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黛的炮制方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青黛的炮制方法,第1张

1青黛:拣去杂质,过罗。

2飞青黛:筛去杂质,置乳钵内,加适量清水,混和研细,复注入清水,轻轻搅动,使细粉悬浮,倾入另一容器中,待沉淀后,倒去清水,然后将沉淀之粉末,倾倒于铺上白纸的筛内,晒干,研细。

夏秋季节采收马蓝茎叶,置缸内,倒入清水,浸渍2~3天,至叶能自枝条上脱落,捞出枝条,每10斤叶加入1斤石灰,充分搅拌,至浸液由乌绿色变为深紫红色时,捞出液面蓝色泡沫,晒干即为青黛,质量最好。 当泡沫减少时,停止搅拌,使其沉淀2~3小时,放出上清液,将沉淀物过筛除去碎渣,此沉淀物经干燥即为较次级之青黛。

1992年中草药杂志之报导,比较大陆各地收集之青黛,发现深蓝色青黛中靛玉红及靛蓝含量较高,灰蓝色者较低,品质较差。

经收集台湾全省各地市售25家青黛样品并作分析发现,除中药局使用之灰蓝色品种外,其余市售深蓝色或蓝黑色青黛皆为色素,完全不含任何有效成分。

靛玉红(indirubin)及靛蓝(indigo)为青黛中之主要成分。

因此,青黛粉因药材植株来源的不同,及制作过程所致,采得之等级不同,而颜色有所差异,其药效也有所差异,但仍是以蓝色为上品,而是否添加色素或药效成分则须经由检验才能得知。 青黛提取物生产技术及青黛膏青黛粉青黛散工艺

1、治疗炎性肠病的中药青黛散

2、纳米复方青黛制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3、纳米青黛制剂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它是以纳米青黛粉、纳米黄柏面、纳米滑石粉为原料,按比例配制,制成新的药物制剂,其颗粒细度达1200-1500目,粒径为01- 200nm,其中绝大部分粒径小于100nm,并具有新的物性。采用微波萃取、减压浓缩、超音速射流技术喷雾干燥等步骤制成。该药物生物利用度高,治疗效果显著。

4、核黄青黛口腔溃疡贴片

5、青黛炮制的现代化生产方法

6、青黛洗涤制品

7、治疗炎性肠病的复方青黛剂及制备方法

8、一种青黛酮口服液或注射液及其用途

9、复方青黛丸

10、一种采用泡沫浮选法制备的青黛及其制备方法和装置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宣明论方》卷四方之龙脑丸 31 龙脑丸的别名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附注 4 《宣明论方》卷四方之龙脑丸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宣明论方》卷四(千倾堂本)方之龙脑丸 51 龙脑丸的别名 52 组成 53 制备方法 54 功效主治 55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56 用药禁忌 57 龙脑丸的临床应用 58 各家论述 59 附注 6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龙脑丸 61 处方 62 炮制 63 功能主治 6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续本事》卷二方之龙脑丸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普济方》卷一六七方之龙脑丸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85 摘录 9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方之龙脑丸 91 处方 92 制法 93 功能主治 9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95 摘录 10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一方之龙脑丸 101 处方 102 制法 103 功能主治 10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105 摘录 11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三方之龙脑丸 111 处方 112 制法 113 功能主治 11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115 摘录 12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五方之龙脑丸 121 处方 122 制法 123 功能主治 12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125 摘录 13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方之龙脑丸 131 处方 132 制法 133 功能主治 13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135 摘录 14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方之龙脑丸 141 处方 142 制法 143 功能主治 14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145 摘录 15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方之龙脑丸 151 处方 152 制法 153 功能主治 15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155 摘录 16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方之龙脑丸 161 处方 162 制法 163 功能主治 16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165 摘录 17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方之龙脑丸 171 处方 172 制法 173 功能主治 17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175 摘录 18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六方之龙脑丸 181 处方 182 制法 183 功能主治 18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185 摘录 19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七方之龙脑丸 191 组成 192 主治 193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194 制备方法 20 《圣济总录》卷十六方之龙脑丸 201 处方 202 制法 203 功能主治 20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205 摘录 21 《圣济总录》卷六十四方之龙脑丸 211 处方 212 制法 213 功能主治 21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215 摘录 22 《圣济总录》卷六十六方之龙脑丸 221 处方 222 制法 223 功能主治 22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225 摘录 23 《圣济总录》卷一○一方之龙脑丸 231 组成 232 功效主治 233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234 运用 235 制备方法 24 《圣济总录》卷一二二方之龙脑丸 241 处方 242 制法 243 功能主治 24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245 摘录 25 《圣济总录》卷一二四方之龙脑丸 251 组成 252 主治 253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254 制备方法 26 《圣济总录》卷一七○方之龙脑丸 261 组成 262 主治 263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264 制备方法 27 《圣济总录》卷一七二方之龙脑丸 271 组成 272 主治 273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274 制备方法 28 《圣济总录》卷一八一方之龙脑丸 281 组成 282 主治 283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284 制备方法 29 《魏氏家藏方》卷十方之龙脑丸 291 组成 292 功效主治 293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294 制备方法 3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龙脑丸 龙脑丸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lóng nǎo wán

2 概述

龙脑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二十七首。

3 《宣明论方》卷四方之龙脑丸

龙脑丸为方剂名,出自《宣明论方》卷四,即《丹溪心法》卷四方记载的当归龙荟丸的别名[1]。

31 龙脑丸的别名

当归、龙胆草、栀子、黄连、黄柏、黄芩各一两,大黄、芦荟各五钱,木香一钱五分,麝香五分(一方加柴胡、川芎各五钱)[2]。

32 制法

上药为末,糊丸或蜜丸[2]。

33 功能主治

《宣明论方》卷四方之龙脑丸功能清热泻肝,攻下行滞[2]。主治肝胆实火而致的眩晕,胁痛,惊悸,抽搐,谵语发狂,便秘溲赤;现代也用于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2]。

34 附注

本方早见于《宣明论方》,但原方有青黛半两,名为龙脑丸[2]。

4 《宣明论方》卷四方之龙脑丸 41 处方

龙脑、朱砂、硼砂、牛黄各等分。

42 制法

上为末,溶黄蜡为丸,如米粒大。

43 功能主治

大小人一切蕴结热毒气不散,及失瘖、瘾疹。

4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5丸,炙甘草、人参汤送下,不拘时候。

45 摘录

《宣明论方》卷四

5 《宣明论方》卷四(千倾堂本)方之龙脑丸 51 龙脑丸的别名

当归龙荟丸、龙荟丸

52 组成

当归(焙)1两,龙胆草1两,大栀子1两,黄连1两,黄柏1两,黄芩1两,大黄半两,芦荟半两,青黛半两,木香1分,麝香半钱。

53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小儿如麻子大。

54 功效主治

功在常服宣通血气,调顺阴阳;泻火通便。主治肝胆实火,头痛,目赤晕眩,胸胁疼痛,惊悸抽搐,甚则躁扰狂越,便秘尿赤,或肝火犯肺之咳嗽。现用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及胆道蛔虫病;肾水阴虚,风热蕴积,时发惊悸,筋惕搐弱,神志不宁,荣卫壅滞,头目昏眩,肌肉瞤瘛,胸高痞塞,咽嗌不利,肠胃燥涩,小便溺闭,筋脉拘奇;肢体痿弱,暗风痫病;小儿急慢惊风;肝移热于肺,咳嗽而两肋痛,多怒脉弦者。

55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生姜汤送下,兼服防风通圣散。

56 用药禁忌

忌发热诸物;非实火者不可轻投。

57 龙脑丸的临床应用

1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报告以本方治疗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31例,其中20例既往未曾用过化疗,其余1l例为化疗后复发病例。治疗结果:缓解者17例,进步8例;无效6例,多数患者服药后至开始发挥疗效的时间约需1个月。17例缓解病例缓解期为1个月1年以上,平均56月。作者认为本病当属实证,实则泻之,故用泻肝法。本方常见副作用力腹痛、腹泻、恶心,但无一例发生血小板下降及骨髓抑制。

2癫狂:以本方改为汤剂,并用石菖蒲代替方中麝香,治疗狂症4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2例。结果均获治愈。作者指出:本方治实证之狂病有釜底抽薪之妙,见效甚捷,但方中均为峻猛寒药,非实热者不可妄用。临床当以脉象洪实、舌红、苔黄、大便秘结为应用指征。

3胆道蛔虫病:以本方加牙皂2钱,改为汤剂煎服(其中麝香半分另调服)。治疗胆道蛔虫病15例,结果全部治愈。追踪观察38个月,无1例复发。作者认为本方具有清热燥湿,通关利窍,行气止痛,利胆杀虫,并具有促进虫体排出之作用。

58 各家论述

1《医方考》:《经》曰:狂言为失志;又曰:肾藏志。如斯言之,则肾亦火矣。此一水不胜五火之谓也。故用黄连以泻心,用黄芩以泻肺,青黛、龙胆、芦荟以泻肝,大黄以泻脾,黄柏以泻肾。所以亟亟以泻五脏之火者,几于无水,故泻火以存水耳!用当归者,养五脏之阴于亢火之时;用木香、麝香者,利五脏之气于克伐之际也。咳嗽而两肋痛,多怒,脉弦者,病原于肝也。肝者将军之宫,气常有余,气有余便是火,故宣泻之。是方也,芩、连、栀、柏、草龙、青黛、大黄、皆能泻火,而未必入肝;肝气臊,诸药得芦荟、麝香之臊,同气相求,可以入肝而平肝矣。然肝木为生火之本,而诸脏之火不无相扇,诸药虽因芦荟、麝香之引而入肝,然其性各有所属,则能兼五火而治之矣。用当归为君者,以其能和五脏之阴,以木香为佐者,以其能行诸药之滞也。

2《医方集解》:此足厥阴、手足少阳药也。肝木为生火之本,肝火盛则诸经之火相因而起,为病不止一端矣。故以龙胆、青黛直入本经而折之;而以大黄、芩、连、栀、柏通平上下三焦之火也。芦荟大苦大寒,气臊入肝,能引诸药同入厥阴,先平其甚者,而诸经之火无不渐平矣。诸药苦寒已甚,当归辛温,能入厥阴,和血而补阴,故以为君。少加木香、麝香者,取其行气通窍也。

59 附注

当归龙荟丸(《丹溪心法》卷四)、龙荟丸(《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新效方》)。本方方名,原书(四库本)作“当归龙胆丸”。

6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龙脑丸 61 处方

龙脑(细研一钱)、麝香(细研一分)、蝉壳(一分)、牛黄(研细一分)。干蝎(炒)、南星(炮)、朱砂(研)、阿胶(炒)、香墨、白附子(炮裂)、防风(去芦)、羚羊角屑、肉桂(去皮)、羌活,各半两。乌蛇肉(酒浸去皮骨炙黄三分)。

62 炮制

上为末,入别研药和匀,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入绿豆大。

63 功能主治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龙脑丸主治中风,身如角弓反张,不语昏闷。

6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十丸,用温酒下,不拘时服。

65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7 《续本事》卷二方之龙脑丸 71 处方

龙脑薄荷5两,真蒲黄1两,麦门冬2两,阿胶1两,甘草1两半,人参1两,川当归1两,黄耆1两半,木通1两,生干地黄3两,柴胡半两。

72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73 功能主治

《续本事》卷二方之龙脑丸主治胸中郁热,肺热咳嗽,口臭喉腥,脾疸口甘,丈夫吐血,妇人血崩。

7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方中生干地黄用量原缺,据《普济方》补。

75 摘录

《续本事》卷二

8 《普济方》卷一六七方之龙脑丸 81 处方

草龙脑4两,白矾(烧沸定)4两,天南星2两,半夏2两半(水浸,切作片,用浆水、雪水1钟半同煎35沸,焙干,各称2两)。

82 制法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83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一六七方之龙脑丸功在解暴热,化痰凉膈,清头目。主热痰壅膈,头目眩重;岭南瘴气,意思昏闷;咽喉肿疼,口舌生疮。

8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后、临卧腊茶清送下。

85 摘录

《普济方》卷一六七

9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方之龙脑丸 91 处方

白龙脑1分(细研),朱砂半两(细研),琥珀半两(细研),牛黄1分(细研),雄黄半两(细研),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天麻1两,白僵蚕1两(微炒),麝香1分(细研),安息香1两(用酒半升煎成膏),玳瑁3分(细镑)。

92 制法

上为末,入研了药,都研令匀,用安息香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9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方之龙脑丸主治卒中风,心神烦闷,肢节拘急疼痛。

9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丸,不拘时候,以温酒送下。

9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

10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一方之龙脑丸 101 处方

龙脑1两(细研),麝香1分(细研),干蝎半两(微炒),天南星1两(炮裂),朱砂半两(细研),阿胶半两(捣碎,炒令黄燥),香墨半两,白附子半两(炮裂),蝉壳1分,防风半两(去芦头),羚羊角屑半两,肉桂半两(去皱皮),羌活半两,乌蛇肉3分(酒浸,炙令微黄),牛黄1分(研入)。

102 制法

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10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一方之龙脑丸主治中风,身如角弓反张,不语昏闷。

10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不拘时候,以温酒送下。

10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一

11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三方之龙脑丸 111 处方

龙脑2分(细研),麝香1分(细研),雄黄1两(细研,水飞过),硫黄1两(细研,水飞过),朱砂1两(细研,水飞过),铅霜半两(细研),天麻2两,防风2两(去芦头),独活1两,桂心1两,白附子1两(炮裂),天南星1两(炮裂),阿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木香1两,人参1两(去芦头),半夏半两(汤浸7遍去滑),香墨半两。

112 制法

上为末,都研令匀,用肥皂荚2斤,去黑皮,以水5升浸软,挼滤取汁,于银锅中慢火熬,稀稠得所,和前药末为丸,如绿豆大。

11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三方之龙脑丸主治急风,四肢拘急,口眼不正,言语謇涩。

11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不拘时候,以温酒化下,服后别吃1盏热葱酒,令有汗出。至重者并35服愈。

11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三

12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五方之龙脑丸 121 处方

龙脑1分(细研),雄黄半两(细研),朱砂2分(细研),麝香1分(细研),阿胶1分(捣碎,炒令黄燥),丁香1分,天南星1分(炮裂),好墨半两,牛黄3分(细研),天竺黄1分(细研)。

122 制法

上为末,都研令匀,取3月3日,以木蜜和丸,如豇豆大。

12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五方之龙脑丸主治一切风。

12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以热酒研服之。

12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五

13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方之龙脑丸 131 处方

龙脑1分,白芍1两(捣罗为末)。

132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13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方之龙脑丸主治咽喉肿痛。

13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常含1丸,咽津。

13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

14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方之龙脑丸 141 处方

龙脑1钱(细研),牛黄1钱(细研),朱砂半两(细研,水飞过),赤茯苓1两,羚羊角屑半两,犀角屑半两,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

142 制法

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4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方之龙脑丸功在通津液,利咽喉。主治脾肺壅热,咽喉不利。

14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普济方》有人参一两。

14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

15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方之龙脑丸 151 处方

龙脑半两,朱砂半两,牛黄半两,硇砂半两,麝香1钱,马牙消1分。

152 制法

上为细末,用大羊胆1枚,取汁为丸,如梧桐子大,铺于纸上令干,收于瓷器中。

15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方之龙脑丸主治咽喉风毒,及急喉闭肿痛,汤饮不得下。

15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如患者,将1丸擘为2片,安在两边鼻内。良久,吐出恶物即愈。

15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

16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方之龙脑丸 161 处方

龙脑1分(细研)丁香1分(末),朱砂1分(细研),麝香1分(细研),蟾酥半分(研入),牛黄1分(细研),犀角末1分,雄黄1分(细研),天竺黄1分(细研)。

162 制法

上为末,用猪胆1枚,别入黄连末1分,入在猪胆内,系却,以浆水1碗,入铫子内煮尽取出,与药末和丸,如黍米大。

16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方之龙脑丸主治小儿慢惊风及疳热。

16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12岁儿每次1丸,以温水送下,欲吃,先用1丸研破,吹入鼻内。得嚏为效。

16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

17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方之龙脑丸 171 处方

龙脑(细研)1分,雄黄(细研)1分,芦荟(细研)1分,丁香1分,牛黄(细研)1分,木香1分,犀角屑1分,铅霜(细研)1分,天浆子1分,胡黄连1分,蝎尾(微炒)1分,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微黄)1分,蟾酥半分(研入)。

172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7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方之龙脑丸主治小儿急惊风,身热口噤,四肢挛搐。

17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丸,以桃仁汤研下。

17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

18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六方之龙脑丸 181 处方

龙脑1钱(细研),麝香半分(细研),牛黄1钱(细研),雄黄1钱(细研),天竺黄1分(细研),胡黄连1分,芦荟1钱(细研),熊胆1钱(研入),青黛1钱(细研),腻粉半分(研入),蟾酥半分(研入),朱砂1分(细研),蜗牛37枚(微炒),雀儿饭瓮1分。

182 制法

上为末,同研令匀,以水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

18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六方之龙脑丸主治小儿惊疳,心神烦躁,体热瘦瘁,眠卧不安。

18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丸,以薄荷汤送下,不拘时候。

18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六

19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七方之龙脑丸 191 组成

龙脑1钱,牛黄1分,麝香1钱,朱砂1分,熊胆1分,芦荟1分,干虾蟆灰1分,雄黄1分,胡黄连末1分。

19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七方之龙脑丸主治小儿脑疳,羸瘦烦热。

193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丸,用薄荷温汤送下,日3次。

19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以水化熊胆为丸,如麻子大。若硬,更入糯米饭同丸。

20 《圣济总录》卷十六方之龙脑丸 201 处方

龙脑(研)1分,丹砂(研)1分,马牙消(研)1分,麝香(研)半钱。

202 制法

上药再同研令匀细,于碟内盛,用羊胆滴汁入药中,旋和成丸,如黑豆大,以净合盛。

20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十六方之龙脑丸主治头痛头眩眼花,及喉痹缠喉风等。

20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每用1粒,以芦管吹入鼻中,以手小指送近上,两鼻皆如此。去枕仰卧少时,候药溶入脑,涎唾从喉内出,其病立愈。

205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六

21 《圣济总录》卷六十四方之龙脑丸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211 处方

龙脑(研)3钱,丹砂(研)1两,白矾(熬令汁枯)半两,半夏(汤洗7遍去滑,阴干为末)3两。

212 制法

上为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为丸,如豌豆大。

21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六十四方之龙脑丸主治膈痰结实,咽喉不利。

21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5丸,食后、临卧温水送下。

215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六十四

22 《圣济总录》卷六十六方之龙脑丸 221 处方

龙脑(细研)1钱,诃黎勒皮半两,皂荚(炙令**,去皮子)1挺。

222 制法

上药先捣诃黎勒皮、皂荚为细末,次入龙脑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2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六十六方之龙脑丸主治多年上气咳嗽。

22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每次7丸,空腹煎贝母汤送下,日2夜1。

225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六十六

23 《圣济总录》卷一○一方之龙脑丸 231 组成

白龙脑2两(用鼎盛水5升,入龙脑并糯米50粒,以石灰泥固济鼎口,文火煮半日,候冷取出,研如粉),真珠2两(先用大纸2张,以皂荚津渍过,为贴盛之,又用帛裹定,入粟糠5斗,安甑中蒸1昼夜后,取捻得破,即研如粉,晒干),雄黄1两(研如粉),丹砂2两(形如芙蓉者,研如粉,并雄黄粉同入银锅中,用醋3升,以文火煮1复时出之,却以温水淘去醋味,晒干),琥珀2两(拾得芥子者,捣研如粉)。

232 功效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一方之龙脑丸功在长发令黑。主治诸风白屑。

233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每日空心取2丸含化咽津,后饮温酒35合。

234 运用

若年40以上,更加白龙骨1两,研如粉,以水飞过,晒干,帛裹蒸1饭久,次入桑螵蛸1两,煨熟捣末,并前药末,同以炼蜜为丸。

235 制备方法

上5味,共9两,和匀,内留3两,每夜临卧漱口了,揩齿咽津。余6两再用白面4两作饼子,纸2张裹,煨熟,取出研细,与前药6两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4 《圣济总录》卷一二二方之龙脑丸 241 处方

龙脑(研)1分,升麻1分,甘草1分,马牙消(研)1分,玄明粉(研)3分,麝香(研)1分,石膏(碎)1分,大黄(锉)1分,黄耆(锉)1分,生地黄2两(绞取汁)。

242 制法

上药除地黄汁外,捣罗为末,以地黄汁和,如干,更入炼蜜少许,为丸如小弹子大。

24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二二方之龙脑丸主治咽喉连颊颔肿,日数深远,咽津液热,发渴疼痛。

244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用绵裹,含化咽津,日45次,不拘时候。

24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二二

25 《圣济总录》卷一二四方之龙脑丸 251 组成

龙脑1分,丹砂1钱,芒消半两,麝香半钱。

25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二四方之龙脑丸主治缠喉风。

253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鼻两孔各纳1丸。良久,牙关开,涎出愈。

25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用鲤鱼胆汁为丸,如绿豆大。

26 《圣济总录》卷一七○方之龙脑丸 261 组成

龙脑半钱,麝香半钱,芦荟半钱,熊胆半钱,腻粉半钱(研),胡黄连1钱,使君子1钱,青黛(研)1钱,香墨半两(研)。

26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七○方之龙脑丸主治小儿慢惊风,潮发。

263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丸,煎金银薄荷汤磨下。经宿取恶物便安。

264 制备方法

上药捣罗胡黄连、使君子为末,余研极细,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27 《圣济总录》卷一七二方之龙脑丸 271 组成

龙脑(研)1分,麝香(研)1分,丹砂(研)1分,牛黄(研)1分,胡黄连1分,熊胆(研)1分,芦荟(研)1分,丁香1分,木香1分,黄连(去须)大黄(锉)1分,麒麟竭1分,蟾酥(研)1钱。

27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七二方之龙脑丸主治小儿疳渴黄瘦,日夜饮水不足。

273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4丸,薄荷汤送下。

27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再研匀,饭为丸,如绿豆大。

28 《圣济总录》卷一八一方之龙脑丸 281 组成

龙脑(研)半钱,白矾(铫子内炼沸泣尽汁为度,研),玄明粉1钱,蝉壳30枚(去足,炒,研末),牛黄(研)半字,蛇蜕皮1条(长2尺,铁器上熔焦,研为末)。

28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八一方之龙脑丸主治小儿风热,咽喉肿塞生疮,摇头烦闷及虫咬心痛。

283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冷水化破1丸服之。

284 制备方法

上药再一处研细,加沙糖少许为丸,如梧桐子大。

29 《魏氏家藏方》卷十方之龙脑丸 291 组成

铅白霜1钱,绛矾1钱半(生),朱砂(别研)半钱,天南星(姜汁浸3日)各半钱。

292 功效主治

《魏氏家藏方》卷十方之龙脑丸功在坠痰。主治小儿惊风。

293 龙脑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薄荷汤送下。1月小儿服半丸。

294 制备方法

 许多的中药药材不仅药用价值是非常高的,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服用一些药材,也是可以起到不错的保健功效的,可以有效的促进我们人体的健康,但是有些人不知道青黛这种药材的用法,其实青黛的用法也是比较多的,下面我们了解一下青黛的用法和副作用。

  青黛的用法

 青黛这种重要的中药药材的服用方法是非常多的,我们大家在生活中既可以内服青黛,也是可以外用青黛的,当然,青黛的不同的用法,可以治疗的病症也是不同的,内服又分两种:一为研末,15到6g,二为入丸剂。另一种是外用:适量,干撒或调敷。青黛的炮制方法也有两种:第一种方法为青黛:拣去杂质,过罗。第二种方法为飞青黛:筛去杂质,置乳钵内,加适量清水,混和研细,复注入清水,轻轻搅动,使细粉悬浮,倾入另一容器中,待沉淀后,倒去清水,然后将沉淀之粉末,倾倒于铺上白纸的筛内,晒干,研细。

  青黛的副作用

 部分病人服用青黛后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稀便等不良反应。靛玉红服用后主要产生胃肠道粘膜的刺激症状,如呕吐、腹痛、腹泻、便血等;其次为骨髓抑制引起血小板下降。少数患者可有肝功受损。另外,青黛的副作用还有非常多的,尤其是我们脾胃虚寒的朋友们,在生活中更是需要多注意,千万不要经常服用青黛的,不然会严重的影响我们人体的脾胃健康了。

 通过我们上面的这些介绍,相信我们的大家现在对于青黛的服用方法和副作用也是有了一定的了解了,我们可以知道,青黛既可以用来内服,也是可以外用的,当然,用法不同功效和作用也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大家服用青黛的时候需要注意副作用。

青黛

真喜欢青黛这个名字。当嘴唇轻动,青黛唤出,那深沉的青黑之中,便透出灵动的清白,宛若寂寂黑夜里,扬起了月亮的清辉。

“黛眉”一词,也源于此。唐代诗人李白《对酒》中的“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唐代诗人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中的“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都让我们看到那娇羞黛眉,在清香纯朴、亭亭玉立的女子脸上生动地凝着,螓首蛾眉,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青黛之美,就美在和蓝相融相合的时光里。

蓝即蓝草,是可以制造提取蓝靛染料、用于染布的多种植物的统称。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蓝有蓼、菘、马、吴、木五种:“蓝凡五种,各有主治,惟蓝实专取蓼蓝者。蓼蓝:叶如蓼,五六月开花,成穗细小,浅红色,子亦如蓼,岁可三刈,故先王禁之。菘蓝:叶如白菘。马蓝:叶如苦荬,即郭璞所谓大叶冬蓝,俗中所谓板蓝者。二蓝花子并如蓼蓝。吴蓝:长茎如蒿而花白,吴人种之。木蓝:长茎如决明,高者三四尺,分枝布叶,叶如槐叶,七月开淡红花,结角长寸许,累累者如小豆角,其子亦如马蹄决明子而微小,迥与诸蓝不同,而作淀则一也”。 在白色或偏米**的棉布、土布、棉麻布上,和上蓝的汁液,印染上深深浅浅的靛蓝色图案,那蓝和布,就开始了一段崭新的岁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蓝染布。

青黛的本质,也是蓝,她是用蓝的叶或茎加工成的干燥粉末、颗粒或团块,多用菘蓝、蓼蓝、马蓝、木蓝的叶或茎。李时珍记载了从蓝草中提取蓝靛和青黛的过程:“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色。亦可干收,用染青碧。其搅刈浮沫,掠出阴干,谓之靛花,即青黛”。蓝靛亦作蓝淀,可以止血杀虫,治噎膈。

大约在中国明代以前,菘蓝和蓼蓝是制造蓝靛的主要原料之一,当时,菘蓝中含有的菘蓝甙比蓼蓝中含有的靛甙更容易水解,菘蓝制靛比蓼蓝等其它蓝草更为普及,明代之前的典籍甚至有“蓼蓝不堪为靛”之说。后来,人们发现,经蓼蓝印染后的布料不易褪色,马蓝、木蓝的印染效果也不错,蓼蓝、马蓝、木蓝也被广泛应用了。

单说蓼蓝,熟悉的人可能不多,而说到“青出于蓝”这个成语,熟悉的人就会多了。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出自战国后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荀况的《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是靛青这种染料,蓝是蓼蓝。

马蓝让大家记住的,是“板蓝”这个名字。马蓝在“五蓝”中叶子较大,她还叫板蓝根,她的根也被单独叫做板蓝根,果实为中药蓝实。她的根、叶、茎可以入药,有清热解毒、杀菌消炎、凉血消肿之效。不过,板蓝根性寒味苦,如果服用过多会伤及脾胃,还可导致皮肤过敏反应及消化、造血系统的不良反应。

相比蓼蓝、马蓝,木蓝不太为人所知。性寒味微苦的她,叶、茎、根都可作药用,有着与板蓝根类似的功能,稍稍偏重于止血消炎,但总体功效比不上板蓝根。和板蓝根一样,木蓝也需要谨慎使用。

青黛,则是更要小心对待的。青黛性寒味咸、有一定毒性,体质虚寒、脾胃不和、风寒及阴虚感冒、有过敏史者不适合使用,这一点也和板蓝根类似。当然,青黛治疗疾病的作用也很强大,她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等功能,可以“去热烦,吐血咯血,斑疮阴疮,杀恶虫”。

于是,蓝,真是值得采摘的。那么,就让我们在小暑和白露这两个节气前后、蓝成熟之时,提上一只大竹篮,把蓝采起来吧。那样的采蓝光景,飞扬着生动和活泼。夏秋之际,天气不是很热,也不是很冷,感觉到的,只有舒适和明朗。远处,有一支清远飘渺的歌儿响起,缓缓飘落在竹篮里的蓝草上。那蓝,便和着歌声,轻轻飞进心窝。

采蓝,在古代有时还和思念有关,《诗经·小雅·采绿》中的“终朝采蓝,不盈一襜”,采摘蓝草花费了一个早晨的时间啊,兜起衣裳来盛还是盛不满。那采蓝女子是借助采蓝,来委婉地表达对丈夫的思念啊。蓝是别有一番风情的。想像着,蓝经过自己的手,变为蓝染布,画成黛眉,成为自己思念的人儿眼中的光,并随着岁月,变得越来越柔和与软绵,该是多么深情。

而无论是染成蓝染布,还是画成黛眉,青黛都有着不可预测的美。尽管用来印染、描画的只是一种蓝色,但因为染水、温度、湿度、手法、氧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布面上或定妆后会有着无穷的变化,就像世界上不会有一模一样的两枚树叶一样,每一款青黛成色都是独一无二的。经青黛染色后的布料纤维更为结实,画出的眉毛颜色也不容易脱落。而且,这来自蓝草的天然色素还有防止紫外线、保护皮肤、驱逐蚊虫、消除臭味的作用。当皮肤长了风团、有瘙痒和微微刺痛时,穿上蓝染的布衣,那皮肤的不适症状便会消失。青黛也由此可以润肤养颜,把她和绿豆、薏苡仁、梅子等研磨成粉,混合在一起,加入适量的清水调成薄糊状,就制成了面膜,敷涂于脸上,可以美白祛痘、消炎控油。

最喜欢看的,还是蓝染布制成前晾晒在院子里的模样儿。那时,她被高高地挂在长长的竹杆上。有时,是全蓝,温润沉着;有时,是蓝白相间,白的纯净,蓝的深厚。她们一律在风中稳稳地飘着,好像一面长久的旗帜。人在旗下行走,开成一朵俏雅的花。

青黛,隐在那一派宁静、平和、从容之中,笑靥如花。

秋枫

秋枫,可以代表爱情,是我在贵州小七孔鸳鸯湖看到的奇妙景象。

那鸳鸯湖,真是有着不同寻常的奇巧和秀美。站在岸上观赏,只觉得碧波透澈,好似一面玲珑明镜,可以一览无余;荡舟泛于其上,才惊觉个中水道竟是蜿蜒曲折的,像一座小小的迷宫。惊喜,一下子在心里漾开;手臂,也下意识地用上了力气。几桨划过,绕开那迷宫里的树、小石、小岛,眼前又豁然开朗了。

这是没有鸳鸯的鸳鸯湖。一般被称为鸳鸯湖的,常常是因为湖内栖息着出双入对、象征着爱情的鸟类鸳鸯,“鸳鸯终日并游,有宛在水中央之意也”。但是,为什么要走常规路线呢?这鸳鸯湖显然与众不同,它荡漾着爱情,却不是因为鸳鸯,而是因为三三两两地长着的秋枫。秋枫,才是鸳鸯湖上动人的风景。

那秋枫,也不知道是过了多少年,才长成那般颀长、高迈的模样。它们往往成双成对地立着,从水里、小石中、小山坡里长出树干枝桠。根,在湖水深处紧紧相连;枝叶,在阳光与风雨中柔柔相握。真是像极了一对相爱的人儿,和着自带的清香,闲散飘摇,把彼此的爱缓缓传扬。

秋枫是枫树的一种。以枫喻人,自古有之。“枫树枝弱善摇,故字从风。俗称香枫。”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用简短的语言,道出了枫树的概貌。香自飘摇出,不也是有情人儿之间隐秘的召唤和吸引么?最让枫树具备人形的,是它们年长后,树木外皮会隆起一种叫做瘤瘿的块状物,这和唐代学者刘恂在《岭表录异》中记载的一样:“枫人岭多枫树。树老,则有瘤瘿”。南唐宰相宋齐丘的《化书》也说:“老枫化为羽人。数说不同,大抵瘿瘤之说,犹有理也。”远远看去,那秋枫,真像各具姿态的妙人儿。

因为秋枫,鸳鸯湖便拥有了爱情的光环。这种爱情持久而专一。只要没有遭遇强烈的地壳运动或各种灾难,两棵相亲相爱、并肩而立的秋枫便会永久地在一起,真正地爱到海枯石烂、地老天荒。从这个角度来说,秋枫的爱情比鸳鸯的更源远流长。鸳鸯最早是形容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感情的。据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记载,西汉大臣苏武形容自己和将士李陵“夕为鸳与鸯,今为参与商”。大意是俩人以前就像是鸳鸯一样的好兄弟,现在却如同参星和商星,一个在西,一个在东,此出彼没,不能相聚。这是苏武在与李陵惜别并互赠诗句时作出的比喻。苏武和李陵都曾在匈奴处落难,苏武最终重返故土,李陵再未返乡。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也曾用“鸳鸯”比喻兄弟,他在给弟弟的《释思赋》中写道:“乐鸳鸯之同池,羡比翼之共林”。大约到了唐朝,才开始用“鸳鸯”比喻男女爱情,唐代诗人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有这样一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他觉得只要能和心爱的人厮守在一起,情愿做凡人,不羡慕神仙。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鸳鸯的爱情,来得稍微有点晚;秋枫,却是自从长成,就有了爱情的意义。

而那枫树上的瘤瘿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增长,又让秋枫平添几分灵异。南北朝时期刘宋史学家荀伯子的《临川记》云:“岭南枫木,岁久生瘤如人形,遇暴雷骤雨则暗长三五尺,谓之枫人。”古代因此有人将枫树奉为神灵。南朝梁代文学家任昉的《述异记》曰:“南中有枫子鬼。木之老者为人形,亦呼为灵枫,盖瘤瘿也。至今越巫有得之者,以雕刻鬼神,可致灵异。”

灵异,带来的是一种特别的神秘感。秋枫的树皮还是辛、平、有毒的,又让这种神秘感得以强化。秋枫是大戟科属乔木,大戟是辛、苦、寒、有毒的,被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下品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可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大戟会戟人咽喉、泻肺、损真气、致人吐血,体质弱者中毒更快,症状更严重,更容易有致命危险。秋枫的根、皮、瘤瘿也都有毒,食用秋枫的中毒症状与大戟中毒相似,过敏体质要是抚摸秋枫都容易皮肤过敏,秋枫树上生出的菌也有毒,“食之令人笑不止”。

这样的毒性,也是像了爱情的某些特点啊。有时,爱上一个人,仿佛染上一种病,那样的朝思暮想、寝食不安,不是和心神失调、脾胃不和的症状很相似么?好在,爱情之毒,是有各种消解办法的。秋枫之毒也有一定的解决方法,当然,前提是必须得抢救及时。古人曾用地浆来救治秋枫中毒,地浆是地里的土熬制而成的浆液。现代医学中,救治的方法就比较多了,止血、导泻、灭菌等,都可以用得上。

所以,不要害怕“毒”。正如,不要因为爱情有“毒”就不去尝试和拥有它。毕竟,觅得一份美好的爱情,是令人身心愉悦的。和秋枫在一起,要学会与毒共舞。除去秋枫树上长出的瘤瘿是完全不能食用和接触的之外,秋枫的根、树皮、枝叶都可以通过正确而专业的炮制等方法来加以运用。“凡采得以浆水煮软,去骨,晒干用。”将秋枫的根、皮、枝叶,煮汁用、煎汤浴,可以治疗水肿、止水痢、下水气。于是,秋枫,伴着爱情,令人神清气爽。

秋枫式爱情,也为鸳鸯湖增添了别样的风采。那个春天,我与秋枫邂逅,划船流连于鸳鸯湖。我记起,到达鸳鸯湖之前,我的右手手臂是有着突发的前所未有的疼痛,竟至不能顺利抬起和落下的,但上岸后,我的手臂居然可以活动自如了。我欢喜着,划船运动的确是治疗手臂疼痛的有效方法之一,而秋枫和鸳鸯湖也是可以给人带来好运的呀。

湖水清且涟漪,怎能不忆秋枫?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炮制 4 功能主治 5 至圣丹的用法用量 6 注意 7 摘录 8 《家庭治病新书》 81 组成 82 主治 83 制备方法 9 《纲目拾遗》卷五 91 组成 92 主治 93 至圣丹的用法用量 94 制备方法 95 用药禁忌 96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至圣丹 1 拼音

zhì shèng dān

2 处方

熊胆(用温水化入药)、芦荟(研)、腻粉(同水银研)、朱砂(干飞),各一分;麝香(研)半分,蟾酥(研者酒浸一宿)、龙脑(研)、铅霜(研),各一字;雄黄(研飞)、青黛(研)、胡黄连(末),各半两;白附子(炮)二钱,水银一钱(与腻粉同研不见米星)。

3 炮制

上为末,入研药匀,用熬过渍猪胆汁浸,蒸饼为圆,如黄米大。

4 功能主治

治一切惊风天吊,目睛上视,手足搐搦,状候多端。

此药退惊治风,化虫杀疳,除百病,进乳食。

5 至圣丹的用法用量

用药一圆,用温水化,滴鼻中令喷嚏三、五次,更用薄荷汤下二圆即愈。

如久患五疳,腹胀头大,四肢瘦小,好吃泥土,不思奶食,爱咬指甲,时眉毛,头发稀疏,肚上青筋,及久患泻痢,并用米饮下二圆。

如久患疳蛔咬心,发歇疼痛,并用苦楝子煎汤下二圆。

如鼻下赤烂,口齿疳虫,并口疮等,用儿所吃奶汁研二圆,涂在患处。

疳眼雀目,用白羊子肝一枚,以竹刀子批开,入药二圆在内,以麻缕缠定,用淘米泔煮熟,空心食之,仍令乳母。

若隔三、两日进一服,永无百病,不染横夭之疾,凡有患与服,必见功效。

6 注意

常忌毒鱼、大蒜、鸡、鸭、猪肉等。

7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 《家庭治病新书》 81 组成

全蝎16只,蝉退1钱,天麻1钱,制白附子1钱,辰砂1钱,僵蚕1钱,制南星1钱,麝香5分,防风2钱。

82 主治

小儿吐泻或久痢后,胃虚脾慢,四肢口鼻气冷,沉困不醒者。

83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蜜为丸,金箔为衣。

9 《纲目拾遗》卷五 91 组成

鸦胆子。

92 主治

冷痢久泻,百方无验者。

93 至圣丹的用法用量

35岁儿20余粒,10余岁者30多粒,大人则49粒,取大圆肉包之,小儿1包3粒,大人1包7粒,紧包,空腹吞下,以饭食压之,使其下行。

94 制备方法

用小铁锤轻敲其壳,壳破肉出,其大如米,敲碎者不用,专取全仁用之。

95 用药禁忌

服时忌荤酒3日,戒鸭肉1月。

96 各家论述

虚人冷积致痢,其积日久,渐至下坠,竟至大肠下口直肠上 界之处,有小曲折隐匿于此,为肠秽最深之处,药所不到之地。证则乍轻乍重,或愈或发,便则乍红乍白,或硬或溏,总无一定,任是神丹,分毫无济,盖积不在腹内,而在大肠之下,诸药至此,性力已过,尽成粃糠,安能去此沉匿之积?所以冷痢,有至35年十数年不愈者,由此故也。古方用巴豆为丸下之者,第恐久病人虚,未敢轻用;今以至捷至稳鸦胆子一味治之,更借此圆肉包裹,可以直至大肠之下也。

古籍中的至圣丹 《石室秘录》:[卷二(乐集)]开治法

钱,白术五钱,半夏二钱,治之自安。(〔批〕开闭至圣丹。)此开治之一法也。张公曰∶论奇而方妙。中风之

《石室秘录》:[卷一(礼集)]偏治法

一两,肉桂一钱,良姜一钱,水煎服。(〔批〕定痛至圣丹)。此寒邪犯包络之方如此。更有热邪来犯包络奈何

《石室秘录》:[卷一(礼集)]外治法

必须用一两,其余疮口,量大小用之。(〔批〕阴阳至圣丹。雷公曰∶何论之妙而方之奇也。)末药方∶人参一

《幼幼集成》:[卷三]痢疾证治

止,名休息痢,切不可止涩,和中丸最妙。后有集成至圣丹,专治久痢,百不失一。有泄泻变痢者,有痢变泄泻

《慈幼便览》:痢疾

经络学说与药物归经

中医学的药物“归经”,是历代医家长期用药实践的经验总结。按学科类别,是中药学的一部分。但是,药物“归经”涉及“经”和脏腑,可以体现“经”和脏腑组织器官的关系,也可以体现经络学说的作用。通过药物“归经”的具体方法和具体内容,可以充分说明,药物“归经”和脏腑组织器官“归经”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经络学说不仅是对人体生理和病理进行研究的具体科学方法论,也可用于药物学研究。在药物学的研究领域,把药物“归经”,完全是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而不是药物对“经”本身有治疗作用,经络学说纯粹是为药物学研究提供论理工具和方法论。

在经络学说指导下,中医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都归了“经”,每一“经”都有所属的脏腑或组织器官,所以,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可以确定药物的“归经”。其具体方法,是把临床常用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进行总结和归纳,然后,按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确定药物的归“经”,从而更加明确药物作用的定位和趋向,突出药物治疗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便于临床应用。若某种药物对某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具有针对性或选择性,疗效显著,便可依照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确定药物的归“经”。比如,麻黄、杏仁、桔梗善治肺病,都归肺经;苍术、厚朴、砂仁善调脾胃,既归脾经又归胃经。再如,复盆子能治遗尿,病在膀胱,属肾失气化,故归肾经。每一种药物的“归经”,都是根据药物对脏腑或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这说明,必须先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归“经”,然后,才能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确定药物的归经。并且,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和药物的“归经”,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归经”,主要是为了阐释生理和病理,指导诊断和治疗。把临床常用的药物“归经”,是为了更加明确药物作用的定位和趋向,突出药物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便于临床应用。所以,经络学说对中医学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和中药学都有指导作用。

一,药物归经的历史概况

中药的发现与应用以及中药学的发展,如同中医学的发展一样,经历了漫长历史时期的实践过程。

药物归经的理论,是《内经》以后逐渐形成的,但在《内经》已有萌芽。如《素问·宣明五气篇》已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的记载。《灵枢·九针论》也有“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的记载。这些记载表明,《内经》虽没明确提出药物归经,但已根据药物的性味总结用药规律,为后世形成药物归经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用“六经”概括外感伤寒病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六经证”,对每一“经”的证候,都有治疗原则和方药,已经有了药物归经的刍形,为药物归经的形成以及在临床实践的应用,提供了方法和经验。

早期的本草著作,如《神农本草经》,论述药物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大多以主治病症为主,如,常山抗疟、黄连治痢、苦楝子驱虫、麻黄定喘、当归调经、阿胶止血、乌头止痛等,把药物作用与脏腑结合起来的论述还很少,如“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唐、宋时诸家本草,把药物性能和治疗作用与脏腑相结合的论述日益增多,如某药“补肺”、某药“益脾”、某药“安心”等。北宋的寇宗爽,在论述泽泻的功效时,已有“引药归就肾经”的说法。这说明,北宋时,明确提出了“归经”的概念。

金元时代,随着医学的发展,推动了药物学的研究。著名医家张元素对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补泻等方面,作了全面的阐说。金太宗时(相当于南宋宣和5年--端平3年)撰成《珍珠囊》一书,书中最早创立药物归经学说。该书对每味药几乎都有“归经”和“引经”的记载。并且认为,根据药物的性能和治疗作用而各归其经,则疗效更显著。若归经不明,无的放矢,则难以获得确效。张元素所创的药物归经,还有引经、使药等说法,进一步丰富了药物归经的理论,对处方用药确有很大帮助。李时珍曾对他高度评价,认为他“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并且,对张氏的归经理论,李东垣和王好古都特别推崇。如王好古著《汤液本草》,论述归经的药物已达81种。历史表明,金元时代,盛行药物归经之说。

到明代,药物归经已成为本草书籍的专设条目,如刘文泰编著《本草品汇精要》,论述每一种药物都设24个条目,其中,专设了“走何经”一项,明确指出了药物的归经。《本草纲目》不仅全部继承了以前的归经内容,而且对药物的“入气分”、“入血分”都有比较详细的论述,进一步体现了药物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比如,同归某一经的药物,再区分“入气分”或“入血分”,更能体现药物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

清代中期,沈金鳌对药物归经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把历代本草书中论述归经的名称,如“引经”、“响导”、“行经”、“入”、“走”、“归”等名词,统称为“归经”。在他编著的《要药分剂》书中,每一种药都列出了“归经”。因此,后世学者大多采用了他的这一提法。至此,药物归经的理论,基本上趋于完备了。

二,药物归经的具体方法

药物归经是历代医家长期用药实践的经验总结,在药物归经逐渐形成理论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按五行的理论归经

许多药物的归经是根据药物本身的色、味、性能,按五行属性确定的。《灵枢·九针篇》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按五行属性确定药物的归经,主要依据这种理论。例如,青皮色青、酸枣仁酸,五行皆属木,故归肝、胆二经。赤小豆色红、苦参味苦,五行皆属火,故归心、小肠二经。生姜色黄、甘草味甜,五行皆属土,故归脾、胃二经。杏仁色白,木香味辛,五行皆属金,故归肺、大肠二经。羌活色黑,盐炒知母味咸,五行皆属水,故归肾、膀胱二经。

当然,按五行理论归经并不是绝对的,仍需根据药物的性能和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例如,麻**黄,但不归脾经,而是取其味辛善治肺部病变而归肺经。白术色白,但不入肺经,而是取其味甘善治脾部病变而归脾经。总之,五行的理论不是药物归经的主要依据,必须根据药物的性能和治疗作用。

2,按药物的特点归经

有的药物归经是结合药物本身的特点确定的。例如,结合药物的形状,莲翘外形颇似心脏,故归心经。再如,结合药物的质地,灯草轻浮,故归心、肺二经。磁石沉重,故归肝、肾二经。但是,这种方法也不是绝对的,只适用于一小部分药物。

3,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归经

根据临床实践确定药物的归经,是最常用的归经方法。它克服了按五行理论和药物特点归经方法的不足,完全建立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所以是最主要的归经方法。比如,杏仁、桔梗能平喘止咳,故归肺经。柴胡、青皮能疏肝理气,故归肝经。生姜、半夏能降逆止呕,故归胃经。朱砂、枣仁能安神定志,故归心经。麻黄、桂枝善解太阳之表,故归太阳经。石膏、知母善清阳明之热,故归阳明经。总之,这种方法适用范围最广,凡临床常用的药物,都适用这种归经方法。

4,病因归经法

所谓“病因归经法”,是以药物所治病证的病因为药物归经的依据。如驱虫药,具有驱虫或杀虫的功效,但中医认为“虫因湿生”,“脾主湿”,故将驱虫药大多归入脾经。再如,暑邪伤人,直犯阳明气分,所以,善祛暑邪的药物,一般归胃经。

5,定向归经法

所谓“定向归法”,是以某些药物的特异功效为药物归经的依据。此类药物对某一“经”所属的脏腑组织器官具有特殊的选择性,并且,还有特异功效,可以引诸药直达病所。例如“十二经泻火药”,它是针对十二经所属系统的热证而使用的药物。

6,相关归经法

某些药物治疗的病症,与某脏或某腑相关,则按相关的脏腑归经。如续断,有续筋接骨之功,因“肾主骨”,“肝主筋”,所以,归肝、肾二经;白芷主散阳明经风湿之邪,因阳明经隶属于胃,故归胃经。

三,药物归经的实用价值

药物归经理论以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为方法论,把临床常用的药物都归属各“经”,既发展了药物学的基础理论,又扩大了经络学说和药物的临床应用。通过药物归经,系统归纳药物的性能和治疗作用,进一步明确了药物作用对脏腑组织器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为临床辨证论治,选择用药,合理组方,提高疗效,提供了更丰富的药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正如《医学源流论》所说:“治病者,必先分经络、脏腑之所在……然后择何经、何脏对病之药而治之……自然见效矣……不知经络而用药,必无捷效。”

在药物归经形成理论以前,药物只有“四气五味”之分。“四气”主要反映药物的阴阳属性,“五味”主要反映药物的味别和功效。其治疗作用,一般都是某药治某症。如某药治痢、某药治疟、某药治泄、某药止呕吐、某药止头痛、某药止血等,但没体现药物对某一脏或某一腑以及某种组织或某一器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比如,黄芩、黄连、知母、木通均属苦寒药物,皆可清热泻火。根据药物归的理论,才能更明确:黄芩归肺和大肠经,清肺与大肠之火;黄连归心和胃经,清心、胃之火;知母归肺和肾经,泻肺、肾之火;木通归心和小肠经,泻心、小肠之火。因此,通过药物归经,更加明确药物治疗作用对脏腑组织器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

通过药物归经,可以指导药物的加工炮制。药物炮制,是药物学的重要内容。加工炮制方法得当,对引药入经,提高疗效,都有很大裨益。比如,香附归肝经,为增加其疏肝理气的功效,常常用醋炒。再如,黄芪、甘草都是健脾良经,归脾经,为加强健脾益气之功效,常以蜜炙,称炙黄芪或炙甘草。总之,根据药物的归经,经过加工炮制,既能提高功效,又可直达病所,有利于提高药物的治疗作用。

通过药物归经,便于临证选择用药。由于药物归经进一步明确了药物的针对性和选择性,所以,便于临证选择用药。比如,白芷、羌活、柴胡、吴茱萸皆治头痛,但白芷入阳明经,故阳明头痛选白芷;羌活入太阳经,故太阳头痛选羌活;柴胡入少阳经,故少阳头痛选柴胡;吴茱萸入厥阴经,故厥阴头痛选吴茱萸。中医临证,有同病异治或病同治,实施这些治则,都离不开选择不同归经的药物,如能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归经或引经的药物,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药物归经,进一步完善了“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经络学说形成以后,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中医学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辨证和论治,是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上具体运用时的两个重要环节。其中,论治的精髓是治“证”,而不单是对“症”治疗。“证”即证候。证候不同于症状,而是综合分析了各种症状、体征,并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变性质以及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等各方面性况的病理概括。因此,对“证”的治疗,比对“症”的治疗更进一步,必须根据药物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药物归经,就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总结和归纳药物作用对脏腑组织器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然后,根据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确定药物的“归经”。所以,通过药物“归经”,可以进一步完善“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比如,治疗伤寒太阳病的麻黄汤和桂枝汤、治疗太阴病的理中汤、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疏肝理气的四逆散、滋补肾阴的六味地黄丸等,都是对“证”治疗的组方。

四,临床常用药物的归经

临床常用药物的归经,是历代医家在长期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由于各家的用药习惯和临床经验有所不同,对药物归经的认识也有一定差别。现将临床常用药物的“归经”综合、整理如下,供临床参考。

-=-=-=-=- 以下内容由 哲医 在 2006年05月15日 03:05am 时添加 -=-=-=-=-

1,手太阴肺经

桔梗、杏仁、半夏、贝母、白芨、白前、百合、百部、天冬、麦冬、前胡、紫苑、紫苏、苏子、皂荚、银杏、马勃、射干、麻黄、麻黄根、瓜蒌、天花粉、旋复花、白芥子、天南星、胆南星、桑白皮、款冬花、枇杷叶、马兜铃、辛荑、生姜、干姜、葱白、细辛、升麻、白芷、荆芥、桂枝、桑叶、菊花、薄荷、蝉蜕、山药、粳米、阿胶、芍药、胡荽、柽柳、香薷、牛蒡子、淡豆豉、浮萍、木贼、瓜蒂、食盐、常山、藜芦、牵牛子、甘遂、大戟、芫花、商陆、石膏、知母、栀子、黄芩、芦根、生地、玄参、地骨皮、丝瓜、银花、板兰根、鱼腥草、山豆根、橄榄、厚朴、白豆蔻、砂仁、白茯苓、车前子、苡仁、藿香、冬瓜子、防己、木通、通草、灯芯草、石苇、椒目、泽漆、半边莲、苍耳子、花椒、丁香、冰片、远志、僵蚕、陈皮、木香、乌药、檀香、香缘、薤白、仙鹤草、茅根、侧柏叶、百草霜、藕节、棕榈、郁金、延胡索、瓦楞子、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黄精、饴糖、蜂蜜、蛤蚧、紫河车、冬虫夏草、胡桃、沙参、西洋参、石斛、玉竹、胡麻仁、莱菔子、葶苈子、益智仁、猴枣、礞石、胖大海、浮海石、海蛤壳、荸荠、榧子、大蒜、、乌梅、诃子、五味子、五倍子、**壳。

2,手阳明大肠经:

白芷、升麻、葛根、麻黄、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大麻仁、郁李仁、柏子仁、生首乌、牵牛子、巴豆、石膏、黄芩、黄连、黄柏、苦参、胡黄连、秦皮、连翘、红藤、败酱草、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厚朴、砂仁、肉豆蔻、冬瓜子、冬葵子、泽漆、秦艽、胡椒、荜拨、大腹皮、木香、薤白、地榆、槐实、槐花、侧柏叶、百草霜、伏龙肝、棕榈、桃仁、甘草、蜂蜜、肉苁蓉、皂荚、旋复花、、瓜蒌、胖大海、荸荠、杏仁、马兜铃、赤石脂、禹余粮、乌梅、诃子、莲子肉、金樱子、五倍子、**壳、剌猬皮、槟榔、雷丸、榧子、大蒜、石榴皮。

3,足阳明胃经:

白芷、升麻、葛根、防风、辛荑、生姜、葱白、胡荽、柽柳、香薷、牛蒡子、蔓荆子、淡豆豉、瓜蒂、食盐、藜芦、人参芦、大黄、芒硝、芦荟、大麻仁、巴豆、石膏、知母、寒水石、栀子、竹叶、芦根、谷精草、犀角、玄参、白薇、银柴胡、丝瓜、黄连、苦参、胡黄连、金银花、大青叶、板兰根、蒲公英、败酱草、红藤、白头翁、白藓皮、土茯苓、白蔹、漏芦、山慈姑、橄榄、西瓜、荷叶、绿豆、藿香、苍术、厚朴、砂仁、草豆蔻、白豆蔻、白茯苓、茵陈蒿、滑石、冬瓜子、通草、萆薢、木瓜、秦艽、蚕砂、干姜、肉桂、吴茱萸、花椒、胡椒、丁香、荜拨、荜登茄、高良姜、小茴香、代赭石、地龙、陈皮、大腹皮、枳实、木香、乌药、沉香、檀香、甘松、薤白、三七、柿蒂、白芨、百草霜、茅根、藕节、伏龙肝、血余、瓦楞子、穿山甲、皂剌、王不留行、干漆、白术、扁豆、粳米、饴糖、生地、沙参、西洋参、麦冬、石斛、玉竹、莱菔子、山楂、麦芽、谷芽、鸡内金、阿魏、半夏、白附子、旋复花、瓜蒌、天花粉、竹沥、竹茹、昆布、海藻、枇杷叶、赤石脂、禹余粮、乌梅、肉豆蔻、剌猬皮、使君子、芜荑、

青黛的炮制方法

1青黛:拣去杂质,过罗。2飞青黛:筛去杂质,置乳钵内,加适量清水,混和研细,复注入清水,轻轻搅动,使细粉悬浮,倾入另一容器中,待沉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