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医和中医有什么区别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2收藏

佛医和中医有什么区别啊?,第1张

佛医即佛教医学,是以古印度“医方明”为基础,以佛学理论为指导,对人体的外科、内科疾病治疗中形成的认识与经验

自佛教进入中国以后,又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理论和临床特点,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医药学体系。佛教医药学的理、法、方、药等理论框架和临床诊疗体系正是得益于中国医学强大而厚重的体系支撑,才得以发展下来。因此,我们现在所说的佛教医学、医药,其内容与理论更具有中国特色,即佛医由古代印度的医方明体系发展为河南嵩山少林寺药局为代表的中原佛医药体系、西藏的藏医药为代表的西北佛医药体系和浙江竹林寺为代表的江南佛医药体系。以药师佛为代表的精神医疗体系则广泛地融化为南传云南地域及北传八宗的各派法义里,其基础理论则以佛教的“三学”、“四谛”、“四大”、“五蕴”、“十二因缘”为主,反过来又对佛教医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被吸收和引入佛医理论之中。为了论述方便,文中在论述对于医方明与药师佛及中国佛教各宗教义医学思想的引用,都统一称为佛医。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

《佛说佛医经》佛说道:吃多了有五种过错,一是多睡眠,二是多生病,三是多*欲,四是不能讽诵(流畅的背诵)经文,五是多多执着世间法。

《佛说佛医经》佛说道:有九种因缘,寿命未尽而横死,一是不应吃而吃,二是没有节制地吃,三是不按时吃饭,四是生吃,五是未熟而吃,六是不持戒,七是亲近恶知识(邪见之师),八是入村落乞食时不如法(乞食中分为二种:一者随得乞食,二者次第乞食。随得乞食者:谓随往还家,随获随得而便受食。次第乞食者:谓入里巷,巡家而乞,随得随现,而便受食。不高举手,越趣余家,愿我当获精妙饮食,乃至期愿多有所得),九是乞食不避五处(一唱令家,二*@女家,三酤酒家,四王宫,五旃陀罗)。

《大般涅槃经》云:寿命虽然未尽,但有九种因缘夭折。是哪九种因缘呢?一是知道吃了会使身心不安却硬食用;二是多吃不节制;三是吃的东西还没消化完又接着吃;四是不按时大小便;五是生病时不听医生教诲;六是不及时看病听从医生教导;七是强忍着不呕吐;八是夜间行路,因为夜行易遭恶鬼打击;九是住的地方条件太差(也有可能是性生活过多,有待商榷)。

佛,指觉悟真理之圣人。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佛教,为释迦牟尼所创立,主张慈悲平等、普度众生的一门宗教。佛教之宗旨在示导人类转迷开悟,用超越阶级、种族之情怀,以实现度脱苦海、净化社会之理想。佛教医药,是以古印度“医方明”为基础,以佛学理论为指导,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理论和临床特点,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医药学体系。由于佛教医药学的理、法、方、药等理论框架和临床诊疗体系是在中国形成的,因此,我们所说的佛教医药,实际上就是指中国佛教医药。在基础理论方面,佛教的“四谛”、“五蕴”、“十二因缘”、“四大”、“三学(戒、定、慧)”等均对佛教医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被吸收和引入佛教医学理论之中。在病因学方面,佛教医药认为病有三因∶外因——地、水、风、火“四大”不调,内因——贪、嗔、痴“三毒”为患,业因——前世孽债宿根之果报。

佛医和中医有什么区别啊?

佛医即佛教医学,是以古印度“医方明”为基础,以佛学理论为指导,对人体的外科、内科疾病治疗中形成的认识与经验自佛教进入中国以后,又吸...
点击下载
上一篇:黑欲的人物介绍下一篇:求路姓字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