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出没之处,七步之内必有解药。这是正确的嘛?依据是什么?
毒蛇出没之处,七步之内必有解药。这是仅仅是哲学上的说法,这句话的本意是,只要是蛇毒,就一定有解毒之法,也可以理解成一物降一物。在野外的时候,为了避免被毒蛇咬伤,一定要记得“打草惊蛇”,因为蛇一般都是不会主动袭击人类的,就算是袭击人类,也仅仅是它们的本能反应而已。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不小心被毒蛇咬伤,这时候应该怎么做?
如果被毒杀咬伤,一定要记住蛇的种类,如果你自己不认识,也一定要把毒蛇打死,如果打不死毒蛇,也要尽量记住蛇的特征,只有知道是什么蛇,到医院之后医生才好对症下药。当然,如果你有手机的话,可以用手机拍下毒蛇的样子,方便医生进行辨认。
如果你被毒蛇咬伤,一定要让你的伤口低于你的心脏位置,最好将伤口上端用绳子扎起来,防止蛇毒跟着静脉血液侵入全身。然后,你需要做的事情是用刀切开伤口的位置,建议切个三角形,这样也方便放血。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避开动脉的位置,否则可能会有失血过多的可能。切完之后,可以让同伴帮你把血往外面挤,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前往不要用嘴吸,因为嘴里如果有溃疡的话,可能蛇毒会从伤口处直接渗透到血液中,造成中毒的症状,当然,如果家中有那种吸吮器的话,也可以使用它将毒血吸出来。挤出毒血之后,可以用清水冲洗几次,然后立即送医,血清的医疗单位接受进一步治疗。
那么,在野外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被毒蛇咬伤?首先,平时应熟悉各种蛇类之特征及毒蛇咬伤急救法;其次,进入有蛇区应着厚靴及厚帆布绑腿;然后,夜行应持手电筒照明,并持竹竿在前方左右拨草将蛇赶走;最后,野外露营时应将附近之长草,泥洞,石穴清除,以防蛇类躲藏。
咱们再说回“毒蛇出没之处,七步之内必有解药”这句话,其实这句话并不是说七步之内就会找到解药,只是在阐述一个哲学道理,那就是说毒蛇出没的区域有相当的可能性能找到和毒蛇相克的东西。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平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也就是说,不管多么厉害的东西,都不可能无约束地存在,周围必然有制约它的东西,此消彼长形成的平衡局面才是被我们推崇和认可的,符合这个原则的还有“中庸之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说法。
总而言之,毒蛇出没之处,七步之内必有解药,这种说法只是哲学上的观点。
毒蛇种类,中医区分为风毒、火毒、风火合毒三种类型。西医区分为“神经毒、血液毒、神经血液合毒”等。当年我因伤濒危、学医自救成功后,由于“入门无路乱瞎闯”的仅凭传闻“敷头蛇死者即为特效蛇药”而大搞“试蛇药”,以及施行药物“优胜劣汰”的过程中,不意在拿数种剧毒蛇咬小树时,突然被它们两次咬伤了右手拇指甲根部内下侧。但即使一再被吓得唇青面黑,毕竟用当年自创的肝炎基础方,今天大有发展的专利方,取叶捣汁冲酒服、擦、敷告愈后,幸获广西桂林药用植物园某教授在《广西日报》上发表文章之“用于治疗毒蛇咬伤的中草药,可以移用于治疗癌症”的启示,不但数十年来,基本没有间断过治疗蛇伤(只要心尚会跳,均可救活,但患者是否被锯手锯脚?可想而知),而且一跃跻身到征癌行列中。问题是:您会用我的专利方吗?!
白花墨菜草的功效与作用
白花墨菜草的功效与作用。相信大家对白花墨菜草并不陌生,这是我们常见的野草,白花墨菜草的应用范围极广。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一起详细了解下白花墨菜草的功效与作用。
白花墨菜草的功效与作用1墨菜就是墨旱莲,它的主要功效是:
具有滋补肝肾、凉血止血的作用,可以治吐血、鼻出血、咳血、肠出血、尿血、痔疮出血、血崩等症。墨旱莲还有另外的用途,古人常采集墨旱莲取其汁,涂在眉毛和头发上,用来乌须发。
墨菜,即菊科鳢肠,中国各地均有分布,为著名止血药。嫩苗叶可食。味甘、酸、凉。
马齿苋,我国各地均有生长,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叶片扁平、肥厚,似马齿状。嫩茎叶还可作蔬菜,也是中药中不可缺少的一味药材。全草供药用,有清热利湿、杀菌消炎、降血压、止渴、利尿作用。
1、杀菌消炎
马齿苋具有清热利湿、止痢消炎等功效。它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多种细菌都有强力的抑制作用,有“天然抗生素”的美称。
2、降血压
马齿苋中含有多种钾盐,高钾饮食具有一定的降压效果。钾离子可直接作用于血管病,能有效保护血管免受侵害。所以多吃马齿苋可降低高血压中风的发生几率。
3、辅助治疗糖尿病
食用马齿苋可以促进肾上腺素分泌,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以调节人体内糖代谢过程,进而降低血糖浓度,对糖尿病患者有较好的食疗作用。
4、防治心脏病
马齿苋中含有丰富的脂肪酸,能抑制人体内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生成的功能,对预防血小板聚集、冠状动脉痉挛和血栓形成,从而能有效地保护心脏,防治冠心病的发生。
5、延缓衰老
马齿苋中所含胡萝卜素,具有延缓衰老、防止心血管疾病的作用,还含有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对心脏病、高血压病、中风及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有较好的防治功效。
6、抗癌
马齿苋中富含硒元素,硒元素可抑制由化学致癌物质所诱发的肝癌,皮肤癌及淋巴的癌;所含维生素E能降低一些致癌剂的致癌作用,还能保护放射性元素引起的'细胞损伤及诱发的癌变,此外,还能坚强抗癌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
白花墨菜草的功效与作用2白花蟛蜞草的功效作用
古籍名:鳢肠《唐本草》。
植物名:鳢肠。
别名:旱莲草、墨斗草、白花蟛蜞菊、白花蟛蜞、黑墨草、墨汁旱莲草、鳢肠草、莲蓬草。
生长环境:本品为一年生草本,平原地区极为常见,喜生于湿地上、田基、路旁或休闲的田中。
分布:产于全球的温带地,广东中部和北部、东部到处皆有。
入药部分:全草。
采集期:全年有产,夏秋为宜。
自采地点:荒地。
性味:性凉、味平淡。
功能:清肝肺热、明目养阴、散瘀。
主治、用量和用法:1、肺燥吐血:干用5钱至一两,煎水服;2、小儿疳积发热,配伍用;3、香港脚:生用适量,捣烂敷患处;4、脚边虫子蛀食痕痒:用法同上。
验方1:(治肺燥咳方)旱莲草1两、猪瘦肉2两、蜜枣4个、清水三碗,煎成一碗服。
(方解)旱莲草清肝润肺,蜜枣甘以润燥、佐以猪瘦肉煎汤,更为滋润可口,治燥咳甚效。
(方歌)肺金燥咳有验方,旱莲草煲煮肉汤,蜜枣四枚须加入,润燥滋金肺自安。
验方2:(治小儿疳积)旱莲草5钱、独脚金2钱、清水三碗,煎成半碗服。
(方解)疳积为病,小儿最多,大抵由于饥饱失宜,多食生冷肥滞之品、以致损伤脾胃而成。方中旱莲草平肝;独脚金理脾开胃而消谷食,脾胃健运,疳积自消。
(方歌)小儿疳积不用愁,白花蟛蜞荒野求,独脚金来同煎服,健脾开胃乐悠悠。
验方3:(治热眼方)旱莲草1两、黄豆5钱、或猪瘦肉2两、清水四碗,煎成两碗,作汤服。
(方解)旱莲草清热养阴、黄豆性凉清肺,加入猪瘦肉营养之品,对治热眼痛有效。
(方歌)肝经热郁视不明,旱莲草合黄豆成,或入瘦肉同煎服,清肝解热眼复明。
验方4:(治吐血不止方)生旱莲草8两,取汁加热,加蜜糖2两冲服。
(方歌)吐血不止心勿忙,旱莲草汁炖蜜糖,平肝润肺胃不逆,血自为经气自藏。
参考资料:
治新吐血验方:鲜旱莲草4两,擂烂,冲童便饮,家生柏子共擂烂同煎服尤效。
白花蟛蜞草介绍
物种信息
古籍名
鳢肠《唐本草》
白花蟛蜞草
植物名
鳢肠。
别名
旱莲草、墨斗草、白花蟛蜞菊、白花蟛蜞、黑墨草、墨汁旱莲草、鳢肠草、莲蓬草。
生长环境
本品为一年生草本,平原地区极为常见,喜生于湿地上、田基、路旁或休闲的田中。
分布
产于全球的温带地,广东中部和北部、东部到处皆有。
入药部分
全草。
采集期
全年有产,夏秋为宜。
自采地点
荒地。
性味
性凉、味平淡。
功能
清肝肺热、明目养阴、散瘀。
药物作用
主治、用量和用法
1、肺燥吐血:干用5钱至一两,煎水服;
2、小儿疳积发热,配伍用;
3、香港脚:生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4、脚边虫子蛀食痕痒:用法同上。
白花墨菜草的功效与作用3白花蛇舌草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归经
甘、淡,寒。入心、肝、脾经。
功效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功效特点
本品善清热解毒,用于各种热邪、毒邪、虫蛇之邪所引起的各种疾病,同时又能散瘀、化湿,用治瘰疬、结核、癌肿及慢性肾病等。
功效作用
1、清热解毒,散瘀消痈:①用于各种癌肿、疔疮、痈疖,常与半边莲、半枝莲、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同用。②用于急性阑尾炎,可单用本品,也可与大黄、丹皮、桃仁等同用。③治蛇咬伤或毒虫蜇伤,用本品15~30克,白酒250克,加水煎服,或用鲜者外敷。2、清热利湿:①用于尿路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等,可与金银花、黄柏、车前子、石韦等同用。②用于急慢性肾炎水肿、尿有蛋白、隐血,可与车前子/茯苓、桂枝、炒杜仲、川断、白茅根等同用,对小儿肾炎退脚较好。
鉴别应用
白花蛇舌草、半边莲、半枝莲,均有清热解毒之功,治疗各种癌证。半边莲、半枝莲的散瘀多用于肝硬化腹水,通过散瘀恢复肝功能;白花蛇舌草多用于尿路感染特别是肾炎水肿疗效较好。
配伍应用
1、配败酱草:白花蛇舌草、败酱草同具清热、解毒、消痈之功效。白花蛇舌草还长于燥湿、解蛇毒;败酱草味辛,能行血、祛瘀、止痛。故二药合用,清热解毒、消痈、燥湿、止痛之力更强,可用于痈肿、湿疹、蛇伤、疔疮、热淋、癌肿等。2、配半边莲 白花蛇舌草、半边莲同具清热、解蛇毒之功效,故二药配伍,可用于毒蛇咬伤。 3、配车前子:白花蛇舌草苦寒能解毒利尿,车前子甘寒滑利能利水通淋,二药配伍应用,利尿作用更强,并能清热、解毒、祛湿,可用于热淋、湿热淋、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4、配白茅根:白花蛇舌草、白茅根均性寒之品,白茅根长于凉血止血,白花蛇舌草长于清热解毒,二药配伍,可用于各种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及痈疽疮毒等。5、配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解毒力强,半枝莲能解毒、散瘀、消痈、止痛,二药配伍,近年来用于各种癌症,有一定疗效。
应用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用法用量
内服:15~30克,入煎剂。外用:适量捣敷。
目录 1 拼音 2 《中医大辞典》·白花丹 21 白花丹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 24 功能主治 25 使用注意 26 化学成分 27 白花丹的药理作用 3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花丹 31 拼音名 32 白花丹的别名 33 来源 34 毒性 35 性味 36 功能主治 37 白花丹的用法用量 38 注意 39 摘录 4 《中华本草》:白花丹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白花丹的别名 44 来源 45 原形态 46 生境分布 47 性状 48 化学成份 49 白花丹的药理作用 410 毒性 411 性味 412 功能主治 413 白花丹的用法用量 414 注意 415 各家论述 416 摘录 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白花丹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白花丹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白花丹 1 拼音
bái huā dān
2 《中医大辞典》·白花丹白花丹为中药名,出自《生草药性备要》[1]。
21 白花丹的别名白雪花、白皂药、一见消、白花巖陀[1]。
22 来源及产地蓝雪科植物白花丹Plumbago zeylanica L的根或叶[1]。分布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1]。
23 性味辛、苦,温[1]。有毒[1]。
24 功能主治
祛风止痛,散瘀消肿[1]。
1治风湿痹痛,胃痛,肝脾肿大,血瘀经闭[1]。煎服:根,9~15g(须久煎3~4小时以上)[1]。
2治跌打扭伤,蛇咬伤,疥、癣[1]。鲜叶捣敷,一般不宜超过30分钟,局部有灼热感即除去[1]。
25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1]。
26 化学成分根含矾松素、3氯矾松素和3’双矾松素[1]。
27 药理作用矾松素有抗肿瘤、抗菌、抗凝血、抗生育、祛痰作用[1]。矾松素对中枢及妊娠子宫还有兴奋作用[1]。
3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花丹 31 拼音名Bái Huā Dān
32 白花丹的别名白雪花、白皂药、山波苓、一见消、乌面马、火灵丹、假茉莉、猛老虎、白花巖陀
33 来源为蓝雪属植物白花丹Plumbago zeylanica L,以根和叶入药。秋季采集,根晒干后入药,鲜叶仅供外用。
34 毒性若皮肤中毒可用清水或硼酸水洗涤,如糜烂时可用硼酸软膏敷患处。服鲜品中毒后服蛋清、糖水、活性炭,出现麻痹时可给樟脑等强心兴奋剂、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等对症治疗。
35 性味苦、微温。有毒。
36 功能主治祛风止痛、散瘀消肿。根:风湿骨痛、跌打肿痛,胃痛,肝脾肿大。叶:外用治跌打肿痛,扭挫伤,体癣。
37 白花丹的用法用量根:3~5钱(久煎3~4小时以上),孕妇忌服;叶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一般外敷不宜超过30分钟,局部有灼热感即除去。
38 注意孕妇忌服。
39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4 《中华本草》:白花丹 41 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42 拼音名Bái Huā Dān
43 白花丹的别名山坡苓、假茉莉、总管、干里及、鸟面马、白雪花、野苜莉、隔布草、千槟榔、照药、天槟榔、白皂药、白花皂药、一见消、白花巖陀、白花九股牛、余笑花、白花铁罗汉、火灵丹、猛老虎
44 来源药材基源:为白花丹科植物白花丹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lumbago zeylanica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切段晒干或鲜用。
45 原形态多年生蔓生亚灌木状草本,高23m。茎细弱,基部木质,多分枝,有细棱,节上带红色,除具腺外,光滑无毛。单叶互生;叶柄基部扩大而抱茎;叶片纸质,卵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410cm,宽155cm,先端尖,基部阔楔形,无毛,全缘。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525cm;苞片短于萼,边缘为干膜质;花萼管状,绿色,长约1cm,上部5裂,具5棱,棱间干膜质,外被腺毛,有粘性;花冠白色或白而略带蓝色,高脚碟状,管狭而长,长约2cm,先端5裂,扩展;雄蕊5,生于喉处;子房上位,1室,柱头5裂。蒴果膜质。花期10月至翌年3月,果期2月至翌年4月。
46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多生于气候炎热的地区,常见于阴湿的沟边或村边路旁的旷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47 性状性状鉴别 主根呈细长圆柱形,多分枝,长可达30cm,直径约5mm,略弯曲,上端着生多数细根,表面灰褐色或棕**。茎圆柱形,直径46mm,有分枝,表面黄绿色至淡褐色,节明显,具细纵棱;质硬,易折断,断面皮部呈纤维状,淡棕**.中间呈颗粒状.淡黄白色.髓部白色。叶片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49cm,宽36cm;上面淡绿色至黄绿色,下面淡灰绿色至淡黄绿色。穗状花序顶生,萼管状,被有柄腺体,花白色至淡**。气微,味辛辣。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细胞数列,含有棕**物质。皮层薄壁细胞10余列,含有淀粉粒及棕**块状物;皮层纤维单个散在或成束。维管束外韧型。韧皮部有纤维束。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多单个径向排列;木射线宽12列细胞,木纤维壁厚,木化。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表皮内侧具厚角组织,皮层散有分泌细胞,内含棕色物质;内侧有纤维,25列,波状排列成环,壁增厚。维管束外韧型。髓部由薄壁细胞组成。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细胞扁圆形或类方形,下表皮细胞较小。外被角质层,栅栏细胞12列,海绵组织薄壁细胞含棕色物质。主脉上面突起,下面明显突起,表皮内侧均具厚角组织。主脉维管束外韧型,47个,与叶片垂直,排列成一纵行。
粉末特征:黄绿色。①淀粉粒较多,单粒呆类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111420pμm,层纹及脐点不明显,复粒少数。②气孔环式,副卫细胞3个,大小近相等。③叶表面观垩腺呈类方圆形,直径3050μm。④萼管腺毛具长柄,较大,腺头多细胞,膨大呈球形或椭圆形;腺柄多细胞,长方形,排成10余列。⑤花粉粒圆球形或椭圆形,有3条明显的沟,外壁雕纹网状,网眼圆形,直径6090pm。⑥网纹、具缘纹及螺纹导管直径1030μm。⑦纤维细长,先端钝或呈梭状,直径1030μm,壁厚35μm,胞腔及孔沟明显。(图4)
48 化学成份根中含有白花丹素(plumbagin),3氯白花丹素(3-chloroplumbagin),3,3双白花丹素(3,3’biplumbagin)[1,2],茅膏醌(droserone),毛鱼藤酮(elliptinone),异白花丹酮isozeylanone)[2],白花丹酮(zey-lanone),3,6’双白花丹素(chitranone),马替柿醌(maritinone),2甲基5,8二羟基萘醌(2-ethylnaphthazarin),亚甲基3,3’双白花丹素(methylene3,3’-biplumbagin)[3],白花丹醌(plumbazey-lanone)[3,4],异柿萘醇酮(isoshinanolone)及1,2(3)四氢3,3’双白花丹素[1,2(3)-tetrahydro3,3’biplumbagin]和谷甾醇(sitos-terol)[5]。地上部分分离出3,6’双白花丹素[6],羽扇豆醇(lupeol),α和β香树脂醇(α、βamyrin),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及ψ蒲公英甾醇(ψtaraxasterol)[7]。
全草含有白花丹素、β谷甾醇、香草酸(vanillic acid)[8]及白花丹酸(plumbagic acid)[8,9]。
49 白花丹的药理作用矶松素小量对蛙、小鼠、兔的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大量则由兴奋转入麻痹;其最小致死量,蛙为05mg/g,小鼠为01mg/g,兔为10mg/kg。对家兔的呼吸、血压有轻度抑制。降压乃由于末梢血管扩张及直接抑制心脏所致,与迷走神经无关。对离体蛙心有直接麻痹作用,心跳停于扩张期。对离体小肠及子宫,小量兴奋,中量先兴奋后麻痹,大量则一开始即呈麻痹作用;妊娠子宫特别敏感,对离体兔子宫0000001%的浓度为兴奋作用,而000001%的浓度则呈抑制;对妊娠大鼠腹腔注射适当剂量可致胎仔死亡及续发性卵巢功能紊乱。矶松素有难闻的、腐蚀性的辛苦味,可用于发泡或治某些皮肤寄生虫病。此外,尚有某些抗菌作用。根的氯仿抽提物对金**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牛津小杯法),对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石油醚抽提物次之,乙醇提出物更次之,水抽提液则无抗茵作用。根所含白花丹素1:100000对一些致病霉菌均有抑制作用。
410 毒性中毒剂量时可致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及心搏停止。
411 性味辛;苦;涩;性湿;有毒
412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行气活血;解毒消肿。主风湿痹痛;心胃气痛;肝脾肿大;血瘀经闭;跌打扭伤;痈肿瘰疬;疥癣瘙痒;毒蛇咬伤
413 白花丹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涂擦。
414 注意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孕妇禁服。
415 各家论述1《生草药性备要》:散疮,消肿,祛风。治蛇咬,痢症,去眼膜,迎风下泪;擦癣疥癞,去毒俱妙。
2《岭南采药录》:其叶捣烂敷跌打伤,能去瘀。
3《四川中药志》:治痨伤吐血,虚弱带下及咳嗽心累。
4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除湿,散瘀消肿。根:治风湿骨痛,陈旧性关节扭伤,心胃气痛。
416 摘录《滇南本草》
为薯蓣科植物黄独的块茎。主产于湖北、湖南、江苏等地。秋冬两季采挖。除去根叶及须根,洗净,切片晒干生用。
性能苦,寒。有毒。归肺、肝经。
功效化痰散结消瘿,清热解毒。
应用
1瘿瘤。本品能化痰软坚,散结消瘿,《斗门方》治项下气瘿结肿,单以本品浸酒饮;亦可与海藻、牡蛎等配伍同用,如海药散(《证治准绳》)。
2疮疡肿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本品能清热解毒,可单用或配其他清热解毒药同用。
此外,本品还有凉血止血作用,可用于血热引起的吐血,衄血,咯血等;并兼有止咳平喘作用,亦可治咳嗽、气喘、百日咳等。
用法用量煎服,5~15g;研末服,1~2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磨汁涂。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宜过量。如多服、久服可引起吐泻腹痛等消化道反应,并对肝肾有一定损害,故脾胃虚弱及肝肾功能损害者慎用。
古籍摘要
l《开宝本草》:“主恶肿疮瘘,喉痹,蛇犬咬毒。”
2《本草纲目》:“凉血,降火,消瘿。解毒。”
3《萃金裘本草述录》:“治肺热咳嗽,唾血,鼻衄,舌衄,舌肿,咽喉肿痛。”
毒蛇出没之处,七步之内必有解药。这是正确的嘛?依据是什么?
本文2023-10-07 05:53:0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6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