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写下两块墓志铭,一块捧红了杜甫,一块见证了什么东西?
元稹曾经给杜甫与白居易的母亲写过墓志铭,给杜甫的墓志铭让这个被埋没的诗人声名鹊起,而给白母所写的自然就见证了他与白居易“相濡以沫”的感情。元稹是最早意识到杜甫绝世才华的文豪,而他与白居易“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的真挚友谊更是传唱千年。
01杜甫出名靠的是元稹的墓志铭
杜甫的一生极其坎坷,死后近半世纪才被世人发觉他的才华。看杜甫的雕像,都是一副苦大仇深,满脸沧桑的模样,真实的杜甫其实要比雕像还凄惨。他年轻时还好,安史之乱后,特别是离开长安后,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只能和家人寄身于一艘破船,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他死的时候,天还是那片天,大唐还是那个大唐,无人看到到诗坛最璀璨的一颗星已经坠落。
幸而杜甫的孙子杜嗣业保存着杜甫的诗作,不愿自己的祖父一腔才华被历史吞噬,一路辗转将杜甫遗骸运往首阳山,在途中将杜诗赠与参军元稹,元稹读罢赞叹不已,玄宗一朝竟还有这般才华横溢的诗人,竟然还有这样心怀天下,爱国爱民的诗人。
正好元稹要搞新乐府运动,立志一肃“*艳刻饰,佻巧小碎”的诗风,而杜甫这样的现实主义的作品正是元稹所提倡的新风格,于是元稹就借着给杜甫写墓志铭的机会将杜甫列为新的诗坛榜样,从此杜甫这个名字正式进入了诗坛。
02元白二人互相为对方母亲写墓志铭
史上最浪漫的事,就是你死了,我给你写墓志铭,你死了,我给你写墓志铭,你我俱未死,那么让我们给彼此长辈写墓志铭。元稹与白居易之间的感情,已经超越了友情,而是真正的“灵魂伴侣”。但要注意的是,他们之间的感情若是牵强附会成“爱情”,那才是玷污了他们的情感。
元稹与白居易有着共同的精神目标,就是“新乐府运动”,比起浪漫主义的绚丽诗篇,他们更认可反应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作品,因为口味一致,本就是同一批进士的二人渐渐走到一起,深入了解后发现,对方真是“世另我”,竟然在文学创作上有着一样的眼光!后来两个人几乎同时被权贵排挤,不停被左迁,“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互相作诗唱和,舔舐伤口,互相鼓励,互相扶持,感情进一步得到加深。
正是在这个不得志的时候,白母逝世,元稹给白母亲自写墓志铭,劝慰失官丧母的好友。两个人动不动就给对方写诗,甚至曾“心有灵犀”,在同一时间写下了给对方的诗歌。要注意的是,当时两个人相隔千里,完全不存在通气的可能。
但是白居易没有想到,比自己小许多的元稹竟然先自己而去,他顿时感到灵魂少了一半,悲痛欲绝,强忍泪水给元稹写墓志铭,将自己好友的贡献与追求尽数写出,让历史不要忘记这位独一无二的才子。墓志铭也算是对墓主一生功过的概括,将其交给自己的至交好友来书写,也算是文人的漫了。
杜甫
杜甫在世的时候并不是所谓的“诗圣”,而是默默无闻的小诗人,杜甫真正火起来是他死后40多年,所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杜甫的作品终于被众人赏识并流传千古。
杜甫为何火起来
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59岁的杜甫,在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没有高规格的葬礼,没有各方面的哀悼,只有凄风苦雨及滚滚而来的洪水。杜甫就葬在湖南耒阳。当时,“诗圣”那顶桂冠还没有落到他的头上,他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诗人。 然而,历史会有耐心地等待有价值的东西发出它应有的光芒。43年后,即公元813年,历史派了一位叫元稹的诗人和官员,来给杜甫定位。当时杜甫的孙子杜嗣业正要将祖父迁葬回河南老家,元稹看到了,就提笔写了墓志铭和序。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一篇墓志铭,而是一篇中国文学纲领,而这个纲领的灵魂人物,就是杜甫。
元稹,这位当时和白居易平级的高层人物,给予了杜甫极高的评价。他说老杜是《诗经》和《离骚》的直接继承人,隋唐以来,乃至魏晋以来,有很多诗坛的牛人,诸如唐初的沈期、宋之问,魏晋才高八斗的以及刘祯,南朝的颜延之和东晋的谢灵运等,这些在某一时期执文坛牛耳的大人物,一旦和杜甫比起来,简直弱爆了,杜甫一出,从气势上把他们全压倒了,同时也把他们的长处全吸取了为自己所用。
杜甫为什么能火
经过元稹这么一宣传,死了四十多年的老杜火了,连唐文宗都成了他的粉丝,经常在曲江的宴会上吟咏他的诗。有一次,唐文宗还根据老杜的诗发现在曲江有时期的一些宫殿,于是下令重修。 能红起来,并非偶然,也不是元稹偶然碰上他,而是历史使命让元稹必然碰上他。首先,是杜甫对自己的胸怀有要求,写诗不光是为了应酬、自我娱乐,也是爱国爱民的一种表达方式。自己几间草房的茅草被吹走了,对于唐王朝和天下而言,算个什么事但是老杜偏偏推己及人,想到要在唐朝实施大规模的安居工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跑到农民家里投宿,看到半夜抓壮丁,他悲愤地写下“三吏三别”。
同时,杜甫作为一位文青,在专业化的道路上锲而不舍。杜甫写诗的态度,大家都知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杜之所以能成“”,跟他在专业上的不断创新是分不开的,要知道唐朝写诗的能人多了去了,老杜想要赚粉丝,就得想法子在诗句上琢磨。诸如他《秋兴八首》里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两句诗本来的秩序应该是“鹦鹉啄残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杜甫偏偏要玩一个倒装,把啄稻谷的鹦鹉,栖息梧桐的凤凰,放在后面。这么一玩,诗就新潮了,而且还玩出一批拥趸——宋朝的“江西诗派”。 杜甫最终登上诗坛圣人的位置,不是偶然的,而需具备高档次的品格、大格局的胸怀、过硬的专业水准及敢于创新的精神。
杜甫一生深察人民的疾苦,其作品也多反映人民的悲惨生活。其《三吏》、《三别》就是其中的名篇。
《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指的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三吏,三别”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一作却)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千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一作固)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一作致此)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乾。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甫生前并不出名,直到他死后50年,他的孙子杜嗣业把杜甫的尸骨迁回河南老家,因为杜甫的心愿是能够葬回河南老家,当时是在湖南去世的,所以葬在湖南,儿子既无大才也无大能,所以直到孙子辈才完成这个遗愿,
他请了一个叫元稹的为杜甫写“墓志铭”,这才让元稹发现了杜甫的诗,如果没有元稹,杜甫的诗能不能留存下来还不一定呢。后来元稹官至丞相,这相当于是把杜甫从泥土中挖了出来,你说一个丞相要推一个人,哪里有不火的道理,更何况杜甫是真的有才。这一推就推出来一个诗圣,让李白不在孤峰独耸,无敌寂寞。在元稹看来,李白跟杜甫比差远了,我们也许无法判别二者谁更优秀,但是元稹之所以会这样说,也是有他的道理的。因为杜甫的作品中,我们很容易体会到他的家国情怀,忠爱仁义的品格。当时的唐诗集里收录的1000首诗当中,没有一首是杜甫的,这说明杜甫在当时是真的不出名。
唐朝是一个民风比较开放的朝代,而且因为统治者治国有方,人民生活的都非常的安居乐业,所以唐朝的思想文化是非常繁荣的。唐朝的诗歌也非常的出名,涌现出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等,他们两个虽然不是处于同一个时代的,但是能够在后世并驾齐驱,成为了很多诗人们追捧的偶像。杜甫在活着的时候名声并不是特别的响亮 ,但是在死后却被追封为了诗圣,是因为他生前在唐朝并没有特别的出名,好几次都名落孙山,杜甫是因为元稹为他写的墓志铭而被后人所知晓的。
诗圣杜甫
李白和杜甫共同作为生活在唐代的大诗人,他们两个人的作诗风格却是大相径庭的。李白生活在唐朝比较繁荣的时候,李白在最知名的时候,甚至能让贵妃磨墨,高力士提靴,所以李白的诗歌很大部分都是满怀着浪漫主义,有的则是雄心壮志,即便是有一些不顺,抒发的也是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而杜甫则不同,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的时期,生活在唐朝的末端,所以他经常会看到因为战争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他的诗歌都具有现实性。
仕途无望
杜甫在小的时候家境是比较殷实的,那个时候的杜甫,性格还是比较洒脱的,经常会外出游玩,结交了很多的好朋友,即便是自己名落孙山了,也并不是特别的在乎。但是因为社会的动荡不安,杜甫的家境也逐渐没落,这个时候的他也开始重新正视自己的局面。杜甫在30多岁的时候又有了一次重新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但是却被当时的宰相李林甫给设计了,导致他没办法入朝为官,所以在那个时候杜甫并没有被很多的人所知晓。
墓志铭
杜甫因为后期的生活过得比较贫困潦倒,在还不到60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去世之后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作品,都是反映那个时代的黑暗和腐朽的,所以他的诗又被称为诗史。元稹是杜甫的小迷弟,他非常的崇拜杜甫,在杜甫死后,就有人找到元稹让他为杜甫来做一篇墓志铭。杜甫的墓志铭虽然字数不多,但是字字珠玑,杜甫也因为这一篇墓志铭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诗歌在宋朝的时候非常的受欢迎,在宋代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
一人写下两块墓志铭,一块捧红了杜甫,一块见证了什么东西?
本文2023-10-07 05:55:5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6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