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是不是蚩尤的后裔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苗族是不是蚩尤的后裔,第1张

不是。蚩尤乃九黎首领,记载颇多,偶有争议。蚩尤代表的九黎与另一部落集团三苗的关系,根据《尚书》与《国语》等多种古籍及其传、注记载,三苗出自九黎,而为九黎之后。九黎战败,族人流散,演变为三苗,三苗和当代的苗族无关。

扩展资料

 蚩尤与炎、黄两帝是中华民族的三大人文始祖。在上古时代,蚩尤是九黎族部落的首领,生活在今山东、河南、河北交界地带。逐鹿大战中,蚩尤战败,被黄帝杀死,相传其首级葬在阳谷。经过考证,阳谷作为古之“穷桑”,曾经是蚩尤九黎族活动的中心区域。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民间传说等关于农耕、冶金术、兵器、宗教均肇始于蚩尤九黎部落的说法,可以把蚩尤文化的内涵概括为农耕文化、金属器物文化和宗教文化。蚩尤当年在阳谷一带所创造的这些文化,后来被炎帝、黄帝部落所吸收和发扬,为古老的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蚩尤

湘西心灵手巧的苗家姑娘不仅会绣花,会纺纱织布,还能编织各种图案的花带。

织花带是苗族纺织工艺中最复杂的一种,苗族织花带的历史悠久,是一种小巧精制的民间工艺美术品。花带色彩鲜艳,斑斓瑰丽,图案纹样丰富多彩,在苗族工艺美术的百花园里,是一朵柔媚多姿的奇花。

湘西苗族花带可分黑白棉线花带和彩色丝线花带两种。黑白花带朴素大方,一般是在家劳动时系用;彩色花带,色彩醒目柔软精致,一般是做客或赶场用。这两种花带都可采用相同的图案。花带一般宽为2至3厘米,长约2米,但也有宽到3至4厘米的。

花带越宽,花纹图案就越复杂。花带用经纬线织成。花带的花纹图案,有简朴菱形花和犬齿花,也有复杂的“双龙抢宝”、六耳格、各种花草及文字。织花带没有图样,工艺复杂,难度大。但苗族大多数妇女仍能把握。

每年春节之后,苗家七八岁的小女孩就坐在花带木绷上,在长者的指导下学习织花带,到十五六岁对织花带的技巧就把握得很熟练了。花带不仅是苗族的装饰品,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恋爱的联系纽带。

相传很久以前,生活在深山峡谷里的苗族先民常常遭到毒蛇的侵害,死了不知多少人,当时有一个聪明的苗族姑娘眼看着族人的惨死,心里十分难过,后来,她从毒蛇不伤同类的事实得到启示,便把五颜六色的线织成一条与蛇长短大小相等、花纹相似的带子拿在手里,毒蛇以为是自己的同类,便没来伤害她。

于是,她又仿照蛇身的花纹编织一条约3厘米宽的花带,然后,她将花带缠在身上,遇到毒蛇就取下花带对蛇摆弄,毒蛇见了以为是同类,果然迅速离开。

这个办法很灵,一下子传开了,许多苗族人免受其伤害。自那以后,苗族织花带也就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苗族花带经代代相传,越织越快,越织越美,它由原来单一的为了防止蛇伤,发展到后来的多种用途,手工精巧,图案别致。

苗族人多用于自身的装饰,如系围裙、巴裙和小孩背带“拉布歹”、斗笠带、腰带“拉西格”等。

同时,花带也常做礼品赠人,寄托情谊。特别是青年男女,花带是相互联系爱情的纽带。当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女方送给男子的信物常常少不了有花带。

男方得到花带后,心情特别愉快,随时都将花带系在贴身衣服上,并有意露出花带的须头,以便让人们知道已经有年轻的姑娘爱上了他。

苗族花带的材料有棉线和丝线两种,以经纬线交织编成。经线分单经线和束经线两种。

单经线苗语称为“禾闹”,束经线苗语称为“禾秋”。以单经线叫“丝打”,单经线仅为独线。以束经线叫“线打”,束经线一般为3根。单经线与纬线同色,做带底,束线用各种与带底色不同颜色的线,织显花纹。

束经线的多少常以花带的宽窄和花带上花纹的繁简而定,丝线细花纹繁的一般有37束左右,棉线粗花纹简的大多为25束左右。

编织湘西苗族花带的“机具”十分简单,是一个双“X”形可收缩的木架,苗语称“果兑”。两个“X”形的架子中间连接起来,有点像民间那种可以折叠的小马扎凳子。

编织时,人在双“X”形机具前坐定,右脚穿过木架,脚面落地,左脚仅顶出膝盖,下压双“X”机具的交接处,以稳定双“X”机具不动,时间久了,双脚可交换以避免疲劳。

整个编织过程主要有:牵经线、结耳做综、上架、织边、提综、捡花、喂纬线、挑花编织等。

湘西苗族彩色花带必须预先设计好花带的色调,不同或相同的彩色纬线的排列方式也取决于预先设计的图案来定。

根据要织的图案,安挑中间花纹丝线的蓬数即对数,按整数排列组合。一般21蓬至29蓬,多可达到百余蓬。因此花带的宽窄取其蓬数的多少,蓬数越多则花带越宽,蓬数越少则花带越窄。而花边纹样的衬边经线多少则可视其花带的宽窄而定。

湘西苗族花带的提综装置也十分有趣,是用线直接套在经线上,一排经线就有一排个线套,数个线套拴在一起,可以移动。编织时完全用左手控制,提起经线,放线“配色”,交织提花编织成图纹。

这种编织方法不需任何提花装置,完全是手工控制,与古籍中所记载的凭“手经指挂”以完成“纴织之功”之类的编织方式相类似,是一种原生态的工艺创作。

花带图案种类繁多,且富有变化,反映了湘西苗族人民朴实自然、勤劳勇敢、富有情感、向往和憧憬美好生活的审美意识。

以大自然的万物作为描绘对象,巧妙地运用夸张变形,按意象的再现进行平面构成来组成装饰图案。花带特别讲究对称均衡的协调,对比的强烈,随意大胆。

彩色花带色彩调和醒目,大多按中华传统“五方五行正色”为主,以青、蓝、红、白、绿、黄等色作为基调,作为服饰的附属装饰,与大面积的苗族刺绣大红大绿这种强烈的对比关系放在一处,层次得当,相得益彰。

花带图案呈几何纹样为主,常见的有表现花、鸟、虫、鱼为多,常结合人们的想象、谐音,变幻成吉祥美好的二龙戏珠、双凤朝阳、喜鹊闹梅、蝴蝶采花等多种文化意象。也有六耳格、万字格及文字等。

在一条花带上,可有花果、蝴蝶、鱼虾等多种不同的内容而同时出现,但不添枝加叶,用对称形式将各种形态构成一格一格分开,两边再以简单的二方连续图形作为陪衬。运用线纹、枝纹、角纹、边纹、棱纹、方纹、坨纹等形式进行再组合。

在织法上,图纹的方向是按花带的长度方向的叫“横放”,是从花带的宽度或两边放开的叫“边放”,显示出湘西苗族花带自由随意的创作手法。

蝴蝶纹样是苗族花带中最常见的一种装饰图案,也是苗族民间美术中使用最多最广的造型。“蝶恋花”是最基础的构成模式,由此还演化为“蝶化果”、“蝶化人”、“蝶化树”、“蝶化草”等多种形式。

蝴蝶在《苗族古歌》中被称为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出12个蛋,12年后,孵出了人类的始祖姜央兄妹和众多动物鬼神。

所以,蝴蝶妈妈是人、神、兽的共同始祖。苗族视蝴蝶为图腾并加以崇拜,有祖先意象和生殖意象的原始含意。

作为一种图腾符号,蝴蝶纹饰既是苗族民间信仰的载体,又是图腾观念内容向艺术形式演化积淀的结果,是苗族妇女对美与自由的追求与寄托。

龙的形象在苗族花带中分量也较重,然而苗族的龙与汉族的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苗龙在本质上与汉龙的标准相差甚远。

苗族的龙是一切最漂亮、最神气、最有本事、最富有的事物的象征总和,苗龙在苗族生活中是平等而亲切的,并不高高在上,并不表示“皇权”。

所以,苗龙中有牛龙、狮龙、猫龙、虎龙、鸟龙、马龙、象龙、水龙、蚯蚓龙、泥鳅龙、蚕龙、鱼龙、猪龙、树龙、花龙等。

这些苗龙千姿百态,但却是民间一种模糊的文化符号,是具有这种文化符号意义的一群事物。象征着吉祥、幸福、祖先生殖等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功能。

湘西苗族花带经代代相传,图案纹样也越来越丰富,有表现吉祥与爱情生活的,如《双喜临门》、《五谷丰登》、《鸳鸯戏水》;也有表现花卉的,如《秋菊》、《兰草》等。

苗家姑娘编织花带的工艺已有很大进步,以前织一根花带要几天的时间,后来则一天可以织很多条。只要她们手里有一根骨针,就如流星闪烁一般,飞针走线,一根一米长的花带很快就织成了。

一、语言文字

1、语言

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作队经过实地考察,对各地苗语的构词大致相同,而语音不同的特点进行科学研究后,将苗语划分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称东部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

2、文字

传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与汉字可能同源,后来失传,这些传说如今已难以考证。20世纪初,一些苗族知识分子为发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创制的方块苗文、石启贵创制的速记苗文,贵州松桃龙绍华运用国际音标编制的苗文课本,等等。一些外国传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也创制了一些苗文。但是这些苗文因种种条件的限制,未能在苗族群众中推行。

二、宗教信仰

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不同地区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有的苗族地区由于交通闭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还有少数苗族地区,如威宁、石门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于受外国传教士的影响,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但总的来看,多数苗族群众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长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三、服饰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

四、姓氏

苗族有两种姓氏,一种是苗姓,一种是汉姓。苗姓是原本固有的;汉姓是后来输入的。因为过去苗族没有文字书写自己的苗姓,只用汉字书写汉姓,以致使人误认为只有汉姓,而不知有苗姓。在未使用“汉姓”之前,苗族内部早有自己区分血缘宗亲和族系的“苗姓”。历代汉族文人及其他外族人,往往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只以汉族通行的汉字姓氏为准,从而产生错觉和误解  。

苗族的分布地域广袤,内部方言土语和支系繁多。各地、各方言区和各支系的苗族,都曾有自己世代相传的苗语姓氏,而且至今依然在内部流行 。

扩展资料

苗族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钱的炎黄传说时代。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后来由于战争等原因,逐渐进入西南山区。苗族也是一个拥有自己语言和文字的传统民族。

苗族文化与其它民族文化一样,都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衣、食、住、行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精神文化是指民歌、舞蹈、宗教信仰、手工技艺等。

苗族服饰传承与创新。苗族服饰是识别一个民族最直观的标志,一个地区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直观上也是民族服饰的多姿多彩。一要深挖民族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和特色;二要与时俱进设计节日盛装、舞台装和日常普通装;三要号召各族干部群众在工作中、日常生活中穿戴民族服饰,特别是重大节日活动民族领导干部带好头、作好表率;四要形成文化产品及旅游商品,并逐步成为品牌产业。

苗族特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一是保护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切实做好古籍收集入馆、开展文物普查申报工作,深挖文物遗址、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二是保护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传承农耕文化、纺织文化、节庆文化,积极保护民居、民风、民俗、民歌、民技。

-苗族

苗族服饰的象征了苗族人的自然之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之美的体现,苗族人民的勤苗族服饰的象征了苗族人的自然之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之美的体现,苗族人民的勤劳。 

1、苗族服饰抽象的刺绣、蜡染图案中反映和表现了她们的内心情感世界,同时表达了苗族女性对大自然的认识和了解及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服饰中可看出苗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沉积,集中反映了苗族在与自然的抗衡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升华,在此间也就产生了苗族的审美意识。

3、苗族妇女认为,苗族服饰中包含自然之美,自然界中存在的色彩都是她们所需要的色彩素材,都应把它穿在身上,形成一种源于自然而超越自然的美。

4、苗族服饰经过种麻、收麻、绩麻、纺线、漂白、织布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到刺绣、蜡染、裁

缝,最后成为一套精美的服装,无不反映了苗族妇女的勤劳和耐性。

扩展资料

苗族服饰有地区差别,分为黔东南型、湘西型、云贵型:

1、黔东南型:雷山苗族服饰多姿多彩,是当今世界上最美丽、最漂亮的服饰之一。这些多姿多彩的服饰铭载着本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变迁,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来生活环境的浓缩。史学家称之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2、湘西型: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主要是松桃县)、渝(秀山县、彭水县一带)、鄂(恩施州)四省交界一带。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如今女性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

3、云贵型:云贵的大花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的昭通、楚雄、彝良,贵州六盘水、威宁、织金、普定、镇宁、紫云等地。大花苗族主要麻布做衣服,他们远古的服装都是自己种植麻,自己织布,自己做衣服。

参考资料:

—苗族服饰

苗族是不是蚩尤的后裔

不是。蚩尤乃九黎首领,记载颇多,偶有争议。蚩尤代表的九黎与另一部落集团三苗的关系,根据《尚书》与《国语》等多种古籍及其传、注记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