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 拼音

yì huǒ zhī yuán ,yǐ xiāo yīn yì

2 注解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治则之一。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语。后人简称为益火消阴或扶阳追阴。即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常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出现阴盛寒证者。症见腰脊酸痛、脚软身冷、阳痿滑泄、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清长,舌淡体胖、脉沉细数等。法当温补肾阳,消除阴寒。用肾气丸、右归饮治疗。

古籍中的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未刻本叶氏医案》:[方桉]都气丸

命门真火式微。为之瘅胀肿满。王宇泰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正此候也。《未刻本叶氏医案》清叶天士公元16

《虚损启微》:[卷下]八味丸(崔氏)

,或下元冷惫疼痛等症,王太仆先生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此谓也。即前六味地黄丸,加肉桂、制附子各一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七贤集·外科钤(下)外科钤(下)]多骨疽(五十九)

,以镇阳光。阳气虚寒者,佐以八味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外以附子饼,葱熨法,祛散寒邪,补接营气,则骨

《程杏轩医案》:[《程杏轩医案》辑录]台静亭州尊阴阳两亏伤及奇经

施耶王太仆云∶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旨可悟矣。虽内经有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

《幼科折衷》:[下卷]胃气虚寒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各家论述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风温汤 1 拼音

fēng wēn tāng

2 处方

薄荷、连翘、杏仁、牛蒡子、桔梗、桑白皮、生甘草、黑山栀。

3 功能主治

风温发痧。

4 各家论述

此手太阴、足阳明两经药也。风温之邪治以辛凉,薄荷,桔梗以祛风,杏仁、桑皮以宣肺,连翘、牛蒡以散热,栀子解火郁,甘草养胃阴。

5 摘录

方出《临证指南医案》卷五、名见《证因方论集要》卷三

古籍中的风温汤 《程杏轩医案》:[《程杏轩医案》辑录]家近陶翁肝阳逆肺咳嗽加感风温标本异治

久,固不能正从标治,然亦未可过补。仿汪广期前辈风温汤方法。安波按∶卓识名论。非熔经铸史者不能。《程

《医述》:[卷十四·幼科集要]杂病

。此方寒家得之程敬通先生,治西门汪大有家小儿。风温汤治春月伤风,发热汗多,不可妄散。玉竹、料豆、甘

《程杏轩医案》:[续录]饶君扬翁公郎风温证治原委

言折衷,可为法守者。惟近时休邑汪广朝先生,所立风温汤一方,只葳蕤、料豆、甘草三味,药简功专,颇有深

《程杏轩医案》:[续录]吴尚时兄春温两感危证治愈附载郑晋康兄令弟病同致殂之故并诲门人

涸,再投姜附,则阴立亡。故但师其意,以广期前辈风温汤佐之。虽一时之权宜,亦经营之惨淡耳。迈翁曰∶善

《儒门事亲》:[卷十]春分上脾二之气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泄肝和胃化湿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泄肝和胃化湿汤 1 拼音

xiè gān hé wèi huà shī tāng

2 处方

炒苍术9克,川朴5克,陈皮5克,木香5克,姜半夏9克,茯苓9克,桂枝3克,炒白芍9克,香橼皮9克,建神曲12克。

3 功能主治

泄肝和胃化湿。主肝有郁热,胃蕴痰湿。

4 泄肝和胃化湿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5 摘录

张泽生方

古籍中的泄肝和胃化湿汤 《临证指南医案》:[卷八]疝

经脉之凝涩。川连吴萸穿山甲青木香金铃子延胡青橘叶汤丸郁(十七)肝病。络虚气聚。少腹滞胀。前用河间金

《叶天士医案精华》:疝

隶于阳明。肝木必乘克胃土。胃翻涌逆。致吐蛔呕吐。汤饮不入。呃忒不止。皆逆乱无已。为脏厥危矣。肝体本

《临证指南医案》:[卷七]癫痫

痰。龙荟丸以泻火。虚者当补助气血。调摄阴阳。养营汤河车丸之类主之。狂癫痫三症治法。大旨不越乎此。今

《王旭高临证医案》:[卷之四]疝气门

底红裂而苔黄,此疟邪湿热伤阴之象。法以养阴化痰、和胃泄肝为治。制首乌鳖甲陈皮杏仁桃仁川楝子青皮延胡川

《也是山人医案》:肿胀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 拼音 yì huǒ zhī yu...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