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年的古籍记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本命年的古籍记载,第1张

旧指同人生年干支相值之年。如某人壬戌年生,过六十年即可再遇。谓之本命年。一说,以生年分十二属,如生于子年属鼠,生于丑年属牛等,过十二年即可再遇,谓之本命年。

唐 白居易《七年元日对酒》诗之四:“今朝吴与洛,相忆亦欣然, 梦得君知否,俱过本命年。”自注:“余与 苏州 刘郎中 同壬子岁,今年六十二。”亦省称“ 本命 ”。

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至道二年十一月,司天冬官正杨文镒 建言:历日,六十甲子外,更留二十年。 太宗以谓支干相承,虽止於六十,本命之外,却从一岁起首,并不见当生纪年;若存两周甲子,共成上寿之数,使期颐之人,犹见本年号。”

元 方回《过白土市》诗:“丙寅小运流年换,丁亥当生本命过。”

人工推算很费时间的,可以试试在手机上使用易历知食来查询,其内部有个太易日历,可以查询公元前和公元后的日历,查找公元年和年号的对应关系也非常方便,如下图所示:

可以从“帝王年号”中,直接定位到指定的年号,选择后就可打开到对应的公元年:

对于任意的公元(前或后)年,如果存在对应的年号,也显示在上方(如下方的共和元年):

好名字是父母给孩子的第一份礼物。父母给女孩起名,字形的意义自然重要,旋律的声音也需要考虑进去。父母在给孩子取名时,往往会将那些词重新组合,搭配出美好的含义。对于女生来说,分的命名是个不错的选择,那么分的寓意是什么呢?给女生起名有哪些好名字?

“勉”这个名字的含义。

Nin和nng意思一样。“尊”也是古代地名,如尊国、尊阳、尊义等。

非姓词中“年”的意思和“宁”类似,表示“宁”宁死不屈,宁缺勿虐,宁,宁。作为一个人的名字,“年”的意思是坚强、勇敢、不屈不挠和正义。

古籍解读

康熙字典

午后一集使用部门云康熙的笔画:12。系外招:7

0《唐韵》《集韵》《韵会》是确定的切,没有声音。我的愿望。0,尤宁也是。今天的俗语宁愿如此,也不过如此。

又是姓。

另一个城市名。齐侯、宋功、师子宽、郑世子华等行会与慕云结盟。高平坊和县城东边有木渎亭。晋阳公的父亲受雇于魏,魏背叛了禹,禹从他那里得到了胜利。0,蓟县修武县金义。吴王伐瓒,改瓒为修武。

《正韵》《说文》胶囊切丁,《徐曰》奴经切丁,同宁。0周,羊总想着,会一直往前走。0字祝福,却又扶正,无愧于往昔的心愿。

《春秋僖七年》,永益文康。

这个词名叫女孩。

坦尼娅

青青

纪昀

如文

仙仙

随意

荣荣

单宁

茹茹

荣睿

山宁

乐毅

于飞

华丽的

_绵

本兵

_绵

陆翠

云燕

云娜

云客

晶晶

余云

魏云

云前

云锦

云信

鸣鸟

余云

易沃

殷茵

分付

云南

云丽

伊-米

云阳

Aiai

甘溪

春团

联联

文赛

米安米

纪昀

徐璐

云辉

清溪

珊珊

优优

云端

小芸

鲁直

younginterferenceexperiment杨氏干涉实验

赵露

坦尼娅

云贝

银桥

范方

亲亲

云韵

云景

云英

云丝

蒸水果

蔡鹭

云起

年号

年号,是我国古代史上封建帝王为了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同时,它也是一个

封建或割据政权的标志和象征。因此,自汉武帝时采用年号起,历朝历代帝王或分裂割

据者、农民起义首领基本上都取一个或数个年号,表示正统,图个吉利祥瑞。沿袭到清

末,采用过的年号约八百多个,历时2500多年。

汉武帝以前没有年号,以帝王的年次纪年,史书记载时则连同帝号合称。比如周宣

王元年、二年、三年,鲁隐公元年、二年、三年等,一直延续到出皇帝位,下一嗣王即

位或改朝换代新帝即位,则用嗣王或新帝的年次纪年,称元年、二年、三年等。

年次纪年到了汉代,特别是汉文帝、景帝时期有所变化。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前十

六年用年序纪年,称元年、二年……十六年;后七年,即第十七年起,改称后元年、后

二年……后七年。景帝在位十六年,前七年称元年、二年……七年;后六年称中元年、

中二年……中六年;最后三年,称后元年、后二年、后三年。后三年正月景帝死,武帝

即位。这种现象,史称"改元"。

有史以来,自"帝号纪年"或曰"王位纪年"起,帝王在位期间没有"改元"现象,"改元

"自文、景始。文帝在位一次改元,景帝在位两次改元。

改元的原因,盖如《汉书·文帝纪》所说:"十六年秋九月,得玉杯,刻曰‘人主延

寿’。令天下大酺,明年改元。"

汉代方土方术盛行,深信 纬迷信和天谴天瑞,因此在"间者(指前十六年)数年比不

登,又有水早疾疫之灾,朕甚忧之"的情况下,汉文帝于十六年九月得到玉杯,且上刻有

"人主延寿"词语,认为时来运转,吉利祥瑞,便命令天下臣民大 玲T宜群饮庆贺,拟定

明年改元。张晏注亦云:"新坦平候日再中,以为吉祥,故改元年,以求延年之祚也。"

这就是改元的原因。

不过,文、景二帝改元,本只改元年,没前元、中元、后元字样,这前、中、后是

后人为了区分放、中、后而加的。文、景二帝初改元,只改称元年,按年次往下纪,与

后来的改元不同。因为后来改元是已有年号,所谓改元实质上是改年号。

称年号自汉武帝始。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共有11个年号,前六个年号,每六年一

换;后四个年号,每四年一换;最后一个年号仅二年。他第一个年号名建元,颜师古于

《汉书·武帝纪》建元元年下注曰:"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实际上,武帝亲

定的年号是其在位三十一年的"元封",下诏书"以十月为元封元年"。这是汉初因秦制,

以十月为岁首。据史家考定,元封前五个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等都是追

加的。因此应该说,我国古代历史上年号起于"元封"。

年号起于汉武帝"元封",建立年号的原因和意义何在据《史记·十二·武帝纪》记

载:"其后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数。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长星见曰元

光,三元以郊得一角兽曰元狩云。"即建立元年、取年号应以天瑞来命名。所谓天瑞是天

体自然降临的祥瑞物,长星(慧星)现,故命年号叫元光;郊得一角兽(白麟),因改元叫

元狩。

年号的拟定,均选吉利样瑞词语,一般选用两个字。如东汉章帝年号建初、元和、

章和;晋武帝司马炎年号泰始、咸宁、太康、太熙等等。也有四字的,如唐武则天年号

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宋太宗赵光义年号太平兴国等等。个别也用六个字的

,如西夏 白 躁傧瞿旰天授礼法延柞",西夏惠帝赵秉常年号"天赐礼盛国庆"。年号

没有超过六个字的.因年号过长不便称谓。

年号的改变也叫改元,改元有除旧布新之意。一帝多号,因某种情况需要或获天瑞

改元,如汉武帝见长星现,改号元光,获得白麟,改号元狩;获得宝鼎,改号元鼎等。

改朝换代均需改元,加唐高祖李渊灭隋改隋炀帝杨广大业十四年为唐武德元年;明太祖

朱元璋灭元朝改元惠宗妥懽贴睦尔的至正二十八年为明洪武元年。嗣君继位也须改元,

如东晋明帝司马绍继位改元帝司马睿永昌二年为太宁元年;南宋端宗赵昰继位改共帝赵

显德佑二年为景炎元年。像五代后周世宗柴荣及恭帝柴宗训继位均沿用太祖郭威年号显

德的极少。

因此,可以说年号是历代一个正统王位、皇枚的标志,有了年号就有了正统王位、

正统皇权,否则就失之。比如历代番国奉行某皇帝的正朔就是一个明证。所谓"奉正朔"

,就是奉行某皇帝的年号纪年。如三国的以谁为正统,陈寿《三国志》以三国并列,各

用各的年号纪年纪事,而习凿齿《汉晋春秋》则认为蜀为汉朝偏安,以蜀为正统。东晋

十六国前凉张轨,因对晋称臣,奉行晋的年号纪年,西域出土竹简上书有"建兴十八年"

字样。"建兴"为西晋愍帝司马业的年号,"建兴"只有五年,盖道途阻隔,前凉不知晋已

南迁,此时已是东晋成帝咸和五年(公元330年),说明奉正朔、用年号纪年的严肃性,奉

行到底,不敢越雷池一步,反之就是叛逆。

年号,从它本身来说原是小事,仅为纪年方便的名号,然而就它产生的背景、条件

,在历史上的作用等而言,可就复杂了。研究历史、整理古籍等不得不注意,同时也是

一般人应具备的常识。

年号纪年,原是我国古代史上特有的产物,在记载史事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仍

然断断续续不十分方便。建国后,我国正式采用公元纪年,历史上的年号纪年也可用公

元对照,时间前后概念清楚。

今日立春,阳光灿烂生暖,春风拂面不寒。真个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新一年的开始。时间一般为公历每年2月3至5日之间,天文学上指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从这一天一直到立夏这段期间,都称为春季。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过阴历年称之过春节,就连十二生肖的交接,也是在立春这一天。都说明了春的重要性。一到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而我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春种秋收,“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古人对于立春这一节气如此重视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今天,才是真正的辞旧迎新,鼠去牛来。所以也可以说立春大于年。

在金牛执掌乾坤的第一天,在这立春之日,祝愿我们的国家牛气冲天,国富民强!希望品性善良敦厚,厚道老实,且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牛能扭转乾坤,疫情散尽,山河无恙,人人皆安!

在老家,一直流传着“立春”大于年的说法。这种说法的具体历史渊源,笔者并没有认真考究过,但这句话充分表明了江西人对立春的重视程度。可见,立春是江西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

每年“春”来的具体时间点是不一样的,只要不是正常的晚上休息时间,一切操作起来相对容易些。“春”什么时间来,肯定不会那么遂人意。相反,有时它要试探一下人们对它的真情实意,所以,当她选择在凌晨到来时,我们也不应该有任何意外之意。江西的冬天,非常湿冷,大半夜爬起来虔诚地“迎春”,如果不是因为它重要到无与伦比,没有人愿意如此费神费力去折腾。

立春,按照它的字面意思,就是春天可以“立”起来,即春天马上就要到了。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立春离真正的春暖花开还有较长一段时间(大概一个半月)。江西天气完全暖和起来,一般要到“春分”时节。(知识补充:“气象意义上的春天,指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小于等于22℃的时段,具体操作上以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大于10℃为入春”)

立春离真正的春天还有一个多月时间,江西人在心里竟然把它界定为“马上”。这个“马”也太难“上”了吧。但他们就是如此迫不及待地准备着,其中缘由,或许是出于以下两个方面吧。一方面,“一年之计在于春”,不好好准备,怎么行?另一方面,几个月的寒冬忍受够了,希望这一切快点结束。

传说一:

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比现在的大象还大几倍,比老虎还凶几十倍。专门吃人,而且一吃就是几十个人,被它吃的人数也数不过来。

老百姓可遭了殃。有一天,“年”又来了,有个年轻人恨极了,说:“与其让它吃掉,还不如和它拼了,反正都是一死。”他拿把劈斧冲了上去,好多年轻也跟着冲了上去。可他们不是“年”的对手,年轻人都被“年”吃掉了。此后,“年”变得更凶恶了,老百姓个个怨气冲天,恨声震地。

冲天的怨气惊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震地的恨声惊动了地下的地王菩萨。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萨一商量,就派神农老祖到大地收“年”。

神农手执打兽鞭,对准“年”的屁股就是一鞭。凶猛的“年”竟乖乖伏地不动了。神农奔上几步,一只脚踏在“年”头上,怒吼道:“畜牲,你吃人无数,作孽极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

说罢,从腰间拿下两片瓜钵,对准“年”就一合。比象还大的“年”竟一下合在瓜钵里了。神农把装“年”的钵埋在地底下,临走时他再三叮嘱说:“这钵埋在地下,将来会长出瓜来,这瓜不能破,一定要说它不破。”

后来,那个埋钵的地方真的长出瓜来,百姓就按照神农“不”的话音,把它叫成“北瓜”。神农除“年”的那天正巧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这一天叫做“过年”,即避过“年”和除去“年”的意思。这天,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压邪,并敲锣打鼓,鸣竹张灯,以纪念神农老祖的功德。 

传说二:

很久以前,有种怪兽叫“夕”,它在每年的年关都要出来伤人,连保护老百姓的灶王爷也拿它没办法,于是灶王爷上天请来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神童法力高强,用红绸和放在火中烧得劈啪作响的竹竿消灭了夕兽,这一天正好是腊月的最后一天。

老百姓为了感谢和纪念年在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叫“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过年,百姓希望家家都有年手中的红绸和鞭炮,于是红绸和放在火中烧的竹竿逐渐演变成了家家户户过年时都有的红对联、红鞭炮,这个关于年的传说可说条理清晰、有章可循。

传说三:

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像往年一样,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浑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 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扩展资料:

1、过年习俗:

过年的习俗几千年来一直在演变,放爆竹、贴春联、沿袭为当今过年最普遍的活动,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深远地影响世界各地。

关于它的起源和意义我们需要慎重地考据、认真地思考、真确地判断。过年本源在于“喜悦”、“庆贺”,放爆竹、贴春联本源于“事天地”、“敬鬼神”。

过年时节中国人既欢呼雀跃,又敬天畏人(鬼),此为应有之意。也许我们可以杜撰出什么“年兽",但我们绝不应该将情节设定为”吃人“”侥幸“(而且从逻辑上来说贴个对子恐吓走怪兽也说不通),因为这事关乎到中华文化的根源。

如果硬将”年兽“设定成害兽,可以说成大家勇于外出打个大猎物回家好过年,那兽的皮是红的,家家户户贴在门前以示收获颇丰,这可以体现咱们中华民族历来有勇敢的传承嘛。

“年兽”,最好是个益兽。” 吃人的年兽“,”恐怖的氛围”、“愚蠢的做法”、“劫后余生的侥幸”,这种以讹传讹不利于弘扬正能量。

2、春节起源:

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

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年

参考资料:

-春节

古代黄历怎样查年月日

在很多人眼里古代历法和天文学一样,高深莫测。所以,看见古代历法就是一脸懵。尤其是我们在读历史古籍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天文历法,比如《书·高祖本纪》:“武德九年,七月辛亥,太白昼见。甲寅,太白昼见。八月丙辰,请和。丁巳,太白昼见。壬戌,吐谷浑请和。甲子,皇太子即皇帝位。”文中的“辛亥”是干支,如果不懂历法我相信你不知道干支代表是意思是什么,为了弄懂一起来学习一下。

古代教育

古代的年,一个“春秋”就是一年!

在古代每一次改朝换代就会出现“受天命,改正朔。”正,指的是一年之首。朔,指的是一月 之首。“正朔”代指历法。所以,古代的历法,也是不断的更改,经过数次才定型。

在古代“年”和“岁”是同义,因此在古代“岁”就是“年”的意思。古人常以播种到收成这一个过程,称之为一年。所以《说文》当中就有:“年,熟谷也。”按稻子成熟的周期来算,就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现在称之为“阳历”,还有一种以“朔”为单位,叫“阴历”。其实古代的历法,既不历也不是单纯的阳历,而阳合一。

在古代,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各30天,6个小月各29天,全年也就354天。按照现在的平年来说,少了11天,相隔3年就要少一个月,所以古代三年一闰月,使平均的年份等于一个太阳年(365)。其实,三年一润也不正确,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如果,5年闰两次,其实又多了,后来规定19年共闰7个月。总之,古代的计算年月,需要专业的天官去计算,一般人还真的难以弄懂。所以,我们只要知道平年是365天,闰年366 天,每4年一润就可以了。

在商朝和西周,一年分为春秋两个时节,就是种庄稼时所说的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以表示一年四季。所以,如果“春秋”出现在这两个朝代之前出现,就指的是一年四季。在《庄子·》中有:“蟪蛄(huìgū)不知春秋 。”文中的“蟪蛄”指的是“蝉”,“春秋”指的是一年,翻译过来就是,蝉的生命短促不知道一年有四季。

孔子编的《春秋》意思是指“春天”到“冬天”一年中发生的事情,并非只记录春天和秋天。因为春秋时期,用“春秋”两个时节表示一年,所以《左传》当中常以“春”开头纪年。比如《左传·隐公元年》开篇就记载:“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文中采用的是帝王纪年法,有年、季节、月,一般没有精确到某一日。

计时日晷

古代月和季节,很多雅称!

古代一年分为四季,这个不用说,都知道。不过在四季节里面又分为,12个月。古代的夏历将12月分为“孟春(1月)、仲春(2月)、季春(三月),孟夏(4月)、仲夏(5月)、季夏(6月),孟秋(7月)、仲秋(8月) 、季秋(9月),孟冬(10月)、仲冬(11月)、季冬(12月)。”其实里面的“孟、仲、季”和古代兄弟排行次序差不多,“孟”指老大,“仲”指,“季”指老三。

陆游的诗《箕卜》中有:“孟春百草灵,古俗迎紫姑 。诗中的“孟春”就是一月,按照古代习俗迎紫姑(厕神)。所以,在古文当中,如果出现仲春就是2月份,季春就是3月份。如果,你不懂古代的历法和称谓,估计一时难搞懂。

在古代“春季”的雅称有“发生或青阳”,“夏季”的雅称有“朱明或长嬴”,“秋季”的雅称有“金素或白商”,“冬季”的雅称有“玄英”。知道这些雅称对我们阅读古文,还是很有帮助。

24节气

古代季节中的24节气,掌握农事耕作必知!

古代在长期的耕种掌握了四季的变化,然后又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可以用来纪月。二十四节气是怎么算的呢?通俗的说,一年十二个月,一个月又分为二个节气,一共二十四节气。这些节气都固定的,比如春季有三个月,正月(立春、雨水,各十五天);二月(惊蛰、春分各十五天);三月(清明、谷雨各十五天)。

精细一点的说法,立春就是春天的之一天,15天2时5刻过后,就是雨水意思是雨水很多。再过15天2时5刻,就是惊蛰(古称“启蛰”为避汉景帝刘启的讳,改名“惊蛰”)等等。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立夏(夏天来临)、立秋(秋天来临)、立冬(冬天来临)。

掌握了二十四节气,在农村种地就不用发愁了,春天该种什么,秋天种什么,农民伯伯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很少种地,所以不知道24节气,到底有什么作用。

古代的纪年,看古籍必备!

我国古代的纪年方式大概有三种,分为帝王纪年、岁星纪年和干支纪年。在古籍当中,一般采用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

我国最早的帝王纪年,从“国人”这一年开始的。时间是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因为昏庸无道被国人赶出了首都镐京,周公(周定公)与召公(召穆公)共同摄政,这一年称之为“元年”。

此后,就是2年、3年、4年到了14年,周厉王驾崩。如果,要换算称公元纪年,就用元年减去周厉王的在位年限(841-14=827),那么周厉王去世那一年就是公元前827年。周厉王去世这一年,他的儿子周宣王即位,即周宣王元年。而周宣王即位46年驾崩,(827-46=781)那么周宣王驾崩的年份是公元前781年,这一年周幽王即位,即周幽王元年。这种算话,我相信大家已经秒懂了。

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创立年号以后,在史书当中就开始用年号纪年。比如汉武帝始创的之一个年号为“建元”,史书里面就开始采用建元元年、建元二年、建元三年依次。“建元”年号,使用了六年,改为“建光”,又开始采用新年号重新纪年。

60甲子

干支纪年起源于西汉,东汉开始通行!

“天干”分为10干(1甲、2乙、3丙、4丁、5戊、6己、7庚、8辛、9壬、10癸),“地支”分为12支(1子、2丑、3寅、4卯、5辰、6巳、7午、8未、9申、10酉、11戌、12亥。)“天干”配“地支”组合为60个单位,称之为“六十个甲子”。

“六十甲子”又称“六十花甲子”,其最古老的用途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纪年为60年一个周期,纪月为5年一个周期,纪日为60天一个周期,纪时为5天一个周期。

60个甲子是如何组合的呢?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再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此外,“干支”的组合是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其实,搭配非常的简单,仔细看看就懂了。

比如,1984年是甲子年,那么1985年就是乙丑年,1986年就是丙寅年,然后以此类推直到60个甲子循环完毕,又开始从甲子开始纪年,所以“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如果说1984年是甲子年,60年后又是一个甲子,那么就是1984+60=2044。也就是说,2044年是甲子年,2045年是乙丑年。无论向前推算,还是向后推算,用干支都可以算出是哪一年。比如现在是2022 年(己亥年),那么60年后(2079年)又是一个己亥年。

古代纪月以5年为一个周期,5年即60个月,纪日以60天一个周期。比如“武德九年,七月辛亥,太白昼见。甲寅,太白昼见。八月丙 辰,请和。丁巳,太白昼见。壬戌,吐谷浑请和。甲子,皇太子即皇帝位。”

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公元626)七月二十五日,白天出现太白星。二十八日,白天出现太白星。八月初一,求和。初二,白天出现太白星。初七,吐谷浑求和。初九,皇太子李世民登基。

干支纪月,用干支搭配地支,比较好换算。但是,纪日就不好换算成现在的日期。必须借助黄历,单凭口头计算,我看很少人能算得出。所以,这里就不说详细了。

古代时辰

古代的纪时

古代测定时间采用的是“日晷”,在皇宫当中,有专门的记录时间。古代计时的时候采用的“十二地支”又叫“十二时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代表两小时,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卯时(5点至7点)、辰时(7点至9点)、已时(9点至11点)、午时(11点至)、未时(至15点)、申时 (15点至17点)、酉时 (17点至19点)、戌时(19点至21点)、亥时(21点至23点)。

此外,每个时辰代表两小时外,他们还有相对应的动物,称之为“十二生肖”。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一日有十二辰(一时辰合现代2小时),一时辰有八刻(一刻合现代15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合现代5分钟),一盏茶有两炷香(一炷香合现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现代30秒),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合现代5秒),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合现代05秒)。

古代能掌握具体时辰的一般只有皇宫和贵族家庭,普通老百姓白天靠太阳,晚上鸡鸣来判断时间。所以,古代的老百姓往往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代二十四节气,其实都是劳动总结出来的,可见古人的智慧令人钦佩。

以上就是与古代黄历怎样查年月日相关内容,是关于干支纪日的分享。看完万年历查询日干支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命年的古籍记载

旧指同人生年干支相值之年。如某人壬戌年生,过六十年即可再遇。谓之本命年。一说,以生年分十二属,如生于子年属鼠,生于丑年属牛等,过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