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籍记录了哪些茶树修剪的方法?
古籍中茶树修剪的记载出现较晚,直至清代初年才见于《巨庐游录》和《物理小识》。《巨庐游录》载:“茶树皆不过一尺,五六年后梗老无芽,则须伐去,俟其再蘖。”《物理小识》说:“树老则烧之,其根自发。”后一种方法,比较原始,或许台刈就是从这种方法中脱胎产生的。台刈就是把树头全部割去,以彻底改造树冠。
根据上述记载,说明我国茶树的台刈技术,可能萌发于明代后期。至清代后期,又采用两种新的茶树修剪的方法:一是“先以腰镰刈去老本,令根与土平,旁穿一小阱,厚粪其根,仍复其土而锄之,则叶易茂。”
二是“茶树生长有五六年,每树既高尺余,清明后则必用镰刈其半枝,须用草遮其余枝,每日用水淋之,四十日后,方去其草,此时全树必俱发嫩叶。”
从文献记载来看,茶树修剪似乎是从台刈开始的;先有重修剪,在重修剪的基础上,然后才派生出其他形式的修剪。
古代祭司观天象都在晚上,这个时候天上的星星最明亮。通过经年累月长时间的观察,他们发现所有的星星都在移动,特别是太阳系中的行星,它们的运动轨迹更加明显。如果把星星移动的轨迹按照时间连成一条条线路的话,就会发现这些纵横交错的线路宛如枝繁叶茂的大树。闪亮的星星就像树枝上结下的果子。当然如果仅仅是果子,就太缺乏诗意和神圣的感觉了,还是把它们看做是栖息在树间的神鸟更好。根据这种观测绘制的天象图就是神树的原型,古人不仅仅用它们来观测天象,而且还把它们当成一种天人感应的征兆,用它来与神祇沟通,占卜吉凶。可以说具象的天象图就是神树,或者也可以把三星堆的神树视为最早的浑天仪。除此以外,按照古人借物托神的惯例,他们总是把虚无的事物通过现实存在的东西加以形象化。三星堆的神树也不例外,它一定也有在现实中存在的树木原型。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陈列着一段直径约一米、高八米多的巨大乌木。在三星堆遗址发掘中,也出土了许多巨大的乌木,这些乌木的年代有的达八九千年,就是说在三星堆时期还生长着许多这样的大树。有专家认为,这种乌木就是三星堆青铜神树的原型。蜀人将乌木称之为阴沉木,它的年代久远,距今至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更久的达到了四万年。三星堆附近的古河床是乌木最集中的出产地之一。主要是由于古四川盆地曾遭受重大的地理、气候变化,致使许多名贵的千年古树被深埋于古河床中。一些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树木,在缺氧、高压状态下,经过了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炭化,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神木。由于阴沉木具有耐潮、万年不朽、不怕虫蛀的特点,因此是制作家具和棺木的上等材料。许多达官显贵都把阴沉木家具及出自阴沉木雕刻的艺术品视为镇宅之宝、辟邪之物。在我国民间还流传着纵有珠宝一箱,不如乌木一方和黄金万两送地府,换来乌木祭天灵的民谚。这也充分说明了阴沉木的珍贵难求。清代帝王曾一度将阴沉木列为皇家专用的材料,民间不能私自采用。袁世凯为了显示自己的帝王身份,耗费大量家财寻找阴沉木,为自己拼了一副棺木。我国古籍中记载的阴沉木还具有药用价值。从已经发现的乌木来看,乌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柏木、杉木、楠木、椆木、野荔枝木、苦梓、绿楠、铁力等,因此乌木并不单指某一树种,所以也不大可能是三星堆所属的神树。《山海经》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墨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意思就是说,在东海汤谷,生长着一棵名叫扶桑的神树,树上居住了十个太阳,每天由三足乌驮着轮流值日。每当一个太阳升起,其他九个就在神树上休息。这与三星堆青铜神树上九只神鸟的造型不谋而合,青铜神树很可能就是古书记载的扶桑。如果说这种猜测成立,那么扶桑树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树木?我们在古蜀文明起源的考察中,在北川九黄山猿王洞景区,看到了当地人所供奉的神树。在山腰间,沿着一条小路的石阶向下行去,就来到了一个小平台。这个平台四周,郁郁葱葱长满了挺拔的树木,将整个平台包裹了起来。在平台的正中央有一棵高大而笔直的树,四周树木的遮掩使人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目,阳光艰难地从树隙中透出星星点点,整棵树都笼罩在雾气之中显得格外神秘。按照当地的习俗,到这里祭拜的人,只能从右向左逆时针,心里默想一个愿望,围树绕行三圈并且绝对不能回头看,只有这样才算是虔诚。这样的一个规定使我们即便在树下走了好几圈,也没能看清这棵树究竟长得什么样。也许,这就是神树之所以神的地方。羌族人经常在这里祭拜,小到祈求全家平安,大到祈求风调雨顺。为此我们拜访了当地专门研究羌族文化的专家。专家告诉我们:这棵神树,就是当地最常见的榕树。由于它生长的位置非常奇特,是在一个凸出的山崖上。而且比其他的树都挺拔高大,枝叶茂盛,加上四周众多树木环绕,有如众星捧月,使这棵树显得与众不同。据说这棵树的树龄已达千年。但是榕树的木质不适合做成笔直的棍棒,也就是说,权杖不会采用榕树来做。印度的菩提树,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当年在菩提树下得道,因此被佛教奉为圣树,同时也成了印度的神树。中国所独有的银杏树,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的石炭纪时代,是果树中寿命最长的树种,有活化石的称号,因此被誉为中国的神树。由此可以看出,在人们的观念中,神树都是一些高大、树干笔直而且生存年代久远的树木。樟树、楠木、桑树的生存年代都比较久远,而且树干也具有高、直的特点,木质都比较坚硬,适合制作权杖。专家根据古文献的记载以及这几种树木的特性,认为扶桑树是神话中的树木,不可能栽培。当时有神木崇拜的上古先民,便选定了一种树,来作为太阳神树扶桑的替代物,而这种替代物就是桑树。古代典籍中有很多将桑树奉为神树的例子,《吕氏春秋》中记载,汤灭夏后,曾遭遇大旱,五年内农田没有收成,于是汤王率领众臣在桑林中祷告求雨。古蜀国的第一代蜀王蚕丛,自立为王后,开始教导大家养蚕。正是由于蜀国境内有大量桑树,才会有高超的养蚕技术,才会产生蜀锦,远销印度。金杖里所包裹的木棍,如果从坚硬程度上来说,应该是神树的一根树枝,而这三种树木中只有桑树的树枝适合做权杖。因此,桑树最有可能成为古蜀地区的神树。
中国国树是银杏树。
中国的国树是银杏树,这只是一个待定的说法。因为并没有下发相关的条例将银杏树明确地定为国树,但是中国民间各个相关组织,都已经约定俗成地把银杏树定为中国国树。早在1942年,《新华日报》中有一篇名为《银杏》的文章,在这篇文章当中就有提出将银杏定为国树的倡议,这也是最早在公众面前倡议银杏为国树的文章。
作者郭沫若先生在这篇文章中,用精炼的语言赞美了银杏树,他说银杏树是在有花植物当中最古老的存在,在大众面前科普银杏树的花粉和胚珠具有动物性态,是千万年前流传下来的活化石,也是人们需要尽心保护的植物奇珍。最重要的一点便是银杏树最开始只有中国有,只有中国才是银杏树的故乡。所以郭沫若先生当即指出银杏树是东方的圣者,它是中国人文有生命的纪念塔,应该称之为中国的国树。而许多人也因为郭沫若先生的这篇文章,才更加深层次地认识了银杏这一中国特有的珍奇树种。银杏树为中国独有,是千千万万年前在中国这一片土地上面存在的植物活化石,所以在历次的国树评选活动当中,银杏树的呼声一直都是最高的。
银杏的起源:
银杏是一个古老的树种,有植物界“活化石”之称。银杏类植物约出现在23亿年前的石炭纪。在距今2亿年的中生代侏罗纪,银杏类植物达到鼎盛时期,并和其他类裸子植物组成浩瀚的森林从中生代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早期,北半球许多地区发生山脉隆起和海底上升为陆地的地质运动,气候也发生变化,银杏类大多数属种相继消失,只剩下银杏属和似银杏属。到了第三纪末期及第四纪初期,北半球产生了巨大的冰川,因之地球上的植被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银杏类植物在欧洲和北美洲的广大地区全部灭绝,在亚洲大陆也濒于绝种。我国冰川不像欧洲那样连成大片和覆盖整个地面,日本和朝鲜也是如此,当时我国华北地区所受到的侵蚀作用比较轻缓,而华东和华中一带最多只有局部地区受到寒冷气候的影响,因此这一古老的珍贵植物才幸免于难而遗存下来,成为东亚的“活化石”。现在世界上只有浙江省西天目山和四川、湖北交界处的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以及河南、安徽交界处的大别山一带狭小的深山谷地,还残存着为数不多的呈野生或半野生状态的银杏。
银杏的进化:
银杏树集真、善、美、良于一身,千百年来素为国人喜爱,在民间常被尊为神树,敬若圣明。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野生银杏的引种驯化,商周时期,银杏在长江流域已广有种植,到汉末三国时,银杏已广植于江南一带,黄河流域以北也有零星分布,至唐朝,逐渐扩及中原,宋朝以后黄河流域有了较大的发展。直到现在,在我国名山大川、古刹寺庵中还留存许多苍翠参天、拔盖群雄的古银杏,如贵州省福泉市黄丝乡乐邦村李家湾、湖南省洞口县、山东省莒县定林寺等多处,都有几千年生的古银杏树。其他国家种植的银杏皆由中国传人。银杏成为中国的名片,植物界的“大熊猫”。银杏传承着中国历史和文化。银杏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有“沙棠栎储,华枫枰栌”之句,东晋训诂学家郭璞为“枰”注释称:“枰,平仲木也。”唐朝学者李善也引用郭璞的注释肯定“枰”就是“平仲木”,并明确注解:“平仲之木,实白如银。”自晋朝至唐朝,称银杏为“平仲”,唐朝初年诗人沈俭期诗中有”芳草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之句。唐朝以后也有称银杏为“鸭脚”的,概因银杏的叶子似鸭掌,因名鸭脚。宋朝初年,臣民用平仲进贡皇帝,宋帝食后大加赞赏,因其形似杏,种壳白如银,遂赐名“银杏”。从此平仲改称为“银杏”。“白果”一名始见于元代李杲( 1180~1251) 《食物本草》。当时银杏药用盛行,更因银杏结实落地,果肉烂没,只留种仁,色白如银而得名。种仁食药两用,被明朝李时珍收入《本草纲目》,白果之名大盛。银杏实生树始种迟而寿命长,人们常说银杏是“三十年而生,三百年而兴““公植树而孙得食”;又说中华民族祖先轩辕氏复姓公孙,银杏的寿命可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相比,因而称为“公孙树”。此外,在许多古籍和史志中还有灵眼、鸭掌树、史前树、佛指甲、佛手柑、飞蛾树、风果、仁杏、玉果等美名。银杏在我国栽培技术和开发利用源远流长。早在初唐孟诜编撰的《食疗本草》一书中就已有银杏的食用价值和医疗作用的记述。到了宋朝,记载栽培和食用银杏的农书、医书已很普遍。 如南宋吴怿的《种艺必用》、陈景沂的《全芳备祖》、陈元靓的《博闻录》等。元朝由司农编撰的《农桑辑要》一书中,对银杏的栽植时间、栽植方法阐述得十分详尽,“春分前后移栽,先掘深坑,下水成稀泥,然后下栽子连土封,用草或麻绳缚之,则不致破碎土封。”在鲁明善撰写的《农桑衣食撮要》一书中也告诫人们“于肥地用灰种之,候长成小树,连土用草包,或麻绳缚之,则易活。”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银杏的形态:“树高二三丈,叶薄纵理,俨如鸭掌形,有缺刻, 面绿背淡。”接着又阐述道:“须雌雄同种,其树相望,及结实。”这充分说明当时人们已深知银杏的雌雄异株的特性和授粉的必要性。此期我国劳动人民对木材的利用价值已有深广的了解。南宋岳飞为江苏泰兴“延佑观”题字用的匾额,以及北宋金銮殿中皇帝的座椅都是用银杏木做成的。到了元朝,大臣们朝见皇帝时手执的笏也是选用精良的银杏木做成的,寓意朝政永世不衰。位于河南开封大相国寺的银杏木雕千手千眼佛雕像,雕造于清朝乾隆年间,木雕像高达7米,工艺之精,造型之美,举世无双,极为珍贵。自宋朝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就深知银杏种仁品味甘美,营养丰富,医食俱佳,为上乘干果。宋时由于把银杏作为贡品敬献皇帝,皇帝品尝后大加赞扬,从此银杏身价倍增。此时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赞颂银杏的光辉诗篇。据统计,自宋朝以来,赞颂银杏的故事、传说、散文及诗词共计100余篇。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赞美银杏“鸭脚生江南,名实本相浮。绛囊因人贡,银杏贵中州……”;在得到诗人梅晓臣送予的白果后写道:”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因当时受到士大夫推崇,一时间举国上下推银杏为至高圣品,广泛用于烹饪,多与猪、羊、牛及禽、蛋类相配,制成美味佳肴。被誉为齐鲁珍馔的孔府菜中,就有色、香、味俱佳的“诗礼银杏”,令人望而生津,食而不厌。元朝吴瑞撰写的《日用本草》,是我国最早将银杏列为中药的典籍,书中记述“银杏性味甘平,苦涩有毒,主要功能是敛肺气、定喘咳、止白浊、缩小便。”从清初陈扶摇撰写的《花镜》,一直到清末吴其浚撰写的《植物名实图考》,都全面地汇集了前人栽植银杏的经验和银杏的经济价值,尤其对银杏的栽培技术讲述得更加详尽。18世纪后,我国林学家陈嵘、郑万钧、郝景盛等,对银杏的栽植、管理、采集、利用等作了更加完善的研究。
银杏树的寓意:
1、长寿。银杏树是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被称作“活化石”,其适应能力强、生长周期漫长,可存活至千年,有希望家中老人能够健康长寿的寓意。
2、多子多福,儿孙满堂。银杏本身是雌雄异株的树种,也就是说在一棵雌银杏树的旁边一定会有一棵雄银杏树,它们不独株而居,通常情况下都是以一个树群的形式出现,这象征着家族人丁兴旺,儿孙满堂,能代表着家庭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3、坚韧沉着。银杏树在冬季时光秃无叶,春季开始发芽长叶,从年头长到年底,叶子由绿色慢慢变成**,最终在冬季随风飘去。它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酝酿着希望,从不放弃生的可能,饱含了坚韧、沉着的精神。
4、爱情。银杏树的叶片是心的形状,一柄两叶寓意着两颗相爱的心连在一起。银杏树又叫公孙树,千年才能开花结果,暗含着只有经过多年漫长的相守,才能顺利开花结果,寓意着守护爱情的漫长岁月最终合二为一,修成正果。
5、调和。银杏的一个叶柄上长有两片叶子,分别象征着阴和阳、生和死、对和错等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寓意着对立矛盾的调和。
我国古籍记录了哪些茶树修剪的方法?
本文2023-10-07 07:47:3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6676.html