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湿疹怎么办?引发湿疹的原因有什么,中医调理有妙招
相信春天到了很多人都有同样的烦恼就是湿疹又犯了,又痒又难受。今天带大家了解预防治疗湿疹。
中医学称之为“湿疮”。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浸*疮”、“血风疮”、“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奶癣”等类似西医学的急性湿疹、耳周湿疹、阴囊湿疹、异位性皮炎及婴儿湿疹等。近年来,随着气候环境变化,大量化学制品在生活中的应用,精神紧张,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湿疹的发病呈上升趋势。
一、病因
湿疹的发病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所致,是复杂的内外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
(一)遗传因素:某些类型的湿疹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二)环境因素:
研究证实环境因素是湿疹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是指日益增多和复杂的环境性变态原,包括:
1、人造织物、人造革品、与衣着有关的印染剂漂白剂、光亮剂、防蛀剂、防霉剂、坚挺剂等现代衣着的环境性变态原料。
2、人造食品、方便食品、反季食品,用于食品生产的化肥、农药、人工饲料、饲料添加剂,用于食品加工的防腐剂、矿氧化剂、香料、色素、催熟剂、增稠剂等现代饮食的环境性变态原。
3、人造建筑构件、化学涂料、塑料制品、橡胶制品、人造纤维、胶合剂、防水剂、家用及办公室电子器材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居室清洁剂、杀虫剂的功能现代居住中的环境变态原。
4、化学燃料燃烧所产生的气体,制造 汽车 ,舟船,飞机的材料,道路的沥青路面,马路旁绿化植物的花粉等现代交通的环境性变态原料。
5、洗涤剂工厂中制造洗涤剂所有的酶制剂,塑料工厂的甲苯二异氰酸酯,橡胶工厂的乳胶,制药厂的抗生素及其他化学原料等现代职业的环境变态原。
6、与现代生活方式有关的环境性过敏原,如化妆品及猫、鹦鹉等。
当人体长期在这种不良环境下,可导致免疫功能失调,最终造成对环境的变态反应,从而引起湿疹。
(三)感染因素:
某些湿疹与微生物的感染有关。这些微生物包括金**葡萄球菌、马拉色菌、气源性真菌如枝孢霉、点青霉、烟曲霉、黑曲霉及黑根霉等。
(四)饮食因素:
有些食物可引起食物的变态反应,从而导致湿疹的产生,容易引起变态反应的食物主要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海产类食物(蛤蚌类、鱿鱼、乌贼)、羊肉等;具有特殊刺激性的食品,如葱、姜、蒜、洋葱、辣椒、酒、芥末、胡椒等;某些壳类果实,如杏仁、栗子、核桃;种子类食品,如各种豆类、花生、芝麻等;某些水果,如桃、葡萄、荔枝、香蕉、菠萝、桂圆、芒果、草莓等;某些富含细菌的食品,如死鱼、死虾、死螃蟹以及不新鲜的肉类;某些富含真菌的食品,如蘑菇、酒糟、米醋等。
近代食物生化研究发现,在香蕉、菠萝、茄子、葡萄酒、酵母中含有很高的组胺成分,鸡肝脏、牛肉、香肠内亦含有相当高的组胺,而易导致湿疹的发生。
(五)药物因素:
药物是某些湿疹,尤其是湿疹型药疹的最主要的原因。一般来说任何药物均有引起湿疹性药疹的可能性。
(六)其他因素:
湿疹的产生也与苦闷抑郁、忧虑紧张、情绪激动等精神因素有关。疲劳、失眠等体质状况,以及寒冷、潮湿、干燥、日光、紫外线、摩擦等气候、物理因素也能引起。另外慢性肠胃疾病、慢性酒精中毒、肠寄生虫以及新陈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等因素皆是湿疹发生的原因。
湿疹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皮肤病,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瘙痒剧烈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我国人群患病率为3%-5%,儿童可达10%-20%。其特点为自觉剧烈瘙痒,以红斑、丘疹、丘疱疹为主的皮损多形性,常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容易反复发作。
湿疹(湿疮),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所引起的具有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性疾病。以多形性皮损、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自觉瘙痒、反复发作、易成慢性为临床特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和季节。
中医对湿疹的认识,首见于《金匮要略》:“浸*疮,黄连粉主之”。中医认为:禀赋不耐,风、湿、热阻于肌肤;饮食不节;素体虚弱;湿热蕴久是患上湿疹的主要原因。想要治疗湿疹,分清证型是关键!
湿疹常或因体质禀赋不耐,又外感六*邪气而致,但与风、湿、热关系最为密切;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鱼腥动风之品,或嗜酒,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生,又外感风湿热邪,内外合邪,两相搏结,浸*肌肤发为本病;或因素体虚弱,脾为湿困,肌肤失养或因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而致血虚风燥,肌肤甲错,发为本病。也与卫表亏虚,经络瘀滞和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现代医家赵炳南进一步阐述了其临床特点,夹风者瘙痒明显,化火者皮肤焮赤灼热,夹湿者流渍缠绵。
针对证型,辨证施治
湿热浸*证
主症:发病迅速,急性期皮损,伴有身热,口渴,心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滑。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龙胆草、黄芩、泽泻、半夏、丹皮、丹参、地黄、厚朴、桃仁、公英、地丁、车前草、龙骨、牡蛎。
脾虚湿盛证
主症:发病缓慢,皮损潮红,瘙痒,糜烂或鳞屑,伴有神疲、腹胀、便溏,舌淡,苔薄白或腻,脉弦缓。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组成:防风、苍术、白术、茯苓、陈皮、厚朴、猪苓、木通、泽泻、滑石、甘草。
血虚风燥证
主症:病久,慢性皮损为主;伴口干不欲饮,钠差腹胀;舌淡,苔白,脉细数。
治法:养血润肤。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组成:当归、川芎、地黄、黄芩、苦参、薏苡仁、车前草、法半夏、白鲜皮、地肤子、龙骨、牡蛎。
除此之外,治疗湿疹还可选用中成药。湿热浸*证选用龙胆泻肝颗粒或胶囊;急性患者选用一清胶囊;慢性患者选用玉屏风散。外用药选择金黄散、除湿止痒软膏、肤痔清、青鹏膏。 以上药物,请在专业指导医师指导下使用。
湿疹的湿热蕴结型,表现为迭起红斑,群集水疱,皮肤瘙痒,糜烂等症状,多为血热,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邪困脾,水湿停滞,外为风袭所侵,风、湿、热三邪搏于肌肤,血运不畅,营卫失和而发。
而且湿疹和饮食关系密切,推荐中医药膳,进行食疗,主要是清热凉血、除湿止痒的药膳;其中茅根薏仁粥,薏仁性凉、味甘淡、可清热利尿,健脾除湿,白茅根性寒,可清热凉血、除湿利尿;二者搭配,加强功效,可凉血祛湿止痒,白茅根也可以和绿豆搭配熬汤,很适合湿疹急性期患者。
湿疹的阴伤湿恋型,表现为病程日久,转为慢性,皮损肥厚,干燥韧实,有鳞屑,瘙痒时作。多因日久湿邪化火,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因而宜养阴润燥、健脾除湿的药膳;推荐山药茯苓糕,山药可健脾除湿、养阴润燥;茯苓健脾益胃,祛湿安神、枣健脾益气,蜂蜜养阴润燥解毒,几种药材组方,相互增强健脾除湿,养阴润燥的效果。
宝妈,这是我网上查的,希望可以帮到你哦!
病情分析:
建议用中草药来清洗,效果理想。
指导意见:
苍耳棵、蛇床子、白藓皮、苍术、苦参、生军、黄柏、地肤子.水煎取滤液待温凉后洗患处,每天1剂,早、中、晚各洗l次。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膀胱俞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膀胱俞的定位 10 膀胱俞的取法 11 膀胱俞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膀胱俞的功效与作用 13 膀胱俞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膀胱俞的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膀胱俞研究进展 181 对膀胱的影响 182 对排尿中枢的影响 183 治疗遗尿 184 治疗肾绞痛 185 治疗泌尿系感染 186 治疗前列腺炎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膀胱俞 1 拼音
páng guāng shù
2 英文参考Pángguāngshū BL28 [中国针灸学词典]
pángguāngs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2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2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膀胱俞 汉语拼音 Pangguangshu 罗马拼音 Pangkuangshu 美国英译名 Bladder Locu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28 日本 28 法
国 莫兰特氏 V28 富耶氏 V28 德国 B28 英国 B28 美国 BI28
膀胱俞为经穴名(Pángguāngshù[1]BL28)。出《脉经》。属足太阳膀胱经[2]。膀胱俞是膀胱的背俞穴[2][1]。膀胱为六腑之一,俞即输注,本穴是膀胱之气转输的部位,故名膀胱俞[2]。膀胱俞主治前阴、腰骶等疾患:如小便赤涩,尿失禁,遗尿,癃闭,疝气偏坠,阴内湿痒肿痛, 生疮,泄泻,痢疾,腹痛,腰腿疼痛,遗精,小便不利,腰骶部疼痛,尿频,阳痿,便秘,腰骶强痛, 湿痒肿痛,腰骶痛,尿路感染,现代又多用膀胱俞治疗膀胱炎,尿道炎,肾炎,糖尿病,性机能障碍,腰骶神经痛,肠炎,坐骨神经痛,膀胱炎,脚气,子宫内膜炎等。
4 膀胱俞的别名傍光俞(《灸法残卷图》)。
5 出处《脉经》:膀胱俞在背第十九椎。
6 穴名解膀胱为六腑之一,俞即输注,本穴是膀胱之气转输的部位,故名膀胱俞[2]。
膀胱,是人体贮尿的一个肌性囊状器官,六腑之一。《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膀胱者,津液之府也。”膀胱为津之府、水之门,外俞内府,彼此相通。本穴系膀胱在背之俞穴,内应膀胱,是膀胱之气转输、输注之所,为治膀胱疾患要穴,故名之。[3]
7 特异性膀胱之背俞穴。
8 所属部位臀部[4]
9 膀胱俞的定位标准定位:膀胱俞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1][5]。
膀胱俞位于骶部,横平第二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俯卧取穴[2]。
当骼后上棘内缘下与骶骨间凹陷中;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5]。
膀胱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膀胱俞穴在臀部的位置
膀胱俞穴在臀部的位置
膀胱俞穴在臀部的位置(肌肉)
膀胱俞穴在臀部的位置(骨骼)
10 膀胱俞的取法膀胱俞位于骶部,横平第二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俯卧取穴[2]。
俯卧位,平第二骶后,孔当髂后上棘内缘下与骶骨间的凹陷处取穴。
俯卧位,于第2骶椎下正中旁开15寸处取穴[6]。
快速取穴:两侧髂嵴连线与脊柱交点,往下推3个椎体,旁开量2横指处即是膀胱俞[7]。
11 膀胱俞穴位解剖膀胱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分布著第一、二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皮肤由第五腰神经和第一、二、三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该部位,背阔肌与骶棘肌以腱膜起始,所以肌性结构较少。其深面为骶髂关节,该关节的关节面平浅,关节囊坚厚而紧张,关节腔狭小而呈裂隙状,周围有坚强的韧带附着,以适应负重。
11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骶结节韧带[2]。
11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第2骶神经后支的肌支、臀下神经分支和臀上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第一、二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5]。
12 膀胱俞的功效与作用膀胱俞有疏调膀胱,通利水道的作用[2]。
膀胱俞具有清热利湿,通经活络的功效。
膀胱俞归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骶正中嵴旁,与膀胱腑内外相应,又是膀胱之气转输之处,膀胱为州都之官,主藏津液,故可治疗小便异常[9]。
膀胱与肾相表里,肾主生殖,其部位在腰骶部,腰为肾之府,取膀胱俞可治疗男性病和腰骶强痛[9]。
因手足太阳经脉气相通,小肠主泌别清浊,故膀胱俞可治疗肠道病[9]。
膀胱俞与肾俞配伍应用,为治疗膀胱和肾脏疾病的重要腧穴[9]。
膀胱俞有疏通膀胱、清热化湿之功,治小便赤涩、遗尿,泻痢、腰脊腹痛,女子症瘕。凡病之有关膀胱者,皆可取此。[3]
13 膀胱俞主治病证膀胱俞主治前阴、腰骶等疾患:如小便赤涩,尿失禁,遗尿,癃闭,疝气偏坠,阴内湿痒肿痛, 生疮,泄泻,痢疾,腹痛,腰腿疼痛,遗精,小便不利,腰骶部疼痛,尿频,阳痿,便秘,腰骶强痛, 湿痒肿痛,腰骶痛,尿路感染,现代又多用膀胱俞治疗膀胱炎,尿道炎,肾炎,糖尿病,性机能障碍,腰骶神经痛,肠炎,坐骨神经痛,膀胱炎,脚气,子宫内膜炎等。
膀胱俞主治前阴、腰骶等疾患:如小便赤涩、尿失禁、遗尿、癃闭、疝气偏坠、阴内湿痒肿痛、 生疮、泄泻、痢疾、腹痛、腰腿疼痛等[2]。
膀胱俞穴主治遗尿、遗精、小便不利、泄泻、腰骶部疼痛[8]。
膀胱俞穴主治小便不利,尿频,遗尿,癃闭;遗精,阳痿;泄泻,便秘;腰骶强痛[6]。
膀胱俞主治遗尿,癃闭,泄泻, 湿痒肿痛,腰骶痛;以及尿路感染等[5]。
现代又多用膀胱俞治疗膀胱炎、尿道炎、肾炎、糖尿病、性机能障碍、腰骶神经痛等[2]。
1.消化系统疾病:肠炎,便秘,痢疾;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腰骶神经痛,坐骨神经痛;
3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膀胱炎,遗尿;
4 其它:糖尿病,脚气,子宫内膜炎等。
14 刺灸法 141 刺法—般直刺05~10寸[2]。
直刺08~12寸[8][6],局部有酸胀感[6],可向下肢放散,也可经臀部向腘部放散[6]。
直刺1~15寸[5]。
注意:膀胱俞深部近于膀胱,针前排空小便,针刺宜缓慢,以免刺伤膀胱[9]。
142 灸法可灸[2][6][8]。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5]。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5 膀胱俞的配伍膀胱俞配中极,为俞募配穴法,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水道不利,癃闭,小便赤涩。
膀胱俞配筋缩、犊鼻、有通经活络,健腰膝的作用,主治腰脊强痛,下肢无力。
膀胱俞配阴廉、血海,有祛风清热,活血止痒的作用,主治 瘙痒,淋浊。
膀胱俞配肾俞、关元、中极,治阳痿、遗精[6]。
膀胱俞配肾俞、命门,治腰痛[6]。
膀胱俞配肾俞、环跳、风市、委中、足三里,治下肢瘫痪[6]。
膀胱俞与肾俞配伍应用,为治疗膀胱和肾脏疾病的重要腧穴[9]。
16 特效在膀胱俞附近刮痧,每次3分钟,每周1次,可治小便不利、遗尿等膀胱功能失调病症[7]。
17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腰脊痛强引背少腹、俯仰难、不得仰息、脚痿重、尻不举、溺赤、腰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坐起,膀胱俞主之。
《外台秘要》:胀满结气如水肿胀,少腹坚如石。
《医心方》:主脊痛强引背,少腹俯仰难,尿赤,腰以下至足清不仁。
《备急千金要方》:膀胱俞主坚结积聚。膀胱俞主小便赤黄。脾俞、膀胱俞主热引骨痛。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风劳腰脊痛,遗溺,脚膝无力。
《针灸大成》:主小便赤黄,遗溺。
18 膀胱俞研究进展 181 对膀胱的影响膀胱俞对膀胱功能影响比较显著,主要是调整作用。当针刺膀胱俞时,捻针可引起膀胱收缩,内压升高;捻针停止时膀胱则松弛,内压下降[9]。动物实验也证实,给半清醒麻痹状态下的家兔针刺“膀胱俞”,可使平静状态的膀胱收缩增加,内压升高,其内压上升有效率达9782%[9]。针刺对照点(离“膀胱俞”1 cm处)对膀胱功能的影响不明显[9]。另有通过动物实验和解剖特征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针刺对膀胱功能有显著的特异性,“膀胱俞”的针刺有效率最高[9]。针刺“膀胱俞”也可使平静状态下的膀胱收缩,内压上升;使处于节律性收缩状态的膀胱收缩增强,内压升高[9]。非穴位对照点一般不影响膀胱功能。
针刺膀胱俞以及中极等穴,对神经系统功能正常的尿潴留患者,捻针时可使逼尿肌收缩,停止捻针时则舒张[2]。
182 对排尿中枢的影响有人用家兔做实验,切断脑干,电 与单位放电引导以探讨针刺对排尿中枢的作用,在下丘脑后部或脑桥、延髓之间切断脑干,针刺“膀胱俞”引起的膀胱反应几乎减半。再在延髓、脊髓间切断神经通路,针效消失,恢复极微。在电 下丘脑 上区与底丘脑引起膀胱收缩的区域进行微电极探查,结果201个单位中有151个为兴奋型单位,50个为抑制型单位。在电 延髓网状结构引起膀胱反应的区域引导单位放电,结果154个单位中有79个为兴奋型单位,75个为抑制型单位。针刺“膀胱俞”可使兴奋型单位放电增加,接着膀胱收缩;抑制型单位放电减少,膀胱内压上升。上述结果表明了下丘脑后部及延髓网状结构存在着一些与膀胱功能有关的兴奋型与抑制型单位,它们对针刺膀胱俞有特异的效应。[9]
183 治疗遗尿以针刺膀胱俞为主治疗遗尿147例,主穴取膀胱俞,配穴取百会、中极、三阴交、关元、足三里、脾俞、神门。采用捻转补法,7岁以下儿童不留针,8岁以上留针15~30 min,针后加艾条灸,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次取3个腧穴即可。10次为一疗程。结果:147例全部显效,疗效较佳。[9]
184 治疗肾绞痛在膀胱俞、肾俞刺络拔罐治疗肾绞痛30例。结果:显效19例,占633%;好转8例,占267%;无效3例,占10%。总有效率为90%。[9]
185 治疗泌尿系感染针灸膀胱俞、中极等,治疗52例,有较好疗效。
186 治疗前列腺炎处方:当归、知母、苦参、紫草、凌霄花、牛蒡子各8克,防风、生地、丹皮各10克,蝉蜕6克,白鲜皮15克,槐花12克,薄荷5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主治:清热凉血,祛风止痒。用于治疗皮肤瘙痒,中医辨证属血热型。发病多急而进展快,肌肤灼热,皮肤瘙痒较剧,遇热加重,得凉痒减,可见抓痕、血痂。全身症状可有身热心烦,口渴咽干,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质红或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等。此为风热相博,客于肌肤所致。专家点评:瘙痒是多种皮肤病的自觉症状,临床上将只有瘙痒及瘙痒所致的继发性损害,而无原发性皮损的皮肤病,称为瘙痒症,属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一般分为全身性(泛发性)和局限性两型,与多种疾病或皮肤衰老有关,发病随年龄、季节化而不同,常见于中老年人,发于老年者,又称为老年皮肤瘙痒症。处方:牛蒡子、白芷、桂枝、海桐皮、徐长卿各8克,茵陈、防风、秦艽、稀莶草、地肤子各10克,淡竹叶6克,荆芥5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主治:疏风散寒,祛湿止痒。用于治疗皮肤瘙痒,中医辨证属风寒型。病程较久,局部皮损色淡而于,或见少许鳞屑,或轻度增厚,纹理加深,痒甚无定处。全身症状有恶风、肢凉怕冷、倦怠无力,舌质淡,苔少或薄白,脉沉无力或浮紧。此为正气不足,复感风寒之邪,凝滞于肌肤所致;处方:金银花、蒲公英、茵陈、白鲜皮、苦参、紫花地丁各8克,徐长卿、土茯苓、地肤子、石菖蒲各10克,黄连、木香各4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主治: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用于治疗皮肤瘙痒,中医辨证属湿热内蕴型。多见于继发感染的患者,或见于肛周、外阴等处,皮损处表现为阵发性瘙痒,色红灼热或红肿,或见脓疱、破溃、糜烂、渗液,或伴疼痛;日久皮肤肥厚。全身症状有口苦身热,胸闷不舒,食欲不佳,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此为湿热博结,蕴蒸肌肤而发。处方:当归、夜交藤、天门冬、熟地、麦门冬各10克,黄芪、生地各12克,升麻、白蒺藜、郁金、枳壳、浮萍各8克,柴胡6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主治:益气补血,祛风止痒。用于治疗皮肤瘙痒,中医辨证属血虚风燥型。老年人多见,一般病程较久,可见局部皮肤粗糙肥厚,干燥脱屑或皲裂,疼痒剧烈;伴心悸气短,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四肢酸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或濡。此因血虚肝旺,化燥生风所致。
得了湿疹怎么办?引发湿疹的原因有什么,中医调理有妙招
本文2023-10-07 05:56:4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6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