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字头上一把刀!“千古完人”曾国藩如何戒色?
曾国藩用劳累自己,让自己不得清闲的办法戒色
做为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能取得让世人瞩目的成就,得益于他喜欢不断自我反省。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居然是一个“好色之徒”!
(本文所有,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其实男人好色本天经地义,就连圣人都讲:食色性也。只要发乎于情,止乎于礼,作为男人见了美女多看两眼也无可厚非。不然美女们对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又给谁看呢?
但曾国藩却坚决要摒弃自己的这一恶习!而最终他也成功了。单看曾国藩戒色的方法,就知道这绝对是一个狠人。
首先他做的就是:自己恶心自己。曾国藩把自己心里肮脏的想法,全记在笔记里。比如,今天见一美女,我忍不住多看了几次。这是人做的事吗?我怎么还能有脸活着啊?再比如,他听人说哪儿哪儿有女貌美,心里就好奇想去看看。回来就在笔记里写道:见了漂亮女人,就心猿意马,耻心丧尽,我真是禽兽。像这样的话语在他的笔记本里随处可见。每每拿出来看一次就忍不住唾弃自己一次。
光记笔记还嫌不够,曾国藩还自我折腾,不让自己闲着。都说饱暖思*欲,此时的曾国藩早已解决了温饱,赶超了小康。因此,为了不生邪心,他强迫自己除了工作就是读书。再不然,就翻翻自己的笔记……。总之,一刻也不让自己闲下来,生活过得忙碌充实而又有意义了,*心邪欲自然没有了。
从曾国藩戒色这件小事上,就能看出来,牛人其实就牛在他们对自己比别人更狠一点。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著名的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所提出的儒家思想流传千年,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都起到的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他还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门下有着非常优秀的学生。所以对于如何教育人是有着一套自己的有效的方法的。而他曾经提出三戒:少戒色,中戒斗,老戒得。之所以戒色排在第一,是因为戒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相当重要的。
这句话的原文的说法是: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对于我们很多年轻人来说,戒色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青春期或者是年轻的时候,此时血气方刚,血气未定,我们的精力是非常旺盛的,身体在这个时候也是在成长,我们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但是这个时期我们对于自己的感情其实是很难控制好的,如果控制不好的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困扰,对于我们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而儒家学说里面的戒色不同于佛教里面的戒色,佛教里面的禁止触碰女色,而儒家则提倡节制。因为人在年轻的时候精力是最为旺盛的,这时候应该将这段时间用来学习,而不是想别的东西,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去放纵自己的话,对于身体和心理都没有好处的。如果在年轻的时候犯下了错误,在未来的人生阶段里面也是过得不幸福的,这也是为什么孔子要求将戒色放在第一位。
所以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节制,将精力和重心都放到学习中去,这样才能够让我们在接下来的人生中有所成就并且获得幸福。如果在年轻的时候不节制自己的话,未来会造成很多不幸,从而影响我们整个人生。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汝以*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根。根本成*,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盘,何路修证?必使*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自古以来,劝人都是一件苦差事,而且还很容易得罪人。劝人者,必须要把握好对方的心思,更加需要把握好对方的性格,如果不够了解对方,说出让对方不喜欢的话,别说劝对方,甚至还可能被对方厌恶呢!
苏轼曾经也干过劝人的事,那么这位大文豪又是怎么劝人的呢?对方有没有接受他的劝谏呢?
苏轼的性格非常豪爽,这一点从他所写的诗词当中就可以体现出来了。
尤其是他的官职被贬以后,虽然诗词里面隐藏着仕途不顺的烦闷,但是却反而显得更加洒脱。
《水调歌头》正是他所写的佳作。苏轼写下这首词的时候,正在密州任职。当时他和弟弟苏澈已经整整七年没有相见了,所以,字里行间充满了他对手足的挂念之情。
都说酒醉更显情深,这首词正是他喝醉酒之后,在皎洁的月光下写下的。他在想念之余,更是推己及人,把人世间的聚散与哲学相结合。
在这首词中,苏轼的情感是极为复杂的。他在中秋佳节之际将自己灌得大醉,在大醉的情况下,彻底释放出他心中的情感。他举杯,邀请遥远的亲人隔月对饮,可是回应他的,却只有冷清的月光。
他甚至无法知道远隔天边的兄弟是否安好,是否能收到他的祝福,所以,他的心里是极为苦闷的。但是,苏轼就是苏轼,
他向来豪放洒脱,就算得不到亲人的回应,也阻隔不了他给亲人送去遥远的祝福。
苏轼既想要摆脱不如意的现实,飞升天际,却又离不开人世间的亲情,放不下对弟弟的挂念。在各种矛盾之下,苏轼祝愿所有人都有机会与亲人相聚,再无别离。
或许远离烽火的我们无法理解到苏轼当时的苦闷,甚至不会出现亲兄弟之间整整七年不得相见的场景。但是,这首词的大爱却依旧影响着我们,使我们更加珍惜难得的和平与相聚。
和这首词的沉重相比,他所写的另一首劝谏的词就活跃多了,这首词正是《临江仙·赠王友道》:
印象中,与苏轼关系最为亲密的和尚便是佛印和尚。佛印和尚虽然算不得高僧,但是他在佛法方面的领悟力却非常彻底。苏轼向来把佛印和尚当做自己的至交,两人之间从来不会斤斤计较。
不过,这首词显然不是写给佛印和尚的,而且以他和佛印之间的关系,也不需要写词刻意劝谏,而且这首诗的主观意识还是劝对方戒色。
那么,这首词是劝谁的呢?因为时隔已久,已经无法得知到底是写给哪位道友了,甚至无法猜测出道友到底做错了什么事情。道友看到这首词以后,或许会大骂苏轼多管闲事,或许会从此改头换面。不管他劝谏的结局如何,都不影响这首词成为经典。不过,该词也有不好的地方,因为当中所写的内容得罪了女性,引起了女同胞的不满。
想要劝一个做错事情的人回头,原本就非常困难了。劝谏一个犯了色戒的道友回头,更是难上数倍,每一个字都需要谨慎斟酌,哪怕用错了一个字,都有可能引起反效果。
再看看他所写的这首词,几乎每一个字都恰好把握住了重点,都拿捏准了尺度,这首词写于宋徽宗年间,当时苏轼非常喜欢四处游玩,几乎走遍了宋朝的大部分地方。
他写下这首词的时候,恰好到了江西的一间古寺游玩,并且在寺中与自己的关系较好的道友相见。不过,从词中所写的内容来看,他与这位道友之间的关系,肯定是比不过佛印的。
毕竟他和佛印根本不用玩这招,如果佛印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说不定直接被他骂个半死,哪里还需要把握得那么谨慎。
当然,以苏轼的性格,就算不能像骂佛印一样骂对方,也会想办法将对方的错误之处指证出来,让对方好好改变。为了劝道友回头,大文豪也觉得为难,差点把自己都搭进去了。苏轼想了半天后,总算写出了这首词。
既然对方与自己还隔着一定的距离,而且还是出家人,那么,
苏轼就用先捧后劝的方法,让一切看起来更加水到渠成。
词的上片全都是夸赞对方的词汇,简直把对方捧到仙人的高度了。他在夸赞对方的过程中,还拿出李白曾经被别人夸赞为“谪仙”的典故。
以苏东坡所用的这种夸赞的方式,就连李白这样的人都受不了了。何况能破色戒或者动了凡心的道友,本身道行就不够深,更是顶不住这种夸赞。几乎可以想象,这位道友看到词的前半段之后到底有多飘飘然了。
接下来的文字可就没有那么客气了,所谓的先礼后兵,又何尝不是在说苏轼呢?不过,和苏轼对待佛印的方式相比,还是含蓄了很多。“挥玉尘”在现在看来泛指修仙或者修道之人,
整句看上去就像是词人正在和道友讨论修仙之事。实际上,苏轼却是暗自提点道友,让道友追求“纯”度,追求高境界。
如果道友可以看出苏轼的真正意图,那么他面对这首词的时候,想必是能够受到启发的。但是,苏轼劝人可能是起到作用了,却因为词中的最后一句,反而惹恼了后世的女性。
从最后一句的内容来看,四川妹子还真没有冤枉他,他在最后一句竟然用到了卓文君的典故,要知道四川一直流传着,司马相如是因为卓文君的美色而亡的。人家两人原本就是夫妻,不管司马相如是不是因为卓文君而死,都是情有可原的。
苏轼作为大文豪,却偏偏拿他们来说事,难免有贬低的嫌疑,所以,女同胞们并没有冤枉他。
俗话说得好: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缺点,只是有的人能够控制自己的缺点,而有的人只是纵容自己的缺点,最终无限放大。难的不是缺点,而是认识缺点和改正缺点的决心。一个人倘若能够控制自己的缺点,并改掉缺点,那他的成就一定是很高的。例如“一日三省吾身的”曾国藩。他其实也有很多缺点,但是他敢于正视自身的缺点,并想方设法地改正缺点。其中最大的缺点便是好色,好色对于男性而言其实是比较正常的,作为正常的生理需求,如果要戒掉,其难度可想而知。那么“千古完人”曾国藩又是如何戒色呢?
曾国藩小时候其实并不聪明,甚至还有点笨。曾经在一天晚上,一个贼人偷偷其潜入了他的房间,藏在房梁上,想要等曾国藩睡着后偷东西。可是这个贼人等啊等,等到深夜也没等到曾国藩入睡的时候,原来曾国藩在背一篇文章,背了很久都没有背会。最后,贼人实在受不了,就跳了出来,对着曾国藩说道:“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都已经会背了。”说完,气呼呼地走了。
但是曾国藩勤奋啊,勤能补拙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后来,考进士一次考不上就考两次,两次还是不行,曾国藩就一直考下去。最后,曾国藩硬生生考了七次才得以考上进士。曾国藩中了进士之后,自然是春风得意,有些飘飘然。毕竟当时年少,正是血气方刚之时。曾国藩还把父亲一同接到了京城居住,看到儿子春风得意,作为父亲自然非常的高兴,就跟着儿子去京城享清福。
但没过多久,他的父亲就不辞而别,回到了湖南老家,只留下了一封书信。父亲在书信中劝诫曾国藩:一定要牢记心中的信念,不可沉沦于一些男女之事而影响前途。曾国藩一下子惊醒了,回想起自己这些天来,所做的种种荒唐之事后悔不已,也十分的羞愧。
毕竟,好不容易中了进士,整个人一下子就放松了。就如现在的学生高考结束后,整个人从高度紧张的状态一下子放松了下来。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曾国藩却意识到了大问题,原来自己忙于读书,忽略了自己身上的小毛病。现在一放松,全都暴露了出来。必须要改正,才能够成大事。
曾国藩也因这件事,总结出了几个毛病,第一个就是爱说大话,这一点是可以慢慢改正的。第二个就是性格急躁,坐不住。曾国藩一想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也可以改正。第三个就是好色,一想到这里,曾国藩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俗话说:色字头上一把刀。若是不加以节制,后果不堪设想。
好色毕竟是人之长情,那为什么曾国藩认为这是一件严重的问题呢?因为曾国藩的好色,不是一般的好色,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男性的需求。对于这一点曾国藩曾经写道:时年十二月十一日,友人纳姬,欲强之见,狎亵大不敬。闻色而心艳羡,真禽兽矣。
这是什么问题呢?就是说曾国藩特别喜欢看美女,他的喜欢也不是一般人的那种喜欢,而是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那种。每天在家中根本坐不住,总是要到大街上看美女。但是在封建的清朝,平常女性是不会随便外出的,往往大街上并看不到几个女子,更别说美女了。但是,尽管这样也难不倒曾国藩。这就有了上述他自己写的那段话。
比方说,有时候听说朋友新纳的妾,曾国藩就会迫不及待想要一看芳容。每次都会带上礼物去朋友家一探究竟。表面上是探望朋友,与朋友叙旧。实则两只眼睛始终离不开友人的小妾。曾国藩对此也是大骂自己:禽兽不如,不是人。
而且每次他在看完别人的小妾后,还不知足,回到家后,总是会找到自己的妻子发泄一番,心才能够平静下来。他也曾经记载:入夜心情不畅,又厌闻呻吟声。意思是自己的妻子生病了,每当到了深夜,自己憋得浑身难受,又不能发泄一通。所以心里极度的烦躁,在看看自己的妻子时不时的翻身咳嗽,就非常的厌烦,夜晚总是睡不着觉。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发现,曾国藩的好色十分的严重。
曾国藩也常常在日记中反思自己的行为,也曾想过不少办法,想要戒掉好色这个坏毛病。但是光靠自己监督是不行的,曾国藩诸如此类的日记写了不少,也时常痛骂自己。但是每当坏心思上来的时候,十头牛也拉不回来。曾国藩也意识到,倘若这个问题不解决,迟早会耽误了自己的大事。于是曾国藩就想办法找别人监督自己,并时不时地鞭策自己。
曾国藩最先想到的便是自己身边的朋友,可是朋友之间对于这方面实在是有些尴尬,再加上自己又喜欢看美女。这样一来,朋友可能会对自己产生怨恨之心。况且夫妻之间的事,朋友更没法监督,毕竟是家事,传出去让人难堪。朋友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曾国藩就想到自己的长辈。毕竟长辈劝诫自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毕竟也都是家里人,也不怕笑话。于是曾国藩就找来长辈对自己进行监督,果然情况好转起来。
在长辈的监督下,曾国藩的好色得到了控制,每当有这个想法的时候,长辈们总能够及时的进行阻止。但是仅仅依赖于长辈的监督是不行的,长辈也有疏忽大意的时候,一旦有所疏忽,曾国藩就会钻空子,一不小心就又破了戒。这就类似于戒烟,有人监督虽然有效,但不是长久之计,毕竟监督之人不能时时刻刻在你的身边看护着你,一包烟随处就能买到,面对诱惑总有忍不住的时候。而曾国藩的妻子就在身边,本身就好色,又时刻面对着诱惑,所以很难戒掉。
所以说,找别人监督虽然是一个好办法,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主要还要从自身出发才行,找到自身的原因,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曾国藩想到自己之所以这样,不就是每天总有闲下来的时候,精力太旺盛了。如果自己每天忙不过来,就不会去想这些事了。
于是,曾国藩每天都会为自己找很多事情去做,比如练书法,读书之类。每天都把自己累得不行,累到上了床就只想睡觉的地步。慢慢地,曾国藩渐渐减轻了对那方面的欲望,一直不断的坚持,最终改掉了自己好色的毛病。
“色”字头上一把刀!“千古完人”曾国藩如何戒色?
本文2023-10-07 07:30:1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6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