,考古专家最初因为她的遗骨发黑而认为她是中毒而死,是来给男主人殉葬的。但是随后的发现却推翻了这一判断。

这位女墓主人墓室中的陪葬品做工更加细致精美,在当时一定代表了极高的尊贵。此外,考古小队还在她的墓室中发现了 一座人形铜灯 ,这就说明 女墓主人的身份极有可能比男墓主人还要高,她不可能给丈夫殉葬。

之后,考古专家也研究了她的遗骨, 发现她并未中毒。 遗骨之所以发黑,是 因为长期浸泡在积水中,她的衣物慢慢分解融进水中,又与尸骨发生了化学反应 ,这才有了现在的模样。

截至这里,考古专家们能从古墓中发现关于两位墓主人的信息就只有这些了,至于两位墓主人究竟是谁,他们却无从判断,因为可用信息实在太少,年代又实在久远。

不过,不肯否认的是,这处战国双墓的出现,还是给研究这段 历史 的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人们也再次见识到了那个年代高超的技艺。

至于两位墓主人究竟是何许人也,只能寄希望于以后发现的古墓和文物了。

看了《中国考古史》,从该书当中得知,目前很少考古出先秦时期的帝王墓葬。虽然说,在我国考古史上发现了先秦时期最大的古墓“秦公一号大墓”,但是考古队也用了近10年的时间,从一个村民哪里才找到,可见要发现先秦古墓的难度有多大。在我国考古史当中,先秦墓葬屈指可数,尤其是先秦时期的帝王墓葬却很少发现,为什么先秦墓葬这么少呢?我觉得,有必要从先秦古籍当中了解一下先秦时期的丧葬特点,我们才能得到答案。

春秋地图

古人对于“死亡”不同的用词

生老病死是一个很沉重的问题,但是又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在古代人们对于死亡非常忌讳,所以在古代书籍当中就出现了驾崩、大薨、山陵崩、大行、登遐、晏驾、千秋等词汇来代替“死”字。当然,这些词汇都是古代贵族在死亡时的官方用语,然而在民间普通人去世以后还是称“死”。所以,在《越绝书》当中就有:“天子称崩,诸侯称薨,大夫称卒,士称不禄。”而庶人去世以后,才称之为“死”。

当然,“死”字,也不一定是庶人的专属用词汇。比如,孔子属于士大夫阶级,按理说该使用“卒”。但是,他在《论语》里谈到“死”的时候说:“予将死于道路乎?”用的是“死”字,而没有用“卒”字。还有“颜渊死,子哭之恸”,也没有用“颜渊卒”。庄子对于老子去世使用的是:“老聃死”,没有用谦辞。“死”字在春秋后期频繁的用到,估计是百家争鸣的原因,很多人来自于民间,而春秋战国时期有学问的人,为了亲民,大概会用到“死”字。不过后世对于皇帝之死的记载,还是称之为“崩”,王侯称之为“薨”,凡是做官的基本采用的是“卒”。

“属纩”后的丧礼

根据《礼记·丧大记》的记载:“属纩以俟绝气。”人将死的时候叫做“属纩(zhǔ kuàng)”。“属”是放置的意思,“纩”是丝絮(丝绵)。古人在临终之前,要用新的丝絮(纩)放在口鼻上,试探是否还有气息。

周天子

当然,这种判断死亡的方式,只是先秦时期个别地方的风俗,并非每个地方的风俗都这样。总之,古人在将要临终的时候,“属纩”已经成为将死之人的代名词。

根据《礼记》的说法,先秦时期,病人“属纩”气绝以后,死者家属还会恸哭。死者去世,家属还要为死者穿上官服,为其招魂,称之为“复”。如果,招魂后,死者没有苏醒,就开始准备后事。

丧礼的步骤是,死者去世先将尸体放置于窗户下,然后为其沐浴。沐浴以后,为死者穿上衣衾,称之为“小敛(殓)”。据说,官位等级不同的死者在去世以后,放置衣衾的数量不同,官越大衣衾越多。按照先秦时期的规格:“士三十套,大夫五十套,君百套。”在“小敛”的次日,家属把死者装入棺材,称之为“大敛(殓)”。

先秦诸侯

“大敛”入棺之前,死者的口中还要“饭含”。关于饭含,先秦时期也很讲究,不同等级的人在去世以后,嘴里面所含的物品也不同。根据《周礼·地官·舍人》记载:“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所以,饭含不仅仅是嘴巴里面含米饭。到了先秦以后,盗墓的猖獗,很多人在死者去世以后,都用铜钱,普通家庭还是用米饭含在死者嘴里,所以称之为“饭含”。

“饭含”的寓意是指,死者去世以后,在另一个世界中还能继续享受生前的食禄。所以,等级越高,死者嘴里面的饭含也不同。如果,先秦考古的时候要判断死者的身份,其实嘴巴里面所含的物品,就能辨别其等级的高低。

先秦时期的殡葬特点

将死者入殓以后,要将灵柩运往埋葬地点,称之为“殡(bìn)”。根据《礼记·王制 》的记载:“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意思是,周天子要停丧七天,七天以后将灵柩运往埋葬地,等到七个月后,才下葬。诸侯去世以后,要停丧五天才运往埋葬地,五个月过后下葬。大夫,士,庶人,停尸三天运往埋葬地,三个月后下葬。

晋文公

比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载:“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公元前628年,冬天(十二月)晋文公姬重耳去世,灵柩被运往曲沃(今山西省临汾市)停放。按照《礼记·王制 》的说法:“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那么,晋文公要五个月后下葬。根据《左传》的记载,晋文公于次年(公元前627年)四月下葬,这也符合《礼记·王制 》的规定。

其实,“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在西周时期才如此的严格,到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丧礼已经没有这么严格的规定了。当然,一些诸侯为了表示对周天子的尊敬,还是按照这种丧礼来执行,但是到了战国已经完全丧失了。

先秦时期墓葬有何讲究

在先秦时期,贵族下葬也还有很多讲究。在送葬的时候,白衣执绋(fú)。“绋”是拉柩车的绳子,“执绋”的原意是亲友们帮助拉车。此外,扶灵柩的人最开始还要唱挽歌,表示哀悼。我们都知道,贵族下葬的时候,还有陪葬。

秦穆公

先秦时期采用活人殉葬非常频繁,比如秦穆公去世后,让很多人为其殉葬。导致秦穆公以后,很多中原人才不敢到秦国,直到秦献公废除殉葬制度,改用陶俑殉葬,用活人殉葬才得以在秦国瓦解。秦献公废除殉葬制度,不仅仅改变了殉葬方式,也改变了秦国的政治格局。秦国废除殉葬制度以后,秦国加速了人才的引进,也加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不得不说秦献公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

说到先秦的殉葬,我们不得不说,先秦时期墓葬的特点。根据《礼记·檀弓上》的记载:“古也墓而不坟。”王力在《古代文化常识》中说:“现代田野考古工作报告,殷代和西周的墓都还没有坟堆,后来在墓上筑起坟堆,主要是作为墓的标志,其次是为了增加盗墓的困难。”

考古

根据《礼经》的记载:“古之葬者,不封不树,后代封墓,而又树之。”大概在春秋之前的墓葬,没有坟墓,后代封墓,在坟上种上了树。所以《春秋纬》云:“天子坟高三仞(周朝八尺为一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说文》云:“天子树松,诸侯柏,大夫榆,士杨。”无论是那种说法,在先秦时期,坟墓上面都种上了树,这是先秦时期坟墓的唯一标志。

其中这种墓葬方式,增加了先秦坟墓的隐蔽性,几千年以后,让人很难让人发现其埋葬地点。现在要想找到周天子的坟墓,大概找到有松树的地方才行。而诸侯的坟墓,也都种上了柏树。现在,中原地区随处可见大片大片的松树林和柏树林。所以,现代考古学家们,要想找到先秦时期周天子和各诸侯的坟墓,如同大海捞针。

我们现在对于历史的了解,都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通过对各类古籍和古墓的研究而来的。大多数考古人员的工作就是对一些古墓的挖掘和古文物的研究。这些文物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在考古人员挖掘文物的时候都会小心翼翼,生怕会对文物造成毁灭性的伤害。有过一个特殊的例子,考古学家当时在对一个古墓进行挖掘的时候,挖到一半专家就马上叫停。这是因为,这个古墓竟然是这个专家的先祖之墓。

2016年的时候,湖南长沙的一条大道正在施工,在挖掘的时候突然挖到了一块硬硬的石板,打开这块石板就发现有一个很大的洞穴。于是引来了考古学家的注意。考古学家王文元发现这个古墓是一个大型的墓葬。在挖掘的过程中,就发现了这个墓葬的墓主竟然就是王文元的十世祖王世民,吓得王文元连忙阻止了考古人员的下一步挖掘。

王世民是康熙年间的一位松江知府,品级为官职四品,是一个很不错的官位。他的哥哥更是朝中大官,曾经是文渊阁的大学士。王文元的家族族谱上还有过记载,王氏家族在清朝算得上是名门望族,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家族。他们挖的这个墓很有可能就是当时王氏家族的墓群,也就是王文元的祖坟。

这种规模的墓群完全可以被建立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最后也是因为这个墓群的发现才使得这个原有的施工计划发生了改变。

安徽工地挖出战国双墓,陪葬品数量惊人,墓主人头骨却不见踪影

2011年4月的一天, 安徽六安市城东某工地上 ,工人们在施工时 意外挖出了颜色特别的泥土。 周围的土壤基本都是深**的,工人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