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周朝之前的真实历史可以看什么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2收藏

想了解周朝之前的真实历史可以看什么书,第1张

我国历史从商朝晚期过度到信史时代,三皇五帝、夏朝没有留下可考的文字记录,更不用说史书了。

商朝文字逐渐发展,人们会把文字记录在甲骨及重器上面,用于占卜和记事,所记之事也仅是一个片段。

周朝开始设太史记录国家史事,史书在当时属于官书。

《史记·六国表》记载:“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

诗书所以复见者,多 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

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可见先秦史书除了秦史都已被秦火烧尽。

所以先秦之书,有经、子、集三部而无史。

东周时代学者或行走天下,或著书立说,或广收弟子。

留下的经、子、集中可以找到许多前朝史事的记录。

这也是后人了解周朝之前历史的根据,至于越往后来,杜撰越多。

相关书籍:《周书》、《尚书》、《管子》、《吕览》等。

要从这些古书中获取周前历史可以说事倍功半,更方便的是从后人所著史书中了解。

其中圭臬当属《史记》,因司马迁时代距古史较近,所考事迹较为可信;还有东汉皇甫谧的《帝王世纪》,此书也载录了三皇五帝夏商周的史事;魏晋谯周《古史考》,为考订《史记》所载周秦以上史事之误而作;《竹书纪年》争议较大,真伪未可知;南宋罗泌撰有《路史》,详述了有关上古时期的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的史事和传说,虽然资料丰富,但取材芜杂,很多材料来自纬书和道藏,神话色彩强烈,故向来不为历史学家所采用。

近代有吕思勉先生《先秦史》,史料详实,非常有用。

《周礼•地官》载:“丱人掌金玉、锡石之地,而为人厉禁守之,若以时取之,则物其图而授之。”有了专门的矿产分布图。《周礼•夏官•司马》载:“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路。”已有了专门的交通路线图。另外,墓冢分布图、城市图等专门图也都出现了。

这个比如说是历史上的周礼,另外还有尚书之类的,应该都是那个时期,因为周分为西周和东周,所以说东周时期的诸子百家事实上应该都是属于那个时代,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各个学派的一些学说,比如说像孔子,老子庄子这些应该都是属于那个时期。

  历史就是过去出现过、发生过的人和事,具有时间久远、不可重现的特点。故事是历史传承的主要途径,故事取材于历史,而将历史故事运用于中学教学中又具有其独特的真实性、趣味性、针对性和教育性特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周朝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关于周朝的故事篇一:龙涎遗祸

 史载龙涎并非女子,是古人传说中的龙的唾液。史有“龙涎遗祸”之说。

 早在幽王亡国之前,周太史伯阳就读到了历史的记载,那纪录上说:

 从前夏朝衰微的时候;有两条天龙降在朝廷前,说道:「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先王。」夏帝占卜,结果是杀掉、赶走或是留下他们都不吉利,唯有请得龙的龙涎沫储藏起来,才是吉利的。于是陈列了玉帛,告请天龙,天龙便留下了涎沫,夏帝用木柜子收藏起来。

 夏朝灭,这目柜子传到商朝。商朝灭,这木柜子又传到了周朝。到了厉王末年,打开来看,那龙涎,无法除去,厉王命令宫女赤裸身子对着龙涎大声鼓噪,那龙涎变成黑色的蜥蜴,窜道后宫。后宫有一个七、八岁的女孩碰到他了,到十五岁时怀了孕。这侍女生下孩子就丢弃了。

 宣王的时候,民间流传着一首女孩子唱的歌:「桑木的大弓啊,萁草的箭袋,说得是周朝啊,即将灭亡了。」有一次,宣王听说一对夫妇卖桑木弓和萁草的箭袋,就下令逮捕他们。夫妇便在逃亡中,深夜听到路边有一个女婴的啼哭,怜悯之下捡养了她,逃亡褒国。这个女应正是当初那个碰了龙涎的侍女所遗弃的。女婴长大后,被褒国进献给周朝,名字就是褒姒,而幽王对其的宠爱世人皆知了。

 周太史伯阳在读到这个纪录时感叹说:“祸成矣,无可奈何!”于是便有了“龙涎遗祸”之说,历史上不少被视为红颜祸水的女子像妲己,赵飞燕、杨玉环等都是这种思想的牺牲品。

 如果真要说龙涎是一位女子的话,那应该指的是那位生下褒姒的宫女吧。

关于周朝的故事篇二:宣王中兴

 周厉王在位时,原为国家所有的土地越来越多的转化为贵族所有的私田,厉王便任用虢公长父与荣夷公,开始将山林泽薮的产出都归为王室所有。由于这项政策损害了普通平民的利益,受到广大国民的反对,但厉王拒绝听取意见。终于在三年后,愤怒的国人率人攻打王宫,大势已去的厉王渡过黄河,逃到了彘(山西霍县)。厉王出逃后,国人共推共伯和摄行王政。厉王在共和行政的第十四(公元前827年)驾崩。周公和召公拥立厉王的太子静即位,是为宣王。

 宣王即位后,吸取父亲厉王的教训,在周公、召公的辅佐下,革除厉王时的弊政,恢复文、武、成、康时期的政策,使得原有些衰败的周朝又恢复了活力。

 在内政方面,宣王广开言路,积极听取下属的意见。又警告官员不得贪污赋税,鱼肉乡里。同时加强纪律,要求官员各自约束,不得纵酒闹事。经过一番励精图治的治理,国内形势开始转好,诸侯们也纷纷前来朝见,周室的威信又恢复起来了。

 宣王四年(前824年),以非子的后裔秦仲为大夫,开始大规模的发动对戎人的反击战争。秦仲攻西戎时被杀。宣王又命其子秦庄公兄弟五人伐戎得胜。宣王五年,宣王还曾与尹吉甫一起讨伐西戎于鼓衙(今陕西澄城西北)。后来,尹吉甫率师直攻至今甘肃省镇原一带,迫使西戎向西北退走。对于侵犯江汉地区的淮夷,从宣王二年(前826年)起,宣王开始征伐东南的淮夷和南方的荆蛮。他令命召穆公及卿士南仲、大师皇父、大司马程伯休父等率军讨伐淮夷,沿淮水东行,使当地大小方国中最强大的徐国服从,向周朝见。这一时期,宣王还曾命方叔率师征伐荆蛮(即楚国)、尹吉甫征徐戎。这些战事都进行得十分艰苦,在十多年间进行了不计其数的战役。宣王十八年(前810年),南仲派驹父、高父前往淮夷地域,各方国都迎接王命,并进献贡物,至此才将他们征服。在宣王晚年,由于频繁的对外用兵,大大的消耗周室的战斗力。在征讨申戎、太原戎、条戎和奔戎的战争中,只有对申戎才取得了胜利。而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年)征伐姜戎时,双方在千亩展开大战,宣王调用“南国之师”参战,结果是南国之师尽丧而大败。周室原本有西六师和成周八师等重兵,在这次战争中却动用了南国之师,正反应了兵力的不足。征南国后,为了巩固对周王室对于南土的统治,宣王将其舅申伯徙封于谢(今河南南阳)。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还继续西周早年分封,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省华县东)。

 宣王中兴的主要成就是武功,而在政治改革方面则由于贵族的强大阻力难有大的作为。料民工作在他去世之前仍未统计完毕。他在晚年又中兴之志大减,常深居宫中,贪图宴乐。他为强立自己喜爱的鲁孝公,而不惜兴兵伐鲁,从而出现同姓诸侯不睦情况。有些贵族感到危机的来临而选择逃跑,也正说明了统治阶级的矛盾尖锐,到其子幽王即位后,周室终于发生了大危机。

关于周朝的故事篇三:成康之治

 周康王姬钊(―公元前996年),姬姓,名钊,周武王姬发之孙,周成王姬诵之子,西周第三位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020年―公元前996年。

 周成王临终前,担心太子姬钊不能胜任君位,于是命召公奭、毕公高率领诸侯辅佐太子姬钊登基。周康王即位后,在召公奭、毕公高辅佐之下,继续推行周成王的政策,进一步加强统治,同时,先后平定东夷大反,北征略地,并且西伐鬼方。《小盂鼎》铭文所记对鬼方征讨,斩获众多,仅俘人即数以万计。周成王至周康王时期,天下安定,四十多年没有使用刑罚,史称成康之治。公元前996年,周康王在镐京去世,谥号康王,葬于毕原。死后其子周昭王姬瑕。

 中国西周时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年间继承文王、武王的业绩,对内推行周公“以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不断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很大胜利。成康时期,是周最为强盛的阶段,史称天下安宁,刑具40余年不曾动用,故有成康之治的赞誉。康王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誉称为“成康之治”。

 为慑服商顽民而建的东都成周城落成后,辅政大臣周公还政于成王,周朝进入巩固的时期。成王及其子康王继承文王和武王的功业,务从节俭,克制多欲,以缓和阶级矛盾。又令周公制礼作乐,即王朝各种典章制度的创立和推行,西周的疆域空前广阔,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即周天子实行“封土建国”政策,西周分封 ,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周天子统辖下的地方行政系统,按疆土距京城的远近,把土地及土地上的人民赐予分封者(大部分都是诸侯)。一方面,受封者在所封的土地上握有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实行全面的统治;另一方面,受封者要对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随王祭祀等义务。西周的分封,在武王时即已开始,但大规模分封是在成王及康王时期。西周的分封,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周王朝统治的作用,维护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等级序列的礼制。成康时代的诸侯,均由中央直接控制。康王之世,周还曾命诸侯征讨淮夷、东夷,加强对异邦的控制。

 成王姬诵在位后期,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后来,姬诵病倒,担心儿子姬钊不能胜任国事,于是下令召公、毕公用心辅佐。不久,姬诵病死,康王姬钊继位。召公、毕公率领诸侯,陪姬钊来到祖庙,把文王、武王创业的艰辛告诉康王,告诫他要节俭寡欲,勤于政事,守住祖先的基业。姬钊在位时,不断攻伐东南各地的少数民族,掠夺奴隶和土地,分赏给诸侯、大夫。

其实后世史书上面对帝辛心的记载,大多都是由于司马迁的《史记》的记载才记载的。就拿后世相传的商纣王挖去了比干的心肝,这一说法便是源于司马迁的《史记》。

而司马迁关于帝辛的描写,又是源于古书《尚书》中的记载,而《尚书》中的记载只是说了一句“剖圣人之心”。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这句话出自在孔子删改过的《尚书》,而原版《尚书》到底是怎么写的,我们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

不过现在的许多考古学界的专家也是认为,这只是对纣王特立独行、不尊礼法的一种隐喻而已。但这到了后世的司马迁的《史记》上面,居然可以将这个比干与纣王的对话详详细细的记载了下来,要知道在商朝的时候并没有专门记载帝王言行的史官的,那么司马迁这个对话又是怎么得到的呢?所以结论只有一个,这是司马迁自己虚构的。但是司马迁的这段描写却有决定了后世的《封神榜》这本小说,而现在我们对商朝历史的认识大部分又都是因为这本小说。

而且在真正的历史上,比干也并不是一个胸怀天下的忠臣,不一样的是,比干他甚至是一个想要篡夺皇位的奸臣。当年帝辛与微子启争夺皇位,帝辛作为嫡长子自然是顺利的得到了皇位,但是微子启他却是一直不甘心,于是他就联合比干,一直和纣王明争暗斗,甚至还导致后来商朝灭亡的武王伐纣这些事件。更何况的是,真正的历史上,比干在商朝灭亡之后,还活了十几年!

并且当年周文王被俘虏是因为周朝他不断的在吞并周边的小部落,这就导致了帝辛的警醒,因此帝辛才会派兵讨伐周王,并且即便后来帝辛将周文王俘虏了,帝辛也并没有因此处杀死周文王,而是将他只是囚禁了一小段时间,便将他放回了家,可以说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纣王都是一个十分仁义的帝王。而且在周朝对帝辛的记载中,也并没有把他称为纣王而尊称他为武王。所以说,如果不是帝辛有着极大的好名声,作为他的对头的周朝是不可能这样尊敬他的。

“绝缨”这个典故源于汉代刘向的《说苑复恩》。

公元前605年楚庄王平息了叛乱,非常高兴,班师回朝,在宫内举行盛大的庆功会,大摆筵席。

庄王下信群臣可以尽情畅饮。

到傍晚,酒兴还都未尽。

庄王命令点燃蜡烛,继续狂欢。

庄王看到群臣们这样高兴,就让自己的爱妃许姬给大家敬酒,许姬漂亮,出来给大家敬酒更加增添了几分欢快的气氛,正当她给大家一一敬酒时,一阵大风吹来,把大厅里的烛火全吹灭了。

这进有人趁机扯住了许姬的衣袖,想调戏她。

许姬非常聪明,她并没有声张,而是趁机把那人的帽缨扯断,请求庄王查出这个人后处治。

庄王听后,却大声说,今日宴会大家都要尽兴痛饮,把自己的帽缨都摘下来,。

大臣们都摘下自己的帽缨后,庄王才命令点燃蜡烛。

许姬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席后,许姬埋怨庄王不为她出气。

庄王笑着说,人主群臣尽情欢乐,现在有人酒后失礼有情可原,如果为了这件事诛杀功臣,将会使爱国将士感到心寒,民不会再为楚国尽力,许姬不由的赞叹楚王想得周到。

后来,楚庄王亲自率领军队攻打郑国,不料被郑国的伏兵围困住,正在危急时刻,楚军的副将唐狡单人匹马冲入重围,救出了楚庄王,庄王重赏唐狡,唐狡辞谢说:“绝缨会上,扯许姬衣袖的正是下臣,蒙大王不杀之恩,所以今日舍身相报。”庄王听后感慨万千。

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宽宏大量,三国曹植的《求自试表》里就运用了这个典故:“绝缨、盗马之臣赦,而楚、赵以济其难。”

想了解周朝之前的真实历史可以看什么书

我国历史从商朝晚期过度到信史时代,三皇五帝、夏朝没有留下可考的文字记录,更不用说史书了。 商朝文字逐渐发展,人们会把文字记录在甲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