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文物的损毁是因为考古技术不佳的原因?
历史上因考古技术不佳,而被损坏的文物,最令人印象深刻和痛心的,当属在定陵中所发掘的文物,具体分析如下:
一定陵中珍贵的龙袍和绫罗绸缎等丝织品,被严重损坏。以研究明代历史为由,郭沫若等人上报国家层面,开始展开对定陵,也就是明代万历皇帝及其两位皇后所在陵墓的挖掘工作。由于当时考古技术的落后,以及考古工作人员文物保护意识的严重缺乏,给墓中的大量文物,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让整个考古界鳄鱼为之痛心。
在打开定陵大门后,先是提前没有做好保护措施,使得大部分丝织品被迅速氧化,甚至有些一触碰就成为了粉末。其后在处理织物时,错用了含有塑料的软化剂,让衣服变硬变黑到无法展开。
其中就包括一件让人十分心疼的皇家龙袍,该龙袍采用现已失传的缂丝工艺织造,十分精美奢华,但也因保存技术的不到位,最终腐坏成一堆如破碎宣纸般的布料。其纹理与光鲜亮丽的色彩,也已不复存在。此外,大量的书籍字画,也因没有保护到位,在见到阳光空气后被氧化,永久的失去了历史价值。
二定陵中皇帝及皇后的金丝楠木棺椁和尸骨。其次,万历皇帝墓中,用上等金丝楠木建造的棺椁,也因考古人员的粗心大意,以及所采取的十分荒诞的行为,而毁于一旦。据说是由于想要清理地宫的卫生,应付上面的检查,便下令将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随意当垃圾给扔了。
此种做法,让众多知晓实情的考古学家们,忍不住捶胸顿足,但也无济于事。因为此上等金丝楠木棺椁,所具有的文物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不容小觑。在棺椁被丢弃后,因此而产生的定陵诅咒传说,一时之间也被流传开来。
而皇帝与皇后尸骨的结局更是凄惨,在后期被一些所谓的“正义人员”,当着众人的面,用一把火给烧为灰烬。如若能保存到现代,那么我们将有机会利用科学技术,复原万历皇帝及皇后的基本轮廓,并通过研究,进一步了解关于皇室和明代的历史。
说到《易经》,想必大家已是相当熟悉了。它是我国古典哲学流派道家和儒家的核心典籍,其中云集古代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
成书年代在远古的新石器时代,也是诸子百家的开始,中华文明的总源头。尤其是后来衍生出的道教,也和《易经》息息相关。
因此,《易经》也被誉为中国第一经。其一共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连山》、《归藏》和《周易》。目前传世的只剩下了《周易》,另外的《连山》和《归藏》由于太过久远,如今已经失传。
按史学界普遍的观点来看,《周易》之所以能传下来,得益于这一部分和儒家思想的相关主张大部分重叠,孔子后来亲自进行了整理编撰。但反观殷商时期的《归藏》和夏朝的《连山》,由于无人问津,一直到今天,已经失传了2000年。
多年来,史学家们也在一直苦苦寻找这两本书的下落。别说找到了,连书存在的痕迹都没有发现。因此,学术界也开始对这两书是否存在产生了疑问,不少学者认为,《连山》和《归藏》或许只是古人杜撰出来的“莫须有”书籍。
事实上,《归藏》尚且不知,但《连山》是真的存在。2005年那会,贵州有个老人便声称自己手里有一本孤本《连山》。
专家在听闻该消息后,便马不停蹄赶到了老人家中。老人名叫谢朝海,已经76岁了,他说自己是是《连山》的第7代传人。每一代传人都会用毛笔将该书誊写一遍,然后将上一套烧到祭祖,而他手上这套正是民国那会传下来的。
随即,谢朝海便拿出了该书,足足有5套。专家看到后也是欣喜若狂,以为这失传2000年的古书终于重见天日。
然而,翻开书页后,专家们却集体傻眼。上面书写的文字竟是水族文,这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文字,在场专家一个都不认识。
水族文又叫殄文,还称作鬼书和反书,是水族这个少数民族写给死人看的文字。其结合了象形文字和汉字的写法,有些甚至还是汉字的反写和倒写。
这个文字相传是由夏朝一个叫陆铎公的人所发明。他也是水族人的神明,该文字起初是用作婚葬、祭祀鬼神等方面,颇为神秘。
《连山》的诞生时间在夏朝,水族文的出现时间也在夏朝,如此时间就对上了,谢朝海老人的古书很有可能就是真正的《连山》。
为了破译该书,专家特意找来了水族里能看懂水族文的“水书先生”。在他们的帮助下,这本《连山》的真实面目逐渐清晰了起来。
原来,这是一本上古夏朝时期的百科全书,里面包含了天文历法、农业以及阴阳五行的相关知识。和《周易》有相似之处,主要以占卜吉凶和预言未来为主,是一本颇为玄妙的古书。
为了将这一珍贵的古书传承下去,考古学家们也将其做成了印刷版。这本书对研究夏朝历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来夏朝出土的文字记录就少,而这本书上的水族文字更是帮助历史学家破译出了河南二里头遗址里出土的夏朝陶器上的文字。
当然,《连山》的作用或许远不止如此。其到底还有一些怎样不为人知的功能和秘密,也只有等历史学家们慢慢发掘研究了。
2008年,2500多枚出土的竹简被捐赠给清华大学,经测定这些竹简书写于战国时期。整理后发现,其中有编号的138支竹简拼出了一部前所未见的战国时代楚国人编写的史书。整理小组将其命名为《系年》。
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而作。这是史上唯一没有经历秦始皇“焚书”而幸存下来的战国古书。
然而,这两本古书中均无“烽火戏诸侯”的记录。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病危,下诏扶苏回咸阳发丧,实传其位”不实。2009年,北京大学从海外收购回一批西汉竹简,其中有一批竹简的名字叫做《赵正书》。书中披露:秦始皇传位于胡亥。
《赵正书》有竹简50枚,大多留存无缺,总近1500字。大致成书于汉代,从始皇沙丘病重开端写起,不断到秦朝亡国。书中大部分篇幅记载了秦始皇临终前与李斯的对话、李斯被害前的陈词以及子婴的谏言等。
“桃园三结义”典故不实学者门给出以下理由:
(1)正史没有记述,《三国志》、《资治通鉴》从未提及此事;
(2)三人年龄大小,顺序排列应是关刘张,而不是刘关张。
历史上,刘、关、张三人关系确是非同一般。《三国志·关羽传》说,关羽亡命奔涿郡,刘备正在乡里聚合徒众,关羽、张飞便投其门下。后来刘备为平原相,又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刘备和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关羽经常于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后来徐州失守,关羽被擒,曹操派人劝降,关羽也说:“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张飞传》也记载:“张飞……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刘备特别宠信关张,视他俩为心腹之臣。
明末清初王夫之就认为:“刘备待关张之信,胜于对诸葛亮之诚。”
综上,刘关张三人关系甚密,情如兄弟,但没有结拜之说。
孙膑和孙子其实是不同的人,《孙膑兵法》≠《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孙子,原名孙武,是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
孙膑,本名孙伯灵,传言说他是孙子的后代。马陵之战后,孙膑辞官归隐,潜心军事理论研究,终于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军事名著——《孙膑兵法》。
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省临沂银雀山发掘西汉前期的两座墓葬中,发现了著名的《孙子兵法》和已经失传1000多年的《孙膑兵法》等竹简,共编7500多号。
历史上有哪些文物的损毁是因为考古技术不佳的原因?
本文2023-10-07 07:19:1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6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