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佛像不可以拍照?
1文物保护单位的角度。2从文物保护单位的角度。
由于殿堂内一般灯光都比较暗,游客拍照时自然会使用闪光灯,而闪光灯的曝光对塑像、壁画等的保护不利,会加速其掉色与老化。另一方面,使用三脚架等器具会造成人流迟滞,从安全防卫的角度来说容易造成殿堂内拥堵,造成意外踩踏事件的发生,甚至影响寺庙的一些正常活动。从仿造古像的角度来说,如大英博物馆对于拍摄的规定是如无特殊说明,若将所拍摄下来的出版或公开网络必须要和主管单位交涉,一旦获得授权,也要将所拍摄下来的图像资料留档保存。去寺庙游览,我们要注意标识,尊重寺院僧众的要求与习惯。对于寺院内对佛像请勿拍照的标识,就观光的我们而言,要遵守当地寺院的规章制度,规定不让拍就不要拍。
故宫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明清时期帝王居住和办公的地方,横跨六百多年的历史,留下了不少神秘的传说。如今成为我国5A级旅游景点,每年的游客无数。在故宫旅游的时候,导演时常会嘱托游人不要随处乱拍照,需要在指定的位置留念。一度引起了不少网友的猜测,在民间也是众说纷纭。
在如今的故宫,最让人捉摸不透的是故宫的管理人员,在清晨第一次打开故宫的门时,都会大喊一声“打扰了,开门了”。随后再一把推开大门,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即使是在夏天,5点以后就会开始疏散游客撤离,禁止再观光,更加不允许游客私自留在故宫。这一点更加增加了故宫的神秘色彩,在不少人看来都是因为太阳落山以后,故宫的“阴气”太重。
故宫的城墙较厚,冬暖夏凉,即使是外面太阳高照,在故宫里面也会感觉到阴冷,加上全部都是老式的建筑物,避暑的功能更加明显,在夏天的时候也是阴冷无比。其实,故宫旅游并没有明文规定是否可以拍照,但一般按照老一辈的传统习俗都不会和狮子一起拍照。按照老人的说法, 狮子气场太强,是皇家用来镇宅所用,如果和狮子合照,容易被压住财运和官气。
其实故宫并没有明文禁止拍照,而且照相不仅是给我们留下一段难忘的历程,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懂得正确的照相地点、时间,明白旅游照相的禁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玩得开心、游得愉快,让自己快快乐乐每一天。
寺庙不能拍照的原因是因为在佛教中,拍照被视为一种不尊重宗教的行为,可能会被视为对佛的不敬。此外,寺庙中的文物和艺术品都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体现,拍照可能会对这些文物造成损坏,影响寺庙的声誉和形象。
至于是否会倒霉,这是一个没有科学依据的问题。但是,如果您在参观寺庙时,发现有游客在拍照,建议您提醒他们,拍照可能会被视为不尊重宗教的行为,并建议他们不要拍照。
需要提前向工作人员说明。请勿携带个人书、刊、报(含从本馆借出的图书)进入阅览区自习。请勿在馆区内从事与国家图书馆所提供服务无关的活动。请勿携带食品、液体物品入馆。
禁止在馆区内吸烟和使用明火入馆须按规定接受安检,禁止携带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请注意仪表着装,衣冠整洁得体,言谈举止文明请遵守公共秩序和国家图书馆相关管理规定,服从工作人员管理,自觉维护参观秩序和良好的阅读环境。
扩展资料:
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是筹建于1909年9月9日的京师图书馆,1931年,文津街馆舍落成(现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北京图书馆。1987年新馆落成,1998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
据2018年10月该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中国国家图书馆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图书馆分为总馆南区、总馆北区和古籍馆,总馆南区主楼为双塔形高楼,采用双重檐形式,孔雀蓝琉璃瓦大屋顶,淡乳灰色的瓷砖外墙,花岗岩基座的石阶。
再配以汉白玉栏杆,通体以蓝色为基调,取其用水慎火之意;馆藏文献376862万册,其中古籍文献近200万册,数字资源总量超过1000TB,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三位;图书馆共设有阅览室25个、阅览座位5000余个,在编员工1529人,设有33个机构部门。
-中国国家图书馆
1、拍照的时候都会用到闪光灯,手机的闪光灯的强光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与泥俑发生化学反应,不利于它的保存。
2、众所周知,秦始皇陵兵马俑被列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然而归根结底,兵马俑是一种陵墓陪葬品,和唐三彩一样属于“冥器”。在传统民俗里,家里摆唐三彩、与兵马俑合影都是不吉利的。
兵马俑不可以拍照,也不可以下坑合影的,要下坑参观,只有两条途径:一是成为外国政要或者政要家属;二是学考古专业,考到秦始皇陵博物馆,成为工作人员。
扩展资料
兵俑彩绘
实际上兵马俑原漆有紫黑红绿等十种颜色,但常出土与空气接触不到五分钟即氧化剥落。2009年采用中德合作的彩绘保护技术成功将出土兵俑颜色留存下来;在2015年日本NHK特集节目里,经处理的残留颜色兵俑,已可暴露于空气中展示。
当中尤其以“汉紫”最受瞩目,1950年代合成紫色出现前,人们是用颜色调合方式配出紫色,然“汉紫”却是人工合成的硅酸铜钡颜料。
随着闪光灯的此起彼伏,经常能听到一袭黑衣的展厅里的工作人员说:“请不要用闪光灯拍照。” “这件展品不能拍照。” “请您自觉一点好吗?”这最后一句已经够僵的了。在这样的场景下当工作人员,是个苦差事,总要给热情的观众们泼冷水。而且是重复不断地泼。旧人走了还得泼新人。
关于在博物馆里拍照的问题,看到网上的一些讨论。之所以不能拍照的原因主要有3个:(1)版权保护(2)文物保护和 (3) 影响观展氛围。
(1)关于版权保护。说实话,国内因为版权保护而不能拍照的情况,已经少多了,特别是对于博物馆里的常规展览。首博,以及上海的主要博物馆,常规展都可以拍照。确实,巴黎卢浮宫里对拍照几乎没有任何限制,三大镇馆之宝前面闪光灯噼里啪啦的。不过,去年去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马德里三大重点博物馆之一)的时候,里面任何地方都不能拍照,一有人举相机马上有人出来制止。我认为,是否通过禁止拍照来保护版权,并不能评判博物馆制度的先进与否。尽管制度开放很讨观众的喜,但对一些特展,比如展出者有特别版权保护要求的,也是完全合理的。
(2)关于文物保护。主要是指不能用闪光灯拍照,否则会损害文物。正巧北京电视台有个关于在博物馆参观的小节目,还正巧在首博拍的。里面讲到了“用闪光灯拍照是不文明行为”:伤害文物且影响他人。我好奇的是,闪光灯究竟会给文物带来什么样的损害。在网上找到吴世康教授(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教授)的一段话: “普通的可见光波长是在400纳米至700纳米之间,低于 400纳米的紫外线能量很大,容易被物体吸收,从而使物 体变质;而高于700纳米的红外线能量小,不易被物体吸收,很安全。木材、植物、丝绸等物质都是高分子结构, 含有纤维素或蛋白质,容易受光、电、细菌的影响而变质、损坏;另外一些物质比如石头、铜铁、陶瓷等不容易受光的影响。我们使用的闪光灯型号不一,波长有长有短。但都应是低于700纳米的可见光,或多或少对高分子结构 的文物有破坏。因此,木质建筑物、字画、丝绸制品、壁画等文物,应禁止使用闪光灯拍照。”加上下面视频专家里提到的兵马俑。
可见,并不是所有的文物都怕闪光灯。但观众很难记住究竟不能冲哪些文物“放电”。所以,对博物馆来说,干脆就“不允许任何使用闪光灯的拍照”是最有效的。
但问题是,很多人用了闪光灯,不是有意为之。有的是忘了关;有的是如果不开那就只能拍出来一团糊,留影心切,就开了闪光灯。北京9的节目初衷很好,但电视上的几句“不要开闪光灯”的提醒,恐怕很难遏止观众的兴奋与一时冲动。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我看来,下功夫告诉观众“为什么不能开闪光灯”,不如下功夫告诉观众“怎样在没有闪光灯的情况下拍出好的照片”。毕竟“拍出好照片”才是观众最关心的。我对摄影懂得不多,但也知道在博物馆这样的光照条件下,没有闪光灯的拍照效果往往更好。为了防止手抖而照片模糊,只需要在拍照的时候找个稳定物支撑一下,比如说展示柜(玻璃柜)的柜面,或者朋友的头或者肩膀,就能保证拍照效果。
(我通常把拍照模式放在P档,以上方法就基本够用了。要是完全傻瓜相机,我就不大清楚了。可能应该放在夜间模式?各位如果有了解情况的,并且有其他有效的能不用闪光能在博物馆拍出好照片的小窍门的,请务必知会在下 ^^)
那么在什么时机告诉观众这个小窍门呢?就昨天首博的情况,利用观众排队的时间是最好的选择。15分钟的排队时间,正是百无聊赖之时,也是看展的预热阶段。只需要在队伍旁边每隔一段距离放置带有介绍“闪光灯的危害”和“怎样在没有闪光灯的情况下拍出好照片”的牌子,一定会有不错的阅读率。不能指望这个牌子能够彻底的解决闪光灯的问题,但至少比起工作人员与观众的针锋相对,这个牌子从文物和观众的角度出发,温情多了。
(3)最后简单说下拍照影响观展氛围的问题。我个人来说,非常不喜欢一个博物馆暗环境下不停闪烁的闪光灯和咔嚓咔嚓的声音。博物馆虽是个公共空间,但看展览是特别私人化的事情,需要一个安静平和的氛围与展品“凝神对话”。除此之外,看展只知道按快门的人,在我看来,正是不懂得用心欣赏展品的人,抱着功利的心态看展,只求拥有。如果一个博物馆里有很多这样的人,我要不挑个人少的日子,要不宁可不看了。
本文2023-08-04 12:54:0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